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4-30 17:48: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自主参与;多媒体
传统高中化学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有悖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精神。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新课标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过程,注意引导同学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最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在学习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引导多种课堂参与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诸如在笔者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探索实验、讨论交流、展示评议等教学手段和流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让同学们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内容,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成感情共鸣与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
譬如在教学“氯气溶于水”相关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氯水的性质,笔者曾如设计教学活动:把刚制成的氯水分别滴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让大家观察这几种溶液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论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在自主探索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推理、交流和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然后教师再辅以点拨讲解,让同学们在多感官立体感受和刺激的状态下得出结论,掌握技能。
如此设计,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正确结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注重实验探索,让学生体验化学过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帮助同学们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的基础。新课标精神也提倡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让他们获取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信息,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摒弃”死学”的痼疾,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引导大家学习《钠的化合物》内容时,许多学生在探究NaHCO3和Na2CO3溶液的性质时,都臆想地认为他们都可以与CaCl2溶液起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为了引导学生彻底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笔者就设计了让同学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最终发现: 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会发生反应产生白色的沉淀物,而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混合则没有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结果一目了然,怎能不令人印象深刻,原先错误的想法早忘却到九霄云外了。
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一般有着比较强的动手实践和思考判断能力。因此,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推理实验结果,才能让学生获取愉快的富有逻辑的学习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让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加深认识印象,提高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用多媒体辅助,让化学学习形象具体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具有即时性和抽象性,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影像一体的优势将化学概念和化学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有助于从多角度、立体层面激发同学们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模拟微观化学现象,能将化学课堂上常规方法无法观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结果明确地展现给学生,为大家创设一个色彩斑斓、逼真形象的化学信息世界,以此刺激同学们多感观参与化学学习和探究,强化理解能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譬如,以往教学“原电池原理”内容时,化学教师只能通过宏观的桌面实验进行演示,通过导线、电极、电解槽和电流表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想象电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学生因为无法观察其微观化学变化,很难形象理解电子怎样进行定向转移而形成电流的。而借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辅助教学,外面就能将微观世界的变化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大家能清楚地观察到动画模拟电子怎样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提供方便。
另外,在化学实验中,好多化学反应都是瞬间完成的,我们无法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和推理;还有,许多化学反应会涉汲到的有毒的、危险性比较大的化学药品,以上这些时候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将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帮助提升学习和探索欲望、深化理解和认识。总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动态模拟和研习整个实验进程,可以暂停和慢放来仔细观察和对比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播放化学反应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享。然而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任何学科都要努力还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主人的地位,注意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到化学课堂,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艺术呈现,以此来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养同学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最终达成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联合.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M]: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建构2005年1期.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教学有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8CJJ04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4-01
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化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化学学科许多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基本性质的建立都是根据客观实验结果得出的。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描述验证性质,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学生应怎样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则很少涉及。往往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实验报告,做实验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步骤而已。因此,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并不能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慢慢改变到现在的多种多样教学探究方式。因此,关于如何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有效教学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观念转变,其次是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做好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再次是教师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最后是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实验探究引导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如何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原则,正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每一节实验课都有效也就成了最首要,也是最直接的问题。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典型实例引入法
典型实例引入法就是将已有的学生已知的实验解决方法迁移到新的未知实验中。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实验者具有一定的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后通过知识迁移,在未知实验中加以应用,从而将相关知识内化到长期记忆中,比较适用于具有相似性的系列知识总结中。
例如:尾气吸收试剂及装置的选择。
在对高一化学(必修一)《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知的氯气性质及其尾气吸收装置的特点,分析清楚其吸收装置的设计特点、对试剂的要求等。然后,对于二氧化硫,引导学生分析其性质、条件等因素。最后,学生自主选择试剂和实验仪器,自主完成气体的制备和尾气吸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有能力自主分析许多高中不属于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等,譬如:铜和浓硝酸制备二氧化氮。要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像教师,他们的思维不受已知知识的限制,是一种放松状态,某种程度上是无限的。
方法二:实验原理导向法
实验原理导向法是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这是一种整体性方法,从全局来把握,理清问题的已知情况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摆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局部问题,是问题简洁化、明了化,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方法三:实验情境分析法
实验者并不是单纯凭抽象思维来决定实验中要用什么仪器、药品等,而是根据教师根据所需教学情境而提供的实物来选择。当然,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是合适的,不超出所有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的。在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具备分析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对实验仪器和药品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实验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二是对于缺乏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一定盲目性,实验者不能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正确的知识点。而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预见性、计划性都不强。
总之,教师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9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5
[5]钱晨岚,蔡亚萍.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2006.12 中学化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使得学生实践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完全贯彻新课程提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深入的理解、不断的反思,完善自身的认知,实现学习迁移。合作讨论是该教学模式最常见的落实途径,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帮助较大,为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1.设计原则
“支架式”教学设计应当遵循以问题为中心(情境化)、以学生为中心(观念化)的原则。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基础的创建,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继而缓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为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进而实现化学水平的提升。
2.注意事项
第一,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而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时,选择的问题、所举的例子要富有吸引力。第二,搭建支架必不可少。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为学生及时提供概念框架,通过不断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概念框架中勇攀知识高峰。第三,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为有效实施“支架式”教学打好基础。
二、“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创设情境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时,学生会本着好奇心参与到情境中,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快速进入
理
想
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在讲解“钠的性质”时,可以通过“珠江水雷”事件设置悬念,提出“钠在水中会爆炸吗?”“桶内为什么会冒白烟?”“钠应当怎么保存?”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为活动情境的创设奠定基础。接下来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钠切割、燃烧、与水反应”实验,并结合以上问题分析钠的性质,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得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但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学又高于生活。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更富有吸引力的情境,纠正学生对化学的错误认知,为学生后续自主学习研究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卤素碘”的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利用海带提取碘的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对于碘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某些知识点。让学生学会使用三脚架、酒精灯、烧杯、坩埚等实验仪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海带灼烧,海带灰溶解过滤以及分别加入硫酸、过氧化氢、淀粉、四氯化碳溶液等实验步骤。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分析碘的性质,然后教师引入新课。如此教学,可使学生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学习到更多实用的化学知识。
2.独立探究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则是所谓的支架搭建过程,支架搭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此,
教师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即创建概念框架,让学生积极展开独立自主的分析。另外,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点拨、指导,让学生的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攀升。最后,教师的引导应逐步减少,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酸乙酯”的相关知识时,可通过学过的溴乙烷等知识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对酯化反应的了解、乙酸乙酯的制取以及C4H8O2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掌握等,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的查找途径,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乙酸乙酯制取”实验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酯化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当学生掌握了浓硫酸的催化作用时,可让学生根据“脂的水解反应”,进一步认识浓硫酸还可当吸水剂,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最后叮嘱学生进行经验总结,为概念框架的节节攀升奠定良好基础。
3.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能起到相互带动、统一意见、完善知识、开拓思维以及养成良好学习态度的促进作用。集体思维可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全面了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监督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完整构建。
例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时,由于此问题涵盖的知识内容较多,包括弱碱阳离子、弱碱酸离子等,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6人组,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首先组内分工要明确,并让学生独立思考;
讨论过程中组员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过后进行讨论,组长再将组内成员的想法进行归总,最终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代表在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时,本组其他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不同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意见。合作学习可使学生原本抽象、模糊、单一的思维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
又如,在讲解“体积比”知识内容时,教师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习题“将充满一氧化氮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然后向试管内通入适量的氧气,直至试管充满水,求出通入氧气与原一氧化氮的体积比”。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此时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一氧化氮、氧气、水以及硝酸,而成员根据小组代表的描述进行活动,完成一氧化氮与氧气以及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过程。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明确了一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3。
4.效果评价
只有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才能通过有效的整改完善“支架式”教学模式。除了以往的教师评价外,还可增加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等项目。评价的内容涵盖自主学习能力、组内学习贡献、知识框架是否完成等几方面,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效探究课堂 学习能力 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89-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即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设计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实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受到课时、学时限制,设计、组织的探究活动必须高效,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研究者通过文献法、案例对比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手段,发现打造高效探究课堂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保障,三个要点”。
一、“一个目标”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坚持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很关键。研究过程发现,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和主题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时,教师冷漠不予理睬或批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会严重打击“当事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清楚课堂主题,学生却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主题内思考问题。在新知识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模糊之处,有的问题和课堂主题很契合,有的就存在较大偏差,这涉及了相关信息的提取,并不能做到完全为有用信息。所以,在学生提出偏离课堂主题的问题后,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快速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性质、与主题的关联性,或简短答复,或和蔼说明下课交流等。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当以学生获得学习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时,我们所借助的载体――学科知识学生必然是自己获得、掌握良好的;如果只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目标,必会因为目标定位的层次过低,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方面大打折扣,对能力的培养就更是微小。
二、“两个保障”
“保障一”是教师具有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习惯为目标。思想指导行动,没有教育理念的革命性改变,就不会有持久的教育改革。教师必须认识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异同,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解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设计和实施要点、学生认知规律等,革新自身教育理念,这是一个保障。“保障二”是教师具有完善的或相对完善的化学学科思想、化学研究方法。一方面,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是在教师创设情境下简化的“模拟”化学研究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化学研究方法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育是没有魅力的、是苍白而牵强附会的。
三、“三个要点”
打造高效探究课堂从教学设计维度进行研究归纳出的“三个要点”,包括:精心设计探究环节、正确认识学生活动、恰当调控课堂探究活动。(一)精心设计探究环节是每个想要打造高效探究课堂的教师都必须做的工作。之所以强调探究环节的设计,是因为:1.有些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集体备课使用案(教学设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2.不同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区别,探究环节必须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学习方法和策略、探究能力设计,脱离主体的设计是无效的设计;3.教师对每个探究环节和核心知识间的认识不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只有按照教师自身对探究过程和化学知识的认识设计的探究活动,在实施时才是最见效果的设计。(二)正确认识学生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要认为学生分了小组、学生做了实验、学生讨论了就是成功的探究。成功的探究应该引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研究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活动除了分组实验、分组讨论,还有资料收集、绘制图表、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等。(三)恰当调控课堂探究活动包括调控每个探究活动给学生活动的时间、非预测性问题出现如何合理利用去解决为化学核心问题、适时和适当点拨不同水平学生顺利探究的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