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6:0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内控制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会计审核内涵
所谓的会计审核通常是指对财务工作中所形成的报表和资料实施检查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主要是指对财务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报表和相关的账目的审核和检查。主要工作内容是指会计人员对平时的各类财务信息实施必要的重新审查的过程。以此保证会计核算中的发生不该有的差错,有效约束相关的工作人员肆意违反职业道德的违法行为,为财务管理工作树正气、正歪风。
(二)加强企业会计审核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会计审核规则、程序
会计审核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审核规则和程序,能有效促进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保证会计审核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审核档案来规范和考核会计审核人员的行为。同时可以为企业解决经济动态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依据。
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会计审核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高专业水平的会计审人员,高水准的会计审核人员,有利于减少审核工作中的出现的差错,促进审核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审核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会计审核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法律、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方面的各类知识,不断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操守,保证审计人员具备完成审核工作的内在素质要求。
3、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建账
对于各个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资金流动情况需要记录归档,以备相关的上级部门进行审查,保证其有帐可查,为此反映企业或单位资金流动真实情况的相关的核算内容要如实记账。在《会计法》里指出:各个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中,必须依据各个单位的经济实际状况,做好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并做好会计帐簿登记工作。禁止任何单位采用虚假的经济活动状况或者虚假的统计资料实施会计核算。虚假的会计核算信息,即会给本单位的财务控制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故此,真实准确的会计账簿,是实施任何财务控制管理的重要的凭据,为此,要保证各单位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首要条件是财务建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运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
所谓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通常是指会计审核人员通过采用合理而正确的方法处理会计工作。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也是标定各个单位会计审核工作质量的基础,在对会计各项成果审核实践中,常常会涉及到专业性强的计算方法,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应对,绝对禁止擅自以个人的意愿来应对,随意更改,因为这项工作,会计审核是要求具备的专业素养很高的工作,需要审核人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二、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一)财务内控制度概念界定
所谓财务内控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单位或者企业为了维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企业或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实现其自身的风险合理控制,提升其经营管理效益的目的,而需要在企业或单位内部管理中,运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总称,以这些互相联系的、互相制约的制度来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国各个企业运作情况表明,存在会计工作秩序紊乱,虚假谎报信息严重,企业因经营失控而失败,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失控。
(二)精细化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增强财务管理的自身调节能力
财务内控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进行编制过程中,首先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最大因素进行重点考虑。另外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企业在制定岗位责任制过程中,需要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具体要求,落实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制定岗位责任制,保证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在财务业务流程中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权限,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管理的规范化,真正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内控工作。
2、制定企业经营的预算制度,完成财务预算计划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收支、资本经营等活动控制,并且保证做到事前准确预算、事中有效控制、事后完善协调,这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为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通过加强企业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管理,可以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更符合其长远经营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好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来。要做好企业的全面预算,首先要做好企业的经营目标的量化管理,便于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中落实贯彻预算,监督预算的全面落实。其次,需要做好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同时做好同预算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对于差异性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根源分析,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整改,责令相关责任部门及时解决和处理。另外,企业需要将预算落实情况纳入企业部门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中,以促进各个部门落实预算和执行预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其工作效率。
3、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核心因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一个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果效。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素质,在录用招聘时要本着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原则录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工作。首相,需要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建设,以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这是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同其他的工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时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倘若一个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人员对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不熟悉,很难保障其在工作中不出现违法行为,就会使计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需要不断地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教育,保证财务人员及时熟悉最新的法律法规,并且采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好成本节约工作。其次,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计监督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财务会计工作即承担着各种记账、核算等工作,同时也担负着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分析,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准确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向有关的高级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汇报告知,保证高层管理者及时掌控企业经营动态和问题,掌握处理问题时机,保证问题还在萌芽状态或未扩大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胜任财务工作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此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从而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和会计审核的作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一、引言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后勤保障。此外,高校后勤也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引入,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的工作存在着复杂化、多元化,一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还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财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财务属于学校的二级财务,其职能与学校一级财务相同,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政策、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监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保证财、物的安全,为相关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目前,高校后勤具备保障服务性及经营效益性两个主要职能。保障服务性主要涉及到:饮食、公寓、水电暖、修缮、校园绿化、物业、通信、校医院等;经营服务性主要涉及到:超市、招待所、餐厅、商铺门面出租等。因此,后勤财务部门需要理清上述各种财务关系,规范财务的管理与核算,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自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属各部门采用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高校后勤设立财务室、财务部或财务科,实行“统一管理、逐级审批、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即统一的财会政策、统一的收支计划、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务人员管理。如今,多数高等学校后勤会计核算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在业务上接受校财务处的指导和校审计部门及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监督。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对后勤财务的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即由学校财务部门向后勤财务部门委派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相关委派人员的福利待遇归属于学校,独立于后勤。执行后勤会计委派制使学校对后勤的财务管理由间接管理从而转变成为直接管理,使后勤的经济事项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同时,还促使了后勤财会队伍统一化的领导,这有利于增强后勤财务队伍的整体性意识。尽管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同时提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部署了社会化改革的步骤,但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后勤并没有完全按照社会化、企业化进行管理,也由于原有的后勤财务管理水平限制,高等学校后勤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内控制度尚不健全
(1)内控制度的制定不够系统、全面。有些高校后勤的管理者认为后勤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而已,没有必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就只注重了参照学校制订的内控制度,在后勤内控制度制订时,只考虑了某些重要领域的内控制度,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的内控制度,从而使内控制度在制订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不利于管理者从全局上从对整个后勤进行把握和监督。
(2)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完善,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后勤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责分工不清,权限设置不明,个别领导缺乏对内控制度过程的重视,而只是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和事后的责任追究,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固定资产产权不清晰。高校后勤实际管理的固定资产包括学校资产和后勤资产两部分,学校资产是由学校计财处进行账务处理的,后勤集团只进行管理和使用;后勤资产是在后勤账上进行账务处理的。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明确,资产不实,家底不清等现象,有一些资产处在管与不管的边缘,这对固定资产本身的管理非常不利,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流失。
3、财务管理目标导向不明确。高校后勤自提出社会化改革以来,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师生服务质量最优化,其利润最大化等也是后勤所追求的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单位把利润最大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把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有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师生对此意见很大,这样是不明智的;有些单位还是沿用改革前的财务管理目标,重视了对师生提供的服务,而没有讲求利润,导致了微利经营,甚至有的亏损经营,使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减少,从而降低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也是不明智的。
4、利润分配不合理。高校后勤的职工分为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在编人员大多数为原来的“小机关、多实体”模式下的人员,享受高校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非在编人员是编制以外的职工,占高等学校职工队伍的一大部分,为学校的建设和后勤的发展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效地减轻了高等学校用工严重不足的压力,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非在编人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队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职称、职级参照高校机关人员的发放标准,岗位、薪级等工资是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准确定后,一般不再变动,因此,在收益分配上,在编人员的工资没有与责任、劳动贡献挂钩,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非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一般参照社会上同行业标准,与在编人员的差别非常大,他们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这不能体现劳动者按照多劳多得,贡献大小等取得报酬的原则。
5、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后勤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工作思路很严谨的工作,因此,没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经济法律常识,缺乏廉洁意识的人员很难胜任后勤财务的核算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业务水平不高,体现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随意性,存在着领导咋说我咋办的工作行为,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合规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高校后勤内控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各级管理层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使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后勤要完善财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内控制度环境。后勤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不拘泥于内控制度的形式,加大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根据后勤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制定、修改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控制度,并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工作。加强对后勤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对于保障学校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后勤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台账,并将每一个固定资产责任到人,同时,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申购、管理、盘点、调拨、报废等相关工作,并确保固定资产的各项手续齐全,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备,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或增值。
3、明确后勤财务管理目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着后勤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它是后勤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是评价后勤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尺。高校后勤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要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群体―师生,所以就要站在师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保证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再去抓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服务最优化第一,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第二。
4、改进后勤薪金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想要更好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勤的收益分配要公平,做到消灭平均主义,实行以岗定薪,按劳、技能、知识价值进行分配。首先,要打破界限、统一身份,按照岗位无论在编职工、非在编职工一律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其次,要实现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用工行为,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再次,在编人员退休以后要实行“老人老办法”的福利待遇,对于非在编人员要执行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5、提高后勤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财务管理意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具备功底非常强的的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不仅要注重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还要注重提高后勤的财务管理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1)强化后勤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履行相关的财务手续。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后勤财会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要坚决抵制腐败行为,反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勇于敢于制止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的财产安全。
(2)加强后勤财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勤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参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后勤财会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后勤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后勤的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
一、目前银行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内控建设在内的体制改革并未到位,约束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冒险违规经营而视风险控制为羁绊的想法和做法依然存在。
2.内控系统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体系建设和具体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必然要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3.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晰,意识淡薄,在推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各类风险的暴露和一系列金融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对加强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理论基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论文百事通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内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实践中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二、完善银行内控管理的措施
1.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在各级人员当中牢固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内部控制意识,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不仅在领导而且要在全体职工中经常灌输。当发现端倪时就要敲警钟,使所有人员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同时要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上、下级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对称,下级执行上级指示时发生敷衍了事、走形式的现象。
2.重视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制度设计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起点和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内部控制落实在各项业务制度之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商业银行应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建立起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框架至少应该涵盖以下系统,如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会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服务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同时在对内控制度的制定、评价、修改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基层行在建立自己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既要与上级行的制度建设协调一致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工序间的制约。较好的办法是在对上级制定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体系。论文百事通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机构。通过良好治理机制的建立,从运行体制上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康实施。组织机构设置上应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完善一级法人制度,强化一级分行的调控职能,明确二级分行的经营主导地位。要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健全法人授权体系,各级经营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基层行应该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民主决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内部机构的职责范围等手段,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互相制约作用。
4.健全和完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够有通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起到监督制衡作用。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内部稽核监察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紧紧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一、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财务管理意识较差
现阶段公路事业单位缺乏现金流控制,对于现金的使用,没有统一的调度和整体的规划,内部资本管理的控制体质不全面,二级经济实体多头开户现象普遍,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这将影响到单位统筹基金循环,减缓资金有效运作的速度,增加资本机会成本;超现金范围支付,一些公路事业单位存在公款挪用、随意消费等风险问题;事业单位的坐支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部分单位与开户银行的距离较远,而银行的核定现金库存又很小。相关业务操作累计下来的现金支付票据数量繁多,需要理清的金额总量大,而一些费用支出又必须以现金的形式,这就会与前面提到的现金库存限额问题冲突,从而发生矛盾,导致现金库存不足的问题出现,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出现,公务事业单位单位采取用现金收入顶替现金直接支出,财务管理意识较差,给现金管理乃至财务管理增加了风险。
(二)预算分析不够全面
我国公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全面预算管理相对缺失的情况,全面预算管理风险体现在财务计划的编制与资金的实际实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的薪酬支出,相关业务操作的经费支出中,在实际预算制定过程中,大部分公路事业单位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当期经济计划与实际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相关资金计划的制定往往根据往年的经验进行粗略估算,没有结合公路事业单位所涉及的所有业务进行相对全面的预算管理,而且随着财政拨款定额的不断调整,公路事业职能的变化要求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应该稳步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缺失造成公路事业单位在实际职能的履行中可能出现与计划资金规模不符的情况。
(三)信息建设水平较低
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具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公路事业单位资金管控技术简陋,具体原因主要因为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系统了解不够深入,在建设方面没有明确方向,具体到建设具有哪些功能的信息系统不确定,对于遇到的问题不知所措。对于传统的公路事业单位,管理者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较为原始,接受新鲜事物慢,对于管理工具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而新的管理模式在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时存在未知的问题多种多样,又要一一解答,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在实际工作中无用武之地,难以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四)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首先,有些部门领导内控意识比较单薄,重发展、轻管理,甚至缺乏对内控知识的基本了解,单位内控制度可有可无,导致本单位内控建设明显落后。其次还有这样的情况,许多公路事业单位不是没有内控制度,而是内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都有各自的内部控制规范,可是相关人员并不清楚甚至有的明明知道却没有人去执行,内控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有些部门对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仅是按照惯例以及人情风俗,他们往往会关注自己本岗位的“前辈们”是如何处理、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会想“别人甚至领导都没有去按照内控制度执行,我又何必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呢”,人人都观望,人人都忽视,长此下去就很容易产生预算外财务管理不符内控规定的问题。
二、对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重视程度
为了有效控制财务管理风险,首先应该提高公路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财务计划的编制、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相关财务文档的记录工作都应该得到整个公路事业单位的重视,让整个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对于能够积极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予以奖励,出现财务管理操作不当,给单位增加财务风险的部门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或经济上的处罚,还可以通过对资金的年度、季度预算管理,把预算管理与下级经营单位业绩考核结合,形成预算的刚性约束机制。要时刻以资金预算管理为指导,不得私自进行没有通过预算的经济活动。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所有资金必须按计划支付,杜绝资金的随意支出。通过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和严格的审批程序,让公路事业单位的绩效性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此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国家经济共同进步。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壮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就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就成为当前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
国际国内的诸多实例表明,企业风险的产生与集聚,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在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中轰然倒下了;创建于1763年有着辉煌历史的巴林银行,毁在了一个失控的盲目进行期货炒作的里森手里;2004年12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油衍生产品的交易中以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宣告破产。
这些血的教训令人震惊,而其中暴露出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更是发人深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会出现风险。问题是面对风险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在制度上下工夫,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漏洞补牢,还是只顾查处事件,追究责任,忽视从制度上堵塞漏洞,致使问题重复出现?一个肯定的回答是,面对风险,必须全面加以分析,进行风险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将风险掌控在可控范围之内。
那么,究竟如何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呢?
首先,企业必须全面分析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容忍度的确认,建立规范的风险监控体系。
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由于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其相应的风险,因此目标的制定自然就成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骤,并将其确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按照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理论,企业应当在以下8个领域确定目标:即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利润需求等。
企业的目标是由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去实现的,这些部门也就成为风险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目标与相应目标的风险确认后,定期地进行风险测评成为风险监控的重要过程。风险的测评,不仅要有测评结论,还必须对今后的控制提出前瞻性提示和防范措施。
其实,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控制和规范风险的发生。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就是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控,就是要通过制订流程、执行流程、监控流程,来控制“不同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目前,国内有众多的公司在美国上市,根据2002年7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在美上市的必备条件。
如何建立一套适应公司风险防范的内控制度呢?以下五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相互牵制原则。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2.协调配合原则。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明确检查标准,责、权、利统一。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如今,国内各公司正竞相推广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构成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中包含内部控制,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集合和管理工具。以往我们许多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并非是没有制度,而是企业经营者违规操作。所以内控制度还必须规范这种违规操作的行为,从根本上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
再次,建立风险应急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应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前两个方面的努力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但如果出现控制的失败,风险就必然会发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将风险重新加以控制,其结果是要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范围,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以上三方面的工作是我们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必须加以努力和完善的重要部分。
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中,企业的领导者处于风险控制的核心,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自觉遵守内控制度的决心和行为影响着企业风险控制的成败。
关键词:村级,经济责任审计
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从已经普及至县、乡镇一级,又延伸至加强对村干部参与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约束上,积极推行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薄弱。一是账簿登记不规范,账账、账表不符。二是原始凭证要素不符,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金额不符或没有原始凭证。三是账目混乱,无依据进行账记调整。
(二)财政财务核算不规范。一是违规收费时有发生,违规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收入。二是账外列支、白条支出较为普遍。三是往来款项不及时清理,导致往来户头多,且往来单位金额不一致。
(三)挤占挪用专用资金。一是一些村委将上级拨入的扶贫款、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二是征地补偿费未实行专户管理且使用不规范。三是改制企业上缴的净资产及剥离资金未及时上缴市级财政专户。
(四)资产管理不到位。一是少数集体资产长期游离账外,存在管理风险。二是建设工程管理及核算不规范,手续不全,未经审计便自行结算。三是固定资产核算不合规,存在不入账和报废销账。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财经法规知识宣传学习不到位,领导干部法制观念不强。一些村干部平时不注重对财经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学习,自身缺乏财经知识和基本的财务知识,对一些违规违纪问题认识不够,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和工作职责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违反程序行事、不经批准擅自处置资产;乱收费、乱摊派;在资金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挤占挪用或滞留专项资金、账外设账等现象。
(二) 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少数村级财务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对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意识不强,往往是被动的做账、做报表,村干部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对于一些明知是不符合财经法规的不加以制止,做“好好先生”,未能真正履行财务监督职责。毕业论文,村级。以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纳税意识薄弱,对取得的资产出租收入从不缴纳有关税费。毕业论文,村级。
(三)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一是一些村部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能有效控制财务收支。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清点、交接手续等。二是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如业务招待费,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格控制招待费,但在执行过程仍然超范围超标准列支。三是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添置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清查盘点,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少数单位的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对外长期投资的本息未按规定收回,一些应收未收的资产未及时催收,由于人动,极易造成“人走账不清”,“新官不理旧账”。
三、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学习,不断增强财经法纪意识。对于存在的问题,整改得到不到位,是否还会复发,其执行在于业务人员,但关键还是看领导认识到位不到位,贯彻有力不有力,因此必须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教育。村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财经法规意识,增强依法理财能力。另外,会计管理部门在会计业务培训过程中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加强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履行法定监督职责,促进和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二)加强监督,规范内部财务行为。应全面清理整顿原有的各项内控制度,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毕业论文,村级。毕业论文,村级。特别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和核算。毕业论文,村级。加强财务安全管理,确定财务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毕业论文,村级。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户核算,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建议各乡镇有关部门加强对村级日常经费支出的合理、合法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等方面,对监督结果在村级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培植财源,从严控制政府性负债。一方面各乡镇应适应经济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各乡镇实际,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富村、富乡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好节流工作,正确处理好负债与建设的关系,应合理安排制订建设计划,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健全监管,注重审计成果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情况如何,是衡量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将执行财经法纪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乡级干部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报告所列问题,与被审计的村干部进行谈话,予以诫勉,督促整改。切实规范和制约村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措施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乃至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只有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有效的识别和化解危机,才能优化自身内部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风险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财产、收入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是银行在其正常经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相关因素的预测和分析,以及宏观环境的变化、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失误等难以预料的因素,导致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一些差异,从而使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增大,或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应该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控制财务风险,使商业银行能够灵活地应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表现
(一)内控风险
内控制度不够完善。首先内控制度在设计上还是不够科学,或者存在业务流程制定的不够规范不易于执行的情况。有些制度只是粗略制定了一些皮毛的东西,其实用性并不强,只是形同虚设而已。而针对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时缺乏全面的考虑,甚至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其次,在电算化管理方面,也缺乏一套规范的内控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控制系统,一旦有人利用电脑作案,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成交量不足或缺乏愿意交易的对手,导致未能在理想的时点完成买卖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主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为存量信贷资产的不可流动性,只能等待借款期满,借款人偿还本息。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导致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可以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及黄金商品价格风险。
由于市场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政治、经济、意外事件等同时反映到市场上,短时间内银行面临的环境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市场风险相对于其他风险隐蔽性更强,危害程度也更高,很容易引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信用风险
在银行业中,借贷主要由商业银行来经营,会生产显著利润,但是也可能导致损失。借贷是风险最高的活动,因为在发放贷款时,银行承担任何全部或部分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非恢复风险,这种类型的风险,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被称为信用风险或债务人的破产或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为防范财务风险,我国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业务管理模式,建立起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内部控制制度延伸、覆盖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面、有效、规范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对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重新进行评估,若存在已落后于业务发展、不合时宜的制度应及时进行调整、更新、完善;对尚未有制度规范的新业务及时制定相关制度,以规范新业务,促进新业务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二)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实行稽核派驻制度,将商业银行中业务素质高的并具备内审资格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稽核队伍中并采取直管方式,履行稽核审计职能,保持稽核独立性,提高稽核工作水平。银行应随时监控各项指标,对风险信号及时识别、评价,例如应收的账款增大,呆账、坏账等增多,成本上升等问题,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积极采取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对分析资料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以后防止类似风险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当前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加大对“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册资本”等“四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强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继续加强监测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和蔓延。同时,继续建立和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并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财务风险上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政策的制定,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只有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正视现实,客观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慧.中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9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