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4:14: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高技术发展。建筑工程涉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住房,而是结合了堤坝建筑、公共设施建筑、桥梁建筑、道路建设等于一体的建设,建筑涉及的领域覆盖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原理及方法,对于社会类问题也要进行考虑研究,同时,对于建筑行业工作者而言,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
(2)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化的发展,于是,建筑工程通过与计算机的融合,在建筑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建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加强安全系统的调控,为提高自动化水平,科学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例如:电梯里安装了监控系统,在室内安装智能化系统,用来控制开关亮度及室内温度等。智能化的实现使建筑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3)绿色建筑。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污染现象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污染随处可见,建筑工程可以通过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对环境的伤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发挥到节能环保的作用,通过控制污染现象的不断加深,建筑师们不断寻找新方法,以节约能源、消减污染为目的,开辟绿色化、无害化新途径,绿色建筑在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对健康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
(4)做工精细。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建筑材料与结构也越来越精细,为增加建筑的承受能力,通过增加材料的密度与硬度的方法,加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建筑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精细化的处理对技术人员专业性技能要求很严格,建筑工程技术的竞争,使得建筑行业的人才不断完善自身,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头脑,通过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2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多样性。建筑行业的多样化体现了建筑的独特风格,每一个建筑都具有其特定的结构模式,结合其特定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施工材料,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每个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风格,根据当地环境、气候、地形以及文化的特点,通过建筑物的规模、外形结构体现出建筑的多样性,使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建筑工程中多样性的体现尤为重要。
(2)综合性。建筑工程的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施工具有部门多,程序较繁琐,涉及面广的特点,为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还要保证材料设施的齐全与安全。建筑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建筑个工程的完成需要经历繁琐的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考虑综合因素,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施工时需多方面、多阶段、多工作种类的同时进行。
(3)流动性。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建筑行业的固定性与施工单位的流动性逐渐升高,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固定的场所和与其对应的环境。为避免人员与程序的混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特点应分配给每个人工作程序与任务,合理安排并且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还要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仅要保证质量的合理完成,更应定期完成任务,因此,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具有流动性,
3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1)信息化发展趋势。计算机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在建筑工程安装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于推广,促使了建筑系统的同步发展,使建筑工程向着智能化、结构精致化、功能多样化与运转长久化的方向延伸。利用计算机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错误,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发挥了实施监督、控制、校对的作用,保证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达标,在计算机操控下,只要输入指定的程序与指示,就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出更准确、合适的建筑施工图纸,节省劳动力的同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信息化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监督效率与管理水平。
(2)集成化发展趋势。集成化是指将建筑安装技术、施工技术进行有效连接,为建筑工程技术的综合效益与水平的提高进行多种技术的结合,用来满足建筑的发展需求。以前中国建筑行业技术不够完善,手工出现单一化现象,以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大规模建筑施工设备及大量劳动力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技术的集成化备受建筑工程的关注。建筑工程集成化成为加快建筑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精细化发展趋势。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建筑工程技术逐渐走向精细化,建筑行业对施工设备、技术等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建筑工程对钢结构技术的精细化不断提高,新的焊接水平越来越高逐渐成为结合多功能为一体的技术,在钢结构安装中,工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监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水平得以提升,精细化的发展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监督、质量的达标、工作的焦虑做出较大贡献。
(4)国际合作趋势。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在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很多国家选择了对于重大建筑相互合作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之间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筑市场的壮大与聚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使建筑工程技术在研发与创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因此,经过文化交流的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受欢迎,国际合作的到来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生态化发展趋势。生态化建筑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开发新质量产品,降低浪费的现象,坚持走废弃物循环利用路线,在建筑工程中生态化充分利用了高新科技,运用物理知识、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材料气候学等知识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以选取低成本,高质量,环保材料为宗旨,实现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路线,使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以提升,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生态化建筑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生态化建筑不仅仅为认为带来舒适、节能的环境,又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建筑工程技术。
4总结
纵观国内外,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起点比较低,致使管理理念较为传统,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故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工程技术管理理念。注重吸取百家之长,从国外引进新的、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充盈并丰富原有技术管理理念,使得我们的工程技术管理跟上建筑业新时期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创新能让建筑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走在时代的前沿。苹果因创新将诺基亚远远甩在身后,创新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要注重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发掘员工的创新潜力,营造创新氛围,比如在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施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组织职工进行民主讨论,更新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适合本次项目的新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交流座谈会以及技术培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2构建并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思想与行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思想落后与行动滞后均无法实现目标。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也一样。我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是进行管理工程技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应该主导进行项目工程技术管理。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将管理职责落到到具体的部门、工作岗位、个人身上,倡导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同时,不断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明确建筑工程各施工部分与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工艺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等。做到依制度管理各级部门,依制度论责、依制度治理企业。
3深化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作为工程技术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以及重要内容,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技术管理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注重调动全体参与项目工程的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通过宣传等方式加强他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除此以外,建筑单位还可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交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管理资料,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依照规定正确编写工程资料,并及时上交,如此,便能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4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
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核心,技术管理人才承担着开展所有技术管理活动的职责。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而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管理人才则是整个人才管理的重头工作。在人才选拔中,最忌讳任人唯亲。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人才聘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晋升人员一定要全面权衡。如果需要聘用外部人员,则需要加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把好人才选拔关,实现任人唯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业带来了一系列革命,各种新型工艺设备、材料、方法等不断涌入,而学习、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就需要培训。故此,针对已经选拔进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进行培训。企业需要建立属于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培训新进职工或者定期培训老职工。如此,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能力。这些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新的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在现场采用新型设备、新工艺方法组织施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与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本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储备未来所需人才,进行校企联盟,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现共赢。
5结语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6011
国内刊号:11-303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建筑工程的工程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人员,材料设备的管理,更要综合考虑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施工环境,施工安全控制,因此,也对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人员管理问题
(一)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
(二)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2.材料设备和工程质量问题
(一)材料设备管理缺乏科学性
首先,材料采购环节,为了大力节省施工成本,各种质量低劣的工程物料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采购环节暗箱操作严重,抽取提成,拿回扣等情况普遍。其次,材料堆放位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对各种物料进行存储时候没有严格安排进场时间,在材料管理存储过程中,各种材料发生潮湿,霉变,挥发,磨损情况严重。
(二)材料质检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建筑工程施工材材料质量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力度不够,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对质量检测制度贯彻执行不力,检测标准不够严格,抽样不合理,材料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多。检测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因为私利而弄虚作假,材料检测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3.施工技术操作问题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各种各机械设备的操控不够熟练,手工操作比重比较大,失误比较多,因此,容易发生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的现象。其次,同时,对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的规章制度理解不深入,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督机制。最后,建筑工程建设中,各种砂浆,混泥土,石灰浆等配比不合理。比如为额外利益在配置砂浆的时候不按照标准比例,经常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施工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擅自去掉其中几个规格的砂浆,对于搅拌用水缺乏检验检测,忽略了水质对于物料的影响,这样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4.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实施安全施工管理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首先,建筑工程建设中,缺乏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对国家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追去经济效益忽视对施工安全的控制,施工人员本身安全意识薄弱。都使得建筑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频繁。
三.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探讨
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笔者结合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在借鉴他人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1. 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图纸是施工依据也是重要的技术资料。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设计意图、设计特点及对施工要求。施工单位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提出来,在施工中使用某些材料采购及使用困难提出来。施工单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查图纸,经设计、施工、建设三方协商,达到达到设计及质量要求。
2.改善人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
(二)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由于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3.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
(一)要严格材料进入标准。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
(二)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
4.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实施规范性操作
(一)严格执行施工标准
制定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对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操作培训,从理论上深刻明白操控原理,从实践中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务必使所用施工人员都可以严格达到施工标准,操控熟练,能够满足工程技术相关规范,杜绝胡乱施工操作的现象。
例如,如图1,在门、窗框粉刷后的施工中。
传统的门、窗框安装于粉刷前结束,这类方式的缺点有:漏水,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多数用发泡剂填充,而发泡剂防水性能差,很容易造成能窗框周围渗漏水,尤其在窗洞尺寸偏差大是,漏水情况更严重:窗框损坏,在窗框安装结束后,粉刷过程中被踩踏、碰撞会损坏窗框;施工久,门窗洞的粉刷要在窗框安装后进行,这就延长了施工工期。
(二)加强每道工序的质量监控。
从全面控制的角度出发,找出产生误差或者失误的原因,分析制约每道工序质量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减少制约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的前后执行顺序,杜绝前后跳跃施工,尤其是时间急促,施工匆忙时期,要尽量减少多种工序的交叉,保证整个施工顺序的合理稳定。
5.重视工程安全管理
首先,建筑工程要建立健全施工的安全控制机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其次,要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实施安全知识培训,更新安全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式,最后,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将各种安全管理规范和国家的安全法规落实到实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安全施工。
6. 建筑施工中要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关
竣工验收,是基础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对工程设计、工程质量的最后检查总结。在验收时,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工程验收规范标准,逐项验收评定。可采取查看、实测的方法。重点查看各项资料和原始记录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验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试块、构件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室内外装修是否达到标准,有无屋面漏水;厕所、厨房渗水;阳台泛水;水管、卫生设施接头冒水;楼地面、屋面开裂等质量通病。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强管理探究,有助于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助于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小军 李斌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措施探讨 [期刊论文] 《现代营销》 -2011年9期
[2] 苏斌 增强建筑施工管理安全体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2(2)
[3] 陈明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措施探讨 [期刊论文] 《中外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实践教育;转型发展
一、绪论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被高教界认同。而“应用型本科”是四川省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的体制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地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成工院创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应面向行业,服务地方,明确“为地方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用人才,此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都有鲜明的特点,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对科技的运用、转换和推广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该类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不仅要有传统本科院校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自学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还要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通过多实践、多操作而掌握的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转型发展分析
根据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而专业的转型发展最终落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使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参考其他学术型本科院校的设置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该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动态,办出自己的特色。(1)普通课程设置的完善为了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这种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我们不仅要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其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把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应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科的发展后劲不足。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先慢后快,在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和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建筑工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加入具有前瞻性、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内容。(2)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职业性课程设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的适应性。建筑行业职业适应性是指从事某项建筑工作所必需的素质特征,而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创新能力,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或者某种技术等。因此新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就是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以建筑工程为例,就是根据建筑专业岗位的需要以及市场的导向,来引导人才的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能力、交流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更加突出。总体来说,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以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所以可以加入一些建筑工程方面的职业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但是随着课程体系中职业性课程的逐渐增多,课程知识碎片“拼盘化”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专业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应注意职业性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针对以上课程体系方面,要想办出特色,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工作内容设置特色课程。首先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类型,及在这些主要行业中本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土木工程中,有工民建方向、道路桥梁方向、岩土方向等,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工民建方向。工民建方向的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有: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等。用施工企业进行举例说明,在施工企业的初级工作内容有:①读懂设计意图——看懂建筑、结构图纸;②测量放线;③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个施工方案的编写策划;④给施工班组做好技术交底;⑤资料的收集整理;⑥进场材料验收,送检。因此应该在职业性课程设计中,加入针对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的课程。再如,在施工企业需要项目经理一职,而项目经理有ABCD四个级别,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要求,除了学历的要求外,还要求取得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针对具体的标准,可以开设职业性课程,如一建、二建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加强普通课程,如英语的学习,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以上是以施工企业详细举例,其余工作类似。
2.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建筑工程行业,学校把学生送到施工企业,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很多施工企业不愿意接收。近两年其他专业成立的“卓越工程师班”就是通过克服多种困难,开始尝试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学习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把学生送到企业这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真题化”教学,其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同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都可以来自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或其他相关单位,使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真题化教学的内容是真实的课题,即取自于在建工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真题化”教学类似于目前地铁公司采取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地铁发展迅速,单位大量扩招,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到公司进行实地培训,那么地铁公司就提前到学校选好学生,根据每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情况,出与企业实际问题有关的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让学生学习,然后再定期到学校进行交流。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必然会使教学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发生变化,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师资的要求,应该是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那教师也应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能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现场情况和熟悉岗位操作,并且能通过恰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建筑工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聘请具有丰富建筑工程现场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②培养在校缺乏工程经验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或企业兼职的方式到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在校教师工程经验,增加与社会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同时也能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建筑工程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三、总结
【关键词】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 课程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0-01
一 建筑工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资格证书涉及建设施工、生产、服务各岗位从业人员。2002年,建设部、劳动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住建部新颁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员”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类型分两种:一是管理类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证书,如建筑“员”和造价员等岗位证书;二是操作类的,主要有传统的电工、电焊工、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等职业工种和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家具设计师、制图员、装饰装修工、公路养护工等新职业工种。
二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分析构成各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考评内容,根据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建筑工程岗位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技能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框架,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实现“课、岗、证”的统一,体现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一,以建筑工程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岗位设置为导向,确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参照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教学内容,淡化课程学科性,将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整合为几门主要的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知识,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综合实训以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内容,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资格、能力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课证结合的目的。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搭建公共基础和个性化知识框架。个性化教学包括专题、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项目式、个性化专题教学围绕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工程质量、论文等多种方向进行调研,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专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育,设立特长生课题学习和专业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校外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三,建设工学结合职业岗位训练基地,强化实习实训。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加强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融合发展平台上,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综合实验、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力度;由在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发课程、编写实训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和考核,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专业教室、实训室、教学工地等分层次、分项目、分阶段开展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双证合一,实施“教、学、证”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将“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资格考核规范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强化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开设以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分层次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鼓励指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要求,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高专建工专业 岗位能力 联动实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实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式教学中实训内容的确定,实训方法、实训步骤的制定,实训场地的选择,实训准备等都由学校或教师完成,实训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操作即可。
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实训以建筑材料试验、单项技能实训(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仿真实训为主,缺乏系统性、真实性,和施工现场差距较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帮助不大,不能满足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要求,名为实训,其实还是停留在实习的阶段。训的程度、内容和深度都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企业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感兴趣了。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偏离企业实际、忽略岗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岗位责任不清、团队意识不强等特点。
1.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内业和外业,内业岗位主要包括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员等,外业岗位主要包括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等。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1.1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其他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培养。
1.2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实训、现场操作及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进行。
1.3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指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等。
职业综合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的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2.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联动模式的构建
实践课程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制订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践课程,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从三大课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多方位联动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第一课堂指以教师授课的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主要指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各项比赛竞赛等;而第三课堂主要是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
2.1第一实践课堂
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指配合理论授课展开的一系列实践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汇报、情景模拟及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的实训,还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该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通过前面对该专业职业岗位和核心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课堂的任务包含对学生分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部分。根据在建筑施工企业调研反馈的信息,建设行业涉及的相关规范、手册等内容很多,企业多数以此作为施工质量监控、技术管理的依据。但在实际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接触这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偏多,可操作性知识偏少,学生在实际顶岗实习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应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增加适用性内容的讲授,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实践环节,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使用工具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第二实践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学生社团、学生会、学科技能竞赛与科技活动,各类考证指导及培训及校内实践等部分组成。这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这给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这个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但要求教师也参与进来。
就学科技能竞赛而言,教师可以以帮助学生联系项目、赛前指导、比赛活动点评等形式参与其中,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使比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第二课堂的专业比赛和竞赛等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筑施工一线岗位中操作性环节较多,要求入岗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实践环节,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2.3第三实践课堂
第三课堂则主要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包括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也包括校企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形式。该课堂是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业务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中,企业见习是学生到企业实际观摩工作的业务流程,可以对工作岗位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实际操作,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和锻炼专业技能;而毕业实习则是一段比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
高职院校应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三实践课堂体系,建立单项和综合联动实训模块。抓好单项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如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测量实习、建筑制图(包括CAD绘图)、施工现场操作工艺等。重视综合实训,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后,进行施工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到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熟悉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并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知实践开始了解建筑企业,增加感性认识;校内实训时边学边练,掌握基本技能;跟踪实践时逐步熟悉工程,掌握工作过程;仿真实践时综合模拟,全面提升岗位能力;顶岗实习时真实体验职业。高职院校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实践、顶岗实习环节,建立认知实践时的学校主导,到校内实训、跟踪实践时的工学交替,仿真实践时的校企共管,顶岗实习时的企业主导的多层次联动实训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全面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存文.就业导向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史美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工特色专业建设[J].科技信息,2012,14.
[3]张云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4]邵英秀.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