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5 10:54: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宁波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宁波市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了18项政策措施。这不仅为宁波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还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本文以宁波市9个区(市、县)(海曙区、江东区除外)2006年农业科技进步状况为例,来分析宁波农业科技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进步进步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目前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但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广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除了资金、劳动等经济要素外,所有能带来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生态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的过程。本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改造、革新、开发新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合理有效配置的资源,把新知识、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的过程。因此,本文更赞成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说,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出、农业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宁波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

二、宁波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1、农业科技进步基础

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具有受教育水平低生产技能高的特点。宁波市各县(市、区)农民素质水平远低于全国且差距较大(见表1),2006年,宁波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是26.7%,全国平均是49.50%。但是,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较高,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00.8人,而全国平均仅59.35人,宁波市除象山县,其他8个区(市、县)该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者生产技能高是宁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硕果。

表1宁波市九个区(市、县)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2006年)

项目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

宁波

浙江

全国

初中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

24.30%

32.20%

24.30%

26.40%

23.80%

19.50%

27.70%

23.70%

26.80%

26.7%

29.0%

49.50%

万人农业技术人员

200.65

182.41

200.65

263.44

296.72

271.77

119.93

33.65

245.36

篇(2)

农业经济论文3000字(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水平会给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推动了农业信息互通的进行,切实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这种情况长期内都不会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切实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想要提高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期,我国农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1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认知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若是农民能够认识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但能够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还能够检验技术成果,帮助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存在的问题[1]。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其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农民一时之间很难接受和应用信息化成果,这也给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阻碍。

1.2农业信息化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紧跟国家的相关指令,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系统也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没有及时处理系统中的那些有效信息,这也导致了农业资源并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这也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少

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水平,足够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不但需要农民提高其认知,还需要安装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设备,只有这样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很难满足相关设备购买和安装的需要,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也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

1.4农业经济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是农民,不同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让农业经济信息更好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便必须增加农业经济信息获取的途径,让农民都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当前,我国农村提供农业信息的能力还较差,农业网站报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类的信息,没有综合性地分析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也导致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5专业技术人才欠缺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对于农业经营也不够了解。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从事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拥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低于5%,绝大多数人都是毕业之后自学的相关技术。并且工作的时候,相关人员也仅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采集和相关的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这也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终会给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造成影响。

2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笔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够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1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首先,必须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形式来提高宣传的力度,让农民真正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定期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的讲座,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农民提供一些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图书馆和文化站来做好农业知识普及工作。

2.2做好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通过当前的技术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可以进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农业信息的共享,将平台和农业信息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还应该科学的引导农民群众,让其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3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设备

我国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而在农业生产中,将先进设备运用进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点,政府必须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这些设备,还需要做好培训工作,激发农民对于信息化的兴趣,确保其能夠准确合理地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还必须完善资金监管制度,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2.4做好信息技术研发工作

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分析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并从问题和需要出发进行科技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4]。首先,政府需要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政府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进步,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在考虑到农民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须积极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新时代农业工作人员的培养。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将多种培训形式运用进来,帮助农民切实提高其知识水平,确保其素质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其次,需要重视专门技术人才以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引进,并通过高薪或者政府补贴等形式将人才留住。最后,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解决专业农业人才欠缺的问题。

3结语

农业经济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先进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国家农业想要发展得更加快速稳定,便必须全面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资金,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1、引言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困扰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也持续不断提出各种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时期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之一,具体要求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分析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要求,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经济发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农民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先进设备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对于市场信息也比较关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二是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这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农业现代化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挖掘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发展,在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三是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农业合作经营制度的提出,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产业机制的进步。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出现标准化生产,而且表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民的收入。

3、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3.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比较落后

一是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表现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的情况,导致农村本身的劳动力缺乏,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农田闲置问题,利用率不高。

二是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水平不高。这应当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遇到的难题。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想实现集群式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领,有品牌产品优势。但很多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些优势,虽然有自己的农业生产企业,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法带领小型农户之间形成合作组织,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风险和利益共享,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也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对很多农村地区,金融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当前农业经济经历多年的发展,已面临转型升级,但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销联结机制,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3.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撑,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和质量都不高,无法实现有效的发展。比如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比较老旧,不能正常运营,给农业灌溉等带来一定困扰。

3.4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

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发展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脚步进行发展,不能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的力量难以发挥,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资金有限,对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小,也存在一定阻碍。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健全农业发展新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机制。一是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方面的劳动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碍。因此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确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责任方,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土地流转登记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对该机制进行创新,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完善相应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强化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用途的农村土地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發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聚集资金和技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进行产业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农户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土地流转承包市场的运行规范化,同时积极促进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将农户集中到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提升。

4.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文明提出详细要求,这意味着进行农业发展要注意绿色和环保。因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关注这一点。还有,当前农业发展更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限制了农业产业的扩张,使得收入较低,新时期要积极进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绿色农产品等,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二是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时期,农村地区需要注意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这样既可以提升农业收益,也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

4.3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还要完善适应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水平,对老旧的基础设施及时更换,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农业生产环节的因素。比如灌溉,选择新兴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效率,节约用水,比如滴灌。还要强化先进农业设备的使用,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形势,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代替人工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注重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篇(3)

     摘要   数据库收录区内外200余种期刊中报道宁夏农业科研及生产的文献近6000篇,内容涉及农业、林业、园艺、畜牧、兽医、生物、水产、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科学等专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分为数据维护和检索两部分:以VFP5.0为后台数据库,Delphi4.0为前台开发工具实现文献数据的录入和修改;采用WindowsNT或Windows98个人服务器为系统平合,支持Asp服务,并以ODBC连接VFP,数据库实现文献检索。

1 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献加工处理、存储及检索等业务逐渐被网络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检索所替代。在共享全球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数据库,投身于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业,是传统信息服务面对网络信息革命做出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我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我区农业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发展高科技农业,而先进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迄今为止,我区仍缺少对全区农业文献进行全面收集和报道的信息系统。查找我区农业文献只能通过国内公开出版的检索工具,包括农业数据库及书本式检索刊物,但由于其收录文献的选择性及我区农业刊物发行范围偏窄等原因,我区农业文献在国内检索工具中的收录率极低,从而影响我区农业信息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和交流。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地方农业文献信息的需求,促进我区农业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和高效利用,我所建立了宁夏地方农业文献题录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向区内外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址为:http://nxagri.com.cn或168.160.158.211)。

2 数据库的建立

2.1 收录范围

我国疆域广阔,各地区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记载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科研活动的农业文献也随之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宁夏地方农业文献是针对我区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及科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因此对我区农业生产及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区的农生产、科研活动及科技成果主要反映在《宁夏农林科技》、《宁夏农学院学报》、《宁夏畜牧》、《宁夏科技》、《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等区内刊物上。但随着我区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反映我区农业科研及生产憎况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区外刊物上。“宁夏地方农业文献题数据库”收录区内外200 余种期刊中报道我区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的文献近600o篇,它不仅收集了我区农业专业及综合性期刊自创刊至今的全部涉农文献,而且涵盖了我区作者发表在区外农业及相关学科刊物中的文章,内容涉及农业、林业、园艺、畜牧、兽医、生物、水产、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科学等专业。该库是对我区农业文献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和挖掘,它从文献积累的角度反映了我区40年来农业科研及生产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2.2文献前处理

文献前处理的关键环节是文献标引工作,它包括分类标引、主题标引。我们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对每篇文献给出1个分类号,主题标引则依据《农业科学叙词表》和《生物科学叙词表》,每篇文献给出1-6个主题词,词表中没有的词则经过标引人员磋商给词,统称为关键词。

2.3数据库结构及其维护

采用们Visual Foxprp5.0建立数据库,设置检索号、题名、著者、著者单位、母体文献、发表时间、分类号、关键词1-6等13个字段。以VFP5.0为后台数据库,Delphi4.0为前台开发工具实现文献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3 网络信息检索系统

3.1检索系统设计

检索系统以Windows NT或Window98个人服务器为系统平台,支持Asp服务,采用Fontpage2000及Asp语言为网页制作工具,并以ODBC连接VFP数据库实现文献检索。

3.2检索系统功能

用户查找信息既可从题名、著者、分类、关键词、发表时间、母体文献等途径单一检索,又可通过这些途径的相互组配进行限定检索。检索系统不仅功能完善,而且方便快捷,易于操作使用。检索结果可从网上直接下载。该检索系统不仅适合因特网信息检索,而且置于局域网上亦可开展信息服务。

3.3检索系统的其它用途

利用检索系统可完成对地方农业文献的统计、分析及地区农业科研生产发展的评价等。例如,统计宁夏地方农业文献的期刊分布、学科专业分布、年代分布及著者分布等,以此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我区40余年来农业科研和生产做出较为客观的分析。又如,通过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评价科研人员及科研单位的学术水平等。

4 因特网信息服务

4.1我区因特网信息服务发展概况

我区因特网信息服务自1995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网上信息资源匮乏仍然是制约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我区因特网信息服务,提供数据库信息服务的网站为数极少,而与我区工农业生产相关的数据库不但数量少而且库容量小。因此,开发各种专业及类型的数据库,以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为我区工农业生产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

4. 2完善我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

今年我区先后开通了“宁夏农业信息网”、“宁夏特色农产品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为我区农业生产提供政策法规、科技、经济、农产品市场等信息。“宁夏地方农业文献题录数据库”的建成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对我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当然,该库还有待于今后从扩大收录范围、增加文献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将题录数据库发展为全文数据库检索,是该库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甘利人等. 网络环境下传统情报服务业转型思考,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4)

篇(4)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当今世界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特点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一、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加之农业历来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重点,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出现首当其冲地会对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当然.作为环境保护和进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绿色壁垒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的改善;同时,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璧垒的实施,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例如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但绿色壁垒对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受控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和在环保标准方面的差异,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地位,这是绿色壁垒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损害。如美国从1997年开始,强制性地实施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HAGCP),这一措施使我国对美国的虾类产品出口大大减少。据海关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对美国的冻龙虾出n额由1996年的I203.9万美元减少到56.7万美元,冻鳌虾出口额由23.8万元下降到2.4万元。

(二)绿色壁垒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苛刻,农业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欠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如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三大花生出口国,199b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而近些年来虽然生产量每年增长,但出口量却严重下滑,出日创汇额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蜂蜜等,近些年来同样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失去了优势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国茶叶出口近年来对欧盟出口逐年萎缩。

(三)绿色壁垒增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检验费用的增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国外大米在日本市场的竟争力。

二、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外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传统手段将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将或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绿色壁垒有增无减已证明这一点。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之外,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国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重视发展环保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对于开发我国出口农产品货源、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进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

(三)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日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通过企业引导农户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篇(5)

本文作者:余世学工作单位:四川省凉山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制约因素

资源要素约束一是气候资源。凉山州光热充沛,降水一般都在1000mm,雨热同季,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区域性缺水明显,冬半年降水量不到全年10%,夏半年集中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大多数地区降水量都在800~1100mm,雅砻江西部、金沙江河谷降水在700~800mm。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性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冰雹、洪涝、低温冷害、冻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二是土地资源。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锐减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但是,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稳定耕地面积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质量提高的趋势也并不明显。2010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88万hm2,仅占全州耕地的21%。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单产水平只占全州平均水平的70%~80%,主要分布二半山和高山坡地,土层浅薄,又无结构,水土流失,跑水跑肥,形成旱、薄、瘦、蚀。三是劳动资源。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就业,农村缺乏有思想、有技能、敢创新的示范带动人才,影响了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被闲置,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只有靠增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由“十五”末10.6564万t提高到13.8122万t,增加近30%。2.2基础设施约束一是投入总量依然偏低。财政收入增长而支农资金比重却下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每年在提高,但主要体现在惠农政策补贴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投入所占比例不增反减。二是多头管理造成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如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商品粮基地、优粮工程、农田水利等分属不同部门。三是小型农机设施滞后,导致机械化使用、维护和管理都存在问题。科技支撑约束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进步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力量。依靠科技支撑粮食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农业科研工作特别是农业应用基础性研究缺少稳定的资金项目支持,产前、产中、产后的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不够;二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够,“为论文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经费而科研”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果评价考核办法体现农业科研特点不够;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基层推广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知识陈旧,推广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机制不活。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发展粮食生产缺乏科学的思路和科学的办法。比较效益约束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补贴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明显,刺激粮食生产的作用相对不够。二是目前粮食价格还没有完全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三是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稳定发展粮食产业的基础不牢。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劳动力价格上涨,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按市场劳动力价格,绝大多数粮食作物是亏本生产,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其他约束一是粮食生产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区域优势、规模效应不明显;二是市场发育不够,特色农业起步低,包装简陋,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供、销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强。四是粮食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不稳定、不成熟的组织模式。粮食产业化水平低,粮农和粮食流通加工“两张皮”,由于规模实力的差距,粮食产销利润分配不公。

提升粮食产能潜力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潜力一是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单产水平仅占全州平均水平的70%~80%,通过培肥地力提升粮食产量的空间还非常大;二是可开发耕地潜力大。凉山州2010年统计,年末实有耕地35.13万hm2,土地二调面积59.2万hm2,据调查,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达5万hm2,潜力较大。三是秋冬闲田潜力大。全州近期可开发利用晚秋和冬闲地面积达8万hm2以上。气候资源潜力“低纬度”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地形地貌,造就了凉山州光温资源充足、水能资源充沛、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著以及冬暖夏凉、年气温差较小、日差较大等资源稟赋。“北方的阳光、南方的温度、印度洋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独特的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以西昌市为中心、以安宁河谷为中轴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具备发展粮食生产的“温、光、水、热”自然优势;有“不是海南,胜似海南”的美誉,在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模式下,仍可以满足“一年熟、两年足”的初级目标。具备了发展“增、间、套、围”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的气候保障。粮食单产潜力凉山州有小面积水稻单产超900kg/667m2、玉米超1000kg/667m2、马铃薯超4500kg/667m2,小麦超700kg/667m2,荞麦超250kg/667m2的高产典型,但就全州而言,基础设施还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10年粮食平均单产仅291kg/667m2,比全省平均水平342kg/667m2低56kg/667m2,较全国平均水平331.5kg/667m2低46kg/667m2。在栽培技术、科技减灾、更换良种等方面大有潜力可挖。科技增产潜力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潜力基本消耗殆尽,粮食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成果和增产技术在生产中及时运用,取决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高低。全州17个县市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现有大学本科院校1所、农业中等学校两所,州属农业科研机构6所。在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水平。通过增加科技投资,努力改良农业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资本,既是推动凉山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大潜力。实现途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基于粮食生产与发展的特性、增产的优势与潜力、影响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不仅要明确指导思想,加大财政投入,重要的是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原则,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构建特色效益粮食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凉山州优质特色效益粮食产业化作为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安宁河谷和高山寒温带特色资源,瞄准马铃薯、荞麦、优质稻、食用玉米、燕麦等地方特色粮食产业,认真分析研究各个支柱产业的特点,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路径、战略措施和办法,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不断完善凉山州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章,作响绿色品牌,推进绿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以创建“大凉山”农产品品牌带动全州品牌经济发展。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二是强化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进程。制定和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坚持不懈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强农民培训。力争做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有一批致富带头人,每个特色产业有一批技术能人。四是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围绕优质马铃薯、苦荞麦、优质粳稻、燕麦等主导产业组建完善一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普及应用轻简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加强农科所和示范场等科研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完善示范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体系一是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面4.09万hm2,改善有效灌面1.73万hm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产粮区硬件设施建设,使沟、渠、路、电、仓储以及信息网络相配套,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提高抗灾避灾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围绕马铃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深松、精量播种、机械化栽植、联合收获、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农机化技术,力争2015年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41万kW,年均增长1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积极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在金沙江河谷积极研究和示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提灌站。每年新建3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在二半山和高寒山区不适宜建沼气池的地区推广生物质炉3000台。四是全面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工作。健全粮食市场营销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扶持农产品经纪人、专业营销队伍、加工营销企业,扩大销售网络,促进农产品销售。加强农业品牌宣传,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精心组织开展农超、农商对接活动,扩大对接品种范围,拓宽销售市场。新建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力争把凉山州建设成为川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和依托,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现代粮食生产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社、租赁、承包、联营等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完善农村服务机制,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州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中低产田比重达70%以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建议加大力度扶持凉山州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对非重点粮食产能县进行扶持凉山州会理、会东、西昌、冕宁、盐源、昭觉、布拖、喜德、德昌9个已列入国家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县和四川省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布局县,会理县被纳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有一定资金支持,但其他县开展产能建设资金少难度大,希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突出粮食生产、支持优势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优势区域和关键支持环节,突出抓好水稻、玉米、马铃薯、荞麦4个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各类农业资金,重点支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对高产高效创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配套一定资金和物资,按照主导作物高产创建目标和“百、千、万”示范推广模式,深入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加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建、推广力度,“农、科、教”三结合,确保“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加大对良种补贴的扶持力度把凉山苦荞麦、燕麦等优势作物均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给予扶持,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0凉山州水稻、玉米、小麦、青稞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国家实施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试点工作,凉山州2010年实施了5333hm2的原种生产补贴面积,有效调动了凉山州群众种粮积极性。但作为地方特色效益粮食的荞麦、燕麦等作物却一直没有纳入良种补贴,马铃薯良种补贴实施面积小、受益农户少,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户对优良种薯的需求。这些作物的主产区都是贫困彝族聚居区,更需要重点扶持。将马铃薯主产县纳入产粮大县补贴范围将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县纳入产粮大县补贴,资金额度按产粮大县规定补助,以便又好又快地发展马铃薯产业。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积极落实国家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基层部分农技人员技术落后,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应加强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能适应新时期农技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队伍。另外,近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民培训和科技指导工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一是大力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行业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二是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营建高标准的粮食生产基地,走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三是深化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积极引导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和大户流转,实现粮食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制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25-03

一、引言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三大物质要素,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种潜力,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技术进步,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宜的制度,因而,制度是影响农业经济不可缺的因素之一。农业经济增长问题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研究,许多学者的研究(严奉宪,2005;胡毅,1998;顾焕章,1994)只注重技术因素而忽略了制度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但制度变革的贡献也应重视。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全面研究制度因素、技术因素、要素投入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和常规投入要素相关,还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有关。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制度因素:在经济学中制度的含义是各种政策、各种法规制度,如产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等。制度可减少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发展中能动性很强的因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动因素。

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体现在教育、新品种的育成、施肥和灌溉技术的革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提高、低产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资本因素:资本因素主要涉及国家、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对于农业的投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5.其他因素:土地和气候等因素。

综合以上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结合新疆农业经济实际,将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框架及相应指标图示如图。建立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Y表示国内农业GNP增长率、I表示制度因素、T表示技术因素、K表示资本因素、E表示土地因素、L表示劳动力、W表示天气因素。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依据图设定的指标体系搜集1985―2004年间的数据,表1、表2数据均源自《新疆统计年鉴》、《新疆五十年》,经计算并作了适当的处理。

实证分析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得分,采用有偏估计法―主成分回归对模型(1)进行计量分析。

根据与农业制度相关的六个指标,城市化率(CSHL)、农作物制度变迁(NZZB)、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GNBJ)、非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FLMB)、集市贸易成交量指数(JMZS)和灌溉面积指数(GGZS)。对反映制度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制度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见表1)。

同理,根据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六个指标,农业科技三项费用(KJ)、农村用电量(YD)、化肥施用量(HF)、农业机械总动力(JD)、财政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SF)和农村初中文化程度(CW)。对反映技术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技术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

根据19年来的统计资料(见表1)和制度、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对(1)所示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经检验,各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而采用一种有偏估计法,即主成分回归。就是先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实有耕地面积、乡村劳动力、成灾面积和制度因素得分、技术因素得分做主成分分析,并按特征值的大小加权合为一个指标;然后,用这个加权指标与GNP做回归分析;最后把估计算得的回归系数按照载荷(即特征值)的不同依次进行分解,计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度量的因素(随机因素)也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表2中,贡献率29.46%说明这部分不可度量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构建的模型及实证分析给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制度创新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制度因素的主成分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净值增长率增加0.626862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24.4544%。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受到一些风俗和宗教的限制,加上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部,交通闭塞,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对政策贯彻实施的比较缓慢。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新疆应该审时度势、积极稳妥的推行改革,加强对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为新疆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资本投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139403,其贡献率为13.036%,显示了资本投放与GNP的正相关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新疆非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林水气等事业费用的开支较大,其次是农业、事业费用;二是农业科研投入低,新品种的实验开发、农药化肥的研制、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等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而我们一直长期忽略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这些使新疆资本投放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要加大对农业资本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的作用。

第三,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从总体上看,新疆的农业科技水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主攻单产为中心环节狠抓科技进步,粮棉单产以及农机装备水平均居于国内前列。解决了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但农产品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根据表2,技术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401747,贡献率为21.83719%,可见技术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但还远不够,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为60%~80%,新疆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服务机构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因此,新疆要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常规的使用技术,使其成为新疆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的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实现农业生产力新的质的飞跃。

第四,劳动力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新疆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劳动力380余万,但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当低,六成以上者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小学文化程度就占近一半,迫切需要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此外,新疆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达十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的需求。同时,新疆的非农产业不发达,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空间狭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根据表2,劳动力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768957,贡献率为9.293%。虽然劳动力资本对新疆农业产生积极作用,但现在已成为新疆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五,土地稀缺的替代。新疆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投入的依赖程度在提高,对土地的依赖在下降,其贡献率近为0.185025%。但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源,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增长。新疆是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含极端干旱)地带约占2/3,半干旱地带约占1/3,仅沙漠面积就占全国沙漠面积的近六成。而维系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绿洲总面积仅587万平方公里,只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3.53%,新疆人口的95%左右生活在平原灌溉绿洲内。在增长方式上,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生产的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从而逐步实现对土地稀缺的替代。

第六,遏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从表2可知,天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据1950―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新疆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600万亩,有130人~150万人受灾,占新疆人口的10%,经济损失8.35亿元以上,占整个农业总收入的11%,因此,除了恢复生态环境,增强对天气灾害的预测能力就成了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和资本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辅之于相应的制度保证,就肯定能够带来新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 严奉宪.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9-14.

[2] 胡毅.新疆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J].新疆农垦经济,1998,(2):52-54.

[3] 顾焕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5.

[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攀,等.包含制度因素的湖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

[6] 郭鸿雁.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5-27.

篇(7)

论文摘要:农民消费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其结果都会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消费取向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通过对黑龙江省6个市(县)14个固定观察点村 1000个农户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民消费观正在悄然改变并逐年升级,同时存在的偏差消费行为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议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消费取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长期增长,农民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前提下 ,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农民消费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其结果都会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消费取 向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通过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 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民消费观正在悄然改变,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良消费行为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 农民生活消费逐渐升级

黑龙 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共有遍布全省 6个市(县)的 14个村,其中有 13个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中等和中等偏上,占92%,仅有一个村是下等水平。被调查户共 1 000户 ,总人 口 3 590,人均纯收入3 634元,人均存款2 257元。2006年农户消费家庭总支出基本与 2005年持平,人均 3 000元左右。在消费支出结构中,经营费用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支出项,占总支出的51%,但与 2005年比较减少 3.4% ,随之而增加的是生活消费支出。

随着惠农政策的 “口惠实至”,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 ,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扩大 , 占总支 出 的 39.64%, 比 2005年增加2.72%。农民在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同时 ,其消费观也在悄然改变并不断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食品结构不断优化。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支出占 37% ,农民在最大限度满足主食需求的同时 ,肉禽等副食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比上年人均增加 26元 ,增幅 7% ;比 2003年人均增加 1 17元,增幅 42% 。同时农 户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加,比2003年人均增加 43元 ,增幅 69%。二是农 民衣着消费成衣化 、时尚化。2006年农 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 189元 ,人均增加 l0元 ,比 2003年 人均增加 28 元。三是注重文化教育消费投入。剔除学杂费支出,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服务支 出 85元 ,比上年增加 9元。学杂费人均支出 132元,比上年增加13元。四是保险意识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接受并参加各种类型的保险,2006年用于各类保险支出人均 l2元 ,比2003年增加 4元,增幅 50%。

其中农户关注更多的是财产保险和教育保险,财产保险 比 2005年增加 37.72%, 比 2003年增加 259倍;教育保险比 2005年增加 20.34%,比 2003年增加 26.8%。五是农户的交通通讯费已成为必须支出项 。电话在农民的生活中已必不可少,2003年至2006年的 4年间 ,农户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 由 80.86部增加到 124.5部。2006年农民人均交通通讯费支出 152元,比上年增加 36.4元,增长 31%,比 2003年增加 51元 ,增幅 50.49% 。摩托车每百户拥有量 由 2003年的23辆增加到 2006年的 36辆,农民出行更为便捷。六是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是更多的农户做饭使用电饭煲,其拥有量由2003年每百户 73个增加到 2006年的 90个;影碟机由2003年每百户拥有29台增加到 2006年的 43台;电冰箱由 2003年每百户拥有 13.9台增加到2006年 l9台。七是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以现金形式支付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观察点村人均现金支付的生活消费支出 1 739元 ,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6.9%,比2005年增加6.9%,比 2003年增加 40.6%。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农 民人均用于购买食品的现金支出为 599元,占食品总支出的 71.2%,比上年增加 11.34%。

2 农户不良的消费行为影响其收入进一步增加长期形成的众多不良习俗,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限制了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1 生产投入相对较 少

农 民在日常消费中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好坏,都是精打细算,讲求实用,尽量节省。在一些农民眼中,因为现钱很有限,节省就意味着增收。日常饮食以吃饱为准,有很多农家做饭不放调味品,唯一的调料是盐,只有在过年 的时候才买一些调料 ;服装以“能穿就行”为标准,上了年纪的人很少买衣服;日用品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能不买就不买,能够修补再用的尽量修补再用;对新的生产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不舍得投入。调查数据显示 2003年至2006年 4年间农户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逐年下降 (见表 1),2006年比2005年下降26.3%、比2003年下降49.88%。这种节俭的消费习惯,虽然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和积累社会财富,但过度压抑消费不可避免地阻碍新的、正当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产生,使人保守、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妨碍农民智力、体力等素质的提高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限制了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作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2.2 虚荣消费浪费严重

受收入的限制,农民集中消费特点突出,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几项大事上。在一些乡村,一个青年农民从恋爱、订婚到结婚庞大的开支使农民苦不堪言。出于盲目攀比讲排场,不少农村家庭因此返贫。大多数农民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条件特点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经常是看到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在一户并不富裕的青年农民家,结婚光送彩礼钱就 2万元,结婚前男方购置彩电、冰箱音响和家具、衣服、烟酒等还要花费 1万元,置办酒席4 000元,把女方娶到家时已花了四五万元。全家辛苦近l0年攒下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了外债2万多元。农民的虚荣和攀比的消费习惯,使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安排消费,甚至导致低收入农民不堪重负陷入贫困,限制了农民消费内容的扩展,阻碍了农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步伐。

2.3 人情愚昧消费负担较重

近几年,人情消费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增长较快 ,分流了较多原本有限的购买力。农村婚丧嫁娶都要互送礼金,而且数目巨大 ,已成为一种负担,有的家庭一年的礼金就相当于全年人均纯收入。人情往来一般一次得 50元或 100元,亲戚好友就得 200元甚至更多,家里如果没有钱,出门借也得把礼金随上。调查数据显示 2006年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支出人均 843元 ,比2005年增加26元,占农 民纯收入的 23.19% ,增幅 4%。农村的愚昧消费开支也越来越大。许多农民不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来修坟造墓 ,建庙敬神,大办祭品,甚至赌博吸毒,这种愚昧性的消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也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规模,从而限制了再生产的扩大。

新农村政策出台后,农民兜里有了钱,2006年被调查村人均存款 2 257元,比2004年净增 700元,增幅 45%。但现时农民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只是富裕趋势的开始。虽然农民消费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诸多不 良的消费行为和不成熟的消费观制约着农民消费结构的完善和农业生产发展,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既是生产过程的起点,又是生产过程的终点。因为消费是生产的完成,没有消费便没有生产;同时 ,消费还为生产创造出新需求。这种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就是收入得以不断增长的原动力。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促进社会消费力不断增长 ,而这无疑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积极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良性发展,争取农民收入趋势的更快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3 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

消费习惯对人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 民收入,就必须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

3.1 引导农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观念是决定农民消费行为是自主的还是盲从的,是文明、高效的还是低劣、愚昧的主要因素。正确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绝对离不开消费教育。通过消费教育,倡导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消费文化,把个体的消费行为引向科学、健康、高效的取向,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对生产起积极的作用,最终促进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担负起向农民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责任,要通过广播、报纸、健康的文化娱乐等方式引导农民端正价值导向,认清什么样的消费是有意义和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是有益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引导农民懂得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只是物质水平的提高,还必须包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消费活动不仅要体现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要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议对农民消费教育方式可以农村中、小学为教育基地,学龄教育与农民再教育相结合,可考虑在农村学校开设消费知识课 ,以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对农民消费知识的培训方面,也应重在商品服务、提高消费者 自我保护能力、科学与健康的消费观念以及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知识等方面。

3.2 引导农民选择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消费取向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将有限的收入用在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以下几个方面,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消费支出。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素质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引导农民提升素质的消费支出就会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加工能力的消费支出。农业生产加工能力的提高必将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拿出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生产用品与机械,必将提高生产能力,加速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最直接的推动。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消费支出。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的通畅对每个人的发展致关重要。获取信息不单单是为了了解社会,更多是为了根据信息安排生产,增加收入。应引导农民将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电脑、电视、图书、报纸等获取信息的工具。四是用于身心健康的消费支出。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应引导农民进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消费,如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李秀荣 .科学消费与农村市场开拓[J].消费经济,2002 (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