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06:11: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系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参考某一学校的要求)
论文书写格式
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 来书写,文件名统一为“report95´ ´ .doc”,其中´ ´ 代表自己的学号。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论文首页格式: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4 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
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4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
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计算机系
本科生学号: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学 科、专 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本科生姓名: _____ _
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 月
摘 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
(空一行)
关键词:词1、词2
目录:
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
计算机概论……… ………………………………..……1
1.1 计算机产生……..…………………………………………..1
1.2 计算机的发展……………………………………………..2
1.3 计算机中的进制 …………………………………………3
一 二进制表示法…………………………………………..….3
第二章 计算机文化基础……………………………………….6
其中:“章”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节”部分采用宋体5号字
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
4 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
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5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
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
4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
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
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4 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
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1.1 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粗宋体5号字左起
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附录: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科学选题 过程管理 信息化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它的阶段性总结功能表明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重要性。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
新升本院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以我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数十位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论文指导的需要,选聘具有讲师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例如:选题方面,部分老师由于从事科研的经历不多,导致毕业论文的题目过于陈旧,范围很小,致使学生可以研究的方面明显偏少;而有的课题给的范围太大,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而流于泛泛的结果;而在选题环节中由于给出的总题目数和学生人数没有差额,也就是题目数和学生数几乎相同,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最后没有适合自己的题目可选,只好为了毕业而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科学选题
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的前提,是毕业论文的关键,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题目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先决条件,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定应考虑下列原则: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课题应结合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课题类型应多样化,能使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来选择选题,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课题的高质量完成;课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性;课题应具有可完成性。
在以上指导原则下,指导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科研实际提出课题,并将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预期成果向学生作以简要介绍。题目汇总后经教研室主任初审,由系(院)组织专家对拟提交的题目进行集中评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以供学生进行参考。论文题目进行公布的同时,加上相关背景介绍和成果预期,能够避免部分题目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多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选择该类题目,而倾向于选择其相对较为熟悉的科研课题,从而导致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或者相似等情况的发生,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2.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历时近一个学年,期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新升本院校而言,刚刚从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格为本科,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上,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经验不足,考虑不够周全等问题的存在。而在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缺乏毕业论文制度或制度不完整、执行不严等是影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规范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坚决把好毕业论文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于新升本院校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系(院)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论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另外,每级管理者还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甚至是对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今后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3.优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信息化需要
毕业论文工作的准备、撰写以及答辩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在这近一年时间里,围绕毕业论文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给管理者和教师带来难以应付的工作量,并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首先是数据一致性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之前需要上报个人信息及论文信息。其指导教师在填写相关表格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咨询、确认工作,工作繁琐,错误率高,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其次是数据更新问题。学生的选题,最初由各指导老师向管理者提交。但在提交后多个阶段中可能会修改。答辩后部分学生也可能根据意见修改论文题目,这种修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不能及时更新并反映给管理者,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第三是信息收集问题。总评等级需按比例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评分计算所得。但数据分散在各个教师,各答辩小组手中,收集的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易出错,调整的难度大。第四是数据版本问题。由上面可知,数据分散在不同使用者手上,在收集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里难免会出现多个版本,难以确认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导致多种问题。第五是工作重复问题。同一学生及论文的信息在多个表格中需要重复填写多次。上述存在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重复工作多,亟需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发挥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平台的优势,设计并实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论文关键词:信科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与计算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专门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科专业)是新兴的学科,我校信科专业成立至今已将近十年,在近十年里信科专业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现仅就信科专业数学三大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取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根据专业性质,整合课程体系
信科专业是集基础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系统集成与开发领域的人才,因此就需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是信科专业的后继课的基础,是学生进入大学和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桥梁。我校信科专业是2003年开设的一个新的学科,开设初期很多理论基础还都沿用过去的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半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删减学时,增设新课程,相对来说课程的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还都不是很完善,特别是这三大基础课程,只是从学时上进行删减,并没有从整体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需求去整合课程体系,这也是很多院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内容,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只有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基础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营造专业学习与探究专业知识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应用价值。
二、根据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信科专业不同于数学专业,其不止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与开发应用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上相对数学专业都有较大的减少,而为了让学生在相对少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求我们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并为后继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1、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需要,联系专业实际,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毕业论文范文。一要结合数学史阐述清楚三大数学基础课的形成过程,研究的对象,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在整个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这三大数学基础课有较好的认识和严格训练的思想准备;二要精选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对于中学讲得较透的内容,例如函数部分和极限的求法等可少讲、精讲无限趋近的极限语言;对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关系不大或很难理解的内容,在不影响知识的连贯性基础上可删去,只有删除一些不重要的内容,才能把一些现代知识充实进来,才能在压缩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115C-819
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
2、合并课程,调整知识结构
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代数为几何提供研究方法,几何为代数提供直观。将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有机地合并在一起,从几何与代数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促使学生获得“数”与“形”结合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精选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选取研究方法相同或体现相同数学思想的内容,讲清、讲透一节内容,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把其余的内容交给学生课堂上特别是课下探究,如数学分析中的几大积分的建立,都采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法进行建立,研究的思想和研究的方法相同,因此在重点讲授定积分的积分概念后,用类比法讲授重积分的积分概念,其它的曲面积分、曲线积分等都可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又如解析几何中的平面和直线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因此,通过类比法,可将这部分内容整合为平面与直线的方程,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详细探讨平面方程的建立;再如对柱面、锥面、旋转曲面的研究采用了相同的消参数法,因而对这部分内容也需进行重建与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是可以渗透到三大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且这种渗透有着较强的功能,它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从教学改革来说,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在三大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建模思想在概念讲授、定理证明、习题课等教学环节中的渗透。如数学分析中的函数、极限、微积分、级数等概念都是从客观事物的某种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它们的实际原型和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引出来,使学生感到课本里的概念不是硬性规定的,而是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在定理的证明中把定理的结论看作是一个特定的模型,把发明者的原始想法和逻辑推理设为问题情境,将定理的条件看作是模型的假设,通过预先设置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发现定理的结论,这种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好途径。
5、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三大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是为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制作教学课件,把那些在传统板书中不易或不能画出的图像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来并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直观化;二是缩短板书书写时间,用节省的时间更好的去分析问题和增加知识;三是将数学软件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介绍给学生,对那些只需结果不需过程的计算题能够从计算机中直接获得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关注问题的本质而非形式;四是我们在数学分析课程中开设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合适教材
1、精选教材
改革课程教学摘要求会更高一些。
2、增加应用内容
提高应用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加应用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增加在本专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例题,而对于那些应用性不大的内容可以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压缩推导论证内容,借助应用类的实际问题,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观念,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3、注重联系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被人为分为不同的研究分支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因此,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体现统一数学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程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时代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与研究式教学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论文范文。教师不能一味的去讲,而应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融入到课堂讲授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应用启发式与研究式并重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去思考、去想象,最终探索出多种解题办法。
2、加大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实际应用结果,只认高分,忽略了运用数学知识和手段去解决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不光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同时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布置课程作业、撰写小论文等任务全程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的考核,最终给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期末突击复习,对知识掌握的会更扎实。
在传统的考试形式中,将建模思想渗透到考试命题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开放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按数学建模的方式方法去解答,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水平优化教学内容,又与平时的教改相配套。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积极鼓励学生自编程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随时联系,开设课程论坛随时解决学生的疑惑,总结归纳重点内容及精选典型题目,随时本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将一些共性的问题重点研究与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总之,21世纪的教学改革带给我们新的契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并注重积累,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信科专业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科学计算与创新能力,不断探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知识解决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践教学;产学研;双师型教师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97-03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也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头等大事,我们的每一名教师必须与学生及家长同忧乐,把就业作为大事来抓。要抓就业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才双优,既有良好品德,又有真才实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技之长;二是要重视就业教育,使学生能恰当定位,树立在基层锻炼的意识,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职业、有才能、有人品,不能成为无工作、无本事、无人品的无用人。所以我们办学必须把民之所忧当做自己所忧,把民之所乐当作自己所乐去从事教育这个伟业,教学生成才就业,努力把学生求职就业工作做好、做实。
1计算机和网络类人才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8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比例是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型软件人才市场大有需求。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进行“产学研”的结合,使职业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同时,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也锻炼造就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行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一直坚持侧重在教学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技术;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建立实训基地;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公司延伸;四是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应用新科技,培养出一批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2真题真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几年来,计算机系的毕业设计一直采取的措施是真题真做,这样的结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竞争力,为学生“直接就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1) 真题真做使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为适应今后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02级毕业生是我系首届毕业生,为使学生能迅速转变角色,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学为所用,我系毕业设计的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企业(是我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根据兴趣和意愿分组,让学生进入一种真枪实干的状态。每年的毕业设计,在设计前一个学期布置毕业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在假期自学设计题目所需的相关知识,便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开学之初,我们请公司的工程师到学校来和我们的指导教师一同给各组成员进行任务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自己要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做出相应的任务书和制订计划,将总任务化解,每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任务,负责某一模块的设计、实施、编码(或制作)及调试等。
(2) 真题真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感。
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由于平时课堂知识的有限,大部分同学能主动走进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有的同学其独立工作能力及主动性较强,还能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本专业较前沿的信息并为其所用。同学们通过毕业设计,普遍感到自己应用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学生总觉得所学的许多课程很零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及怎么用,现在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毕业设计期间,同学们自觉地独立进行设计,有问题时学生之间会进行讨论、争论,师生之间也常进行研讨,尤其是给学院制作二级网页的学生,除了完成本专业技术任务以外,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如和人家要素材时,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提高写作能力、毕业答辩时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都要有所提高。通过这种真题真做的方式,同学们收获很大。一方面他们觉得在毕业环节中,在工程师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同学们从事计算机专业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真题真做的方式,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学们重新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了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
(3) 真题真做,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同时公司与学校双方受益,创造了毕业设计的“双赢”模式。
计算机系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和公司合作的方式,真题真做,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捷径。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更能够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同时公司也能够受益,通过学生对他们的软件进行测试或者研发出所需产品,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模式。
每次的毕业设计结束后,我系均有几名学生直接在真题真做的对口公司就业。为了解真题真做与实际需求的差异,我们经常和同学们以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毕业的同学们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与现在的工作很接近,实际进入工作岗位后得心应手,能够比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需太多的磨合和适应时间,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最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同时,从同学们那里反馈的信息,我们也知道应该多围绕实际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应该从标准的操作讲起,然后再深入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4) 真题真做,培养了学生对科研前沿的感知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培养,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最主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前沿具有敏感的视角和准确的判断力;扩大知识面,强化超前意识,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品格、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倡导刻苦钻研精神和锲而不舍的作风,使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时间与科技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和超越自己。
3真题真做,抓住了“实践教学”的钥匙
毕业设计选择真题真做,抓住了“实践教学”的钥匙,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科研开发能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系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需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从2004年起,每学期都要抽调一至二名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到公司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①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手段。②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公司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计算机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
我系坚持实行专业教师定期下公司制度,目前70%以上的专业教师在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具备了专业实践经历,为“产学研”结合奠定了基础。
(2)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企业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
① 我系凡是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已达90%,实验系列教师的中级达标率也在80%以上。
② 专业教师在指导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教师在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教学中,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并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③ 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我们开设了“精品课程”,促进基础课教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拆装计算机、铺设网络实验室的网线等活动,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有维护电脑的、有维护网络机房的,通过老师们的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3) 在建设专业教研室、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系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筹建了3个专业实训室,并逐步形成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的模式和格局。我系要求专业教师在参与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与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公司技术开发。进一步锻炼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
再如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建网能力,计算机系主动承担校园网的网页设计工作,计算机系的老师带领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几年来我系一直在不断更新各个系部的二级网页,只要兄弟部门有需求,我们利用每年的毕业设计带学生来完成,为学院的校园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建设一直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可以说教师是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所以应该定期派一线教师走访校外实训基地,了解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和管理体制,及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师取证,还要注意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计算机系教师有9人获取“北大青鸟”教员资格证书,3人获得信息产业部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我们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从四分面进行,一是由企业引进人材;二是本系的教师考取资格证书;三是把企业一线工程师请到学校来,传授经验;四是把教师送到企业深入参与项目,真题真做,加强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为培养学生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我系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一些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我系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承担这些科研项目的教师,有不少都成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他们一边开发项目,一边编著教材,使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几年来,我系以“产学研”为导向,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专业教师中已有90%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8名教师具有讲师和工程师职称,16名教师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由我系8位教师编写的一本实训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有6项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正成为我校发展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成为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可靠保障。
论文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协作学习,职业素养
1 引言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笔者所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面向对象的机制,并且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为主,让学生较快的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课程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有主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教学背景
由于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各项学习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依赖老师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另外,他们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实践技能还很缺乏,不能真正学以致用。
C++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它既像其他的程序语言一样,有自身的语法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编程思维,也有与传统的面向过程语言的不同,最特别的在于它是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和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要讲解清晰、要通俗易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理解和掌握利用C++语言设计应用程序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并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同时实施科学的评价。
3 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1) 强调关键技术
本着“实用为主,急用先学”的原则,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进程中,强调面向对象的关键技术和精典例题。,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面注意编程思想。不是简单地把语法罗列出来,即强调算法,采用基本常用的语法,自己多动手编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怎样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类的方法。
(2)把教学内容按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基础层:包括 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输入输出等。
2.提高层:包括函数、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
3.核心层:包括类、对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继承和派生、友元、虚函数、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模板等。
三层教学更加科学地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有效地学习 C++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有重点地加强了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
(3)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
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具体问题,建立模型,用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阅读、分析程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程中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从原来单一地向学生解读知识点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等,采用了引导法,问答法,案例教学法,协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1)引导教学法
教师讲授C++程序设计的重要知识点,并提醒学生留意观察并思考程序设计的各种方法,鼓励其结合所熟悉的程序实例提出问题或假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软件开发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要(解决的问题(即目标),并分析能达到某一目标的参考
文献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或者对已有的案例进行拓展。最后学生要给教师讲解和评价模仿和设计创新的结果,如要讲清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
(3)协作学习法
对于学生而言,具备相应的初步能力后,每组自行安排、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在协作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共同地查阅相关资料,批判地学习各种理论、观点,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当然如遇到问题,尝试自己组内解决,小组之间解决,解决不了时请老师帮助,以此锻炼学生交往和联系的能力(语言表达,书面交流等)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为了使协作学习能够顺利地进行,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学习和展示个人才能,就必须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分组。协作小组的分组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似性原则:教师综合考虑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特点、性格特征、性别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
(2)可变性原则:学生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只有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分组机制才能使协作学习更加生动、有效。每个小组选定一个组长。每个小组先独立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小组成员通过投票选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选出最佳的研究员。
表1 课程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过程
特点
实施阶段
引导
引导-理解-巩固-运用-检查
教师紧扣重点引导授课
课堂授课
问答
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师生问答启发教学
课堂授课
上机实践
案例
引入-分析-讲解-模拟-评价
案例讲解分析引导
课堂授课
上机实践
协作学习
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
互教互学合作学习
课堂授课
上机实践
研究
问题-探索-报告-答辩-评价
以问题为中心并进行答辩
课程设计
自学
自学-解疑-练习-自评-反馈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明确择业就业目标。自我认知,即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全面认识,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评价上普遍偏低,缺少自信。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测评、职业倾向测评等心理测评手段,结合霍兰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来科学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能力,提升社会自我认知水平,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明确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71%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优势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将来的职业倾向。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7%的学生有较清晰的中长期规划,33.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短期规划,56.9%的学生没有规划。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了解社会,从而挖掘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抓住主动权,更快地获得成功。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与时展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相结合,与增强个人的身心健康相结合,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条件不断调整事业的目标。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IT企业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实战经验较少。IT行业新技术不断更新,要在该行业立足必须具备较强的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一,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2009年以来,已立项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0余项,保证充足的资金,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鼓励学生选择校外毕业设计选题,配有校内、校外论文指导老师,起到联合指导作用。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行为习惯普遍比普本学生差,但思维比较活跃,兴趣广泛,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专业中按发展方向分类建立兴趣小组,例如,办公应用类、多媒体制作类、图形图像制作类、网页网站设计类、系统软件开发类等等。兴趣小组以老带新,既在低年级学生中起到普及专业知识的作用,又促进了学生自动学习的热情。开展专业技能类的比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检验知识并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如嵌入式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选送的《莱特电子ETC系统车载单元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在第六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复赛中获得银奖。由此,既提高了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又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风。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陈旧,不能跟上目前的主流语言,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所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企业需要。由此,课程体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做好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一,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减少一些过时的理论课程,增加一些主流开发工具,如Delphi、Jave、C语言等,及时将新技术引入课堂。第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包括增加硬件类实验和软件类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可采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三,独立学院应该大胆创新,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者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以突出就业优势。创新教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除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在教学方式上还必须创新。现在很多大学生学得茫然,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行为能力差,多数学生没有规划,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明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一结束时安排两周左右认知实习,到一些知名的IT类企业见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IT企业软硬件开发的主流技术,明确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及将来从事专业的要求、发展方向。可以聘请IT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作为独立学院特邀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洞察I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直观地为学生传输IT信息,学生更容易培养专业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好的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干团队。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学会教。很多独立学院依靠母校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忽视了普本学生与本三学生的差异,教材和授课内容都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学不会。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按照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质量、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自有和聘请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第一,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听取多方意见,在交流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青蓝工程”等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培养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工程师资格,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把教师培养成本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第四,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把最新学科信息引入教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认识程度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校内实习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形成了“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过程控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资格、水平、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遴选、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有关单位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等活动,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训与毕业设计,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关键词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B/S;MVC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574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096-03
0 引言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1]。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正在加速发展,多数高校开始对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但是不同层次院校对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需求不尽相同。独立学院由于其自有专职教师及管理人员较少,在专业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更多依赖于母体学校教师资源[2],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监控跟踪手段难以有效落实。为提高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效率,本文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厘清了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关系,梳理了毕业设计管理流程,划分了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学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6种角色,引入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进展情况的实时统计与跟踪监控机制,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监控需求,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1 系统需求与流程分析
1.1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效率,根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方便参与毕业设计过程的各类用户。不同用户使用系统的需求不同,如面向教务管理人员,系统应具有基础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维护、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监控、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系教学秘书需要维护本系指导教师信息、分配毕业设计任务、管理选题、监控毕业设计进展情况、中期检查以及安排答辩等;学生通过系统进行在线选题、完成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使用本系统完成在线申报题目、审批或审核学生提交的各项报告、评阅学生论文等;辅导员能够随时查看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进度情况,及时督促进度较慢的学生;系统管理员主要完成对数据库和管理员信息的维护工作。
1.2 业务流程分析
系统基本流程如下:①系统初始仅有一个系统管理员账户,首先由系统管理员添加教务管理员、各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账户;②教务管理员设置当前学年度,添加其它基础信息,导入本学年度学生基本信息表,生成学生账户;③系教学秘书录入或导入本学年度指导教师信息,生成指导教师账户,分配本年度毕业设计指导任务;④指导教师登录系统,根据个人任务在线申报课题;⑤系教学秘书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在线审核,所有课题审核完毕后,按专业开放选题;⑥学生在线选题;⑦选题结束后,学生按阶段完成课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按阶段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阅,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协同监控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情况,并做好各自的跟踪管理工作。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划分
按照不同权限用户功能的不同,设计本系统的核心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介绍
(1)管理员维护模块:包含添加管理员功能、删除管理员功能和管理员密码清零功能。
(2)数据库维护模块:包含数据库的导入导出、数据库初始化等功能。
(3)教务管理员的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包含当前学年设置、部门信息维护、专业信息维护和职称信息维护功能。
(4)学生信息维护模块: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导入、查询、删除学生和密码清零功能。其中教务管理员具有学生信息导入和查询功能。新学年开始时,教务管理员将有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信息通过Excel表上传并导入到数据库中;系教学秘书可以删除学籍异动(休学、退学等)学生,还可以清零重置学生密码。
(5)指导教师维护模块:各系教学秘书负责本系指导教师的信息维护工作,包含指导教师添加、指导教师集中导入、查询、修改、删除和密码清零功能;此外,该模块还包含教师信息统计功能,可以按职称、学历、类别分别进行统计。
(6)毕业设计任务分配模块:各系教学秘书负责分配本系当前学年毕业设计任务。按照专业进行划分,如果一教师分别指导两个专业的若干名学生,那么任务表中对应该教师两条任务记录;一个课题任务最多可以有两名指导教师,但只能有一名导师负责使用本系统管理课题指导任务。
(7)题目申报模块: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后首先进入题目申报页面,题目申报页面显示教师的任务列表和已申报题目列表,教师根据任务列表中的任务数进行题目报审,申报题目数不能超过总任务数。在题目被审核之前,指导教师可以修改已申报题目,题目审核通过后就不能再次修改。
(8)选题管理模块:由系教学秘书管理,包含题目审核、选题控制、题目分配与题目变更4项功能。其中选题控制功能采用按专业分时段选题策略,由系教学秘书控制各专业开放选题的时间段,以减轻服务器压力。题目分配功能主要用于将一部分定向题目分配给指定的学生,例如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不参与专业集中选题,由系教学秘书提前分配其所在企业的指导教师申报课题。
(9)学生选题模块:本系统不采用师生互选策略,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题目,提高了选题效率,同时为了兼顾公平,在选题开放之前,学生可以查看所有已申报的题目。
(10)过程管理模块:主要指在选题结束后,学生按各阶段流程完成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论文资料的提交,指导教师对各阶段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批或审阅。系统严格控制学生按照阶段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如果前期环节没有完成,后期环节就得不到相应权限,避免了各环节的次序颠倒[3]。
(11)毕业设计进度跟踪模块:包含毕业设计各个阶段进展情况的实时统计功能以及学生完成情况明细,该模块实现了教务管理员、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对毕设进度情况的实时监控跟踪。图2展示了计算机工程系教学秘书看到的题目报审与选题阶段某个时间点的实时进度情况,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漫设计方向)专业已完成选题,软件工程专业正在选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在进行题目申报和审核,网络工程专业正在申报题目。单击图2中某专业“已选题”列对应数字,系统将显示该专业学生选题情况明细表。
(12)系统各类用户具有不同权限的文件上传、数据(含报表)导出功能、资料下载功能、个人登录历史查询以及个人信息维护等相关功能。
2.3 数据库设计
系统涉及的数据库表主要有adminuser(管理员表)、teacher(教师表)、stu(学生表)、syear(学年表)、dept(部门表)、major(专业表)、rank(职称表)、ttask(教师任务表)、project(题目表)等,限于篇幅,下面仅列出管理员表和教师任务表,如表1、表2所示。其中,管理员表中fpath字段用于保存服务器相对路径,路径对应文件夹中存储该用户上传或者导出的文件,用户对该路径拥有访问权限。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使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端采用Java Web技术实现,动态jsp页面采用EL表达式、JSTL标签技术,前端页面样式使用bootstrap框架设计,并采用基于jQuery的Ajax异步请求技术进行数据交互。系统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采用了基于组件式开发的MVC(Model View Controller)设计模式[4],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架构,更加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与维护。
3.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1) MVC设计模式。Model为模型层,又细分为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接口DAO和数据持久层实体类,用于完成系统业务逻辑;View为视图层,指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主要用于数据信息的输入采集和数据的显示输出,本系统所有jsp页面用于完成视图层功能;Controller为控制器,用于接受用户的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然后再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返回的数据信息,本系统控制器采用servlet实现。
(2)过滤器(Filter)技术[5]。系统使用过滤器技术实现了字符编码过滤和URL级别的权限访问控制,其中6类系统用户的资源访问权限控制分别由6个过滤器实现。以教师用户为例,将教师可访问的资源组织在路径“/t/”下(包括教师可访问servlet的URL也映射在此路径下),然后创建过滤器Tfilter类,并在配置文件web.xml中使用< filter-mapping >标签将Tfilter与教师可访问资源进行关联,从而实现对教师资源请求的拦截控制,其中过滤器映射的定义如下:
TFilter
/t/*
(3) Servlet上下文监听器(ServletContextListener)。系统中的一些基础信息(例如当前学年、部门信息、专业信息等)是所有用户的共享数据,通过使用Servlet上下文监听器,实现了将基础信息从数据库中读出并存放至application作用域中,方便用户共享和使用,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频度。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当管理员更新这些基础信息时,需要同时更新数据库和application作用域中的数据。
(4)Bootstrap框架。Bootstrap框架属于css框架,它在支持html5和css3的浏览器上表现特别好,对移动终端的浏览器支持也相当优秀[6]。本系统使用的是Bootstrap3.3.6版本,它对IE9及更低版本的IE浏览器兼容性不好。本系统设计时专门针对低版本IE浏览器引入了html5shiv.js和respond.min.js两款插件,使IE支持html5中的新标签并能够识别@media,支持响应式布局。
(5)基于jQuery的Ajax异步请求技术[7]。系统设计时使用jQuery Ajax技术实现无刷新钐更新页面和异步提交数据,减轻了服务器和宽带的负担,提升了Web程序性能。
4 结语
本文构建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用户角色设置合理、流程清晰,能够满足独立学院对本科毕业设计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需求,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解决了毕业设计跟踪监控难题,极大方便了参与毕业设计的各类用户。
参考文献:
[1]龚春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1):95-96.
[2]王颂萍,王玉昆,杨静.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在独立学院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05-106.
[3]潘旭武.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1):54-57.
[4]ROD JOHNSON.J2EE设计开发编程指南[M].魏海萍,于晓菲,毛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龚永罡,陈秀新.Java Web应用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