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硕士管理论文

硕士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3 04:1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硕士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硕士管理论文

篇(1)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篇(2)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1-03

当前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谈谈对于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公共管理教学较为发达的美国大学通常都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和技能培养等实践教学。我国当前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已成人才市场上的普通求职者,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应反映实际社会需求。当前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内高校对于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普遍共识,实践教学形式主要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某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足,使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实践教学标准制订不合适,不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不符合学生意愿等。

二、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不仅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同时还应注意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实施细节,本文就此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增加大一、大二学生的参观调研活动,让学生尽早获得对行政管理的感性认识;通过挖掘校内行政资源,使学生在校内行政机关锻炼,亲身体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掌握行政管理工作基本职业技能。同时积极支持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通过开设行政管理论坛,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支持学生策划、组织、参加校内外一系列文体活动和创办学生社团和报刊,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教师应带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校级科研课题以及教研项目,为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提供机会。同国外大学建立交换培养机制,以及与跨国公司达成实习或赴海外研习的合作。学校还可以尝试三学期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暑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但关于如何利用好小学期的问题,还有待探讨,防止流于形式。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见识和锻炼才干。当前国内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在此方面都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

2.更新学生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管理技能。实践教学内容也应注意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才能到达实践教学预期效果。办公自动化技术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时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对办公自动化技能学习和掌握能力较弱,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就显得十分突出,加之可用于办公自动化实践设备不多,行政管理专业组建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意义重大。当前上述组织成员素质普遍提高,办公自动化设备非常普及,办公自动化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一项基本技能。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计算应用技术主要指能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信息和输出结果的能力,能够编制网页、利用网站信息或维护网站常规运行的能力,以及利用电子政务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完全没必要组建专门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而是针对培养学生上述技能组建多功能信息管理实验室。

3.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案例分析既是教学平台,也是分析工具,对于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当前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案例还比较缺乏,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需改进,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也比较稀缺,案例库建设也非常不足,资源共享程度也较低。当前行政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更新严重滞后,国内高校普遍使用国外案例,无法适应国情,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大案例库建设力度,便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随时选用。

4.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标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在8000字左右,论文格式也日益冗杂,有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标准趋同的势头,这样的要求虽然更能体现学术规范和追求,但往往却是“揠苗助长”、“本末倒置”。目前高校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目的不明确、选题材料准备不足,正文撰写时间仓促,并限于知识积累丰度和深度不足,根本不具备撰写这样高标准学术论文的能力和条件,只能为了凑够论文字数而进行大量文字堆砌,乃至抄袭,或过于注重论文格式的规范化,而忽视毕业论文的自身写作质量。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反而有强化浮夸空洞文风和形式主义之嫌。多数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一般不需要撰写如此高标准的学术论文,只需要具备在一般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的论文写作能力即可。故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考虑要求在3000字左右,能够符合一般学术期刊格式和标准即可。同时毕业论文也可以考虑采用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注意实践教学安排与学生意愿相结合。实践教学安排只有符合学生意愿,才能提高学生参加的兴趣,故在实践教学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和兴趣。如当前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但这样容易同学生该学期找工作、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相冲突。毕业实习时间可以开始于大三暑假,结束于大四第一学期前10周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后有个“查漏补缺”和反思、定位的机会。在为学生分配实习单位时,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分配要求,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有些学生愿意自己选择实习单位作为未来就业跳板也可以考虑予以满足,但都要有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跟进。当然对于某些学生希望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去打工挣钱,认为去实习单位就是打杂,充当廉价劳动力,还要受实习单位约束,不如在学校自习或娱乐等不恰当想法应及时予以教育。通过将毕业实习安排与学生志趣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安心投入到毕业实习当中去,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学生只有更多地接触社会,具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做到能写、会讲、能做,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就人才培养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成为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改善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推动实践教学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23-24

[2]罗湖平.“挑战杯”与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9,(8):80-81

[3]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4]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篇(4)

珠江钢铁产学研情况概述

珠江钢铁具有中国第一条CSP连铸连轧生产线,同时也是华南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高强度、高性能热轧钢板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投产九年来,珠江钢铁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题的各类创新工作,依托企业内外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和内部超过55%的大专学历员工以及关系密切的用户,并通过“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栖人才”等模式,先后共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6项、市级技术创新项目8项、与国内钢铁研究院校签订合作项目20余项,等等。

珠江钢铁目前已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重庆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所保持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且每年都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相应的合作课题。以解决公司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共同研究一些相关领域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广钢集团CSP研究所共同开发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Nb、V、Ti微合金化技术,在微合金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2006年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的开发”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i微合金化高强及超高强耐候钢强化机理、控制技术及引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两年来,珠江钢铁不仅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得经济效益逾2亿元: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珠江钢铁自身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自成立以来珠江钢铁秉承“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价值理念,把人才视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以产学研为重要载体的依托下,铸就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技术管理团队。形成了珠江钢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推行促进创新团队快速成长的员工成长计划

员工成长计划又被公司称之为“阳光通道”计划,是公司为致力于管理、技术、操作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专门开辟的一条成长“阳光通道”,以引导创新人才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长。此项计划以及之后提到的创新激励计划作为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就是珠江钢铁与中山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

“阳光通道”员工成长计划作为员工成长的具体执行方案,以“搭高梯子、建宽舞台、引入竞争、奖励卓越,储备、稳定、开发公司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为基本宗旨,把“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手段,以员工成长为目的”作为其基本原则。“阳光通道”计划具有较宽的员工覆盖面,依据员工的岗位工作业绩、创新业绩和个人能力的大小。设立了操作、管理和技术三个系列。分别设有勇士、明星、银星、金星和首席五个职务。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人才评价委员会负责“阳光通道”职务的评定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评定会。

这一计划结合公司的薪酬计划,获得相应职务的员工可以利用薪酬计划设计的宽带薪酬跑道实现工资的跨越式增长,达到首席级别的员工其待遇可以超越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向高层管理人员靠齐。这一计划结合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思想,为员工在管理、技术等岗位实现成长提供了制度平台,有效地避免了“官本位”思想的滋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

新的员工成长通道方案于2005年颁布并于2006年开展了第一届计划的评聘工作,共有40名优秀员工受聘珠江钢铁第一届“阳光通道”计划专业职务,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各个项目研发的积极性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大幅增强,业绩得到持续提升。第一届计划执行以来,各受聘员工奋发图强,进取创新。共进行师带徒39人次。开展培训工作60人次,47篇,工作建议60条,技术创新46项。

推行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激励计划

创新激励计划是公司为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的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创新活动搭建的创新平台和给予的奖励政策,其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五项奖项。分别奖励公司每年度不同层次组织和个人自主研发或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技术和管理创新项目。创新激励计划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管理与科技体系化和规范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能极大地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研发实力,对于培养公司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公司每年定期举行的“两栖人才”项目成果会、科技与管理论坛和“五小-金点子”成果会是创新激励计划的重要载体。

“两栖人才计划”是以培养生产与维修、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一项员工成长制度。其运作方式是:员工在完成本岗位工作之余,围绕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由公司出课题或者自己找课题,组建课题组,并通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合作进行研究,公司提供课题经费。最终实现公司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提升竞争力、获取经济效益,员工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该项目自实行以来实施项目超过200项,并获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技管理论坛和“五小一金点子”项目是员工针对当前公司生产经营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等相关问题调查和研究。并撰写论文进行评选的一项重要的智慧施展平台。

这些论文中的举措致力于在资源获取能力、资金安全运行和实现经营目标三大环节为公司求得突破,并在高成本运行中寻求公司整体发展的新道路和新对策。通过此举。吸引了公司最广泛的员工积极投身于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活动中去。成为了公司开展更高层次技术创新项目的基础。两个项目至今

已开展了7届,提交了论文数百篇,实施项目逾百项。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人才。

通过上述人才机制的建立,根据公司计划财务部评估,近两年的成果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同时深化了产学研模式在公司中的运作,促进了公司和各大院所各项科研成果的快速生成。又使得公司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断壮大成长。获得了成果和人才的“双丰收”。目前,珠江钢铁员工总数659人,大专以上学历363人。比例高达55%。其中,博士9人,硕士30人,广州市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钢集团优秀专家4人。

对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在产学研的带动下,珠江钢铁通过“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有效形式,激发了员工科研创新的潜力。为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珠江钢铁也不忘对此进行思考,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改革。同时也是企业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强调多年,但现实状况却是不尽人意。为数不少地停留在口头上与书面上,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以及企业培养合格人才都是未达其效。珠江钢铁在执行产学研政策以来,一方面创新管理和技术,一方面把培养人才当作重中之重。如此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模式长盛不衰。而且,珠江钢铁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光包含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在塑造管理和操作岗位上的卓越人才。

以创造效益为目标

产学研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在培养了人才的基础上必须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这符合珠江钢铁“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理念,更是整个产学研模式本身的最终目标。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珠江钢铁自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精力毕竟有限,未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学研三方必须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进行市场化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并在此过程中识人育才。

以谋求共赢为导向

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下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都应该具备足够的积极性,把谋求三方的共赢作为其导向。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其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解决企业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自身在服务中发展,在贡献中提高。有了三方合作的平台,实施真正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确立长远合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方能将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合理可行的保障机制,是珠江钢铁关注的重点。公司遵循产学研的运作规律。依靠产学研合作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建立“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平台,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等激励机制,辅之以优良的领导政策、重点发展政策、发展方式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作条件政策等,使各岗位人员不断在管理科研上创新实践,去陈出新,同时也对阳光通道职务评聘和各科研攻关项目明确责任,定期考核,合理监控。事实证明,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的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展现出了优越性。

篇(5)

关键词:研究生;压力源;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本科毕业生为了暂时逃避就业现实,选择了读研。然而,上了研究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虽然研究生作为学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是研究生的年龄特点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目前迈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至少是二十一二岁了,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人感,都不允许他们还像之前那样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钱了。另外,他们还面临着恋爱交友甚至婚姻的人生任务。最后,即便是研究生毕业,还是要回归到找工作的行列中。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学习、生活、情感、工作。这些压力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疏导,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研究生压力源分析

(一)学习压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时候的学习模式,本科阶段主要依靠课本,上课形式是讲授式的,而研究生阶段,需要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中外文资料,上课也大都是讨论性的,这样,研究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机械学习到研究性学习,他们一开始觉得很不适应,而且,本来研究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备战考研,身心俱已疲惫,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马上又要投入艰辛的学习中,其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实行外语过六级、公开发表至少两篇学术论文等硬性过关指标,甚至有学校规定必须在SCI收录的杂志上才允许毕业,否则不授予学位证书,这又增加了研究生们的压力。

(二)经济压力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经济条件窘迫。现在在读的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动辄上万,这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对于已经成年的研究生,由于在读本科阶段已经给家里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现在仍然不能自立,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而工作过的研究生读研意味着放弃工作,放弃较稳定的收入,再加上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很重。总之,作为成人的研究生都希望能够早日自食其力,减轻家庭的负担。

研究生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的单一是造成其经济压力的主要原因,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供给和国家提供的每个月2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但现在物价普遍上涨,而补助却一直不见涨,面临经济压力,大多数的研究生都选择去兼职,一方面是积累些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主要是多赚些生活费,缓解经济压力。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能提供给研究生的兼职岗位也越来越少,有些研究生即使想兼职,又苦于无处可去。兼职锻炼了人,但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不善于把握就会对学习造成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压力

大部分的研究生已经到了婚恋的年龄,正值婚嫁关键时期的青年人却只能生活在有限的圈子里,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接触人少,社交圈窄,他们感情的需要和性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是研究生群体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一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研究生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是成双成对,而自己还是形单影只,不免着急,再加上年龄确实日渐增长,更是迫切希望赶快解决个人问题。但是,同时心里又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毕竟,还在求学的阶段,将来到哪里工作还不确定,一切都待定,所以,他们一方面期望有男女朋友,另一方面又怕将来不能在一起。而且,即便是他们有很明确的找对象的动机,又由于长期忙于学业,交际圈子狭小,阻碍了个人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一些女研究生,读研的这几年正是她们婚嫁和恋爱的最佳时期。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的不同,相对于男研究生而言,女研究生面临婚恋问题的压力更大,因为女研究生还面临着生育的现实问题。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生育的最佳年龄是23岁到30岁之间。

(四)就业压力

随着研究生扩招的不断推进,研究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发现,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上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在一般的社会认识中,学历越高越有就业竞争力,学历越高就业压力应该越小。可是,此项调查报告给出的结论却有异于既有的认识:处于学历中上层的硕士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博士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付出更多,自己比别人多读几年书,多交几万的学费,使得很多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扩招,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大大增加,研究生已不再是高层次的稀有人才,而是社会就业大潮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就业时,同样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研究生正面临着诸多压力,这些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可以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探寻出以下几种调试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和学校方面

1.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同门之间增加沟通,形成学习链。导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导师的言行举止会给研究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很大,可能会导致与研究生交流时间不足。因此,研究生应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以获得导师的指导;而导师在工作科研之余,也要多给研究生以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真正实现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另外同门直接可相互之间增加交流,低年级同学应主动向高年级同学取经,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应主动帮助高年级同学做一些论文的辅助工作,比如帮助师兄师姐发问卷、输数据等。

2.学校多渠道、广范围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首先,优秀奖学金和基本奖学金制度相结合。在国外高校,奖学金额度都很高,全奖一般包括了学费和生活费,半奖也足可支付学费。与之相比,目前国内的高校奖学金额度和奖励面都明显偏小,绝大部分高校还一直实行“普通奖学金”制度。建立优秀奖学金和基本奖学金制度就是要既鼓励优秀学生发挥潜能,同时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研究生应有的待遇,中下等的学生则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其次,拓宽“三助”(助教、助研、助管)范围。“三助”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负责精神,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现有基础上,学校应为研究生进一步增加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的“三助”岗位,为研究生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又给予他们适当的工资。再次,建立合理的助学贷款制度。现在,很多研究生还要依靠贷款来完成学业,因此,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应尽快协商制定合适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最后,社会捐助也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补充渠道。随着教育改革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不断增长,很多的爱国企业家对教育付出了诚挚的爱心,资助一些贫困的研究生,学校要积极与这些爱国企业家联系,共同为研究生教育贡献力量。

3.搭建桥梁,创造男女研究生认识的平台。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查找资料、寻求感情寄托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愿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表露和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占领网络阵地,设立情感讨论区,正确引导和疏通情感问题,是研究生情感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业余联谊活动,特别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间的联谊活动,如情感沙龙、文艺联欢、郊游等精神交流活动,扩大研究生同学的交流范围,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研究生的精神愉悦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4.政府、学校合力帮助研究生就业。学校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不要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学科专业条件一味扩大招生,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节和进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从根本上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就业:第一,从研究生入学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第二,在各个年级及不同专业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内容融入到个体就业指导咨询、群体职业能力测评、求职相关讲座等活动当中去。第三,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使研究生增加就业技能和技巧。另外,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为研究生提供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预防就业过程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出现。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校的招生数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三,加大自主创业的优惠力度,为到基层、西部去的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研究生自身方面

研究生自身在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注意控制情绪,理性对待。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心理障碍已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程度,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要学会自我宣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存在压力时,有倾诉的对象,同时交际面广了,也会缓解情感方面的压力。在就业的问题上,与自己的导师讨论未来的职业选择,争取得到他的支持和理解。将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要求相结合、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将短期的收益与长远的发展相结合,对自身的择业目标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

总之,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学校要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疏导。研究生本人也要正视这些压力,努力减轻压力对自己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张学浪,戎向东.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J].兰州学刊,2010,(03).

[2]陈光军.略论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化解措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3]郑霞,苗元江.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

[4]李继勇,王南,王景刚.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浅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02).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渗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与班级管理的异同与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与班级管理的异同。 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致力于对学生意识领域的改造与激发学生向上发展的潜质,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两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部分重叠。此外,两者的形成过程是统一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的不同之处如下:首先,目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其次,功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班级管理具有社会教育、个性化、保护的功能。[4]实施的主体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是专职心理教师,而班级管理实施的主体是班主任。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与班级管理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班级共同体的建构,而且班级心理辅导能促使团体和个人的目标实现,更关键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学生体验的良好环境。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形式

(1)座位编排方式。座位编排方式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首先,可采用四人一组、六人一组、圆形的座位编排方式,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采用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有利于突出圈内学生的地位,尤其适用于情景模拟、教师演示等教学活动。最后,班会课也可不进行座位编排,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组织班会课的内容。

(2)班会课的主题内容。一般来说,班会课的主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主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譬如,诚信教育、意志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等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重叠,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组织性,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心理剧、心理游戏等方式来开展班会课。

(3)班主任的助人自助。 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一般来说,班主任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师德素养、班级管理能力及与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班主任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持者,是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力军。

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可对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异常行为的表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等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主任的职业素养。班主任的关注、问候、关心与爱护,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咨询得以成功的基础条件是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班主任的这种情感优势,有利于其充当咨询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引发来访者全面的思考,从而增进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去解决内心困惑的能力。

(4)建立学生档案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而由于专业的心理档案软件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购买得起。因此,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袋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可将学生平时的作业、图画、手工作品、音乐作品等素材收集起来,结合自己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等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评价,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有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

(5)组织针对性强的趣味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班主任也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趣味测试。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大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6)课堂组织形式。 班会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组织形式。譬如,班主任可通过心理游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而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以加深其情感的体验。同时,班主任还可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剧等课堂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班会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提高班会课的效率。

(7)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 班主任可对某一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教育。在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动态的情况下,对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果敢性、自我效能感低等类型的学生,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团体的互动中解决困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8)针对性强的心理自助指南。班主任利用学生档案袋所了解的情况,对一小部分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通过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合适的视频等方式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的探索与体验去解决困惑。

(9)巧用心理效应。正确运用“拉瓦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4]证实了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每个人的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人际交往和自我智力都是个性化的。班主任应全面地了解学生,通过举办辩论、演讲、手抄报、主持人大赛、社会活动等活动来了解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科学教育出版社,P29

[2]白铭欣,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19

[3]石变梅,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篇(7)

【关键词】研究生 扩招 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47-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取得了快速发展,招生数量逐年递增。1994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仅为3.2万人,到了2009年,研究生招生达47.5万人,这种大规模的扩招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速了我国大众化的进程,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大众化进程中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招收研究生应具备基本能力要求,尤其是应具备科研潜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考研热继续升温,报考生源的学历结构越来越复杂,通过函授学院、高职院校及广播电视大学等取得学历的考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不断增加,这部分生源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同时一些招生不理想的高校开始降低专业标准,以吸引更多生源,这种降低入学门槛的现象势必影响到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另外,生源报考的动机也比较复杂。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考研已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备选,硕士、博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仅仅是职场的一块敲门砖而已。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大量的官员读研、攻博的现象。官员“读研”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学权交易”、“钱学交易”,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2.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扩招的步伐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这就要求其对所带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然后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但是,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资料表明,2003-2004年度全国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87万人,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数1.2万人,江苏省高校共有导师7846人,师生比达到1∶7.74。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就无暇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具体指导。此外,部分导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兼职或项目的申请、科学研究等方面,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这样研究生教育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3.研究生课程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占很大的比重,在此过程中能否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直接涉及到研究生个人的知识面和是否能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系统尚未完善,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课程内容陈旧,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②课程结构不完善,科目设置与本科阶段存在大量重复现象。③授课方式与本科生无异,都比较单一,缺乏让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④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

4.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却远远跟不上研究生的增长速度。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的缓慢,使研究生科研经费面临很大的经济困难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实验室、科研设备及师资等都出现了紧缺现象。这直接影响到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5.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管理层面上几乎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研究生不管理论水准与创新能力如何,只要最后不犯什么错误,就能顺利毕业。零淘汰的培养机制滋生了一些研究生混日子的思想,这些研究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在学术论文撰写中缺乏理论创新,在毕业答辩过程中走形式,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导致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

1.良好的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优秀的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我国“985”、“211”院校生源相对比较充足,选择性较大,而一些非重点或地处偏远的院校连计划指标都无法完成,仅靠调剂生源来维持。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坚决杜绝盲目的追求规模扩张,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确保研究生数量与教学科研资源的匹配。其次,改革招生模式,将大学阶段的成绩、研究生考试初试及面试等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潜力。最后,加大奖、助学金的发放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

研究生导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当前确保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可以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也可以引进和选留国内外培养的优秀研究生充实教学科研队伍,也可以加强在岗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②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任制度。导师规模的扩大,绝不能以降低水平和责任心为代价,而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遴选制度,对导师的研究能力、学术成果有明确的规定。另外,要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3.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系统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但是,我国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式僵化不适应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程设置需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②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④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立足实际,开设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开阔研究生视野,全面提高其教育质量。

4.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

教育经费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确保高校研究生在扩招进程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保障。如何增加教育的投入,满足研究生学习和科研需要?第一,国家和地方财政继续适度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第二,根据高等教育具有国家和个人受益的特征,继续推进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适当提高家庭个人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为发展高等教育做贡献。

5.加强研究生自身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

提高生源质量,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都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应把研究生自身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点。首先,有少部分研究生是为了混文凭,必须排除这种不利因素,使其摆正学习态度,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其次,研究生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把理论知识用到科学实践中去,多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活动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 平、李树林等.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因素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5)

2 刘 虹.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探讨[D].西北大学,2009

3 林莺莺.扩招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