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7:03: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房屋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的薄弱层一般均出现在底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或过渡层。汶川地震经验表明,过渡层先于其他层倒塌、破坏的实例较多、程度较重,这种现象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结构存在两种不同部位的薄弱层,故在结构设计中应控制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避免出现特别薄弱的部位。底部框架一抗震墙和上部砌体均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后者的变形和耗能能力比较差。权衡二者受力特点,规范提出结构纵横两个方向,上部砌体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要求均不应小于1.0,目的是使结构上下侧向刚度趋于一致不发生较大突变并迫使变形下移至底部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的框架一抗震墙部分,从而改善抗震性能。汶川地震震害表明,上部砌体比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稍弱,是砌体结构部分的薄弱层,因此构造柱的设置要求更严格。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过渡层损坏严重,过渡层砌体的开裂将会破坏托墙梁的整体性,所以应慎重考虑托墙梁整体工作。
2侧向刚度比的合理确定
上部砌体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K的比值应满足表1的要求。在确定上下层刚度比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因素。
2.1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的侧向刚度
底部侧向刚度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冈0度过大将吸收过多的地震作用,破坏严重同时会迫使薄弱层向上部砌体转移而出现脆性破坏;刚度过小则形成软弱层,地震时塑性变形过多集中在底部而发生较大破坏。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自振周期一般在0.6—0.9左右,略大于场地土的特征周期,可以设计相对较小的侧向刚度,适当增大结构自振周期,使结构从整体上减小地震作用。同时不宜设计过柔的下部结构,下部侧向刚度过小导致结构在强烈地震下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同时为避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底部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取1.2~1.5,刚度越小,剪力增大系数越大。因此,上下层刚度比宜取接近下限值,底层宜尽量设置较多数量剪力墙,从而提供较大侧向刚度并且剪力增大系数不至于取太大。
2.2次梁转换的砌体墙段
对于有些工程在设计时出现次梁托上部砌体墙的情况,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后果。图1为L一1上有砌体墙,两端支撑在KL一1上形成次梁转换的情况,次梁转换的受力如图2所示。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下上部墙体传来轴力、弯矩及剪力。在弯矩作用下使支撑次梁的框架主梁产生附加集中力,由于程序未能很好的反映这部分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不采用次梁转换。如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过渡层墙体另外采取加强措施(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5.2),同时支撑框梁应加强;2)次梁一端尽量与框柱或剪力墙相连以便将上部传递下来的弯矩转移给框柱或剪力墙;3)次梁转换的墙体不宜太长从而降低其向下传递的弯矩。—图1次梁转换图图2转换梁传力图
2.3过渡层构造柱及门窗
洞边小墙段在计算上部砌体侧向刚度时应该考虑构造柱的影响,因此在模型输入时应输入构造柱的布置。如果未输入构造柱可能造成下部结构侧向刚度偏柔的结果,且上下层刚度比接近下限时,就容易使下部结构形成柔软层而不利于抗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2.3条规定,刚度的计算应计及高宽比的影响,高宽比大于4时,等效侧向刚度可取0.0(注:墙段的高宽比指层高与墙长之比,对门窗洞边的小墙段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为此,在模型输人时应将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删去以尽量接近实际受力情况。反之,则结构侧向刚度偏大有可能造成下部结构设计过刚而迫使薄弱层转移至过渡层,发生脆性破坏。
3托墙梁的设计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托墙梁弯矩计算时,设计中可按经验考虑墙梁上部作用的荷载折减,一般无洞口可取0.85,有洞口可取0.95,但四层以下应全部计入组合;托墙梁剪力计算时,由重力荷载产生的剪力不折减。
4底部框架一剪力墙的设计
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守对称、均匀、分散、周边的原则,且应使上部砌体的中线与抗震墙中线重合,具有良好的整体抗倾覆和抗扭转能力。底部抗震墙应承担地震作用下全部地震剪力设计值,且该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由于底框结构层数不高,底部抗震墙轴压比大都不大,一般不都超过0.3,因此剪力墙均按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设计,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9条确定抗震等级后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4.5-2进行边缘构件设计。由于全部承担地震剪力设计值,因此要根据计算结果对墙体配置足够的水平分布筋数量,以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当建筑层数和平面尺寸确定之后,为满足底部抗剪承载力的要求,剪力墙的数量基本就能确定;然后再根据上下层刚度比的要求确定底层框架柱的数量和截面,柱截面宜小但应满足轴压比和截面配筋率的要求。布置柱时尚应考虑框架梁中心与上层墙体中线对齐的原则。
5过渡层的设计
过渡层设计的目的是使上部砌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避免出现过渡层先于其他层倒塌、破坏的情况。为保证过渡层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传递水平地震力的刚度,规范要求过渡层底板为现浇混凝土板且厚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双层双向,每个方向配筋率不小于0.25%。过渡层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高度不宜小于240mm,构造柱截面不应小于240mm×240mm,截面配筋6,7度时不宜少于4+16。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的水平拉结筋,6,7度下部1/3楼层处应沿墙通长设置。总之,过渡层设计应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对其采取必不可少的构造加强措施,避免成为结构的软肋。
6基础设计及其他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当结构采用板式楼梯时,楼梯踏步板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7结语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当代合格的建筑工程设计师,应该良好的把握好建筑的设计细节、建筑功能的实现、建筑质量的基础保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本论文根据自身经验、参考文献以及调查研究,对房屋结构设计常见且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贡献自己的力量。
1.房屋结构设计概述
1.1结构设计概念
结构设计是指使用结构语言传达工程师或建筑师表达的内容,其中结构语言是指从建筑及专业图纸里提炼出来的简化后的元素,如柱、板、楼梯等。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基础设计、上部设计以及细部设计三方面内容。
1.2结构设计环节
结构设计环节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环节、结构计算环节、设计施工图环节,三方面。
1.2.1方案设计环节
按照建筑的主要功能以及当地抗震强度、地质勘查报告、场地类别、建设高度等要求确定建筑结构的设计形式,并结合不同结构的特点要求对建筑的承重体系以及受力部分进行布置与设计。
1.2.2结构计算环节
一是计算荷载,荷载分为外部荷载与内部荷载,这些荷载的计算应该根据相应的要求规范以及相关系数进行不同工程情况的计算。二是试算构件,按照算出的荷载以及构造要求,对构件的截面进行试算。三是计算内力,按照算出的构件的截面以及荷载对内力进行计算,如扭距、拉力等。四是计算构件,按照算出的结构、内力、规范要求及限制,对结构试算进行复核,确定是否与规范的要求相符。如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应该及时调整构件截面或者布置。
1.2.3施工图设计环节
在确定好了设计方案以及核算好了结构计算,即可开始进行施工图的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比例以及核算要求进行设计[1]。
2.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2.1地基基础方面
一是施工图设计多层房屋过程中仅仅参考建筑地附近房屋基础的设计资料或者建设单位的口头描述,并无详细的地质勘测报告作为参照,这种不科学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现在建筑设计常见错误。二是设计师认识不够,不重视软弱地基所隐藏的危害。在使用换土垫层处理软弱地基时,仅仅按照经验处理,而不进行设计,简单的使用砂垫层对承载力进行加强,对垫层的宽、厚等没有进行详实的计算,最终导致浪费与安全隐患。三是进行民用建筑设计时,对其柱、梁、基础等负荷没有根据规范要求乘以相应折减系数。如设计多层的民用建筑过程中,计算负荷时未乘以折减系数,导致荷载值不准。
2.2结构设计方面
一是结构设计中出现该种情况时,会让构造柱的受力提前,降低了其对墙体进行的拉结与约束的效果,一旦出现地震,结构柱将会产生应力集中,遭受破坏。因此,该种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得构造柱不能起到承重的作用,甚至使得该结构成为了整个房屋结构设计中最为脆弱的部分。
二是构造柱于地圈梁中扎根,并未设有其他的基础,如果将构造柱还作为承重柱,则很难满足柱底基础所需要的抗弯度、抗冲切、局部承压度等要求。最终导致柱底基础出现冲切、局部承压等情况时发生裂缝。
三是对承重柱的截面设计高度太小。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6度抗震的设防区。部分结构设计者误会成不设防,对受力分析简化,有意将承重柱的截面高度值设计较小,让其线的刚度比变大,将结构中的梁用铰支梁简化计算,柱则根据轴心的受压进行计算。这对结构的受力分析进行的简化过程中也给房屋的安全埋下了隐患。主要原因是这样设计忽视了梁柱间刚接的作用,以及梁柱的截面配筋小,一旦发生受力就会导致柱顶的抗弯力度不足,柱子及梁底会产生很多水平的裂缝,造成塑性铰。因此,在平常使用时柱子里就存在铰了,对房屋的耐久性以及用户的放心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更严重的情况是该结构在遭遇到地震时,就会造成倒塌,严重违背抗震规范中强调的强柱弱梁原则。
四是进行框架设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忽略纵向框架设计规范要求着重横向框架设计的情况。但是水平地震的作用需要根据纵向与横向两个主轴分别进行计算,并且针对来自不同方向地震的作用需要该方向拥有的抗侧力构件进行承担。换言之,进行框架设计中,纵向和横向的框架设计同样重要。部分设计师对此类非抗震房屋设计上仅按照纵向普通连续梁设计,而造成了梁柱节点以及框架的纵筋、箍筋等配置难以达到构造设计要求。对地震的纵向影响欠缺考虑,最终导致梁支座出现负筋,配筋分配不足的情况。
五是选用的悬挑梁梁高时,设计者在结构设计中很容易犯只关注梁强度以及倾覆的验算,忽视梁挠度验算。这样会导致梁高的选用较小,梁截面受压区的应力太高,如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梁截面的受压区会出现徐变。然而梁挠度会随时间的累集不断增加,挑梁产生变形造成梁板裂缝的出现,且裂缝的宽度会随着挑梁的变形程度不断变宽,使得房屋很难正常使用。通过自身经验以及调查研究发现,挑梁变形不断发展进入后期时,梁支座的截面以及附近的受拉区会产生较宽竖向裂缝。然而由于受到支座剪弯作用,竖向的裂缝会向下进行延伸最终发展成斜裂缝,这时的梁已经快要被破坏,而托墙挑梁,选择过大绕度的梁会导致梁支座出现裂缝。随着裂缝的继续蔓延,越靠近上部变得越宽。挑梁截面太小会使得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很弱,粱高越小截面受压区高度越大,梁延性越小,遇到地震情况下越脆弱,尤其是竖向地震,发生坍塌[2]。
2.3楼板设计方面
在进行楼板设计时,常常为方便计算或者对受力的认识不够,将双向板简单的用单向板计算,使得计算的实际受力与假定计算状态不相符,使得配筋出现不足,板发生裂缝。此外,双向板在两个方向都会出现弯矩,因此纵横叠放双向板的跨中钢筋,而短跨方向跨中钢筋应该放在下方,长跨方向跨中钢筋放于短跨钢筋上方,并且两个方向计算时应该使用各自的有效长度。部分设计人员对板受力的认识不足,选取有效高度进行计算,导致有效高度太大,配筋太小,使得构建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楼板开缝情况出现[3]。
3.针对房屋结构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一是对地基与基础设计过程中,做到有根有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严禁仅凭借经验做事,注重细节。二是设计房屋结构过程中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必须按照承重柱设计。如梁上的荷载与跨度较小,可将构造柱布置在梁下,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构造柱作用验算其墙体局部承压、抗弯强度。在验算合格后便可布置构造柱于梁下。三是对结构设计各个数据的计算过程中,需细心检查,并进行反复检查计算,不要忽视细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以及要求。四是对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设计人员自身水平与工作积极严谨的态度[4]。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分析与阐述,房屋结构设计人员应该根据相应的设计规范以及严格的要求进行设计执行,不断提升设计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严谨的态度,这样才能确实有效的对设计质量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美雁.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06,27:120.
[2]郑建辉.论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7,03:41-42.
论文摘要:笔者经过实践并进行理论总结后,在本文中就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施工技术要点做了详细和系统的介绍,并且通过比较将房屋基础隔震技术抗震性能好和节约成本等优越性展现出来。最后笔者还就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做出了总结。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对房屋建设的关注,对于每一名房屋设计和建设者来说如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成了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在其周围房屋基本倒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房屋上部结构的基本完整性这一特殊的现象为我们有效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能。经过调查发现该楼房在修建过程中应用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这就提示我们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提供房屋抗震性能,而这一点在国家现行的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证明。下面就介绍一下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越性,并且探讨一下其应用的方法。
1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房屋的上部结构同地基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一般是在上下结构的中间增加水平刚度低且具有适当的隔震和增加结构系统的柔性,使上部结构得以同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以达到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且提高房屋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基础隔震技术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使得房屋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当地震破坏程度较小时,“隔震装置的初始刚度足以使房屋屹立不动”[1],在遇到破坏性大的地震时这种设计就可以保持房屋的基本结构让房屋不至完全倒塌,就像5·12地震中的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
房屋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措施后,其周期是没有应用基础隔震结构的2~3倍,依据反应谱理论可知较长的隔震建筑的周期可以使地震对房屋的影响大幅度减小。但就传统对原理的解释来看,这种隔震设计一般多用于层数较少的楼房,而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中也开始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使用。虽然,这用传统的理论很难解释其合理性,但是从实际运用中来看,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其合理因素所在,即就隔震能力本身而言基础隔震技术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
2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优越性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基础抗震设计较传统抗震设计在抗震能力和节约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2.1 抗震能力更好 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基础隔震技术使得房屋结构的加速度降低60%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没有运用基础抗震技术结构的1/10~1/4。如此一来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也刚体平动十分类似,从而能让房屋的整体结构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因结构的震动得以保持在较为轻微的水品内而让房屋的内部设施。同时在地震时,应用了基础抗震设计的房屋能够保持上部结构的弹性工作状态的正常运作,这可以给某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可靠的保护。
2.2 节约成本 从目前国内的房屋建设实例来看,采用了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在初始造价上往往较非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高,但是我们在计算隔震设计的经济性时不能只考虑初始的工程费用,而应该从其抗震性能、抗震安全性、震后维护等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房屋基础隔震可以有效的保护房屋内部的浮放设备,防止内部物品的破损,减少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隔震设计仅考虑隔震装置,“这样就可以把设计、试验、制造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构件上”[2],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得以简化。最后,地震后无需对隔震建筑进行过多的维修。
3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应用方法
3.1 隔震装置的选择 现阶段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加铅芯的多层橡胶支座、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滑动层隔震装置、阻尼器。这些隔震装置都各有其优缺点,具体什么选择还得按照房屋的总体设计需要来,但总的来讲要想隔震装置在地震中发挥作用,保证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就必须就有适当的阻尼及消能能力基础隔震装置必须具有一定的阻尼、消能能力和竖向承载能力。下面我们就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为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一般用天然橡胶或者人工合成橡胶制作,呈圆柱形,直径在300mm以上1000mm以下,单个可以承重500KN到700KN。其有点是有很好的自复能力。其缺点是“由于上部结构的粱是由叠层橡胶支座为其竖向支座的,为了减小梁的跨度,就需要放置比较多的叠层橡胶支座,那么就提高了整个隔震体系的成本。”[3] 3.2 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 水平向减震系数取值必须大于等于0.25,而且隔震作用发挥后,地震作用的总水平应该是隔震结构相对的减震系数的百分之七十。为了更加合理化水平向减震系数,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防烈度,具体来说可看下表:
水平向减震系数 防裂度
0.25 6-7
0.38 6-8
0.5 6-8
0.75 7-9
3.3 基础设计要点 当我们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果,只需按原设防烈度着手设计即可。
3.4 隔震层设计要点 隔震层能在地震中起到应有作用是设计的根本,因而就必须确保整体隔震结构得以协调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在将具有合适刚度的梁板体系安排在隔震结构的项部的同时要做到让该层隔震装置的两种负荷——永久、可变负荷的“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不超过相关规范规定,且在罕遇地震下不出现拉应力。”[4]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虽然在前面已经列出了防烈度的相应系数,但是考虑到在遇到竖向地震是隔震层的相对无力,在上部结构设计是我们有必要把水平向换算烈度提高。基础隔震设计不是单靠哪一个部分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使得隔震设计的性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就必须保证设计的每个部分都不能脱节,要重视连接点的重要性,从全局出发着手设计。
3.5 隔震层设计注意事项 隔震层的抗震性能还收其以下结构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的设计要点:①对于支柱、支墩等地相连且有相当大的承重任务的结构,在设计时要以高标注也就是罕见破坏性地震作为隔震底部相关力如竖向力和水平力的计算依据。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区对于隔震建筑地基有这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我们在作出精确计算和设计时不能忽略相应地区抗震防烈度。
4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展望
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1881年就已提出,但其真正开始在工程上运用是到上世纪20年代才开始。而我国却是到了6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技术,所以该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不过经过不断的推广,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北京、天津、汕头、西安、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地方进行了基础隔震技术工程的试点建设和推广。但是我们发现在西部,这一技术的应用并不充分,而我国西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处地震带,汶川、玉树的地震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应该重视推广该技术的应用辐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张文福.房屋基础隔震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石油规划设计.1998年第3期
[2]岑巍.浅述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山西建筑.2010年第20期
关键词:风险因素,发展过程,经营过程
一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步骤,是许多学科的研究者早就在研究人类辨识风险和危机的方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识别就是周密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剖析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和弱点,以及对企业利益可能造成的威胁。论文参考,经营过程。
1.1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各领域的专家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找出开发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并进行分析其成因。该方法的优点是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较为精确地估计。
1.1.1专家个人判断法
征求专家个人意见的优点是不受外界影响,减少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专家个人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且费用较少。但是仅依靠个人判断容易受到专家个人知识面、知识深度等主观因素影响,难免带有片面性。
1.1.2德尔菲法
德尔菲(Delphi)法由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提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德尔菲法采用了一种专家估计法,以某种通讯方式使选定的专家之间获得一定的信息反馈,通讯方式可以通过信件或者通过在线的计算机系统。但是,专家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信息的传递要通过间接方式进行。专家们被询问的是事先拟定的题目,通过多轮的信息反馈和询问,最后达到专家意见的收敛。
1.1.3智暴法或集思广益
智暴一词是从英文Brain storming翻译而来的,这是一种刺激创造性、产生新思想的方法。
智暴法可以在一个小组内进行,也可以由各个单个人完成,然后将他们的意见汇集起来。智暴法适用于探讨的问题比较单纯,目标比较明确、单一的情况。若问题涉及面较广,包含因素太多,就要首先进行分析和分解,然后再采用此法进行讨论。
对智暴法的结论还要进行详细地分析,既不能轻视,也不能盲从。
1.2筛选—监测—诊断技术
筛选时指风险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确定哪些因素明显地会引起风险,哪些因素明显地不重要,哪些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筛选,使风险管理者能够排除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因素上。监测是根据某种风险及其后果,对设计到这种风险的产品、过程、现象和个人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的显示过程,以掌握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变动趋势。诊断是对企业的风险症状或其后果与可能的起因关系进行评价和判断,找出可疑的起因并进入仔细检查。
在栓选、监测、诊断过程中,一般要按照一定得思维逻辑进行考察。
1.3故障树法
故障树是分析问题原因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具体做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故障分解成各种小的故障,或对各种引起故障的原因进行分解、细化。故障树作为一种有效地风险识别方法,故障树实际上变成了风险树。此时可以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解成许多细小的风险,将产生风险的原因一层又一层的分解,排除无关的因素,从而准确的找到对企业真正的产生影响的风险及原因。
故障树经常用于技术性强、较为复杂,直接经验较少项目的风险识别,其优点是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所有故障原因,包罗了系统内、外所有失效机理;比较形象化,直观性较强。不足之处是用于大系统时,容易产生遗漏和错误。
1.4流程图分析法
流程图法式一种识别公司所面临潜在风险的动态分析法。使用流程图分析法时,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开发经营情况。建立反映企业开发经营过程的流程图。论文参考,经营过程。而后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有效地揭示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瓶颈”分布及其影响,找出影响全局的“瓶颈”,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流程图类型很多,有反应整个开发过程的总流程图;有专门反应某一阶段特别是“瓶颈”所在阶段的分支流程图;也有反映某一特定业务和部门活动的流程图。在风险识别时,可根据特定需要建立流程图。而后对每个环节、每个过程进行分析,以达到识别开发过程中所有风险的目的。
1.5财务报表分析法
风险造成的损失以及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财务报表分析法就是基于这一点用来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论文参考,经营过程。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投资决策阶段、土地获取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租售管理阶段。就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开发的各个阶段的风险表现为不同的,它伴随着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产生。论文参考,经营过程。
2.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很难从项目建设中撤出,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主要源于政策和经济方面。
2.1.1投资决策阶段的任务
投资决策阶段是通过对国家、地区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综合考虑市场的供应、需求等经济环境,制定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策略,以确定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区域、类别和时机。即确定在何时、何地,开发何种房地产。论文参考,经营过程。
2.1.2开发区域与风险
开发区域风险可能来源于开发区域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风险。论文参考,经营过程。
2.2开发物业类型与风险
房地产开发存在着风险,但并非任何类型开发项目的风险都是相同的。各类开发项目具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及技术经济特性,因而具有不同的风险。
2.3开发时机与风险
从房地产周期理论可知,项目开发时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趋势就成为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所以说,风险与开发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2.4土地获取阶段的风险
在土地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者承担的主要风险有:土地风险、征地安置风险、筹资风险。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实施阶段是指房地产投资计划的具体实现过程,它包括从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等过程。此阶段将面临具体的风险因素。
3.1工期拖延风险
工期一旦被延长,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会增加投入资金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
3.2项目质量风险
开发项目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与环境协调性五个方面。承包商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偷工减料,建筑结构有安全隐患等,是造成项目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房屋设计和户型结构未充分考虑潜在消费者功能需求,也是房屋质量不佳的重要方面。
3.3开发成本风险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风险源于开发的各个阶段。建设前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大,越到后期影响程度越小。在规划设计中,方案陈旧、深度不够,参数选用不合理以及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建设期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也都会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的建材价格上涨和建筑成本的增加及项目是否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的保证、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这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结语:本文论述了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识别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房地产开发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并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的风险识别内容进行了论述。
参考文献:
[1]赵世强.房地产开发风险模糊多级综合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04
[2]沈国柱.风险模糊分析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03
[3]徐莉等.风险决策方法进一步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04:P49~52
[4]陆惠民,李启明.房地产投资评估与决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09
论文关键词:建筑项目 外窗 节能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整个建筑项目中,外窗作为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投入大量的生产能源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再加上我国建筑资源比较匮乏,节能技术在建筑外窗中的运用,在节省我国建筑材料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项目外窗的使用性能。在此,本文针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的运用,做以下论述。
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中,窗户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其热损对空间建筑的能耗影响很大,在整个建筑节能设计中,窗户热损是整个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之一。对此,我国各同行以建筑节能发展为核心,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此,本文从建筑外窗节能措施以及影响外窗耗能的因素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建筑外窗节能措施分析
建筑外窗在使用的过程中,基于窗户自身的特性,热量主要通过窗户材料的导热状况、太阳辐射以及空气渗透等途径进入室内。出现这种局面的过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窗户的整体面积,换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窗户面积与建筑空调的负荷大小有着线性关系。针对建筑外窗节能措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窗户的朝向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在整个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房屋外窗的位置主要由房屋的整体设计为决定,不同方位的房屋外窗,在使用的过程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同。结合着太阳一天的运行规律,冬季南向墙面窗户能够得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辐射热量,而夏季则是东、西方面的窗户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依据这一自然规律,房屋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房屋面积大、开窗频繁的一面窗户正对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南方方位,而把房屋外墙窗户不开或少开的一面朝向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的东、西向方位,以便使房屋在冬季太阳辐射强的方位有最大外窗暴露面而在夏季太阳辐射强的方位有最小的外窗暴露面,这种设计方式,是房屋外窗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理想朝向。
(二)外窗材料及其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在整个建筑耗能中,外窗生产制造中选择的材料性能也会对建筑耗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外窗材料耗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窗玻璃与窗框材料。两者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其耗能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窗玻璃
在整个窗户面积中,玻璃占整个窗体体积的三分之二,在整个外窗导热的过程中,玻璃作为最大的导热媒介,在设计使用的过程应科学、谨慎的考虑整个玻璃的导热性能。在外窗玻璃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一般使用双玻结构和加强玻璃对波长0.3mm——2.5mm的太阳光具备较强的反射与吸收能力,由此成为玻璃节能的首选。
玻璃作为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使用价值,都在整个建筑中有着极大的比重。从普通建筑性价比考虑,采用单框双玻结构和热反射镀膜玻璃是夏热冬冷区外窗节能的首选。采用同框双玻结构有着和中空玻璃一样的采光性能和优良的隔热、隔音性能。其隔热能力主要来源于二层玻璃间密封的空气层,空气的导热系数为O.028w/mK,而玻璃的导热系数为0.77W/mK,两层玻璃四边用密封胶导热,其余大面积玻璃均依靠空气层导热,加大热阻。因此能明显提高外窗玻璃的节能效果。在课题组做ZMQ砌块应用实验时,采用不同玻窗结构作保温窗,实测证明,采用单框双层玻璃铝合金窗,外层为6mm热反射镀膜玻璃,窗扇平开式,内层为5mm普通白玻,就能有效减少60%的外窗热损。
2.窗框材料
在建筑项目外窗耗能材料中,除了玻璃造成的热损外,窗框材料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在成热损。当前建筑外窗的窗框材料主要包括铝合金型材、塑料型材、塑钢型材、不锈钢以及木材等几种。金属窗框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比玻璃的传热系数大,因而对整个建筑外窗节能有着严重的影响。在整个建筑外窗节能中,窗框材料的主要功能在于传到热损,要想降低热损,就要象断热铝合金研制原理,要使窗框用材能形成断桥,来阻止热量的传递。
二.影响外窗耗能的因素
在整个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外窗节能技术的使用,除了节省我国建筑资源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施工质量。在整个外窗耗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窗型
创窗型在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关系着建筑节能技术的顺利运用,同时还关系着建筑物的整体美观。窗型的选择应用需要工程的设计人员结合着建筑物的实际性能进行科学、准确的选择。当前的建筑窗型主要包括上下滑动、左右推拉窗、各种类型平开带翻转窗以及固定窗等几个类型。推拉窗在使用的过程中,窗扇上方都比下窗框高,施工人员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在窗体内侧用毛条进行密封,上下窗户移动之间安装轮滑进行移动,使其形成空隙,这样则为空隙对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冬天冷空气通过窗户下面的轮滑细缝进入到室内,夏天室内冷空气从窗户下面的细缝流出,这样则形成一个对流热、冷气的循环流失。
平开窗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与推拉窗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平开窗主要由内外平开窗组成,且在窗扇、窗框之间都有橡胶做的密封压条。在窗扇关好后,基于橡胶压条自身具备的密封性,很难形成对流。这种窗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其热量流失主要通过玻璃辐射以及窗户生产材料进行的热传导。与以上两种窗型不同的是,还有一种固定窗,其窗框嵌在整个建筑墙体内,玻璃则直接安装在窗框上,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接缝用密封胶封好,这种窗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水密性及气密性,因而很难形成空气对流,对流热造成的损失是最少的。在分析外窗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若单从窗型结构上讲,固定窗的节能性是几种窗户类型中最好的一个,其次为平开窗,最后为推拉窗。在整个窗型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结合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除了确保建筑工程外窗节能技术外,还要确保工程的整体美感。
(二)墙结合形式
在整个建筑工程外窗安装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使用正确的安装方式,确保窗户的安装质量,尤其是窗户周围部位。砖砌抹灰的密实以及外窗缝隙的发泡嵌缝质量,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范的要求,才能使外窗渗透耗热量的损失减少。窗框、墙体隐蔽镶嵌设计施工方法是加强外窗节能效果的有效措施。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有的建筑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再加上我国人口较多,建筑资源缺乏,节能技术的使用,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少建筑成本,保障施工质量。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加大建筑工程中外窗户节能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地区选择与之相符的窗型、窗框以及窗户玻璃,以便在其使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节能优势,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
参考文献
[1]JCJ 134—200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2]涂逢祥.节能窗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陆亚俊,王芳.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次梁布置;楼面荷载;新材料 ;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传统的框架结构设计(包括现在的一些结构计算软件)主要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结构分析,其大致过程是先假设构件截面,进行分析校核,然后再调整所选截面,再进行校核的重复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框架结构设计只注重了安全,而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对一些大型结构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浪费。
框架结构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近年来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工程造价已成为开发商衡量设计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在结构安全合理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优化结构设计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结构平面布置
1.1框架柱网的确定
框架结构的柱网一般是由建筑功能的需求决定的。结构师通过建筑所提的资料,选取一个比较合适可行的柱网尺寸,经过建筑师结构师的反复探讨,最后确定既能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又能满足结构安全需要的经济合理柱网。
选取竖向荷载传至柱的传荷路径最短的结构布置形式。框架柱、框架梁的布置应选取在上下各层墙体基本对齐的轴线上,以使绝大部分墙体荷载直接经框架梁传至框架柱;次梁的布置应使墙体荷载及楼、屋面恒活荷载传至框架梁的传力路线最短,这样使用强度梁的数量最少。
1.2次梁布置方案的选取
下面以一工程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横林镇某电子厂房,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具体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设计楼面荷载为4.0KN/m2;混凝土设计等级为C30;梁板柱均采用HRB400;柱截面大小600x600mm;柱网尺寸8000x9000mm
1.2.1十字形布置次梁
框架梁截面:长方向250x750mm,短方向250x700mm,次梁截面均为250x650mm,板厚120mm结构布置如下图:
工程量统计表
1.2.2一字形长方向布置次梁
框架梁截面:长方向250x750mm,短方向300x800mm,次梁截面均为250x700mm,板厚120mm结构布置如下图:
工程量统计表
1.2.3一字形短方向布置次梁
框架梁截面:长方向300x800mm,短方向250x750mm,次梁截面均为250x650mm,板厚120mm结构布置如下图:
工程量统计表
通过方案1)、2)、3)的工程量统计表对比可知:方案2)的混凝土用量比方案1)减少了3.1%比方案3)减少了1.2%;方案2)的钢筋用量比方案1)减少了2.3%,比方案3)减少了1.4%。
综上所述,方案2)较方案1)和方案3)降低了造价,并且降低了模板的费用,但是增加了建筑的有效净高,在对建筑的净高要求不是很严格的情况下,用方案2)更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
当楼面设计荷载为6.0 KN/m2时,底层柱截面改为700x700mm,其它条件不变:
十字形布置次梁的工程量统计如下:
一字形布置次梁的工程量统计如下:(板厚130mm)
当楼面荷载较大时,十字行布置的次梁钢筋用量较一字形反而减少了1.98%,混凝土用量仅仅增加了0.29%,综合整体的经济性,此时十字形布置的次梁造价更低一些。
2 应用国家推荐的新技术、新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的交流,用于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轻质墙体材料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及时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及工程应用情况,从工程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应用条件,以使得工程设计经济合理。
由于工程综合效益的需要设计宽扁梁时,宽扁梁的受力纵筋选用HRB400 钢筋较为合理,一方面降低了配筋率,另一方面使得纵筋配筋排数最少,梁的有效高度增大。对于地面以下或处于潮湿工作环境中的梁,由于梁的裂缝宽度控制较严,梁的受力纵筋选用HRB400钢筋有时就不经济了。
轻质墙体材料较普通墙体材料单方价格要高,但工程中如果墙体较多,柱网跨度较大,地基承载力又低,采用轻质墙体材料是最适合的了,这些都要具体分析选取。
3 结语
当楼面荷载不是很大(一般小于等于5.0KN/m2)时,一字形较十字形次梁布置更经济一些;当楼面较大(一般大于5.0KN/m2)时,十字形较一字形次梁布置更经济。
结构方案的布置是影响结构造价的关键,通过优化结构方案既能降低结构造价,又能有效的满足建筑功能要求,而结构的方案布置需要用概念的思维去探索结构的最优布置,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来验证我们的这些想法。
[参考文献]
[1] 王珺 徐勤.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探讨[J] .工程与建设 ,2010,24(6): 724-726
[2] 张文禄. 钢筋混凝土房屋设计结构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 工程与建设 ,2008,22(6): 740-742
[3]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 GB50010-2010,混凝土设计规范[S].
[5] 徐俊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建设科技[S],2008,(13)
关键词:房地产 项目成本 管理 控制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是所有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合理、合法、项目质量达标与房屋安全状况良好的情况之下降低成本投资,不仅可以招揽更多的客户,而且也能赢得良好的口碑。既让客户住上了便宜、舒适的房子,也让房地产公司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利益,所以对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
一、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的构成
房地产公司是现在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房屋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房地产公司项目投资的成本过高。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前期费用、工程成本、营销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六部分。其中土地成本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因为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土地价格变化幅度不大,所以要想压缩土地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从其余的五个方面着手来降低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及其控制中的问题
(一)开发周期长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从项目论证、取得土地、房屋设计到施工,整个开发过程周期很长。而且,一套房子也不是一天、两天或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建立起来的,往往都得花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才能建成。在此期间,建房的原材料的价格、工作人员的工资等是在不断变化,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涨价、涨工资是一定的。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给项目成本的设定,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常常会出现房地产企业项目的成本比预期的要高。所以,房地产公司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就会抬高房屋售价,人们的购买欲降低,房地产公司销售量下降,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对公司和客户来说都是不利的。至此,缩短开发周期来降低项目成本是房地产公司应该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且刻不容缓。
(二)营销手段落后
现在,房地产的营销手段还停留在发传单打广告的传统方式上,效率低、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在一般的城市,一套房子至少也得几十万,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买得起房子的。同时,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这种人群他们就不愿意在城市买房子;还有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目前的他们是买不起房子的,但是,一些销售人员不考虑实际情况,逮到一个看房子的客户就不停地游说,不但浪费了客户时间,招致客户的反感,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因此,这种盲目的宣传只不过是加大了项目成本的投资,收效甚微。
(三)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管理不善
进入新纪元之后,房地产公司迅速成长壮大,房价更是翻了数翻,公司收益颇丰。按理说,房地产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应该是很完善的,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在经济效益上,房地产公司确实赚了不少,这点不可否认,但在内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房地产公司都只是将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交给财务部门,认为公司的资金运转应该由领导层和财务会计负责,而把真正执行项目的相关施工部门排除在外,使得落实成本控制目标缺乏具体的实施者,在出现项目投资超出成本预算的时候,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公司管理体系一片混乱。
(四)财务成本控制不当
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注重项目工程的造价成本,忽略了对财务成本的控制。没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至使在财务成本管理上没有一个标准,更多的是依靠财会人员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认为财务成本控制不重要,所以就不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账目很混乱、不精确的情况发生。事实上,财务成本是项目成本中重要的一环。就目前现状而言,房地产公司忽视财务成本而制定的融资方案危险性较高,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差。所以,即使在房地场反展前景这么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会看到一些房地产公司因投资不当而破产的。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成本的管理以及控制的措施
(一)采用合同约束制,控制产品造价
房地产公司大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项目施工方面而忽视了施工前的设计成本控制即企业项目成本中的前期费用。有些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设计随心所欲,一旦工程动工,设计图稍稍改动,那所带来的投资成本金额差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正式施工前,项目设计图必须是已完结且准确无误的,公司和设计师之间签订正式合同,互相约制,保障双方权益。在决定施工的时候,和原料供应商、施工工人也应该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工程的原材料充足,施工人数到位,也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产品造价的提高。总之,要做好对开发项目的动态管理,以此来控制产品造价,降低房地产企业成本。
(二)优化营销手段,促进产品销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建立新的营销系统。首先,根据事先做好的市场调研工作来制定项目计划,针对潜在客户进行有计划的营销。其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可以在制作本公司的销售网页,通过互联网先让客户对自己公司的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让顾客填上基本信息以及所想要购买的房屋类型和价格。房地产公司就能很快、很全面的收集客户信息,然后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做电话回访。这样减少了传单广告的纸质宣传费用,降低了营销成本。最后,要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人事管理。以工作效率高低为标准,形成优胜劣汰制,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竞争力,提高产品销售量。
(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
房地产公司内部项目成本的管理者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与之权限相应的责任,从项目设计到项目施工之间的项目成本投资的管理过程要全程记录与分析。财务部门要时刻了解施工动态,做好与各部门的相关交接工作,配合领导层的管理。同时,公司要设置监管部门,对财务、项目等实行不定期的考察,督导每个部门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各自工作。至此,各个部门环环相扣,就能加强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对于每一个项目过程中的工作要落实到个人,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确保每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这样也避免了工作人员之间相互之间推卸事故发生责任。
(四)重视财务成本控制
在财务成本中最主要的是资金成本,它是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每个公司都想以最小资金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份额,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它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再者,房地产的投资金额比较大,加上施工周期长,使得公司承担较大风险。对于这种风险性,企业的负责任早已熟悉,在大规模的调配、使用资金上都是大手大脚的,不注意财务成本的节约。所以要加强对财务成本的控制,开源节流,促使房地产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天银,刘安胜,詹汉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勇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3]袁经勇.谈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与程序化设计[J].工程造价管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