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活统计学论文

生活统计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5 19:3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活统计学论文

篇(1)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盆骨折,不稳定型

 

舒适护理是在整个护理活动中,不断探索患者的舒适感受,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指骨盆的前环与后环联合损伤并发生移位,使骨盆的稳定性遭受破坏,病情变化迅速,致残率、病死率较高[1]。其手术治疗有外固定及内固定,保守治疗卧床制动加骨盆悬吊牵引术等。免费论文,骨盆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泌尿系感染、排便异常等并发症。本文回顾分析我科 2009 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8例,年龄 18~62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23例,坠落伤12例,砸压伤6例,其中合并伤有尿道损伤9例,肝破裂3例,股骨干骨折1例。对照组男34例,女7例,年龄 20~64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21例,坠落伤13例,砸压伤7例,其中合并伤有后腹膜血肿7例,尿道损伤8例,肝破裂2例,肾挫伤1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骨盆骨折的常规护理程序护理,对照组不行舒适护理。观察组根据骨盆骨折所致的不适原因分别进行以下几方面舒适护理干预。两组以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护理效果,患者出院前填满意度调查表。

1.2.1 心理舒适护理 患者因意外创伤,对身体伤残无思想准备,在身体痛苦的同时精神上难以接受。特别是年轻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由别人照顾,或经济困难等担心致残、手术危险等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情绪。在护理中,关心安慰患者,主动沟通、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减轻痛苦的方法。对担心预后患者,找同种病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患者顾虑。在必须搬动患者前,开导、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促使患者配合医护治疗,增强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灵魂舒适促进生理舒适。在突然骨盆骨折后,家庭成员两样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做好家庭成员心理疏导,使他们配合为患者提供提供精神支持,降低病人的后顾之忧。

1.2.2生理舒适护理 护理操作轻柔,保护隐私,关心冷暖、增减衣被。免费论文,骨盆骨折。免费论文,骨盆骨折。床边配备大小便器,污物桶。室温20~25℃,湿度50~60%,禁烟,营造一个安静、温度湿度适宜舒适的环境。因重度骨盆骨折手术时间长,故术日晨可先静滴一组广谱抗生素作预防性抗感染处理[2]。免费论文,骨盆骨折。根据病人口味,给予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进行营养素指标检查,调整膳食结构,鼓励多吃维生素丰富的蔬菜。骨盆骨折刺激腹膜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之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3] 。应多饮水,进食高纤维蔬菜、水果。按时排便,做腹部按摩,维持每日尿量在2500ml以上。定时采用患者自身中心移位,配合躯干平托起法在躯干下垫水垫,缓解受压部位的压力。保持局部皮肤、床褥干燥。不定时给予按摩,湿热敷双足,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如肛周肌收缩运动、踝关节背伸运动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篇(2)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腺增生

乳腺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乳腺良、恶性疾病。近些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2011~2013年分别3次对上海某高校女教职工进行乳腺普查工作,其结果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2013年上海某高校女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2011年314人,2012年354人,2013年364人,年龄22~68岁。

1.2方法 检查均有相同两位专科医生先进行手诊,然后由专业医技人员用B超诊断仪进行乳腺检查。乳腺癌患者均由手术后病理支持诊断。对3次不同年份的乳腺患病情况追踪分析,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同时,对已经患有乳腺疾病的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相关危险因素与乳腺病发病率的关系。所有资料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将P<0.05作为结果又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不同年份间乳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全校教职工3次普查,乳腺疾病的平均总检出率为48.6%,2011、2012、2013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2.32%(133人)、48.63%(172人)、54.75%(199人),呈上升趋势。其他乳腺疾病3次普查分别为4例、6例和8例。乳腺疾病各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5),其他乳腺疾病各年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乳腺疾病的发生与分布 根据年龄结构,将全校女教职工年龄划分4组。乳腺疾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其中<30岁年龄组较低,与其他高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5),其他乳腺疾病发生于高年龄组,<30岁、30岁、40岁-、50岁-年龄组各有2例、12例和8例、4例。见表2。

2.3职业工种和乳腺疾病的分布 对受检者按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分类比较,科研人员与后勤人员检出率分别[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为60.38%、43.51%,总乳腺疾病与乳腺增生检出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乳腺疾病在科研人员中4例,后勤人员中2例。见表3。

2.4已患乳腺疾病职工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对已患乳腺疾病的职工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初潮年龄、月经量的多少、月经周期的长短、痛经与否、避孕药物服用与否以及人流或生育与否都为乳腺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初潮年纪越早、月经量越多、月经周期越长、有痛经史、无人流或生育史的职工,更易患乳腺疾病。见表4。

3 讨论

目前,乳腺疾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据研究分析,主要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技饮食习惯有关,与遗产。内分泌失调。机体抗癌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乳腺增生的发病认为是和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即可能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某高校女教职工乳腺疾病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2012年和2013年各种乳腺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2011年乳腺疾病的检出率。与国内报道资料[2-3]相似,可能与工作年限有一定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乳腺疾病显著上升,主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女性面临的各种压力增加;同时,随着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不哺乳、晚生育或不生育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女性受雌激素影响的时间变长,因此导致乳腺疾病发生率增高,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建议应广泛开展女教职工乳腺保健知识教育,平时适当放松心情、自我调节;定期做乳腺检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本报告认为乳腺疾病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加,乳腺疾病的检出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女性超过30岁以后,卵巢分泌功能下降,激素分泌水平失调。乳腺疾病在30~45岁为高发段。这与国内相关资料报道类似[4]。

职业工种与乳腺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5]。科研人员乳腺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勤人员。这可能与她们工作压力大、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推测其发生主要是雌激素分泌过量,长期作用于乳腺组织的结果。故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防护。定期对其进行乳腺检查,加强其自我乳腺保健意识,降低乳腺疾病的发病率。

本调查对于已患乳腺疾病职工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发现,初潮年纪越早、月经量越多、月经周期越长、有痛经史以更易患乳腺疾病,而有人流或有生育史患者不易患乳腺疾病。由于妇女在经期时受雌激素刺激,增加[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乳腺受雌激素刺激而损伤几率,初潮年龄早、月经量多、月经周期长、痛经,使得乳腺受激素刺激增加。而有流产或生育史妇,体内孕酮高,均有保护乳腺的作用,降低乳腺疾病的发生[3]。

篇(3)

方法:社区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应用Orem理论对高血压患者38例行护理,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并发症知识知晓率、药物知识知晓率、患者血压控制率。

结果:经过一年的Orem自理理论护理干预,患者行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知识知晓率、药物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等均显现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在应用了Orem自理理论后能够显著提高,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高血压。

关键词:社区护理 高血压 知识知晓率 自理理论 Orem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7-01

高血压是终身性、慢性疾病。因该病有着极高的致残、致死率,因此需要终身监控及预防。采用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现阶段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予有效缓解,还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本社区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应用Orem理论对高血压患者38例行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疾病监控和预防自觉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社区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应用Orem理论对高血压患者38例行护理,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1岁至79岁,平均年龄64±8.87。患者舒张压在93mmHg~109 mmHg,平均101±5.43;收缩压在152 mmHg~186 mmHg,平均为168±11.01;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及并发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各1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例,中专及高中19例,初中文化程度13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调查的内容包括服药依从性、高血压药物以及并发症知识。其中并发症知识又包括:高血压病与肾、脑、心损害的关系,药物副作用,停药和减药的标准,最佳服药时间和次数,降压药的种类。应选派3名护士负责调查,开始调查前,护士先Orem自理理论知识、社区护理知识、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等心血管内科专家专题培训、讲座,问卷于干预1d和干预一年后发放,可现场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填完后收回。对文化程度低者的填写予以帮助。

1.2.2 应用自理理论。评估自理能力和需求:自理需求,即健康偏理性自理需要、发展性自理需要、普遍性自理需要。评估高血压患者对自理态度以及健康、文化、社会、心理、生理状况。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包括:疾病对机体造成不适的感知能力、自身调节情绪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等。对患者需求和掌握高血压相关知识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3对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知识等需求迫切患者29例,对药物副作用、换药前提、药物剂量和时间、药物的性能等知识需求迫切患者35例,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开展关于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的患者38例,即全部患者。

辅助教育系统:针对患者根据其个性、文化、年龄特点进行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主要采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给予患者鼓励、启发、关怀,消除忧虑、紧张、焦虑的心理,帮助患者产生乐观态度。信息支持主要包括:给予患者生活方式的正确指导、治疗依从性及服药治疗指导、并发症相关预防知识讲解、高血压潜伏症状和发病诱因介绍等。对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或自护能力的患者,本研究中,采用完全补偿系统护理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1例患者,护理内容有清洁卫生、患者饮食的照顾、24h出入量的记录、高流量吸氧、对患者生命体征展开密切观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经过一年的Orem自理理论护理干预,患者行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知识知晓率、药物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等均显现优于干预前,详情参照表所示。干预前后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Orem自理理论能够促进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自觉监控、自觉预防,最大限度促进对健康的维持和促进。要治疗高血压病,必须终身服药,对血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健康患者还应保持平衡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神经内分泌唤醒水平。

Orem自理理论要求护士将服务从医院转向社区,深入社区及家庭,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本研究中,社区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应用Orem理论对高血压患者38例行护理,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并发症知识知晓率、药物知识知晓率、患者血压控制率。经过一年的Orem自理理论护理干预,患者行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知识知晓率、药物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等均显现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社区高血压患者在应用了Orem自理理论后能够显著提高,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高血压。

参考文献

[1] 王增武,王馨,王文,陈伟伟,朱曼璐,胡盛寿,雷正龙,孔灵芝,刘力生.中国部分省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8(9):65-68

篇(4)

【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学科。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本科《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线性代数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建立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误差项假定的诸问题,线性模型的扩展,建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给后来者一点启示,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进行剖析。

1.从教师层面上看

(1)教学大纲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定的经济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高等数学知识是获得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以笔者任教的情况为例,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期末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另外,计量经济学的总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也制约了教学效果。以笔者任教的情况看,作为必修课程的计量经济学总共安排了46个课时,造成教学内容讲述上时间严重不足:只能讲述经典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显然这样有限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从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在计量经济学应用上的错误百出就能窥见一斑。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理论教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尴尬: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阵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是反映这种幻灯片上的教学不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得亲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讲授变成幻灯片放映。

试验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无法确保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46个学时的时间要满足理论教学和上机试验操作显得相当勉强。另一方面,现有的试验案例与理论教学存在很严重的脱节问题。学生反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软件学习相关性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环节没有学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两个割裂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只能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模式进行建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操作,而无法将理论和试验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

(3)教学经验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从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才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满腔的工作热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知识深广度的挖掘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师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便很容易使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流于公式推导,变成数学课程的讲述,而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本质。

2.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1)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生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知识,另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陌生感,较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鲜感之后,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需要掌握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感,造成对计量经济学不重视。

(2)学习基础的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工具的掌握上。

经济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系统的过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最终掌握认识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但是,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了课堂上的知识后,课外很少进行消化以及比较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进行模型设立的时候,因为缺乏对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对经济学原理掌握不牢,往往无法选择正确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强得出了计量分析结果,由于对前期课程知识理解不深,无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而因为无法灵活掌握应用数学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结于数学过程的推导,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再一次说明了教学大纲设置时,应该合理考虑课程的衔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统计学基础,而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3)其他问题

学生递交的不规范的课程论文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前期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写作上的问题以及编辑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不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表现形式多样:论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现结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论文研究内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学研究的问题动辄宏观经济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述,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学生对编辑软件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种编辑错误随处可见,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错别字,使得课程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解决方案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加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最终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1.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前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夯实经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第九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而将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作为限讲内容。在《2011年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该调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编写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认同。

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熟悉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对授课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试验教学上,尤其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学习上,首先是重点确定一个应用软件,最好是在使用较广泛几种软件中进行挑选,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本科阶段的学生对Eviews的掌握程度较好。当然,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其他的计量分析软件。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上机实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软件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现场演示外,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计量软件使用手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加深对计量软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针对教学经验的问题,主要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讲授的内容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应当对各个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适时总结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训。教师应该确保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思维流畅,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同时,应该善于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应当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适应当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2.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立的学科性质。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确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的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门课程中彻底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可以将学生组合成小型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溢出。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应,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的模式进行。即教师进行先期集中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后期学生写作时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体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笔者对以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当代经济建设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

[5]Jeffrey M.Wooldridge.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M].South-Western Pub,1st edition(August 6,1999).

篇(5)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大泡切除后不同胸膜固定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9例。A组采用机械法(胸膜剥脱术),B组采用化学法(红霉素法)。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胸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其术后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术中镇痛剂使用量、胸管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均优于B组(P<0.05);②A组术后VAS评分为(2.66±1.09)分,明显低于B组的(5.87±2.58)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A组生活质量评估表中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P<0.05);③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术后行胸膜剥脱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痛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肺大泡;胸膜固定术;术后疼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38-02

[作者简介] 王文(198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临床胸科疾病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证实[1],于肺大泡切除术后行胸膜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气胸发生率,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化学法及机械法两组胸膜固定术常见方案的临床使用价值逐渐成为医学界探究的热门话题。本次研究为探讨肺大泡切除后不同胸膜固定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58例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给予胸膜剥脱术及红霉素法等两种胸膜固定术,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58例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9例。A组中男12例,女17例;中位年龄(39.5±5.8)岁;B组中男15例,女14例;中位年龄(40.5±5.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①全麻,建立单肺通气管道,取侧卧;②三切口:于腋中线第8肋间开直径约20 mm腔镜孔,于腋前线及锁骨中线第5肋间开直径约40 mm操作孔,于肩胛线旁第5肋间开20 mm辅助切口;③腔镜观察下取卵圆钳提起肺大泡,后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切除;④检查漏气情况,后缝合。

1.2.2 胸膜固定术A组采用机械法(胸膜剥脱术):①电凝棒适度烧灼壁层胸膜,后在无菌干燥医用纱布反复摩擦下剥离;②观察有无渗血,若存在则电凝止血;③取细胸管引流,电视腔镜下关闭胸腔。B组采用化学法(红霉素法):①配比注射液:5 mL注射用水+1 g红霉素+50 mL0.9%生理盐水,震荡混合均匀;②将配比后的注射液注入胸腔,后翻转肺叶,在脏层胸膜接触注射液后5 min置入细胸管引流,电视腔镜下关闭胸腔。

1.3评估标准

1.3.1 VAS评估标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明显疼痛,影响睡眠;7~10分:剧烈疼痛。

1.3.2 SF-36评分标准分为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1.3.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胸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其术后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以(x±s)表示,采取t检验;以(%)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评估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术中镇痛剂使用量、胸管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8±68)mg、(206±62)mL和(4.5±1.2)d,明显优于B组的(285±110)mg、(261±79)mL和(5.3±1.3)d,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细见下表1。

2.2术后VAS评分及SF-36评分情况对比分析

A组术后VAS评分为(2.66±1.09)分,明显低于B组的(5.87±2.58)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A组生活质量评估表中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2。、

2.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0%,与B组的20.70%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3。

3 讨论

肺大泡是一种由肺泡腔压力增加、肺泡壁破裂后于肺组织内形成的含气囊腔[2],当前临床治疗最常见的方法为电视胸腔镜下切除。据不完全统计证实[3],约有30%患者术后仍存在气胸情况,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化学法及机械法作为肺大泡切除术后改善气胸症状的常见胸膜固定术方案,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对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以58例肺大泡切除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通过红霉素法与胸膜剥脱法达到胸膜固定目的。研究发现采用红霉素法的B组患者镇痛剂使用量及胸管引流量均高于采用胸膜剥脱术的A组患者,这一结果说明红霉素法在作用于胸膜表面时,易产生强烈胸痛反应,患者治疗舒适度较低,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产生这一反应主要与红霉素通过强烈刺激胸膜表层以激起其产生化学性炎症[4],达到粘连目的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常需注射镇痛类药物才能有效缓解胸痛感,易增强其耐药性,对其健康不利。此外,笔者还发现A组治疗后出现肺不张、胸腔包裹性积液及肺部感染情况患者少于B组,说明胸膜剥脱术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对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B组胸腔包裹性积液发生率为6.7%,笔者认为其与红霉素使胸膜粘连效果过于突出,导致反应性渗出液不能及时排出胸膜有关[5-6]。虽然有学者指出胸膜剥脱术易增加患者胸骨引流量,但本次研究认为使用该方案的A组患者胸管引流量仅为(206±62)mL。较红霉素法低,安全可靠。笔者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杨朋等[7]研究者的支持,与其结论基本一致。

此外,还有临床研究证实[8],通过胸膜剥脱术等机械法粘连的胸膜,二次操作性更强,分离简便性更高。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必须于低于第四肋间处烧灼壁层胸膜,以免电凝棒触及患者心脏处的交感神经,造成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对电视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患者行胸膜剥脱术,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VAS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1]罗泽如,冯素玲.榄香烯乳液行胸膜固定术治疗难治性气胸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3):457-458.

[2]陈波,李政.电视胸腔镜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52例[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0-11.

[3]郭永庆,田燕雏,石彬,等.胸腔镜胸膜固定术的临床应用[C].//第六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82-84.

[4]姜淑娟,尚建强,王林升,等.胸腔镜术对难治性或复发性气胸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7):427-428.

[5]黄国忠,谢金标,陈豪,等.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26例报告[C].//第七届全国胸腔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39-40.

[6]李海东,潘峰,李文碧,等.纤维支气管镜胸腔内喷洒滑石粉治疗COPD并发难治性气胸21例[J].重庆医学,2014,(2):254-255.

[7]杨朋,谷力加.单一操作孔胸腔镜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C].//2006全国肺外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6:113-115.

篇(6)

关键词:综合改革 统计学 教学

统计学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一、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二、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现代社会的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鉴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广、信息量大、图表多、计算公式复杂等特点,最佳办法就是使用统计软件教学。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常用的软件有:Excel、Spss、Eviews、Sas等。统计方法的教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的密切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课程教学最好选用Excel软件,Excel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学生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

此外,针对兴趣浓、水平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实习等。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全面提升这些学生的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武;重建统计学教学模式[J];统计与决策;2001年01期

[2]黄少年;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何去何从[J];统计与决策;2001年12期

[3]谭英;统计教育改革透视[J];统计与决策;2001年12期

篇(7)

关键词:综合改革;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共同的核心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对文理兼收的专业,文科背景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1 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 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现代社会的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鉴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广、信息量大、图表多、计算公式复杂等特点,最佳办法就是使用统计软件教学。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常用的软件有:Excel、Spss、Eviews、Sas等。统计方法的教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的密切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课程教学最好选用Excel软件,Excel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学生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