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7 17:3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标识,TPM,RCM

 

0 引言

设备房标识系统立足点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在现行的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推广中,本着服务地铁运营的宗旨RCM,加强设备的管理,改善设备维护环境,提高设备维护的效率。一方面满足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基本需求,重视维护、管理人员与设备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维护、管理人员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注重设备技术状态的变化规律,重视设备的“六源”(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事故危险源)管理,提升设备自身技术品质论文的格式。

1 先进的设备维护和管理理念

1.1 全员生产维修TPM

TPM又称全员生产维修RCM,它是以设备综合效益为目标,以设备时间,空间全系统为载体,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维修体制。其要求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等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且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到第一线的职工全体参加。其与原来的生产维修相比,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与。

1.2 可靠性维修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一种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RCM,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对系统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系统内各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方法,确定出各故障后果的预防性对策;通过现场故障数据统计、专家评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证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维修损失最小为目标优化系统的维修策略论文的格式。

2 维修理念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运用

2.1 设备现场管理的可视化与定置化

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切质量、成本、设备、安全、环境的管理,最终都将落实在“现场”作业上。现场管理就是将作业整体的状况以及每个人的工作RCM,都实施管理“可视化”,让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部门看得见,并“一目了然”,使作业调整,可以随时进行和确认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能按期、按质、按量的顺利完成,如图1 所示。

图1 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定置化与可视化

结合TnPM/TPM设备现场管理可视化和定置化理念,本着“一切为服务运营”的宗旨RCM,在标识系统规划之初,就确定了设备维护的可视化的重要地位。

在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可视化和定置化管理中,应遵守5个原则:⑴ 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⑵简约:简明,易懂,具有约束力;⑶鲜明:色彩一致、含义定位清晰、一目了然;⑷实用:少花钱、多办事、讲实效、服务于地铁运营;⑸严肃:全员参与、醒目分明、共同遵守、有错必改、一视同仁论文的格式。

2.2 设备维护可靠性

设备房标识系统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设备的维护的需求,结合RCM理论RCM,制定维护管理的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设备维护可靠性的维护管理步骤

设备维护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需要根据设备维护的历史资料,不断分析、研究影响设备故障的主要因素,不断调整、优化设备维护策略,才能更好地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减少设备故障发生RCM,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图3 基于设备维护可靠性的关键设备标识

3 结语

设备房标识系统是本着“为运营服务”的宗旨,融合了先进的设备维护和管理理念,为创造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为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信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沟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它的实施和推广将有利于地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有利于改善设备房维护环境,提高员工的维护效率。

参考文献:

[1]瞿德智,谢忱.TPM 在设备管理中的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

[2]李志伟.浅谈设备管理与维修[J].机械管理开发.2002.

[3]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环保设备运行管理操维合一

Abstrac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ie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relevant personnel quality, set th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so on, proposed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ies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iciency unific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d one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在市场机制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式的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实现环保设施运营的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1.我国环保设备运行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建设起了许多环境保护设施,然而大多数污水处理设施沿用的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管理模式: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费用并运营管理。因此,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环保设施的前期运行管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执行“三同时”政策,即环保设施与生产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治理方案定得合理,工艺路线正确,设备选型适当,能给后续的设备管理带来极大便利,就需要选择效率高、能耗低、投资省、占地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治理方案。

环保治理方案设计时,应结合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及现场情况,突出设计工艺的先进性、合理及安全性,在设备选型中,应注意选择通用性,便于加工采购。在工程验收时,应做好验收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以备查阅。

3. 建立健全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

3.1环保经济责任制

企业应将环保设施纳入生产经营管理的轨道,达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时运转、同时检修、同时维护的“三同时”原则,这就要求企业把环保设施的管理纳入指标化考核的范畴,实行环保经济责任制,即把环境设施运行指标同生产指标一起进行考核,将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好坏同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做到有奖有罚,奖优罚劣,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奖罚制度。

3.2经费保证

当生产设备运转时,环保设施必须运行,生产设备维护和检修时,环保设施要有检修计划和备品备件,这就要求企业在资金计划上形成制度,保证环保设施运行经费的到位,以保证环保设施备品备件供应费用及检修维护费用。

3.3管理制度的建立

明确环保设施的管理职责,做到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制定一系列环保设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有关环保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后,按制度要求,将设备维护、保养、检查及管理责任和指标从部门、车间、班组到每个人层层落实,每台设备、仪器、仪表、阀门都有专人负责检查维护。操作人员必须按制度的规定使用、检查和维护设备,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巡回检查等原始记录。

3.4制度落实

对制定的制度进行检查落实、考核,保证环保设施管理按制度进行。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主要指标运行达标情况;

2)规章制度、规程是否执行;

3)设备是否闲置不用;

4)设备坏了是否及时维修或保养;

5)运转记录是否真实。

4.实施“操维合一”,推进设备点检工作

为实现操维合一,全员设备管理切实有效地推进设备点检工作,要健全生产作业班岗位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生产作业班专业维修人员的定期及动态点检,机电液专业精密点检,形成三位一体的点检网络。

设备科作为设备管理职能部门,应建立较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点检作业指导书,制定点检基准和规范的点检程序,对主要设备编制了岗位日常点检表、专业点检表,运用新的诊断技术和劣化理论掌握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收集检测数据,跟踪分析这些状态数据,作好记录以推算出最佳的维修时间,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5. 推行“四化"模式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5.1完善绿色生产体系,实现设备管理的程序化

首先是在日常工作中,从夯实l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入手,将岗位责任制、各种设备、设施的操作使用规程、生产人员的现场作业步骤等49项内容整理汇总,对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完成时限、效果等都作出硬性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 炼,形成 “工作按程序,程序出效率”的良好局面。加强关键要害部位管理,制进一步规范职工现 场设备操作水平和防范能力。

其次是以绿色生产四步法为重点,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要求, 细分绿色等级,通过绿色生产分析,查找每台设备的安全隐患风险 点、清洁生产控制点,讨论、制定并实施具体可行的绿色防护措施。

5.2强化全过程控制。实现设备运行的精细化

生产过程控制是为确保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直接或间接 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生产过 程的分析,诊断和监控。通过实施“三精细”,即精细管理、精细维护 和精细操作,不断优化生产运行,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行的执行质量。

按照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要求,以“看、听、摸、闻、测”五诊法抓好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做到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解决。同时,加强网上数据应用分析,中控室的操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控制探头,监控各大厂房和设备的生产运行情况,协调各岗位快速反应、和谐运行。

5.3严格执行QHSE管理体系。实现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令》,使职工生产活动始终受控制度和规范。为使每台设备安全平稳运行,通过五诊法抓好设备状态监控,严格做好设备周检和月检工作,每周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每月对每台设备进行打分、汇总,力争实现“五个到位”,即责任到位、点检到位、到位、清洁到位、分析到位。

5.4实施点检预防维修制.实现设备维护的效能化

以加强设备管理为突破点,将“把设备当成工艺品”理念融进各个环节,促进了设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重视设备基础管理。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即分为A、B、C三类。对于A类设备实行点检定修管理,设备的修理采用主动维修和预知状态维修:对于B、C类设备,在确保生产的前提下,采用预防维修或事后维修的方式。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按照流程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对设备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优化,运行效率高。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设备档案、管理台账等管理,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适时进行优化、修订和完善,通过动态管理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维修为基础,强化设备运行管理。首先是狠抓设备的点检维修和预知维修。设备点检定期维修制是全员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次是强化设备管理创新。现代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设备管理就是经营设备,要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树立全员“把每台设备当成工艺品”的观念,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

结语:强环保设施管理,充分发挥环保设施的作用,通过全过程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落实,就能够管理好环保设施,确保环保设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设备是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资技术基础,设备管理工作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物质保证。随着工业的生产发展,设备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企业设备管理的概念、原则,着重阐述了如何搞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企业设备管理的概念 

设备是指企业用于生产、运营、试验等活动中可供长期使用的机器、设施、仪器和机具等物质资源。企业设备管理就是指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技术组织、经济组织等方面采取措施,将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相结合,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经济高效地使用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企业设备管理的原则 

一是坚持持续发展,努力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二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三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推广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念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实现设备管理科学、规范、高效、经济。四是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五是企业为设备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体系,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形成健全的设备管理组织。六是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检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为完成设备管理任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三、搞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设备成本的管理 

一是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决定了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以及设备的维修投入。二是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的问题,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本增效。三是控制设备停机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的关键。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努力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措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将传统设备管理的以“修”为主过渡到以“管”为主。运行管理要以创造最大效益为出发点,设备的修理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为此,设备修理制度要不断优化。通过不断优化,修理周期就相应延长。四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设备成本管理的核心,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措施。通过认真调查与统计分析,科学地制定设备管理的全面预算计划,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做到先算后干。对预算外的项目和费用严格监控,层层把关,同时认真进行实际分析,有效地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降低成本。 

(二)加强企业设备工作环境的管理 

设备的工作环境包括设备的密封、、工作介质以及周围环境等,设备工作环境管理是设备要有自己的最佳工作环境。设备工作环境良好是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设备工作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一直是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提高企业设备的预知维修水平 

故障诊断仪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设备的维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革命,使机械设备的维护由计划、定期检修走向状态、预知检修变为现实。状态监测避免了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从而避免了因被迫停机而影响生产。机械状态分析可做到测量表明有必要时才进行维修,为预知机械设备的维修期提供了可靠依据,使我们能够及时准备维修部件,安排维修计划,克服了定期维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的下降。完善的诊断能力可为我们准确指出故障类型和故障部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检修简捷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完善的软件,又可使企业自动化。 

(四)强化企业设备管理的创新力度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设备不断进步的制胜法宝,对设备管理工作也应十分重视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思想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是管理思想创新,现代化的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管理思想。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明确企业现阶段的设备管理指导方针。二是狠抓管理手段的创新,认真总结和研究企业几年来设备管理工作的得失,逐步发掘并完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创新手段。比如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强化对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在搞好设备实物形态管理的同时,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完善计算机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带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五)培养高素质的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要涉及许多新技术,所以对管、用、养、修设备的人才必须加紧培养。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并开始实践“培训教育先行”,重视职工培训投入。目前我国己涌现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才,代表着现代设备管理工作的希望和未来。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试对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作探析,旨在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纺织企业的机械管理具有“机械设备精良、专业技术配套、机械操作精确”的特点,也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工作中注意上述管理问题能够为纺织企业的机器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篇(5)

论文关键词:设备分类,分级管理,EAM,标识系统

 

0 引言

地铁设备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南京地铁根据国内外地铁先进经验及管理实践,提出了具有轨道交通设备管理特点的KIO分类方法,并据此对349种设备进行了分类,对关键的54种K类约1900件(房建和轨道、接触网等线性设备除外)设备从维修策略、故障管理、基础数据、维修模式和现场标识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投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维修模式,在保障系统安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依据KIO分类的设备分级管理策略

南京地铁在设备管理方面引入了TPM和RCM维修理念,在TPM&RCM框架下,为提高设施设备维护检修效率、合理分配维修资源、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对不同分类设备采取了分级管理,从静态的基础管理、动态的现场管理到支撑维修决策的故障管理等,每一环节都有侧重地分配维修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1.1 静态的基础管理

⑴ K类设备管理模式

K类设备为重点管理和维修的对象,投入比较大的精力。

在维修策略的选取上,采取了RCM 的维修决策方法。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系统设备功能、故障和维护目标,明确各故障的后果,采取逻辑决断的方式,保证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维修成本最小为目标在事后维修、状态监测、定期试验、定期翻新、定期更换、重新设计等维修策略之间选择,根据故障、维修历史数据统计、试验数据分析、定量化建模等手段,确定维修内容和周期。此种方法虽然成本较高,每分析一个系统(设备)都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但对关键设备系统是值得的,根据80-20法则,保证了这15%关键设备的稳定就基本解决了地铁运营80%的设备问题。

在基础信息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EAM),将设备所有的静态信息和动态维修数据集中管理。在静态信息中收录了详细的系统、设备结构树、设备分类、规格型号、设计参数、保修信息、相关备件、资产状况、技术资料图纸以及制造安装信息等,形成了完整的设备静态信息资料库。设备动态信息管理以工单为主线,对计划维修、故障维修、状态维修的维修任务、作业流程、维修报告、材料消耗等统一平台管理,对采取周期性预防维修策略的任务,按照运行时间、行驶里程等自动生成预防性维护工单;对采用状态监测的任务,对采集点温度、湿度、压力…等测量或记录,当测量值超过阀值时报警并自动生成工单;对采取事后维修的故障,通过故障工单处理。通过EAM设备分类,归集了完整的设备维修历史数据和故障历史数据。

⑵ I类设备管理模式

I 类设备属重要设备,这类设备在维修策略的选取上采用了经验反馈和TnPM的SOON(策略-现场信息-组织-规范)体系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设备类型、故障特征以及设备的不同役龄,按照费用最优的原则确定,通常采取预防性维修。这种方法不仅实施相对容易,而且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安全转向了成本,因为这类设备故障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在基础管理方面,同样将设备所有的静态信息和动态维修数据集中在EAM平台中统一管理,归集完整的设备维修历史数据和故障历史数据,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高效率和准确性。

⑶ O类设备管理模式

O类设备属一般设备,考虑到维修的经济性,为减少不必要的过剩修理,这类设备的维修策略一般采取事后维修(故障维修),尽量减少日常保养的工作量;在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上采取较松散的模式,节约维修资源的投入。

1.2 动态的现场管理

在现场方面,通过8S(清扫、清洁、整理、整顿、安全、节约、坚持、素养)、可视化、定置管理以及问题查找、提案改善等一系列活动,现场环境持续改善,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同时,针对不同分类的设备,采取了分级的现场管理。

⑴ K类设备管理模式

在检修保养方面,按点检标准化的现场管理作业方法,以点检“8定(定地点、定人员、定项目、定记录、定周期、定标准、定方法、定表格)”原则设计设备点检表,规范点检制度、流程和作业内容,并张贴在设备显眼位置,便于员工快速、准确依照既定的标准要求点检设备,准确掌握设备状态,采取早期防范设备劣化的措施,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实现对设备的可知和可控。

通过RCM分析,找出K类设备所有可能的潜在故障点,尽可能实施状态监测维修,包括在线监测、离线的定期检测,以及在点巡检中“五感”检查,跟踪设备状态变化趋势,增加指标达到临界值时报警功能,在设备故障前进行维修、更换、保养等处理,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设备不因故障停机。在可视化管理方面,通过标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扩大设备标牌的信息容量,可视化阀门状态、电机旋转方向、表计安全范围等,利用色彩的对比体现设备的重要性、合理区域范围和技术状态核心期刊。K类设备标牌除包含设备名称、责任人、厂家信息及设备参数外,还包含关键设备维护管理信息,将点巡检标准、检修指导书、故障处理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文件等分类插装在标牌的文件袋内,方便维修人员查阅,提高现场设备管理水平。

⑵ I类设备管理模式

在检修保养方面,此类设备则由班组按照一定的标准、周期、表格,通过日常的巡检、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对设备状态信息及时记录,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处于掌控之中。

在可视化管理方面,优化了标识系统的设计,根据维修资源投入的不同及设备的关键性不同,简化了标牌的设计,仅包含设备名称、编码、责任人、设备厂家、型号、参数等信息,并用与K类设备标牌不同的色彩相区别,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提高了设备房内各项生产维护活动的生产效率。

⑶ O类设备管理模式

对此类设备,采取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通过8s保持现场的整洁、清新。

1.3支撑维修决策的故障管理

维修的目的是修复和保持系统设备的功能,好的维修策略是以保证设备不出问题,或发生故障后能够尽快解决为目标。因此故障管理不仅要保证故障最快处理,将故障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且要能为维修决策提供支持。

⑴ K类设备管理模式

① 将故障和维修历史数据与分析决策系统结合形成有机的闭环。依据RCM分析结果开展设备现场设备维护,在维护的同时在EAM中记录、产生更多动态的维修和故障数据,依据故障和维修数据量化设备(部件)的劣化趋势并反馈给RCM分析系统设备分类,调整优化维修策略,形成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② 采取根源分析法(RCA)深入分析K类设备发生的故障,通过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追溯故障的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物理器件的、管理的、人为的原因等,举一反三,避免类似故障在同类设备上重现,同时将分析结果作为RCM的输入,根据根源制定更切实际的维修策略。

③ 引入和建立了包干机制,明确责任人,设备的故障率和故障处理情况与责任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使设备管理最终的责任主体由班组下移到班组的每名员工,提高了故障处理的效率和员工的业务素质。同时,通过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故障率、平均维修时间、万元资产维修成本等指标考察设备维修及故障处理效率。

在现场故障抢修方面,此类设备故障后要求24小时内修复。

⑵ I类设备管理模式

对常发的惯性故障定期统计、分析,综合运用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和RCA方法分析,明确问题、收集数据、查找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定期故障分析会的形式查找薄弱,聚焦突破,将分析结果制成OPL(单点课),实现经验分享,同时为维修决策收集数据、积累经验。管理上采取按区域或子系统包干到组,分片管理,共享维修资源。

现场故障处理方面,此类设备故障后,要求24—48小时内修复。

⑶ O类设备管理模式

此类设备因普遍采取事后维修,因此在故障管理方面可投入较少的精力。根据故障的频率,如果某一设备出现故障率激增则采取事前全部更换,降低单个故障处理的时间,保证设备的完好。

此类设备要求故障后3天内修复,涉及到土建的5天内修复。

2 结论

本文在基于设备KIO分类下的南京地铁设备分级管理方式进行了阐述,虽然实践时间不长,但南京地铁已在设备分级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经过检验,南京地铁的设备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南京地铁的设备管理水平,相信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将更加成熟,必将推动南京地铁以及国内地铁行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莫布雷J.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葆文,徐保强.规范化的设备维修管理——SO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不足;建议;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55

1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现状

1.1 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工厂车间渐渐出现了车床,也就出现了设备的维修问题。但是很长时间之后,才有了单独维修人员的出现。这个阶段,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维修人员也不是很专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一般属于事后维修制[1]。事后维修的弊端在于停机时间长,影响生产。

(2)第二阶段.40年代,计划性的维修模式出现,也形成了一检查、计划修理、验收、核算成本为内容的一整套工作体制[2]。并且提出了设备定期预防性检修的观点。计划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的出现是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一大进步。

(3)第三阶段。60年代后期,提出了需要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观点[3]。

1.2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设备越来越现代化,实际操作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投入到生产设备上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目前,虽然有了对设备的整个活动周期进行监管的理论,企业管理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管理组织的健全、设备的维护保养、事故的处理还是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生产。

2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建议

(1)设备管理组织。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模式和生产设备更加现代化,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的人数也在逐渐的增多。为了使这些人员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这就需要将人员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设备管理机构,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前提,按照《设备管理条例》的要求设置该组织机构。要做到,以公司最高领导为首要领导,并进行分级管理;本着节约的原则,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管理机构内部人员要有合理的分工协作,并且做到能力和职务统一。

(2)设备事故处理方法。加强设备的事故管理,对设备事故采取措施,能有效的防治再次发生。在处理设备事故中,首先按照《设备管理条例》确定事故的类别,事故的类别有: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并且依照事故发生的原因确定事故性质。事故的性质有:责任事故、质量事故、自然事故。最后进行分析和处理。虽然讲事故的分析处理放到了第三点,但是在事故发生后依然应该迅速的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处理,尽量快的恢复生产,降低损失。并且应该仔细勘察现场,并对现场进行保护,及r搜集资料,召集有关人员开事故分析会,保存资料,为后期设备的维护提供参照。

(3)设备管理素质要求及作用。设备的管理人员也是指设备的所有维修人员,包括电修工、机修工、修理工和工程师等。每个企业根据生产线的规模,有自己规定的维修人员配备数量,主要取决于工作量的大小。无论设备管理人员规模大小,都应该具备其基本素质: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对工作积极热情,确定为企业争取最高效益的目标;并且与一线的工人及时沟通,了解设备现场近况;改革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人员,不仅是体力劳动者,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他们技术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生产效力。

(4)设备合理应用及保养。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设备的运转率是关键。所以应该对设备进行基本的维护保养,降低设备的故障次数。1)日常检查。日常的检查可以在每班开始前或结束时进行检查,也可以在每个节假日前进行检查。这两检查与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无关,主要由操作工人进行。操作工人需按照规定对设备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并按照规定添加油,并进行记录。在实际生产中,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使用设备,并做好设备维修保养情况。日常的维护检查是最基本的设备维护工作,如果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会起到更更好的效果。2)定期保养。设备管理部门需要对每台设备做出定期保养得大计划,并下达相关部门执行。需要维修管理人员进行指导配合进行。各类设备的定期保养计划一般包括具体内容和要求,这些检查内容和具体要求需要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参照规定制定。定期维护保养后的设备,一般应该达到清洁、利于操作。3)维修。维修内容主要包括:定期检查,年度维修,小修理、项目修理、中修理、大修理。定期检查主要是对日常定期检修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维修;一些生产企业一般都会连续运行,如发生停机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需要年底进行一次年底检修。对设备的全部装置进行检查修理;小修理是指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小问题进行解决;项目修理主要是针对达不到工艺要求的设备,进行局部的检查,恢复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其工作量只能史情况而定。在我国,项目维修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得到了很多的应用。

中修理介于大修和小修之间,现阶段,基本上已经被项目修理代替。大修理的工作量最大,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力争全面恢复设备的工作能力。各个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设备维修制度,并由专门人士监督,做好设备的维修工作。

3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生产中,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不会只是辅助工作。随着生产设备的日益更新,它会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的水平,建立专业化的维修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意识并逐步推广预测性维修,这使得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以保障连续性生产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扬光.设备工程与管理[J].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篇(7)

【关键字】化工设备,化工机械,高效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对传统的设备和机械进行改革和技术创新。当然在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化工机械和设备对于化工企业的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的效率不是很高,很多的化工机械和设备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造成化工机械设备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这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以及化工生产的具体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保证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使用的高效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化工企业的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化工机械设备在未来的使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二.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的基本介绍

1.化工企业的设备主要包括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化工机械一般是指泵、风机和压缩机等;主要是转动的动设备,也称为动设备。而化工设备一般是指反应器、蒸发器、干燥器、反应炉、化工容器、换热器、塔等,统称为静设备。在化学工业的生产中,经过对原材料进行处理、化学反应、反应物精制等这些过程就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化工产品了。在化工生产中是这些机械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的进步,对于化学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化工设备和化工机械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化工机械和设备必须要符合安全可靠运转的要求,符合要求的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密封性能等,这样就可以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运转。

三.保证化工机械和设备的高效运行的措施

1.加强机械设备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

化工机械设备在出厂前,往往在生产或者是组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到化工机械的质量。因此,在化工机械设备的采购中,要仔细的检查产品的质量,包括产品的设计、工艺、外形、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不断加强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使采购的机械设备能满足企业的使用要求。

2.提高设备安装的水平,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

机械设备在到达规定区域后,要认定设备存放环境符合设备技术要求,要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平稳固定并打牢基础,要细致正确的进行安装调试。安装要根据设备说明书,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设备的使用条件是设计时就已经规定的,例如温度、电压、安装条件等是根据设备特点设定的。安装时要根据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

3.注重化工机械的操作、养护管理

每个企业都制定有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这些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章操作造成机器故障甚至危险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让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每次使用前要做好准备,检查设备的具体状况。机械设备无法避免的就是磨损、老化。每台机械设备都有它的寿命,在使用时间范围内,我们要重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保养工作会延缓机械设备的老化速度。要定期检查维护,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螺丝松动、是否规定部位缺油、是否环境条件不适宜。定期检查、适时养护,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让机械设备快速复原,避免造成因机械设备问题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

4.对重要设备实施监测

实施设备监测可以保证设备的维修保养,可以使管理者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缺陷情况、设备存在的隐患,帮助管理者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在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维修,保证其可靠连续运行。

5.加强化工机械的维修管理

(一)化工机械设备要每天面对高危害性的化工介质,不仅如此,这些高危害性的物质还是持续停留在化工机械设备中,因此,要保证机械设备能稳定供给化工产品需要,就要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同步检修制度、协同检修制度。巡回检查要求操作人员要经常巡回检查、生产区域维护人员巡回检查,现场管理人巡回检查,把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降到最低。

(二)化工生产是各个设备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操作单元,多个系统之间要良好配合,合理运转。各个生产设备之间形成没有间断的连续作业,形成一个自由顺利的生产通道。生产原料多数具有高腐蚀性,在运转期间的各个环节,要连续、不间断,从进料到生产到运输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化工生产往往涉及特殊工艺,特殊工艺对化工机械设备提出很高要求,所以同步协同的检修制度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化工生产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四)化工机械设备要注重大修,设备大修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维修模式。设备大修要严格遵循设备技术要求。设备的使用期限一般分为初始期、稳定期、衰老期。大部分设备一年为初始期,经过三年到五年的稳定期,进入衰老期。停产大修的时间要选择销售淡季,大修工作虽然细致,但是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会造成生产率低,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化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用适时维修的方式减少故障发生,故障发生少了,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利用率自然得到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化工机械和设备运行的高效化对于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的高效化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文华 袁文 关于提高工艺专业化工设备设计能力的几点看法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36期

[2]刘洁 张和平 禹言芳 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 [会议论文] 2004 -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高层论坛

[3]邵泽波主编 化工机械及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