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科制度论文

学科制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7 13:2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科制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科制度论文

篇(1)

关键词:科研论文 档案 收集 管理

我院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科研,如何收集好、管理好医学科研论文,使其能够为提高医院的科技实力和医疗工作水平服务[2],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问题。

一、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收集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主要是收集在国内外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医务人员外投科研论文,须经科主任签字,由科教科审核登记同意后,出具推荐证明信,证明无一稿二投现象,方可投寄。后,要将论文复印件一式两份报送科教科,科教科将有关数据输入到科研论文档案简易数据库, 并将一份论文复印件存入论文合订本,另一份放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中[3]。为了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检索利用已有科研论文档案,建立了医学论文档案题录卡,包括标题、作者、科室、刊名、出版日期、主题词等。并且建立相应的检索目录。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收集分为平时收集、定期收集、年终总汇,科教科平时多与临床医护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及研究进展,督促他们早日将研究成果发表、出版、归档,对平时收集不及时的,根据医护人员的研究进度,定期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汇总,联系杂志社,协助他们。此外,可以利用年终绩效考核将论文进行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确保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资料完整、齐全。

二、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研论文档案管理制度。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虽然很重要, 但是由于缺乏单位的足够重视。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视制度建设,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并将与个人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相挂钩,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搜集、管理。提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的职能,对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搜集、管理与利用[4]。

2、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学科研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成果,许多医务人员认为这是自己私有的东西,所以收集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平时应当加强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及时将自己的论文归档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将科研论文收集整理好、利用好是自己的职责,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意识。

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势在必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应努力参加档案局组织的培训,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加强计算机的学习,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使自己符合时展的要求。

3、加强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依靠手工收集、检索、查阅等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方式信息量少,查找速度缓慢,不利于档案的利用[5]。现在的论文写作通常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这为科研论文的归档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已有的EXCEL表格及图书管理软件,对科研论文进行收集管理,将论文基本信息录入EXCEL表格,再将表格与图书管理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加以修订与校对,就可以完成论文档案库的建立,使用者只需输入检索字段就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文章,这大大缩减了医学论文的检索及查阅时间。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建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配合,科研论文档案能直接反映医院的科研学术水平, 还能为医务人员晋升职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邵兵.科研论文档案归档管理的可行性与要求[J].兰台世界,2006(11)

2. 葛淑苑. 科技论文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8)

3. 钱农等. 浅谈医学学术论文档案的收集和计算机管理[J] .浙江临床医学2004 (9)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过程管理 质量保证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2010年招生规模为53.4万人, 2013年招生规模为60.8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研究生教育从传统意义的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扩大招生数量和提高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学位授予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过程管理是相对于目标管理而言,目标管理更注重成果,使人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一切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管理者急功近利,将管理重心全部放在目标的实现上,而缺乏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而过程管理则弥补了目标管理的不足,它更强调过程的设计,将最终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环节,注重对各个环节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基于过程管理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控制,包括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教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工作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来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介绍过程管理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

1 重视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应涵盖研究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包括所在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等。对于具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要求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专业,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在每个学科、专业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适合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提倡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专业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的,既要符合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个人的培养特点。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还要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学术兴趣。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凡中途调整计划,要经研究生培养部门审核。

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广度与深度、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学术性、探究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本学科的专业课程以外,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应进入新的课程体系[1],鼓励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兴趣特长,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还应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课程体系上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体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特点。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研究生院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以及各学院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课和反映学科前沿的选修课。鼓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求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及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能较好适应和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鼓励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立体化”教学;鼓励任课教师出版高质量的精品研究生教材,将国内外最新科学前沿融入其中,使其在同类教学用书中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为了检查教师授课的效果和质量,建立研究生课程评价系统。研究生上完课后,可以对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进行无记名评议,评议结果可以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所在院系和研究生院。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学校还可以将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培养研究生学习中,导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导师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创新渊源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研究学习成效,所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

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制度。要选拔优秀的导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二是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供研究生作为学位论文课题的科研、设计和科技开发的任务,能承担较重要的科研课题;三是应有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保证研究生进行课题任务,有必要的科研设备、科研环境和研究手段。其次,规范导师招生制度。严格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制度,保证导师招生范畴应该与其研究相关课题相关,规范招生数量,不允许招生的数量超过相关制度的规定,并且严格审查导师的招生资格,对于没有相关课题研究的,要取消其招生资格;对于有利于学校、社会或者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学校要给与导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招生培养更多的相关研究生[2]。再次,建立学术梯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由学科带头人带领中青年教师组成学术梯队,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也可以优化导师结构和资源配置,解决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造成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新增导师培训和导师经验交流制度。对新增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导师了解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并与资深导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出贡献。

4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种体现,对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制定一系列定量指标,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若干次学术活动,来保证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此外,为加强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学校还应加大对研究生出国访学、短期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的支持力度。

5 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把好学位授予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评审、答辩到学位申请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首先是选题环节。成立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开题报告评议小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评议审查,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以确定其选题是否先进,合理,以及可行性如何,最后决定其通过与否。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要求博士生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在教育部认定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论文选题查新工作。其次是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研究生须向中期检查考核小组提交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包括已完成的研究和实验以及所得的初步结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并由考核小组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意见。再次是在论文评审环节。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盲审制度,导师不参与学位论文评阅以及论文评阅专家的提名。研究生论文送审时,由管理人员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名以及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几方面内容,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校外专家评审。博士论文送审前,须收取学位论文电子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并将结果返回院系和导师,决定其论文是否送审。最后是论文答辩环节。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答辩小组主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实行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答辩结束后,所有答辩委员必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上签字,如果通过答辩的论文受到质疑,除了研究生和导师以外,答辩委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3]。

6 结束语

过程管理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细化为若干环节,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加强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才能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过程控制思想下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1(3):241-242.

篇(3)

科研和人才评价政策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时髦的词语之一,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纷纷被大学、科研机构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广泛应用于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价、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中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外流,从而导致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影响了国产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

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

以省级农业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主办单位大多是农业大学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龙头和主导,也是高质量优秀论文生产的主力军。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与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单位制定的一些内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评价、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等,往往重视国家级学报以上论文,不重视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导着本单位科研人员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论文投到学报或国外期刊,导致自己单位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学术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导因素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又是被评价的对象。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源,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1]。然而,这些核心期刊结果却成为了大家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学甚至规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认可,这导致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优质稿源上的两重天。目前大多数省级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尚无法与国家级学报期刊相比,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遥遥无期,也就得不到优质稿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服务质量是指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反馈活动的质量,影响着期刊的信誉度。编辑部若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与作者的问题解答与沟通中态度冷漠,不能给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满意的服务质量,就会使得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下降,作者群就会慢慢缩小,进一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流走,最终期刊面对的只能是学术质量的不断下降。

2改进措施

编审队伍建设方面

(1)组建一流的编委审稿队伍。编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既要当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学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论文推荐到期刊上发表,又要当好期刊的审稿专家,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2)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术期刊[2]。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目标明确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会议和自我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编辑水平,让编辑人员熟知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不足,掌握标准性修改意见蓝本,做到能够迅速发现稿件存在问题,为作者提供正确的修改意见。(3)加强制度管理。学术带头人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重大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期刊编辑要积极地与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联系和约稿制度,以追踪其研究进展,并为其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要明确专业编辑、责任编辑、编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及时修订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形成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人人争先、运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机制。

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

(1)主办单位支持与政策引导。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些期刊学术质量提升专家座谈会并参与交流,听取办刊建议曰同时在办刊经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自己单位科研人员将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2)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先出版并举。期刊的科研传播功能重在时效性,只有快速刊发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为同行提供高价值的信息参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3]。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纸质期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战,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纸质出版的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排版,实行网络优先数字出版,先于纸质印刷出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至目前已在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论文150多篇。通过改进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的总被引频次和引用刊数两指标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要2015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数分别为337、386、439、487、494。(3)组织优秀论文评选。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众多编辑部采用的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有效办法[4]。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每期出版后组织2名知名专家对当期论文按学术性标准进行评选,每期按10%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4~5篇,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

(1)学术不端检测把关。严格论文质量管理,遏制学术不端,建立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严格执行论文制度,严控稿件内容重复率20%以下,防止关系稿、稿、抄袭稿。期刊对内容重复率达40%以上的稿件全部进行了退稿,确保了论文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与严控稿件质量关密不可分,2008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影响因子为0.480,2013年达到0.796[3]。(2)联合策划选题组稿。随着农业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选题思路,转变办刊方向。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科研创新的孵化基地,科研人员多,科研成果也多[5]。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探索了联合办刊的思路,分别以农业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小麦科学、农产品加工科学、水稻科学、茶科学等6个专题与专业研究院所进行了联合组稿,体现了每期不同的报道内容特色。而且据期刊数据库统计,许多专家的论文被国内外读者大量阅读下载,说明他们论文的学术性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3)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与跟踪报道。国家级、省级等重大科研项目多是由国家科研创新的优秀团队开展和执行的,产出的科研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或省级科研水平,若能发表这些成果论文,就可以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将农业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报道重点,要求编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负责专业的创新性研究进展,对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报道曰建立了专业编辑与学科科研团队带头人及青年博士骨干的联系制度,每期刊物出版后及时赠送给专家,并进行交流约稿曰设置了农业科研专家风采栏目,将专家宣传及其研究论文结合一并刊登,这对提升专家知名度和期刊学术质量起到了双赢的效果。近几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对许多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野863冶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野948冶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进行了及时地跟踪报道,基金论文比率在90%左右。(4)打造期刊特色栏目品牌。密切跟踪科研发展新趋势,觅准研究新学科,适时增设新栏目,及时报道新成果,助推新学科发展。打造特点鲜明的精品栏目,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和作者,形成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通过特色栏目带动期刊质量的整体提高。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在巩固提升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桑蚕等传统栏目的同时,新增贮藏加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分析检测、微生物研究、药用植物研究等新学科栏目,有力增强了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3]。随着山东省药用植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叶山东农业科学曳及时与山东农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共同开设了野药用植物研究专栏冶,引起全国从事药用植物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目前已刊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的高质量药用植物研究论文60多篇,有力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交流。

篇(4)

研究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链条的末端,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最后也是最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涉及的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人才,可是他们却不得不被一个低效能、不民主的招生制度“选拔”,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后期选拔人才的标准,这相对于在封建社会早期由门阀世家垄断人才选拔的“九品中正制”无疑是先进的,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因其“八股之弊”而被时代淘汰,但遗留的考试形式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因此,“逢学必考”观念已经进入大家的潜意识,这是门第等级观念在作祟。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则忽视学术推荐人和对研究生实际学术能力考察的重要性,只抓住“入学考试”一根稻草,既不能把好入口,更对出口无能为力,所以是低效能的制度。低效能的原因在于没有实行导师自主招生,不能发挥教育民主的巨大作用。

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制度剥夺了导师对于自己学生的决定权,也限制了学生的相应权利。研究生招生是在越俎代庖。

一方面,导师要为研究生负几乎全部责任,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招学生。这样会削弱导师的责任心,甚至出现非常不负责任、对研究生放任自流的导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好给研究生毕业强加很多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发表文章。于是为了发文章有些研究生产生抄袭、剽窃的行为,当这种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只好推出论文。这样的做法会引来没完没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我看来,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没有把导师“责、权、利”分割清楚。如果导师自主招生,就要实行“学生申请―导师考察―管理部门审核―学术同行把关”的模式,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另一方面,为了对导师和招生单位有利,招生单位实行的差额面试制度对考生非常不公平。经常,导师看上的学生由于面试时的某种原因未能通过,导师也许只能招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学生。实际上,如果让导师自主招生,就不会有学生被差额下去,就不会有那么多伤心离开考研战线的人,而这些人里也许就有不善于表达、通不过面试的科研天才。

以上讨论的是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宏观上的弊端。纲不举则目不张,宏观上有弊端,在具体实施招考制度时,一定会遇到技术操作上的困难。

考研基地的出现就是招考制度的必然结果。其后果是,学生只学考试科目,其他一概不管,这样的“跛鸭”知识结构不可能搞好研究。由于目前的硕士生的社会价值已经贬值为本科生,讨论硕士招生无多少实际意义。那么博士招考制度如何?可以说,更是一塌糊涂,因为各相关方(单位、导师、考生)都不能从其中受益。

在如今博士生源质量每况愈下的现实中,各个招生单位都不愿意把专业课考题出得太难,以免招不到足够学生。那么,专业课考试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理论上讲,专业课考试自然是要检查一个考生在经历硕士阶段后是否达到了一定知识水平。既然如此,专业课考试应该起到筛选作用,不应该放水。但导师们还有一个纠结之处,考生往往不认真对待专业课复习,如果考题有一定水准,按照现在考生的普遍情况,就意味着相当部分考生过不了,这样,招到的学生就少了,因而也满足不了导师的科研需求。这是个两难境地。

然而,考生不认真对待专业课考试的主要原因是备考英语占用太多时间,那么,英语究竟应该放在博士考试的什么位置?目前,英语显然已经被置于非常不合理的第一位重要位置。语言本来是交流的工具,在科研中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但现在的博士考试已经舍本求末。按照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不管学多少年,都是一个样,听不懂,不会说,不会写。我根本就不关心考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无论如何都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写作。所以,过分强调英语是极端错误的。

现在的博士考试制度根本起不到选拔作用,单位管理部门工作量很大,导师为了招人不得不考题灌水,考生把精力都放在错误的方向上,那各方能从这样的考试中获得什么?我们究竟想要好的研究苗子?还是只想要英语成绩好但不会做研究的人?

退一步讲,即使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该谁来出题,如何出题?博士生不是普及教育,不可能有统一的教学提纲,博士生要做的课题是非常个性化的,即使同一个专业,也不可能让一套考题适合所有导师的需求,那么就应该由导师自行考察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即使出题,出到何种深度?如我经历的查分事情,我认为出题已经最简单了,但还是有人认为太难,那么考博士的人应该具有什么学术水准?现在的博士考题已经比硕士入学考题还简单,这样的考试难易程度与学位级别反比关系实在可笑。

每年,一百多万考研大军意味着科研蓬勃发展吗?这其中有多少属于跨学科报考?研究生招考制度究竟对跨学科研究起到什么作用?可以肯定,考研制度阻碍跨学科研究,这不仅对国家的整体科技发展不利,也是对导师个人选择权的剥夺。

现代科技发展的生长点和科技竞争的着眼点在哪里?众所周知,在于学科交叉。可是学科交叉谈何容易,学科交叉意味着更多知识需要学习,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的人相互配合,可是我们有办法在制度上保障,让一个人不太困难地进行学科跨入吗?或者,让不同学科的人不太困难地集中到一个团队吗?我认为目前的考研制度下,很难做到。

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想上研究生,必需参加早已划分好专业的考试,这个考试很不容易,实际上将很多有意跨学科的年轻人阻挡在目标专业门外。现行考研制度的前提是不需要学科交叉,为了使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人具备起码的专业水准,这种考试制度反映了几十年前各学科孤立发展的需求,但早已不适合现在跨学科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各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十分落后,只教自己专业里面那一点点东西,忽视不同学科间共性的基础理论,就像鞋子一样,穿烂了也就只能穿那双,不能换。这样,一个大学生在本科期间所学本来就十分狭窄,如果再加上考研制度,基本上没办法跨学科。

现在的考研制度对于科技发展是个障碍,给跨学科研究者人为设置门槛。有跨学科研究需求的招不进来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有意愿的研究生进不去,怎么搞跨学科研究?把这个门槛拆掉,先让人进去,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环境,才能出原创性成果。出了成果,会反过来促进跨学科研究环境的改善,这样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跨学科研究中来,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导师自主招生是研究生教育民主的第一步。当导师和学生“两情相悦”地开始合作研究后,研究自然会有快有慢,那么答辩就会有早由晚,这取决于研究进度和双方的意愿。按照“成熟一个,毕业一个”的原理,研究生应该随时可以申请答辩,这是顺理成章之事。可是现实中却是一刀切的限定时间内的集中答辩,这又是缺乏教育民主的表现,破坏了人才培养的自然规律,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从现实角度,集中答辩降低学位论文价值。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答辩季节,宣传栏里贴满了硕士、博士答辩通知,再看看手上一份份粗制滥造的学位论文,惊叹学位论文正在急速贬值,整体可参考性迅速降低。全国每年有百万学位论文产生,全部收藏到国家图书馆,从目前学位论文的学术参考价值来看,很大一部分应该直接丢到垃圾堆去,国家图书馆这种收藏的意义也在消失。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集中答辩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

这样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类似于工业生产线制造的不合格产品。其实,中国研究生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另一个代表,而中国制造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现在中国工业界正在努力改变“中国制造”所包含的不良形象,但教育界却在步工业界的后尘,大批量地制造不合格学位论文。为了提高学位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除选题外,认真撰写是重要环节。如果不要求集中答辩,学生认真写,导师有足够时间修改,完全可以保证论文的学术价值。

篇(5)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论文;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第三稿)[A]. 2002.

篇(6)

有关硕博毕业论文盲审概念及流程的回答,做了很多工作,向国内设有硕博点的高校的老师寻求帮助,并传送相关资料,整理了以下内容,以硕士毕业论文盲审为主。

一、盲审的概念

盲审,也称匿名送审,指的是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这种制度所使用的对象是某校当年准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全日制研究生。“盲”,顾名思义就是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这就要求将不署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的分数,才能更客观地体现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就国内多数高校的研究生院,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

与盲审相似的是还有外审,但具体要求各大高校均有不同。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还有的由自己导师会制定评审论文专家,这类送审比例颇高,毕竟专家和导师的关系不错,一般都能通过。此外,有的省市级教委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请外单位做盲审,以检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盲审与毕业的关系

盲审对研究生顺利毕业有重要关系。一般来说,盲审和外审都通过后,才能申请毕业答辩。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2个专家通过,这一环节就算过关。答辩委员会中没有外审专家,只要达到半数通过,就可以顺利毕业。

从所获得的资料,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不能毕业的当然存在,其概率不会超过1%,因此,好的学校更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盲审答辩都通过以后,由单位的学位委员会综合论文质量、修科成绩、思想表现、有无等因素,无记名投票会决定是否给学位,同意给了还要公示3个月后拿学位证书。

三、盲审流程

1.参加双盲评审的研究生:博士生100%,每人送审三份。硕士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按当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人数的3~5%,每人送审二份。

2.研究生部根据每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布情况制定出盲审方案,并交分管校长审批。

3.研究生部根据盲审方案,抽出需进行论文盲审的研究生名单,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名单核对无误后,将盲审论文的信息通知本人及学科所属学院。

篇(7)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 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