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4 05:42: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精读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

篇(1)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篇(2)

【依托项目】该论文也是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3zy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5-01

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不论是哪种类型或层次的外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赵芳分别对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国外文化知识主要来自于外语教学,其中50%的学生表示也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外国文化,19%的学生表示经常和学校的外交接触,17%的学生偶尔参加文化活动或培训,8%的学生偶尔参加驻华外国机构的活动,3%的学生与学校外交以外的其他外国人接触。97%的学生从未去国外旅游、探亲或游学。外语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国家未来跨文化人力资本的语言与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学的内核,鉴于此,本论文聚焦于“大学英语精读”和“美国文学” 两门必修课程,从微观层面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精读”和“美国文学”中的文化渗透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五部分组成。“渗透式”模式是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英语精读” 课程是专业基础模块的第一门课程,总学时最多,贯穿整个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因此抓好这门课程文化教学的合理渗透对整个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分别整理出各单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将其与该单元语言点紧密融合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具体包括中美教育中的交流与独立、中美谈话方式的差异、中美银行发展及特点、说说中美侦探小说和间谍形象、中美思想文化渊源、说说“天人合一”、 自然对人的精神与性格的作用(中美对比)、说说儒教和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犬儒主义与老庄思想、认识及中美对犯罪的惩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透视中国民族政策与西方种族政策、美国的独立革命与中国的、文明与欲望等。

“美国文学”在我校是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教材,我们精心设置第一文化课堂和第二文化课堂,构建跨文化语境,提供文化信息和开展文化体验。第一文化课堂每个单元结合文学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中美文学、文化比较,包括富兰克林道德伦理观的中国渊源、爱伦?坡与鲁迅小说创作之比较、爱默生与中国当代文学、陈小青与《霍桑探案集》、《白鲸》中的辩证法、梭罗与海子、苇岸、朗费罗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马克?吐温的中国情节、从《海上扁舟》反思人文主义、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老庄思想、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与创新、福克纳与莫言作品比较、白先勇与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意义等。第二文化课堂包括学习汇报表演(以辩论赛、诗歌朗诵、演讲、戏剧形式)、“我说名著”读书报告会、自习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制作PPT展示)等。

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教师话语 话语效度 行动研究

论文摘 要: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更不容忽视。此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探究精读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话语效度。结果表明,通过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实施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教师的话语效度,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所进行的一切语言活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教师课堂话语—直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而且对教师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师话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认知行为,因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教师话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旨在提高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效度以促进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行动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运城学院英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为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经过参照相关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在实施行动研究前向受试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探究目前的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学生期望的精读课教师话语。第二阶段为提高话语效度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前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参考文献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改进提高教师话语效度。实验持续一个学期。在此期间,通过实验、访谈和课堂观察验证提高课堂话语效度措施的可行性并探究可以采取的相关策略。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在进行T--个学期的实验后,再次向受试发放问卷,进行访谈,探讨课堂话语效度提高对学生课堂收获及英语学习的影响。然后对比实验前后受试在精读课上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课堂学习效果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二、行动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1.提高课堂话语效度实验前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进行实验前,笔者向受试发放问卷60份(每班3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然后结合问卷结果进行访谈。问卷涉及英语学习兴趣和态度,受试在精读课上的学习行为及受试对目前精读课上教师话语的评价和意见,包括话语数量、提问类型、反馈用语及纠错等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学生进行访谈并结合课堂观察,总结结果如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喜欢英语。极少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但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英语专业,总是提不起学英语的兴趣,上课也是应付差事。也有个别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错,进人大学后,随着学习方式等改变发现进步不大,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逐渐减弱,课堂上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精读课的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言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的英文文章,这些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但是精读课教学任务大,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多采用的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教师话语的时间约占课堂时间的55%,远大于学生话语的时间,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并没有从单一的教授者向示范者、信息提供者、管理者、监控者、促进者等新角色转变。教师话语中讲解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语言点、句子的含义和结构等,这样课堂中教师用于提问、提供反馈、纠正错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堂中教师提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提问的更多目的是去核实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课文或正确理解了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去拓展更多的参考性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课上提问时,大部分时候是学生自愿回答,但如果没有人自愿回答,教师会点学生回答,这一点65%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候答时间基本在3到5秒,有36%的学生觉得时间不够长,应该留更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采用的大多是积极的反馈形式,如简单表扬或是简单点评,但学生希望老师给更多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增加学生信心,提高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语音错误时教师大部分会给予纠正。这一点学生基本赞同,希望老师多多纠正。但学生犯了语法错误尤其是不太重要的语法错误时一般不予纠正。

2.提高话语效度实验过程

笔者作为受试学生的精读课教师,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前测中发现的问题并参考文献[4,5],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行动研究。

(1)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合理控制教师话语数量,增加学生话语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互动活动和输出语言的机会和时间。

(2)改进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过多的讲解是造成教师话语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在于讲解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讲解方式的不同。因此,精读课中应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提问等形式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减少过多的讲解。

(3)教师应多采用参考性问题,更多地关注课堂行为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一步一步推向深入,从表象的问题进而理解到本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4)教师提出问题经过5秒以上的候答时间,如果还没有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应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答案。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促进学生课堂语言输出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的目的。

(5)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语音错误应在适当的时候尽量全部予以纠正,语法错误应适当纠正。

根据以上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笔者从学期初上课前备课就设计课堂活动尽力把每一条方案真正地体现到课堂中。实验初期,整个课堂活动进行得不太顺利,教师和学生都还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课堂活动形式。坚持了4周后,教师已经能很熟练地操控改进后的课堂话语模式,更多地通过课堂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文章。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受试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如下问题:学生话语权增多以后,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不错的学生感觉如鱼得水,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想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又怕不如别人遭到嘲笑,有自卑心理而采取消极逃避的行为。学生一时还不能很好适应现在的课堂模式。教师讲解得少了之后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课文。可是一部分学生还是很依赖教师的讲解,很担心自己理解的有偏差。设计参考性问题把握不好深度。有些问题觉得学生可以回答可是问题一提出来发现学生有点不知所云,需要再很费力地引导才能勉强想到答案。对于发现的问题经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老师经常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反馈,依赖教师讲解的学生可以课下与老师交流或是与其他学生探讨,不同观点的碰撞更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参考性问题适当地逐步增加,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实验后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话语效度提高实验,学期末笔者向两个班学生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后测问卷是在前测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写关于精读课的个人看法、意见或建议。问卷结合访谈所得结果表明:两个班95%的学生都喜欢英语,对学好英语充满了信心。前测中一些不喜欢英语的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转变了对英语的态度。而且97%的学生喜欢上精读课,尤其是实验中的课堂话语模式,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目前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学生基本很满意。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教师避免了过多的讲解,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把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达到最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增加的参考性问题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超越书本的学习,而同时也带动一般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相关信息。经过刻意掌握候答时间,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候答时间也有所调整。所有学生对精读课上教师提问答时间比较赞同。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更用心去纠正错误。而语法错误纠正后也可能还会再犯,不是很严重的语法错误可以不必太留意去纠正。

四、结语

本文通过行动研究对英语专业精读课上教师话语效度的提高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次行动研究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效度,学生不仅喜欢改进后的教师话语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也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需求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既找到了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找到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Nassaji.H & Wells.G.What’s the use of“TriadicDialogue”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J].Appliedlinguistics,2000.21(3),376-406.

[2]Westgats,D.& Hughes,M.Identifying“quality”in classroom talk,an enduring research task[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7,11(2).

[3]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Teachers[M].Oambridge;O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孔慧芳.张 萍.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J].教育与现代化,2005,(3):38-43,

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参与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75

English Major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Status and Causation

REN Jiadi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2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research-based, based on 2011 Nanjing University SERU Data Dictionary and the 2012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perience survey two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the outcome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lationship. It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L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to analyze factors that affec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tensive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ore active class participation; (2) Students regard homework showed high participation; (3) the impact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participation factors are mainly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ther conditions; and (4)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to raise th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cause inquiry

0 引言

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大学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一直在不断寻求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以及实践方法。其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性和投入性是一个直观且较为见效的方法。与其相关的研究内容和实践经验也被称之为学习参与理论。①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积极主动地选择、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参与不是为了教师、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而存在,而是生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之中,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倾听与主动思考的全身心投入中;这种参与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向态度,表现为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投入。②

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改进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实践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还远远滞后。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大量的实验研究只是对课堂参与现状的描述,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在实践方面,我国本科学生在许多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远低于美国大学的学生。例如,史静寰,涂东波等对中国23所高等院校进行的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985”院校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和“课堂上做口头报告”两项上。③另外,龚放和吕林海通过比较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参与情况,发现在“课堂参与与创新”、“同伴合作与互动”、“批判性推理与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南大的学生都明显弱于伯克利的学生,虽然差异的规模并不大,但着实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经历与参与度的欠缺。④

因此,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我国大学本科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行为方面对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堂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我国大学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2 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与英语精读课程教学的情况,分析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进一步探讨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并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借鉴。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状况如何?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方式存在哪些差异?(2)影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堂参与的因素有哪些?(3)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的开发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参考了其他类似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例如,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和南京大学2011SERU Data Dictionary。以上两个问卷,均设有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师生互动、课前准备以及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等调查项。经过筛选、重组、整合,本问卷设计了三个部分:课堂参与情况、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以及课堂参与学习成果的关系;从内容方面参照龚放在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中提出的“学习参与”维度的因子分析结果,将问卷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学习以及同伴学习四个维度,共43个问题。本问卷中的选项均采纳五级量表的形式,第一部分调查课堂参与情况,共计22个问题,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第二部分调查影响课堂参与的因素,从教师、学生自身因素以及条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计15个问题,选项为非常影响、影响、不一定、不影响、完全不影响;第三部分调查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同样采用五级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计6个问题。

问卷初稿完成后,通过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两次试测。测试内容包括答卷时间、被试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选项的可读性、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测试结果对提高问卷的质量非常有益。

3.2 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对象包括西安某一本高校英语专业大一350名本科学生,调查学生在精读课上的参与情况。该校所开设的精读课,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其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重点基础课程。该学院本科阶段的精读课程共设三年,大一开设的精读课课时为一周4个学时(每个学时2个小时),大二为一周3个学时,大三为一周2个学时。精读课程指定教材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该教材归纳了国外最新的语言材料,题材丰富,内容新颖,包括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易于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参与其中。精读课任课教师队伍年轻化,授课方式较灵活,课堂活动多样,有助于进行良好的课堂组织,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3.3 数据收集过程

问卷由精读老师在精读课上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并由老师统一收集。这种数据收集的方法保证了较高的回收率,但由于精读老师收集问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倾向,这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3份,回收率98%;共获得320个有效样本,占调查全体的91.4%,有效率为93.3%;其中男生21人,占有效样本的6.6%,女生299人,占有效样本的93.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综合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程课堂参与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参与方式上有所差异。学生在作业完成方面参与状态最好,说明国内学生认为作业是有效的课堂参与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师生沟通方面,国内的学生并不善于与教师在课后进行互动交流,更不善于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研究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2)关于影响国内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精读课程课堂参与的因素,学生的自身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英语基础等)对学生的参与影响最大,这说明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情况,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选用、教学设备、环境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证明了学习动机理论,即相比于外在动机的刺激,人的内在动机是最原始、最强劲的驱动力。(3)关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精读课程课堂参与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课堂参与与学生学习成果呈正相关关系,学生认为有效的课堂参与,比如师生沟通、作业完成、活动参加、课前准备、课堂参与等,对加强知识掌握、加强知识应用、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综合技能、转变学习态度和观念均有较大帮助。这说明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现就越积极;参与得越充分,学生各方面能力就越能得到提升。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高校可采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特别是鼓励教师使用计算机技术,如邮件、QQ等现代化交流平台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形象。在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参与和研究的氛围。(2)重视各方因素,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学生、教师以及环境条件因素均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受动者。教师应该树立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物质资源条件,同时通过教师等教学人员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3)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与学习成果呈显著性正相关。因此,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定期调研,并将相关结果纳入教师教学效果以及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之,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需要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积极、充分的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对改进教师教学水平甚为关键、对学生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善。

注释

① Carini, R. M., Kuh, G. D., & Klein, S. P. (2004).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Testing the Linkag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② 邓奇.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环境同学生学习态度, 学习效能的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5)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培养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业、在就业方面颇受压力,学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是为何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低弱。文秋芳老师在《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推断英语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比不上其他文科专业课程”(文秋芳,2010)。就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像万金油,什么岗位都可以做,却没有专长,不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问题确实存在,也引起了英语教育者的重视。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基础英语》,在思辨能力培养应发挥什么样作用?该怎么来发挥作用?这是笔者在本文中阐释的问题。

一、何谓思辨能力

对于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根据文秋芳老师在《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中的建议,我国外语界普遍接受了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指出的含义: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Chap man 2005)。本文所用的思辨能力涵盖北伦敦大学校长提出的大学生应具有的以上四种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大一大二年为基础阶段,着重打好学生基本功,夯实英语基础,强调的是对语言在听说读写方面对英语的模仿。夯实基本功对外语学习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但只强调模仿,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个体,必然会削弱他们的思辨能力。《基础英语》是一门英语精读课,学时较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为紧密,应有意识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有责任在准备教学材料时选择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要求高的材料,并做好精心教学安排。

(二)教材的选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系列教材,共四册,教材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并尽量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教材的特点与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十分契合。

(三)课堂教学

《基础英语》总的教学原则:把对课文的教学变成利用课堂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理解、分析课文的过程;通过教学各环节(课文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的活动设计来促进、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要采用交际性、任务型教学法,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将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评估中体现对批判性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评估。

(四)作业布置

除了单词记忆、词组学习、句子分析等传统的家庭作业,要大力加大能锻炼思辨能力的作业类型。帮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分析进行分类,推理出分类规则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规则和方法。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概念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个复杂系统工程,从宏观方面来说,涉及到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从微观方面来说,涉及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基础英语因其内容综合、教学实践充足,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充分条件,按照本文所述可从教材、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切实改变只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Chapman J.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ssment t of Thinking Skills [EB /OL]. http: / / Cambridge assessment. org uk /ca /digital Assets /109493_The_development_of_the_Assessment_of_ Thinking skills . pdf 2005 .

[2]文秋芳.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外语界 2009

[3]文秋芳.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2年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课题《基础英语课与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CLIL;商务英语精读;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6-02

商务英语精读是一门以语言技能为主、商务知识为辅的语言课程。课程旨在通过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及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语言,尤其是商务英语语言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进一步打下商务知识基础。然而,在我国讲授商务英语的多数英语教师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仅把商务作为专业知识课进行教学,以翻译为主(丁利英,2008)。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课堂缺少双向交流的机会,教师难以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媒体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学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称为CLIL)是一种学习并使用外语与学习学术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Llinares et al,2012:1)。CLIL指的是对学术内容及学生外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相融,学术内容与外语能力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Lyster,2007:6)。商务英语精读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而CLIL教学理念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将学生从孤立的、纯粹的学习语言方式中解脱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CLIL可以有效地把英语教学与商务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本研究将尝试运用CLIL的相关教学理论探讨商务英语精读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CLIL教学理念的含义

Coyle,D.等学者(2010:1)认为CLIL是一种双聚焦的教学方法,用另外的一门语言(an additional language)教学课目知识和语言。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同时,既把语言当作一种教学媒介,又将其视为教学的目标。CLIL理念与模式重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共同发展(王秀文,2011)。Coyle,D.等学者(2010:3)提出,CLIL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以4C为架构的基础上。4C分别指内容(Content)、沟通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以及跨文化理解(Culture)。内容指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建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与认知相关,学生通过分析知识内容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重建内容与相应的认知过程;交际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学习语境的互动性;文化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跨文化意识(郭月琴、吴秀娟,2013)。四个要素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内容学习(content learning)与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的有机统一体。

二、CLIL教学理念与商务英语精读教学

CLIL教学理念将学科内容和外语学习作为教学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目标,基于此,对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的改革应包含对课程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变革,使CLIL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材一般根据不同的商务主题设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主题背景知识、与主题相关的课文、单词及语法讲解、课文练习以及课后拓展练习等,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将各部分内容割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商务英语精读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将相关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根据CLIL教学理念的4C架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CLIL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对商务英语精读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在对课文篇章进行分析之后,每课重点选取部分语言知识,加强使用相关的语言点来呈现需要讲授的商务知识内容。课后习题的设计应当兼顾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习题的类型应注重从沟通交际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如更多地选用翻译、调查报告等实际操作类型的习题。另外,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跳出教材的框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其中,课前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尤其是跨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课后阅读材料应注重相关主题信息的延伸,内容的时效性更为重要。

2.变革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商务英语精读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根据CLIL教学理念的4C架构,商务英语精读的课程内容、沟通交际、认知以及跨文化理解应在课堂上和谐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具体学科内容相结合。对商务英语精读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模块。各模块应紧扣每个单元的相关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商务讲介、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任务形式。教师设计的任务应当包含细分的子任务,以确保每位学习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采用英语为教学活动语言,可以使用录音笔或摄像机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师与学生全程使用英语。音频或视频文件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从而纠正一些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布置模块任务需包含给学生设定分项问题或子目标,并在任务进行的各阶段通过意见反馈、中期检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兼顾英语与商务知识的指导,以确保各单元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商务英语精读课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般采用“期末考试+平时成绩”模式。期末考试一般是通过考察学生在一份相关课程的试卷中的表现得出百分制成绩,而平时表现则相对比较笼统,也没有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由于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学生的课堂参与变得更为重要,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应当适当降低。期末考试的形式可以将单一的书面考试变得更加多样化,如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调查任务,并写出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平时成绩”评定中,常常出现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印象随机打分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确保学生对课程的课程内容、沟通交际、认知以及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给教师,可采用CLIL教学理念中的Marzano评价等级(2010:45),对“平时成绩”模块加以完善。Marzano评价等级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皆有相应的具体评定指标。利用该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可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加以细分,对各项教学内容设定量化评价标准,从而得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客观评价,同时也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及时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正。

商务英语精读课程可以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打下商务知识的基础,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CLIL教学理念可以改变商务英语精读课中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割裂的现象,在商务英语沟通交际中加强学生对商务知识及语言知识的跨文化认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果。

参考文献:

[1]Coyle,D.,Hood,P.,Marsh,D.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Llinares,A. Morton,T. & Whittaker,R. The Roles of Language in CLI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Lyster,R.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 through Content:A Counterbalanced Approach[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PA:John Benjamins,2007.

[4]Marzano,R. J. Formative Assessment & Standards-based Grading[M]. Bloomington,IN:Solution Tree,2010.

[5]丁利英.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J].东华大学学报,2008,(3):193-198.

篇(7)

关键词:精读课;泛读课;阅读课;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理解考试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从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公共英语等级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实用英语等级考试(A级、B级)等试题来看,阅读在试题中占据了首要位置。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灵活度逐年增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体现在整个卷面上,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阅读课介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型一般分为精读课和泛读课。精读课着重传授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句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在中国,英语精读课一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比听力课和泛读课投入的课时都多。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练程度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精细地分析,最后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泛读是精读课的延伸和补充,着重培养阅读的流利程度,突出“广”与“泛”。是我们对各方面知识广泛吸取的过程。精读是泛读的基础,泛读是精读的提高。作为教学过程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师、知识和学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学生在学习时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能实现由教学目的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无论精读课、泛读课都是由人来执教的,是通过一定的教材和方法来实现的,是依靠学生全面积极的活动来完成的。它们各有各的任务,其本身无所谓孰优孰劣。就课型设置而言,目前许多高校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精读为主要手段的阅读课,同时辅之以少量的听力课和泛读课。

三、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精读和泛读能力。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尤其是泛读。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法规则、表达思想的方式;都有特定的幽默、逻辑,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言能力有极大帮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阅读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精读和泛读。大学英语阅读训练是大学英语学习的核心。也可以认为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译的必要前提条件,在英语阅读训练中正确选用阅读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训练的效果。

四、阅读能力测试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的英语考试重点已转移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对语篇的阅读速度、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以及语篇分析能力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测试题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如完形填空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另外,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应明确阅读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有赖于拥有的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等因素而阅读能力则有赖于阅读技巧。实践证明,在理解能力同等的情况下,经过阅读技巧训练学生,其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均高于其他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做题的准确率。

五、阅读能力测试的目的

阅读理解是各类英语考试试题分值最高的题型,文章共占35%-40%分。除此之外,还有完形填空题、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测试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来修正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则以之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反馈是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Gipps(1994)提出,测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学习:“Gipps从三方面概述了测试的主要特点:考试的目的、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法。考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考试的内容要贴近英语教学大纲,考试的方式是学生都有机会去表现自己。Cohen(1994)认为,测试的反馈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学生将来的学习。

六、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方面和建议

(一)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同时并重,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测试能力

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包括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大学英语课堂精读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以教师对课本和应试技巧的讲解式教学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侧重语言、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有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各种活动。虽然在精读课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于句子的结构分析,所以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各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并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分析能力以后,就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泛读是处于一种较为深入或较高层次阶段的学习,它是在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拥有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大学英语的泛读课除主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培养学生熟悉书面语言的各种句子和篇章结构。精读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泛读要求学生读的多、读得快和读的广,还要求理解准确。泛读是快速而广泛的阅读,是精读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说,泛读比精读还重要,因为精读课从其题材、内容和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局限性,而泛读则不同,它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等特点,在实际生活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阅读一般都是泛读,精读的实用机会不多,只有具有泛读能力的人,才可以说具有阅读能力。阅读得越多,获得的各种交际功能和意念就越多。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同时并重,两者缺一不可。更不能采取“以精代泛”或“精泛结合,以精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示范功能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课余的阅读活动,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调控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阅读,做到课前预习,(包括拼读阅读材料的生词、词组,阅读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找出语言难点,就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课中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三)定期进行测验,检查学生的真实参加考试的阅读水平

在阅读的时候,对文章的理解不一定准确。而如果去做阅读文章的理解题,根据做理解题的对错,就会发现理解上偏差,从而找出理解不准确的原因:究竟是语法没掌握好,词汇领悟不对,还是价值观不同,或是文化背景有差异。经过这种训练,对语言的理解深度就会拓展,阅读的准确性和速度也会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仿大学英语各种考试阅读理解的出题模式,对阅读材料设计4―5个选择题或问答题让学生限时完成,然后引领学生把每个小题中的问题带入到阅读材料里去探索解答。以便了解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的增长情况。定期在试卷规定的时间按照实考试题进行测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做题技巧。

(四)引导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除了课堂课文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泛读是强调理解的快速阅读,是为了理解大意而进行的阅读活动。泛读只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大量的英语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易读物开始过渡到读英语文学的原着,还应该读大量的英语报刊、杂志、历史、传记等书中的文章,还可以从互联网选择下载喜欢且能读懂的文章作为课后泛读材料提高泛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拓宽阅读学习渠道,提高测试能力。

(五)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阅读学写作教学模式,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读是为了写。读是写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写是读的客观反映。通过写来提高读的效果。通过阅读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小说、杂志、报纸、还有出自英美学者的论文范文,再从语言的角度观察他们的写作特点,最后达到模仿写作的效果。这种通过先阅读、观察归纳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然后再模仿的写作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写出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

(六)教学中注意将背景知识导入到相关阅读材料中

教学过程中,结合语篇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引导学生识别语篇主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词汇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七)掌握阅读考试的一些基本技巧

有关阅读的技巧,特别是泛读的技巧已有大量的文章提出建议,但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指导学生主要的阅读技能:如何抓主题思想,如何找出主要事实或特定细节,如何进行推理与判断,如何确定难点以及如何猜测词义等。在做题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英语阅读速度而且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性。1、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然后做题;2、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

(八)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制订适合个人的阅读计划,检查课外阅读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词汇量进行初、中、高级的分层阅读。当阅读简易读物达到一定数量,阅读达到一定程度,词汇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读英语的原著、报纸、杂志并且还可以看看英语的原版影片,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课堂讲解完阅读技巧后,布置阅读作业,课后检查,达到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七、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并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测试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和实践等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和测试能力。

参考文献:

[1]Bachman,L.F.and Palmer.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UP,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