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0 09:17: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教学方法

指导作用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看报的时候,首先是看标题,然后再往下看正文。《说文》这样解释:题者“额”也,目者“人眼”也,既然是“额头”和“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领悟了文章的标题含义也就能粗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有助于文章的阅读。同样的,历史教材的课文标题也对本课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那么,我们学习历史时怎么才能用好历史教材的标题,读懂标题呢?

笔者在讲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上)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如果按照常用的教学思路用讲授法和导学法,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老师教导吃力,学生接受新知识也很生涩,给人以囫囵吞枣之感。本学期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课题《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变换成这样几个问题?①“人性的扼杀者”是谁?②谁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他们为什么要宣战?③用什么武器宣战的?④取得什么战果?

经此一变,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受好奇心,竞争心的驱使,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真研讨,激烈辩论,原来诸如:天主教会、人文思想等生涩,抽象的概念知识都能轻松的理解掌握了。

受此启发,我开始仔细研究教材的课文标题,寻找其中的奥妙,发现它们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并试图引导学生把这种规律运用课堂上,把它作为一把解开历史知识的“钥匙”。通过对初中历史六册教科书分析,我把这些课题大体归纳以下几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直接表述型

让我们先来浏览下表:

通过表格明白看出课文标题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基本一致。这一类课文的题目文字不多,却高度浓缩了本课重要知识点,直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让人一看就清楚本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七年级教材中这样的标题较多,它符合了学生发展过程和认知规律,此阶段学生在知识层面、文学修养、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记标题,在看子目录,然后掌握基础知识。这样,层次分明,浅显易懂,而又有的放矢。

二、寓意深刻型

大家再来看这样几个课文题目:“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伟大的开端“昔日的辉煌”“引领时代的思考”……这类题目或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者是一个事件。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你能知道本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恐怕学生是无法从课题的字里行间看出来的。 转贴于

老师在对待这些题目时,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思考,大胆怀疑,提出设问:题目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是不是用了修辞?题目在字面上传递什么信息?在这些文字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学习重要的过程取决于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参与程度,设计有趣的思考问题就成为教师课前的主要任务。营造出一种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去质询、去探索、去讨论,并且学生在尊重各自尊严的前提下进行辩论。

三、概括总结型

概括总结型的课题,是对一定历史阶段某一方面做专题总结。课文题目总领全文,主旨鲜明。比如下表中所列举的部分课题:

对待这些课题,我们在学习时就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学习:1.分析专题所处的时代背景,任何事件发生、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的,就像植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2.领悟时代特征,课题里的修饰语不是妄言虚加的,它就像描绘一个人的相貌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被描绘的人是张三而不是李四。历史阶段总结也是如此,如秦汉的“昌盛”,魏晋南北朝的“异彩纷呈”,隋唐的“璀璨”……三、列举本阶段典型的代表成就,这是客观实在的;四、感悟历史,学习历史的作用,不是在晒历史,而是从历史里发现、寻找有价值、可借鉴的、可启发东西。

如:七(上)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在课前预习时要学生题前完成基础知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绘画珍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讨艺术成就出现的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大融合又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人口迁移,打破原来民族地域界限,既有冲突撞击,又有和睦相处。在动荡与交融中,各民族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魏晋南北朝独特的文化特征。

四、因果关系型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材的课题也随着变的深奥,文体用词也丰富多彩,九年级教材中更多使用了诸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探险者的梦想”、“避免革命的改革”、“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引领时代的思考”等课文标题,像这些课题都给学生给下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去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结果如何?”“带来什么?”。

因果关系的课文标题,有的是先因后果、有的是因果倒置、有的是一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

五、主体知识,单元整体型

篇(3)

一、精心备课,不做无用功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讲的是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个教师而言,进行公开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比平时好,原因不是说教学能力强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多了,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一遍处理教材,确定教学方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将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不去备课,这些可能条件就不能形成实际教学能力。

对此,在中学历史七、八年级的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着重分析课程重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广泛查找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积极寻找课与课间、单元与单元间、七年级与八年级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课堂教学抓住“三个必须”

1.重点必须精讲,深入浅出。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学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如何使知识点杂多、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历史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成为前线工作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钟内,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授课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例如,八年第一课《》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这样来引出: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2.现实必须结合,方法灵活。

教学、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同志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启发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一年多以来,我先后尝试了“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

3.风趣必须幽默,引人入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幽默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私下常和优秀学生、后进生进行交谈,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这对语初中历史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篇(4)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5)

自2005年以来,我区开始在中考中采取历史与政治两科目同场开卷考试的方式。中考时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历史试卷满分是75分,政治75分,时间是2个小时,分配时间上应是历史政治各为60分钟。但没有严格的区分,靠学生自己来灵活掌握。命题涉及的范围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和新疆历史,共有七本课本。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还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识能力的转化。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60分钟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使用课本答题时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其次,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再次,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最后,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事实上历史开卷试题特别“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抄照搬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发生变化,适应开卷考试。根据我近几年的教学对学生在应对开卷考试做好总复习我总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同事们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正确认识“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细究说明,把握方向快捷定位找考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考试纲要,试题难度会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查的重点。中考在即,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熟记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太现实。由于是开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质量。因此,熟悉甚至会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做题速度,这样可节省出较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和能力题。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①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开始后是八年级内容,世界史是九年级内容;②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③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学方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①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②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因此,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那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掌握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有的放矢。

具体做法:①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开展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②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如: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区别,为什么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等类似问题,调动了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积极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练习,让同学们终于明白了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考能力。那么能力的来源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这就是说在学知识的同时要多学一些方法,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然后转为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中考形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其次,循序渐进,分化梳理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综合归纳,专题复习。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同学们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与此同时还把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结合了进去,并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同学们走出了开卷考试只须在书上抄题、划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误区。

再次,综合贯通,全面提高组合试题,题型复习。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①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了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②勤作比较,如:如比较抗日中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与明治维新等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等,并运用选择题、材料题加强训练,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③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这时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先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把拿破仑放在时代背景中,从社会、经济、文化、心态、风俗民情等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准确的评价人或事;④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多做样卷,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注意时间和效率。中考实行政治、历史同场考试,因此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平时训练时,满分75分的试卷一定要在60分钟以内完成,提高答题速度。不妨把政治、历史两张试卷在一起多自测几次,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答题。时间长了,训练久了,速度自然会加快,质量自然会提高。总之,对于历史这一面广、量大、综合性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面临中考要多留意新的题型,典型题例举一反三的练习,注意考试走向,但不要有哪些内容考、哪些内容不考的心理。中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考的内容不可能和练的完全重复,但万变不离其中,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知识窗。

篇(6)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从事高三的历史的教学,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进取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取经,不断对从事教学工作做小总结,异常是每个复习的小阶段都要进行小总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1、认真参与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大练兵”活动,本人一向认真对待,进取参与。经过团体备课讨论、一周一听评课、开研讨会等教研活动,结合自我的实际,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等。

  2、认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异常是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比“稳”了哪些,“变”了哪些,异常是“变”(所做的调整)对我们的复习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注意和我们贵州的试卷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命题、组织答案的一些规律,以便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3、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在此刻多种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课标是专家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我们复习仅有紧扣课标才能做到少做无用功,才能少讲精讲、短时高效。考试说明是对高考本事要求、考试资料、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我们深研考试说明能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在开学伊始对本学期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大体规划,我们根据此计划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我们组教师团体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切合我们实际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景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计划更切合实际,更适应学生复习。

  2、认真编制学案:根据“复习提纲”模式,提纲必须提前半周定稿,提前准时

  发放到学生手中。依此特点,我们组实行了分组编制、团体审阅,既保证了团体备课又保证了教案学案的同步。我们的学案编制技术稳步上升,争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3、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把握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学案等,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我的经验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学中不断使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4、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写好教案和反思:一轮单元复习,注意基础知识的整理和综合,注意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注意历史概念的解释和重点、难点的概括。注意基础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和比较。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难点透彻化。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5、认真研究测试题,做好考试总结:坚持“精癣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练习注意做到难度适中、立足基储典型新颖、题量适中。异常要注意下大力气在网上搜索最新颖的试题。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业量必须要适中,如果作业量过多,需要消耗学生很多的时间,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疲于应付,那么,他们就不会认真对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试既要能检验学生的水平,又要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总结,异常是联考或统考要让学生明白整体水平,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6、认真辅导,抓优补差: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本事。我们针对不一样学生的特点加强对“期望生”和“瘸腿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五联班学生基础薄弱,我们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找两生谈话,对症下药,找出症结所在,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帮忙他们提高成绩。

  7、认真组织学生写好课堂小结,充分利用小黑板优势:坚持把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写在小黑板上,让课代表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组织学生进取参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书写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认真批改《三维设计》和每周一小测:要想上好课,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景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研究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案作业,为此我们把坚持每堂课前一天的晚自习批改学案构成惯例,保证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我们历史组坚持每周一小测,及时总结得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

  经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高三文(6)和文(4)班成绩稳步上升。

  总之,在我们历史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工作现已顺利完成,已经落实了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设计》的“知识梳理”板块,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只填空,冲淡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太好。

  2、预设的历史复习提纲中学生一开始比较认真,之后随着各科发放提纲较多,学生时间上的压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应付现象,材料题出现放弃现象。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3、课堂展示学生的作业环节学生用时过多,影响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进度。

  4、《三维设计》有时“核心问题”在课堂上变成了新课,用时过多,课堂容量变小,教学目标难以当堂完成,课堂压力加大。

  5、学生普遍感到历史材料题比较难,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测试时失分比较严重。

  6、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整体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学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强化规范试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

  2、针对高三文(4)班基础差的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注意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等)。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力争经过复习让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书报、新闻等,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以适应文科综合高考命题热点切入的特点。多作题,多创制原创试题,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题本事和周密思维本事及知识迁移本事,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4、每周增加历史科测试,放在周三午时进行,定时交卷,及时批改,经过考试带练动复习,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试卷的习惯,以便让学生早点适应高考试题。“把平时练习当高考”,认真训练;“把高考当平时”,简便应考。

  5、每一天在早读和晚读时巡班,引导、带动学生复习历史。

  6、注意加强对“培优补差”生的辅导力度,争取多谈话及时了解动向,单独准备套题,让他们限时交上来,更准确地采取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措施。

  7、高考中整体难度呈降低趋势,所以我们的练习应降低难度,增加新颖度,树立学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历史教学,还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绩很有限。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校名声,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将落实进行到底”。敬请领导、同行对于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处进取给予点拨和指导,我们将不胜感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期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学期,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5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学期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2、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便、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应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经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我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梦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教师,明白自我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教室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