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语教学法论文

双语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2 18:1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双语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双语教学法论文

篇(1)

>> 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小学语文表演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表演教学法的尝试 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解析 数学教学中的综合教学法运用 案例分析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的运用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法学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教学在“双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高职“思法”课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表演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双语性质的PBL教学法在麻醉临床实习带教中的运用 故事讲述与表演在幼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运用 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在财会课堂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商品流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8-09.

[2]涂运玉,杨品良,陈祥塔.“程序化教学”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9).

[3]蒋锋.高等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4]谭金凤.角色扮演法在《前厅管理与服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4).

篇(2)

双语教学 汉藏 教学法 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藏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藏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汉藏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藏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发展藏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藏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汉藏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汉藏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藏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汉藏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汉藏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汉藏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汉藏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汉藏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汉藏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汉藏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汉藏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汉藏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汉藏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汉藏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红,熊丽萍.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4).

[4]杨四耕,戴云.我国双语教学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8).

[5]黄海艳.思维方式的培养:双语教学的关键[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篇(3)

关键词:内容语言融合式教学法;双语教学;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24-02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实践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还不足20年。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但在质量和数量上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的需求。出现这种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二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缺陷。

(一)国家发展需求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经济正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从局部开放走向全方位、多领域、全景式的开放,这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一种环境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需要应对这种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专业人才。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缺陷

我国缺乏原创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其专业知识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国外,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于国外的知识[2]。而且由于授课的需要,要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中文传授给学生,由于翻译者的知识水平和缺乏实践经验而使翻译的成果质量大打折扣。如果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原版教材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学习,不仅会让学生直接接触第一手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把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应用于我国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这或许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个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双语教学来完成。内容语言教学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是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双语教学法,欧洲的双语教学情况与国内比较接近,所以运用这种方法更容易解决我国双语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采用CLIL的

重要意义

CLIL是基于 Hymes 的“交际能力” 理论和Halliday的 “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CLIL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转化为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CLIL教学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中一项内容是高校中的专业课程内容,如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工商管理等课程;另一项内容则注重外语语言能力的学习[3-4]。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需求,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采用这种模式,体现出如下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机,也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语言的动机。学生通过对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作者的论述方法和写作思路等的学习,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这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样地,学科领域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和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和句型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

(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施CLIL,能够使学生对目标语国际和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目的语的学习和对文化的了解同样重视和关注。这种模式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发展交际技巧、增加词汇量、自我表现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CLIL双语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CLIL模式在双语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国际化地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要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外语学术交流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同时使用母语和应用思维以及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三是使学生具备两种文化意识,并将这两种意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CLIL课程设计与以往的学科教学和语言教学不同,它非常强调提供一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语境,使学生不断地并有意识地把内容语境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习得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者创建自己的知识库,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并在内化知识和技能后具有创新能力;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习和认知有关,这是为了学习者能从语言角度分析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学习语境中的互动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

双语教学过程的设计。双语教学过程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想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科学设置双语课程。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语言运用要注重:一要注意母语的适当运用;二要注意语码转换的使用;三要注意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四要注意教师语言中文化的传递作用。最后,教师要在课程中增强学生语言使用的强度。

(二)课程实施

教学对象的选择。双语教学对教学对象是有一定要求的,学生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具体来说,一般要具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和理解英文原版教材不会特别吃力,英文教案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下复习也基本可以掌握,简单的课堂交流基本可以顺利进行。

教案的编写。教案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案要使用英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氛围,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教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把动画、声音、视频引入课堂,使课堂出现较好的立体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我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授课方式是电子教案+动画演示+板书+中文授课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以英文讲授为主的方式。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对基础理论部分,先用汉语阐述,再将定义、定理用英文讲述。课堂讨论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简单讨论提倡用英语,有些思想如果用英文表述困难就用中文表达。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CLIL模式非常强调教师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真实性或情景式教学,这种方式需要建立一个真实的场景和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式训练,教学的重点在于采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是合作式学习训练,学生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找到答案。

测评方式的选取。测评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双语教学测评首先要在考核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考核要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语课程。再次,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如闭卷考试,口试,作业,小论文,综合设计等等。最后,要加强课堂测试。

(三)教学质量评估

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双语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双语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评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而言,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评价是对实施双语教学前的预备状况进行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否具备,如各种教学硬件是否配备等,以及对教师的准备程度进行评价,如课程大纲,教案等材料的编写等等。

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契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这些是测评的重点;二是要考查师生的行为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体现了教学资源提供者、组织者、督促者、参与者和学业导师的多重身份,是否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师生间交流的有效程度如何,以及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也是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学生进过双语教学后知识和能力的变化。因此,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测评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情况;二是学生语言目标的提高情况,包括学术交流、文献查阅、阅读以及翻译能力的提高水平;三是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学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四是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学科相关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质拓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秦昕,沈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黄芳,姜农娟,蔡正平.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探究[J].北方经贸,2007,(12).

篇(4)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对外汉语专业开设15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11门,两个专业相同的必修课有7门,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之外,对外汉语的专业必修课还有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8门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还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再看专业必修实践课:对外汉语开设7门,实际施行的有4门,汉语言文学开设8门,实际施行的有8门。根据《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最注重语言、教学法及在此基础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和外语的学习。因此,下面再从语言学及教学法、文学与文化、外语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观察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校对外汉语课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教学专题、汉语词汇教学专题、汉语语法教学专题、言语交际学、学术论文写作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修辞、汉语教育改革研究2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与礼仪、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汉语写作8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西方小说研究、欧美文学专题、东方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专题、民俗学、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与习俗9门。外语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6门课,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业英语3门。再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形式逻辑、语文教育实习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训诂学、教学案例研究、语文现代文研究、朗读学、修辞学13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词汇学、音韵学、社会语言学3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儿童文学、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庄子散文研究、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1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东方文学、宗教文化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7门。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四)努力建设双语教学团队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篇(6)

论文摘要:主要结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探讨了如何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开展双语教学,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英语成绩及会话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随着国际交流及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那些既精通专业又通晓外语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校烹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有大批的毕业生在海外实习、就业。但由于各种原因,烹饪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都比较薄弱。通过对本人任教班级的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烹饪专业的学生

对学习英语毫无兴趣,基础甚为薄弱,个别学生甚至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更不必说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了。

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场景,将抽象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可视语言,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景式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烹饪双语教学的模式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本人在中职烹饪专业的双语教学中开展了情景式教学研究。现将此教学方法阐述如下:

一、实物教学法

300多年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景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烹饪专业的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等原因,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一些词汇较为简单明

了的句子,使学生听到的英语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每天都要把当天专业课上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准备好。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原材料的英文单词教给大家,然后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原材料一一说出它们的英文单词。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甚至会联想到其他的原材料或者菜名,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信息,增加词汇量。有时,我还会在课前准备一些小件物品,上课时拿给学生看,还可根据实物进行各种形式的提问。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实物既有利于理解有关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以便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师可以扩展环

境,可以让学生描述实物,然后进行讨论,当然,教师使用的实物应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使学生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二、场地教学法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建构而主动获得。传统烹饪英语课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不好。我们可以改变这种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设置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每个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专业实训中心,我校烹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有着一流的烹饪设备及操作间,学生的专业课大部分都要在这里完成。在操作前的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在众多的原材料及调味料中将本节课所需要的挑选出来,并正确地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在菜肴制作过程中学习英语,在英语的指令下制作菜肴,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直观、高效。

三、情景对话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表演一些动作,然后说出所做的动作,如stir,chop,fry等单词。教师边说边做,会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信息反馈,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做出一些动作,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所举出的动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学生都跃跃欲试,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训练听说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

表演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所扮演的动作,猜测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正确说出菜肴的操作步骤。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集体荣誉感。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要有所控制地让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自由表达,这样使学生在操练过程中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也就达到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

的——交际。

当今时代,外语的听、说能力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而要通过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以致达到

灵活运用的目的。双语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操作技能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情景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双语教学中,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

接近国际酒店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利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对话初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4).

篇(7)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必须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要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与国际专家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却很不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课时偏少、学生重视不够等诸多问题,而双语教学也存在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其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为例,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从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生物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专业英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并使其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我院在毕业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过基础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词汇量和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但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足,听说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专业词汇量相对欠缺,检索词汇把握不准,句子结构分析和组织不当,等等。因而尽管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具体谈及应用,便感到无从做起。这一现象与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对于专业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少人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从而忽视了专业英语文献的检索、写作和交流的问题;二是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取代专业英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选择内容与难度合适的教材,所选教材能够反映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与需求,既能体现基础,又与国际上最新的前沿发展紧密联系,以实用科技英语为主,语言标准、结构严谨、分析问题角度新颖,知识点明确,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归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词汇的构词特点、熟悉科技英文的文体结构及文法特点。通过简单构词法,即介绍生物词汇中常用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对专业英语常用句式结构的讲解,增强学生后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英文素材作为专业英语的辅助教学材料。网络资源特有的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可以提供广泛素材并能及时更新。学生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可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同时能培养寻找信息、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2]。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国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英语授课过程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让学生听、说、思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采用纯英语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也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专业问题,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总结,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解答和讲解,将其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另外,还可以采用“模拟会议发言”和“墙报制作”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分组进行英语讨论,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上。

采用实践教学法,还应将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将专业英语课的一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摘要等写作方面的训练,为其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和日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仅为32个课时,并且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句式复杂,许多句子晦涩难懂。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为解决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提供帮助。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可为学生提供集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增大信息量,将复杂的理论演示成简单的图式,使学生更容易从英语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讲解的缺点。

二、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双语教学

专业英语课是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来获取专业信息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文献一般是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该外语学科外的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采用的外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英语[3]。

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都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虽然它们的教学内容不同――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学是针对英语的教学――但它们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方面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利用英语等外语检索资料、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我院对双语教学课程十分重视,已开设了3门双语教学课程,分别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且都是必修的,但教学效果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我曾进行过一次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其中有68%的学生说听不懂,7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由于目前学生整体上英语水平不均衡,学生直接接受专业双语课程会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期,而且专业课本身学的就是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生要用相当的时间才能理解、消化授课内容,如预习英语资料,课中集中听讲,课后复习,否则既学不到英语词汇,又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影响到专业的学习。同时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专业新知识,是“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与其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在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大范围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是不适宜的。

双语教学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担任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相关配套教材的选用,这也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教师一旦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就能很好地组织和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可见,专业英语教学可为专业课双语教学提供基础准备,大大减少全英文的双语教学过渡时间。在双语专业课程前开始专业英语具有以下优点:①为学生从基础英语的学习到双语专业学习提供了一定的适应期;②经过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和一定的查阅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③专业英语课程可根据专业双语课程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更好地为后续的双语课程服务。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文献的句式结构,为后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模式做好了铺垫,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和必要的基础。

专业英语是双语教学开设的前提,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强化应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的实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形成从专业英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发展思路。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仅靠专业英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采用双语教学则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课尽量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在教学中更多采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专业知识,又能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充分解决专业英语课时少、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只有充分地保证学习时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专业教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它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成功地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本文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创新,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服务。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G].2001.

[2]姚力之.元认知策略支撑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