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7 13:2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

篇(1)

 

最近医学护理毕业论文的需求比较高,但是在对医学护理类的毕业论文进行审稿是,发现少数毕业论文存在分析或者方法没有撰写到位的。其实,毕业论文写作,完整的研究过程必不可少。

向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是毕业论文的价值体现。让读者能都依据毕业论文提供的信息还原研究过程,才能客观的、科学的、真实的评价研究结果。但目前毕业论文中,常见的问题就是完整性不好,对象与方法部分过于简单,许多读者感兴趣的与研究质量相关的关键环节及其细节缺少必要介绍,无法确认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可信。导致医学护理毕业论文写作过于简单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研究者不自觉的行为,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亲历者,对所有细节都很清楚,医学护理毕业论文时会不自觉地写得很简单,认为这样写就够了。但读者没有做过此研究,简要的介绍不能满足完整还原研究过程的需要,许多疑问困扰读者,使其无法判断,导致论文的质量下降。解决办法是研究者转换角色,假定自己是读者,在没有研究经历的情况下能否看懂、能否完整还原研究过程。从读者角度看医学护理毕业论文会发现中的缺陷和不足,只要补充完善即可明显提高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论文版面限制,要压缩字数,较容易删减的部分就是对象与方法,这也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当审稿专家和编辑提出删减建议时,研究者应依据完整还原研究过程的原则,评估建议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删减建议,可以通过回信申述保留相关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力争说服审稿专家和编辑撤销不合理建议。根据经验,只要申诉合理,原稿中的相关内容通常能够保留。

篇(2)

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医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的过程[1]。因此,笔者想通过该调查了解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成均,余倩.加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培养高素质卫生检验人才[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57-758.

篇(3)

1.1一般资料选择

本学院2007幅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182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2人,对照组120人。年龄21~23岁,女生占95.61,男生占4.39。

1.2研究方法

1.2.1制定PsBH培训内容

PSBH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PSBH概况、哲理和使命等的介绍、选择健康问题的思维,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行动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

1.2.2实施实验

组采用PSBH指导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论文指导形式。在给学生培训前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PS—BH,讨论并制定PSBH训练流程,见图1。

1.2.3PSBH效果评价

自行设计“PSBH培训调查问卷”对PSBH培训和效果进行评价,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研究选题、科研设计、发现健康问题、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步骤,以及对PSBH培训班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和整体效果评价2个部分。每个条目按“很好、较好、一般、没有”4级评分,另设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补充回答。于2011年6月初发放给学生,随毕业论文一起回收,回收有效问卷6O份,有效率96.77。另外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选题类型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数据处理采用Y检验、t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对PSBH培训效果的评价

调查显示98.31学生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通过培训课程认为自己较好掌握PSBH方法的占71.19。有71.19的学生认为使用PSBH可帮助发现需解决的健康问题。认为PSBH对研究课题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学生占83.o5,而认为对科研设计有较好指导作用的仅占38.98。在对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及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方面认为有较好启发的分别占69.49和72.88,有66.1o的学生认为对论文撰写有较好的帮助。在课程安排上,学生认为比较合理占52.54。在培训中,对讨论法、案例法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以上的占5O.84。

2.2两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

实验组毕业论文成绩79.97±5.89与对照组78.62±6.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毕业论文类型比较

两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实验研究论文和综述两类的选择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PSBH培训可有效引导学生护理科研的开展

PSBH的实施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促进健康”为目的科研思维模式,它的立足点足“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解决小型的、现实的、力所能及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从tl已最关注、易解决的问题着于,循序渐进的深入护理科研。但PSBH仍有同于科研的地方,其强调的是引导,在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不及科研要求的严谨,它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会学生护理科研的完整步骤,且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不是一开始用高深的科研方法、手段将学生拒之门外。从本课题的调查显示,98.31学生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助于发现健康问题的占71.19,对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占83.O5。可以看出学生通过PsBH培训指导,能够去发现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形成研究的方案,而不是在选题的时候显得茫然无助。而且课题组将PSBH培训安排在学生实习之前,通过培训后,学生可以带着初拟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再和指导老师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进入临床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3.2PSBH培训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护理本科层次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在过程的实践l7j,并不需要学生去做高深和复杂的研究,对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初衷。本调查显示两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无显著差异,而在论文类型中,实验组撰写实验研究论文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撰写综述的人数低于对照组(P<0.01)。可以看出PSBH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去探究临床问题的方法,发现自己研究的兴趣点,以至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的较多。这可能与在PSBH培训中引入临床实例,分析如何去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在缺少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现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选题等有关。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训练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为此,在后期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应将PSBH的方法融人到《护理科研》课程中,这样便于更好的掌握和运用PSBH,指导其撰写毕业论文。•医学教育•doi:10.3969/).issn.1671-8348.2014.19.054重庆医学2014年7月第43卷第19期

3.3PsBH指导时间问题

PsBH课程培训的时间较短,护生在校期间从提出观点、讨论、确定选题到进入lJ术实习的时间仅有1个月,一半左右的学牛认为课程时I1_iJ安排I,人_理,教学方法还需要作进步改进。此在F•步研究tI,需进一步修订、完善PSBH培训方案,根据情况适、f,延长培训时问,改进教学方法。然后再次进一步验汪PSBH的¨丁性。

篇(4)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基础医用化学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本文针对大一医学生各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从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小结。

【关键词】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医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环节,鉴于中学阶段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训练很少甚至空白,如何在大一时利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高校针对化学各专业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普遍建立了“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条龙的实验教学体系,时间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将这些成功经验照搬用于医学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挑选实验内容,更得考虑在有限的实验时数内,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节水、节电、节约试剂,比如蒸馏装置,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实验录像素材,结合Power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3],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任重而道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提升,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对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4):36-38.

[3]付颖,叶非.基础化学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优化[J].大学化学,2013,28(2):25-28.

[4]朱莎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86-187.

篇(5)

【关键词】麻醉 ;心理; 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26-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01/2009-12 对90例患者进行心理观察治疗,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82岁。

1.2 策略毕业论文

(1)术前访视:了解手术患者的心理不足,准确浅析硕士论文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心理疏导:以手术患者及家属为主要对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有关疾病的注意事项,麻醉配合、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状态浅析硕士论文

(1)紧张和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环境陌生,对手术麻醉的策略毕业论文及配合认识不足,担心麻醉不安全或发生意外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同时,患者会向医生提出许多不足,如麻醉时意识是否清醒,有什么不适反应,麻醉后是否还会疼痛等。(2)悲观和绝望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患者多数病情较重,需要全身麻醉。患者担心手术治疗能否成功,因此产生悲观和绝望心理,进手术室时还会流露出与家人永别的悲伤感。(3)担心麻醉效果:患者迫切希望能安排责任心强、技术高超的麻醉师给予最佳麻醉,以消除手术所致的疼痛及不适感觉。同时又十分担心麻醉发生并发症或意外而不能复苏,所以患者常常对麻醉顾虑重重。

1.2.2 心理治疗

1.2.2.1 取得患者合作

麻醉师在术前看望患者,进行心理咨询,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麻醉的配合知识、施行的方案及采取的安全措施,使患者对所实施的麻醉有初步了解。增强患者对麻醉及手术成功的信心,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建立信任感,使患者以最佳心态去迎接手术。

1.2.2.2 获得安全感

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中将始终陪伴患者,并暗示患者麻醉师医术高超,麻醉策略毕业论文安全可靠,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放心,获得对麻醉的安全感。

1.2.2.3 讲解有关注意事项

麻醉师应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地迎接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手术中麻醉时动作要敏捷,有条不紊,操作娴熟、准确,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术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关心患者的需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患者意识清醒,麻醉师要用温和的言语给予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保持平静乐观情绪。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要用适当的语言,交待手术中所出现的常见反应,如腹部手术牵拉内脏时会有不适感和疼痛,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嘱患者做深呼吸尽力放松,以减轻不适。手术结束后,应告诉患者麻醉后的反应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以坚强的意志忍耐和克服术后疼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因躯体麻醉带来的不适感,为疾病早日恢复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2 结果

本组均积极配合治疗,手术顺利进行。

3 讨论

在麻醉医师术前访视工作时,发现多数病人对麻醉和手术存在恐惧心理,导致术前难以入眠,入手术室后血压、心率波动明显,肌紧张甚至晕厥。有调查显示,有69.3%患者在术前存在恐惧忧虑,包括对手术失败、死亡、创口疼痛的担心,有86.7%患者希望入睡后再进行手术,有23.6%患者担心睡着后能否安全苏醒。围手术期实施心理干预,使患者科学、客观地认识麻醉和手术,减轻心理负担,稳定患者情绪,降低焦虑和紧张程度,从而有效调节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使患者进入积极的术前状态,主动配合麻醉和手术,有利于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通过以上的心理指导治疗,心理状态均有明显转变,麻醉师掌握与患者恰当的思想交流技巧,不仅能体现出指导合作和共同参与的新型医患关系,同时也能使患者获得足够的思想准备,缓和紧张心理,较好的适应手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加速机体的康复,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手术室工作人员做好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麻醉前热情访视,麻醉过程中全面关心,麻醉后认真随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为患者着想,待患者如亲人。同时要掌握交流技术,与各种麻醉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顺利安全度过麻醉这一关。国内心理干预在麻醉、手术应用的实践证明,围手术期实施心理干预能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麻醉和手术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目前,围术期的心理干预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心理疗法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其研究将得到不断深入,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策略毕业论文,并给予罹患疾病的患者解除痛苦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篇(7)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硕士;课程体系;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2-0092-05

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建立以来,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研究目的是为卫生组织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提供借鉴。这些研究指出了现行方案不尽合理,并提出完善或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关注设置的课程名称,提出的建议大多是增加或减少某些课程,涉及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依据的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通过对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揭示了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并从中获得改革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启示。

一、美国MHA课程体系特点

在美国,MHA是硕士研究生水平专业学位,授予完成卫生事业管理职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课程的学生。该学位课程一般由隶属各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和管理系提供。对于全日制无医学背景学生,学制通常为两年;有医学背景的生源学制为一年;有的学校为在职学习的学生提供3年学制课程㈣。各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系根据自己的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管理/经济研究等学位,但是因为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体系与MHA相似而不相同。MHA课程的使命是为卫生组织准备和训练高中低层管理者,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该课程体系特点如下:

(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高级认知能力为重点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专业能力的界定始终是国外大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因为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才能培养有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

密歇根大学唧根据美国国家卫生领导力中心研发的卫生领导力能力模型确定了MHA学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一,评价和分析能力:确定问题和收集、整理、归纳、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和分析能力通过开设卫生政策、统计、经济、运营、财务、人口健康、决策等课程实现。第二,沟通能力:有效的书面和口头传播技能。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人际互动、团队活动、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得以提升。第三,领导力:影响组织中的个体和团体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力通过战略管理、领导变革、合作、权力影响等课程培养。第四,法律和伦理意识:高道德标准、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正确理解法律,并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社会期望行为。法律和伦理意识在学习卫生法律、讨论卫生公平和卫生伦理道德等过程中获得。第五,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个人职业生涯表现卓越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人职业发展为卫生事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个人和职业发展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技能。堪萨斯大学的课程也是围绕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交流和关系管理,领导力和职业精神,卫生行业和政策,质疑、探究和决策,管理知识和技能)设置的。

上述专业能力,包含和强调了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评价能力及质疑、探究和决策能力。诚然,系统思考、权衡利弊、洞察原因、正确决策是每一个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者的日常事务。哈佛大学的MHA课程就以解决卫生挑战所需的批评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为重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HA课程重点培养卫生组织需要的概念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二)公共基础课扎根于对公共卫生问题本质的理解

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知识是MHA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深刻理解卫生问题的本质,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美国MHA课程体系扎根于对公共卫生问题本质的理解,期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原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最近几十年,美国最紧急的卫生问题主要有卫生服务成本、医疗保险、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吸烟/酗酒/吸毒、生物恐怖、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因此,MHA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围绕着探索上述问题的本质设置,如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都包含了如下几门课:生物统计、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伦理道德、社会与行为科学(社会医学)。

(三)专业基础课重视管理和领导力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如WHO所言:领导力和管理是实现健康千年发展目标的关键。在社会急剧变革、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高等院校必须承担培养具有管理技能和卓越领导力的卫生事业管理者的重任。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必需的能力。领导力是组织或团队中一个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美国大学MHA专业基础课中管理和领导力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哈佛大学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经济学、领导力与沟通,大约占专业基础课60%的学分。明尼苏达大学阎也开设了公共卫生规划和预算编制、卫生组织领导力和有效变革等课程(见表1)。

另外,美国大学MHA课程还提供给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管理和领导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机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rMHA学生在第二学年必须完成11个月的全职实习。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提供工资和福利,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管理团队并从事重要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单位做贡献的同时学习卫生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教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此在多家卫生组织,如医院、咨询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基地。哈佛大学要求MHA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的暑期开展至少8周的全职实习工作。

(四)专业课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促进专业工作卓越表现

卫生系统的本质属性非常复杂。政府和卫生组织不得不面对资源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困境。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着医疗体制改革以满足政府要求、提高组织绩效、回应卫生需求。为了成功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变革,卫生组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美国MHA课程非常关注医疗体制改革,为学生提供能应用到改革浪潮中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如哈佛大学设置“美国卫生政策的政治分析及对策”和“卫生保健问题:公有化VS.市场化”等课程。而且,为了学生能在未来的管理和领导岗位上(如医院、亚急性和长期护理机构、保险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表现卓越,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财务、运营和战略管理专业课程(见表1)。

(五)毕业论文整合和应用理论知识,选修课拓展知识面和弥补缺失

毕业论文不仅是验收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大学均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通过毕业论文,整合和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卫生问题,而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技巧、口头和书面汇报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工作真正需要的。

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思想。如明尼苏达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美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人口问题”,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哈佛大学除了推荐选修课外,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有兴趣的课程。

二、美国MHA课程体系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方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

美国MHA课程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能力进行设置。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也就是说,在一个专业方向下,既要培养教学人才和科研人才,又要培养管理人才。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课程体系庞大且混乱,学生负担很重,而且未来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又得不到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开设该课程的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一般多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或减少一门或几门课程,或者复制国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改革治标不治本。各院校应根据自身具体的办学条件和院校特色,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管理方向应与教学和科研方向区分开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授予专业学位,而教学和科研方向培养研究型人才,授予科学学位。

专业方向明确后,以培养与专业方向契合的专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设置课程。目前,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岗位专业能力的界定尚属空白,所以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与中国卫生组织情境契合的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专业能力模型。如下研究设计可供未来研究工作参考:使用扎根理论和访谈卫生组织管理岗位工作者收集数据,用定性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方法分析数据,梳理MHA学生所需的专业能力集群和具体的能力条目;然后制作问卷面向利益相关者收集数据,通过定量描述性分析或定量相关性分析界定适合中国卫生情境的MHA专业能力;最后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行动调查法(Action research)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能力体系。

(二)围绕专业能力设置课程

从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情况来看,管理方向应是首选。根据我国卫生情境对管理者的期望和对美国五所大学MHA课程界定的专业能力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专业能力模型假说,以供相关的研究者和教学管理者参考。该模型由公共卫生能力集群、管理能力集群、领导力能力集群和高级认知能力集群四个集群组成,其中前三个能力集群共同支撑着高级认知能力集群(见图1)。

公共卫生能力集群要求学生熟悉卫生组织环境和深入理解卫生问题本质,具有公共卫生基本知识、理念以及探究当前和未来卫生问题本质的方法和思想。提供的课程应包括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环境卫生、劳动卫生、社会医学等。管理能力集群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卫生组织事务的能力,提供的课程应包括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应与将要从事的实际工作,如计划和预算、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契合。领导力集群要求学生具备影响组织中的个人和团队成功地完成卫生事业可持续变革的能力,提供的课程应包括领导技能、领导变革、谈判和冲突解决、战略管理等。三个能力集群提供的课程同时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必需的高级认知能力,如批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能力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注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岗位实习项目

美国MHA课程设置与实践紧密相关,开设的课程与时俱进,关注医改和卫生热点及难点问题。而且,研究生阶段开设全职实习活动,提供实践体验和知识迁移应用的机会。目前,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过于陈旧,而且基本无实习环节。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与实践接触,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四)选修课程以讲座课和工作坊(Workshop)为主

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思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以讲座课的形式开展。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领域是卫生行业,科学常识、卫生与健康科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都应该有所了解。工作坊的课程形式是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比如,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使用统计软件,针对这方面知识缺失的学生,工作坊提供了模拟真实情景从而掌握实用技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