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2 16:0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情绪行为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期刊网。

二、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在19世纪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激奋向上的和受到压抑的,高度紧张的和完全松弛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人们总是抱着一定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持有肯定态度,就会产生满意、快乐、喜悦、崇敬等情绪体验;反之对事物持有否定态度,就产生憎恨、压抑、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表情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情绪研究的历史中,有许多理论流派教育教学论文,他们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很多解释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兰格理论是早期的情绪理论,一般人们首先是受到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情绪,并由此引起某些身体变化和机体反应。但他们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例如,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流量的改变,才是情绪产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如果把情绪的过程分为三种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绪,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维是把情绪图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绪—表情排列的话,那么詹姆士认为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绪。通常人们说,因悲痛而哭泣,因愤怒而打人,因恐惧而发抖,但如果确切的说的话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愤怒,因颤抖而感到恐惧。

三、情绪行为教育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反应机制,是机体对环境某种刺激回答的机制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绪引导作为进行某种反应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手段。如果你要让学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形式,就应当注意让这些反应在学生身上留下情绪的印记。情绪反应对我们行为的所有形式,对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想让学生具有最好的记忆力,或者想让思维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们都要关心这些活动是否受到情绪的激励。经验和研究表明,对有情绪色彩的事实总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事实记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情绪的感染。

四、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型: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消极情绪,谴责,训导,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情绪期刊网。

2.忽视型:对学生的情绪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情绪不能及时察觉,或者是有意的摆脱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将学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决问题。

3.放任型:接受学生所有的情绪表现,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导,不给与引导,完全放任发展,认为这种状态与自己没关系,不处理。

4.辅导型:倾听心声,重视一些负面情绪,并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不嘲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行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注意你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留下的情绪印记,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要培养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

2.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的表达观念,以及毫不含糊地应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3.教师本身热情、灵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传递,生动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等,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4.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在理想教师理论中提出认为教师要具有关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谊和信任的六种基本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建立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决定了个体内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绪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篇(3)

    论文关键词: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一、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

    在相对权力行使的配套及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丧失了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抵制力,堕入了腐败的漩涡中。这使得腐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块抛之不去的毒瘤。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腐败问题,如:行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足球腐败、彩票腐败等等,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越反腐败,腐败越严重。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漠视腐败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将一些腐败蛀虫视为偶像。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抑制腐败要从学生抓起。大学生是国家和党事业的继承人,而强调大学生的廉政教育是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从源头上积极探索惩治、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因此,以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担当起廉政教育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后备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廉政品质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直接影响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同时塑造良好廉政品质,做正直的人,走正确的路,这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就是为即将成为规范权力运行者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廉政教育引起了各高校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廉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也仅仅才两到三年的时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留出2个学时作为专题系统讲解,另外注意在职业教育和法律教育2个板块中强调一下廉政教育。而实践课堂开展主要是通过图片宣传和讲座的形式引起了大学生对廉政教育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了一些廉政知识。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收益,但是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归纳如下。

    1.缺乏科学统一的知识理论体系

    目前“基础课”相关教材中找不到关于廉政教育的知识体系。因此,授课内容缺乏统一的相关理论概念,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收集材料备课。为了在教学中不扰乱学生思维,教师对知识理论问题一般是简单介绍或者回避。仅能依靠单纯的个案讲授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对“基础课”中廉政教育的学习停留于肤浅的感性思维,无法达到理性思维高度。同时也难以让他们掌握科学分析社会腐败问题的方法。

    2.廉洁教育教学方法老套,难以产生教学共鸣

    这表现在:第一,缺乏材,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廉政教育相关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会让学生产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第二,在案例选择上,一部分教师对一些社会典型案例避而不讲,过多的停留于古代或者20世纪80年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毕竟和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了会产生内容陈旧的感觉,无法使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部分教师不注意自己情感控制,过度夸大社会阴暗面,给学生产生社会已病入膏肓的错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第四,讲座和专题报告主要依靠校内教职工开展,校园空间的有限性和传授者的单一性,使得教学形式比较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3.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受限缺乏吸引力

    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限制了“基础课”廉洁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由于经费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课”廉洁教育实践课只能封闭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基本就是图片宣传和知识竞赛。由于无法利用到优质的社会资源,造成了实践课形式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感,其效果欠佳。

    三、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对策

    1.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中的廉政教育知识板块

    将廉政教育纳入“基础课”教育教学计划,就要在教材中确立它的教育地位,应该在“基础课”教材中编写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廉政知识的编写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文件中指出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国敬业的职业观念。其次,要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课”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廉政教育要始终明确它的主线地位。再次,廉政教育要有科学的逻辑体系。如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意思的阐述以及基本知识板块的构成。让学生能通过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表述,又要注意配套教材中案例选择贴近大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同时注意对现实意义重大的案例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2.加强“基础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加大“基础课”廉政教育的科研力度

    作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廉政教育给“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大挑战。整个教育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感染力强的语言表达。因而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求达到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腐败现象,用生动的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廉政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同时,廉政教育进“基础课”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必要的科研是廉政教育在“基础课”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开展多种类型的“基础课”廉政教育课堂教学

    要完成廉政教育进头脑这个目标,课堂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堂精彩的课给人的启发有可能是终身的。对于“基础课”课堂的廉政教育来讲,要克服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问题,就要在广泛选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这些手段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采用,而是要围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个中心主题。因此,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里简单归纳如下:第一,要注意视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实事重大的,点评科学合理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视频材料。第二,对于廉政教育讨论式教学,因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思维开阔,但也比较极端。所以,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前功尽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立场要坚定,对学生的讨论要做事先的思考,在广泛收集整理依据基础上以精典的点评来应对学生可能的提问。第三,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在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思考上,编写一些短小的(一般5~10分钟)小品,事先选择学生排练。学生在这种演练过程中自身会有积极的思考,而观看的学生更是对这种同学亲力亲为的演示有强烈的兴趣,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最后教师精典的点评是点睛之笔。第四,聘请社会人事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以增强内容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

    在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教学(如,旁听反腐案件庭审、参观监狱)是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它为学生从社会角度认识防腐拒腐的重要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但这需要必要的经费作为支持,因此适当的经费投入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篇(4)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利用 情绪监控 信息搜寻能力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车俊铁.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影响探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搜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别是大学生利用信息搜寻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社会生活知识的扩展。对于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情绪一直未被重视。然而,情绪在人的身体和大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和适用功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已成为决策过程中与认知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认知作用的一种重要成分,情绪和理性对行为的作用也会随着各自成分的增减而发生变化[1]。T.D.Wilson较早将心理特质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中,认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为基础性的需求――心理、认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认为情绪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行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绪在信息搜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搜寻的每一步都伴随情绪的产生并受其影响,与信息需求相关的是“不确定性情绪”,但随着查找的进行和相关资料的获得,用户情绪随之发生变化。最能体现个体情绪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个体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信息搜寻行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冬季会议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标准提出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构成,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对照见表1。他们还开发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量表,认为测量大学生的一般信息搜寻行为与特定的目标任务无关,因此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为调整是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把行为调整作为一个构成添加进去。

2.2 情绪智力的概念及构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绪智力”术语,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了情绪智力由3种类别的适应能力构成:①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自身情绪的评价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自身情绪可进一步分成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他人的情绪可进一步分解成非言语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绪的调节,包括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影响调节他人的情绪。③解决问题时情绪的利用,包括灵活的计划,创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动机。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订的情绪智力模型[7],强调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把情绪智力概念化为术语智力和情绪化的潜在发展。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4个分支:①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②想象力的情绪化助长;③情绪化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进一步助长情绪和智力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是最基本的过程,情绪的反射调节需要最复杂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利华[8]提出了基于评估理论的情感影响机制研究框架,认为个体对在工作或娱乐中发生重大事件的评估会产生情感,这些情感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意愿包括开启、扩展、限制、终止和规避信息搜寻,并进一步指出消极色彩的情感因素影响更大,有些消极情感会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扩展、终止以及规避,而积极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和扩展。K. S. Kim[9]调查研究了用户情绪控制和搜寻任务对互联网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现情绪控制和任务显著影响搜寻行为但是对于搜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用户的情绪控制对搜寻行为的影响随着搜寻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而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是个空白,情绪智力能否影响信息搜寻能力,高情绪智力个体的信息搜寻能力是否较强?本文旨在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能力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对于信息搜寻能力,笔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开发的信息搜寻行为量表[5],该行为量表是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内容为基础开发的,包括30个题项,4个分量表,分别是:信息搜寻策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参考和行为调整。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式计分(3=总是,2=经常,1=有时,0=很少或从不)。刘妍等[10]对此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进行了测试,显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 0.835,重测信度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度指标良好;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显著,各分量表之间及其与总量表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信息搜寻能力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对于情绪智力的测量,美国心理学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一份自陈问卷量表。该问卷量表包括33个题目,其中3道反向题,采用5 点记分形式,此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 0.90。北京大学黄韫慧等[12]对此量表中文版进行效度检验和修订:项目分析显示, 33个题目在项目-总分相关及项目鉴别度上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但是单因素和四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不满意。因此他们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维因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4维结构拟合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达到0.85。量表与同时施测的量表的相关关系符合理论预期,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满足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修订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结构,分别为:情绪监控,强调对于自我的情绪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有效的控制;情绪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绪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社会能力,描述了社会活动中的情绪使用; 他人情绪评估, 描述了通过口头和非口头的信息对他人情绪进行知觉的能力。本文用黄韫慧等修订的中文版进行情绪智力测量。

本次调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区展开,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样本数据,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级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具体分布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数据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变量的描述性y计和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和情绪智力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p

为了预测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信息行为能力的影响,笔者以信息行为的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即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5个回归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别为检索策略、信息评价、信息参考、行为调整和总分,x1、x2、x3和x4分别为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的4个情绪智力维度。ai为常量,bi、ci、di和ei为系数,ξi为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回归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F达到显著水平,从各个回归模型可知,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信息参考行为主要受情绪监控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57(p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情绪智力与信息行为能力正相关显著,说明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信息搜寻能力较高,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信息搜寻能力。从情绪智力的分维度看,主要是情绪监控和情绪利用维度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能力,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时,情绪利用能影响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情绪监控主要影响信息参考行为。情绪利用指个体利用相关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利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其利用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信息搜寻个体进行信息搜寻行为时会面临各种问题(如检索策略的选择、查询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的搜寻行为),由此会产生各种情绪,例如对信息结果不满意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利用高的个体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搜寻个体调整行为,重新选择策略,直到产生满意的搜寻结果,信息搜寻效果提高;而焦虑情绪利用不好的个体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搜寻,不利于信息的搜寻。因此情绪利用对信息搜寻行为(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影响较大。情绪监控指个体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不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表现的较为理性,因此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参考程度较高,能更为理性地对搜寻的信息进行参考和加工,影响信息参考行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数量较少且单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情绪智力数据和搜寻行为都是用自我问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获得数据,例如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等[13],需要结合更多的内外部变量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华. 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刘妍, 邹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黄韫慧, 吕爱芹, 王垒, 等.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车俊铁.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贡献说明:

王浩成:论文设计与撰写;

汪淑云:数据收集汇总;

车俊铁:论文设计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篇(5)

关键词: 公共美术类课程 人文精神 构建和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本质和归宿点。

人文精神蕴含在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以及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中,体现在大学生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的宽容、仁爱、进取、信仰层面的人格力量,以及追求真理与正义、多元与平等过程中的情操和意志等品质,对事物选择的态度,彰显着大学生群体健康的个性心理结构。[1]

现阶段,在经济转型和压力倍增的社会情境下,大学生更关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产生的巨大效应,忽视了对自我精神、德性和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健全人格的塑造。[2]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显露出精神方面的缺失,在理想信念、社会公德、创新精神、与人交际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出现过度崇拜金钱、贪图享乐、人情淡漠、消极避世、缺乏意志力、缺乏感恩之心、个性孤傲、散漫、自以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等,令人担忧。[3]正处在自我精神和价值观建立、塑造期的大学生,显现出对自我人生的无所适从和盲目跟从。由此可见,以人文精神注入大学生心灵,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体形象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在探索科学规律的道路上,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立身的根本,是求善;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使科学获得人道内涵,科学和人文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应,对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关注,才是关乎学生个体的完善。[4]

公共美术类课程,诸如“美术鉴赏”等,担当着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其教学中注重视觉语言和情感认知的功能,偏重学生情感和精神的培育和陶冶,具有视觉性、娱乐性、普及性、大众性、通俗性的特点,以轻松愉悦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意志力,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构建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公共美术类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目前,大学公共美术类课程以“美术鉴赏”等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中往往以鉴赏美术作品、理论知识的认知为模式,其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定位有失偏颇

此类课程定位始终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游离,以单纯的美术图像、技巧、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较大,难以真正发挥其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此类课程有时甚至在“需要”与“不需要”之间游离,开设课程种类少,课时短,处于尴尬的境地,即“艺术的性质往往被误解为只是一种令人欣赏的娱乐,或被贬为一种令人消遣或装饰的手段”[5],在课程定位上显劣势,成为学生课表中可有可无的“配菜”,或是轻松“凑够”学分的课程,没有将其人文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教学中方法存在问题

此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常以美术知识的讲授为重点,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方法偏重作品的色彩、形式、结构等专业性“美术语言”,忽视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特点和规律性。单纯从专业技术层面对美术作品的解析和视觉认知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使作品中体现的真、善、美唤起学生精神的共鸣。同时,在现有教学中,因学生专业差别、学习层次、个性差异、家庭背景,心理情感,甚至是学校、地域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教学方式难免会受到局限,人文价值效应发挥有限。

(三)缺失课堂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美术作品图片时,学生感兴趣的抬头看看,没兴趣的低头不做反应,在学生中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提升

(一)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优势

1.以审美力的培养作为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审美力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审美力的培养正是此类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学生通过“美”的体验,体会“真”,培育“善”的情操,完成积极人生的塑造,成为此类课程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联系。人的审美意识与人的历史和意识,同时俱来,相伴发展。审美意识和活动对个体的“人”而言,渊源已久,贯穿着人的一生。因此,加强人文构建和提升,是对学生“个体”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其次,审美力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审美力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文渠道。学生为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创造力,在充分意识到审美力积极作用的同时,需要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力。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在这其中,不只是享受美,陶冶性情,更是学生精神修养的提高,创造力的激发。因此,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追求美,正是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和礼赞。

再次,审美情感是学生情感的必需品。社会中各种精神现象和道德风貌,如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己为人,为祖国建设献身,尊老爱幼,孩子的天真,青年的热诚,中年的进取,老年的慈祥都能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和道德敬仰,进而影响审美情感。生活中各种物质产品,从日常衣食住行用品,到工业产品,都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引发审美感情的评价。

最后,审美直觉力的培养赋予学生完善的思维能力。理智和直觉的思维活动支撑着一切知识领域中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两者构成完善的思维能力。直觉不是超人和艺术家的特质,而是认知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审美直觉力被认为是一种由上帝或遗传给予少数个人的神秘天赋”,只有通过视觉和表演艺术、诗歌或音乐所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正是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而美术鉴赏等课程正是这种教育和熏陶的重要方面。例如,一个孩子看齐白石的画,画再好,也激不起他的兴趣和美感,因为他从逼真的观点来看,难以理解碧绿的荷叶为何画成黑墨团并夹杂着线条。只有当他逐渐成长,有了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通过鉴赏学习,对古老的中国画传统表现有了了解,对作品才会从追求写实到寻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的认识,体会到水墨淋漓的韵律和刚劲有力的线条,正是生气勃勃生命力的表现。[6]

2.自愿参与,资源共享。

此类课程属公共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能增强课程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及深度埋下伏笔。同时,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全校不同院系、年级,年龄、知识层面与经验不同,个人成长背景、专业背景、地域不同,原有价值观也不同,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文资源、碰撞、交流,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背景。

(二)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策略

学生人文精神是逐步养成的过程,分两个层次:“建构”旨在强调人文精神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从内到外、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的建设和构造过程;“提升”旨在强调在学生原有人文精神及素养基础上发展。“构建”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具体策略如下。

1.突出“人文构建”性的课程定位。

此类课程,借助视觉审美的特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会关心、负责,有良好和成熟的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和奉献精神,成为有知识、技能、良知、智慧和修养的人。发挥人文性优势,关注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审美观。

2.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尊严,建构主体世界观和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此类课程绝不是单纯美术知识的认知,而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尊严的关注及人道主义价值观的高扬。

3.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体现教学核心内容。

一个民族的艺术积淀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学习的同时也是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此类课程应发挥丰富的精神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达到人文提升的目标。在美术欣赏和体验活动中,学生对作品的赞赏,很快乐地被吸收进自己心灵里,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起来。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涉及多元的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希腊的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让人感受到展翅欲飞的雄姿;日本东大寺的建筑布局,让人觉得宏伟壮观;中国雄伟的长城,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样式多变的美术作品体验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爱国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艺术的精神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自由的生命运动,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作用,能注入每一个学生心灵和情感深处。

4.使人文精神内化的多样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美术图像,让学生读懂作品的色彩、形态、构成等视觉语言和形式规律,主题意义及外延,动机,特定文化圈的样式,社会影响、时代意义、历史痕迹,等等,进而阐发对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的感怀和思考。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直观可视的形象把战争撕裂生活的感觉,以强烈清晰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人物和动物的扭曲形态,以及各种锐角形状,能引发学生激动和痛苦的经验,在画面结构、人物、动物之外却隐含着战争、人类、痛苦与残酷。再如罗中立的《父亲》,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认同感,作品以积极细微和震撼的表现手法、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感怀和报答。此外,可就作品的视觉语言,进行调查学习,或引用参考文献,或询问画家,或去美术馆和博物馆,并将调查结果发表出来。为追求作品制作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尝试实际操作,用草图、绘画、摄影、雕塑,以及计算机图像等视觉语言来表达所思所想,使人文精神得以内化。

关注校外广泛的文化艺术领域,学校外美术教育应得到凸显。将美术作品和文化性资料,实物或复制品等材料引入教室,大学生能自由地接触实物,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访问画家的工作室和制作工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迹等;到街上领略环境中美的、设计的、历史的事物和文化背景,做调查和记录;尝试独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的学校、医院、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的视觉环境和景观观景;聘请艺术家和社区的人们到学校来;利用录像机和电脑等设备,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世界多样美术和文化等。

总之,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形态,从欣赏的角度去解读美术文化,以修养的理念去把握和理解各民族的美术和文化。

5.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效果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独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境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豁达不屈的坚忍性格能融汇成一股强烈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自身人文素养的关注。

四、结语

增添一些审美艺术、一些传统美德、一些人性温暖,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从郁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去品味美的趣味和人生的真谛。这正是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过程中蕴含着的方法、步骤、内容、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汉芬.高校语言类公选课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提升[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6):12-15.

[2]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7-119.

[3]杨叔子.关注和加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406-408.

[4]黄希庭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122-127.

[5]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397-407.

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情感关怀;教育

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和并轨收费制的实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所谓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也称贫困生,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基本经济保障的高校大学生。一是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缺乏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无疑,经济的贫困给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各相关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都比较重视,也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诸多的关爱,政策上的优惠,经济上的资助等大大缓解了其学习生活的压力,贫困生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在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中,情感关怀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跟进,有的虽然有所跟进,但关怀方式不当,没有产生应有的良好效果。为此,本文试作一探讨。

一、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关怀十分重要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感是学生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十分重要的动力和指标。所谓情感关怀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受到外界刺激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心理反应的关心表现,从本质上讲它属于心理关怀的范畴,是人文关注的一个侧面。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上,加强情感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根本目的是有效解决贫困生因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自立、自重、自强。

首先,情感关怀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不是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情感的,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要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才能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之效。教育本身最需要的就是爱,真诚的爱,无私的爱,实实在在的爱,富有成效的爱。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学生,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拥有积极的、良好的教学情绪和情感,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情感关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多种辅助条件,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生活的经济之困还仅仅是满足其低级的生存需要,而情感关怀则是满足其身心健康的一种高级社会需要。高校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之困,而其中许多人还因贫困而形成自卑、自闭、敏感、空虚,甚至世界观、人生观扭曲等心理的和精神的问题,他们更需要一种真诚的关爱,需要精神的砥砺,需要人生的指导,加强对贫困生的情感关怀,实质上就是加强关注贫困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需要。在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在努力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学校和教育者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情感关怀,通过疏通引导,开启他们的心扉,驱散他们心头的烦恼。同时,要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磨砺坚强的意志,坚定成功的信念,建立美好的友谊等。

第三,情感关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推动高校前进的源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对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关怀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满情感关怀的校园文化,布满温馨景色的物质文化,蕴含人性关怀的制度文化,饱含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等都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改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对毕业生而言,充满情感关怀的校园是诗,也是画,校园里,有写不尽的诗,画不完的画,说不够的故事,抹不掉的记忆!在这个记忆里,有浓浓的情,深沉的爱……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充满情感关怀的校园文化必将影响其一生,有效促进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关怀方式现存问题剖析

情感关怀方式则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关怀时,在时机、场合、手段等方面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形式的资助下,贫困生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在解决贫困生的物质贫困的同时,高校通过党团委、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等多种渠道,了解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情感关怀工作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还未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成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知道情感关怀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不知道情感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他们不知道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有心理安全、尊重、关爱、好奇心、人际关系等很多需要希望能够得到满足。不愿意进行情感关怀。部分教师虽然明白情感关怀工作的重要性,但缺乏兴趣、没有耐心。目前高校的授课方式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接触时间很少,很多教师都是课前进教室,下课出教室,课后辅导时间很少,甚至一门课程结束了也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姓名,更别提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了。另外,一些教师师道尊严思想较浓,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从而对待学生缺乏尊重、关心和体贴,没有耐心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不会进行情感关怀。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情感关怀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愿意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素养,从而导致在情感关怀的实践中往往无从下手,不懂得如何去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

三、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关怀方式的改进策略

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关怀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每所学校、每位社会成员共同的努力和关注,其最终目标就是激发他们的向上精神,升华思想情感,提高思想境界,化心理贫困为勇敢面对或积极应对。同时,情感关怀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要认真思考,讲究科学的对策。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的体现,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熏陶的主要渠道,并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关怀,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贫困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良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高校尤其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建设与熏陶作用:首先,要用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引导贫困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这些体现校园精神的重要因素,每个高校都应根据实际明确提出、界定并大力宣传,寓意深刻,生动活泼,折射关爱,弘扬正气,激发朝气,让贫困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精神的高雅、富足,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温馨、美好、愉悦,从而激发战胜贫困、奋发进取的斗志。其次,要用富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感动和引导贫困生。 除了在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主渠道来关注、尊重和支持贫困生外,高校要积极结合教育目标开展节日纪念、典礼庆祝、先进报告、采访报道、社会实践等活动,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革命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让贫困生在其中接受教育。在这其中,教师不单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更应该去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无微不至的情感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和热情,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再次,要用尊重、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贫困生的情感。在学校中,贫困生所接触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贫困生的情感影响很强烈也很深刻。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主导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他们有一颗还在慢慢成长的心,在这颗正在成长着心灵里,萌发和成长着自信、自重、自爱和尊严感。这颗正在成长着的心灵里,更多的是渴望关怀、赞许和尊重。加强情感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互动关系。只有建立起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氛围,教师的工作才能做到位,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教师都应该扮演指导者和良师益友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和对话,而不是把自己装扮成权威和主宰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俯视学生。第四,为贫困生创造富有尊严的资助环境和资助氛围。贫困不是贫困生自己的错,贫困也并非耻辱。教育者首先要消除师生中的错误认识,特别要消除贫困生的自卑与敏感心理。同时,要创造一种氛围,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在助困工作中不论是对外宣传还是接受资助都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尽量不要触及贫困生敏感的内心。在学生接受资助时应让他们感觉到有限资源所灌注的爱与关怀,让资助人与被资助对象双方都能明白资助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馈赠。

2.建立并健全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的苦闷长期得不到释放,容易造成精神压抑,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疾病。一个人受挫后,如果把痛苦和忧伤埋在心里,就像泥沙淤塞了河道,势必引起不良的后果。要把握贫困生思想状况,只有深入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经过认真调查、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开展及时的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耐受力教育等等。为了更好地对贫困生进行情感关怀,首先,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拓展心理咨询方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的辅导课程与讲座,帮助有不良心理倾向的贫困生“心理脱贫”;再次,学校还需加强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力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心理委员,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治疗对策,实施心理干预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

3.引导贫困生加强自我教育——尊重自我,自强不息

首先,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做到自强自立。对贫困现实的客观认识以及合理归因,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动力。必须引导贫困生将自身与贫困现实区分开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贫困往往是人生奋进的良药。“出身无法选择,态度可以选择。”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不能够正确面对。其次,要鼓励贫困生参与社团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鼓励贫困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相关职务。既丰富生活,扩展人际交往圈,又可锻炼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感。再次,要引导贫困生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生活的压力,容易紧张、焦虑,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正确宣泄情绪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第四,要教育贫困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感恩。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贫困生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反哺社会、回报他人,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篇(7)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02-03

摘 要 目的:本研究拟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网络状况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以期提高自我和谐水平,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方法 应用问卷法对30个班级共1024名大学生的社会网络状况及自我和谐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上无差异;大学生社会网络仅在性别、是否班干、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和谐与社会网络状况存在相关:情感网络与自我灵活性及自我和谐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报网络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自我和谐与社会网络间存在一定联系。

关键词 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相关研究

1 引言

自我和谐一直是热点问题,关于它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如各类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自我和谐与家庭环境、焦虑抑郁、信任、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研究等。个体在班级中存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程度不同等差异,并且欧勇的研究证实[1]人际关系是影响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郑思明[2]、郑晓涛[3]调查发现社会网络对人际关系有一定影响,所以一定程度上对自我和谐产生一定影响,前人的研究也多从人际等方面探讨自我和谐,但是都将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中研究,而本文着眼于以班级为环境,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研究自我和谐,以期加深社会网络和自我和谐的关系理解,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探讨在班级中个体不同的社会网络变量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概念最早由齐美尔提出。网络是指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它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理论架构是研究行动者彼此间的关系结构,以描述嵌入在网络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和刻画网络整体特征,并以此为分析框架来解释其他问题,既研究结构的制约,也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从而分析社会结构在与个人互动中如何相互改变[4]。它基于图论的思想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来考察社会实体(个体、社会组织等)间的关系连接及其结构特征的一种研究取向。社会网络分析起源于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的一种工具,是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特殊工具,它可以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对其价值进行估量。

社会网络分析有整体网络层次和个体层次两个方面,前者可就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群体中心性探讨,后者可讨论某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研究其位置对别的节点的影响或对整个网络结构的意义。社会网络分析中个体层次的分析有中心性分析,包括三种形式:程度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本文中我们选择程度中心性来衡量班级内每个个体的主要程度,程度中心性是计算一个人在一个团体网络中谁是最主要的中心人物的个体结构指标,是一个人关系数量的总和。这样的人在社会意义上是最有社会地位的人;在组织行为学上,是最有权力的人。

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的协调,由Rogers 提出,他认为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功能[5]。如果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个体就会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状态。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出现偏差;之所以内心不和谐是因为自我与自我经验不一致,为了维持自我统一而对经验采取的防御反应;之所以心理不健康,是缺乏乐观满足的生活态度。用此理论,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心理问题并对此进行正确的调适。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内蒙地区某大学的进行随机抽样,抽选30班级共1173人,其中有效问卷为1024份,问卷中尽量平衡各变量,要求被试回答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是否班干。

2.2 研究工具

2.2.1 整体社会网络问卷:

社会网络量表源于弗里曼(Freeman,1979)、沃瑟曼和福斯特(Wasserman and Faust,1994)之概念,我们调查的是个人在组织中间的社会网,本研究依据魁克哈特(Krackhardt,1992)的分类原则,将组织内的社会网络分成三种网络,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另外还有信任网络(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信任网络常被认为是另一种情感网络,因其相关系数十分高,但不一定高度一致[4]。

情感网络指班级内成员间的感情交谊程度。咨询网络指班级内咨询他人或被他人咨询的程度。情报网络指班级内成员将正式或者非正式情报向谁传递或向谁求证的程度。信任网络指个体信任班级内其他成员的程度[6]。

2.2.2 自我和谐量表:

自我和谐量表由王登峰编制,用于评定被试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量表共35个项目,3个分量表采用五分制评分[7]。分量表:(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越高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反映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人的经验和自我开始疏远、不和谐。(2)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灵活,即个体在人格成长中总是灵活巧妙地依照内在的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外在的价值条件应对生活环境的变化。(3)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自我越刻板,预示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与偏执有显著相关。自我和谐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容易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或逃避,导致自我的僵化,或因不能改变导致无助感。分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分别是 0.85、0.81、0.64,总量表为0. 686和中等的效标关联效度。

2.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统一指导语,让被试同时进行社会网络量表与自我和谐量表的作答。录入数据后,统计结果采用Ucinet6、SPSS 17软件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自我和谐总分为91±14.4,总体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偏度为0.096,说明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分布正常。大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自我刻板性维度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见表 1。

3.2 大学生自我和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各维度及总分上在性别、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级有不同的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见表2,具体如下:性别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无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灵活性及总体自我和谐程度更好,男生自我概念更为刻板;民族上,蒙族自我与经验更为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更强,总体自我和谐程度汉族更好;生源地上,较农村学生来说,城镇学生自我与经验更为和谐,自我灵活性、整体自我和谐程度更好;在是否班干部上, 非班干学生的自我概念更加刻板;在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年级上,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对各年级进行事后比较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灵活性及自我和谐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自我灵活性维度上,大一与大二、大三存在统计学差异(t=1.686,p=0.003;t=1.783,p=0.004),大二与大三无显著差异;自我和谐总分上,大一与大二、大三的自我和谐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p=0.000;t=-2.552,p=0.028),大二与大三有统计学差异(t=2.578,p=0.027)。

3.3 网络程度中心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程度中心性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班干、年级有不同的显著差异,在民族、生源、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见表3,具体如下:性别上,女生情报网优于男生;是否班干上,班干的情感网、咨询网、信任网均优于非班干;年级上,在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信任网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情报网络年级无显著差异,从四个网络的均值看,皆是大二的得分最高,大一与大三的得分相对来说偏低。对各年级进行事后比较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四个网络维度上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感网络维度,大一与大二、大三均存在显著差异(t=-0.018,p=0.007;t=-0.018,p=0.004),大二与大三存在显著差异(t=-0.036,p=0.000);咨询网络维度,大二与大一、大三均有显著差异(t=0.049,p=0.000;t=-0.049,p=0.000);情报网络维度,大二与大三有显著差异(t=-0.015,p=0.037);信任网络维度,大二与大一、大三有显著差异(t=0.096,p=0.000;t=-0.102,p=0.000)。

3.4 社会网络与自我和谐各维度的相关关系:社会网络数据是通过UCINET计算值个体的程度中心性,由于班级人数不同,为避免因班级规模造成中心性程度的比较基准差异而影响分析,因此程度中心性采用标准化数值。

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网络程度中心性与自我和谐相关见表6,情感网络与自我灵活性及自我和谐总分显著负相关,情报网络与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与常模比较:

从调查结果看,整体自我和谐状况良好,基本符合正态曲线。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低于常模,民族地区大学生较以往自我与经验更加和谐,这与杨雪丽的调查结果一致[8],这说明由于近年来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大学招生覆盖面广且学校给学生提供许多对外交流和校内外实习的机会,见习机会增多有利于增长经验,自我与经验更加和谐。“自我刻板性”高于常模,这与杨雪丽的研究结果相反,说明民族地区学生主要接触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地域局限,还存在年龄及经局限,以至于欠缺全方位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趋于刻板与僵化。自我灵活性与常模无显著差异,这与杨雪丽及付伟等[9]的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这说明民族地区学生自我灵活性相较以往大学生并没有提升,可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了这种局限。样本中仍有学生存在自我不和谐的状况,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等一系列心理或情绪问题,是学生工作及心理咨询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应高度重视而不能盲目乐观。

4.2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

性别方面,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无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概念低于男生,这和陈晓美[10]、林艳艳[11]等人对自我和谐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女生心理相对早熟,女生的早熟状态能够令女生更早的对待经验及自我分析思考,有意识的掌握较多的应对方法及策略,所以自我灵活性更好;民族地区男生更容易对现状不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男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协调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所以男生刻板性更强;女生身心发展较为成熟,看待问题也比较多元、客观,所以和谐程度更高。高校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自我灵活性进行训练,开展教育讨论课程。

民族方面,自我灵活性无显著差异,蒙族自我与经验更不和谐、自我刻板性、自我和谐得分显著高于汉族。蒙族文化相对稳定,思想意识会存在蒙族固有风格,对自身认识存有蒙族生活文化的固有特点,有碍于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接受,所以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相对明显;蒙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且民族团结性强、集体感强,民族气氛浓烈,但是对于汉族占中国大部分比例的环境氛围,无论是习惯及文化都存在统一性,使得蒙族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所以汉族自我和谐程度更高。建议高校提供机会开展蒙汉结合的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增加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

生源方面,城镇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水平都优于农村学生,这与陈晓美[10]的结论不一致,但与万杰[12]结论一致。这说明民族地区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更会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而与城镇学生产生差异,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提供的应对生活变化的机会少,以至于经验及应对策略都不如城镇学生,造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强。城镇学生有机会透过不同的经验逐渐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认识,正确接纳自我,所以自我和谐水平更高。高校应多关注农村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多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充分自我认识、自我提升。

是否班干方面,非班干自我概念更加刻板,这说明班干帮助老师处理各种事务,有机会得到更多的锻炼,不断自我提升,增加解决策略,看待事情更加全方位,不会固守片面的方式。学校要重视起对非班干学生的锻炼,不要总让权利掌握在少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发展。

是否独生方面,各维度及总分无差异,与万杰[12]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独生与否不是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

年级方面,自我灵活性与自我和谐总分存在差异,这与赵艳艳[11]的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大一学生更多关注自我而较少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学习和社会、生活上的历练,受到多方面压力并且无法抵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处理事情会多加考虑,行事审慎,故大一自我灵活性更好。大一学生自我最为和谐,这说明大一学生初入学,不必担心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大二大三学生对此类问题会逐渐焦虑,特别是大二突然意识到众多问题接踵而至,焦虑增加,压力倍增,所以大二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不如大三。高校应多关注高年级学生情绪问题,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多关注学生成长,降低学生的焦虑。

4.3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学生社会网络状况:

性别方面,女生情报网络优于男生。这与郑思明[2]的研究结论有一致性,该调查得出女性被试比男被试表现出更强的亲密度,说明了他们对自己交往圈子中女性的认可程度高于男性,喜欢她们并且希望与之发生联系,而且宿舍、班级是其关系类型的重要方面。他们愿于分享各类新闻、通告等。高校应该注重加强男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交流及互通信息,拓宽获得信息的渠道及可能性,具体鼓励他们多参与各种团体活动并充分融入到团体中,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将会改善信息沟通阻碍的情况。

是否班干方面,班干的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信任网络都显著优于非班干,这说明班干的身份能使个体处于班级中相互联系的优势地位,拥有密集的个人关系网络,并且通过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关系以及咨询关系,在长期累积的互动中权威性不断增加从而获得信任关系。其身份还有助于从学生会及老师获得更多情报信息。故而班干和非班干的差异显著,这需要高校引起重视,发展非班干的社会网络关系。我们就要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各个社会网络关系,班级内可以组织读书等各种兴趣组织,每个人可参加多个小组,并且每个小团体中加强交流及互动,这有助于网络连接并且形成关系连带,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生活。

年级方面,大二学生在四个网络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说明大二阶段是人际交往最密集阶段,脱离了大一时期的陌生及不信任感,而大三学生不仅仅局限在班级内的人际交往并且逐渐向外拓展,比如学院之间、学校之间等,故而大二是社会网络关系最密集的阶段。高校应重视开展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育工作,大一要重视他们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适应性,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困难、多讨论,而对于高年级也要重视起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连接。

各社会网络维度在民族、生源、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说明这三者不是影响社会网络关系的主要因素。

4.4 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网络状况与自我和谐相关情况:

郑思明[2]、郑晓涛[3]的调查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人际关系有一定影响。欧勇[1]的研究结论说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其自我和谐相关十分密切,相关系数大部分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由此我们可看出社会网络关系对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人际关系可能是中介变量,由于本研究经费有限,故而只针对社会网络关系与自我和谐进行分析讨论。

从本调查结果看,民族地区大学生情感网络状况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总分显著负相关,情报网络与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咨询网络、信任网络与自我和谐无相关,说明情感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因素,情报网络对自我和谐的影响作用微小。情感网络关系越好,则自我越加和谐。情感网络得分高说明个体与班级内成员情感联系密切且情感交流多,是这个情感交流群体的中心,有机会获得情感交流中的更多资源,个体在遇到生活、学习等事件时会求助于此群体,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互动的双方能够在相互提供方法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借鉴,增添阅历,这有助于增加应对方式的多样化及灵活性。罗家德[4]在书中写到情感网络包括情感支持和个人隐私。情感网络供给的情感支持,在个体遭受挫折的前提下,可以缓解个体压力,舒缓心情的紧张度,在个体正常情况下也可使个体身心体验到愉悦,同时情感网络也涉及个人隐私的交换,使得通过情感网联系起来的个体关系更加密切,所以良好的情感网络也能促进自我和谐的提高,对自我和谐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感网络与自我灵活性显著负相关,表明个体情感网络程度中心性越高,自我灵活性越差。这预示着情感的支持对于个体客观且自如的应对生活环境有反向作用,可能是因为情感联系过多虽然可以获得多方面意见,但可能会过多依赖外界环境的反馈而忽略了自我内在的机体评估,从而使自我灵活性降低。

情报网络程度中心性与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情报网络的程度中心性越大,自我则越灵活。情报网的程度中心性越高说明个体在班级内处于情报网的重要位置,这样的个体在班级内是最有一定地位的人,在组织行为学上,是最有权力的人,因此此类个体能够掌握多侧面的有用情报,这有利于对生活环境的全面评估,为综合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据,则自我灵活性越好。情报网络与自我和谐其他维度及总分无显著相关,这是由于情报网络是学生通过向其他同学传达信息而建立的联系,交流频度及密切程度稍显弱于情感网络的联系,这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交流不能够引起自我和谐各维度及总分的变化。信任网络是个体对班级内成员的一般信任程度,是广泛的人际信任关系,不涉及亲密关系的信任问题,所以对个体自我和谐影响力弱,没有显著作用。

4.5 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建议: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其成长过程中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班级也是一个小社会,对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不容忽视。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学生发展情感联系,鼓励和引导他们之间进行顺畅的交流并且建立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自我走向和谐的一个迈进。

社会网络与自我和谐存在一定联系,其中情感网络与自我和谐关系最为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网络的发展有助于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

5 结论

5.1 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整体状况良好,大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自我刻板性维度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5.2 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各维度及总分上在性别、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级有不同的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

5.3 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程度中心性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班干、年级有不同的显著差异,在民族、生源、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

5.4 情感网络与自我灵活性及自我和谐总分显著相关,情报网络与自我灵活性显著相关。社会网络与自我和谐间存在一定联系。

参考文献 

[1] 欧勇.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 郑思明,程利国,雷雳.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及其人际关系效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

[3] 郑晓涛,石金涛,郑兴山,柯江林.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应激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4]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ROGERS CR. Client-centered therapy.London: Constable Company,1951: 214 - 267.

[6] 薛靖.创意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M].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

[8] 杨雪丽.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0,8.

[9] 付伟,雷蕾,于增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 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8. 

[10] 陈晓美,罗红格,彭焱,牛春娟,李建明.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