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20:1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终护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临终关怀护理(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改变,甚至行为与人格的改变。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总结 归为:震惊与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能较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
2临终病人的护理
2.1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2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2.3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参 考 文 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县医院被调查医务人员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被调查的269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与妇科;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均低于10%。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对培训关注度较低的专业为精神病预防与管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保健和社区康复。在被调查的189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培训关注度低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和临终关怀(表2)
2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被调查医务人员从事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
在填写完整问卷的67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和妇科;最不熟悉的论文撰写、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性病、社区康复和卫生统计学。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外科、内科和儿科;临床检验、妇科、传染病、老年保健、医学心理学慢性病预防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需求较低。在填写完整问卷的的73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中医护理、临终关怀和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与常见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的培训关注度低,均未超过10%(表3)。
3讨论
3.1农村医务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学历偏低,获得学历的途径主要以中专卫校为主,高级职称较少。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系统的龙头—县医院不仅在医疗器械等硬件上处于优势,在医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素养、医务职称、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偏低的学历、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仅制约着医院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从事全科的医务人员比例偏低,影响着乡镇卫生院承上启下的功能的发挥。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制度化、正规化的在职教育[1],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和低职称造成基层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同时会影响继续教育的开展。不同学历层次的医务人员对培训的愿望存在明显差别,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要求培训的愿望也在逐渐增强。低素质-低提供能力-低卫生服务质量-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医疗机构的发展[2]。学历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并为他们以后更好的服务基层、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岗位人员短缺而不能脱离岗位参加培训,从而无法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因此相关领导应与当地卫生学校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继续教育规划,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地参加教育培训。
3.2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加强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本调查显示:医生对内科、妇科、外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度较高,对其他辅助科室如检验科、耳鼻喉科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妇幼保健、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掌握度偏低。护士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的专业熟悉度较高,对病人的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基本医疗是所有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所有医生及护士对其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同时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也亟待提高,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也应具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其他科目知识有所了解,以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服务患者。现代社会尤其主张人文关怀,若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技能,不仅能促进病人积极地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也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公共卫生是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的重点方向,若医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无法保证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既影响了农村广大居民的健康,又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当地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有度地参与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培训项目的组织方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现有医学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难,制定相适宜的培训模式,遴选适宜的医学师资与专业教材,选择最佳培训地点,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不断与培训人员进行沟通寻找问题,从而实时对培训内容或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最终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工学矛盾,还需要及时与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充分沟通,了解单位实际需求,从而得到单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培训人员、时间和内容,继而高效地为当地培养适宜人才[4]。
3.3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培训需求较高,培养检验及影像专业人员,全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新疆贫困县,由于资金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分科条件有限,从而医务人员对自身专业的培训期待很高。同时,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接受全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医生对基本医疗的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的培训需求度很高,护士对急诊与急救、儿科。传染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较高的培训期望。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同时还不断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因而对检验人员、医技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有的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诊断设备,但是由于医技人员操作技术有限,只能使用部分基本功能,仪器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按需求培养检验及影像人员,从而全面提升医院诊断能力与工作效率[4]。
3.4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熟悉度低,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在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效能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to sui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well,various situations were used in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 of Nursing Science" teaching by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urse."Teaching" and "preaching" were combined together subtly to culture the professional belief,occupational moral,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cience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Fundamental of nursing science;Nursing students;Situations;Teaching;Quality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 教学方法
1.1 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 《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 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 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 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 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 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 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 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 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关键词:民间养老机构 评估 必要性
1 民间养老机构分类
第一,托老所,指设在居民小区内的寄托性(日托型或全托型)养老机构;第二,养老院,指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养老机构;第三,老年公寓,指具有齐全的公共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建筑和装修都符合老年人心理和体能特征的(独立或半独立)家庭居室的养老机构;第四,护理院,指借助器材、依靠护理才能实现基本生活的养老服务机构;第五,临终关怀机构,指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
2 民间养老机构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4万多个各种类型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大约有170万张床位。按照现有的老年人口1.45亿且5%的老人需要入住养老院来计算的话大约需要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的170万个床位相差甚远。目前现有的养老床位仅占总需求的0.24%,这个数据与曹燕文的研究理论即可供老人使用的床位仅占总需求的百分之零点几相吻合。总之,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床位缺口大、入住率低的形势不容乐观。
第一,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条件好的老年公寓由于收费偏高,而无法承受;对于收费低的又由于其条件差而无法接受,从而造成我国的民间养老社会化程度仍旧偏低。第二,养老机构的类型单一。我国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仍旧是以“养”为主,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在精神慰藉、医学护理方面的服务项目却寥寥无几。第三,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目前由于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建设在近郊区从而造成城区养老机构缺口大。第四,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上岗后又没有对其进行专门培训,从而缺乏对老年病基本护理的了解。
3 我国民间养老机构的评估现状
第一,没有明确的评估主体。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评估主体只局限与政府民政部门。虽然在评估当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民间养老机构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或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因此,这样一来容易将评估流于形式,更容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第二,单一的评估手段。由于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评估起步较晚,不仅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指导,更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从而充满了盲目性。而我国,在评估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过程上没有充分利用过程评估的手段,对于难于考量的就不去考量,即便有些地区出台了评估标准,不仅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更没有充分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第三,评估内容流于形式。民间养老机构作为服务机构,其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但是在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的评估过程中却忽视了服务对象是否满意、服务机构的收费状况如何以及服务机构的收费状况和资金状况等服务本身。由于开办民间养老机构需要遵守各地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目前的养老机构多注重于硬件的配置,而评估也仅仅停留在外在硬件的评估上。这种重视硬件评估而忽视服务本身评估方式不利于提高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4 对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的必要性
第一,民间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存在公办、民办以及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规模较小的缺乏统一管理而难以保证质量;此外,从我国民间养老服务的行业发展来看,制约养老行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因此,对民间养老机构进行评估,不仅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养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能够有效地促进民间养老资源的充分配置。评估体系在发达的国家不仅是养老机构资金来源的主要凭证,更是保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组织定期的民间养老机构评估对于政府而言,有利于对民间养老机构资源的分配和需求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第三,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理论本土化发展的需要。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养老机构评估的重要性,但是在选择评估模式上还不能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因此,对于我国民间养老机构评估理论本土化发展而言,迫切需要开展养老机构评估。
5 加强民间养老机构评估模式的对策
第一,制定民间养老机构评估法律规范,实现有法可依;第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评估具有权威性和执行性的评估主体;第三,在评估过程中除了重视硬件评估外,还应当评估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布置情况以及社会公信力等软件方面;第四,在对养老机构进行审查的过程中,除了听取服务机构负责人报告以及审查账目外,还要重视过程审查,即针对服务对象和亲属进行座谈会以及标准化评分等;第五,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撰写评估报告从而促进我国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
6 结论
总之,在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养老机构进行有效的评估是确保其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国外对此已经有了详尽的论述。因此,我国也应当在此问题上结合自己的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07).
[2]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01).
[3]高慧鸽,钟悦文.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洛阳龙门疗养养老院为例[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03).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角色;医务社会工作作用
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一)信息收集与工作促进
医务社会工作者需引导信息认知,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相关的对象,如引导患者的倾诉与交流,掌握患者的病情、心理需求和相关家庭、社会问题。即病情、心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为医务社会工作评估患者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参考并制定相应的介入方案,也为医务人员的有效治疗提供信息参考,同时更应积极帮助患者得到更多诊疗和医疗资源方面的信息。
工作促进。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促进患者的疾病治疗,如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医学、疾病知识辅导,通过倾听方式对患者境况遭遇表达理解,以让他们获得精神方面的支持,以促进病症治疗。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发掘潜在的各种资源,包括医疗的、社会援助的,自身经济的,让他们有信心去应对问题。这些工作,从侧面也促进了医院单位对患者治疗工作的效果。
(二)资源整合
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充当患者与医生、治疗单位、社会及社会资源间的桥梁。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全面准确的了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自身病情,增强患者的自我调适能力,帮助患者了解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疗专业特色,治疗项目等,同时有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患者,多数面临经济方面的困难,因此,帮助患者建立与社会弱势群体援助系统的联系,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一项资源整合沟通的任务,让需求者找到相关帮助,让相关资源得以优效利用。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发挥
(一)实质的服务帮助构成医务社会工作者作用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即为需要医务社会服务的对象,提供实质的医务社会方面的服务。目前,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实务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模块:一是帮助患者享用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如帮助患者和他的家属熟悉医疗单位的环境,指导他们如何熟悉、适应整个的治疗过程,如何高效的享受用医疗单位的资源等; 二是提供治疗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咨询与辅导,目的是促使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在情绪、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积极的状态,有利于身体的治疗与康复,如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为绝症患者的临终前后提供临终关怀,对其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对突发事故中的患者,如火灾、车祸、恐怖袭击等灾难中的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心理辅导;三是整合与患者医疗相关的各种资源,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及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如帮助患者找寻所需要购买的物资,帮助他们申请需要的帮助资源,像民间慈善基金、医疗救助资金、红十字会医疗基金等,还包括促进医患沟通、帮助改善医患关系等。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个案分析
个案概况:王大爷今年60岁,有一个儿子,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他们收入较低,同时要照顾先天残疾的孙子。王大爷在家独自一人生活,经济方面主要依靠做市政卫生工作的收入维持,每月工资1500元,王大爷患有高血压和腰间椎盘突出,每月需要支出相应的治疗费用,因此,王太爷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压力大,就怕得大病住院。去年12月,王大爷由于在极寒的天气下做马路清洁,病倒了,因重感冒、疲劳诱发重度高血压,病情严重,不得不住院治疗。王大爷一家子基本没有什么积蓄,由于住院治疗费用不菲,加之生病影响工作,让他们陷于困境。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在对王大爷家的问题与医务服务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估后,我们为王大爷的医务社会服务工作制订了目标:一是协助王大爷配合进行住院治疗,让他尽早康复;二是寻求社会的支援,让王大爷一家缓解经济方面的困难;三是尽量帮忙建立后续的弱势群体社会扶持关系,以对其一家提供帮助。
介入方式上我们选择了个案介入的方式。第一阶段,我们在接触王大爷后,说明了身份,初了解了其身体及治疗情况,表示了同情和关心,较快赢得了王大爷一家的信任。我们首先安抚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情绪,让他们安心治疗,不必过于当心治疗费用,而过早结束治疗。并向他们说明了当前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如若治疗不当可造成脑卒中、心肌梗死、中风瘫痪等,对患者身体和家庭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我们帮王大爷制订了一份康复计划,计划内容主要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调节和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压力,如何配合治疗等。
第二阶段,寻求适当的经济支持,缓解王大爷治疗方面的经济压力。我们先是经过与院方沟通,获得院方住院减免病房费用的帮助。然后再去寻求其它的社会援助和后续的弱势群体社会扶持。我们争取从当地的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基金,为王大爷和他的孙子申请了相关的经济援助,并帮助王大爷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以减轻他每月的高血压等疾病治疗的负担。
介入效果。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帮助王大爷一家缓解了这次因疾病引发的生活困境,后续的社会援助改善了王大爷一家的生活状况,在当地弱势群体援助组织的帮助下,王大爷的儿子、儿媳回到本地并获得与外地打工一样收入的稳定工作,因为王大爷的身体原因,建议他辞去市政卫生保洁工作,并为其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门卫收发工作,在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和调养方面,他也有了较高了认识,使得病情逐渐趁缓。
三、结语
本文结合社会医务工作实践,介绍了医务社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的发挥途径。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也认识到在操作与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队伍建设,并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舆论宣传,让患者与医生加深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解,以获得各方,尤其是来自医疗单位的支持。理论和实践说明,医务社会工作是有重大作用和光明前景的事业,我们应充分让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以房养老;养老模式
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如何切实解决好老龄人老有所养,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大问题。而“以房养老”这种方式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购房养老相结合,为巨额保险资金寻找到安全,实现保险金“从养老中来,到养老中去”的循环。
一、概念的提出
笔者提出以房养老的基本没想,是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依据个人家庭拥有资源在个人家庭的一生予以最优化配置的理论,将住房这种不动产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实现价值的流动,以对家庭的养老保障事宜发挥相应的功用。以房养老(HEcM),也可称为反按揭,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人的半均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年或月支付现金给借款人,~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它使得借款人可以提前支用该房屋的销售款,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拥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并同时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
二、社会背景
以房养老模式预期将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可操作性。
1.住房商品化,居者有其屋,存在广泛的潜在市场,为家庭借此模式养老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中有751224户购买商品房,占城市家庭户口的9.2%;5333%户购买经济适用房,占6.5%;2401075户购买原公有住房,占29.4%;加上26.8%的家庭户自建住房,拥有住房的城市家庭户达到了587万户,占总个数的72%。由此可见,以房养老业务有庞大的潜在市场。
2、独生子女政策加快老龄化社会到来,推动以房养老的实行。在养老保障体制并不健全,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未来“4+2+1”家庭结构模式将占主导地位。如果老年人的子女无力或不愿承担赡养义务,“倒按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养老转换途径。
3、核算意识、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养老虽有社会养老保险提供退休金,但退休金要低于工作时的收入,可能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所以,需要多渠道筹集养老金。住房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将老人死后剩余的住房价值提前变现,就可以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这丝毫不会影响到老年人现在的生活,只是通过一种金融手段盘活了住房这笔巨大的不动产。
4、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资金缺口大,政府和企业尚不能完全担当社会养老的重任。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目前的社会养老政府起着主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难以承受养老的巨大资金。从理论上说,以房养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是解决养老资金的一个重要思路,它既能盘活房屋存量,又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
三、新型模式及可行性分析
笔者从“以房养老”的前提(房屋产权)和合理处置产权的角度,认为从理论上可采取的几种模式:对于目前还未能获得房屋所有权的老龄人来说,如果想加入“以房养老”的行列,可以采用合资购房养老模式:合资购房养老,就是针对这样一群购房资金不足老龄人,他们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购房,贷期内不必还本付息,身故后用该住房还贷。
合资购房可以解决老人的居住问题,还可以以变相投资的方式获得房屋带来的收益,但是合资购房的产权分割是最容易产生问题和矛盾的。所以,在合资购房之前一定要签订合资购房协议书,明确产权的分配。由于银行借此参与房地产投资,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因素。
对于拥有房屋所有权的老龄人来说,可以选择以下模式:
1.反向抵押贷款。这种模式适合拥有房屋所有权者,特别是空巢老人家庭。对于反向抵押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和老人共同面对房地产风险,同时老人也能从中获得抵押的贷款提高生活质量。国外比较盛行,我国金融工具不够健全完善,该业务还在探索之中。
2.售房养老。老人把住房所有权出售给特定机构,使用权继续保留到死亡为止,老人用房款养老。这种模式和反向抵押贷款最大的区别是房屋所有权和面对房地产风险问题上。售房养老主要面临的是传统观念的障碍。
转贴于
3.住房置换。老人可以将自己的大房子售出,在郊区换购小房,用差价款来养老。而且,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保险都可以转移。这种模式主要出于老人的意愿,可行性较强。
4.住房出典。老人将房子出典给金融机构,获得一定典当金来提高生活质量。老人的子女可以选择把该房产买回,待老人去后,子女只需要把这些年金融机构支付给老人的总额偿还,再按消费贷款利率支付利息,那么房子仍旧是子女的。
5.将房子抵押给养老院,养老院负责养老。老人把房子抵押给养老院,经公证后可人住老年公寓,并重申免交一切费用,而房屋产权在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2005年4月南京市私营的汤山留园老年公寓首家推出了此种以房养老”模式。幸福人寿已成为首个试办此业务的公司。
6.异地集中养老模式。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但经济不发达地域,建立大规模养老基地,有专人护理,将都市的老人移居于此养老,原房由债权人另行处理。这种养老模式减低养老成本,提升养老质量,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生理护理问题、日常起居饮食和娱乐问题等。
以上选择模式的可行胜分析:(1)房子价格问题。以房养老存在着两个阶段的房产价格问题:签约时的价格和老人临终债权人收回房子时的价格。这就需要房地产评估行业的加入,但是房地产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同时,需要有很健全公正的法律做后盾,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领域,政府应该从中协调防止房地产受某些机构支控,房价飙升。(2)观念问题。以房养老面临着严重的观念障碍,中国人的传统是“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笔者提出的住房出典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障碍问题。老人将住房出典获得养老金,缓解了子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房子带来的福利作用。子女只需要付完出典期间金融机构付予老人的总额就可以收回原有房子,实则是为子女延缓了支付养老消费的一种方案。(3)拓展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无论是合资购房养老还是其他的以房养老模式,都带动银行、保险等机构都参与其中。使得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促进社会正常的转型机制的运作和发展。
四、以房养老的实际意义
1、老年人出售自有住房以养老,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有利于调节家庭经济生活,为家庭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房养老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购房养老相结合,为巨额保险资金寻找到安全、收益稳定可靠的投资出路,减轻社会和家庭养老的压力。
2、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刺激内需,增强中老年人购建住宅、晚年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金融保险机构的业绩利润增长开辟一条新的通道,达到一种保险资金“从养老中来,到养老中去”的新型循环机制。
3、倡导儿女独立自强,老人自我保障,减轻老人和儿女的养老负担,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代际关系。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WHO统计显示,心理疾病在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排序中居第三位,另外,它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龄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706.83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31.21%。[1]空巢老人一直处在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的困境与矛盾中,尤其需要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针对城市社区空巢问题,国内学者目前只是从社会问题和人口学的角度对空巢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且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通过专业的助人方法以达到在老年工作事业上一个新的开端。因此,此研究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同时能为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空巢老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同样有其生命周期,遵循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美国学者P.C.格里克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根据P.C.格里克的划分,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里的必经环节之一。但有人认为空巢家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因求学、工作或者结婚等原因离开父母,留下一位或两位老人独自居住。广义的空巢家庭还包括无子女家庭和丧子家庭。根据配偶情况,还可将空巢家庭划分为:有配偶空巢家庭和无配偶空巢家庭(独居空巢)。空巢老人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空巢老人是指未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案主提供专业的服务。[2]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城市中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后,在身体各种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的同时,其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如果在观念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人们不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就会导致其悲观失落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加之社会上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存在,最终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无用,长此以往,老人就会走向自我评价过低失去价值感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
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有着较强表达能力并善于与人沟通的老人,往往极易与子女或社区邻里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互动及和睦的邻里关系能促使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心理发展健全。与之相反,有些老人因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能积极融入社区生活之中,甚至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备受打击,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一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城市老人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3]。
(三)社区因素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少、环境差、设施简单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急需改善;二是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层面上的照料服务,而精神层面的服务却很少,尤其是缺乏老人的临终关怀;三是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大多数老人认为机构养老不是他们的最佳养老选择[4]。基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现状,城市空巢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大,宁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孤独寂寞无处排解。
(四)社会因素
中国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上老人[5]。中国传统文化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人学习做事,做官有为,都不过是为了光耀祖宗,孝敬父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老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人而言,这种观念更是普遍。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人口、家庭、就业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大多离开父母,独留老人独自生活,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接受子女不在身边的事实,就会导致其深深的失落感。
三、社会工作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介入
通过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进行介入: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6]。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的身份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感同身受的理解支持老人,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老人排解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面谈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治疗等方法促使空巢老人相信自己,进而帮助其重建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体系,增加他们对自身心理和外部环境的控制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感。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帮助下,老人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角色,根据自身基本情况,调整自我期望值,放低姿态,主动适应老年生活,克服空巢心理。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然后与老人的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为双方的沟通交流构架桥梁,促使双方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如:子女是为了学习或工作才致使老人独居在家的,老人的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对于缓解老人心里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动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相帮助有困难的空巢老人,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使空巢老人能从社区中得到帮助,而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加强与社区机构的合作,多举行老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加强沟通,这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
四、结论
鉴于社会工作在救难、解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具体落实服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社区都设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分配专职的社工,能为本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严重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
[3] 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
[4]孙露.空巢老人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