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16:31: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网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消费者的具体用电情况进行收集、测量、分析以及储存,能够有效实现信息采集、实时通信、数据综合分析、需求响应以及双向计量。高级量测体系技术是智能营销基础技术、能源分布式接入以及用户双向互动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技术支持。量测数据管理系统、通信网络以及智能电表是目前我国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智能电网技术在用电营销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抄表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抄表不断应用于我国电力营销中,有效提高了我国用电营销效率。远程抄表和抄表设备智能化是目前我国电力营销中智能化抄表的主要体现。远程抄表即是利用智能电表上的后台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模块,采用低压配电线、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以及串口数据传输等通讯技术,远程自动抄录、统计用户智能电表用电表数据,同时进行自动计费。对于一些未能实施远程抄表的地区,抄表人员可以携带准确可靠、便于操作的智能化抄表设备进行实地抄表,及时掌握用户的用电信息。
(二)智能化自动配电系统
智能化自动配电系统即是综合运用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网络技术以及通讯网络技术,构建用电营销智能化系统,提升用电营销效率。目前,我国用电营销中的智能化自动配电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供电可靠性高以及监控实时性强的优势,同时为远程抄表提供了信息交流基础。目前,我国智能化自动配电系统在功能方面不断完善,已能够兼容GPRS通讯网络,同时也有效实现了用电营业管理信息系统与自动抄表系统之间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我国用电营销管理水平。
(三)营配信息通信一体化平台
营配信息通信一体化平台即是在拓扑关系、基础资源、客户资料模型以及电网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构建用户停屈媛媛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0电管理、供电稳定性管理、报装业扩辅助以及线损管理和电网CIS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主、辅、补充相结合的信道组合是目前我国营配信息通信一体化平台的主要传输通道,该传输线路以光纤为主要通道,宽带无线网络为辅助通道,并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公共信息网络进行有效补充。目前,我国营配信息通信一体化平台了公共有效确保用户用电信息传输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的实时监控和维护,推动了我国电力营销的不断发展。
(四)智能交互仪表
智能交互仪表即是利用网络将采集到的有价值的客户用电信息自行向电力相关部门传递的设备。智能交互仪表为双向交流沟通渠道,电力相关部门能够实时、准确地跟踪和监控电力传输和营销,对于电力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出现的耗损情况和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同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有效避免电网出现盗电现象。
三、结束语
微网系统将风力发电机所发电力,经风机逆变器转变为交流,提供给微网控制器进行离并网控制。太阳能发电通过光伏控制器转为交流上网,储能系统充放电管理由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统一控制和管理。除了风、光等多种新能源,还可以通过柴油发电机以及其它小型发电机结合储能系统统一给负荷供电。
2站用电微网系统关键技术
站用微电网是由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储能装置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变电站供电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它能够不依赖大电网而正常运行,实现区域内部供需平衡。当站用电正常供电时,首先消纳微网系统电能,实现系统电能消耗的减少和节约,当变电站电网系统出现故障,站用微电网可以为变电站提供必要的电源,从而保证控制系统正常运行,降低变电站故障恢复时间。
2.1站用电微网系统组成
1)风力发电系统,通过风力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通过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经过逆变器对负载供电;
2)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对蓄电池充电,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负载进行供电;
3)储能系统,使微网既可以并网运行,也可以独立孤网运行,并保证功率稳定输出。储能电池组在系统中同时起到能量调节和平衡负载两大作用。它将风力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以备供电不足时使用;
4)逆变系统,由几台逆变器组成,把蓄电池中的直流电变成标准的220V交流电,保证交流电负载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还具有自动稳压功能,可改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5)监控系统,系统可以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智能能量控制管理部分是保证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核心设备。
2.2站用电微网系统功能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微网系统包含光伏发电、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储能设备。通过微网控制系统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
2)微网系统独立运行时,储能设备作为独立运行时的主电源;当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全部退出运行时,主电源的功率大于微网内所有负荷的功率时,微网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所供负载进行容量调节和超限保护;
3)对于主从控制的微网,如果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大于负载,会出现多余功率到送给主电源情况(如果不允许倒送),因此在微网独立运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控制策略;
4)通过微网监测平台,全方位实时展示分布式电源运行状态、风、光信息及微网运行过程,为分布式电源及微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2.3引入微网系统条件
将微网系统引入站用电系统时,主要考虑其发电单元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情况。参考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设计条件以及相关规程规范,站用电系统中引入微网时,该变电站应满足以下条件:
(1)变电站所在地区10m高度处,年平均风速在5.6m/s以上;
(2)变电站所在地区太阳能总辐射的年总量在1050~1400kWh/(m2a)以上;
(3)变电站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指标在4以下。
3站用电微网系统设计
3.1功能定位
1)作为站用电系统电源的补充,减小站用电系统从电力系统的受电比例;
2)作为变电站启动电源,取代常规变电站站外电源。在变电站完全停电时,利用微网系统发出的电能启动站用电系统,完成主变压器和站用变压器的充电,再利用站内电源完成整个变电站的启动。在整个启动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微网系统。本文考虑经济性因素,推荐变电站微网系统应以取代站外电源作为启动电源为目标,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采用站外电源和微网系统共用的过渡方式。
3.2接线方案
站用电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储能设备、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以图2的形式并列接入交流低压母线。微网与外部电网有一个统一的联络开关。控制策略采用主从控制设计,即在并网运行时,主电网作为主电源;在孤网运行时,蓄电池储能设备作为主电源。图1站考虑到微网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而站用直流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推荐为微网系统单独设置蓄电池,而不将站用直流系统的蓄电池与微网系统蓄电池合用;考虑到站用电负荷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且常规负荷均为交流负荷,因此推荐微网系统采用交流并网模式。
3.3设备选型及布置方案
1)风力发电机根据运行特征和控制方式可分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根据风轮轴的位置可以分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和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现风力发电机多采用变速恒频系统,而采用垂直轴还是水平轴则需要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确定。布置风电机组时,在盛行风向上要求机组间隔为5~9倍风轮直径,在垂直于盛行风向上要求机组间相隔3~5倍风轮直径。风电机组具体布置时应根据风向玫瑰图和风能玫瑰图确定风电场主导风向,对平坦、开阔场址,可按照以上原则,单排或多排布置风电机组。在多排布置时应呈梅花型排列,以尽量减少风电机组之间尾流影响。
2)太阳能光伏电池单晶硅、多晶硅太阳电池由于制造技术成熟、产品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光电转化效率相对较高,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太阳能光伏电池一般均安装在户外,电池板必须采用能经受雨、风、砂尘和温度变化甚至冰雹袭击等的框架、支撑板和密封树脂等进行完好保护。光伏方阵有3种安装形式:
1)安装在柱上;
2)安装在地面;
3)安装在屋顶上。采用哪一种安装形式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方阵尺寸、可利用空间、采光条件、防止破坏和盗窃、风负载、视觉效果及安装难度等。
3)储能装置
目前,国内变电站或配网运行的储能系统大多采用铅酸蓄电池,其维护量较小,价格低廉,但使用寿命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其较大缺点。
4站用电微网系统应用实例
依托辽宁利州500kV变电站,对站用电微网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根据站用电负荷需求以及站址位置的自然资源条件,提出了微网系统的配置方案。
4.1站用电负荷分析
根据本站的建设规模以及对站用辅助设施的用电量计算分析,本站在远景规模下的最大用电负荷为633.6kVA。变电站启动负荷主要考虑2台500kV断路器和2台66kV断路器伴热带负荷。经计算,变电站启动所需功率为20kW,容量为10kWh。
4.2风机配置
根据本站站址位置风资源实测结果,并考虑以下因素:
1)站址内设备众多,高空线缆密布,东西侧为进出线方向;
2)作为站自用电风机,不宜距离用电地点过远;
3)站址区域地形影响;
4)风机安全距离取两倍塔高,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时造成周围建筑、设施二次损害;
5)办公楼楼顶的光伏设施不能被遮挡,因此风电机组的高度受到限制,不宜超过40m。本站考虑选用1台50kW风力发电机。
4.3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配置
通过对站址太阳能资源评估成果计算,本区域固定倾角形式的光伏板在倾角为38.4度左右时,接受的太阳能辐射量最大,同时考虑与楼宇的协调性和光伏板间距等,最终决定光伏板倾角为30度。为保证全年真太阳时9时至15时内前后光伏板组件互不遮挡,结合光伏板的尺寸和布置形式,根据冬至日上午9时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计算,得到各光伏板间的南北行距为2m,该间隔同时可以供维护人员过往使用,板与板东西间隔预留5cm。综合上述布置要求,共布置98块190Wp光伏板,计18.62kW。经估算,系统25年运行期年平均发电量为24.64MWh,多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323h。
4.4储能装置配置
考虑储能装置的经济性及变电站内可利用的占地面积,采用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容量按满足变电站启动要求考虑。蓄电池放电功率按20kW、放电时间按0.5h考虑,经计算,考虑一定裕度,蓄电池容量取200Ah。
4.5微网系统的控制与保护
1)监控系统:系统可以监控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控制运行状态;
2)控制系统:保证站用电系统优先使用分布式发电装置发出的电能,并满足蓄电池智能充放电要求;
3)保护系统:配置有硬件故障保护和软件保护,保护功能配置完善,保护范围交叉重叠,没有死区,能确保在各种故障情况下的系统安全。
5经济技术分析
根据辽宁利州500kV变电站微网系统的配置方案,同时对原站外电源引接方案进行优化,对站用电微网系统引入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5.1站外备用电源经济技术比较
前期设计方案中,站用备用电源采用66kV接网方案,站内外总投资约525万元。该方案可靠性较高,投资也较高。将站外备用电源优化为从变电站附近的10kV线路“T”接,站内设10kV箱式变电站1座。该方案站内外投资共约为256万元,比66kV站外电源方案节省投资约269万元。此方案可靠性比66kV站外电源方案略低,但能够满足本站对备用电源可靠性要求。
5.2站用电微网系统投资分析
依托工程微网系统发电装置总投资约为253.2万元,总计站用电系统投资509.2万元,比前期可研方案略低,但由于增加了新型能源发电方式,可靠性水平比可研方案明显增加。新型能源年发电量约为139.6MWh,每年节约资金139.6MW×0.6元/kwh=83760元,在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内,具备可回收性。新型能源产生的发电效益,不但明显减少了站用电系统电量消耗,也为降低网耗做出贡献。
6结论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关键词 异步风力发电机 软并网 加速度 晶闸管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由于风能具有蕴藏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等优点,使得风力发电从诸多新能源发电技术中脱颖而出。风力发电机组是高度时变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并网技术是风力发电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电网接入的电能质量及风机运行稳定性。因此研究风电并网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重大民生意义。
本文以结构简单、性价比高、成本低且广泛使用的定桨距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异步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并网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异步风力发电机并网方式
异步风力发电机投入运行时,靠滑差来调整负荷,机组的调速精度要求不高,不需要同步设备和整步操作,只要转速接近同步速时就可并网,控制简单,且并网后不会产生振荡和失步,运行稳定,要求不高。但异步发电机直接并入电网时,其冲击电流会达到其额定电流的6~7倍,甚至10倍以上,该冲击电流会对电网、风机以及发电机本身造成严重的冲击,甚至会影响其他联网机组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对发电机并网时的电流加以限制。
目前,异步风力发电机并网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并网法、准同期并网法、降压并网法和软并网法。
直接并网法是在发电机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直接并网,这样并网对电网冲击大,有较大的瞬间冲击电流,电网电压下降严重。适用于电网容量大、风电机组容量较小的场合。
准同期并网法是在发电机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先用电容产生励磁,使其建立额定电压,然后调节发电机的相位与电网同步后并入电网运行。其优点是并网冲击电流较小,电网电压下降幅度小;缺点是并网所需的整步同期设备增加了机组的造价,且从整步到准同步并网所需的时间长。适用于电网容量比风电机组大不了几倍的场合。
降压并网是在发电机和电网之间串电抗器,以减少合闸瞬间冲击电流的幅值与电网电压的下降幅度,待达到稳态时将电抗器切除。这种并网方式要增加大功率的电阻或电抗器组件,其投资随机组容量的增大而增大,经济性差。适用于小容量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
软并网法则采用双向晶闸管的软切入法,得到一个平稳的过渡过程而不会出现冲击电流,可使并网电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幅降低并网时的冲击电流,增加风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目前,大型异步风力发电机都采用这种并网方法。
2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的软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
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软并网控制系统的主电路由三对反并联或双向晶闸管及其保护电路组成,在软并网过渡过程中,每一时刻,有两个晶闸管同时导通,构成一个回路。
步电机利用双向晶闸管进行软并网的过程如下:当异步风力发电机起动或转速接近同步转速时,与电网相连的每一相双向晶闸管的控制角在180坝?爸渲鸾ネ酱蚩幻肯辔薮サ憧氐乃蚓д⒐艿牡纪角也捅樱坝?80爸渲鸾ネ皆龃蟆4耸弊远⑼厣形炊鳎⒌缁ü蚓д⒐芷轿鹊亟氲缤?
当异步发电机转速小于同步转速时,异步发电机作为电动机运行,随着转速的升高,其转差率逐渐趋于零。当转差率为零时,双向晶闸管已全部导通,这时自动并网开关动作,常开触点闭合,短接已全部开通的双向晶闸管。发电机输出功率后,双向晶闸管的触发脉冲自动关闭,发电机输出电流不再经双向晶闸管而是通过已闭合的自动开关触点流向电网。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来限制异步发电机并网以及大小电机切换时的瞬间冲击电流,得到一个比较平滑的并网过程。
3仿真与实验分析
本次对本文所提出的软并网系统在额定功率为1.1MW风力发电机上做了软并网实验,实验对象为GCN1000型定桨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组的切入风速为4.8 m/s,切出风速20m/s,额定风速15 m/s;风机叶片数为2,风场空气密度 1.059Kg/m3。
发电机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其具体参数为:机端额定电压VN 为0.69kV,额定容量SN 为1100MVA,额定功率PN 为1000MW,定子电阻R1为6.757 m ,定子电抗X1为80.926 m ,转子电阻R2为51.531 m ,转子电抗X2为147.95 m ,励磁并联支路电阻Rm为208.80 ,励磁并联支路电抗Xm为5.041 ,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为45.8kgm2,发电机转子惯性时间常数为1.2s,发电机转子额定转速为1560rpm。
软并网过程是一个强非线性过渡过程,只有采用基于状态量反馈来实施闭环控制。传统软闭环软并网即限流式软并网,主要以电机的定子电流作为晶闸管触发角变化的根本依据,通过采样电机定子电流,并与电流限定值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电流偏差值,经过数字PI调节算法,计算出所需要的晶闸管触发角的调整量。它存在潜在的缺点是:由于导通角最少需要10ms的时间才能改变一次,如果导通角已给出,则在接下来的10ms中电流是不可控的,所以当参数调校不好的时候,可能出现电流忽大忽小的状态,引起震荡不稳定。
本次研究改为采集发电机的转速脉冲,通过快速检测及运算,得出机组运行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微分特性,达到预测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晶闸管触发角的精确控制。将导通角从72度阶跃变化到180度并持续20ms,断开并网接触器,间隔1秒后合上并网接触器,投入导通角并保持3秒后实验结束。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通过采集发电机的转速脉冲,然后检测、运算得出机组运行加速度来控制晶闸管触发角的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达到控制目的,改善了电流忽大忽小,震荡不稳定的状态。
当发电机的转速达到l320 r/min时由PLC(上位机)发出并网指令。整个并网过程中定子电流波形如图2所示,从实验波形可以看出,采用基于加速度控制的晶闸管软并网系统基本可以抑制过大的冲击电流,而且在整个并网过程中,没有出现电流电流忽大忽小,震荡不稳定的状态。
4结语
本文对定桨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软并网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通过采集发电机的转速脉冲,经过运算,得出机组运行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微分特性,达到预测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晶闸管触发角的精确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失速型异步风力发电机组的平稳并网,其启动电流也完全可以满足异步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要求。
(指导老师:吴红霞)
基金项目:此成果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511798001)。
参考文献
[1] 李文朝.并网型风电机组软并网控制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王承凯,许洪华,赵斌.基于SIMULINK的失速型风电机组软并网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4,Vol.25,NO.5:599-605.
[3] 张雷,谷海涛,鄂春良,李海冬.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软并网技术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Vol.29,NO.5:35-37.
[4] 尹健.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软并网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低压、理论线损、管理
中图分类号:O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11-01
一、 线损分析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1、线损的定义
线损是电能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功、无功电能和电压损失的简(在习惯上,通常为有功电能损失)"电能从发电企业输送到电力客户终端要经过各个输变电元件,在这个这些传递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这些元件存在一定的电阻和电抗,电流通过这些元件时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电能在电磁交换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励磁功率也会形成损失;另外,还有电力设备的泄漏、计量设备的误差和管理等方面因素造成的电能损失"这些电能损失的有功部分被称为有功损失,习惯上称为“线损”,主要以发热等形式通过空气和介质散发掉,有功电能损失电量与输入端输送的电量之间的比例或有功功率损失与输入的有功功率之比的百分比一般被称为线损率,无功部分一般被称为无功损失,无功功率的大量传递和损失会使系统或用户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电流增大、有功损失加大、节点电压降低,并可能导致发变电设备、输电设备、配电设备等负载率降低"电压损失一般被称为电压降或压降,它使终端负荷的电压降低,造成用电设备出力下降,用电效率降低甚至不能正常使用或造成损坏,直接影响电力用户的电力使用价值和经济利益"。
2、 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影响因素
(1) 电网规划建设布局
电网规划建设布局影响理论线损因素主要包括电网布局、电压等级选择、设备选择、电网设备配置等。
(2)电网技术因素
电网技术影响理论线损因素包括 :调压、调频、调容技术既设备生产技术、无功补偿技术、滇王工程设计安装技术等,它主要指对线损具有影响的不同装备技术。
(3) 运行管理因素
运行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电网理论线损的主要因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电网的运行方式、供电设备设施的维护、惯常抄表方式、供电设施健康状况及日常管理中的一些其他因素,诸如人情电、关系电,甚至是窃电、线损统计口径等因素。
(4)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影响线损的因素之一,但是其影响力不可小视。这些外在条件主要包括 :气象条件、电力设备生产材料、负荷特性等不受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影响的因素。
3、线损管理范围
线损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1)配电线路损失;(2)配电变压器损失;(3)低压线路损失;(4)配电线路无功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管理;(5)配电线路和低压线路的电压损失管理。
二、 降低0.4kv线损管理的措施
1、实施专业管理,提高线损水平
(1)建立线损管理工作流程
线损管理工作流程确定了线损管理工作从制定并下达目标、措施到完成线损管理目标的各个环节。
(2)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降损节能领导小组由公司经理任组长, 主管副经理任副组长,营销部、生产技术部、调度所、输变电工区主任为成员;线损管理归口部门为营销部,设立一名专职线损管理人员;生技部、调度所、输变电工区为线损管理的职能管理部门, 各设一名兼职线损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线损管理工作; 供电所为 10 kV 及以下线损管理执行部门,由供电所营销员负责线损管理工作。
(3)关键节点说明
线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年总体目标、措施计划等,以正式文件印发;人资部负责线损管理监督制约、考核激励及保证; 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线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总体目标、措施计划等,将季度指标、措施计划及35 kV,10 kV 分线路指标,0.4 kV 分台区指标分解下达到各供电所;分级专业管理即 10 kV 及以下由用电营销管理、生技管理,35 kV 线损由调度运行管理、生技管理、输变电管理、营销管理;分级分专业上报管理目标和措施计划、统计报表;公司线损归口管理部门是营销部,负责线损管理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并制定和分解线损计划指标,加强计量管理,开展计量改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用电检查工作,加强客户端无功电压管理,督促指导客户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在线损管理流程中生产技术部负责合理安排停电检修计划, 加强对设备检修质量的管理,做好降损技术措施的制定、实施和检查工作,做好电压无功管理工作;在线损管理流程中调度所制定并实施 35 kV 电网经济运行方案,充分利用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开展电网潮流计算,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网损; 供电所做好配网的线损统计分析工作, 同时开展三相负荷测试、 调整及低压无功就地补偿、对居民客户推广更换智能电能表等工作。
2、 应用新技术完善管理线损统计体系
(1)设t理论线损计算软件
由于基层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负荷状况要更换、增加配电变压器或缩短供电半径,增加线路分支,改变运行方式,这就需要及时对10kV、0.4kV线路作出理论线损计算,作为分析线损和下达指标的依据;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对不合理的线路结构、变压器及时进行更换,以期实现变压器及线路经济运行。
(2)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
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应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减少无功远距离输送。应对各种方式进行线损计算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应当合理调整和利用补偿设备提高功率因数。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可以减少发电机送出的无功功率和通过线路、变压器传输的无功功率,使线损大为降低,而且还可以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线路和变压器的输送能力。应当根据电网中无功负荷及无功分布情况合理选择无功补偿容量和确定补偿容量的分布,以进一步降低电网损耗。
(3)确定环网的合理运行方式
是合环运行还是开环运行,以及在哪一点开环都与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有关。从增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供电经济性出发应当合环运行,但是合环运行会导致继电保护复杂化,从而使可靠性又受影响。开环运行应根据网损计算结果选择最佳解列点。
(4)电力网的合理运行电压
电力网的运行电压对电力网中元件的空载损耗均有影响。一般在35kV及以上供电网络中,提高运行电压1%,可降损1.2%左右。提高电网电压水平,主要是搞好全网的无功平衡工作,其中包括提高发电机端口电压、提高用户功率因数、采用无功补偿装置等。在无功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对于低压电网其空载损耗很少,宜提高运行电压。由此可见,在电网运行中,大量采用有载调压设备可以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合理地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
3、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线损管理
制定和修订了 《景县供电公司节能降损管理办法》、《计量管理制度》、《线损分析例会制度》和《景县供电公司线损考核办法》。 同时,对营销工作 112 个危险点及预控措施进行了梳理并汇编成册, 确保在指标管理、抄核收管理、统计分析及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
低压配电线损管理事关配电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事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但其本身又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其的认识,自动参与到降损的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浅谈如何降低线损异常率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2] 期刊论文 浅谈如何降低线损异常率 - 中国信息化 ,2013(10).
关键词:微电网 现状 前景
【分类号】:F426.61
我国在微电网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区分了微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关系,明确了微电网现阶段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微电网的控制策略、优化与稳定运行等展开了初步研究与仿真试验,另外,根据微电网的典型特征和运行特性给出了建立国内微电网标准体系的建议等。
一、微电网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电力部门以及发电企业逐年加大发电侧的投入,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火电、水电等大型发电厂上。因此,能源供需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显。同时国家电网也启动了智能电网和特高压的建设,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现已逐步发展成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的超大互联网络系统。但随着远距离输电的不断增大、使得受端电网对外来电力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趋于下降,而且难于满足多样化供电需求。
分布式发电技术具有低污染、高能源利用率等优点,但其控制困难、单机接入成本高,大量接入可能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影响电能质量和系统的安全稳定等特点也极大地影响了分布式电源的应用。大电网往往采取限制、隔离的方式来调度分布式电源,以期减小其对大电网的冲击,并对分布式电源的入网标准做了规定,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往往都在第一时间将分布式电源退出运行,大大限制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充分发挥。
为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DG)的矛盾,充分挖掘DG的价值和效益,在本世纪初,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即将DG及负荷一起作为公共配网的一个单一可控的子系统――微电网,以充分挖掘分布式发电的价值和效益。
二、微电网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微电网是相对传统大电网的一个概念。从微观看,微电网可以看成是小型的电力系统,它具备完整的发输配电功能,可以实现局部的功率平衡与能量优化,它与带有负荷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同时具有并网和独立运行能力。从宏观看,微电网又可以认为是配电网中的一个“虚拟”的电源或负荷,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的要求。
通过微电网的结构和定义可知,微电网技术是新型电力电子技术和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微网提供了一个有效集成应用DG的方式,继承拥有了所有单独DG系统所具有的优点。
(2)微网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模块,不会对大电网产生不利影响,不需要对大电网的运行策略进行修改。
(3)微网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将DG接人或断开,即DG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
(4)多个DG联网的微网增加了系统容量,并有相应的储能系统,使系统惯性增大,减弱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现象,改善电能质量。
(5)微网在上级网络发生故障时可以孤立运行继续保障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
三、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从微电网整体来看,目前微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新能源的接入、电力设施、控制技术、储能技术、并离网与运行控制等技术。
1. 并网技术方面。微电网有孤岛运行与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相对于孤岛模式,并网运行时微电源可以始终运行在最大功率点处,电源逆变器输出电能必须满足电网电压幅值、频率和相位一致。微电源并网发电既能最大限度合理地利用新能源,又能解决用户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微电网与大电网并网之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微电网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分布式电源的分散接入、单独并网所带来的整体不受控问题,有利于提升电网可控性。有利于在孤岛运行与并网运行之间平滑切换。并网逆变器在并网运行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并网稳定运行与控制成为微电网的核心甚至影响着了微电网的发展,将更加利于中国未来电力系统发展和超高压电网的建设需求。
2. 储能技术方面。储能是实现微电网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储能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从技术成熟度来看,铅酸蓄电池是目前最佳选择。
3. 优化调度方面。微电网是一个多对象、多目标的联合体。从需求侧方面,基于实际风光资源和微电网运行成本数据,采用模糊评价函数并以河北承德风力发展基地全年发电量数据为算例得出结论:在满足负荷需求和分布式电源出力限制的前提下,可提高了全网经济性和安全性。
四、微电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技术相对不成熟
目前微电网项目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仅在极个别示范区、海岛有所应用,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到投产运行等各方面均面临着诸多问题。很多微电网设备是新研制产品,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乏现场经验。微电网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运行管理要求。
2. 国家政策不完善
微电网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虽然政策环境支持微电网并网,但对电网企业的合理补偿存在较大欠缺,电网企业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关于微电网建设、运营模式,政府相关政策尚不清晰。
3. 标准规范不完善
目前,分布式电源已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正在制定及完善中,但对于微电网接入、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制造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
4. 投资及运维成本高
为满足微电网孤网运行要求,实现自身电力电量平衡,要求配置的储能装置容量占总容量的80%以上,但目前储能系统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微电网监控平台及能量管理系统目前尚处于开发试运行阶段,投资成本高。微电网运行维护需培训专门的微网运行维护人员,承担微网所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责任,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或孤立海岛的微电网,相较一般电网运维成本高。
五、微电网发展前景
1. 保证微电网的经济运行
经济性问题是当前发展微电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微电网的建设势必将会引起人们对微电网的成本及收益的思考。有研究表明,微电网后期发电成本会以每年6%至10%的趋势下降。所以前期应主要通过财政补助来实现微电网成本回收。
2. 新型电动汽车与微电网结合
电动汽车在接入微电网时具有两方面作用:首先,充电时可作为是负载;其次,也可作为电源对微电网进行供电。
电动汽车不仅减少了微电网投资费用,而且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3. 积极加大新能源微电网的建设
新能源微电网代表了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措施,是推进能源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创造巨大发展空间。风、光、天然气等各类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具备较高新能源电力接入比例,可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的智慧型能源综合利用局域网。
六、结语
微电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在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微电网的建设存在着前期投资较大、居民接受情况等一系列问题,但微电网发展的趋势是不变的,尤其是微电网在节能减排、提高用电效率等方面存在着的巨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刘天琪,李兴源,等.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经济调度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3.
[2]白峪豪.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杨海晶.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微电网的经济运行评估,电力电子技术,2013.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产业化;可再生资源
1引言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电网的运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的促进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在新能源的运用成为主流的今天,智能电网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电网耗能严重的问题。智能电网可谓是新世纪的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
2智能电网建设
2.1智能电网的本质
智能电网的建设普遍以原有的物理电网为建设基础,打好底子,再辅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传统电网的各个环节进行联通,从而建立起结构优化的智能电网系统[1]。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运作输送的电量及电能质量等都能有所保障,对提高电网运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更是功不可没。
2.2智能电网的优势
智能电网拥有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将故障进行隔离,从而将故障控制在最小范围,随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我修复处理故障,使系统恢复正常运作。智能电网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原有的系统进行了优化,在运行中,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2.3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主持进行,以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为口号,联合各级电网协同发展,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全自动化、人机交互的高科技坚强智能电网,从而从基础上改变现有的电网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居民用户等提供优质、高效并且节能的电力资源。智能电网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
3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的关系
3.1智能电网建设增加电力网络的可靠性
智能电网运用了新的电力技术,弥补了现有电网技术的漏洞,对电网的运作运行能够进行准确的监督,从而减少设备的故障机率,也就降低了效能损失。因此,智能电网的应用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对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对当下电力市场的革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2]。
3.2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力市场改革效益
通过智能电网信息的实时传递,能及时地反馈给电力市场中的各方,对维护市场各方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智能电网系统能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内用电量的“峰、平、谷”各个时期,电量控制更加便捷,从而合理安排各时段的用电量。智能电网利用新型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在电能传输方面又能降低能耗,因此,在环保节能方面智能电网更胜一筹,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力市场的改革存在积极的作用[2]。
3.3智能电网建设增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进程
智能电网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模式,同时也集合了不同的行业。智能电网的建设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的,智能电网集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型设备”等,不论技术方面,还是电网所用的设施设备,都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使电力市场的产业链逐渐向其他方向延伸和拓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使电网内的电能从输送到入户,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产业链。链条上整合了“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家电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使电力市场在纵深上进行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电力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4智能电网建设为电力市场带来发展新方向
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是“低碳、环保”,改变了传统的电力行业的产业路子,在原本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上,增加了对环保效益的追求。今后的电力市场将向绿色环保方面逐步转变,不断向建设绿色的电力市场方向发展。
4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家电网在主持进行电力行业改革工作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为口号,联合各级电网协同发展,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全自动化、人机交互的高科技坚强智能电网,从而从基础上改变现有的电网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居民用户等提供优质、高效并且节能的电力资源。具体来说,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完成提高电网运作效率和传输能力的任务,增加电网运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不断完善电网的设施设备,提升电能源的利用率,使电网在运作过程中保持稳定高效的状态,增加经济效益;(3)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整合新能源资源,尽一切可能高效地运用新能源进行电力生产,逐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新型电力市场。
5结语
电力市场始于传统的电力行业,智能电网的产生为电力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电力市场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电力市场的改革随之稳步向前。电力行业有其固有的自身特点,依靠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与智能电网逐步融合,二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为电力行业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张宏宇 单位:国网吉林大安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