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09:20: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世界经济形势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年度的学术年会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为题,主要探讨金融危机对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前景。
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牛燕平研究员首先发言。她的论文题目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俄罗斯经济形势》,阐述了2008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暴跌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自10月下半月开始增长速度大幅放缓。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预计2009年俄罗斯经济增速将骤降(全文见本期第5~7页)。李传勋教授对牛燕平的报告作了点评,并谈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俄经济走势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陆上邻国,两国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俄经济形势对我省外贸及各方面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肯定,俄经济有它自身的软肋,世界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恐怕还要进一步加深。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和格鲁吉亚的紧张关系、股市撤资、卢布自由兑换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在新的一年里都会对俄经济造成影响。但比照1998年,目前俄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要强得多。俄政局稳定,政府掌控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经济结构深层问题有所缓解,重要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都上升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重要因素是前一阶段俄在石油涨价过程中收入较多,政府财政储备尚充裕,外汇储备也比较多。因此政府有能力对股市、汇市实施干预。因此俄形势还不至于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杰作了《从金融危机看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报告,文章阐述了金融危机形势下东北亚国家加强共识,认清彼此间的依存关系不仅是应对经济衰退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猜疑与对立,加速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选择。夏焕新研究员进行了点评。
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凤林报告的题目是《从加强中日“战略互惠”角度谈黑龙江省与日本农业合作》,王桂兰研究员作了点评。
犹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程红泽论文题目是《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巴以冲突》,该中心石方研究员作了点评。
俄罗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涧南论文的题目是《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人口、文化差异》。他的发言论述了中俄两省区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人口结构及自然环境的差异;二是经济结构和两国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差异;三是两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如决策方式、人动等;四是文化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对中俄区域合作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中方对此应当采取的对策。高玉海研究员进行了点评。
犹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铁江的论文题目是《哈尔滨犹太人研究与中以关系走向》。曲伟院长作了点评。
关键词:会计本质;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新经济形势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知识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背景介绍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我国会计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理论的主流观点
1.会计信息系统论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的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这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
2.会计管理活动论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
三、新经济形势下对会计本质观点的解析
1.在当今新经济形式背景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需要了解本单位的财务方面的信息,还要了解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信息和更丰富的前瞻性信息。而且,在当今的大环境背景下,这些非财务的信息在企业所需的信息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例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资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国家对于自身企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行业如采掘业等)、节能环保政策技术、国际大环境的形势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如经济危机)等,而这些信息是在财务信息上是无法得到体现的。
2.根据会计管理论的观点,会计被视为为一种管理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管理工具论”相比,“管理活动论”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为会计工作适应改革开放,适应企业会计转轨变型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我国会计历史上的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今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的范围得到扩大,也神话了管理的内涵。同时,由于信息化处理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手段更为丰富。所以,以前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好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的界限。因此这一概念应该更为具体地规定。
3.控制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的特征,它正在逐步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不能用控制去笼统的概括会计的本质。新经济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夸大了控制的界限。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的金字塔越来越扁平,控制的界限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远程控制成为了可能。因此,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财务控制在经营控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弱化,而片面强调会计的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使得其意义更为深化。
四、会计本质应将其放置在新经济形势下进行考量
新经济形势的改变,改变的是社会的大环境,改变的是会计环境,改善的是会计手段。在这一全新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去考量会计的本质。传统的“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虽然都不能很完整地概括新形势下会计的本质,但却各自在某一方面抓住了会计本质的精髓,而这仅仅是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而这三种理论都需要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
正如前文所例举的,知识经济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本质应对新经济形势更加快速地适应,加快对虚拟衍生金融工具、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的理论解释,并要在世界当今大环境下不断深化与所属特殊历史背景的融合,使得会计本质更能体现现代新经济形势下的时代特色。
同时,在当今世界局势新一轮变换之中,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应有意识地根据我国当今经济社会现状,紧扣时代脉搏,不断与新兴的经济社会内涵相结合,走出一条由我国特色的、承接我国发展脉络的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M].财经出版社,2003.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际货币资本以及资本跨国流动等相关内容是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另外,课程体系中还包含跨国企业与跨国银行的经营形式。该课程中,不仅包含政治与制度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还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不仅能够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问题反映出来,还迎合了现阶段社会对经济相关人才的需求。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析工具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用于课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有两个,分别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国际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基础便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所以,国际经济学中的所有分析都离不开这两个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中,也可以大致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划分,其中国际金融便属于宏观经济领域,而国际贸易则属于微观经济范畴。
(二)研究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际经济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研究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除了研究与分析微观领域中的国际贸易政策、贸易理论、贸易需求要素流动,以及宏观领域中的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等传统国际经济学问题,还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性研究模式,研究经济变化过程中的相关领域,从而让国际经济学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
(三)课程体系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与很多其他的经济学科都有很大联系,因此,想要学习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打好相关基础,在课程前期做好学习准备,学习一些货币银行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以后对财政、投资、贸易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这门课程与国际金融学以及国际投资学等以后要学习的课程也有很大联系,学好国际经济学,有利于后期课程的学习。
(四)教学要求
国际经济学还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数学思想与数学模式,其理论体系也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素养与扎实的数学知识,如若不然,则很难真正了解与吃透国际经济学,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企业竞争力也有很大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外资的利用率也逐年增加,在千变万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更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定位问题
《国际经济学》中并不是单纯包括经济学知识,还涉及到投资学领域,属于一种交叉学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国际贸易越来越多,相应的,对国际资本管理与运用的人才也高度缺乏。所以,我国在一些高校中创设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教材也开始陆续出版。但当前出版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更偏重理论性研究,教材中的案例非常少,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经济学相关理论太过艰涩,如果没有案例做支撑,很难真正理解与掌握。
(二)内容设计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改变,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也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及时更新,如国际上的贸易机理、分工模型、贸易政策、收支调节等,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国际投资形势与状态及时有效的反映出来。但现阶段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计《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却只是依照着传统教材,一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甚至停留在几十年前,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将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反映出来,也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
《国际经济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具有一定的实务性,需要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国际金融等学科相适应。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理论知识淡化,着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举例来说,在《国际经济学》中,国际投资理论是一节比较难理解的课程,单纯的讲授理论,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理解理论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真实的经济现象还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在讲授一些国际投资知识时,可以通过图表或数据对知识进行辅助说明,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但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却很少运用这些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
(四)课程考核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中的《国际经济学》还运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基本模式便是将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相加。一般情况下,平时表现分为出勤与作业两部分,期末成绩便是单纯的分数决定。这样传统的考试形式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也无法体现出《国际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无益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素质问题
教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的很多高校中,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却相对欠缺,教师没有在外贸企业工作与实践的经验,空有理论,却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际的经济工作没有全面认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与实际相联系,削弱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国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急需改革,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针对当前课程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重新定位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相关教材不仅要有经济学知识,还要与管理学知识相联系。教材需要重视基础知识,整体思路需要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在理论部分,除了必要的理论介绍,还需要运用图表等具体形式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材还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并保证案例的新颖与生动,最好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引起学生共鸣。另外,设置一些“知识拓展”等板块,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相关政策”,而课程的难点内容在于通过数学模型方式,对这些理论与政策进行阐述,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讲解这方面内容。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可以对数学模型进行比较深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前提、论证、结论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学模型中所蕴含的经济含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则需要着重讲解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概念。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换挡期,因此,《国际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需要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更新,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但教材无法实时进行更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进一阶段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方向,并在教学时及时将新的经济内容与数据引入到教学中来。举例来说,在“国际贸易理论”一节中,教师需要将当前新的思想与理论介绍给学生;如在“欧盟经济一体化”一节中,需要及时的更新新的相关数据,并向学生讲解欧盟当前的发展情况。
(三)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还要考虑实务,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通过案例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对国际热点进行实时关注,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文献,在这些资料中挑选典型案例,还要针对案例设计一些问题。举例来说,在“跨国并购风险”的相关问题中,便可以举2009-2010年间的海外并购热潮为例,并提出并购热潮产生的原因、海外并购的特点、不同企业并购产生的不同结果等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总结,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相关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
该课程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将课堂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幻灯片,并在课堂上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解。举例来说,让学生制作跨国公司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的幻灯片,并以此为基础,论述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以及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运用综合考评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一实用型学科而言,单纯的试卷考试是无法真正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的。因此,可以将笔试作为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缩小其占总成绩的比例,加入案例讨论、论文、作业、出勤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化评定,通过“考”和“评”的结合,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提升教师水平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相联系,将教师送入企业中的国际经济部门进行学习,如外贸部、金融部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利于以后教学。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以弥补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的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年,我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轮番冲击,经济增速回落,然而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止步,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本文将予以分析。中国
1 经济形势介绍
2008年,总体来说,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依旧良好,消费需求增长较快,通胀水平也在进一步回落。但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因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减速导致的全球性需求减少引起我国2009年上半年出口量下降,使得国内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突出。为此,我国中央政府适时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扩大内需,在2009年的上半年,国内经济已经呈现回暖的趋势,cpi消费者指数在今年2月份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在逐月下降……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政府的经济振兴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外的学者和机构都视中国为这场危机的救世主,认为中国的经济将推动全球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2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现状
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准确及时把企业的产、供、销的数据较全面、较具体地反映出来,把感性认识变为一组组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的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在当前的上述的国内经济形势下,本文对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认识不到位
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根本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和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模糊、并对其重要性了解甚微。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据记录和计算,统计数据就是填填数字及报表,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没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2.2 统计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在当今的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亟待改进,有的甚至还是改革开放年前的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都是以手工统计为主,未能实现统计方法的信息化。
2.3 统计指标落后
当前,企业经营者重视的是市场信息、经营质量、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而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则要求企业上报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的指标系统,导致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统计的信息不感兴趣,集中地说明了企业统计指标的落后不科学,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 统计监督机制缺陷
由于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及对其的重视不够,使得国内企业的统计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或不健全,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混用,统计数字经常被随意修改,大大降低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降低统计信息的有用性。
3 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做出改革,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服务,提供有用的统计参考信息。
3.1 转变认识
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使其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要彻底地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和相关的统计人员则应该多学习现代统计概念,应认识到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所以应该转变认识,加大统计工作投资力度。
3.2 改善统计方法、手段
改善企业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企业应该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资力度,争取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可根据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全面根本上改善企业统计方法,能节约时间并能有效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领导者管理决策提供统计信息。
3.3 设置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来设置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量身打造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适当的时候并可设立专题性指标体系,从而使得指标体系既能反映企业运转情况又能够与政府统计要求相适应。
3.4 加强统计监督力度
统计工作的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企业在对日常统计工作的各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对其自身的统计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统计工作的全面性。
3.5 人才培养
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对统计人才的招募和培养,以备不时之需,应该对企业统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来提高技能,使其获得了现代化统计概念的同时,又能熟练操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升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当前,我国还未能彻底地走出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未实现全面复苏阶段,基于此特殊阶段,国内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步伐刻不容缓,需要不断地适时改革来促进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对企业发展及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2]李瑛珊.对统计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
[3]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4]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5]周四军,刘颖.论统计技术的创新与实现.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07-10.
[6]毛春元.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再认识.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17.
[7]肖文渊,陶正纲,张文丽.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版), 2005-06-30.
[8]肖文渊,吴成茂,罗俊春.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饲料研究,2005-05-10.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世界经济阴霾密布、险象环生。欧洲债务问题持续发酵,债务危机逐渐向意大利、法国等欧洲核心国家蔓延。欧盟各国始终无法出台切实有效和协调一致的拯救机制,其结果持续沉重地打击全球对欧洲经济前景的信心。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疲软不振,2011年8月,美国国债首次失去标普的“3A”评级、美国债务问题依然是悬在世界经济头上的一个“堰塞湖”。全球债务2011年末将超过40万亿美元。随着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全球经济不断滑向衰退的边缘。201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动“十二五”规划在开局之年顺利实施,中国经济在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预计全年将呈现温和回落的良好态势,并将保持9%以上的较高增长率,物价总水平在国内调控和外部需求走软的作用下冲高回落,趋于稳定。
2011年,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紧缩、监管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积极应对,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贷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央行年内5次加息使国内银行业的利息差得以进一步上升,资金紧缺加上银行贷款主动向中小企业倾斜,使得银行能够获得较高的贷款定价,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在内的各项资产质量明显好于预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的风险成本压力。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6921亿元,占2294家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6.8%。
2011年是交通银行实施“十二五”倍增计划的第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交通银行全行上下齐心、奋力拼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截至2011年9月末,交银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3万亿元,实现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30%,年化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分别达到1.2%和21.3%,资本充足率达到11.9%。2011年、交通银行实施了一系列的业务转型和经营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
一是继续打造财富管理特色。2011年,交通银行坚持“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的财富管理方案。在企业财富管理方面,以“蕴通财富”为对公财富管理品牌,着重推广资产解决方案、负债权益解决方案、财富工程方案和专项服务方案等四大类产品服务方案,不断完善综合化高效的“财富管理超市”。在个人财富管理方面,不断创新丰富服务内容,发挥交行集团综合化、国际化优势,通过有效运用6W全球财富管理综合规划方案来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财富目标。目前交行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已突破10%,高价值客户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二是重视服务软实力建设,大力提升服务水平。银行业竞争最终是靠服务取胜。交行提出了“一个交行、一个客户”要求,长期以来坚持“总行为分行,部门为基层、中后台为前台、全行为客户”的服务理念,积极打造优质金融服务品牌。我行已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营销、一站式审批”金融服务模式,提升对客户,特别是大客户金融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注重发挥交行一汇丰“1+1全球金融服务”优势,不断强化多元化、跨市场、一体化金融服务优势。积极打造“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服务网络。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任务,打造交行差异化竞争发展优势,树立交行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是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交通银行在继续为优势大中型客户提供优质、全方面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民币个人贷款及小企业贷款等零售贷款业务,不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进一步完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框架和管理措施,深入推进信贷行业结构调整,主动减退房地产等重点风险领域。持续推动各类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大力拓展银行卡业务,中间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四是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和政策制度,建设全行板块联动、矩阵管理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重点关注并持续跟踪房地产、民间融资等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排查。深入推进精细化的贷后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贷后管理工作质量。进一步梳理操作风险事件收集机制与管理流程,完成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识别与自评估工作。出台跨业跨境风险管理规划和并表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达标工作。
五是加快海内外机构网点建设。2011年,我行计划新设的32家分行获得批准,加快了二三线城市布局,地市级城市覆盖率较年初提高5.85个百分点至48.9%,百强县机构覆盖率为75%。2011年,交通银行英国子公司正式成立、旧金山分行开业、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台北分行也已于近日获准开设。由此,交通银行已在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法兰克福、澳门、胡志明市、伦敦、旧金山、悉尼和台北等国际和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了12家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以亚洲为主体、欧美为两翼”的经营网络,覆盖了全球主要的投资市场。
展望2012年,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将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欧洲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欧洲的银行业也可能再次出现动荡,欧债危机仍将是困扰欧洲各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美国经济正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尽管未来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欧美经济仍将持续疲软,这将对2012年中国进出口形成较大的冲击,并将导致中国净出口出现负增长。从拉动中国经济的另一主要动力投资来看,在中国房地产调控实施一年车以后,房地产市场已面临拐点,未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显著下降。出口和投资的放缓将导致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相比2011年出现下降。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会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信贷增长,财政政策将向保障房建设和促进消费等方面倾斜,使得房地产市场和中国经济不至于出现硬着陆等极端情况,预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可能达到8%以上,继续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不少学者和金融业人士与他一起,挤满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里的三个会场。没人理会暴雨警报,因为这次主讲嘉宾里,有不久前从世界银行回国的林毅夫。
同一时间,王锦侠正在深圳机场,一次次改签去北京的机票。从下午4点开始,他执着地前后过了4次安检,“今天死也要赶到北京”,他和安检员这样打趣说道。
王锦侠来自深圳前海,中国南方新一轮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新的制度设计“迫切需要思想支持”,此番来北京,他希望就此请教林毅夫。
在世界的甲板上
王志浩们的关切,偏向宏观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学能否为其成因和对策提供解释;而王锦侠们的问题,涉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这是“重构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四年前林毅夫临赴世行上任时说,自己是抱着“再读一个学位”的态度去世界银行的。四年后,这个自称“考上大学的农村高中生”,交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5月17日,林毅夫临别世行的“毕业欢送会”。当中赢得最多掌声笑声的,是非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自编自导的一个节目。他别出心裁地做了一组“回归分析”,题目是“林毅夫的一跃”:面对海峡,从台湾一跃来到大陆;之后幸运去芝加哥大学留学,直到学成归国;而后又作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一跃登上世行,到如今即将离别。他在林毅夫的几次来去,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之间寻找巧合:“林毅夫在世行这几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恰好比其他年份高出整整1个百分点。”这是经济学家们之间的幽默。
举办这场欢送会的,是世界银行的发展研究部。其字母缩写为DEC,在英文中与“甲板”同音。而首席经济学家,就是“甲板”上的“舵手”,要负责“设定研究议程,引领发展经济学讨论”。五个局、200多位学者和分析师,林毅夫领导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个高智商群体:他们的分工几乎涵盖各个经济领域,其中还包括80多位高级经济学家和区域首席经济学家。
发展研究部门和业务运营部门,是世界银行的左膀右臂。在其愿景中,“为了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需要将“财政的手段,与思想和知识的力量结合起来”。如果说前者是风帆,后者则要靠舵手与海员。
“别人是不是服你,靠的还是学术,而不是职务。”王斌涛在世行工作了8年,他认为在世行整个科层制的大框架下,研究部却有着自由争辩的学术气氛。在这里,领导力需要根植于思想的信服。
消灭贫困的追求
甲板之下,是一艘大船。
塞勒斯汀·蒙戈来自喀麦隆,是世行首席经济学家非洲事务的高级顾问,为了和林毅夫讨论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他需要一路小跑穿过一条马路。世行有近一万名员工,分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数幢巨大的办公楼里。在这条街上,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
林毅夫的住所,在靠近华盛顿的乔治敦。两层小楼旁,有一片闹中取静的树林。“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句,其实也是林毅夫每天的工作生活状态。
“我个人能动用的调研差旅经费,就有200万美元。”刚上任一周,他就赶赴非洲。离任前不久,还在代表世行出访南美,进行“二十一世纪的产业政策”的全球对话。
四年间,林毅夫走访了60 多个国家,光非洲就去了14次。据世行的同事说,其间没有休过一次假。他告诉记者,工作中唯一的遗憾,“是一天只有24小时”。不过,因为经常在数个时区间往返,他在行程中倒是常常能一天“多出”几小时。
不出差的日子里没有倒时差之苦,这时林毅夫一般提前半小时到达世行,参加每早8:30的行长例会。但如果赶上经济形势和政策建议的定期交流,还得更早赶到会议室参加视频连线。那一端的首席经济学家们,来自被称作“掌控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国际组织:除了街对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还有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位于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以及各大洲的发展银行等等。
夫人开玩笑地说,“他连上厕所都要用跑的。“而研究工作,大都只能在深夜或凌晨进行。如此奔波辛劳的背后,是因为世行确有“诺言尚待实现”:追求“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思想的交锋
世界银行并非一般意义的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国际复兴与开发”。减贫和发展的目标伟大,但是工作却充满挑战,也充满争议。
最富戏剧性的背景是,从1981年到2002年,全球贫困人口从19.4亿下降至16.4亿;而同期中国的贫困人口从8.4亿下降至3.6亿。这意味着如果把中国的发展奇迹排除在外,全世界贫困人口跟80年代比,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约2亿。“我能够去世界银行,是因为水涨船高。”林毅夫这样解释个人命运和中国崛起之间的联系。
林毅夫到来以前,世行这条“大船”的航海日志,都是由西方人书写的。不仅消除贫困的效果欠佳,对于陷入困境的中等收入国家,世行所开出的药方,带来的问题甚至比解决的问题更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盛顿共识”主导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受援国家推行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结果那些发展中国家发现,与以前相比他们的经济增长反而更慢,不稳定性更大,陷入了“失去的数十年”。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与运用的发展。
中国对于比较优势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起初的不认识,到后来的自发运用,再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推行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之间的差别。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当作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同义语。为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得不动员中国成立之初极端有限的资源去扶植和发展极少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早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那么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没有资本的支持,必将处于落后的位置;同时我们所扶植的产业也处于国家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再加上国家的层层保护措施,这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我们的长项,我们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里,我们要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在客观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之后,我们认识到,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地域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借鉴上述国家经验的同时,力图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然就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但除此之外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中国的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贸易当中要继续发挥优势,并扬长避短。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发挥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
众所周知,中国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比较优势不易过早放弃。目前中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欲速则不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
(二)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条件下,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或轨迹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从而避免走“先发”国家已走过的“弯路”,以更短的“捷径”、更快的速度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其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再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内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发挥中国的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发挥。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有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区域经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发展的效果明显,中国发挥沿海开放地区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而后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着力于中部的发展,这样就展现了中国在未来经济实现内部良性循环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来说,这种格局并未完全形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过去30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正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加以了实施。
第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国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尽管目前这种优势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三)打造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的积累相对充足时,就可以在发挥中国经济传统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换。这一点可以通过积累人力资本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更有利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实现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实现。这一点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碧云.经济学[m].东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