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23:55: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政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数据联合模式
利用数据联合视图和交换接口,将分布式的异构数据转化为逻辑上集中的数据,以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实时集成。该模型的主要组成包括统一查询接口、数据联合视图、资源目录、访问接口、数据标准化模块等。起关键作用的是数据联合视图,它提供了有效联接和处理异构数据的解决方案,对外屏蔽了数据源的多样性。在业务活动和电子政务门户信息服务中,需求方以不同形式和格式提出查询请求;统一查询接口负责接收定向到集成视图的查询,并使用优化算法进行查询转换,将其拆分为一系列子操作;数据联合视图根据资源目录体系,对已分解的子查询进行资源匹配;由数据交换接口从各数据源收集结果,进行数据标准化和组装,最后将集成结果返回到原始查询界面。上述处理序列以同步的方式实时完成,因此数据联合模式适用于业务需求灵活多变、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
1.2数据整合模式
利用相应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将异构数据整合为物理上集中的数据资源。该模型与数据联合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它形成了一个现实存在的数据仓储。该模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处理模块,它在各系统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上,面向预设的业务逻辑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从而屏蔽资源的异构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这种“预处理”方式,使其更适用于业务处理较为固定、业务流程较为复杂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
2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中的技术融合模型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将已有技术手段纳入整体考虑,以有效地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形态。在初期建设中,不同部门、地区的技术基础和建设模式存在差异,导致各系统间技术兼容性较差。因此,系统间的技术融合是电子政务协同的难点,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通常依托于特定的技术架构,较为主流的有SOA架构、网格架构、云计算架构等。例如,王红霞等人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模型;琚春华等人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电子政务技术协同模型;熊曙初等人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与工作流的技术集成框架;林颖贤等人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系统协同模型。复杂系统的技术融合中,通常需要将系统间的协同关联划分为多个层次。因此,尽管上述多种模型受所依托的架构影响而形式各异,但它们都可以从层次结构的视角归一为相近的逻辑模型,即跨系统技术融合包括传输层、数据层、功能层、过程层和表示层共5个层次。从这一共性的层次模型出发,建立统一的技术融合标准规范是重点。实践中,需要采用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通用技术标准,以便将互不兼容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技术对接,进而将具体技术融合到各业务环节中,推动资源共享和服务协作。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对电子政务跨系统技术融合的层次与规范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传输层位于最底层,主要解决多个系统间通过网络互用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的问题;传输层的技术融合规范主要保障异构系统间的无障碍通讯互联。数据层除了要解决数据转化、交换和整合等基本功能,还需解决系统间的有效访问问题,其实现可以考虑从语法、语义角度进行。功能层依托于业务逻辑,针对电子政务实体的业务关系、资源共享关系进行层次化的功能构建,以解决面向用户的服务问题。过程层根据业务活动和工作流来组织服务功能,其技术融合以服务协同和数据协同为基础,综合运用低层支持协议和相关的集成技术来实现流程化的服务组合。表示层主要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调用界面,其技术融合的要求在于保证用户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满足用户通过界面方式访问不同系统的应用功能;因此需要提供可兼容多种应用程序的统一界面,以将相对分散独立的电子政务服务组成一个整体。
3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中的服务协作模型
当前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交互功能急需大力提升,特别是需要将多个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按用户需求和业务逻辑进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标准化服务。因此,跨系统服务协作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问题。现有实践中,诸如“网上并联审批”“一站式办公”等服务形式都是以跨系统的服务协作为基础。电子政务中,一项业务活动往往包括多个子业务,这些子业务来源于不同协作机构,但都存在一定的时序约束和业务逻辑关系,可组合为“服务链”。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基于“服务链”的动态服务协作是现阶段电子政务协同研究中亟待深入的。相应地,电子政务业务的服务分解、子服务匹配和优化组合是服务协作的关键。另外,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电子政务业务活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其服务协作体系需要有灵活性,以实现“可变流程”业务的配置。因此,电子政务的跨系统服务协作模型需要充分考虑业务需求的个性化配置问题。需求方(用户、业务人员)通过客户端或者协同门户提交业务配置请求,协作管理系统按照指定的业务逻辑解析其服务需求,服务需求由协作系统进行分配,由参与服务的协同机构来满足,且资源与服务对用户透明。综上所述,可将电子政务跨系统服务协作模型归纳如图4所示。该模型可分为服务资源层、元服务层、业务层和服务层。服务资源层中,参与协同的各系统将自身服务功能分解为粒度最小的子功能;在元服务层中,按统一的标准描述各子功能的基本信息(包括服务功能描述、约束条件、输入、输出参数等),并将其注册成为元服务,注册信息汇总为元服务目录,元服务可通过统一的安全接口进行调用。用户在服务层产生业务需求后,系统根据业务逻辑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相互约束的子任务,构成任务流,完成业务过程建模。相应的业务流转至元服务层,由元服务匹配模块查询元服务目录,以最优化和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元服务匹配。最优化原则要求服务的匹配综合质量、能力、资源、职责、时间响应等维度考虑;最大化原则优先考虑某一系统可命中多个单元的“服务组合”情况。相应地,元服务调用模块通过安全接口调配元服务,通过流程化的服务组合实现用户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映射。服务链的优化组合在满足业务逻辑约束关系(包括元服务间的顺序、并行、分支3种基本时序约束)的前提下,对存在前置关系的元服务实行串联响应,否则实行并联响应,以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4电子政务跨系统要素协同中的管理协调模型
电子政务跨系统要素协同中,管理协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指出,政府零散孤立的管理职能体系导致电子政务效率降低,管理体制问题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阻碍日益明显。吴建南等人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信息技术只有改变政府内部流程的分工协调,才能显著提升政府绩效。多个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架构以协调跨部门横向合作,是实现电子政务目标的重要保障。在电子政务发展初期阶段,跨系统要素协同的管理以主管部门统筹方式为主,以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和缓解协作阻力;而在成熟阶段,应转向持久型管理协调策略,其核心是建立业务标准、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各国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共性是通过明确目标和建立标准,以结构化方式进行管理协调。相应地,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管理协调中采用了FEA架构,自顶向下分别包括绩效、业务、服务构建、数据、技术五层参考模型。英国在电子政务管理协调中建立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互操作框架,包括如图5所示的六个层面,自顶向下进行组织协调,自底向上开展变化管理。这一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可为我国电子政务跨系统协同的管理协调提供参考。
5结语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保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机房一体化的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政务中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与发展趋势的展望
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分布式知识管理的实现
对电子政务的多视角思考
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廉政意义探讨
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与管理误区的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基于MPLS-VPN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研究
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电子政务的安全审计相关研究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设计
电子政务中网络划分与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探讨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前景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研究
UML的活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研究
一种基于角色网络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
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务员的挑战与新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化变革,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在新时期逐渐普及应用,成为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窗口,影响政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联合国2014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为0.5450,排名第70位,相较于上一次调查上升8位,这是我国在近10年排名首次上升,排名的提升可见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日益完善,新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初见成效,各级政府也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应配套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电子政务更快地发展。
2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作用和意义
2.1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传统的纸质办公使得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存在着诸如传递速度慢、信息查询不便捷、归档困难、传播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以及反馈不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电子政务系统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实现了无纸办公,计算机信息存储容量大,速度快,反馈及时,并且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方便快捷地对信息进行处理,简化工作流程的运作环节和程序,减少例如公文流转等信息传递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的有效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行政成本,信息化办公系统实现了公文自动化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线上工作减少了行政运作过程中的不必要开支。其次,随着政务工作流程的优化重构,减少了政府组织规模,机构和人员的费用开支也有所降低。
2.2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
党的十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亟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信息社会,电子政务系统则成为建设科学合理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应用提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其次,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务公开,使得信息传播和交流更为便捷高效,鼓励公众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众的利益。并且基于互联网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监督环境,政府提高了监督管理能力,使得公务运作过程更为公开公正,高度透明,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普及应用存在问题
通过对现代电子政务系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服务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缺少统筹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宏观规划,缺少统一的技术建设和评测反馈体系。各部门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最终却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这不但导致电子政务项目重复建设,浪费大量资源,更导致已有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数据冗余,最终影响政府科学合理地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有的机关内部,既有华通统计数据、壹咨咨询、万得资讯等外购数据系统,又有机关公文流转、历年公文存储等内部数据系统,每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就需要重新配置服务器、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存在软硬件的极大浪费现象。
3.2缺少协调合作,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水平低
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集中协调制度,导致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造成部门内网与外网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互不相通,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应有效能。
3.3电子政务人才短缺,制约网上办公的普及
随着政府部门对无纸化办公的日益重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以及各级工作人员的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推广应用的一大“瓶颈”。由于机构精简等各种原因,一些部门既缺少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又缺少熟悉业务工作且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普通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薄弱,安于保持原有办公习惯,不愿意尝试新型电子政务系统,不适应新时期网上办公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系统推广和普及。
4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应用效率措施
4.1以需求为导向,做好调研调查工作,为有效应用打基础
提高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效率,建设初期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不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全局工程,特别是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即要解决不同部门、领域和人员的多种需求,又要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省级政府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之前,一方面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各部门单位、各级工作人员的需求,充分考虑一线人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要博采众长,学习参考其他省市的经验和教训,邀请专家学者或专业公司作咨询规划。真正在建设时做到科学、周密、有序,从而为后期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
4.2重点抓好数据库建设,满足各部门深层次需要
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当前各级政府数据既有大量内部公文,又有大量统计数据、电子刊物等外部数据,还需要使用大量公开数据,因此面临着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多,处理要求高等诸多挑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进行适当集中,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收录、整合各单位产生和需要的数据,建立统一的、高水平的、全省机关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由专业部门安排专职技术人员维护管理,利用身份认证等手段,向各部门提供应用和服务接口的访问权限,使各单位业务人员的精力完全用于前台操作,做到了既避免重复建设,又方便灵活办公,真正满足各部门的不同需求,进而提高相关系统的应用效率。
4.3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突出人性化和个性化,降低系统应用门槛
解决系统数据后台管理维护的难题后,就要对不同部门和用户进行量身定制。一方面除要为各政府机构开发具有共性的通用应用系统外,还应该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区域特点和领导的特殊需要,开发个性化的服务系统。要充分考虑细节,根据各窗口不同业务方向,用户不同使用和操作习惯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前台操作界面。另一方面不但要面向政府人员办公,更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整合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各类平台,打造成综合的网络办公平台和业务窗口,第一时间对各类经济社会焦点、热点和公众申请,投诉等做出有效的回应,让群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决策当中,使其成为服务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构建和谐的桥梁,使电子政务系统充分融入政府机关和百姓生活中,从两个方面促进系统的有效使用。
4.4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应用意识,尽快推广普及
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率取决于各单位工作人员使用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培训、和制定相关制度等多种形式,要求政府机关各级人员破除旧思维,抛弃旧习惯,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消除逆反心理。要加深各单位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了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提高机关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真正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效率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逐步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学会使用相关系统,适应新形势“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同时,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单位要跟进一线业务部门的使用情况,第一时间排解相关技术问题,定期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及时更新完善相关功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高效利用的长期性。
5结束语
我国政府自开国以来的职能转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9年前为“管治型”阶段;第二阶段,1999年至2010年,为“法治型”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2020年为“服务型”阶段。作为一种政府职能形态,“服务型”政府应在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得到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核心,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是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现代型政府。
二、当前消防执法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消防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社会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消防安全的新期待、新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执法队伍中,少数基层领导和消防监督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和意识不够强等问题是困扰消防工作发展的瓶颈。1.消防电子执法“事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专业能力不够高。消防监督管理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法”不仅包括消防执法过程中涉及的消防法律法规,还包括消防执法的程序。当前很多消防执法人员不熟悉本职岗位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和岗位技能,简单执法、机械执法、粗放执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些消防执法人员不会操作本岗位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离工作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执法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消防电子政务系统是为老百姓申报行政许可服务的,一些监督执法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情绪执法、人情执法、利益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2.消防电子执法“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执法的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消防执法应公开的内容主要有:行政许可项目、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执法人员身份、服务承诺、监督举报途径等。但由于公开方式的局限性,能够查看和了解到消防执法知识的人也局限于一些到窗口办理消防业务的人员。除行政许可外的行政处罚、火灾复核等消防业务以及这些业务办理的流程,只有在内部网络才能查询,并且只是指定部分有权限的消防执法人员才能查看。二是消防执法程序不够正当。“法治”中执法必须程序正当,在西方法治国家里又称程序正义。程序正当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程序设定正当,不偏向、不歧视,符合公平、公正的立法原则;二是指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程序法是实体法的保障,程序违法会造成实体法施行走样,偏离立法的轨道。三是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下放管理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电子办公系统,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但在一些基层单位,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3.消防电子执法“事后”存在的问题一是事后监督力度不够强。消防执法分为“事先”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中,“事先”监督的效果最佳,“事中”监督其次,“事后”监督的效果最弱。如果“事先”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设置好执法程序,就能从源头上规范消防执法行为,此后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就容易很多。以前,由于执法质量考评抽档、调档程序设置得不够严密,往往产生很多档案重新“包装”的问题,即为了考评而在考前修改执法卷宗。这样,事后监督就无法对前面的执法行为产生约束力。现在,全国的消防队伍建设已经实现电子化、实时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日常监督等档案卷宗全部从网上走程序,逐步提高了透明度、公正性与时效性。二是责任追究体系不够完善。对于消防执法不力、执法过错行为采取的处理措施,直接影响着下次的执法行为。因此,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法的规范性。当前,对于“事后”监督和考评普遍存在着考评结果只体现在扣分、通报上,没有实际的处罚措施,未能对执法个人形成约束力,这样将导致违法违规执法持续存在而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杜绝。
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消防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务及运作管理的整个过程。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使交易双方面临的商业机会迅速扩大。实际上,网络就是一个规模无比庞大的虚拟市场,参与交易的成员可以覆盖全球。电子商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服务。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生产者可以迅速地对消费者的要求做出反应,还可以分析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什么,进而主动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实现一对一的市场营销。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可视化的供应链,减少产品库存积压,实现敏捷生产。
电子商务包括4个组成部分:一是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电子交易(B2C);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B2B);三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交易(B2G),如政府采购;四是消费者(公众)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电子交易(C2C)。类似地,电子政务也包括4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四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4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子商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广大企业对国际互联网抱以巨大的希望,电子商务一时间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词。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实际上,电子商务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原动力之一。例如联想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做得很好,但是联想的电子商务体系与中国的金融体系、税收体系、海关体系无法很好地对接,因此发展电子商务要求政府行政改革与时俱进,发展电子政务。
新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征要求政府对新经济有敏锐的洞察力,政府不仅要及早介入电子商务,参与实践,而且要主动为电子商务营造安全、有序、合理的商务环境,新经济时代赋予了政府新的经济内涵。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是“同构”的。开展电子政务的前提是政府实现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电子政务是政府对政府部门内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与公众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同样,电子商务是企业对企业内部、其他相关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公众)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交集就是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接口。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支持,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开展也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持。因此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存在上述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认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是“同构”的。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支撑体系的“同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务流程再造(GPR)与商务流程再造(BPR)。企业为了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运作,要求对以前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商务流程再造;同样,政府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也要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政务流程再造。
(2)政府资源规划(GRP)与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求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加快对市场的反应,这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同样,政府为了节约运转成本,提高政务的处理效率,也要考虑如何对政府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就是政府资源规划。
(3)政府关系管理(GRM)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为了在市场销售中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不断升级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与企业的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护、管理和更新,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虽然政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也要采用信息技术提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就是政府关系管理。
(4)政府供应链管理(GSCM)与企业供应链管理(ESCM)。企业为了有效满足客户需求,要联合企业上游和企业下游的合作伙伴,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材料、燃料等采购以及产品供货进行管理,这就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虽然政府没有必要像企业那样,但是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实体单位,必然要求采购物资以满足政府部门正常运转的物资供应,如办公设备、燃料、电力等,并对物资采购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就是政府供应链管理。此外,如果我们把政府的文件流转看作一种特殊的供应链形式的话,那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就可以变通地应用到政府业务流程管理当中。
(5)企业信息门户(EIP)与政府信息门户(GIP)。企业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要建立企业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企业信息门户;同样,政府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以便快速获取外界信息以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要建立政务信息的门户网站,这就是政府信息门户。
(6)协同商务(CC)与协同政务(CG)。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相关企业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联合起来开展电子商务,这就是协同商务。由于企业或个人要办理的许多事情要与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传统政务方式是让企业或个人串行式地跑腿,现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办公,企业或个人只要在一个网络入口填写一份电子表格就行了,剩下的事情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办公处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开销,这就是协同政务。协同商务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同样,协同政务也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开始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阶段转移,强调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手段,更为人性化地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目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规模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急需研究提出科学的绩效评估理论,以规范、指导和评价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研究已确定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及政府的行政理念、价值追求和职能责任等来确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制度机制制约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电子政务作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的评估,通过对
各地区的政府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投资收益、发展状态和发展过程以及整体发展状况的对比,来了解差距和机会,激发变革勇气和发展信心,使政府在弥合“数字鸿沟”和消除“信息孤岛”的变革努力中不断地完善电子政务需求的政府基础,引领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以保持电子政务的生命力并符合公众要求与期望,同时为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设指导。我国还制订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安排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长期固定下来,帮助政府更好地控制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重视和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以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和缺乏效益,保证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电子政务建设预期目标的达成。
目前,国内已经有广东、江苏、青岛等省市开始着手进行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启动了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破冰之举。有关学者也开始就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总的说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在我国已在学术和实践领域提上议事日程。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实际上,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还处于政府日常行政工作之外的一种边缘性地位,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构,也没有通过法律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作为制度安排固定下来。如何实质性地、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成可专家学者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以前对电子政务绩效的研究主要从政府网站外部特征入手,进行外评估。电子政务绩效的外评估无需制度建设,但基于国内非政府的评价机构发展不成熟,政务公开程度不理想,公民参与度不足等原因,即便是外评估,在我国恐怕也还存在着一些制度障碍,使得评估方式只能局限于网站分析。如何使外评估提升到“公共满意度测评”的阶段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思考。同时,仅仅评估电子政务的外部绩效是不够的,评估电子政务的建设绩效时,还应包括流程优化、制度建设、成本投入等内部绩效。
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的内评估是建立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项目费用-效益分析”、“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这三大制度基础之上的。然而,这三大制度基础在我国几乎都不存在。首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尚待启蒙。如果说美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正在破解XYZ的话,中国则还在呀呀学语ABC。从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开始政务改革,大概落后于发达国家百年以上。《政府信息开放法》即将颁布,专家们建议尽快制定《隐私保护法》,逐步实现从信息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跨越。其次,政府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形同虚设。《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986年获国家计委采纳。《方法与参数》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评价方法,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费用效益分析法,它要求从国民经济全局对项目的投入及产出进行识别、计算、衡量。但是我国政府的投资极少受到约束,率性而为是家常便饭,且政府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世所罕见,即使财务评价也常以“可批性研究”对付项目审批而已。结果,国民经济评价方法极少应用,政府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形同虚设。再次,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刚刚提上日程。值得高兴的是,针对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已经提上日程。目前财政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还不具备科学地确定由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履行一些公共服务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有待规范和完善。
这三项制度中,最难的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次难的是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因此,有关学者提出从政府项目费用-效益分析入手,建立粗略的项目评价制度。以费用效果分析暂代费用效益分析,用定性的、非货币化的“效果”对政府项目进行简单评价。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薄弱,难以在近期内实质性地推进内评估。如果不顾及制度基础,把政务绩效评估单纯视为一项技术、一种方法、一套指标体系,那就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所以,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构,研究如何以法律制度规范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然后在实践中渐渐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建设。
目前,有关研究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还没有形成同意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价结论无法横向比较。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采用何种评价方法,评价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绩效,以上这些问题在当前的研究成果中仍找不到答案。也就是说,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存在严重的缺失。其中,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尤其不足。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涉及到的职能部门日益广泛,面向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其绩效构成更加复杂,应用环境更加多变。曾有学者试图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但在我国当前制度缺失,技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完整可行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强行建立指标体系无补于事。当前提出的指标体系大多指导思想是计划思维的延续,不能确定由谁来推行体系,指标设立本身也欠科学。指标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的关键点,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指标体系将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其他方面,如评估方法、评估模型、绩效确定方法等也是研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和不断前进的实践经验获取中,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前途明朗。
同志曾指出,“要确实让老百姓感到信息化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这才有意义”。电子政务建设要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从政治的高度进行考虑,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国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成功执行的要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07-20.
[2]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渐进战略[J].电子政务,2005,(24).
[3]张锐昕,吴江,杨国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6,(04).
[4]关业文.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04).
[5]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介绍和评析[J].电子政务,2005(2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2.3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7]查先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07).
[8]邓崧,彭艳.我国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模式及问题研究[J]电子政务,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