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利电力论文

水利电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4 00:57: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利电力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利电力论文

篇(1)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844

国内刊号:42-1675/T

邮发代号:38-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变电站中变压器运行方式和损耗的分析,介绍了变电站经济运行的意义,并提出了将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和变压器经济运行控制两个系统合为一体,来达到整体电网中变电站的经济运行与控制,并建立了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变压器变电站经济运行全枚举法

关键词:变压器变电站经济运行全枚举法

0 引言

0 引言

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电力应用于国民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在自身运行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损耗。所以使得既是重要的能源生产部门,还是耗能大户,因此降低电力系统损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方法。

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电力应用于国民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在自身运行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损耗。所以使得既是重要的能源生产部门,还是耗能大户,因此降低电力系统损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方法。

1 研究变电站经济运行的意义[1-5]

1 研究变电站经济运行的意义[1-5]

作为变压、功率传输的重要设备变压器,虽然效率高达96~99.7%,但仍要产生一定的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特别在电力系统中从发电、供电、到用电要有3~5次变压过程,加之整个系统中用到了众多的大容量变压器,使得发电量的10%左右都被变压器给损耗掉了,这个损耗约是整个系统线路损耗的50%左右,是农村电网损耗60~70%,相当惊人,就意味着变电站经济运行就是降低变压器电能损耗。通过对现有变压器改造和更新、研发,采用经济调度方式,最终实现变压器高效率经济运行。

作为变压、功率传输的重要设备变压器,虽然效率高达96~99.7%,但仍要产生一定的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特别在电力系统中从发电、供电、到用电要有3~5次变压过程,加之整个系统中用到了众多的大容量变压器,使得发电量的10%左右都被变压器给损耗掉了,这个损耗约是整个系统线路损耗的50%左右,是农村电网损耗60~70%,相当惊人,就意味着变电站经济运行就是降低变压器电能损耗。通过对现有变压器改造和更新、研发,采用经济调度方式,最终实现变压器高效率经济运行。

变压器的结构材质有很大不同,有的是冷轧硅钢片,有的是热轧硅钢片,还有的是新型节能的,而在我国现行的电网中正是各种类型,各种技术特性的变压器更替期,处于混合状态,并且大部分都是依靠习惯性认识或做法选择运行方式。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不但不经济反而浪费电能。针对现有情况要在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合理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借助对变压器运行位置的优化组合,一方面,实现安全运行和高质量供电,另一方面,改善变压器的运行条件,来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进而实现变电站经济运行。

变压器的结构材质有很大不同,有的是冷轧硅钢片,有的是热轧硅钢片,还有的是新型节能的,而在我国现行的电网中正是各种类型,各种技术特性的变压器更替期,处于混合状态,并且大部分都是依靠习惯性认识或做法选择运行方式。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不但不经济反而浪费电能。针对现有情况要在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合理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借助对变压器运行位置的优化组合,一方面,实现安全运行和高质量供电,另一方面,改善变压器的运行条件,来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进而实现变电站经济运行。

2 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一体化

2 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一体化

电力系统供电时,变电站的电压会随着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为保证供电质量就要进行调压。目前变电站所普遍采用的调压手段是有载调压变压器和补偿电容器,通过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来实现调整电压和降低损耗的目的。还现场投运了根据变电站采集的运行状态数据和利用变电站运行状态九区图,来实现对电压和无功的控制的电压和无功微机实时控制系统[6],或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7]。

电力系统供电时,变电站的电压会随着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为保证供电质量就要进行调压。目前变电站所普遍采用的调压手段是有载调压变压器和补偿电容器,通过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来实现调整电压和降低损耗的目的。还现场投运了根据变电站采集的运行状态数据和利用变电站运行状态九区图,来实现对电压和无功的控制的电压和无功微机实时控制系统[6],或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7]。

电网的负荷特别在农村电网波动幅度特别大。为保证供电质量,我们通常会在变电站并联运行两台以上(包含两台)变压器。但是,当电网中的负荷变小时,铁芯损耗在变压器总损耗中占很大比例。如果能保证部分变压器不过负荷,而切除部分变压器,铁芯损耗可大大减少,变压器总损耗也会减少,起到降损节能的重要作用。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人们对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和变压器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变压器投退的临界电流和功率的解析表达式[8-9],已被广泛应用。

电网的负荷特别在农村电网波动幅度特别大。为保证供电质量,我们通常会在变电站并联运行两台以上(包含两台)变压器。但是,当电网中的负荷变小时,铁芯损耗在变压器总损耗中占很大比例。如果能保证部分变压器不过负荷,而切除部分变压器,铁芯损耗可大大减少,变压器总损耗也会减少,起到降损节能的重要作用。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人们对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和变压器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变压器投退的临界电流和功率的解析表达式[8-9],已被广泛应用。

目前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是相互的独立的系统并存在电网中。调度中心控制变压器经济运行,变电站运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SCADA系统采集到的运行参数,将原本独立并存的两个系统合而为一,使得变电站的一体化的经济运行与控制得以实现,而且还几乎不用增加硬件设施。只是一体化后,变压器经济运行和电压无功控制算法与独立并存时各个系统的算法会有所不同。

目前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是相互的独立的系统并存在电网中。调度中心控制变压器经济运行,变电站运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SCADA系统采集到的运行参数,将原本独立并存的两个系统合而为一,使得变电站的一体化的经济运行与控制得以实现,而且还几乎不用增加硬件设施。只是一体化后,变压器经济运行和电压无功控制算法与独立并存时各个系统的算法会有所不同。

3 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的数学建模

3 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的数学建模

现以农网35kV变电站(双绕组并联运行的变电站)为例,进行分析,此分析可适用三绕组变电站。

现以农网35kV变电站(双绕组并联运行的变电站)为例,进行分析,此分析可适用三绕组变电站。

见图3-1所示有NT台双绕组主变与NC组并联补偿电容器。问题:在现有负荷水平,并满足功率因数、电压质量、主变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下,要使功率损耗达到最小,NT台主变分接头的位置、主变的投退方式和电容器组的投切量,该如何取值。如果所有约束条件实在无法都满足,则选择其中最优方案。

见图3-1所示有NT台双绕组主变与NC组并联补偿电容器。问题:在现有负荷水平,并满足功率因数、电压质量、主变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下,要使功率损耗达到最小,NT台主变分接头的位置、主变的投退方式和电容器组的投切量,该如何取值。如果所有约束条件实在无法都满足,则选择其中最优方案。

图3-1所示,等值电路归算到低压侧参数为[10]:

图3-1所示,等值电路归算到低压侧参数为[10]:

RTi=(Ω)(3.1)

RTi=(Ω)(3.1)

XTi=(Ω)(3.2)

XTi=(Ω)(3.2)

YTi==-j(S) (3.3)

YTi==-j(S) (3.3)

g0Ti=×10-3(S) (3.4)

g0Ti=×10-3(S) (3.4)

b0Ti=××10-3(S) (3.5)

b0Ti=××10-3(S) (3.5)

y0Ti=g0Ti-jb0Ti(S) (3.6)

y0Ti=g0Ti-jb0Ti(S) (3.6)

其中Pki──第i台主变短路损耗值(kW);Vki%── 第i台主变短路电压百分比;I0Ti%──第i台主变空载电流百分比;P0Ti──第i台主变空载损耗值(kW);SNi──第i台主变容量值(MVA);V2N── 第i台主变低压侧额定电压(kV)。

其中Pki──第i台主变短路损耗值(kW);Vki%── 第i台主变短路电压百分比;I0Ti%──第i台主变空载电流百分比;P0Ti──第i台主变空载损耗值(kW);SNi──第i台主变容量值(MVA);V2N── 第i台主变低压侧额定电压(kV)。

并联运行的所有主变变比相同,计算公式:

并联运行的所有主变变比相同,计算公式:

V1t=xtiV1ti(kV)(3.7)

V1t=xtiV1ti(kV)(3.7)

xti =1 (3.8)

xti =1 (3.8)

kt=(3.9)

kt=(3.9)

式中,Nt――主变分接头的数目;V1ti――分接头第i个档位对应的电压(kV);V1t――所选择的分接头档位对应的电压(kV);xti――其中i=1,2,……,Nt;0-1逻辑变量,其对应主变分接头档位,xti=1表示选中第i个档位,xti=0表示第i个档位未选中,为了保证在一个决策方案中只有一个档位被选中,须满足式(3.8);kt――所选变压器的变化。

式中,Nt――主变分接头的数目;V1ti――分接头第i个档位对应的电压(kV);V1t――所选择的分接头档位对应的电压(kV);xti――其中i=1,2,……,Nt;0-1逻辑变量,其对应主变分接头档位,xti=1表示选中第i个档位,xti=0表示第i个档位未选中,为了保证在一个决策方案中只有一个档位被选中,须满足式(3.8);kt――所选变压器的变化。

归算到高压侧的变压器参数:

归算到高压侧的变压器参数:

YT=xTiYTi=GT+jBT(S)(3.10)

YT=xTiYTi=GT+jBT(S)(3.10)

ZT==-j=RT+jXT(Ω)(3.11)

ZT==-j=RT+jXT(Ω)(3.11)

yT=xTiy0Ti=g0T+jb0T(S) (3.12)

yT=xTiy0Ti=g0T+jb0T(S) (3.12)

xTi≠0(3.13)

xTi≠0(3.13)

式中,xTi(i =1,2,……,NT)是0-1逻辑变量,其与并联的变压器对应,xTi=1则第i台主变投入运行,xTi=0则第i台主变退出运行,必需满足式(3.13),使得在决策方案中至少有一个主变运行;NT

式中,xTi(i =1,2,……,NT)是0-1逻辑变量,其与并联的变压器对应,xTi=1则第i台主变投入运行,xTi=0则第i台主变退出运行,必需满足式(3.13),使得在决策方案中至少有一个主变运行;NT

无功补偿量(并联电容器组):

无功补偿量(并联电容器组):

Qc=xCiQCi(Mvar) (3.14)

Qc=xCiQCi(Mvar) (3.14)

式中,QCi为第i组电容器的容量, xCi(i=1,2,……,NC)是0-1逻辑变量,其相对应的是并联电容器组,xCi代表第i组电容器的运行状态,其中逻辑0代表退出运行,逻辑1则代表投入运行。

式中,QCi为第i组电容器的容量, xCi(i=1,2,……,NC)是0-1逻辑变量,其相对应的是并联电容器组,xCi代表第i组电容器的运行状态,其中逻辑0代表退出运行,逻辑1则代表投入运行。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P+jQ=RT+jXT+g0TVS2-jb0TVS2(MVA) (3.15)

=P+jQ=RT+jXT+g0TVS2-jb0TVS2(MVA) (3.15)

变压器串联支路首端功率:

变压器串联支路首端功率:

=PS+jQS=PL+j(QL-QC)+RT+jXT(MVA)(3.16)

=PS+jQS=PL+j(QL-QC)+RT+jXT(MVA)(3.16)

变压器低压侧归算至高压侧的电压为:

变压器低压侧归算至高压侧的电压为:

V'L=(kV)(3.17)

V'L=(kV)(3.17)

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

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

VL=(kV) (3.18)

VL=(kV) (3.18)

设并联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变压器所对应的0-1逻辑变量向量是:

设并联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变压器所对应的0-1逻辑变量向量是:

XC=[xC1,xC2,……xCNC]

XC=[xC1,xC2,……xCNC]

Xt=[xt1,xt2,……xtNt]

Xt=[xt1,xt2,……xtNt]

XT=[xT1,xT2,……xTNT]

XT=[xT1,xT2,……xTNT]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综上可知,XC,Xt,XT与(3.15)中的有功损耗、(3.18)变压器低压侧电压均是函数关系。因此,为可以用以下的组合优化问题描述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

综上可知,XC,Xt,XT与(3.15)中的有功损耗、(3.18)变压器低压侧电压均是函数关系。因此,为可以用以下的组合优化问题描述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

obj.P(xT,xC,xt)

obj.P(xT,xC,xt)

s.t.VLmin≤VL(XT,XC,Xt)≤VLmaxxTi≠0xti=1XT,XC,Xt∈0,1

s.t.VLmin≤VL(XT,XC,Xt)≤VLmaxxTi≠0xti=1XT,XC,Xt∈0,1

需要时还可加入对主变不过负荷和无功补偿量(通过功率因数)的约束。

需要时还可加入对主变不过负荷和无功补偿量(通过功率因数)的约束。

当因为低压侧电压允许的上下界差值较小,调整无法满足要求时,用如下优化模型:

当因为低压侧电压允许的上下界差值较小,调整无法满足要求时,用如下优化模型:

obj.minVL(xT,xC,xt)-V,V(xT,xC,xt)-V

obj.minVL(xT,xC,xt)-V,V(xT,xC,xt)-V

s.t.xTi≠0xti=1 (3.20)XT,XC,Xt∈0,1

s.t.xTi≠0xti=1 (3.20)XT,XC,Xt∈0,1

最接近最优电压约束的决策方案。

最接近最优电压约束的决策方案。

式(3.19)和式(3.20)所示的优化问题是0-1组合优化问题,XT,XC,Xt的全部排列组合方案数目是:

式(3.19)和式(3.20)所示的优化问题是0-1组合优化问题,XT,XC,Xt的全部排列组合方案数目是:

N=Nt×× (3.21)

N=Nt×× (3.21)

一般采用传统的诸如0-1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现代的模拟退火算法[11]、遗传算法[12-13]等求解0-1组合优化问题。如果问题规模比较大,求解会十分困难,还可能得不到最优解。其实式(3.21)组合数目不大,因此采用十分有效的全权举方法求解,保证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

一般采用传统的诸如0-1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现代的模拟退火算法[11]、遗传算法[12-13]等求解0-1组合优化问题。如果问题规模比较大,求解会十分困难,还可能得不到最优解。其实式(3.21)组合数目不大,因此采用十分有效的全权举方法求解,保证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

4 全枚举模块流程

4 全枚举模块流程

全枚举法模块的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全枚举法模块的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景生.变压器经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1999.

[1]胡景生.变压器经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1999.

[2]赵学文.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赵学文.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黄向前.浅谈变电所内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电网技术.2000,24(3):66~69.

[3]黄向前.浅谈变电所内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电网技术.2000,24(3):66~69.

[4]石新春,朱晓荣,杨梅玲.变压器运行方式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情报.1999.2:13~17.

[4]石新春,朱晓荣,杨梅玲.变压器运行方式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情报.1999.2:13~17.

[5]高升,鲁栗.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20(4):28~31.

[5]高升,鲁栗.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20(4):28~31.

[6]孙淑信.变电站微机检测与控制.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6]孙淑信.变电站微机检测与控制.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7]黄益庄.变电站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7]黄益庄.变电站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8]吴安官,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8]吴安官,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9]廖学琦.线损理论计算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9]廖学琦.线损理论计算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0]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0]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1]Kirkpartick S,Gelatt C D,Vecchi M P.Science,1983,200:671.

[11]Kirkpartick S,Gelatt C D,Vecchi M P.Science,1983,200:671.

[12]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3]熊信银,吴耀武.遗传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3]熊信银,吴耀武.遗传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综上可知,XC,Xt,XT与(3.15)中的有功损耗、(3.18)变压器低压侧电压均是函数关系。因此,为可以用以下的组合优化问题描述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

综上可知,XC,Xt,XT与(3.15)中的有功损耗、(3.18)变压器低压侧电压均是函数关系。因此,为可以用以下的组合优化问题描述变电站经济运行与控制:

obj.P(xT,xC,xt)

obj.P(xT,xC,xt)

s.t.VLmin≤VL(XT,XC,Xt)≤VLmaxxTi≠0xti=1XT,XC,Xt∈0,1

s.t.VLmin≤VL(XT,XC,Xt)≤VLmaxxTi≠0xti=1XT,XC,Xt∈0,1

需要时还可加入对主变不过负荷和无功补偿量(通过功率因数)的约束。

需要时还可加入对主变不过负荷和无功补偿量(通过功率因数)的约束。

当因为低压侧电压允许的上下界差值较小,调整无法满足要求时,用如下优化模型:

当因为低压侧电压允许的上下界差值较小,调整无法满足要求时,用如下优化模型:

obj.minVL(xT,xC,xt)-V,V(xT,xC,xt)-V

obj.minVL(xT,xC,xt)-V,V(xT,xC,xt)-V

s.t.xTi≠0xti=1 (3.20)XT,XC,Xt∈0,1

s.t.xTi≠0xti=1 (3.20)XT,XC,Xt∈0,1

最接近最优电压约束的决策方案。

最接近最优电压约束的决策方案。

式(3.19)和式(3.20)所示的优化问题是0-1组合优化问题,XT,XC,Xt的全部排列组合方案数目是:

式(3.19)和式(3.20)所示的优化问题是0-1组合优化问题,XT,XC,Xt的全部排列组合方案数目是:

N=Nt×× (3.21)

N=Nt×× (3.21)

一般采用传统的诸如0-1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现代的模拟退火算法[11]、遗传算法[12-13]等求解0-1组合优化问题。如果问题规模比较大,求解会十分困难,还可能得不到最优解。其实式(3.21)组合数目不大,因此采用十分有效的全权举方法求解,保证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

一般采用传统的诸如0-1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现代的模拟退火算法[11]、遗传算法[12-13]等求解0-1组合优化问题。如果问题规模比较大,求解会十分困难,还可能得不到最优解。其实式(3.21)组合数目不大,因此采用十分有效的全权举方法求解,保证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

4 全枚举模块流程

4 全枚举模块流程

全枚举法模块的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全枚举法模块的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景生.变压器经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1999.

[1]胡景生.变压器经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1999.

[2]赵学文.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赵学文.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黄向前.浅谈变电所内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电网技术.2000,24(3):66~69.

[3]黄向前.浅谈变电所内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电网技术.2000,24(3):66~69.

[4]石新春,朱晓荣,杨梅玲.变压器运行方式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情报.1999.2:13~17.

[4]石新春,朱晓荣,杨梅玲.变压器运行方式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情报.1999.2:13~17.

[5]高升,鲁栗.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20(4):28~31.

[5]高升,鲁栗.变电站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20(4):28~31.

[6]孙淑信.变电站微机检测与控制.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6]孙淑信.变电站微机检测与控制.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7]黄益庄.变电站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7]黄益庄.变电站微机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8]吴安官,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8]吴安官,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9]廖学琦.线损理论计算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9]廖学琦.线损理论计算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0]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0]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1]Kirkpartick S,Gelatt C D,Vecchi M P.Science,1983,200:671.

[11]Kirkpartick S,Gelatt C D,Vecchi M P.Science,1983,200:671.

[12]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3]熊信银,吴耀武.遗传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摘要:基于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如何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要求,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以水利职教集团为依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稳定校外实习资源,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建立仿真实训,能够取得较好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新时期我国将着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时期水利事业,培养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是以培养掌握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水利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由于水利工程的季节性、复杂性、建筑物材料多样性以及水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并且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最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2]给实训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淡化,而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因此企业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担心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管理以及出现人身、设备等方面安全事故及生产技术等秘密外泄。[3]其次,校内实训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景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需求。另外,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短缺,水利工程专业建设过程复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隐患,使校外实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实训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和企业却未能够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

1.校外实训改革

由于新时期水利建设将要着重解决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新农村供水安全等,涉及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市政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校外实训只是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下,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习有稳定资源和更多实训场地,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例如2005年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2008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院校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分别成立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员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的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层次为“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校外实训得到更好的保障,为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对口岗位提供更多的锻炼实训平台,避免了以往实训工地少学生人数多效果差的状况,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企业进行各种水利工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和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

2.校内实训改革

由于加强河流治理以及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而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具有“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型式不重复”的特点,使学生到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如看不到工程全部和一些施工过程、地下轮廓、多种水流现象及各种工程型式。而一些水工建筑物运行关键时间与学生到校外实习时间形成“时间差”,比如溢洪道泄洪和水闸蓄放水、泵站提水等是根据水利防洪除害兴利的要求运行的。水利工程的校内实训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弥补工程现场实习的不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不到现场就能了解复杂的水流运动形态、水工建筑物运行模式,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三维虚拟仿真实训可以仿真再现工作流程和程序,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理顺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4]如基于工程爆破施工的特殊性,采用开发模拟软件,根据爆破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设计,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模拟各种爆破。另外仿真能够再现工作重点、难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例如水库除险加固实训中溢洪道的加固,根据来水情况进行溢洪道泄洪过程仿真,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来水方案,使学生掌握选用溢洪道堰顶高程、消能建筑物型式方案的方法,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同时虚拟仿真实训能够紧贴生产实际,比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高边坡支护模拟实训、河流演变模拟实训、溃坝模拟实训、喷灌、微灌等技术模拟实训等,使实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已经具备了“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仿真模型实训教学。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同时水利工程的许多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因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按照“真实、可动、可测、综合”的实训标准,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建成栩栩如生的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如模拟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水闸或泵站的运行管理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建筑物涵洞、虹吸管、渡槽的布置实训以及渗流观测、泄流能力观测、水文测验、水力发电等实训项目。并且与专业实训内容相关的系列课程实施现场开放性教学,学生实训时可以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实习场地有限,学生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拥挤,实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依托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平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并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另外,水利工程大多是秋冬季开工,这时期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此,实训教学计划灵活性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服务于生产。[5]比如在第1、3、5学期的寒假前两周开始,至寒假后两周至三周结束,这期间正是冬修水利工程,可以安排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小型渠道施工、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等实训教学环节,而第2、4学期的暑假可安排防洪除涝、水泵站运行管理、灌区管理等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巩固和夯实学生对刚刚学习完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了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产生社会效益,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赢目的。

4.“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

水利工程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水利水电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为此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知名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专项培训或生产锻炼,教师参与相关水电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跟踪最新技术发展,了解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情况,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为直接、有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专业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有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新时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综上所述,通过依托水利行业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仿真实训场所模拟水利工程职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虚拟仿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较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建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33-35.

[2]张玉福,等.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18-20.

[3]林海涛,唐忠锋,凌新龙[J].广西轻工业,2009,(9):187-188.

篇(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就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按照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类型及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对口单招或联合办学等一系列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来推进高职、拉动中职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也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广西职业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和办学特色,与县级中专从专业、课程、师资等多方面开展中高职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在五年贯通制的‘3+2’模式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创新模式。”中高职衔接作为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和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通过中高职专业宽口径对接,采取从学制与教学内容上契合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签订办学协议,以专业对接为主,共同统筹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以及学制等;将学习划分为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在完成中职相关专业学习2年后,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考核测试,转入高等职业院校完成3年的专科学习,最后获取专科毕业证。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和师资队伍的互培互训。

1.构建“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相同点在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衔接学制的设定取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在不断开展的衔接实践中,总结出相对于“3+3”、“3+2”的“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体现在:(1)“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3+3”、“3+2”的分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学制,以更加匹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两段式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中职学习的2年,本阶段重点不再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是以工作环境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还需要学习足够学时的文化素质课程;第二阶段是高职培养的3年,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全面接受专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训练,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当然,“2+3”并不是硬性划分,2年必须由中职学校负责培养,3年必须由高职学校负责培养。在中职2年时间内,学生可以进行流动学习,比如中职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的,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完成学生的实践性环节,毕业指导也可以在中职和高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2)“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从“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情况来看,减少了中职生岗位实训的时间长度,保证了高职教育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充分体现“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结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发挥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W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积极探索实现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2.优化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破解中高职协调发展难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举。目前中高职合作育人模式下,课程衔接出现重复和脱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职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整套专业和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1)纵横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对接强调基础课程的逻辑内化衔接;横向对接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提升梯度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基础课程要保质保量,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基础课程要足量开出,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理论的连贯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注重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的适用性和梯度区分,让学生强化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学院在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强化高职类专业供用电技术与中职类专业农业电气化的纵向衔接合作,修订了“2+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中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律;另外还加强与中职专业课程的横向对接,从文化课拓展到德育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2)细化分阶,强化专业核对课程的梯度。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找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点,开发了专业目录,吻合职业技能培养的梯度以及学习规律,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划分为既递进又关联的小的学习点,分别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完成。比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可以细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网络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网页设计》、《网络工程》等6门课程,前3门可以作为一个课程包在中职阶段实施,后3门作为重点在高职阶段实施。以完成中职与高职的分阶与梯度的区分,真正实现课程的逻辑与理论内容的衔接和难度的提升。(3)对接实训,实现实训过程共管。“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中职学生的实训时间,但关于实训能力的学分、毕业要求等必须由双方共同商定,实现过程共管。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的第一年,如何利用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见习和技能训练,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对“2+3”分段式培养的学生要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不同的要求。

3.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跨校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运用技术优势,突破中职和高职地域的距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依托超星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建《PHP+MySQL网站开发项目式教程》的数字资源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手机APP视频远程教学,受益教师和学生达1000人。深度的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项目正在尝试,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局面。中职和高职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借助互网联平台来实训远程共建共享。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宜州职教中心合作共建了一个培训交流室,以搭建师生的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每年为中职培养教师100人次,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培养的方式,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院电力工程系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共建配电线路实训场,显著改善了农村电气化专业的实训条件。近期实训基地接待了藤县中等专业学校2016级农村电气自动化专业共63名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学习。

4.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实现师资队伍互派互培。为深化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办学的师资,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积极通过校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中职和高职阶段认知实习项目,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率。中职和高职之间通过互派互培,在实际教学中担任教学任务,到对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形成“互聘互培,共建共享”机制。学院为了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合作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陆尚平博士指导中职学校教师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机电系骨干教师对口帮扶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论文写作,出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特色化改革的剖析》等论文;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同申报《上门简易洗车自动装置》水电学院科研项目一项。汽车工程系外派梁建和、周华新、邓登云等广西名师及教授前往武鸣中专、广西第一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另外我院专业团队到藤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示范,并开展专业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帮助中职教师进行8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大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长远机制

1.建立“协同一体”的长远机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系统,只是培养的人才层级不同。中职与高职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基于“协同”一体的理论基础,中职和高职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必然会促成两者的合作办学,集成合力共同促进两者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大大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为了全面调动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资源,持续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院长刘延明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对口帮扶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协调管理。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下设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生管理工作小组和招生工作小组,保证合作办学和对口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将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学院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中,与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跨域式发展。学院这两年对口单招的学生由原来的150人到2015年度的752人,可见学院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中高职衔接项目持续推进,全院专项资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课程建设、交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的项目建设,出版了25本教材,中职、高职和企业共同修订8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100%覆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定位,重点发展电力类、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的衔接,进一步推广和提升专业多样化培养人才的途径。

篇(5)

Philip与deVries(1957,1958)提出了描述土壤水热耦合迁移的理论[9,10],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热迁移的耦合计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1,12,13,14,15,16,17,18].在二维土壤水热迁移问题的研究方面,Jury和Bellantuoni(1976)发展了一个反映表面铺盖矩形岩块的均匀田间土壤在温度梯度下热流和水汽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结果发现,只有考虑包括温度与热传导关系时,计算值才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19,20].Chung和Horton(1987)对地面采用部分覆盖下的土壤水热流动进行了数值试验,但没有田间实测资料的检验[21].杨邦杰(1989)对土壤不均匀、地表平坦或起伏不平时的二维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研究[22].SuiHongjian和ZengDechao等(1992)用数值模型对不同覆盖下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进行了模拟[23].

为了探讨行间条带覆盖对夏玉米生长条件下的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作者在北京通县永乐店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并本着简捷实用的原则,依据Philip和deVries(1957,1958)提出的土壤水热流动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夏玉米生长前期麦秸条带覆盖下的田间试验为背景,建立了土壤二维水热迁移的数值模型.

2田间试验

2.1试验布置田间玉米行间裸地的麦秸覆盖宽度约30cm(玉米行距为60cm).覆盖量相当于400kg/亩.在试验小区内,沿覆盖层中线、边缘及无覆盖的裸地设3个土壤温度剖面,这3个剖面水平相距分别为15cm和10cm.剖面上测点埋深为5cm、10cm、20cm、30cm、50cm.在覆盖层与土壤交界面处用曲管地温计量测界面处的地表温度,在对照区地表和覆盖层表面采用直管温度计测定温度.用于测量土温的铂热电阻安装前均进行了率定.观测时使用万用表测定铂热电阻值,然后依据分度表及田间校正值拟合的标准曲线换算出相应的土壤温度.中子管埋设在麦秸覆盖层中线,水分动态由标定后的中子仪测量.

2.2试验结果分析图1反映了麦秸覆盖层中线下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图2、

图1覆盖层中线下土壤剖面实测温度(1993.7.3-7.4)

图2覆盖层边缘下土壤剖面实测温度(1993.7.3-7.4)

图3距覆盖层边缘10cm处裸地土壤剖面实测温度(1993.7.3-7.4)

图3分别为覆盖层边缘下及距离覆盖层边缘10cm处裸地土壤剖面的温度动态.此时夏玉米为苗期,其遮荫作用很微弱,这样只有覆盖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由图3可见,在距覆盖层边缘10cm处的玉米幼苗附近,裸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覆盖层中线以下地温的变化幅度(图1).因为裸地土壤较干燥,表面温度可达到42℃以上,而在覆盖层内的土壤表面,最高温度约为32℃左右.从图2可见,覆盖层边缘下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裸地(图3)而大于覆盖层中线下的温度变幅(图1).此外,地温动态的观测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变幅减小,增加了相位滞后,这是土壤一个周期温度波的典型传播.

图4为条带覆盖、全覆盖与无覆盖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过程图,图示表明,条带覆盖条件下土表温度介于全覆盖和无覆盖之间,它与无覆盖相比,可起到降低表土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同时又较全覆盖情况下的表土温度高,有利于玉米出苗、生长.

图5为条带覆盖、全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玉米最终产量比较图,图示明显可见,条带覆盖的玉米产量最高,说明虽然与全覆盖的覆盖量(400kg/亩)相同,条带覆盖对节水、保墒,促进农业增产更加有效。麦秸覆盖对节水保墒是有效措施,这一点早已被证实,但由于麦秸覆盖会降低土壤温度,对夏玉米前期生长是不利的。条带覆盖仅铺设在作物行间,一方面可以减少行间土面的无效蒸发;另一

图4不同处理土壤表面温度

图5不同覆盖处理产量

方面,植株部分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在夏玉米生长后期,由于覆盖层的压实,对土壤通气和热状况均有不良影响,而条带覆盖却可免除,也许这就是条带覆盖产量较高的原因.所以,对于条播作物,这种覆盖形式显然是值得推荐的.

3数值模型的建立

3.1控制方程及数值格式夏玉米生长前期作物的根系吸水可以忽略,因此所研究的系统仅考虑土壤、覆盖和大气因素,由于田间麦秸覆盖条带是平行和空间上等距的,基于对称性,只分析流动区域的一半即可[21].

Philip和deVries(1957)提出了非稳定耦合的土壤水热流动方程如下[21]:

C(T)/(t)=·(λT)-L·(Dθvθ),(1)

(θ)/(t)=·(Kh)-(K)/(Z),(2)

这里C是土壤体积热容量(J/m·℃),T是土壤温度(℃),t是时间(s),λ是热传导度(W/m·℃),L是汽化的体积潜热(J/m),θ是体积含水量(m/m),Dθv是等温水汽扩散度(m2/s),K是水力传导度(m/s),h为负压(m),Z为垂直距离,向下为正(m),为梯度算子.

本文只在土壤表面考虑水汽对热和水分传输的影响,不考虑地下水汽流动[21],这样方程(1)可写成:

C(T)/(t)=·(λT),(3)

方程(2)又可写为:

(4)

Milly(1984)指出,在大多数土壤含水量情况下,土壤热液体流动并不重要[13],故(4)式可简化为:

F(h)/(t)=·(Kh)-(K)/(Z).(5)

采用交替方向隐式(ADI)有限差分法离散方程(3)和(5),则将二维问题降为一维问题来处理,ADI方程如下:

X方向隐式,Z方向显式:

(6)(7)

Z方向隐式,X方向显式:

(8)

(9)

式中上标代表时间,下标代表空间,i为行标记,j为列标记,F为容水度(m-1).

因为方程(6)到(9)中的系数依赖于变量本身,所以方程为非线性的.本文采用显式线性化,即以前一时间步的值来近似方程(6)到(9)中的系数.经整理,方程(6)至(9)可写成:

式中:

.式(10)至(13)均为三对角方程,结合边界条件,用追赶法求解.内部结点的系数由相邻结点的算术平均值来确定.

3.2上边界条件的确定在有限差分法中有效地处理通量边界条件是最困难的部分[21].在本文中,热流问题的顶部和底部边界为Dirichlet条件.热流和水流的左、右边界使用Neumann条件,亦即没有流动的边界条件.对于水流问题,其顶部边界使用非零通量的Neumann条件,底部为Dirichlet条件.

在未覆盖的裸土表面和覆盖层与土壤层的界面上,水流问题的Neumann条件由以下公式确定[21]:

Ebs=(Ho-Ha)/(1000ra),(14)

Ebs=(Ho-Ha)/〔(1000(ra+rm)〕,(15)

式中Ebs和Ems分别为裸土和有覆盖的土壤表面的蒸发通量(m/s),Ho为土壤表面空气的绝对湿度(kg/m),Ha为土壤表面之上空气的绝对湿度(kg/m),ra是土壤表面和其上空气之间的空气动力学边界层阻力(s/m).rm是覆盖层的水分扩散阻力(s/m).

Ho和ra的计算公式为[21]

Ho=H*oexp〔h1/46.97(Ts+273.16)〕,(16)

ra=〔ln(2.0/Zo)〕2/(0.16Ws),(17)

这里H*o是在土壤表面温度时的饱和温度(kg/m),h1是土壤表面的负压(m),Zo是粗糙度长度(m),Ws是风速(m/s).

空气的绝对湿度Ha和在土壤表面温度时的饱和湿度H*o由下式计算[21]:

Ha=1.323exp〔17.27Td/(Td+237.3)〕/(Ta+273.16),(18)

H*o=1.323exp〔17.27Ts/(Ts+237.3)〕/(Ts+273.16),(19)

式中Td,Ta,Ts分别是露点温度(℃)、空气温度(℃)、地表温度(℃).

为简化计算,本文把能量平衡方程仅用于覆盖层和土壤层的界面上.在此我们假设条带麦秸覆盖层为不透明覆盖层,这样辐射便不能穿透到覆盖表面之下.于是,对于覆盖层与土壤的交界面,能量平衡方程为[21]:

Ms-LEms-G=0,(20)

这里Ms为覆盖热通量(w/m2),向下为正,LEms为潜热通量(向上为正),L、Ems意义同前,G为土壤热通量(向下为正).Ms、L和G的表达式如下[21]

Ms=λm(Tm-Ts)/THK,(21)

L=2.4946×109-2.247×106+6Ts,(22)

G=λ(Ts-T2)/(ΔZ)+ρsCps(Ts-T0s)(ΔZ)/(2Δt),(23)

式中λm是覆盖层的热传导度(W/m℃),Tm是覆盖层表面的温度(℃),THK是覆盖层厚度(m),后两个参数均由田间实测.T2是前一时间步在土壤表面以下ΔZ处结点的温度(℃),T0s是前一时间步的Ts(℃),ρs为土壤密度(kg/m),其它符号意义同前.Cps是常压下土壤的比热(J/kg℃),其计算公式为[24]:

Cps=1000(0.2+θo/1.36)/〔0.238846(1+θo/1.36)〕,(24)

式中θo是地表含水量(m/m).

裸土表面的温度,根据气象观测数据由如下正弦函数确定:

Ts=s+Assin(2πt/86400+1.5π),(25)

这里s为模拟期间裸土表面温度的平均值(℃),As为Ts的变幅,分别为28.2℃和11℃.

条带覆盖与土壤交界面的温度采用如下步骤确定,首先由实测的麦秸覆盖层表面温度和覆盖层厚度确定覆盖层的热通量,然后将式(22)、式(23)、式(21)和式(15)代入式(20),使用二分法得到覆盖层与土壤交界面的温度Ts.

在求得裸土表面温度及覆盖与土壤交界面的温度后,由式(14)、(15)可分别得到裸土部分和覆盖部分土壤表面的蒸发通量.

3.3参数的选取本文数值模型的运行只需一般的气象观测资料及覆盖和土壤参数.气象资料是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最大和最小露点温度、日最高和最低地表温度及日平均风速.覆盖参数为覆盖宽度、厚度,覆盖层的热传导度、水分扩散阻力,覆盖表面的温度.土壤参数为土壤热力传导度、土壤体积热容量、土壤水力传导度和容水度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初始分布,土壤剖面下边界处的温度和含水量.

其它特征量包括:XL(计算域宽度),ZL(计算域深度),Δx、ΔZ和Δt(空间和时间步长),Zo(粗糙度长度),TL(模拟总时间).

空气温度和露点温度变化用如下正弦函数来确定[16]:

Ta=a+Aasin(2πt/86400+1.5π),(26)

Td=d+Aasin(2πt/86400+1.5π),(27)

这里a和d分别为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露点温度(℃),Aa和Ad分别代表各自的变化幅度(℃),t是从午夜开始一天的时间(s).

土壤热力传导度由以下经验方程计算:[21]:

λ(θ)=b1+b2θ+b3θ0.5(28)

这里λ是热传导度(W/m℃),θ是体积含水量(m/m),b1/,b2,b3为回归参数.

根据deVries(1963)[25]、吴擎龙(1993)[26]土壤体积热容量的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C=1.925×106(1-θs)+4.184×106θ,(29)

式中θs为土壤饱和含水量(m/m).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水力传导度和容水度由vanGenuchten(1980)提出的经验方程来描述[27]:(以下依次为(30),(31),(32)):

(30)(31)(32)

这里θs和θr是饱和及残余含水量(m/m),Ks是参考温度时的饱和水力传导度(m/s),α、n、m是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的非线性回归参数.考虑到温度,水力传导度应校正为[21]:

K(h,T)=K(h)(μ(T°))/(μ(T))=K(h)(1+0.0384T+0.000211T2)/(1+0.0384T0+0.000211T20),(33)

式中μ为粘度,T0为参考温度.

覆盖层的热传导度、水分扩散阻力及粗糙度长度的数值选自有关文献.

4模型的验证

对于整个二维水热迁移模型,不存在解析解.本文首先只对ADI数值模型中的热流方程进行验证[21],其次运行整个模型与田间实测资料进行对比.

考虑到田间热传输问题的边界条件为Dirichlet条件和Neumann条件,所以取两个热传导算例检验之.算例1[28]的问题是方形板(边长2l为5)的热流传输,其初始条件为Ti=1,边界条件为Tb=0.Kt/l2=0.08,这里K是物质的温度计传导度,取K=0.005,求t=100时板的温度分布.算例2[29]为一个长钢棒的热传导问题,由于传导热流是对称的,所以只分析钢棒横截面的1/4区域(0.5m×0.25m),数值模拟使用的时间步长Δt=5sec,空间步长Δx=0.01m、ΔZ=0.01m.此钢棒的热力参数为:λ=20W/m·℃,ρ=3000kg/m,C=1000J/kg·℃.边界条件包括绝热边界(Neumann条件)和对流热传输边界(Cauchy条件).对流热传输系数h=10W/m·℃.钢棒的初始温度是300℃.环绕钢棒的空气流温度保持在20℃.模拟t=3600sec时的温度分布.下面给出两算例的解析解与数值解(图6、图7),可见两者吻合很好.

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数值模拟的定解条件和参数.具体地,以麦秸覆盖第二天上午8时的土壤水分剖面(假设x方向均匀,Z方向变化)为数模的土壤水分初始条件.

图6方形板的温度分布

图7钢棒中的热流分布

田间土壤的水热参数见表1:

表1田间土壤的水热参数

参数*Ks/(m/s)θs/(m/m)θr/(m/m)a/(m)nmb1b2b3

粉砂土0.000010.480.120.68922832.1709720.53937690.2430.3931.534

*Ks、θs、θr值均为田间实测,a、n、m是vanGenuchten方程的参数,拟合得到,b1、b2、b3是热传导度公式中的系数,引自文献[21].

模型中输入的有关参数和数据分别列于表2和表3.

表2模型输入参数

符号参数定义

数值备注

DXx坐标空间步长0.05m

DZz坐标空间步长0.05m

XLx坐标长度0.25m

ZLz坐标长度0.90m

DT时间步长1.0s

TL模拟时间172800s

To参考温度20℃引自[21]

ρs土壤密度1360kg/m实测

ρa空气密度1292.8kg/m引自[30]

Cpa空气的定压比热1006.09J/kg℃引自[30]

ML覆盖层宽度0.30m实测

THK覆盖层厚度0.10m实测

λm覆盖层的热传导度0.126W/m·℃引自[21]

rm覆盖层的水分扩散阻力4800s/m据[21],假定

Zo土壤表面的粗糙度长度0.01m引自[21

表3模型输入的数据

日期a/(℃)Aa/(℃)d/(℃)Ad/(℃)Ws/(m/s)Tm/(℃)

6.2626.258.2515.052.551.343.5

6.2727.257.7513.452.351.541.0

模拟时段内(6月25日至6月27日)的表土含水量用取土称重法加以校正.

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8可见,模拟的表层埋深10cm处的土壤水分横向分布值与实测值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图9所示为表层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分布,计算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图10为无覆盖处(距条带覆盖中线25cm)土壤表层温度分布,结果很好.由此可见,条带覆盖部分土壤含水率高于无覆盖区,地温则低于未覆盖部分,地表温度变幅较大,越向下层温度变幅越小,说明对条带覆盖只有用二维模型才能较真实地刻划土壤水热运动规律,特别是表层土壤的水热动态.

图8表层土壤水分分布

图10裸地(x=25cm)土壤温度剖面

图9表层土壤温度分布

5小结

在夏玉米生长前期的六月份,北方降雨量往往偏少,干旱威胁玉米壮苗.覆盖不仅阻碍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且由于适当降低地温也减少了水分蒸发.本文所建立的土壤二维水热迁移模型,输入参数少,相对简单,却能较好地模拟出麦秸覆盖所产生的保墒效应,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致谢本文得到张蔚榛教授的指教,田间试验承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同志们的协助.

参考文献

1GardnerWR.Solutionoftheflowequationforthedryingofsoilsandotherporousmedia.SoilSci.Soc.Am.Proc.,1959,23,183-187.

2HanksRJ,Klute,AandBreslerE.Anumericmethodforestimatinginfiltration,redistributiondrainage,andevaporationofwaterfromsoil.WaterResour.Res.,1969.5,1065~1069

3StapleWJ.Boundaryconditionsandconductivitiesusedintheisothermalmodelofevaporationfromsoil.SoilSci.Soc.Am.Proc.,1971.35,853~855.

4任理.野外非饱和土壤水动态的数值模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1,24(3):354-360.

5HammelJE,Papendick,RIandCampbell.GSFallowtillageeffectsonevaporationandseedzonewatercontentinadrysummerclimate.SoilSci.Soc.Am.J.,1981,45,1016-1022

6PhilipJR.Evaporation,andmoistureandheatfieldsinthesoil.J.Meteorol.,1957,14(4):354~366.

7JacksonRD,Reginato,RJKimball,BAandNakayama.FSDiurnalsoil-waterevaporationcomparisonofmeasuredandcalculatedsoi-|waterfluxes.SoilSci.Soc.Am.Proc.,1974,38,863~866.

8Papendick,RI,Lindstrom,MJandCochran.VLSoilmulcheffectsonseedbedtemperatureandwaterduringfallowineasternWashington.SoilSoc.Am.Proc.,1973,37,307~314.

9PhilipJR,anddeVries.DAMoisturemovementinporousmaterialsundertemperaturegradients.EosTrans.AGU,1957,38(2):222~232.

10deVriesDA.Simultaneoustransferofheatandmoistureinporousmedia.EosTrans.AGU,1958,39(5):909~916.

11SophocleousM.Analysisofwaterandheatflowinunsaturated-saturatedporousmedia.WaterRescur.Res.,1979,15(5):1195~1206.

12MillyPCD.Moistureandheattransportinhysteretic.,inhomogeneousporousmedia,WaterResour.Res.,1982,18(3):489~498.

13MillyPCD.Asimulationanalysisofthermaleffectsonevaporationfromsoil.WaterResour,Res.,1984,20(8):1087~1098.

14PasseratdeSilansetal.,Numericalmodelingofcoupledheatandwaterflowsduringdryinginastratifiedbaresoil-|Comparisonwithfieldobservations.J.Hydrol.,1989,105,109~138.

15孙菽芬.土壤内水分流动及温度分布计算——耦合型模型.力学学报,1987,19(4):374-380.

16杨金忠,蔡树英.土壤中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和蒸发模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9,22(4):35-44.

17张瑜芳,蔡树英等.表土低含水率条件下土壤非稳定蒸发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1,24(2):157-164.

18蔡树英,张瑜芳,温度影响下土壤水分蒸发的数值分析.水利学报,1991,(11),1-8.

19JuryWA,andBellantuoni.BHeatandwatermovementundersurfacerocksinafieldsoil:Ⅰ.Thermaleffects.SoilSci.Soc.Am.J.,1976,40,505~509.

20JuryWA,andBellantuoni.BHeatandwatermovementundersurfacerocksinafieldsoil:Ⅱ.moistureeffects.SoilSci.Soc.Am.J.,1976,40,509~513.

21ChangSO,andHorton.RSoilheatandwaterflowwithapartialsurfacemulch.WaterResour.Res.1987,23(12):2175~2186.

22杨邦杰.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模型及其应用.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年.

23SuiH,Zeng,DandChenF.Anumericalmodelforsimulatingthetemperatureandmoistureregimesofsoilundervariousmulches.Agric.For.Meteorol.,1992,61,281~289.

24汉克斯RJ,阿希克洛夫编著,GL,杨诗秀,陆锦文,等译,华孟校,应用土壤物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25deVriesDA.Thermalpropertiesofsoils,inPhysicsofPlantEnvironment,editedbyR.W.vanWijk,pp.210-235,North-Holland,Amsterdam,1963.

26吴擎龙.田间腾发条件下水热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3.

27vanGenuchten,MTh.Aclosed/|formequationforpredictingthehydraulicconductivityofunsaturatedsoil,SoilSci.Soc.Am.J.,1980,44,892~898.

28CarslawHSandJaeger.JCConductionofHeatinSolids.OxfordUniversityPress,pp.174,Second.edition,1959.

29BenjaminJG,GhaffarzadehMRandCruse.RMCoupledwaterandheattransportinridgedsoils.SoilSci.Soc.Am.J.,1990,54,963~969.

篇(6)

[论文关键词]水利高职院校 水文化 教育途径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之母,润泽万物,孕育文明。中华文明发源于水资源丰富的江河流域,人们在用水与治水的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于水利建设一线、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水利类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水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水文化及水文化教育的内涵

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是1988年10月在蚌埠召开的淮河流域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水文化是水与文化的联姻,有着丰富的内涵,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文中的水文化主要是指广义上的水文化,即全社会以水为载体共同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制度、习俗等在内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水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精神文化是全社会及水利行业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水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水文化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各种水文化方面(包括各种形态的水文化)影响的教育,以把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水利高职院校开展的水文化教育,教育对象具有特定性,受教育环境有着天然的优越性,施教者具有相对的专业性。这为水利高职院校实施水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水利高职院校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已有研究表明,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昌工程学院是本科高校中水文化教育研究和实施的先行者,高职院校中浙江水电专科学校、安徽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效果相对显著。但整体来说,水利高等院校能够卓有成效地实施水文化教育的并不多,多数院校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水文化教育体系。

(一)开展水文化教育,是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优秀的文化也是培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类灿烂的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今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院校加强水文化教育与研究,培育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既是建设“人文校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充分利用水文化资源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形式。水利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水利建设一线输送人才的重任,开展水文化教育对培养21世纪现代水利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教育,是水利专业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水利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实施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水利情怀和“献身、求实、负责”的现代水利精神,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行业思想、“科教兴水”的行业职责。加强水文化教育与实践,实行文理科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既可以拓宽水利水电类专业的学科领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又可以向人文社科的研究方向拓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水利工作发展提供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水文化教育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归属感,既能承接历史,又能面向未来,既能凝心聚力,又能居安思危,使广大学生始终以水利发展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三)水文化教育的开展,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水文化教育是水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水利高职院校的主流价值观和办学方向。加强校园水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彰显学校的水利特色、提升校园的人文氛围,更是确立一种育人理念、营造一种育人环境。水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却因其自由而富于力量的秉性被看做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并被广泛地用于喻人、喻性、喻德、喻道。在先哲那里,水不再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意义,并上升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政之道有“拯救黎民于水火”,交友之道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修身之道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人之道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利院校的学生需要具备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水的这些品质恰恰可以成为水利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把水文化与水利学校文化结合是再恰当不过的。例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学竞江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训“博于问学,笃于务实”、办学宗旨“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守诚、求新、创业、修能”,南昌工程学院校训“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无不蕴涵着水利精神。

(四)水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助于科学利用水资源

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所以说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的核心。只有深入了解水,人们才能亲近水、保护水、爱惜水,从而实现人水和谐。水利院校学生是水利行业的后备人才,通过水文化教育要让他们懂得科学治水原理和人水和谐理念。例如,都江堰布置无坝引水枢纽,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通过水文化教育,要让他们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水困扰。通过水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爱水、惜水”的情怀和“亲水、乐水”的情操,提升其环保意识,促使其科学地利用水资源。

三、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开展水文化教育是水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结构具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精神文化是灵魂”。水文化教育则主要是围绕物态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和行为水文化而开展的。

(一)物态水文化使文化显于形

物态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比较直观的水文化,大致包括水形态、水环境、水工程、水工具等。水的不同相态寄托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古代的诗人词匠常常临水而歌、临渊赋诗;水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耕作需要水的灌溉,人们的饮食需要水的调和;水工程和水工具则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成就。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天然的水以及水利人创造的水工程、水工具等,将其作为水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理论知识与物态的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其思想认识,鼓励他们为成为新一代水利人而努力。另外,水利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例如,黄河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建造了一座人工堆砌的瀑布,飞流直下,甚为壮观;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则四面环水,校园内有河道,图书楼是水电站造型,体育馆是流水型设计。这些有形的水文化足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幻化于行。

(二)精神水文化使文化化于心

精神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长期的水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和一笔精神财富,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精神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文艺、水著作、水风俗等,是水利人在长期亲水、管水、治水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悟出水的启示而形成的作品,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积淀为水利人的精神,演变为现代水利精神,即“献身、求实、负责”。这些著作抑或是水利精神在无形中激励着代代水利人,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水利事业。因此,精神水文化尤其是水著作、水文艺应该成为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励学生为现代水利事业而努力,使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

(三)行为水文化使文化融于性

行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方面营造起来的的文化。例如,学校进行的水利教育,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水工程管理中的治水文化行为、管水文化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水、亲水、惜水及人水和谐的文化行为等。水利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水文化教育,培养他们水利工程行业治水、管水的技能,使他们在日常行为生活中养成亲水、爱水、惜水的习惯。通过行为水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性情,使他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能以水文化为指导并且贯彻始终。

四、水利高职院校实施水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校独具水利特色的校园环境

水利高职院校在学校建筑和校园景观上要充分体现水文化,既展现出水文化的历史,又充分体现现代水利技术,并且充分利用校园已有水利设施建筑实训场和水利模型,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在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耳濡目染水文化的历史变迁,沐浴古代和现代水利人的丰功伟绩,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将水文化作为水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开展爱校爱水的活动以及与水相关的文化文艺活动,在校风校训中融入水文化。通过水利先哲的传世作品和伟大形象、校园内有特色的水文化符号等隐性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水利精神的熏陶。

(二)发挥教育科研对水文化教育的主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内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要坚持将水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进行宣传,高度重视水文化宣传推广活动。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知识文化传承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即课内文化教育与课外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它有着内化于心的行为上的约束力,注重学生品质的提升。

要落实水文化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在课堂中开设水文化系列选修课程。例如,《水与艺术》《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在学生心中播下扎根水利、发展水利的种子,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水文化行为习惯。另外,水利高职院校应组织力量编写相关的内部实用型教材,加强教材建设;建立水科学研究所,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构建水文化教育研究的师资队伍。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将水文化教育落实在行动上。

其次,要高度重视水文化教育的宣传,积极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每年新生入学时,举办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以水利知识趣味问答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大一新生灌输学校博大、深厚的水文化特色教育,为学生开启大学生涯意义重大的第一课。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中,策划规模较大的水利百科知识竞赛,使学生切身体会开展水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在学习的基础上将“献身、负责、求实”升华为自身的精神境界。为促进学生对水文化的深刻认识并付诸行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创意研究室,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大量极具特色的水文化产品并向社会宣传。

(三)注重培养学生献身水利的精神

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对水利事业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一方面,可以邀请一线水利专家和优秀的校友现身说法,使学生了解水利行业的艰苦和伟大,使作为未来水利人的他们对“水”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水景观、考察各流域水利工程、采访杰出水利人,增强他们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另外,还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让学生参与水资源调研、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些实践考察活动,让他们切身感悟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水利事业的责任重大,培养学生知水、乐水、爱水的博大情怀。

篇(7)

【论文摘要】: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正常工作与否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也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状态检修的时机,以及如何利用状态检修提高继电装置的安全性。

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正常工作与否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也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电力系统"状态检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助益。

一、状态检修定义

状态检修,也叫预知性维修,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设备运行状态的好坏来确定是否对设备进行检修。状态检修是根据设备的状态而进行的预防性作业。状态检修的目标是减少设备停运时间,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系数,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检修费用,改善设备运行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识别

1. 重视设备初始状态的全面了解

设备的初始状态如何,对其今后的安全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设备良好的初始状态是减少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量的关键,也是状态检修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实现状态检修首先要做好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保证设备在初始时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不应在投入运行前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设备运行之前,对设备就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指纹'信息。包括设备的铭牌数据、型式试验及特殊试验数据、出厂试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数据及交接试验数据和施工记录等信息。

2. 注重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

要实行状态检修, 必须要有能描述设备状态的准确数据。也就是说, 要有大量的有效信息用于分析与决策。设备部件在载荷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磨损、腐蚀、应力、蠕变、疲劳和老化等原因,最后失效造成设备损坏而停止运行。这些损坏是逐渐发展的,一般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状态下,有的是物理量的变化,有的是化学量的变化,有的是电气参数的变化,另外,还有设备的运转时间、启停次数、负荷的变化、越限数据与时间、环境条件等。因此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历史运行状态的数据分析。

3. 应用新的技术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试验

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大量地采用新技术是必然的。在目前在线监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得足以满足状态检修需要的情况下,只有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相结合,进行多因素地综合分析评价,才有可能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结论。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等,对设备进行测试,以便分析设备的状态,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安全。

三、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严格遵循状态检修的原则

实施状态检修应当依据以下原则:一是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过程中,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为首要原则,加强设备状态的监测和分析,科学、合理地调整检修间隔、检修项目,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是对现行检修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又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既要有长远目标、总体构想,又要扎实稳妥、分步实施,在试点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三是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适当配置监测设备。

2. 重视状态检修的技术管理要求

状态检修需要科学的管理来支撑。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通常是处于静态的,但在电力系统中,需要了解的恰巧是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故障时是否能快速准确地动作,即要把握继电保护装置动态的"状态"。因此,根据对继电保护装置静态特性的认识,对其动态特性进行判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通过模拟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事故和异常情况下感受的参数,使继电保护装置启动和动作,检查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的逻辑功能和动作特性,从而了解和把握继电保护装置状况,这种继电保护装置的检验,对于电力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和必须的。 转贴于

3. 开展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检验

实行状态检验以后, 为了确保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安全运行,要加强定期测试,所有集成、微机和晶体管保护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定期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微机保护要打印采样报告、定值报告、零漂值,并要对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结论;晶体管保护要测试电源和逻辑工作点电位,现场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 及时处理。

4. 高素质检修人员的培养

高素质检修人员是状态检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检修模式中, 运行人员是不参与检修工作的。状态检修要求运行人员与检修有更多联系, 因为运行人员对设备的状态变化非常了解, 他们直接参与检修决策和检修工作对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有积极意义。其优点是可以加强运行部门的责任感; 取消不必要的环节, 节约管理费用; 迅速采取检修措施, 消除设备缺陷。

综上所述,状态检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而适时进行的预知性检修,"应修必修"是状态检修的精髓。状态检修既不是出了问题才检修,也不是想什么时候检修才检修。实行状态检修仍然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适时检修,提高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因此,实行"状态检修"的单位一定要把电力设备的"状态"搞清楚,对设备"状态"把握不准时,一定要慎用"状态检修"。

参考文献

[1] 陈维荣, 宋永华, 孙锦鑫. 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的概念及现状[J]. 电网技术,2000(11).

[2] 张国峰, 梁文丽, 李玉龙.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3] 郭伟. 论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J]. 水利电力机械, 2007年9月.

[4] 李万宝. 浅议继电保护信息化管理[J]. 大众科技,2004(12).

[5] 李永丽, 李致中, 杨维. 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及其最佳检修周期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6月.

[6] 陈德树. 继电保护运行状况评价方法的探讨[J]. 电网技术,2000(3).

[7] 李彤. 从状态监测实践探讨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J]. 农村电气化,2005(2).

[8] 陈三运. 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年.

[9] 张锋. 关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思考[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第1期.

[10] 倪强冰. 探讨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及实施[J]. 广东科技,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