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通安全毕业论文

交通安全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1 19:07: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安全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通安全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综合教学阶段,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检验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对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及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还可以有效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志[1]。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本文以工科院校为例,重点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论文质量的相应建议及对策。

1.存在典型问题

1.1 选题不当

通过对重庆市几所工科院校调研发现,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尚停留在教师出题,学生被动选题的阶段,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个别指导教师选题重复性过强,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个别指导教师科研功底不深,缺乏归纳总结科学问题的能力,没有可持续的研究方向;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兼顾论文题目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性,往往把以前的题目稍加改动重新立题,造成了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不足[2]。

其次,论文选题缺乏实用性。当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存在过大过空的现象,脱离实际,有些题目理论水平过深,超出了本科生应具备的理论水平及逻辑思考能力。作为工科院校本科生,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将走进企业单位,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与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同,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应尽量结合实际,与专业背景深入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师指导不足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本科生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动手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系统工程,本科生很难独立完成,如研究内容及大纲的淬炼,论文相关中外文文献的检索,论文摘要的书写方式等,都需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随着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师生比严重失调,有些教师要同时指导十几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导致分散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不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3]。

1.3 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论文的冲突

按照当前重庆市大部分工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实际执行情况,毕业论文集中在大四下学期三月至六月,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学生择业阶段经常横跨整个大四学年,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上分配的精力不足,要想在两三个月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难度较大。

近年来,考研人数比例日益增多,竞争也愈发激烈。学生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时,往往是考研初试成绩公布的时间,已经通过初试的学生要准备随后的复试,没有通过初试的同学面临棘手的就业问题,因此很难把毕业论文放在一个显要位置。为了应付毕业,有些学生往往仅靠一两周的时间突击完成论文,很难保证期质量。

1.4 学生态度问题

首先,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随着网络电子资源的日益丰富,获取外界信息的难度逐渐降低,很多学生直接从知网、维普等网络数据库直接下载相关资料,东拼西凑,内容凌乱,主题不明,质量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寻找毕业论文,形势堪忧。

其次,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有些学生功利思想过重,认为毕业论文与自己以后的深造或工作关系不大,抱着应付的态度,期望蒙混过关;与普通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不同,毕业论文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方法等,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造成“不督不做”的局面,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

2.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毕业论文。在大三下学期,应多通过以班会及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综合性、实践性最强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是走上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一次大练兵。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年轻老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及经验,为学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考研、择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主人翁的心态面对毕业论文。

此外,要通过讲座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方法,熟悉本科毕业论文各环节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学会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检索,熟悉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书写格式及方法,从各个子环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夯实基础。以上提及的工作应在大四下学期开学之前完成,从而有效降低大四下学期的工作量,做到轻松自如,有备无患。

2.2 试行学业导致制,将选题时间适当提前

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教师通常在三月份正式开始论文指导工作,直至六月份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截止。在为期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要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难度较大。目前一些高校开始试行了学业导师制,即学生从大一学年开始与教师建立指导关系,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业导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等,全面负责并监督学生本科阶段的成长历程。此外,学业导师同时应负责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这种指导模式下,大一至大四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自愿且有学习余力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入学业导师的科研工作当中,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收集、文献回顾等工作。在这种横跨四年的互动培养模式下,通过与学业导师长期的沟通与磨合,一般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就可以确定论文题目。由于前期相关积累较为充分,对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知识点较为熟悉,可以有效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4]。

2.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论文相关成果的实用性

近几年,高等院校把产学研用支撑的校企合作摆在了一个日益重要的位置。对于工科院校而言,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单位。相对于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企业更为看重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而言,毕业论文题目应更为接近企业需求,让用人单位有学生可以立即“上手”的感觉,无后顾之忧。

现阶段,高等院校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理论性过强,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畴,同时,对其以后的就业也没有推动作用,使学生丧失了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加强自身与相关企业的横向联系,建立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领域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高校应积极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协调相关学院及专业进行对接,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适当条件下,企业可以拟定相关需求信息提交至合作高校,经对应教研组或所在院系讨论后,筛选出研究价值突出、完成条件充分的需求信息,作为毕业论文备选题目。组织学生选题,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前期调研有机结合。必要时,可以尝试企业、高校毕业论文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凝练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提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条件、数据等;学校导师负责将研究内容细化,确定达到研究目标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进行监督。在这种双导师指导模式下,指导教师间的沟通协调效果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2.4 基于PDCA循环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本科毕业论文涵盖了前期规划与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写作、论文评阅、论文答辩、质量评价、后期总结等子环节。单个子环节的最优策略未必是系统整体的最优策略,因此需要从全局过程管理的角度,探索各个子环节的提升举措,综合协调,深入分析输出级反馈,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过程管理的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3.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态度及素质、教师指导水平、学校软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校企合作水平等各个环节。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各子环节分个击破,综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完成高等学校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熊科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8):251-253.

[2]邓道贵,朱学道,高学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3):159-162.

[3]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l(9):46-47.

[4]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l1(8):23-24.

篇(2)

1.1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分析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道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对外贸易、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广东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港澳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强,据统计,粤港澳之间现有的公路跨境通道,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达5%,每天客流往来超过40万人,沙头角、文锦渡、皇岗和拱北等公路口岸的过境交通量日均超过6万辆,相互间产生了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同时珠三角地区又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道路运输生产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每到运输繁忙季节,公路客货运输量比平时成倍增长,汽车运输班线急剧增加,运输企业需要增加大量的临时汽车客运服务员、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部门需要增加运输稽查管理人员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行业监管。调查数据显示,旅客对春运工作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占50%,其次是市场秩序监管占20%、运力组织协调占17%和运输服务规范占13%。因此,运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

1.2道路运输生产规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变化的生产规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根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适应道路运输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事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汽车运输运站务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业务岗位群包括:道路运政执法人员、汽车站务管理员、汽车客运服务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以及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二是在运输繁忙期间,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员临时顶岗,以保证道路运输生产有序进行。根据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学校必须充分考虑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运输生产繁忙时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2.1“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生顶岗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旺入淡出”,是指根据道路运输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道路运输繁忙阶段,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运输管理人员,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参加生产性顶岗实习。而道路运输生产非繁忙季节,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同时,每年从1月初开始到6月底,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将毕业生安排到各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为期6个月的就业顶岗见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与就业接轨,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安排学生到相关的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能力进阶式的生产性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拟定,顶岗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站务管理、汽车客运服务、汽车运输调度等职业岗位,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行由“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内容随时间进程的不同而变换,确保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2.2“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

2.2.1依托交通行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工学交替,必须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选择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一对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我院先后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江门市汽车运输集团、东莞市交通运输局、中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圳恒誉光明运输集团公司等6家道路运输行业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原则,这6家单位地处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备如下优势:一是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的变化特征明显,运输业务量大,职业岗位需求量多,在运输高峰周期,每家单位能同时吸纳10名至4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二是企业规模大,如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都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场设施和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岗位职业技能;三是合作基础好,行业和企业都具备良好的顶岗实习设施、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和后勤保障措施。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和建立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运输高峰周期的顶岗实习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运输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2.2.2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长期有效运行,学校必须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如下:

一是成立运行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运输行业和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参与的运行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实习基地。

二是制定顶岗实习相关规程。与企业一起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和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生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制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

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训。每次顶岗实习之前,学生要接受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岗位操作规程、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的学习。

四是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了行业或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在汽车运输站场的调度、站务、咨询、行包、售票、检票、乘务、安检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道路运输稽查等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掌握岗位技能的要求后正式顶岗。

五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顶岗实习的始终,学院安排专职教师进入道路运输行业或企业,管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爱岗敬业,提高职业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六是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训。行业和企业定期安排道路运输管理专家和一线运营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七是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优先安排学生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针对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八是对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习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企业为学生发放薪酬。

九是对实习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措施和意见,总结实习经验,对顶岗实习运作方式进行持续改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运输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在课程体系改革、“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

3.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有运输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运输管理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堂为主向工学结合的转变。如:我院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汽车客运总站东莞市交通局等单位签定了产学合作协议,共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东莞汽车客运总站每年春运期间,接受我院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达60人,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已接受300名学生到站参加顶岗实习。同时学院聘请了10名来自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现场教学和实习辅导,实现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近两年,共有10名专业教师轮流到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科技服务能力,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教材3本。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3.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行业和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一年,给学生带来了如下方面的利益:一是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运输高峰周期的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工作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运输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运营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在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辅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用企业严格的管理和敬业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习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实习岗位和时间给每位学生发放酬薪,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就业率。2009年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9.7%,2010年达到100%。

3.3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企业在运输高峰周期有大批固定的高素质专业学生临时顶岗,保证了道路运输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用人单位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察与评价,可以遴选到合适的学生到本单位工作,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来自学校提供的各种管理、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近两年,学校为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共培训道路运输管理干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人员达2850人次,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交叉口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 交通事故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近些年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相互干扰,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交通管理上常常重视机动车交通而轻视非机动车交通,造成非机动车的违章现象较为普遍,对机动车的干扰和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日趋严重,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发生事故频率及伤亡人数呈现恶性增长趋势。因此,探索非机动车交叉通特性与交通事故内在关联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交叉口处的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和交通事故原因及特点全面展开,详细研究和分析了它们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1 非机动车速度与流量特性

1.1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速度特性

非机动车由人提供动力,其行驶速度直接受骑车人的体力、心情和意志控制,同时受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在交叉口处,由于情况的复杂,其速度同路段上的速度有较大的差异。行驶速度一般会受到心理、年龄和性别、交叉口大小、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流密度等影响。

1.2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流量特性

1.2.1 非机动车交通流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由于居民上下班、上下学时间集中,导致时间分布上波动大,交通量出现明显的早晚高峰,集中在早7:00—9:00,晚17:00—18:00。

1.2.2 非机动车交通流的饱和流量

由交叉口有无信号控制具体分析得:

(1) 对于无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饱和流量主要受机动车、交叉口渠化情况等影响。

(2) 对于信号交叉口处,非机动车的饱和流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当右转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密度较大时,右转机动车时会截断非机动车流,从而增加非机动车通过交叉口时间;当非机动车为非饱和流时,右转机动车干扰一般不会引起整体流量下降。

② 交叉口信号控制方式

通常情况下,设有专门的非机动车信号相位的交叉口,流量会比没有此相位流量大。

2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延误特性与交通流的运行特性

2.1 非机动车的延误特性

非机动车延误指在交叉口由于交通管控设施、与其他交通运行方式之间冲突等因素引起的车辆运行时间的损失。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延误主要有两种,即冲突延误和停车线延误。非机动车通过交叉口停车线后会与不同行驶方向的其他车辆冲突,因而造成时间损失,产生冲突延误;非机动车由于红灯而停车等待产生的时间损失为停车线延误。此外,非机动车行驶状态变化还会造成加速延误等。

实际道路中,非机动车延误时间的长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交叉口车流量大小、车流分布、控制信号周期和绿信比以及道路管理水平等都与延误时间有关。不同道路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不同,服务水平价值越高,交叉口运行效率越高,相应的对非机动车的延误影响越小。

2.2 非机动车交通流的运行特性

在我国,非机动车运行方式多是按机动车交通通行能力方式设计处理的,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流向混合通行。而实际中,非机动车类似于行人交通特性,流量密度较大时,由于非机动车机动灵活会在通过停车线后出现侧向膨胀,在出口处又会合拢;密度较小时无此规律。

通过对实际道路中非机动车运行状况的观察和分析,非机动车骑行特性主要有:摇摆性、成群性、多变性、遵章性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不对等性。

根据非机动车的骑行特性分析,总结出非机动车流在交叉口的运行特性:

(1)集团的散布与迭加

非机动车因速度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离散趋势,受红灯影响又呈现出局部的迭加趋势。

(2)车速的自我调节

骑行人根据信号灯提示自行调节速度。

(3)启动损失时间小

非机动车机动灵活,能短时间停止和启动。

非机动车集群的离散趋势较大,对车速的自我调节机制较强。采用短周期,不仅能让骑车者充分发挥对车速的自我调节机制,减少停车次数,还能减少骑车者的等待延误时间,避免因闯红灯抢行造成交叉通秩序混乱。

3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原因和特点

3.1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表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通常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路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的,而其中事故总数的88%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由于人们对于交通规则不太熟悉,并且交通遵章意识不强,因而违章骑车的现象比较严重,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非机动车在交叉口造成交通事故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交叉口处骑车人也会受到抄近和赶时的影响,经常出现违章行为。因此,对于规范骑车人的行为,加强交通管理是减少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最有效的途径。

另外,车辆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车辆性能)、交通环境、交叉口类型和交通流状况(主要表现为机动车交通流量大和交叉口复杂的道路)也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3.2 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形态分析

在非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中,机非碰撞所占的比例最大,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碰撞也是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从机非碰撞的角度划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文中的内容,总结出七种情况导致非机动车事故的状态。

(1) 在交叉口或路段上,非机动车在左转时与同向直行和右转机动车行驶路径交叉,又与左转和反向直行机动车行驶路径相交,以此形成了四个冲突点。

(2) 在支路或胡同的出口处,非机动车突然快速驶出时,两侧直行的机动车的行驶路径分别与直行和左转非机动车行驶路径各形成两个潜在冲突点。

(3) 在支路或出入口处,机动车突然快速驶出,尝试进入或横过主干道,易造成非机动车交通事故。

(4) 由于骑行非机动车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路段行进中非机动车突然猛拐,造成机非冲突,易造成交通事故。

(5) 当非机动车误入机动车车道时,机非同向行驶,易发生追尾碰撞;另外非机动车逆行进入机动车车道,也易造成车祸。

(6) 机动车突然驶入慢车道,易与非机动车碰撞造成车祸。

4 结语

本文针对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交通事故问题,分析了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及事故类型,总结了其特性及事故规律。主要包括: 交通速度、交通流量、交通延误、运行特性、事故原因和类型等方面。这将为提出更为合理的非机动车驶越交叉口方式、优化非机动车交叉口行驶安全与效率等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祖武,李康,徐吉谦,任福田,杨佩昆,全永桑.现代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133-135.

[2] 褚琴.自行车交通对信号交叉口及其通行能力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43-245.

[3] 孙明正.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设计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3-114.

篇(4)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教学改革;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15-04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保障航空器运行安全、维持空中交通秩序、保证快速高效的空中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制属于特种专业,从业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以下简称管制员)需要具备较特殊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要求: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全面、技能突出、具有安全风险意识、协调与沟通能力强、应变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高。目前,我国开设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三所高等学校。

当前,日益繁忙的空中交通对管制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所民航高等院校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实际运行需求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为了切实掌握在新形势下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养需求,了解高等院校在空管专业培养方面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使空管院校培养出更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学生,进行了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教学质量调查工作。

一、调研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一)调研对象

调研范围选择负责我国空中交通流量70%的华北空管局、华东空管局和中南空管局。对象包括地区空管局空管处、人事部、培训中心和运行单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管制部门领导;2.管制室主任、带班主任管制教员;3.近两年的毕业学生。调研组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了有针对性地调研内容。

(二)调研内容

1.对管制单位领导的主要调研内容:

近年来管制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缺陷;院校教育和单位培训应如何定位与衔接;机场和雷达管制的技能应培养程度;院校管制专业英语教学需达到的要求。

2.对管制室主任、带班室主任和管制教员的主要调研内容:

岗前见习与培训的时间、内容、科目;学生见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和作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缺陷;影响管制学员放单时间的因素;对院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3.对近两年毕业的管制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调研内容:

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照岗位培训与见习,发现学校未曾讲授的知识及原因;迅速掌握岗位能力的困难程度以及对院校具体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

针对空管专业教学改革调研工作,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个人信息、对院校管制专业的总体评价、对院校管制专业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评价、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差异评价和毕业院校教学情况调查。

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76份。其中,男性82%,女性18%;25~35岁的85%;参加工作时间5年以下者30%人,5~10年者60%,10年以上者10%;带班主任20%,管制席70%,协调席10%;持有塔台、进近、区域管制执照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70%、进近20%、区调63%人。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大多数为男性管制员,年龄在25~35岁之间,是正在从事区调、塔台和进近管制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主力。

通过此次调研,明确了空管运行单位对空管人才的数量、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的详细需求,掌握了空管毕业学生胜任空管指挥工作的基本情况,认清了院校空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管制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二、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三所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思想品质、个人素养、专业知识等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绝大部分能胜任管制工作岗位。但是,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长,需要提高管制学生的素质要求。目前,暴露出空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现有招生模式不利于招收符合管制工作特点的学生

民航院校将空管学生纳入高考统一招生范畴,无法根据空管工作的特殊性,无法在录取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评估办法对学生进行测试筛选。尽管有的院校针对中途转入空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选拔测试,但主要是针对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尚未建立系统的、包括心理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均会正常毕业,缺乏中途淘汰机制。因此,对管制工作的不适应性在日后实际工作中慢慢暴露出来,对其本人也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二)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存在一定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前,院校对空管专业的学生主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专业名称为“空中交通管制”,学习内容主要以贴近实际工作需要的教材为主。目前的培养目标是以综合型人才为导向的学历教育,专业名称也改为“交通运输管理”。一二年级是基础课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四年级安排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不足两年,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基础知识没有安排学习。从现场管理人员和教员反映看,最近几年的学生专业知识较缺乏,岗位适应期较长,动手能力较差。

(三)院校理论和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不够

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管制实际工作经验普遍较少,对“理论与实际如何结合”、“相关规则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等问题不能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解,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分析也很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新管制员表现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造成学生来到工作单位,还要重新开始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四)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教材相对陈旧

教材理论性、系统性很强,但与实际工作需要结合不够。有的教材版本陈旧,已沿用多年,不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有的教材则是把国外的资料直接翻译过来,不易与实际工作需要接轨。

课程设置丰富,但重点不突出,学生感觉不到明确的培养方向。比如,标准通话作为选修课,有些学生就没有选择;课程间关系不清晰,层次感不强,不能很好地体现阶梯式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

(五)缺乏对空管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管制工作以班组为单位,由多个席位、多名管制员共同完成的,席位间、管制区间以及军民航管制单位间的飞行动态要互相通报,航空器的管制责任要进行移交,联系频繁,关系紧密。管制员应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班组内管制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遇有问题互相提醒,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管制工作。由此可见沟通协调能力在管制工作重要性,但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并没有针对管制员的特殊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六)缺乏对空管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据近几年毕业的管制员反映,授课老师有时会在课程中安排空难教育视频内容,但没有结合空管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风险教育,没有将持续安全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个阶段,未能提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七)缺乏对空管学生遵章守纪意识的培养

空管工作有较多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工作程序,管制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和程序,做到令行禁止,绝对不能盲目蛮干,因此,遵章守纪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但一些新管制员来到工作岗位后,面对一系列的规章和程序有些不适应。这些理念在学校期间没有提前得到灌输,因此学生毕业后心理准备不足。

(八)缺乏对空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没有针对空管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训练课,对如何帮助管制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关注不够。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团队精神差、经历的挫折少、受挫后无法适应等问题。现场运行压力大,纪律性强,容易给造成学生造成强烈的挫折感。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管制单位,除了在管理上想办法舒缓管制员心理压力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其通过自身能力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和处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三、改革建议

针对当前空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以培养满足生产岗位需求为目标,需要从管制专业学生选拔这一源头抓起。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建立有效的选拔和淘汰机制

国外民航学院空中交通管制员入学选拔非常严格,保证生源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增加培训成功率;香港则采取用人单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的方式,经严格选拔后再送往民航院校培训学习,并引入淘汰机制,以确保管制学员各项素质和能力符合运行工作的需要。

为了把好管制学员的第一道关,建议改革管制专业招生模式,研究系统的选拔机制,建立严格的招生要求和标准。可能采取的招生模式有:1.在高考招生过程中,作为特殊专业提前进行选拔、淘汰。2.不再通过高考招收应届生,而是采取在非空管专业中选拔的方式,严进严出,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二)创新教学模式,使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更好地结合

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处理好了,可以缩短管制学员融入实际工作的周期。建议对现有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在提高管制学员理论基础、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管制学员见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前移,纳入学校养成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中,使得养成教育阶段和岗位教育阶段更好地衔接,真正实现“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英语水平”的民航空管高素质人才培养[3]。具体来说,可以将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培训课程在学校完成,减轻用人单位的培训压力,节省见习管制员的培训时间。

(三)加强教学与应用的结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除了继续落实民航专业教师参与民航岗位实践的制度外,建议在有工作经验的管制员中招聘教员,承担技能培养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这个教学载体,将实际工作的相关知识、要求等较具体、完整地传输管制学员,同时可以加深学员对相关原理、理论和规则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完善教材,优化教学课程设计

按照“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英语水平”的民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材规划,编写重点课程统编教材,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研究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完善各类教学计划,体现课程间阶梯式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课程设计上,建议特邀工作经验丰富的管制员参与,提高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度;在考试方面,关注对学生知识积累情况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除了单科学分考试外,增加综合类、应用类的考试,也可以与学分等挂钩。

(五)加强空中交通管制模拟教学

目前,进入一线管制单位工作的管制专业学生将直接接触雷达管制,而在院校学习期间,院校所使用的雷达管制模拟机设备陈旧,雷达模拟机模拟演练的情景与实际雷达管制工作相差甚远。因此,学生的雷达管制知识及能力与实际应用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院校需要加大模拟机设备的投入和提高课程练习编制的水平,使模拟机培训与实际工作接轨。

(六)突出特殊能力培养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教育培训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增加管制学员安全意识、纪律意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责任心以及协调沟通、应急处置、管制情景意识、注意力的分配等的培养,逐步形成符合民航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应民航人才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七)加强英语听说能力

中国民航作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之一,管制员的培养也应当符合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但是目前部分管制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差,不能够达到目前管制所需英语水平标准。管制院校应当强化标准英语陆空通话教学,考虑部分课程使用英语教学,聘请外教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员的英语水平。建议管制专业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就参加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并获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资格。

四、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专业是以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有序运行为宗旨的高技能型专业。本文调查了目前空管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了解了与实际运行岗位需求的差距,分析的空管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为实施空管专业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襄宁.空中交通管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卢飞.浅谈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综合素质[J].科技风,2013,(9).

篇(5)

关键词:制药专业群?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校企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制药专业群以制药为主线,涵盖了从原料药生产、制剂成品、质量检测及营销、使用等过程,主要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毕业后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经营、药学服务、药物开发与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医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都非常快,更需要校企之间深度融合,多方面合作。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制药类专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并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了一些尝试及实践。

一、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需要较强的理论功底及实践技能,学校邀请医药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制药专业群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到医药企业调研、座谈,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制药工作岗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基础,突出实用与技能。比如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职业安全》课程,将企业的一些案例、要求融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对职业安全的认识,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身体安全、交通安全上升到职业安全的高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二、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开发与岗位实践相吻合的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是各项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与医药企业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加强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制药企业岗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药物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制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必考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强调药品质量意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在该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企业质量部技术人员的指导,根据企业产品质量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开发与岗位实践相吻合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丰富了精品课程及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

三、校企合育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双师型的专业教师

专任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制药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了解制药行业当前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熟悉药品生产流程,了解制药企业GMP管理要求,熟练掌握制药设备的操作,并充分利用双方信息、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科研开发等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解决企业生产难题,不断提升双师素质和水平。

在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企业不同层次的生产技术骨干分别作为“专家型”“授课型”和“指导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人才质量的评价、技术研发和开设前沿动态的讲座;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授课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这些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制药技能实践良好条件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实训室与企业现场相似,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相一致”的建设理念,制药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基地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并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信息、人员,以企业冠名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室,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质量;针对大型制药设备占地大、投入大、消耗大的实训项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实行工学结合,为学生技能训练和企业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校企共组学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

1.初期: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校企共同组织下,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践,观看企业的宣传片、听取企业的介绍;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认真参观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产品质量部、生产车间、包装车间等。先进的药品检测仪器,洁净的GMP生产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包装线等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认知实践使同学们了解了制药企业的状况,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2.中期: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校利用实践周,与企业协商将学生分批送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及劳动锻炼,熟悉制药企业的各个岗位,一方面真正体会企业的生产过程,另外缓解企业用工难,特别是一些急件赶工时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也使学生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增强了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后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毕业实习阶段,每位学生除了校内的指导教师,制药企业也指派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手把手地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通过在多个岗位轮流实习后,学生经考核合格即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开展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实习的岗位相结合,企业导师重点负责技能实践方面的指导,校内教师重点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通过“双导师制”,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顶岗实习,经历了学生角色到“准员工”角色的转换,最终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校企互助开展培训服务,助推双方建设水平更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面向企业员工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制药类职业技能鉴定和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工素质。

利用企业设备、场地为学校药物制剂压片、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并帮助指导大赛集训;在学校承办无锡市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时,企业协助出方案、提供裁判,全程参与,使技能大赛顺利进行。

篇(6)

每个工作日,约有7万打工者从这个卡口进入昆山出口加工区,从事加工贸易。

因为这么多人从事加工贸易,工作时间的这座江南小城显得颇为冷清,除了汽车,马路上很少有闲人。而一到下班,城市似乎又突然膨胀起来,商业街、酒吧街到处都是人。

这就是昆山。

说到中国外贸,加工贸易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说到加工贸易,昆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加工贸易的报道实在太多太多,关于昆山的报道也实在太多太多。然而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身处大时代中心的每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他们的个人命运,如何因昆山加工贸易的发展而改变。

我们相信,加工贸易的每一次转型升级,昆山的每一个漂亮转身,都会透过每个有名有姓的外贸企业,最终影响甚至改变每个有名有姓的个体,无论这个个体的身份是显赫或是低微。就如四季变迁日月轮转会泽及每一条江河,而构成江河的每一滴水珠,都将感同身受,冷暖自知。

实际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已经和昆山之路重合交叠;他们生命轨迹中的每一次起承转合,均和加工贸易的每一次嬗变符合若节。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从每个昆山人身上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波澜壮阔的壮丽背景。

昆山加工贸易,如何改变个人命运?

宣炳龙:我为昆山狂

受访者: 宣炳龙

身份: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苏州市政协副主席

籍贯: 浙江绍兴

昆山经历: 从小随家人来到昆山,生活至今。

头发乌黑整齐,脸颊瘦削刚毅,眼睛炯炯有神,白衬衣、蓝黑色西装,身材不高,但很有精神。第一眼见到宣炳龙,他的严肃令人印象深刻。年近60的宣炳龙思维活跃,有问必答。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对我来说是次愉快的经历。

采访在会议室进行,正对着主座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昆山城市区域图,不同的颜色代表昆山不同时期扩展的区域。采访中,宣炳龙好几次指着10米开外的区域图向我介绍加工贸易给昆山带来的城市规模和区域的变化。手指挥舞间,那种用一生心血锻造出来的意气风发令人感动。

宣炳龙很忙,当了十多年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每天都在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忙碌。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他还是那么忙碌,他似乎把开发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放心,总要不时地过去看看。宣炳龙对昆山的加工贸易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如今,他正在研究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关于加工贸易的书籍、资料,椅子后面靠墙的是一排书柜,满满当当的一柜子书。

在昆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宣炳龙。这位公社粮管所仓库保管员出身的前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想法超前、行事果断、意志坚定、待人诚恳,是昆山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感谢昆山

宣炳龙称自己年轻时就是个很讲究的人:衣服可以破,但要破得干净;没有吹风机,但头发总是梳得光光的;没有电熨斗,就用陶瓷杯子装了开水熨衣服;他的穿着还一度引领昆山服装新潮流。

从1970年代初开始,宣炳龙就开始搞地下经济,接着又“掺和”乡镇企业,然后是搞横向联合。到1990年代又力争搞出口加工区,再到现在规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他总是在人们疑惑的眼光、有声无声的争议中证明着自己的判断。

宣炳龙说,他要感谢昆山,将搞经济奉为一生追求的他在昆山的加工贸易领域找到了命运的落脚点。宣炳龙说:“如果不是做加工贸易,我可能还在政府部门搞行政工作。”但是那样,“我肯定不会像今天这么开心,这么充实。”

昆山的加工贸易起步艰难,“那时候老城区没有桥,刚开始建第一栋楼的时候,我们是用小船把砖块等建筑材料运进来的。”多年之后,昆山从了无生气的垂暮老人变成了年轻、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而宣炳龙却从毛头小伙渐渐变老。宣炳龙说,“昆山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的感情、心血全在这里了。”

反差的刺激

1965年,因而中止学业的宣炳龙来到昆山县陆桥公社当粮管所保管员。因为没事干,宣炳龙很快开始谈恋爱,女朋友的父亲解放前在英国洋行做事,见过大世面。老人家经常拿出以前的照片在宣炳龙面前炫耀,照片里,准岳父穿着西装、戴着帽子,很潇洒地乘飞机、坐轮船。而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很差,不少人因此饿死。巨大的反差刺激了宣炳龙,“我就想有一天我也要乘飞机,穿西服跟外国人做生意。”

1985年,昆山也是江苏省县级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宣炳龙担任董事长,开始品尝加工贸易给他乃至这个城市带来的新鲜养分。

苏旺你公司生产的是工艺手套,日方占51%的股份,提供技术标准,中方占49%的股份,从事加工。戴上去软软的手套价格高得令人吃惊,“一个工艺手套出口最高达到48美元,而当时一个黑白电视机出口才卖到20多美元。”为什么定价这么高?看了看,宣炳龙明白了,原来,日本人把这种手套当成了工艺品,从艺术的角度来加工,而不再仅仅把它视为用来保暖的日用品。这种理念深深触动了宣炳龙。既然是工艺品,就要求工人有一定的审美素质,如何提高工人的审美观很现实地摆在了宣炳龙的面前。“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工人看画报,中国没有,就叫日本人带进来,内容多是教人如何穿衣打扮之类的,工人休息时可以随便去看。”慢慢的,这种熏陶起了效果,工人的穿着打扮开始与以往不太一样了,为了保护手套,工人们还会在操作前很自觉地把手洗干净。

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这个人做事,不考虑过程,因为好多创新的东西是没有过程可以参考的,我只考虑结果,像做美梦一样,如果这件事的结果是很完美的,我就会不遗余力。” 200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在昆山封关运作。为了这个结果,从1997年开始,宣炳龙往北京跑了84趟。

设立出口加工区的想法源于台商吴礼淦的一句话。这位最早到昆山投资的台商无意中说起,昆山什么都好,就是报关速度太慢,要是有一个像台湾新竹那样的工业园就好了……听者有心,宣炳龙立即开始做调研,查资料,了解台湾的新竹工业园、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等是如何运作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很需要这样一个出口加工区。但是此时,祖国大陆还没有“出口加工区”这个概念。创新才有意思,宣炳龙的倔劲上来了。

困难超出想象。首先要让中央认可,苏州市、江苏省才会给你往上递报告。巧的是,原国务院特区办的副主任陈顺恒下来调研,听了宣炳龙的设想,答应帮忙写封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很快,李岚清批示,请海关总署和特区办拿出方案。于是,昆山开始一级一级往上打报告,终于等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文件:请8个部门会商。高兴了没几天又傻眼了:特区办撤掉了。这下,谁给你去组织会商啊?宣炳龙他们只好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跑,“大概花了1年多时间,终于都签字了。”可是,问题又接着来了,让谁把这个会签完的文件送到国务院去?特区办已经撤了啊!幸好,李岚清的指示里还提到了海关总署,于是最终,海关总署重新牵头8个部门会商,把文件送到了国务院。

回忆当时的艰辛过程,宣炳龙感慨:“做一件事不容易啊!”但是艰苦换来的是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过预期,昆山的加工贸易腾飞了。“当时设想的是3年以后出口30亿美元,实际上,去年进出口就做到了185亿美元,今年要超过250亿美元。去年开始缴税达到1亿多,今年我估计要达到3亿多。到2008年,可以达到二三十亿所得税。”

快人一步

如何实现昆山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宣炳龙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他现在正忙着整合一个平台,计划把几个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和国内的其他厂商联合,树立一个自己的品牌。“国内现在有的是能力,生产能力是现成的,设计能力昆山也完全具备。”宣炳龙解释以前不组织这样的联盟是因为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没起来,内需不够。但现在,他对这个发展方向很有信心:“这个联盟组织好以后不需要多消耗多少能源,环境保护没有影响,但是销售可能提高一倍。” 他希望5到10年之后,把昆山目前40%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变成自有品牌。

宣炳龙对数字非常敏感,从哪年做什么事赚多少钱,到昆山城区不同时期的面积,再到加工贸易每年给昆山带来多少进出口额等等,他都脱口而出,而且全是精确数字。

有人总结宣炳龙成功的经验就是永不停止思考,永远比别人快一步。宣炳龙说自己之所以能快人一步,就是因为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天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下午3点以后,宣炳龙一般是不接待客人的,2个小时的时间,他要看很多报纸,包括大陆和台湾的,了解每天的信息。晚上,要看2个小时的新闻,“我很少在外面吃饭,6点多先看中央4台环球经济新闻,然后是新闻联播,再看中央2台的经济半小时,这是我每天的程序,都要走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了解和筛选,宣炳龙往往能从国家政策的引导上,宏观经济的走向上发现商机。

朋友满世界

宣炳龙很开心,不仅仅是因为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加工贸易,还因为从事加工贸易令他结交了全世界范围的很多好友。

性格爽快的宣炳龙年轻时就好交朋友,当粮库保管员时,就因为常常请一起打篮球的知青到家里吃饭而入不敷出。干上了加工贸易,与外商打交道的机会多了,宣炳龙的真诚好客有增无减。对他来说,亲商理念是水到渠成的。宣炳龙说,从事加工贸易这么多年,因为亲商,真诚地与各种人打交道,不仅经济上收获颇丰,而且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这种感觉很爽。

在宣炳龙的办公室里,有一块红色的匾额十分抢眼,上书“嘉惠台商”四个大字,这是台湾主席连战送给他的。

“外商都知道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解决他们的问题。”在宣炳龙看来,昆山的起步、发展靠的正是这种真诚服务的理念。而昆山能聚集全国十分之一的台资企业更是享受到优质服务的台商口口相传的结果。

宣炳龙的亲商理念可以说已经发挥到了极致。1990年的一天晚上,凌晨1点半,一家企业在昆山的台湾老板的太太让助手打电话给宣炳龙,因为她打了一晚上电话也没联系到老公。宣炳龙马上让自己的司机出去找,直到凌晨5点半,终于在上海通往昆山的路上找到了那个老板。原来从上海玩回来的他因为喝了点酒有些悃意,就停在路边睡着了。事情解决了,但是宣炳龙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一接到电话晚上就睡不好了,要想第二天怎么处理。”但是,宣炳龙显然对这种辛苦不以为然。

高艳:忙并快乐着

受访者: 高艳

身份: 昆山海关备案科关员

籍贯: 江苏连云港

昆山经历: 1993年来昆山至今。

上午9点25分,昆山海关报关大厅。每个海关关员两旁都无一例外地垒着高高的报关单证。高艳身材不高,远远看过去,就像是“淹没”在单证中,只露出一个脑袋。高艳正在看企业提交的报关单和随附的说明资料,过了很久,她习惯性地抬头看看电脑屏幕,这才发觉我已经进来,便向我匆匆点点头,示意我先坐下,头又重新埋了下去。

不到9点半,昆山海关的报关大厅已经人来人往。很多报关员都是小跑着进来,把一撂报关单和随附说明资料往窗口一放,就匆匆跑了出去,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下一处办事。

高艳的正前方是服务柜台,右前方摆着一台电脑,有待处理的报关单证堆放在桌子左侧,已经处理完毕的则放在右侧。每过1个小时左右,都会有一名关员提着一个很深的塑料筐,到关员们桌上收拾已经处理完毕的单证。只有到了下午,左侧单证的高度才开始缓慢地下降。

今年是高艳的第三个本命年。1994年,昆山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海关人手短缺,昆山海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关员。高艳报了名,一路过关斩将。面试时,考官问她为什么来昆山,高艳“狡猾”地回答:“来昆山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选择

高艳和爱人是江苏淮阴供销学校的同班同学。当时,高艳的老家在连云港市区,爱人的老家则在昆山乡下。相识之前,高艳对昆山的唯一印象是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谈恋爱后,高艳开始留意昆山。江苏《新华日报》上很多关于昆山的报道都被高艳剪了下来,保留至今。

1990年,两人面临毕业,分配去向成为他们两个家庭反复讨论的问题。连云港是地级市,国内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而昆山是一个县级市。哪个地方更好,似乎不言而喻。因此,高艳的家人和亲戚都劝他们两人毕业后能到连云港工作。但是高艳决定到昆山看看再说。

1990年夏天,高艳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把昆山市区浏览了一遍。虽然当时昆山市区给高艳的印象只是一条街、几座桥,但当她来到开发区时,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树着“某某公司”标牌的工地,这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她。对昆山发展预期的信心让高艳心里有了决定。但家里掌握话语权的老爸还是不放心,又带着好几个亲戚一行浩浩荡荡地前来昆山考察。回去后,老爸松口了:“去吧,我们支持你”。

上班

忙,忙,忙……似乎没有什么更恰当的词能够描述高艳的工作状态。俯身而坐,这是高艳一天工作的主要姿势。偶尔的起身,多为回答窗口咨询,或是整理已经堆高的单证。

9点52分,正当高艳对一家企业手册备案进行复审时,吉时报关公司经理钱通满脸焦急地跑进来:“高姐,昆山出口加工区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电子账册请审核一下,货物已经从机场起运,两三个小时后就要到达昆山。为了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能不能快点?”

高艳打开H2000程序电子账册系统操作账册变更程序,调出企业申请账号,眼光在电脑屏幕上逐行掠过,不时核对手中的单证,按下审核通过键,接收电子回执,按下回执确认键。

在审核电子账册的过程中,她还接听了2个咨询电话。

10点43分,高艳电话通知钱通经理:神讯公司账册已审核通过,企业可以报关了。

由于这个临时来的工作,高艳身边的单证又增加了一个人头的高度。有几个报关员进来后看到高艳忙碌的情形,没好意思再打扰她,就在单证最上面附了张便笺纸,对申报作些补充说明。

12点03分,高艳敲下出口加工区外发加工审批的回执确认键。此时已过上午下班时间,关员们开始陆陆续续起身前往食堂。

14点,下午的工作开始了,高艳开始对昆山地区企业深加工结转备案进行审核。

15点46分,报关员吴雪梅跑到高艳面前,希望办理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清退手续。高艳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为小吴办理开票手续。高艳解释说,“对于银行保证金来说,只要是下午来的,都要马上处理。因为如果办晚了,企业就无法当天从银行中取回保证金,将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

17点25分,高艳身边的报关单证终于处理完毕,她开始招呼同事收拾好IC卡、防伪印油等保密物品,逐一登记,并与今晚加班的同事办理好防伪印油的交接手续。

这一天,高艳共办理新手册备案、手册变更、深加工审批、分手册审批、外发加工审批83份、回答企业咨询13次。

交叉工作法

外人看高艳的工作,会觉得非常乱,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一会又反过来继续做这个,接着再做那边没做完的,来回倒腾。但高艳做起来却如行云流水,忙而不乱,她说这是为了应付大工作量而独创的交叉工作法。

昆山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给海关关员带来了极大压力。不到南京关区1/40的人员,承担着南京关区1/4的报关单量、1/7的减免税业务和1/13的加工贸易量。今年5月份,昆山海关对监管资源实施了系统整合,重新设置了科室,并对岗位操作流程进行了再造。经过整合,从事现场审单作业的人员减少了,减下的人被补充到后续管理部门中,以便增强海关的实际监管。这对留在现场审单作业的人员来说,意味着工作量进一步增加了。

高艳所在的备案科是此次整合中唯一没有变化名称的科室,但工作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从以前仅仅负责审核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备案业务,扩展为负责审核昆山地区所有加工贸易的备案业务、企业报关员注册登记业务以及减免税备案业务。

掰着手指,高艳开始计算平时负责的工作项目:加工区维修检测物品出区初审,加工区料件外发加工、模具外发加工、模具外发延期初审,加工区企业电子账册复审,昆山地区企业手册备案复审,昆山地区企业深加工结转备案,昆山地区企业外发加工业务复审,昆山地区企业加工贸易保证金征收,科室内勤。正好用完10根手指,此外,她还是关里的廉政监督员。

如果按照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的顺序方式,时间是肯定不够的。于是,高艳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交叉工作法,就是在做一件事的中间穿插做其它事,这样一来,变串联式为并联式,同样的时间可以做尽可能多的工作。比如,从发送审核信息到收到电子回执,一般要隔个几分钟,这段时间就能用来做其它工作;还可以利用在电话里回答咨询的时间,对报关资料进行形式初核,防止资料不全。有时,企业一个电话过来,高艳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把企业要求比较急的事先做完。一天下来,倒也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一开始也感觉这样做有点别扭,很多事情总是要零打碎敲地做,但慢慢也就习惯了。”高艳说,“一心多用,也算是一种心智训练吧。”

加班

2000年10月,昆山出口加工区设立,这对昆山海关关员的生活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从这一年起,加班,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挥之不去的词语。一开始是每天下班后,零星为企业提供通关服务。后来企业提出,周末、节假日也要通关,于是,2001年开始,昆山海关建立了节假日预约通关制,根据企业预约在业务现场提供周末节假日加班服务。随着昆山出口加工区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规模扩张,2002年,昆山海关开始实行两班工作制,每天留一组关员加班到晚上10点,但加班关员第二天仍要按正常时间上班。2003年,昆山海关开始实行24小时验放制,24小时保证加工区企业货物通关。

从2001年到2003年,高艳没有休过一天假。“不是不能休,而是不好意思提出来。”高艳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一个人,马上就会造成科室工作积压”。高艳的顾虑是昆山海关关员想法的一个缩影。考虑到关员长期无法休假,2004年,昆山海关下发了强制休假的红头文件,开始强行组织关员一批一批地轮流休短假,但绝大数人的长假还是休不了。

以前,朋友平时还经常打电话邀高艳聚会,在打了几次得到的都是“忙”的回答之后,这样的电话也少了。高艳笑称自己平时过的是“两点一线、饭来张口”的生活。每个工作日的路径都是从单位到家里。由于忙,做饭之类的家务活也被爱人承包了。

“虽然忙点,但很快乐。”高艳说,“在昆山,我收获了爱情、事业和生活。对这里,我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到昆山13年,高艳认为自己已经被这里彻底同化了,口味由偏咸、偏辣转为偏淡、偏甜,往日的急性子也被磨练成温和而有耐心。

郭子仁:从台湾到昆山

受访者: 郭子仁

身份: 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

籍贯: 台湾

昆山经历: 2000年起自台湾到昆山,目前全家迁居昆山常住。

郭子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另类,长长的柔软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根马尾,很是惹眼。他的穿着很休闲,黄绿色工作服,浅蓝色牛仔裤,脚上一双旅游鞋,跟我以前见过的西装革履的部门经理反差很大。他说这样穿方便。

郭子仁的普通话很标准,他说是跟成长环境有关,因为父母都是老师,而且家族中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全了。与他聊天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为他会不停地用手势配合语言,还常常爽朗地笑出声来。

2000年下半年,已是秋风萧瑟,14个从台湾来的年轻人在上海下了飞机,沿高速公路驱车来到昆山。迎接他们的昆山一团漆黑。“那时才晚上8点多,昆山已经都是黑糊糊的,路上很少有人,街上开门的店也不多,”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昆山,郭子仁的印象是如此深刻。

2000年,正是昆山的加工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起点。该年的4月2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准昆山设立出口加工区,此前,昆山人已经为争取这个出口加工区跑了3年。仿佛一夜间,昆山的加工贸易如火如荼,出现了令人瞠目的飞速发展。郭子仁正是在这个时间来到昆山,亲眼见证了加工贸易给昆山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亲自体验了这一发展给自己的命运轨迹带来的改变。

偶然

郭子仁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早上7点40分刚过,就来到公司,准备召开部门早会,然后是部门例行作业,午餐前要对上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中午只有40分钟的吃饭、休息时间,下午1点半,工作继续进行,通常晚上7点完成夜间出货确认后才结束了一天的大部分工作,接下来,还要对下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晚上,还不时需要处理进出口异常情况。加工贸易发展得越来越红火,郭子仁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

今年40岁的郭子仁在仁宝集团工作了近10年,“我来这个公司总共快10年,在昆山近6年,台湾只有4年。”他很准确地计算着自己的工作时间,强调自己在昆山公司的时间大于在台湾公司的时间。

早在1996年,台湾仁宝集团就已经开始在昆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厂。而随着出口加工区的设立,郭子仁等14个基层又被补充到昆山。郭子仁并不在最初的外派名单中,而且他在台湾做的是生产管理。忽然有一天,老板问他要不要过来,他爽快答应了,于是来到昆山,并且做起了以前从未接触的物流。此前,郭子仁从未想过会在昆山生活那么长时间,所以他有时候会把这个偶然归为命运的安排。

2000年的昆山不算发达,尤其是夜晚,漆黑一片,没有人气。“那个时候,昆山的红绿灯晚上5点就关闭,因为过了5点路上就没有车了。”郭子仁回忆说。出口加工区刚刚围起来的时候,和郭子仁一起来的14个年轻人中还有人曾经因为晚上加班打不着出租车,走了1个多小时才回到宿舍。尽管如此,郭子仁仍然对昆山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来之前大致了解过昆山的历史。如果你知道昆山最早的时候只有一条马路,你就会知道它已经有很大程度的进步,所以我并没有后悔,反而相信昆山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

EMBA

在昆山从事加工贸易,对郭子仁来说,并不仅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还实现了一个曾经计划过但没有付诸实际的愿望:读EMBA。

2003年,“非典”在祖国大虐,郭子仁回不了台湾,“那个时候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会结束”,于是原本在台湾就想念EMBA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的他又萌生了这个念头。碰巧的是,上海复旦大学因为“非典”推迟了港澳台申请人的考试,他得以赶得及报名参加。更巧的是,考试的内容是一个个案分析,刚好是郭子仁大学时比较喜欢的方向。而到了面试的时候,工作上的经验又帮助他顺利通过。

重新回到课堂是一件幸福的事,何况内容又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有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读大学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是干吗的,只是狂背猛记,当你开始工作,需要那些东西时却发现你已经忘记了,这就很麻烦。”对郭子仁来说,EMBA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案例讲解重新学习了已经遗忘的对自己工作有用的理论和实际知识。

几年来亲眼看见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亲自从事加工贸易生产,郭子仁对出口加工贸易可谓有话可说,有感想发,于是,他的毕业论文取题为《出口加工区在华东地区未来的发展》,“基本上前半部分都是资料收集分析,后半部分大多就是我工作这几年的心得。”文章中,他整合了目前几个特殊监管区域的概念,提出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发展有特点的特殊监管区域的想法,并且建议把生产区域和居住区域彻底分开。他在论文里甚至还假想了一个新的海关组织图,设计出一个专门的司来统一管理这些特殊监管区域。

担心

繁荣的加工贸易使昆山发展得实实在在,也使外来人口的增加实实在在。在郭子仁看来,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外来文化进入的融合消化速度却有些令人担心。

在昆山生活,为昆山担心,郭子仁一心一意把昆山当成了自己的家。“打算想在这边长住,所以我会比较担心昆山的文化。”昆山本身比较多的是一些传统的文化,比如昆曲,比如昆石,但是却缺少现代文化因子。郭子仁说,虽然昆山的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现在看来,虽然有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等硬件设备,但昆山还没有足够的文化展览,没有足够的书店,也没有足够的国际性的演出,闲暇时间,昆山人除了到较远的周边地区,很少可以在本地找到可以充电的去处。

此外,昆山需要有空间和时间去消化急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如何传承来自四方的人文的东西,发展出属于昆山自己的人文特质可能会成为今后昆山发展的瓶颈。郭子仁担心昆山会变成第二个深圳:过于繁华,只适合消费和工作,不适合生活。那样的昆山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生活

从初到昆山至今,郭子仁还没有回台湾过过年,虽然公司规定2个月可以回去一次,“但是我去年的假到现在还没有休完。”工作忙碌是一个原因,熟悉了昆山的环境,能踏踏实实在这里过日子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4年,感觉在昆山生活“完全没有问题”的郭子仁把太太和两个小孩都接到了昆山,打算长期生活在这里。

由于昆山外地人数量庞大,不同地区的饮食已经在昆山遍地开花,吃对于郭子仁来说不是什么问题,相反他觉得很有口福,不用跑那么多地方,却可以吃到那么多地方的美食,“没有机会去那边玩,但是在昆山能吃到那边的东西,也是不错的。”

但是要在异乡长期生活也并不是没有担心,对有家有口的人来说尤其如此。郭子仁坦言,他会比较担心子女的教育和家人的医疗问题。

郭子仁有两个小孩,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女儿,一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儿子。孩子的教育是他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为孩子挑哪家学校,怎么报名,怎么念书,这些都让他头疼。不过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郭子仁在短暂的严肃过后又露出豁达的表情,“最近我大女儿快上小学了,我也没时间去调查,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问同事和昆山的朋友,他们的小孩在哪里上。”

医疗是郭子仁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事实上,不少台商和外商比较担心昆山的医疗品质和水平,“在昆山不太敢看病,一旦生病在昆山看不好,最终都要跑到上海去看。”郭子仁自己也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读书时候踢过球,有一次,运动留下来的旧伤复发,在昆山怎么都医不好,最后还是跑回台湾才解决。

尽管如此,郭子仁还是相信昆山的未来会发展得更好。如今,6年前一起从台湾过来的14人,有10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离开了昆山,而郭子仁却过得踏实而满足。

这里要再提到那头令他显得有些另类的长发。原来,留长发也有一段故事:“有一天,我们同一批来的一个同事说要和我比赛谁的头发长,我马上答应,并说谁自动认输就去剪掉,但他却说谁剪掉头发就表示要离开昆山。一天,他来找我,头发已经剪掉,没几天,他离开了昆山。”可见,对郭子仁来说,留着这头长发就意味着还将在昆山继续工作、生活下去。

吴慧颖:一见钟情爱上昆山

受访者: 吴慧颖

身份: 富士康电脑接插件(昆山)有限公司关务

籍贯: 河南商丘

昆山经历: 2005年7月大学毕业来到昆山工作。

第一眼看上去,吴慧颖很文静,不太爱说话。采访一开始,她比较紧张,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有时甚至有些词不达意。随着采访的深入,她慢慢进入了角色,情绪渐渐放松,开始流畅地回应我的好奇。

吴慧颖其实是个性格爽朗,非常有个性,有主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典型的80年代人。她肯定自己的选择,喜欢昆山的环境,感叹昆山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未来充满憧憬。采访结束后,我给她看拍的照片,她开始噘嘴,说照片拍得不够漂亮。小姑娘的憨态十分可爱。

“昆山挺适合我的”,这是吴慧颖对昆山的第一感觉。2005年2月,当她第一次来到昆山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同是县级市却比家乡河南商丘看上去美丽得多的城市。

上海的边上

“我听说昆山是个县级市,估计跟我老家的县城差不多。刚从火车站出来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随便坐了一辆公交车,绕着城市走了一下。哇!真是没想到,很不一样啊,一看见就很喜欢。”吴慧颖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表达着她对昆山的第一感觉,“不像大城市般恢宏有气势,也不像小县城般小里小气,昆山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城市,道路很宽,楼房很漂亮,最重要的是,它的加工贸易如此发达。”吴慧颖认为昆山正是她想象的理想生活场所,她用“一见钟情”形容与昆山的缘分。

因为喜欢听人讲普通话,所以希望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听起来有些怪异的理由对吴慧颖来说却是转换生活场景的动力。2001年,吴慧颖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学,学着喜欢的专业――国际贸易。“读书的时候就想到外企工作,”虽已如愿以偿,回忆起那时的心愿来,吴慧颖的眼睛还是特别有光彩。

2005年,即将毕业的吴慧颖来到上海,希望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时,朋友建议她不妨去昆山看看,就在上海边上,而且有很多台资企业,发展得很快。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年的2月,她一个人背着背包第一次看到了昆山的模样。巧合的是,昆山富士康不久后到江西学校招人,吴慧颖于是参加了应聘并顺利签约。

双向选择

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外资企业,吴慧颖忙碌并快乐着。对她来说,外资企业最大的好处在于不计较有没有经验,反而会给新人提供各种培训,并通过双向选择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做的业务。

吴慧颖现在做的是关务,操纵一系列单证和解决报关问题。这完全是她的兴趣所在,“我大学的时候就想当报关员,”专业知识用得很多,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毕竟是自己喜欢做的。

8点上班,吴慧颖通常会提前点到,和同事做完晨练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整理一下昨天遗留下来的单证,查看邮箱里的信件并迅速做出判断:哪些需要加急做的,哪些需要马上处理的,哪些是要带出去审批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一天忙而有序的工作开始了。

查找清单……key in 系统……做发票、合同、装箱单……做进出口收发货单……做深加工结转申请表……加盖公章和结转专用章……OK,可以拿到海关审批了。审批结束就可以进行实际交货报关了:报进口……报出口……输机……产生报关单……

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吴慧颖得心应手地处理着她的业务。她说,只要没有意外情况,自己的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正说着,意外情况来了,海关突然打电话来,说对她公司所交易的一个料件有些怀疑,认为重量偏低单价太高,需要吴慧颖提供样品和进一步的资料。下午,吴慧颖拿着准备好的到海关审批的结转资料,连同需要解释的样品,坐着公司的班车出发去了海关。很快,海关查看了样品,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事情顺利地处理完了。此时,下班时间也快到了,吴慧颖再次查看了一下还有无今天必须做出的急件,然后列出一天的工作进度,并对第二天的工作做了预估。又是充实的一天。

在昆山,加工贸易的发达、进出口业务的繁忙使得外资企业对关务的要求颇高,这给刚入行年轻人的快速提高提供了平台。尽管专业对口,但是吴慧颖也明显感觉到了工作的挑战。还算新人的她非常羡慕老资格报关员对业务的熟悉,“报关员的最高境界是关于进出口的方方面面都会做,而且对程序了如指掌。我现在想的就是要尽量多学一点,把老报关员的经验都学过来。”也许这也是昆山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永远能看到比自己强的能人,永远有提高自己的动力。而正是这些年轻人的加盟,昆山才时刻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除了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昆山,热心肠的她又给昆山“招揽”来了3个同学。“我来过昆山后,就跟同学说昆山有好多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去那边工作的话应该挺好的。”大学同宿舍的两个女生在她的鼓动下很快在昆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另一个原本在深圳工作的男生也因为抵抗不住诱惑调到了昆山。“我们班上好多同学的工作都换来换去,但是我劝说过来的那3个在昆山的同学工作挺稳定的。”吴慧颖显然对游说成果颇感自豪。

温和的城市

从1985年到2006年,昆山的发展让人措手不及,有些突飞猛进的感觉。短短20年间,原先在苏州各乡镇排名最末的“小六子”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然而,除了工作日出口加工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外,很多时候,昆山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那么温和,传统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顽强地保持着生命力。

“我很喜欢在昆山的感觉,城市的节奏很快,发展得很快,我们的工作也很忙碌。但是出了工作场所,昆山这个城市还是那么温和,昆山人还是那么温柔,我从来没有被当作外地人的感觉。”在昆山,吴慧颖第一次听到了一个令她心里暖暖的称呼:“小姑娘”。“我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不管男女,说话都是软软的,他们会很友好地提醒你‘小姑娘,拿好啊’,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叫我,觉得非常亲切。”

事实上,由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昆山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打工者。据统计,目前昆山本地人口60多万,而实际常住人口至少有150万,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昆山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移民城市。

为了让这些数量庞大的外地人融入昆山,昆山费了不少心思。2004年4月,昆山出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小册子《新昆山人的幸福指南》。册子的内容是服务指南,解释了外地人比较关心的包括劳动、工商、税务、公安、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内容也许并不十分特别,但有意思的是“新昆山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媒体引用昆山市市委政府的红头文件对“新昆山人”做了定义:所有参与昆山现代化建设的,有相对固定合法职业和居所的非昆山市户籍的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外来人和昆山本地人一样都是昆山人了,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称呼,但是对吴慧颖这样的外来者来说,这就意味着被认同,舒坦的心情可想而知。

惬意生活

除了风风火火的加工贸易态势令人满意,昆山的生活也让吴慧颖感到很惬意。

加工贸易的发展不仅给昆山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实力的增强,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兴盛。饮食文化是最突出的,随着南来北往人的增多,各种派系的饮食遍地开花,川菜、贵州菜、江浙菜、东北菜,样样俱全。吴慧颖非常享受这里南北兼有的饮食,“中午吃公司的,晚上大部分时间在外面吃。小馆子不是很贵,我最喜欢吃川菜。”说起吃的,吴慧颖开始眉飞色舞。

周末,到公园看书是吴慧颖特别喜欢的享受。“昆山有个不用买门票的森林公园,很漂亮,是个生态公园,环境很好,有湖有树。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上几本书、mp3,到那里坐一天,既可以学点东西,又尽情地享受了自然美景。”

昆山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周边有苏州、上海、杭州等美丽的城市,还有周庄、同里,锦溪,直等古老的水乡,有空的时候去这些地方走走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选择。

无意中来到了昆山,从此对它一往情深,这是吴慧颖之前没有想到的。而如今,“就算不会一直呆在昆山,我也会在这里呆很久。”

任荣忠:享受昆山

受访者: 任荣忠

身份: 昆山出口加工区安检中队队长

籍贯: 浙江宁波

昆山经历: 在昆山出生,一直生活至今。

对任荣忠的采访在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卡口办公室进行,进进出出的车辆发出巨大的噪音,我有些不习惯,但任荣忠却似乎没什么反应,毕竟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6年。

任荣忠的脸黑黄黑黄的,一看就是经常在太阳底下曝晒。他个子不高,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说话却非常诚恳。采访中,不时有卡口值班的小伙子进来,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表情可以看出大概是报告情况,请示意见,他总能很快给出回答。

上午8点半,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大部分企业开始上班,主卡口外的入区车辆达到了早晨的最高峰。任荣忠走出卡口路边的中队办公室,协助安检人员疏导车流,确保入区干道的通畅。半小时后任荣忠驾车开始巡查全区,检查五个卡口。海关监管设施、围网、道路、交通标识、环境卫生等等,不管问题大小,任荣忠都要仔细巡查。今天,他没有发现让他不满意的地方。

上午11点,刚刚巡查完回到办公室没多久,一家新进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前来中队办公室办理通行手续。任荣忠在为他办理手续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出口加工区施工单位的操作程序,并不厌其烦地强调了一些注意事项。

下午1点,任荣忠来到管理局局长办公室,汇报今天的工作情况。1小时后,他和安全生产办公室的人到出口加工区内一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企业搞好内部治安,注意交通安全。

下午4点,一天的工作临近尾声,任荣忠在电脑前坐下来,点上一根烟,开始登录昆山加工区网站,浏览新闻、公告,然后记录今天的工作台账、布置夜班工作内容。

自从昆山的出口加工区开始围网运作,这样的工作,任荣忠已经做了6年。

被唬住了

任荣忠是地地道道的昆山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视当兵为人生理想的他在18岁高中毕业那年如愿以偿,当兵去到甘肃等地。服役归来,任荣忠放弃了县里几个单位办公室的工作,进了一家工厂当钳工,“当时就想当技术工”。然而拿着每个月30块5毛的工资,干着单调的技术活,虽然年年被评为先进,也捆不住他那颗向往挑战的心,“我总感觉在工厂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而且填不饱肚子,觉得对不起家人。”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1989年,他来到一家外企,做总务、做进出口、做报关员,做工会主席。那个时候,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发展起来,昆山还没有海关,报关都要坐7个小时的车到南京海关报关,“业务量很少,一个月都没几票。”但是,当时外企的工资已经是之前国营工厂收入的10多倍,达到了每月350元,这令任荣忠喜出望外。

10年后的2000年3月,任荣忠来到了刚刚开始围网的出口加工区,在卡口担任安检队长至今。

初到任上,任荣忠就被出口加工区的大手笔规划唬住了。“我刚来的时候感觉是,这个出口加工区怎么会这么大啊?”6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任荣忠对当时的那种惊讶记忆犹新:“道路那么宽,比昆山市里的街道都要宽,但车又没那么多,我当时想,这不是浪费吗?”

当时,出口加工区刚刚围网,厂房还没有起来,除了建好的几条宽阔的大马路,放眼望去,都是大片的农田,这等情景一度被任荣忠认为太浪费了。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大片大片的厂房很快建造起来,“刚开始一天只有几辆车的大马路很快挤满了进进出出的汽车,现在一天进出卡口的车达到20000多辆。”先前冷冷清清的区域现在一到上班时间,呼啦啦能一下进入6万多打工者,非常壮观。“没想到,真的是想象不到,发展太快了。”任荣忠的感慨既有对自己当时想法的嘲笑,又分明有对昆山发展的自豪。

天天守在卡口,任荣忠对昆山加工贸易发展速度的感觉是直观而感性的。“我在1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几亿这个数量是多大,”而如今,任荣忠已经习惯了上百亿进出口额这个概念。在他眼里,昆山加工贸易的兴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进出卡口的货柜,一天比一天增加;另一个是安检中队队员收入的提高,“从开始1000多到现在3000左右”。

商业街

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给昆山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指标的上扬,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20世纪80年展起步到现在,昆山的城区面积急剧扩大,从4.2平方公里扩展到150平方公里。一些土生土长的昆山人有时不免怀念那种小县城的温馨感觉,任荣忠也不例外。他记忆中以前的昆山很小,“那时候,我从火车站打招呼可以一直打到亭林公园,这条街上几乎所有人我都认识,但是现在如果要是在街上碰到一个昆山熟人,彼此都会觉得很稀奇,怎么这么巧,居然会碰到你?”

那个时候,昆山的路很窄,并排只能走8个人左右,而且路基不好。房子几乎都是平房,“看到楼房都是很稀奇的”。交通工具是三轮车和自行车,有自行车还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任荣忠说:“像我这样在国营单位上班的才买得起。”再看现在,8车道的大马路随处可见,高楼大厦林立,小轿车更是以每年1万多辆的速度增加。

加工贸易的发展还给昆山带来了不少商机,如今,人民路、亭林路是昆山著名的商业街道,两条路近在咫尺,是昆山最主要的购物场所。两条街各有4车道,两旁商场、专卖店林立,流行服装、高档服装、艺术品琳琅满目,很繁华的样子。商品价格不菲,而且几乎都不打折,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竞相打折促销的热闹情景截然不同。不过如果是工作日,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逛街的人都不是很多,因为外来人口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到这里逛逛。“这个地区在周末才能看得出热闹,”作为本地人的任荣忠说。

巨大的变化使任荣忠不由得对这个城市感到自豪。喜欢旅游的他每年都要去别的地方看看,但是在他眼里,怎么看都不如昆山,“不出去不知道,因为没有比较,到外面看了越发觉得昆山无论从城市整体形象、道路、绿化,还是人的素质来说,都不比别的地方差,昆山真的很好,倒不是因为我生在昆山才这么说。”

上馆子

仿佛一夜间,昆山的咖啡厅遍地开花。“以前,喝咖啡可是不敢想的,一杯咖啡就要二三十块钱,太奢侈了,不如自己在家里倒白开水喝。”但是现在,周末老婆、女儿逛街时,54岁的任荣忠也会去咖啡厅喝喝咖啡,图的是一种享受,一种品味。

任荣忠说,昆山的发展带给他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舍得花钱了。现在,到了周末,一家三口很少在家里做饭,而是跑到馆子里撮一顿,饱饱口福。而在以前,这也是不敢想象的奢侈行为。说起上馆子,任荣忠有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那天,我们一家去馆子吃饭,我点了三菜一汤,女儿嫌不够要再点两个,服务员就推荐说点个东星斑(一种鱼)吧,我连菜单都没看就说好。结果买单的时候服务员告知我们花了890。哇,算错了吧?我拿过单子一看,东星斑:600多。”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说起这件事就乐不可支。但是看得出,任荣忠对这顿饭钱并不心痛。

有钱了,生活条件好了,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想得开,”这是任荣忠的想法。“我现在的生活很稳定,女儿工作不错,我的收入也不错,家庭也很和睦。”于是,钱该花的花,生活该享受的享受。任荣忠每年都会订一个旅游计划,“每年过年过节我都要和老婆出去旅游的,已经5年了。”大学毕业在昆山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工作的独生女在观念上和老爸高度一致,“她放假几乎不在家,到处旅游。看的多,见识广,有益无害。”

三套房子

昆山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房地产的飞涨,由原先的每平米500多升到了现在的三四千。说起房子,任荣忠很是开心,他坦率地说他有三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两套租出去。

1993年,房价还是每平米500元的时候,他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两居室。2001年,随着城市改建的深入,一套黄金地段的老房子动迁,那时的房价已经涨到了3000多,政府补贴了所拆房子的面积,任荣忠自己又拿出了10万,买下了一套新房,现在这套房子的市场价已经超过了50万。

这里提到的动迁工程也颇具昆山特色。城市的扩张必然拆迁一些老旧房子,昆山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拆一补一的做法:拆掉的房子有多大,政府就补贴拆迁户同等面积的新房。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民的权利,昆山市民和农民因此几乎全部拥有2套以上的房子。2005年12月,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在首届“全国小康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说,近3年来,昆山已经建成了3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而规划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将达到7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