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12:23: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业务外包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
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管理策略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业务外包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策略,即指企业整合内部业务,重新配置资源,把非核心业务交给专业化的外部企业,而将资源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领域,塑造核心业务,提高竞争能力,最终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业务外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高校图书馆领域。
1 业务外包的背景
实际上,业务外包在欧美高校的图书馆中,已经是一种被普遍应用并且相对成熟的日常管理模式。这实际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科技的发展所决定的,业务外包实际是高校图书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经营战略和管理理念。
1.1 科技发展的结果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创新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不在只是一句口号,国家正在不断的加大对于科学技术产业的投资。高校作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的孵化器,也得到了国家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投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服务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凭借着稳定的国家投入和自身对于人才和技术的不断积累、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完成了自身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图书馆部分业务正在从技术型、脑力型向机械型、体力型工作转变。这就为外包工作的出现创造了可能。
1.2 业务结构调整的必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策略。图书馆既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教室,也是各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基地,它的各项服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高水平的服务正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保证。同时,高校的发展也在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以前单一的、低效率的文献资源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学校用户的各种要求。高校图书馆资源使用率降低,服务得不到认可,用户明显流失,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高校图书馆员。只有提高图书馆的整体业务能力,促保障,向更为细化的辅助教育、辅助研究转变,逐步适应发展的要求,图书馆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高校共同发展。然而,在总体资源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如果要加大新业务的资源投入,其它业务的投入则必然要被消减。业务外包,将现有的非核心业务交给专业化、效率化的外包公司,则是高校图书馆保证整体服务水平的最佳选择。
1.3 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
业务外包也是图书馆在现有国家政策下的优化选择。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扶持。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获得了逐年增长的科研办公经费。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其人才引进、聘任都直接收到国家事业编制的约束。目前国家正在对调整事业单位进行调整,很多高校,尤其是身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的现象。高校图书馆受此影响,也面临人员短缺、成员年龄老化的问题,业务外包就成为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短缺下的良好补充。
2 业务外包的内容
图书馆业务外包一般是以合约的方式委托专业化的外部服务机构,处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业务,来克服内部人员不足,降低运营成本,强化核心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图书馆业务外包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业务外包程度,可分为部分外包和整体外包等。结合工作实际和对北京市高校图书馆的调研,我认为图书馆服务主要在三个领域进行外包。
2.1 采编业务
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是指将文献资源的采访、编目、加工等业务部分或全部交给相关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来完成。图书馆既可以选择将采访业务整体外包,也可以只外包某些业务,又或者由图书馆提供工作材料如条码、书标、词条等,而承包商提供劳动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在开始业务外包管理的早期多选择熟悉的书商承担简单的图书到馆加工工作,如贴磁条、贴书标、打包等工作。然而随着图书馆人才缺口的扩大,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开始接受文献编目外包,即由书商或信息公司提供完整的图书MARC数据直接作为馆藏数据,甚至个别高校已经采取了采编业务整体外包模式。
2.2 信息技术业务
图书馆为配合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增设或改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如学位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建设,论文查新,课程导引,图书馆计算机软硬件服务及网络服务等。信息服务的增加也必然要求图书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更多的计算机、更大的服务器、更快的网络、更丰富的数据库以及更专业的信息人才。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选择外包信息技术业务,将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数据库基础管理等工作交给信息服务公司,从而集中自己的人才优势投入更擅长的学科服务等领域,优化了自身的资源配置。
2.3 非技术性工作
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还有很多低技术含量的事物性或劳务性工作,如保洁绿化、安全安保、书架管理等工作。这类工作必不可少,但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附加值却相对较低,还要耗去馆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之交给专业化管理团队是优化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有力举措。例如,书库上书是每个图书馆都有的工作,要占用馆员大量的时间。作为勤工助学的一种方式,现在很多图书馆选择将书架交给学生团队管理,这也是业务外包的一种形式。这一方面为图书馆减轻了业务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的了解。
3 业务外包管理建议
高校图书馆采取业务外包可以有效的改变资源分配,提高核心服务能力。但是,业务外包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陷阱,图书馆在采取这种管理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全面核算业务外包效益
图书馆在开展业务外包之前,应该首先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价,确定将业务外包有益于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才可以进行外包。反之亦然,不应盲目的开展外包,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和自身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本馆的人力、经费等资源具体分析,划分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和外包深度,要尽可能地避免业务外包产生的不良后果,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大化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3.2 明确财务管理,建立监管体系
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上讲,业务外包也是图书馆与外部机构的经营性业务往来。其中,涉及到大量资金的流动,稍有不慎,则可能为学校带来损失,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图书馆要做好财务监管工作。图书馆要订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外包业务,最好进行公开招标,对于金额较小的外包业务,也要做到现金票据往来齐全,便于监管。
3.3 严格业务管理,建立反馈制度
在确定业务外包之后,图书馆也应对外包业务的质量、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且依照规定准确掌握业务外包的全过程,保证最终取得预期效益。在开展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也要随时保持图书馆内部之间、与读者之间以及与承办商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发生重大失误。
【参考文献】
[1]党洪莉,彭泽华.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业多外包情况调查及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4):58-60.
[2]莫振轩.国内图书馆业务外包研究现状及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113-116.
[3]毕荣. 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及分编工作的质量控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53-155.
图书馆外包是指以合约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图书馆所需的部分业务功能,将图书馆的部分非核心、非专业化的业务向外寻求优质资源和合作,大量节省图书馆人力、财力、物力,集约图书馆内部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念来源于企业经营模式,外包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首先兴起于美国法律和专业图书馆,继而又在公共(政府及大专院校)图书馆中得到应用。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早期图书的外包服务是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从事加工图书、图书排架、环境卫生等简单服务形式,可以说这是图书馆业务外包的雏形。[1]随着各类型图书馆的外包业务不断深入,外包模式逐步被国内高校图书馆所接纳,由最初的简单事务性外包方式不断转向涉及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
2.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采用外包的方式,可以借鉴信息资源共享中的“拥有”与“获取”理论。各式各样的信息共建组织、联机目录、资源共建数据库的实现,以及各种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不断成熟,使图书馆逐步摆脱了以前封闭、固守本馆资源的独立存在状态。封闭独立的办馆思想已经不再适宜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必须转变之前“被动”的用户服务模式为“主动”向外寻求资源满足用户信息服务需求,才能摆脱固步自封的境地,以一种对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更为开放的思想来看待现代图书馆外包模式。业务外包有利于将外部优势资源引进,实现“实有馆藏资源”和“外部获取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出去,引进来”的外包理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思想。
3.高校图书馆外包的可行模式
3.1采编业务外包
图书馆采编业务包括采访工作和对所购买图书进行编目两方面。采编业务外包是指书商根据图书馆的订单配送相应的图书,再由书商对所购图书进行完备编目活动的过程。
编目外包,是指从图书的著录、分编到图书加工的整套业务委托给书商,使图书到馆后直接上架。编目外包分为图书与书目数据同时订购、书商派员进驻图书馆进行编目两种形式。通过采编业务外包,书商还可以提供编目数据和各具特色的附加增值服务。
3.2数据库开发业务外包
数据库建设外包,图书馆把建设学位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工作委托外部单位来完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为了不影响其它工作的运行,图书馆往往采用外包形式来完成这项工作。将馆藏资源制成电子出版物,使他们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吸引更多读者,是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利用率的一种手段。[2]将数据库的建设外包给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建库,可以为信息共享打好物质基础。
3.3信息技术业务外包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图书馆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3]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涉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维护、通信网络的管理、数据中心的运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信息技术培训等。
3.4信息服务业务外包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业务包含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翻译、编辑报表、技术培训等,图书馆把上述有关业务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数据库服务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更为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旨在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3.5高校电子阅览室外包
所谓电子阅览室服务外包.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新的电子阅览室,或将原有电子阅览室整体升级换代时,以定期租赁的形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业务功能。具体是由图书馆提供场所和网络条件,由承包商投资建设电子阅览室并负责日常管理,学校收取场地租赁费和水电卫生等相关费用,学生上网费归承包商所有。[4]
4.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现状
4.1采编业务外包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外包已经实现,但应用比较成熟和广泛的形式是采编业务外包,例如:
广州市高校
调查广州市19所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在实行或试行采编业务外包的图书馆有12所(63%),未实行采编业务外包的图书馆7所(37%)。再就这7所未实行外包的图书馆进一步调查,未来是否会考虑采编业务外包,其中3所(16%)表示会考虑,4所(21%)表示不会考虑。[5]
浙江省高校
浙江省先后有浙江大学在内等15所高校进行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采用此方式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外包,在图书馆与外包商的通力合作下,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外包取得了成功。
四川省高校
四川省3l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编目业务外包。没有实行过编目业务外包的高校仅有l所。[6]
湖南省高校
在3l所高校图书馆中,有5所高校馆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有3所高校表示正在考虑和协商此事。编目外包中,24所(92%)高校馆实行的是图书与数据同时订购,2所(8%)高校馆实行书商派员进驻图书馆编目。现代化建设中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占到了38%,自动化业务外包占到了30%。总体来说,后勤外包占到了65%。[7]
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图书馆的编目业务外包,在编目外包的研究方面,也催生出了大量的文献理论研究结论。
4.2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现状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在2000年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进行分析,为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2000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超星公司合作建立“首都师范大学网上阅览室”,为该校用户在网上提供lO万种电子版图书。目前国内自行研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主要有:ILAS(深圳图书馆)、MILIS(上海交通大学西汉文兼容图书馆联机管理集成系统)、文津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北京图书馆)、PU-LAIS(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国内自行开发应用系统的图书馆数量有限,大多数图书馆的数字化系统是通过向外购买获得。
尽管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外包仅限于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的少部分工作,但其经验无疑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外包提供了借鉴。
5.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的功能
5.1采编业务的外包为文献采访提供了契机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是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之间的一种具有特色与个性的服务。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依赖于外包商的图书采购方式,图书馆馆藏的同质化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失去馆藏特色。因此,高校图书馆将采编业务外包后,应当结合本馆馆藏和学科特色制定合理的采编计划,充实本馆馆藏。
采编部门是图书馆专业人才集中的核心部门,将繁琐、周期性强的采编工作外包后,可以将图书馆的人力集中在采访计划制定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图书采访工作的研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馆藏特色,制定出合理的采访计划,为本馆资源科学化、特色化的馆藏体系奠定基础。
5.2信息技术外包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
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单位,包括图书馆,都研究开发过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然而经过市场化发展,,目前剩下的普遍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基本上都由公司研发,,即便是图书馆成功地开发了自己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最终也因开发维护成本过高而转向公司运营,才能得以生存。[8]因此,图书馆不具备发展技术密集型、开发成本高的优势,系统开发不符合图书馆的经营成本观。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来解决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图书馆在提供优质、高效、专业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9]
5.3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外包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图书馆将电子阅览室外包给服务商,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基础建设资金,同时完善本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设施的投入巨大,更新换代速度快,易老化,维护费用高,依靠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无法支撑其庞大的资金体系。电子阅览室外包借助外部盈利机构的资金投入,协商制定相对合理的价格向全校师生提供电子阅览服务,扩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电子阅览室外包的实质就是把服务外包出去,收钱进来,利用自身的实体空间和学生群体的需求,吸引营利公司进驻学校电子阅览室进行经营。高校图书馆在放手管理权和相对的监管控制工作下,同时收取经营资金,为高校图书馆扩展了经费来源
5.4高校图书馆实现部分信息服务外包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深度和广度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信息服务涉及信息实时咨询、书目检索、图书借阅流通、信息检索等浅层次的形式,然而对于一些技术和知识要求更高的服务形式高校图书馆就无法满足,如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翻译、编辑报表、技术培训等服务需求,此类服务只能通过整合和利用外部专业、优质的信息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细致的信息服务,来拓展本馆信息服务业务。通过信息服务的外包,加大了图书馆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力度。
信息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中间组织服务,不需要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却在实际上拓宽了图书馆的边界;既可以避免图书馆过于庞大,又可以通过链接馆外优质的信息服务资源,克服各种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减低风险。
6.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实施过程并非十全十美,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的外包发展机制和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6.1杜绝极端外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县图书馆于1997年7月将本馆所有业务和管理都外包给一家私营公司,完全打破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惊。外包模式的极端化会导致图书馆的本质职能的丧失,从以“读者至上”的理念向“金钱至上”发展,完全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导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比例失调,图书馆角色的完全转变。因此图书馆的常规性业务决不能打破,否则图书馆可能会降低姿态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必须对外包的层次和程度进行控制,进行有选择性的外包,而不是采取极端化的方式。
6.2防止外包公司的极端化发展――垄断
高校图书馆为了弥补自身信息技术的缺憾,向外购买数据库以及自动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当图书馆长期与盈利性信息机构展开合作后,会导致图书馆过分依赖于外部资源,造成图书馆自身竞争力下降。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业务外包的公司或商家的市场会越来越集中,有可能在几家外包商中形成新的垄断性力量,为图书馆带来危机。业务外包具备孕育成本节约优势的同时,也隐藏着成本增长潜在的风险比例。因此高校图书馆对于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的外包,可以采用集团采购的方式,以一个地区的多个高校图书馆合作购买,可以在节约资金的同时防止外包公司的随意涨价,图书馆自身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技术研发的活动,对外包公司的垄断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为防止外包商的极端垄断,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国内条件较好的大型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其技术设备与人才往往有相当多的余力,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图书馆数字化业务某些方面的外包服务提供者,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有利于推进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业务的开展,也能促进大型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必须明确,其收费必须坚持做到保本微利。[10]
6.3特藏回溯建库业务外包需谨慎
特藏期刊是指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期刊[11],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刊物历经战火的磨难,有着珍贵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由于特藏期刊著录情况较现代期刊更为复杂,如版本较多,有多种版次版本,如原版本(初版本)、重印本(补印本)、再版本、影印本;有形态版本,如合订本、签名本、毛边本、伪装本,改版本;还有地区版本、语种版本等;其次休刊、复刊、停刊情况较多;出版发行地变化多;社会影响力大的期刊多;由名人担任主编、编辑及由名人题写刊名的期刊多。因此特藏期刊的著录内容及要求更加复杂,并且没有现成的著录数据,加之外包公司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因此高校在进行特藏期刊回溯建库时应当首先考虑凭借自身专业人才优势,开展编目工作,从而保证编目的有效性、准确性。
6.4采编业务外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包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对专业馆员的需求并没有因为业务外包而减少,反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一支由馆员组成的技术专家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图书采访、编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存储、硬件设备与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的人才,又要有参考咨询、深层次读者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摆脱以往繁杂的事务工作后,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档案业务;业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G2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法律法规问题
(1)法律体系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档案中介机构,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尚未正式出台一部有关档案业务外包的立法来规范档案中介行业的服务,仅仅只是在2011年1月14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下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了要制修订《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但到目前为止尚未颁发。针对档案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范,使得各档案中介机构各自为政,行业内部交流较少,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2)规范问题。在我国旧档案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多局限于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相对来说较少,同时,档案中介行业的管理又没有跟上,档案中介机构基本处于中间地带。在30个省(市)“档案管理条例”中,有6个“条例”规定档案中介服务机构须向县以上档案行政部门备案,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有业务监督、指导的关系的有7个,还有6个无任何约束关系。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没有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监督管理,缺乏行业管理,制约了我国的档案业务外包的发展。
二、档案中介机构运作问题
(1)缺乏明确的领导中心。在美国,商业性文件中心成立了一个宗旨明确、成员分布广泛的领导中心――国际文件与信息管理服务行业协会(PRISM),在协会的领导下,整个商业性文件中心行业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为整个行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同时,在PRISM的带动下,国外商业性文件中心行业内部频繁开展交流和活动,探讨行业的热点问题;汇集行业最新动态,进行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树立起良好的行业形象。目前我国档案中介机构行业尚未成立一个明确的领导中心来保障档案中介服务行业的有序运转,档案中介机构发展各自为政,发展规模小,综合实力差。除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如深圳档案寄存中心、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等)的规模较大外,我国大部分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基本上都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行业内部交流较少,服务规模小、水平低,综合实力差,与国外的中介机构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2)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业务种类少,服务手段单一。据了解,在30个省(市)档案管理条例中,有20个省(市)出台的“档案管理条例”规定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其中提到了档案评估、鉴定、咨询的有16个;有3个省(市)的“条例”涉及到了档案整理;只有山东省的档案管理条例将档案业务咨询、档案整理、档案价值评估、档案技术服务、档案寄存保管纳人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范围。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比较好的档案中介服务项目是档案整理、档案寄存和档案数字化,很少涉及档案缩微、档案培训等业务。档案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过于狭窄,服务手段单一,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档案中介机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档案专业人才问题
(1)档案专业人才规模问题。目前,我国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比较小,国家每年培养的档案专业人数远远少于实际所需人数;同时,由于档案工作相对来说较为机械、枯燥,造成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专业人才困难、留住专业人才更难的状况,致使专业人才紧缺,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
(2)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问题。一些档案中介机构具体从事档案整理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有些是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其档案专业素养明显偏低,大多缺乏职业资格证明,既熟悉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应用的“双料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在从事档案整理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诸多错误,如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标准、归档范围不准确、档案目录的录入不符合要求、排列编号不规范等错误,档案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影响档案外包服务的质量与成效,甚至全部整理工作重来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因此,如何抓紧培养提高档案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档案业务外包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外包档案安全问题
(1)信息内容的安全。档案是载体和信息内容的统一体,档案价值的发挥要依赖于其信息内容,因此,在档案业务外包过程中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问题面临严重的挑战。比如,在档案外包过程中,外包公司派人对档案进行整理,这些“外部人士”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档案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数字化录入阶段,信息录入人员要接触每一份具体的档案文件,了解文件的内容和在整个档案中的地位作用,这就使被整理的档案变得毫无秘密可言。而如果从事档案外包工作的是没有经过岗前培训而又非专业档案人员的人,他们的保密意识会非常淡薄,在没有相关约束的前提下,他们可能会带走文件目录甚至档案原件等重要的档案信息,从而给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带来威胁。
(2)载体的安全。档案载体的安全主要体现在档案整理等业务环节。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档案上柜的完整、美观、整齐是档案业务外包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一般档案馆所采用的基建档案的档案盒都是A4规格的,而基建档案中所包含的图纸很多都是A3或者其他规格的,这就涉及到了A3规格的档案如何放进A4规格的档案盒中;或者一些A4规格的纸质档案太厚,不能完全放入一个档案盒内,这就牵涉到档案的拆分,而拆分档案必然会破坏载体的完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是通过拆分档案进行装盒的,保证了档案的美观、整齐,但有可能造成对档案载体完整性的破坏。
五、外包项目质量问题
(1)缺乏质量标准。在外包过程中,档案形成机构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有效、最优质的档案业务服务;而外包机构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双方在业务外包中存在着观念差异和经营矛盾。档案形成机构最关注的是成本问题,在进行档案业务外包时,必然想将外包业务以最低的成本代价委托给业务外包机构;而档案中介机构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就会最大限度地缩档案外包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外包的质量下降。双方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供参考的质量标准来规范业务外包的双方,导致在外包过程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2)监管缺失。档案业务外包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监管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档案形成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再找第三方进行监督,也很难保证自己的档案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另一方面,如果靠档案中介机构(即业务外包服务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则对于档案形成者而言,档案信息面临丢失、泄露的风险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业务外包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婷.浅析档案馆业务外包的可行性与风险性[J].兰台世界,2008(9):25-26
[2]肖文建,胡敏捷.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信息技术外包的潜在风险及防范[J].档案学通讯,2010(6):50-51
[3]聂晶.档案馆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227-228
【论文关键词】外包;风险;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市场需求趋于多样化。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正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力。技术方面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在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许多大公司都在改变传统的做法,将那些能够由外部力量完成的事情,尽量交由他人去做,而自身仅专注于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这就是外包。
一、外包
外包主要指的是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甚至开始包括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企业,它们将整个生产活动进行价值链分解,主要致力于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等价值增值较高的核心部分工作,而将附加值低的直接生产环节对外承包出去,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并集中精力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要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使企业在不进行厂房和设各等绿地投资的情况下低成本地扩大生产能力,也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资本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厂房设备等资本投资扩大到自己的统一组织和调配之中,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外包已经成为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正如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企业外包对企业造成很多风险。外包不是一贴万能药,不管是对于发包企业还是承包企业,外包都存在很多潜在风险。
二、企业外包的风险
对于承包企业来说,外包的风险主要就是创新能办的下降。而对于发包企业来说,风险主要有:
(一)控制力风险
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易使企业失去对于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控制,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确定性。K—Mart通过把大部分物流作业外包出去,短期内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却丧失了对物流的控制,而使公司总成本大幅度上升,最终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落败。发包企业若选择单一外包提供商,虽然交易成本低,但是易让外包提供商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削弱发包方的控制力;若选择多个外包提供商,包方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内耗,从而恶化外包关系,增加外包管理成本。由于外包企业法人的有限理性(即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将造成两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首先,既然理性是有限的,那么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保持超然的客观性。企业可能受限于管理层的知识和个人背景,而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其次,契约的不完善性。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企业不可能搜集到所有与外包契约安排相关的信息,更不可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变化,从而无法在签订契约前把这些变化讨论清楚,写入契约条款中。契约的不确定性既增加了外包的事后成本,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选择承包商阶段,企业与承包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承包商可能出于私利,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或刻意向企业提供虚假、歪曲的信息以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这种外包业务发生前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问题,即企业可能放弃优质的承包商而错选较差的承包商,从而造成外包收益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
(二)安全性风险
企业外包使其他组织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敏感的企业信息和资料,造成商业机密的泄漏,增加了安全性风险。合作企业若不愿信息共享,则外包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会产生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信息不对称。但信息共享又会增加企业风险成本,企业可能会由于服务供应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产生信息泄漏风险。尤其是在研发外包战略中,随着研发能力越来越强,技术开发利润率萎缩,外包提供商很有可能独立地开发产品,成为外包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外包企业也有可能因日益依赖外包提供商的技术创新,而失去自己的创新动力。
(三)情绪资本方面的问题
其一,业务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职能部门的业务及员工的生存产生影响,如被外包的业务部门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所取代,一些员工可能被解雇,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威胁感。这种危机意识作为双刃剑,既能促使员工加强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却又易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与责任感。企业决定将哪些业务外包以及如何外包,都会给员工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不稳定的状态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其对企业的贡献度:另一方面,不安定的情绪会影响团队合作,给人员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可能遭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从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这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其二,就消费者而言,如果企业将过多的环节外包出去,会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使其对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产生怀疑,降低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四)文化融合方面的问题
在外包战略尤其是全球外包战略中,文化差异可能使企业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从权利分配角度看,企业文化分为四类:权利导向型文化、角色导向型文化、任务导向型文化与员工导向型文化。在外包过程中,发包方与承包方的企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管理风格和行政制度也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观取向也不相同,合作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随处可见,会给文化整合带来困难,增加避免文化冲突所需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外包合作中,双方企业合作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尽管外包的风险客观存在,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外包这一个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好武器。企业只要在外包前的决策以及外包后的监督中下足功夫,就可以降低风险。
三、外包风险的控制
要减少企业在业务外包战略中的风险和损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企业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外包的目的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精力来发展核心专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能力。企业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业务环节进行慎重评估,发现自身的薄弱和优势所在,还要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了解其优劣势,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把收集的信息由专业人士进行分析,筛选出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核心业务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应该外包的。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核心业务外包将导致创新能力的降低和来自供应商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绩效的降低。这样对企业是一种资源浪费,企业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对非核心业务而言,也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外包,将来可能成为重要利润来源的业务就不应该外包。IBM在20世纪80年代把操作系统和处理芯片外包给了微软和Intel,造就了IT界的两个巨人,而自己却遭受了10年业绩下滑的痛苦。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外包那些将来的利润源,可能会导致企业将来利涧的下降甚至被竞争者淘汰出局。此外,企业如果忽视了本身核心能力的培育,那么则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发展核心竞争力应考虑两个方面问题,即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作为核心能力重要载体的人才培养与激励问题。
其次,制定有效的契约,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引起的外部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决定对业务进行外包后,需要对市场上的承包商进行充分调查,并制定契约。事前调查是企业所有后续活动的基础。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了解承包商更多的信息。企业在调查成本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信息调查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外包业务的成败。充分的调查之后,还要设定契约,契约作为外包双方的主要约束条件,对外包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契约设计可以帮助企业甄别高效承包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承包商努力完成外包业务。外包与传统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用协作合同来取代产权合一。因此外包合同的谈判、订立与实施是整个外包操作成败的关键之一,需认真评估外部企业的履约信誉,严把合同关,谨防合同陷阱。在履约过程中,要加强对履约情况的监督控制,做好过程跟踪计划,阶段性评估计划。不但如此,还要谨防承包企业的转包。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企业,而外部企业又偷偷把业务外包出去,从中牟取中间差价。这种行为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转包会造成信息不明、泡沫膨胀、操作失控等不良影响。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要在协作合同内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下来,并标注违约责任。
再次,企业要实行跨文化管理,尽量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外包涉及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常常面临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磨擦和冲突,在实施跨文化管理时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是系统地考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随时的协调沟通,达到两种利益的一致。第二,建立信任关系。即通过充分的沟通与理解,消除习惯性防卫的行为,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加强各方的协调与合作。第三,促进信息化和知识化。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合作伙伴和其他企业的要求,提高分包的效率。知识化是指通过双向的学习获得知识交流。知识化可以消除因知识层次相差太大产生的交流障碍。也便于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知识结构优势,进行创造性活动。
【论文摘要】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商业模式创新尚缺乏完善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层面,着重于电信产品设计规则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层面,着重于电信业务组件和组织管理的再造和梳理;三是在产业层面,着重于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对于商业模式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和创新商业模式,现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2.3.1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
财务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财务解决方案,是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与英国石油就达成一个财务外包协议,英国石油将北海油田几乎所有财务业务都交给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帮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缩减。同时,这份协议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财务外包业务,其后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在国内,财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仅一半企业聘用专职会计,四成企业雇用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委托会计公司打理财务。如此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和问题:(1)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财务机构简单。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多样化,经营规模普遍不大,员工人数少。相应地,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有的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很不规范,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兼职多等问题。(2)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需求以内部为主,不愿花费太大的财务管理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便决定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费用结构等信息较为关注,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市场开发,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聘用上不愿花太大代价。(3)中小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低浅,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
业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委托给有能力的外部专业机构的活动。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包括记账、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主要包括:
(1)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集聚到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公司中,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财务外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省财务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外包,将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纳税申报以及部分投资、应收账款管理、筹资业务业务交由专业机构办理,企业不必再为此类业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承包企业作为专门的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力、硬件方面都有大量的投入,拥有专业的财务服务人员、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他们长期与不同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业务外包给这些机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群体负责管理,有利于弥补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陷,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得到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第三方的认可。在与外包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3)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往往较为短缺,而且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并不擅长财务业务,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管理者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借用外部机构的专业优势来获得并挖掘外包环节的增值潜力,从而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财务外包对于中小企业是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务信息泄密风险、过度依赖外包企业风险、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等。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或没有能力聘请大型的、专业水平高的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更是加大了其财务外包风险。为了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外包的收益,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选择好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是从源头上降低外包风险、避免合作失败的良好途径。中小企业在决定财务外包后,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专业性强、社会信誉好、服务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价格而忽视质量,不具备好的业务素质的服务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麻烦,将使中小企业承担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体操作上,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一个财务外包服务评价小组,建立简要的评价标准,对候选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一一分析,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2)合理确定财务外包服务范围。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部分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或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损失。西方企业的财务外包通常是将财务处理业务、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咨询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业自身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和必须的财务控制环节和程序,并非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从目前来看,记账仍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主流,更高层次的财务外包涉及较少。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3)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财务外包是涉及中小企业长远、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外包服务合同是界定双方责、权、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励和约束双方共同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凭证。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依靠制度来培育信用、规范双方的行为。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