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8 11:27: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设计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人文语境;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义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着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民美术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06-04

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应用的一门学科。2015年,呼伦贝尔学院提出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新思路,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本文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其狭义的范畴。

一、 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学习需求理论认为,学习需求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期望达到状况之间的差距。[2]因此,我们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我们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随机对2011届至2015届毕业生展开调查,共有74名毕业生填答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去向;其次,就毕业生集中的行业或岗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对相应的单位进行了走访。从而确定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而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1.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49%的学生从事专业对口或与专业相关度比较高的工作,其中29%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且绝大部分为信息技术教师;20%的毕业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工作。51%的学生从事其他工作如在企事业单位做文职人员、自己创业等。具体如图1所示。

2.毕业生跟踪及用人单位反馈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方向,分别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这一方向的学生大部分进入中小学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具体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还包括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与维护,有的教师还承担全校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有毕业生调侃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只要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出面解决。

(2)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从事这一工作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影视作品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两个培养方向。

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能力进而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①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②能较为系统地掌握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术等专业知识。③能了解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战略、政策、法规、标准、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2)能力结构:①具有对数字化教学环境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②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③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的能力。④具有综合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3)素质结构:①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3]

4.确定专业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将专业实践能力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具有对数字化教学环境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2)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3)具有对数字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c实施的能力。详细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主要依据下面五个原则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

作为实践教学体系而言,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由系统内各个要素构成,从实践教学环节角度来讲是由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组成,因此需要这些环节互相协作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系统又置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大的系统内,还应考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活动。

2.实验课程的基础性

这里的基础性并非指实验课程的实验类型为基础性的验证型实验,而是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实验课程可根据实验的难度依次设置为验证型实验、应用型或综合型实验、研究型或创新型实验。

3.实践能力培养的延续性

为避免“熊瞎子掰苞米”的现象,即学生随着一门课程考试的结束,该门课程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便随之丢弃,到毕业时发现大学似乎没有学会任何专业能力。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皮连生所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练习是影响动作技能最重要因素。[5]因此,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兴趣小组、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在实验课程结束后的学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所习得的技能不断练习,做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

4.学生的个性化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在满足学习者特征方面,首先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以班级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使得教学满足绝大部分学习者需求;其次,结合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不同,分设不同方向让学生选择学习。

5.实践能力的综合性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以校内教学为主,进行专业基础培养,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大四第一学期为专业实习,第二学期为教育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将前三年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综合考虑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如下实践教学体系(如表2所示)。

在构建实践体系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实验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延续性、学生的个性化、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等方面。

1.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与开发能力

数字化教学环境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包括现代媒体使用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

(1) 现代媒体使用与维护能力

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从事信息技术教师的毕业生几乎全部会涉及计算机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与维护、投影媒体维护等现代媒体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有近一半毕业生的工作内容与这一能力相关。

这一部分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但教学内容却并不多,因此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教育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前述本部分能力涉及教学内容较少,因此主要在“教育技术与媒体”这门课程中安排部分章节讲授知识并进行实验练习 。实验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实验,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投影等现代媒体并进行简单的检查、维修。

②第二课堂。针对这一能力,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贯穿于“教育技术与媒体”课程开设之后的各个学期,主要是针对教室的计算机、投影等媒体进行日常维护。

③教育实习。本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除需完成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工作内容,还应协助实习学校完成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工作。

(2)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

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教育实习”三个环节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构建小型局域网。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建立,贯穿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之后的各个学期。主要针对学院网络中心、教学用机房进行网络的维护。

③教育实习。本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除需完成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工作内容,还应协助实习学校完成计算机机房网络的维护工作。

(3) 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

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实验课程。在相关理论课的基础上,针对网站建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设计、静态网站开发、动态网站开发等。学生需要在课程中完成大量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积累。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贯穿于动态网站开发课程开设之后的学期。以模拟或真实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发用户需要的网站。

③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设有综合实践项目“学习网站的开发”, 以模拟或真实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发用户所需的学习网站。

2.数字化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数字化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1)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在学与教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系列件如flash 、PowerPoint等,培养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教育实习”四个环节实现。

①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除主要核心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外,还包括计算机应用(主要涉及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flas制作等基本软件的操作和相关理论的支撑。学生完成该系列实验课程后,能够使用常用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所需多媒体课件。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以真实任务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③毕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以真实任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2)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网站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在远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毕业实习”。

①实验课程。支持该能力的核心课程为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其实践体系中还包括网站开发能力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前述网站开发能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中已经叙述)。通过完成该系列实验课程,学生能够根据需求完成某一门网络课程功能模块的设计、网站的架构、网络课程资源及学习环境开发等系列工作。

②毕业实习。以真实任务的方式布置学生完成综合性实践项目。

(3)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是在电视节目策划、编导等系列理论课的基础上,在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等技术的支撑下的一项综合能力。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毕业实习”。

①实验课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相P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实验课“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以及核心实验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通过这一系列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策划、稿本写作、拍摄和后期编辑工作。

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布置真实任务让学生完成作品。是对实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③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实现综合技能训练。

3.数字化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主要涉及设计的能力,并不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施能力,但是需要学生具备依据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改设计方案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完成,同时在教育实习中进一步加强。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既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能力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能力。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教育实习”的形式完成。

①实验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之上,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任意一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

②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在实际的情境中,即在中小学课堂中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完善。

上述描述中未提及毕业论文,是因为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基础上,围绕专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题目完成,因此这一环节不具体与某一实践能力相对应,但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功能。

四、总结

任何一个院校的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都需要首先考虑社会需求。围绕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专业实践能力和其支持体系。而这一过程又是不断探索、验证、修改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本文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解决了本校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参照了其他院校很多经验,也希望本文能为同行提供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侯翊,王建丽. 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谈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 87-92.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EB/OL].http:///gzjx.

篇(3)

1.课程组织的整体规划

在改革思路的探索中,广泛、认真考察其他院校的实施状况,汲取他方的有益经验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是确保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首要前提;总结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扶正纠错,是实现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必要方法。这里,基于以上的前提和方法,笔者把毕业设计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第二阶段为课题概念内容理解、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资料收集、绘制草图(包括基础造型设计、图形设计、工艺设计到效果图)、实物模型、产品制作,一直到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环境设计;第三阶段为设计方案的实施与深化,即毕业设计报告书或毕业设计陈述书的制作(要求图文并茂)和毕业设计答辩;最后一个阶段是毕业设计展览,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促成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进行,以利于毕业生更直观、具体、全面地展示自己,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走向就业岗位的机会。以上毕业设计教学结构的四个阶段经历了两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检验,效果明显。

2.组织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尝试中。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以个体创作为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可以模拟公司或企业,按照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创作。而在答辩过程中应该更注重毕业设计具体结构的实际制作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在每个细节的学习中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答辩考评委员会的组成

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构中,要尝试改革答辩考评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参加毕业答辩的人员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骨干教师、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外,还应邀请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需要就能实现更好地接轨,校方作为学生的培养方也会因此更多地了解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生和高校教学,也能够增进社会对学院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

二、对毕业设计答辩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答辩形式的改革

设计答辩一般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设计者首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陈述或者介绍,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设计者作出回答,在彼此观点不一致时往往会进行一番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设计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但以往的答辩形式大多是学生先说,评委听完后提问。这是一种静态的答辩,而笔者尝试让每位或者每组毕业生在自己布置的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改静态的答辩为动态的答辩。而答辩评委会成员也能够获得对设计作品更为直观、丰富、全面的感受,可以对设计方案、创作实物、布展情况、设计报告等进行全方位的认识,边观察、边品味、边提问,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定,从而就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给出更为综合的评价。

2.答辩内容的变革

(1)论文与设计说明一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答辩结构大多是进行设计答辩,而且是以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内容的答辩,高职院校以往也大多如此。但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高职学生毕业答辩的内容要求不能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原因就在于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其掌握一门或相关几门具体的技术用以就业,而不是拥有很高的理论研究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论文部分改成了必要的设计说明和设计报告书。通过设计说明和设计报告书的写作,学生把设计立意、组材、创作过程和最后的作品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述清楚、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示清楚即可,在此,要求更多的是其毕业设计作品的实际制作部分。(2)毕业设计报告书在毕业设计报告中,毕业生自己制作多媒体文件进行设计报告书的制作,其内容包括如何选题、如何考察、如何设计定位、如何组织素材、如何进行创意、如何设计草图、如何澄清设计思路、采用何种技法等。这样的自述会展示出毕业生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思考,展现他们真实的设计能力,从而达到锻炼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目的。(3)毕业设计作品对于毕业设计作品,要求学生提交图片浏览格式与设计作品的原始文件,包括草图、平面图、立面图、阶段过程图、单体效果图与综合效果图,并且还要求制作一定比例的实物,设计、印刷、拼接全部由自己和小组完成。此外,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展位根据展览的整体策划需要自行布置,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这一结构的锻炼并非无关紧要,而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的能力展示将会成为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及特色

1.现有专业课程体系

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设计史、设计概论与创意、装饰设计、Photoshop、中外建筑史、设计手绘表达、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建筑速写、室内设计制图、照明及灯具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限选课包括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构造、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别墅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艺术考察、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

2.专业特色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是体现人类不同时期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综合学科,是人文科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及现代高科技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段等诸多学科的融合。本专业是在对学生加强基础设计理论教学与设计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通过对其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学生通过在社会市场及设计单位等部门对实际能力的锻炼,掌握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设计程序、设计与制作的关系,认识设计与市场、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分析、认识所涉及的材料的基本属性。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能够胜任环境设计中的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全部制作过程,并通过对其他艺术设计方向的拓展,掌握相关领域中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为其以后学生在相关领域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3.存在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地处豫南明珠—信阳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本院艺术系的重点专业,成立于2007年。多本专业招生规模逐年稳定增长,教师队伍也在稳中求进。连续两年评选为全院明星专业。但是,自设立本专业以来,培养方案中始终没有设计《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这两门课程,作为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多走进装饰设计工程公司,这两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应用的,从08-10级毕业生的反馈来看,都希望能在本科阶段的学业中能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公司的实际设计施工工作中,就能避免知识短板,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所以,如何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在现有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课程调整,适时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是本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的实用价值

1.在建筑装饰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中的实际应用

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他不仅要完成从构思、绘图到三维制模等完整的设计方案,还要阐述规划自己的创意想法,与装修人员达成观念上的协调一致,同时协调解决装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协助进行室内装饰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析。在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师是灵魂、是主导,他所接触的对象包括业主、施工项目经理、各工种的工长、工人、监理,以及各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如:建设主管部门、规划主管部门、绿化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消防管理部门等。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设计只是起点,项目竣工交付业主才是设计师工作的终点。所以,设计师要从整体项目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做方案、画施工图。这样理解设计师的工作,就会发现《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这两门课程对提高设计师管理项目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宏观的、全面管理的角度讲解整个装饰工程从立项、招投标到施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其中质量控制部分涉及各种规范、标准,这些内容反过来会指导设计。《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工程的费用组成及计价方法。任何工程首先要考虑业主投资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所有的规划只能停留在图纸的层面。所以设计师做方案必须和业主沟通投资问题。对于装饰工程公司而言,控制造价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设计师懂得一些工程造价的知识,会对自身的设计工作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在国家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中的实际应用

建造师考试分为一级建造师和二级建造师。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并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经过注册登记后,即获得一级或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一级建造师可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二级建造师可在本省范围内以二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4个科目。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3个科目。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可以说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资格考试之一,每年全国约有有300万人报考,这也是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书,含金量比较高,算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敲门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建造师考试。在这个考试中,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都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这个科目,一级考试中还有《建设工程经济》科目,这和我们所开设的《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学生毕业工作以后,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两门课程知识结构比较专业,内容也比较繁杂,不经过系统讲解和培训,很难靠自学通过考试。所以,如果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讲授了这两门课的内容,对将来同学们在工作2年后参加建造师考试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3.在项目经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近几届的毕业生中,有一部男生在工作几年后,渐渐从设计岗位转型到工程管理或监理岗位,做全职项目经理或监理工程师。这部分学生就更需要了解施工过程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全部工程的施工所设计的三控三管都是由他们牵头完成的,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不仅能够顺利通过建造师考试,更要把所学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知识熟练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有在本科阶段提前把这些理论知识教给他们,会对将来的工程实践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如何在现有培养方案中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两门课程与设计、施工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两门课程应该放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完成课程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行实践学习了,正好能够与工作实现对接。结合我系的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可以把大三下学期的酒店空间设计和展示空间设计的课时压缩32个学时,再增设32个学时,共计64学时用来完成《装饰工程造价》的教学工作。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增设64学时完成《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本科阶段基本就能够掌握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的全部知识内容了,为其走向工作岗位,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通过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工程管理实践工作中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本科阶段让学生能够对这两门课感兴趣、能够熟练掌握这两门课程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才是我们专业课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具体工作。希望此次课程改革建议能够对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实际工作到达预计的目的。

作者:徐亮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朱起立.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华,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专项性知识 发电厂动力 自主性 积极性 实践 教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0-01

一、引言

日前,本专科对“电力系统以及自动化”这一类的专业进行了对“发电厂动力部分”课题进行了探讨和剖析,而且针对于高校的教学提纲中,发电厂动力部分也是一门较为重要性的选修课题,实际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的过程与经验都必定要合二为一地学习。

最近几年以来,电力出产管理技能的进展速率较快,而相对职员而言,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与实践操作的技能掌握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事和发电厂有关的专项技术职员也被迫需要对热动专项基础等知识点进行了解与渗透。

二、发电厂动力部分教学过程当今状态

1.非热动专项知识高校生学习发电厂动力部分的重要性

就发电厂动力部分这一课题而言,其主要是专项性地为非热动专业而进展的教学课程,其主体上是面临高校电器工程学院的高校生(其相关的专业有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现代科技化学以及环境设计工程等热门专业),在这之中,有45%的高校生选定了以电厂作为自己工作的前景目标,则现在必定要从事全面性有关电厂的知识。而针对当今的实际情况而言,电厂对职员的需求是全能性值班员,必定要全方位地操控电厂中的锅炉、电气、科技化学等知识内容,而针对学习非热动专项性知识的高校生,他们在学习中则重点学习发电厂动力部分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些知识也是具备重要性的。

2.本专业高校生上课的自主性需要逐步提升

针对非热动专业的高校生,创设发电厂动力部分课堂通常都是编排在大学最后一年之时学习。当前正是选拔人才的时候,而且因为大部分的本科学生都在大四一年忙于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时还在忙于自己的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甚至有的还要出国或者考研等深造,因此,在这一年中,学习该专项性知识是完全没有充足的时间的,因此,绝大多数高校生在学习该专业中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与必然产生的影响。

三、发电厂动力方面教学变革的设计思维

1.培优高校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在该专业授课的进程中,教师应当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第一次授课,以至于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致。一个优质的开场白能够提升学生对下次听课的耐心),也培优了学生的责任心,在引言部分的讲述中,教师必定要大力强调相关能源的疑问,当然,在日前这也约束我国市民经济体制的进展。而火电厂在日期所占据的比重较高。若要想以后的工作进入电力商业,则必定要对电力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性地学习和总结归纳,所以,针对非热动专业知识体系研究的高校生,学习发电厂动力部分有关的知识点是很重要的,从另一方面而论,针对学生,要让学生讲目标定得高一点,还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些,才能让当日学习到的知识点在以后的作业任务中能够完全良好地发挥出来,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2.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待更新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感,除了要臻善学生每堂课的出勤率以外,还要以自己新奇的方式引入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课期间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活动策划流程,还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所拥有的方式来确定学习的研究性与探讨性,从而能够更佳地把握知识理论。

当教授的教学时,必定要将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讲述,并把其中的关键点、要点、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都必定要传授给每位学生,然后要监督高校生做好笔记,要把上课所领会的知识点在上课时间消化,这样的填鸭教学方式,将会让许多高校生感到教学的死板性与枯燥性,以至于无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通常而言,在通过了三年的高校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自主性读书的能力,对某些知识体系具备了深层次多元性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在该专业所对应的课程上,教师只需要将本课程的主要标题和大纲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在授予必要的知识点让高校生们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提及、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臻善与问题的完成几个过程。

三、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非热动力专业知识研究的高校生学习方式与教授教学方式的探讨与深究,而在相关课题定性的过程与课堂创设的进程方面与本课程的要求与要点相符合。首先,要有效培优学生的学习兴致性,其次,教师要改善自主的教学方式,并且增加相应的实践性活动策划才能让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操控过程中驾驭得炉火纯青,滚瓜烂熟,以至于在叫教学的流程中表现出不停滞地探索与臻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力。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88-03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将众多人口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是各级政府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因此,探索高职实训基地开发人力资源模式,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试以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为例,分析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并提出校企联动模式、工学一体模式、学研互动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等五种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利用高校实训基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

高职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等四项任务。因此,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可概括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推广能力开发为重点,为以提高受训者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二、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原则

为了形象直观地描绘制订的原则,作出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模式图。如图1所示。

三、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一)校企联动模式。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以订单式培养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实践基于校企联动过程中的人才共育新模式的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主要做法有:

1.构建“两平台、三环节、四合一”人力资源开发实训模式。围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紧密校企合作的“两平台、三环节、四合一”人力资源开发实训模式,即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采取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去。学校先后与桂林、深圳等地的企业签订了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书,基于企业和校园内的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共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2.构建“双师素质型”结构的师资队伍。一是通过“校企互聘”,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2013年以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太阳能光电子技术方向)已聘请桂林吉阳光伏应用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的4名企业工程师为学校专业课兼职教师,他们每年根据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到校兼课和指导实验室建设及其实训基地建设。这两家企业则各聘请学校2名专业课教师担任企业的兼职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二是通过“校企互培”,学校为桂林市3家大型企业27名技术骨干进行了技术培训,并为企业237名职工进行了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好评。企业则为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指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三是校企共同打造“双师素质型”教学团队,目前实训基地团队有20名成员,团队中正高职称有3人、副高有10人,他们中既有教师也有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培育人才,联动人力资源开发之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各个过程。

(二)工学一体模式。多年来,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方向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始终注重在高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并把实训基地打造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课堂,积累了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之“工学一体开发模式”。

所谓“工学一体”课堂,就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企业要完成的生产“项目”作为实验和实训的项目,即把实验和实训课堂营造成企业 “车间”的氛围,把实验和实训的教学环境设计成如同到企业“车间”生产或作业环境,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如同企业生产设备,参加实验的学生如同企业的“职工”,教学的环境置身于职业的环境中,把工作和学习融成了一体。

自2010年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太阳能光电子技术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等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依托“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工学一体”课堂有序地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桂林长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吉阳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七家企业和高校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基地共育人才。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投入600多万元。传感器技术实验(实训)室、单片机EDA实验室、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太阳能材料综合实训室、材料加工实验室和材料检测实验室等倾注了校企人员的心血,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学一体”课堂,也成为展示学校专业办学特色的窗口。陈列在“工学一体”课堂的仪器设备都是企业正在使用的,也是市场上最流行的。学生利用“工学一体”课堂并操作这些仪器设备进行学习和实训,企业的员工及社会人员也能来基地培训。实训基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群体就有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等。同时学校还与企业紧密合作,在6个校外实训基地也开设了“工学一体”课堂,通过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能手作为专业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之“工学一体”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学一体”开发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2010年以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方向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

(三)学研互动模式。高职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之学研互动模式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的学研互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研互动。

1.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研互动模式有下列几种方式。一是教师为了提高学历实施的学研互动。有3名教师为了提高学历报考了硕士研究生,他们结合硕士研究的方向依托实训基地申报项目立项,在开展项目中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既完成了研究生学习,也完成项目研究的任务。二是教师为晋升职称开展的学研互动。几年来,有2名教师结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企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教学专题和项目专题立项研究,并在项目的学习和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总结和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在有关杂志上发表。三是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学研互动。利用实训基地搭建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们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中的项目中的学研互动、完成任务的学研互动、合作学习的学研互动。四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间的学研互动。共同讨论专业设置、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互相切磋、共育人才。五是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申报项目的学研互动。如以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项目、新产品的开发,或教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或自拟研究的项目为载体,依托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平台,结合教学过程、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开展项目的学研互动,研究成果回馈教学、生产实际和企业生产应用中,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研互动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结合课程学习和实验实训开展学研互动。根据学习的课程和实验实训内容,利用实训基地搭建的平台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合作学习开展课程和实验实训中的项目学研互动、任务学研互动、合作学研互动。二是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教学中开展学研互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题目可由教师或者企业技术骨干拟题,也可由学生自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整理、论文开题、论文撰写和修改、论文陈述和答辩等,这些工作需要自我学习和实验,需要与同学探讨交流,需要向老师请教。三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的学研互动。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前必须参加考核前的培训和职业资格的模拟考核,培训和模拟考核的内容本身就是学习和实践,师生间探讨和同学间探讨本身就是学研互动的活动。四是开展技能竞赛的学研互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要求3人组成1队参赛,赛前训练和参加竞赛,就是队员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学研互动过程。五是学生参与教师立项项目。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学生在选题立项、方法设计、外业调查、内业资料整理、项目结题等方面得到了学习,也得到了锻炼,拓展了知识,培养了科研素质。

学研互动模式是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的具体表现,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技能竞赛模式。技能竞赛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技能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2009年以来,依托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活动,取得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一是成立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指导工作,负责人由专业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二是制订竞赛活动计划。竞赛活动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制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电子设计竞赛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和训练指导教师。竞赛工作小组与电子技术教研室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竞赛活动计划,以技能竞赛成绩作为课程学习成绩,构建并不断完善技能竞赛教学体系。三是合理安排竞赛活动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结合课程学习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技能训练活动,通过技能竞赛完成课程学习。按照竞赛结果选拔和推荐参加校内、校外电子设计竞赛人选。四是校内竞赛活动采取以“自由探索、自主设计、自己动手”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从2009年以来依托实训基地每年暑期由竞赛工作小组组织“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组织训练和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和竞赛采取以“合作探索、合并设计、合力动手”的形式,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拧成一股绳,调动集体力量积聚集体智慧。六是对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竞赛成绩和作品,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2009―2014年,共组织了19队(每队3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广西赛区专科组比赛,共有5队获一等奖,12队获二等奖,2队获三等奖;有15人次学生获一等奖奖状,36人次学生获二等奖奖状,6人次学生获三等奖奖状;有38人次获指导教师奖。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教师、学生齐上阵,有利于增强学习气氛,促进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和对创新的渴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学习、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实训基地构建了技能竞赛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篇(7)

关键词:城中村;休闲空间;社会融合;广州石牌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人口迁移政策的放松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外来人口收入较低,并在城市中受到多种制度的排斥,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城中村,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社会空间(城中村),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城中村以“脏、乱、差”著称,但仍有许多的休闲空间,包括村祠堂或宗庙、绿地和村里建设的活动中心等,这些休闲空间不仅为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提供了休闲场所,也为城中村的居住社区融合搭建了平台,在促进居住社区融合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国内外休闲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空间的阶层性、公共休闲空间规划和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价上。休闲空间的阶层性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归纳法、比较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影响城市居民休闲空间阶层差异的相关因素,并对未来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进行预测[1-3]。另外,通过抽样和访谈调查,对居民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每次活动时间、费用、休闲目的、所持态度做详细的分析,总结出普通公众的一般行为特征和不同休闲者的行为差异规律[4-8]。公共休闲空间规划研究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研究满足休闲需求的环境设计,强调居住区环境和儿童游戏场的重要性,并采用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规划方法,通过生活网络(living networks)组织城市游憩[9-14]。休闲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面则主要采用费用-效益分析理论,评价休闲旅游资源的娱乐价值。技术上主要采用旅游费用法(TCM)和意愿调查价值评价法(CVM)。TCM成为评价没有市场价值的自然景点和游憩环境的旅游价值,到20世纪60年代,此方法成为户外游憩价值的经典评价方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盛行[15]。CVM是一种典型陈述偏好的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它以调查为基础,因为又被称为调查法。当一些惯常揭示偏好的方法(如TCM)不能评估一些非使用价值时,对这些价值进行评估的唯一方法就是CVM。在国外,到70年代中后期,CVM大量用于计量娱乐、狩猎和美学效益、存在价值等[16-17]。到90年代国内才引进TCM和CVM两种技术方法,应用于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价值评价[18-20]。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休闲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资源评价和人们的休闲行为研究上,而关于在特定场所的休闲活动对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融合所起作用大小的研究则较少。笔者以石牌村为例,研究公共休闲场所对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口之间的社会融合的影响,为该领域的研究做一些补充。

1 研究区域

石牌村属于典型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混居区,它位于天河区黄埔大道以北、中山大道以南、石牌东路以西和石牌西路以东,呈不规则长方形分布,面积约为0.6平方公里。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原先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石牌村周围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石牌村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居住场所,发展成典型的外来人口高度集聚区,也为本地村民提供了高额的房屋租金回报。本地村民往往采取居住在顶楼的方式与外来人口保持一定距离,近年来,石牌村开始在村边缘地带建设高标准住房供本地村民居住,这进一步拉大了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空间距离。同时,石牌村有着多样化的社会休闲空间,既有传统遗留下祠堂和庙宇,也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建设的活动中心、绿地公园和运动场等,休闲空间为城中村社会融合搭建了平台,总体来看,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外来人口在石牌村高度集聚,与石牌村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因此,选石牌村作为研究案例有着较强的典型意义。

2 社会调查与统计

石牌村的休闲空间可分为室内和室外2种,本次调查确定了石牌村13个休闲空间,包括潘氏祠堂、池氏祠堂、董氏祠堂、玉虚宫、天后庙、华光古庙、寿星小憩园,南苑幼儿园,潘氏门前绿地,瑞藻家塾、大北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和绿荷社区篮球场,室内休闲空间包括祠堂、庙宇、活动中心,室外休闲空间主要是操场和绿地。其中祠堂有潘氏祠堂、池氏祠堂、董氏祠堂和瑞藻家塾;石牌村内的庙宇较多,很多均被拆,目前尚存的有玉虚宫、天后庙和华光古庙;活动中心主要有石牌文化活动中心、寿星小憩园和大北社区老人活动中心。操场和绿地主要是绿荷社区篮球场、南苑幼儿园、潘氏祠堂门前绿地。

社会调查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由于石牌村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的比例大约是6:1,发放问卷也按此比例进行,共发放问卷620份(其中本地人口115份,外来人口505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其中,本地人口100份,外来人口500份,有效问卷率为96.78%。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住人口对休闲空间的认知程度、利用率、满意程度与消费情况以及休闲空间对促进社会交往和社区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有效问卷的基本统计情况为:500份外来人口中,男性占60.8%,比例较高;年龄阶段以30岁以下为主,占59.8%;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为主,占52.0%,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月收入以1000-3000元之间为主,占到总量的52.8%;在石牌村居住时间小于5年的被访者占到总量的76.4%,体现了外来人口的居住不稳定性;职业则主要以从事低层次的服务业、建筑业、家政运输业为主,尤其是服务业占到总量的54.4%。100份本地人口被访者中,男性占46%;年龄以30-50岁为主,占4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其以下和高中(或中专)为主,占总量的94.0%;月收入相对较高,1001-3000元、3001-5000元和5000元以上分别占到32%、22%和29%。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社区休闲空间认知程度差异

表2比较了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对休闲空间认知程度差异,发现:①休闲空间的固定性差别较大,80%以上的本地人口在石牌村有固定的休闲空间,而50%以上的外来人口在石牌村没有固定的休闲空间。②休闲空间熟悉程度差异较大,本地人口对休闲空间的熟悉程度总体偏高,而外来人口则总体偏低。调查显示,62.30%的本地人对所列出的13个休闲空间均比较熟悉,而仅28.65%的外来人口熟悉这些休闲空间,大多数外来人口只对自己住所附近的休闲空间比较熟悉。③本地人口对室内休闲空间的的熟悉程度明显高于外来人口,外来人口的休闲活动一般多在宽敞的室外休闲空间。根据实地访谈得知,祠堂、庙宇、文化中心、寿星小憩园等室内休闲空间是本地人“专属”的休闲空间,一般不允许外来人口进去。在大北老人活动中心的乒乓球室门口就贴着“禁止外来人口进入”的标语,外来人口只能在室外的操场上活动,对于所有室内休闲空间,80%的外来人口并不熟悉,而45%的外来人口对室外休闲空间如绿荷社区篮球场、大北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篮球场、南苑幼儿园、绿地较熟悉。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石牌村内的祠堂、庙宇等是传统村落保存下来的,并经过良好的维修和保护,本地村民的宗族信仰基本相似,血缘关系紧密,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除宗祠信仰外,祠堂是本地村民活动场所,且成为了各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如潘氏宗祠同时也是石牌四居委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瑞藻家塾是三联队老人活动中心。② 外来人口平时忙于工作,较少有时间从事休闲活动。根据访谈者的回答“平时白天上班忙,晚上一般都是跟同事去喝酒,或者就是呆在家里上网睡觉。虽然知道有个石牌村小礼堂,但是没去过,像我们这种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在石牌村里面休闲的,平时要是想散步了,就会到暨南大学校园走走”。

3.2 休闲空间参与程度差异比较

总体来看,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休闲空间参与程度差异表现在:①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休闲空间,本地人口休闲空间参与频率均明显偏高,尤其是在祠堂和庙宇等方面,调查得知,48.6%的外来人口每周平均只休闲1次和63.6%的外来人口每次平均休闲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而53.0%的本地人平均每次休闲时间均超过2小时。48%的本地人每周平均休闲次数在5次或以上,但仅有13.6%的外来人口每周平均有5次或以上的休闲机会,她们以30-49岁的妇女为主;②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休闲空间。由于各种限制作用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相互排斥的影响,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形成各自独立的休闲空间,外来人口以绿地和篮球场等室外休闲场所为主,而本地人口则以祠堂、宗庙和活动中心等室内休闲场所为主。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询问“他们主要的休闲场所是否有较多的本地人口/外来人口?”,调查发现,67%的外来人口表示他们主要休闲场所中基本没有本地人口参与休闲,而23%的本地人口也认为他们主要休闲场所基本没有外来人口,这说明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较少在同样的休闲场所内活动,且休闲过程中相互之间交流较少。深度访谈得知,绝大多数外来人不愿意主动与本地人交谈,甚至觉得本地人瞧不起和排斥他们。因此,尽管石牌村有诸多的休闲场所,但由于各自偏好、制度因素的限制等原因,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交往有着无形的空间障碍。

3.3 休闲空间与社区融合

石牌村的休闲空间对社会隔离(尤其是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较严重的“城中村”的社区融合作用究竟有多大?为了分析其作用大小,笔者从社会交往角度设计了一些问题,以分析“城中村”的休闲空间对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区融合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①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的休闲群体倾向于同质群化,社区融合度较低。同质群化即本地人和本地人一起休闲,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一起休闲,据调查,89.4%的外来人口选择跟家人、老乡或者少量的外来人口(非老乡)一起休闲,只有10.6%的外来人口会有较多机会与本地人一起休闲;对于本地人而言,情况基本类似,72%的本地人基本只跟本地人一起休闲,只有28%的本地人偶尔会跟外来人口一起参与休闲活动。由此可见,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他们往往局限于基于地缘、业缘或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小群体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交往局限于雇佣关系,缺乏更加深入的互动,所以即使是在休闲空间,也没有使他们打破原来的界线,彼此融为一体。②在休闲过程中,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的沟通交流缺乏主动性,交往程度不深。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的本地人和7%的外来人口在从事休闲活动时与外(本)地人口搭讪的次数较多,而56%的本地人口和58%的的外来人口在从事休闲活动时与外(本)地人口搭讪的次数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图4)。而当问到“您以前在户外休闲时是否认识了本(外)地人口,并成为了朋友?”时,65.2%的外来人口和50%的本地人口回答“偶尔有几次打交道,但并未成为朋友”,由此可见,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互交往的主动性不强,公共空间对降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隔离所起作用较小。

3.4 休闲空间的评价与期望的差异

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对休闲空间的评价主要从对休闲空间的满意度和休闲空间所起的作用与期望等角度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①外来人口对休闲空间的满意度分化较大,而本地人口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外来人口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是家庭妇女、老年人等,她们的休闲活动频率较高,休闲时间和场所相对固定,认为休闲空间对于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很大作用;而外来人口满意度较低的社会群体主要是在业人员,他们主要抱怨休闲空间的卫生状况较差,人多嘈杂,且场所面积太小,没有足够的娱乐设施。本地人口对休闲场所的要求较高,他们普遍对这些休闲设施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对外来人口集聚的休闲场所,如公共绿地和部分活动中心等心存更多抱怨。②在认为休闲空间对促进社会融合的作用方面,大部分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均认为休闲空间对促进彼此交流所起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但都很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休闲空间。有57%的本地人口和72%的外来人口认为石牌村的休闲空间并没有对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带来多大的作用,甚至是没有作用(图5),但60%的本地人口和57%的外来人口都觉得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休闲空间(图6),特别是年龄段在19-29岁的外来人口、40-49岁的本地人呼声最高,认为有必要增加休闲空间,为本村的生活增加更多的活力。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社会调查,笔者认为尽管当地政府在不断地加强“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由于各种制度的约束和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心理和行为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设施建设在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社会融合等方面所起作用不大。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分别有各自固定的休闲场所,本地人口一般在祠堂、宗庙和当地政府建设的活动中心等室内休闲场所活动,而这些活动场所很少有外来人口进入;外来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绿地、球场等限制性较小的室外休闲场所活动。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休闲行为仍局限于基于地缘、业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小群体里,他们之间的交往仍局限于雇佣关系,缺乏更深入的互动,即使在休闲空间内,也没有使他们打破原来的界线,一起沟通交流。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均缺乏主动性,双方主动融入的愿望不强,“城中村”休闲设施的存在并没有缩小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社会隔离。

笔者认为城中村休闲设施建设并未在缩小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社会隔离方面起到多大作用,主要原因还是城中村的“二元性”所致,这种二元性表现在制度、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城中村仍然存在各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等制度,这样导致诸多的祠堂、活动中心等设施外来人口无法进去,也不想进去;其次是在心理上二元性,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心理隔阂,相互之间冷漠对待使得外来人口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最后是行为上的二元性,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休闲行为的差异较大,也是重要原因。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社会隔离是“城中村”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该引起地方政府及社会的高度的重视。笔者认为降低城中村社会空间隔离的政策措施主要为:一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加大社区休闲设施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积极举办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交流活动,让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能够通过社区休闲空间这个平台,加大沟通与交流,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二是从村民的角度来看,应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的隔阂。本地村民应理解和宽容外来人口,有接纳新移民的宽广胸怀,接纳五湖四海的文化,使外来人口更好融入当地社会的生活中。同时外来人口也应该敞开心门,主动与本地居民接触交往,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Cushman A.J., Veal, J Z. World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ee Time in the Global Village[J]. CAB INTERNATIONAL UK, 1996.

[2] 中国百科全书编写组. 中国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30.

[3] 马惠娣. 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 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17):49-52.

[4] Richard S. ,Wurman,A L. The Nature of Recreation [M]. MIT Press, 1982.

[5] 王雅林. 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考察[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 柴彦威,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学军. 小城镇居民社会分层与消费方式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0.

[8] 陈晓煌. 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阶层差异研究[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9] LeGates, R T.,Stout. F.. The City Reader[M]. London: Routledge, 1996.

[10] Fabos, J.GY.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5 (33): 1-13.

[11] Kuhn M. Greenbelt and Green Hear: separating and integrating landscapes in European city regio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4(1): 19-27.

[12] 张德沛. 游戏、娱乐和休暇在环境设计中的地位[J]. 北京规划建设,1991(3):28-31.

[13] 游小文.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4] 张迪华,等. 北京香山公园锻炼身体人群研究[J]. 中国园林,1999(2):64-66.

[15] Rakesh P., Gejo A. Geevarghese, Ram Babu Petal. Valuation of Landmass Degradation Using Fuzzy Hedonic Method: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Capital Region[J].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9, 14: 519-543.

[16] Tobias D., Mendelsohn R. Valuing Ecotourism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Reservel[J]. Ambio, 1991, 29(20): 91-93.

[17] Weiqi CHEN, Huasheng HONG. Recreation demand and economic value: an application of travel cost method for Xiamen Island[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15): 398-406

[18] 吴亚东,殷平. 近二十年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文献分析[J]. 旅游论坛,2009,3(2):34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