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政治现代化论文

政治现代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1 15:59: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现代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政治现代化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

篇(2)

关键词:风险社会;历史唯物主义;亚政治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55-02

一、国内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国内对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在2007年达到高峰,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视角,第一种视角是从哲学视角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第二种视角是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整理。

(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哲学视角

从哲学视角来反驳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国内代表性学者包括庄友刚教授,刘岩博士和教授,这些学者分别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贝克风险理论的理论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庄友刚教授首先梳理了风险社会理论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出发解析了风险社会理论,经过分析阐明了造成风险社会的原因,分别包括风险社会的存在论基础是实践的二重性,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构成风险社会的历史前提,在风险的形成和应对中,市场、科学等因素都是现实风险的不可忽视的成因,促成全球风险社会的直接因素是利益的分裂和对立,并且利益的分裂与对立的最高表现就是深度全球化的资本关系。庄友刚教授在其专著中针对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借助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解析方法对该理论进行了历史审视,指出该理论的理论困境与不足,贝克的风险理论正是缺乏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导致了其理论缺乏实践存在论层次上的基本的理论说明和理论保证。而且,贝克正是由于避开了风险与资本之间关系的分析而流于改良主义(庄友刚,2008)。

教授和黄承愈教授共同合作发表了论文,在论文中以认识论为基本视角,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一种独特的从知识并非从实在出发的知识风险观,也正在于此这种知识风险观造成了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困境。以至该理论分别在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的层面都存在着矛盾冲突(,黄承愈,2006)。教授和王晓宁学者共同合作发表了论文,在论文中他们以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内容来作为参照点,提出贝克对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对现代性异化研究的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王晓宁,2007)。教授认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以社会化的自然――自然终结观――作为该理论的本体论前提,他们认为虽然贝克的自然终结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少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该理论具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最终不可避免会导致该理论倾向于不可知论和宿命论。(,2007)。通过以上论文可见,如果要克服以上所提出的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缺陷,需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具体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律性历史过程。

学者刘岩立足于的实践二重性理论揭示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两重性,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聚焦于人本身之外的各种不同因素的改造和利用上,忽略了风险社会中的人本身这一因素(刘岩,2008)。

(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内容的综合整理

国内的一些学者归纳总结了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内容,归纳出贝克所提出的现代化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整体性、人为不确定性、建构性、平等性、全球性以及自反性这些特征(赵延东等,2007)。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来临的关键原因是一直以来人们引以为豪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决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最后还有风险的无责任主体性――“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最后是失败的现代社会管理(程新英,柴淑芹,2006)。贝克认为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分配的逻辑逐渐向财富生产―分配的逻辑转变,因此风险生产―分配逻辑成了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化的标志(闫顺利,吴晓梅,2011)。贝克建构的风险社会理论以新视角向人们展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变迁。现代化风险突破了地区的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地域的方式传播,在此程度上,风险逐渐演变为全球化的风险,并在此意义上,风险社会也是世界风险社会。贝克认为风险是一种知识风险因此将现代社会的风险同全球化主题结合一起提出了“文明风险全球化”。(章国锋,2006)。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认为贝克对风险社会的出路探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包括倡导反思性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安全性策略和相关决策机制,建构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崔德华,2010)。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立足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科技、结构、政治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科学技术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潜存着巨大的风险,在风险社会时期,专家本身的科学实践会具有人为不确定性,还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不同的专家会针对自己的不同利益偏好和不同的动机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刘岩,2008)。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风险被科学化了(赵延东,2007)。贝克针对第二次现代的社会变迁提出了个体化,认为个体化是风险社会的新社会模式(刘秦民,2012)。针对个体化也有学者发表不同意见认为,从社会传统及文化层面的角度来看,个体化社会是无法容纳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它与传统之间的拉锯战将会使每一次的个体化过程都相应伴随着传统的再次整合,并且对于这种整合之后所形成的综合体却不是由原子般的人组成的(谢友倩,2007)。贝克认为现代化风险导致了现代社会中“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结果(刘秦民,2012),为解决现代化风险转型所带来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贝克特别强调了“亚政治”(刘岩,2008)。除此之外,贝克还强调世界生态民主政治,这是一种通过国际条约和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发挥作用的民主政治(王小钢,2007)。

韩沛伦学者不仅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且还批判了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局限性。首先,该理论未能深入揭示现代化风险的根源所在,其次,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的出路探寻明显带有乌托邦主义的色彩,最后,因为贝克的风险社会文化批判就理论上而言具有片面性,导致了该理论最终没有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取向,也没能深刻批判现代性理论的核心缺陷(韩沛伦等,2007)。

以上述国内学者们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来看,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仍然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理论化及系统化,其研究主体有待进一步凝练,特别是该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险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发展。

二、国外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篇(3)

论文关键词:文学,文学本质,多元论

 

近年来,关于文学本质争论不休,主要持有两种观点:本质主义与话语建构,文学的本质到底是本质的还是建构的呢?对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对文学本质主义采取一致的批判态度,甚至有些学者直接彻底的反对本质主义。尤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反对文学本质主义的呼声愈加强烈,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文学的本质主义产生反思?文学本质主义在当今文艺学界真的一无是处了?真的要消亡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回到文学本身或现场。

一,文学及文学本质

要揭示文学的本质首先我们得对文学加以界定,对一事物的界定,得抓住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性,居于这点来区别于其他事物,然而对于文学界提出的关于文学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断定谁对谁错,他们站在文学的不同个视角去揭示文学的内在特性或者说是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唯一的标准去评判什么是文学。古代有文学,现代也有文学,我们总不能说古代的文学在现在就不是文学了吗?但我坚信,我们谁也不会否认《诗经》在今天就不属于文学了。然而,视现代的作家作品为文学更是毋庸置疑的。究竟什么是文学?

关于什么是文学哲学论文,在文学理论界有不同的提法。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还有的说,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关于文学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这样论述:有人说凡是印刷品都是文学,也就是说凡是纸质的材料都属于文学。还有人说文学就是名著即将文学的定义局限在名著这个范畴之内,且只注重“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考虑其题材及内容。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文学性”主张形式第一性而内容第二性,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内容从属于形式。无论我们如何界定文学,文学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为之服务。不同个体所领受到的注定是不同的世界;用尼采的话说,有多少双眼睛,就有多少种真理,即,真理本身是多元的。既然真理本身具有多元性,那么,我们在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也必须施行对话原则。因此,关于什么是文学。同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甚至,我们可以说文学就是书架上放着的文学作品,文学就是《老人与海》。这种回答只是简单地表述了文学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载体[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今天,人们说的更多是把文学界定为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文学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历史发展,时代积累的产物。没有古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界定一事物得抓住其本质特性,文学也不例外,不管文学有多少种定义,但它总是有属于自己的本质特性。

什么是文学本质?简单的说,文学本质是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学去掉之就不能称之为文学的特性。这些特性的言说岂不是有了超时代,超文化,超地域的有效性。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关于文学的本质,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没有得出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说法。文学是模仿,文学是形象思维、是想象的表现,文学是特殊意识形态,文学是有意味的语言符号,文学是精神生产,等等。无论是西方的模仿说,再现说,表现说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情志说,意境说,等等。但我们不可否认,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哲学论文,文学正是通过语言这门艺术来表现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文学作品是按照生活本来的那种具体,生动的面貌来反映生活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2]。历史上留下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生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给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说文学是一个反映时代的载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直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性, 面对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为政治服务,面对文学政治工具论,学者们对文学新的文学特质进行了新的反思。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时文学区别非文学的关键是什么,童庆炳强调文学应反映整个人的,美的,个性化的生活,而“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5]。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无论把文学看成是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态。它与其它次结构的意识形态保持着距离,社会语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对文学的认识。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文学从来不是司汤达或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事业,它永远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3]。高尔基说:“文学是社会诸阶级和集团的意识形态,感情,意见,企图和希望是其形象化的表现。它是阶级关系的最敏感的最忠实的反映”。文学具有阶级性和党性:作家是阶级的眼睛,耳朵和声音。在阶级的国家存在的期间,处在一定的环境和时代的作家,不管他愿不愿意,也不管他是有条件地或无条件地,他必定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环境的利益而服务,而且也正在服务着。二,文学本质多元化

西方马克思关键词语,形式结构的考虑在逐渐凸显。无论是古代文论,现代文论还是后现代文论,他们都能去阐释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现象,每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提炼和抽象概括哲学论文,不同的文学理论有着不同的文学本质观念。

钱中文指出:“文学,一种复杂的现象,一个复杂的系统,并对它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文艺学界不少学者所接受,钱先生强调,对于文学理论研究来说,事实上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说明文学现象,而应当看到文学观念、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多层次现象,需要对它们进行多方面的阐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和庄子的事物的本质就反应了事物多侧面的思想。然而,文学现象来源于社会存在。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并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生产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文学地变革和发展,人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相应的文学与之相应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不会有阶级的文学。但旧经济基础的消灭并不意味着。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指通统治阶级从政治和社会经济上控制着整个社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就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政治等不断的发展完善,社会意识形态能很好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因为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独立性,所以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表现出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和阶级,超文化,超地域的普遍性特征。那些以为这些普遍性特征就是文学本质的批评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意识形态的沿续并不是永恒的,因此文学可以被读成非文学,正如伊格尔顿所说的那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可以读成随心所欲涂鸦的形式。这样一来,文学的本质就成了游离的,会随着大众和时代的心理而在一定的范围内漂移。文学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关涉到不同的语言层面、不同的意义单元、不同的社会环境、时代语境以及个人品格、艺术修养甚至潜意识、无意识等诸多因素[7]。文学自身的复杂性源于社会关系与人的思想感情、个人体验的复杂性,不是单一的“意识形态”就可以完全决定的。正是文学自身的多元性,文学阐释与接受的复杂性才得以存在。“我们的标准是具有包容性的,是‘想象的综合’和‘综合材料的总和与多样性’。 文学是一种在多维层面上同时展开的复杂的精神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与精神的超越性之间,绝不仅仅是作家、作品、世界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着更为神奇奥妙的精神架构和现实关怀[8]。文学始终为人们所熟知而又偏偏不可能尽知,这就使得文学成为引领人类意识走向无尽遥远和崇高的契机,同时,也成为它自身存在的最大理由之一。文学带给我们的意义,就在于显现这种有限世界背后的无限性。文学不是对现实世界、现有事物的机械摹写,也不是对一种纯然的意识形态的单调的审美反映,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决定的有无限可能的价值存在[11]。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文学的界定,这是一个现代尤其是后现代以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每个人心中对文学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论文学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文学来源于现实或社会生活,文学不仅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反应社会生活,总之,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视文学为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态,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来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在不断的完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阶级描写不再是文学的唯一来源,如果可以说现代化的社会,我想我们也不妨可以说文学也有了现代化迹象哲学论文,它可以不再仅仅是为政治,阶级服务的,它可以是娱乐性质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我们不应该把文学紧紧的和文学性禁锢在一起。文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总是和世界,作者,读者联系在一起,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文学作为社会的产物,我们应该回到文学现场,不应该把文学禁锢在某一个时代或地域,这样以来,文学自身就具有多元的本质。

(徐林丽,女,1986年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蔡俊,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高尔基.论文学[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8

[4]胡鹏林.文学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利云.文学概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

[7]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

[8]马大康.面向文学实践的理论走向[J].文艺争鸣·理论,2009,(9)

[9]龙扬志.游离的文学本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5)

[10]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J].文艺争鸣·理论,2010,(1)

[11]于虹.在事实与价值之间[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12]雒海宁.试论文学本质的归纳[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4)

篇(4)

论文关键词: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主体,精心备课,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个老师都在追求的目标。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的好坏。我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下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1、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效率高低首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巧妙设计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尽管你讲得天花乱坠,但是未必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2、精心备课,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围绕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环节。高质量的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安排好课堂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只有目标与结构环节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精心备课,效率自然会提高。没有充分的备课,一节课下来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效率自然降低。

3、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心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

只有老师的热情投入才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调节好情绪,无精打采的课堂只能让学生萎靡不振。老师的讲课成了催眠曲,课堂效率自然无从谈起,成绩也就很难提高。相反那些上课富有激情的老师,成绩普遍好,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用情绪感染人。

对学生来说,“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精神放松,知道老师永远都会为他们提供帮助,有安全感和受尊重感。学生更愿意提问以及回答问题,不会感觉来自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压力。老师要不断地给学生设置问题,不断地给学生传递期望,引领学生攻克疑难问题论文提纲格式。

4、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单一的教学手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迫切。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很多优点,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节课的容量,从而把原来五十分钟的内容压缩在四十分钟之内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借助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

5、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往往喜欢这位老师,才会爱听他的课精心备课,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如果学生从心里有抵触情绪,自然无法和老师密切配合,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老师一定要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要注意仪表形象,关爱学生,真心和学生交朋友,相互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6、科学地组织和安排课堂进程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要合理安排授课环节及时间分配,制定好课堂的自然流程。比如,政治课堂讲和练的时间分配比例,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和量度等。同时要学会轻松地驾驭课堂,不能让易激动的学生陷入狂热,也不能让不喜欢说话的学生感到压抑和自卑。要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详略得当地完成授课任务。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的境界永无止境。只有考虑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因素,与时俱进,才能将政治课堂效率提高到极致。

篇(5)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6)

论文摘要:系统论告诉我们,行政文化是社会大系统申的一个有机的子系统,社会的转型对行政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构与之柱适应的现代行政文化。通过概述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弊端,本文致力于探寻出一条有利于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以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资源重新聚积为特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所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的影响,给传统的稳态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旧有文化价值体系的弱化,再加上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这些都促使原有的行政文化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对我国行政文化进行现代化建构已成必然。

一、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行政文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它由社会存在和行政实践决定并为行政发展服务,对行政管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行政文化作为具有行政特色、反映行政风格、适应行政人员身心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包含着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从物质形态、活动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一个复合的、多层面的整体组合。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与改革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行政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革新,随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当前,实现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1、它是推动行政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行政文化是行政系统内深层构成因素,渗透和影响到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及行政活动过程之中,其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与程序,直接反映了行政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2、它有助于改造政府形象。行政文化影响到行政组织、行政环境和行政人员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感知而形成对政府或国家的特定印象。3、它是民主行政的必要条件。民主行政是现代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行政系统为了达到其行政目标,需要靠一定的民主手段和方式,为此,极需要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宣传、灌输民主的观念,保证实现民主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看,行政文化的现代化是实现民主行政不可或缺的条件。4、它是高效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文化对人的思想、精神和作风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行政文化环境对于强化行政人员的高效行政意识,改善组织氛围,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优化行政决策系统,改进决策的执行、监督和反馈有极大的作用。

二、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弊端

行政文化的复杂性表明,重塑行政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微观领域内公共行政人员价值观的合理定位,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整体提升和优化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文化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行政文化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弊端:

(一)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比较模糊

虽然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制订了比较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行政人员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做,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范,然而却又疏于对行政文化的激励、培育”。而从氏族社会延续下来的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与封建政权相碰撞,巧妙地融合成中国的集权主义,创造了家天下、家国同构的独特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行政的正常运作。行政文化现代化的缺失,导致了政府没有动力,没有活力,没有生气,缺乏忧患意识,严重者可能导致离心现象。

(二)“恩赐”观念和“管制”意识浓厚,服务理念和公共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儒教为基本文化内核,儒家的人性文化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中国文化的人本传统也为传统行政文化所具有”。这种人格化的服从关系决定了在传统社会里民众以服从为本,而无权利观念。而由于长期专制思想的影响和事实上的特权地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将为公众的服务当作一种“恩赐”。由于行政权力无限集中,致使部分行政人员公共意识淡漠,“官本位”盛行,“官念”强烈,特别是少数人,无法有效地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

(三)现代契约观念淡漠,人治还重于法治

一方面,中国由于“历来商品经济欠发达,故而难以形成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法治政府、公民意识具有某种血缘联系的契约观念”,封建专制政治和传统文化只能制造顺民。当公众和公务人员成为恭顺的仆从时,他们已将个人的一切选择权乃至于生死权统统地交给政府和领导者;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行政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法规体系残缺,程序性法规严重匮乏,行政行为的有法可依得不到保障;中国官民有别的特权思想常使行政行为偏离法治轨道,行政行为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的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违法屡见不鲜;公众习惯于接受能拯救自己的清官和救星,不习惯于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权利。

(四)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下

当代中国政府机关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内耗现象严重已是不争之事实。由于机关单位中冗员充斥,当官的能上不能下,行政人员能进不能出,冗官冗员挤在行政机关,好处都想争到手,责任都往外推,这必然产生内耗,加上行政机构臃肿,职能重叠,部门权责不明确,导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导致政府部门中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对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使简单问题变得复杂,长期不得解决:部门与部门之间,责权界限不明晰,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政令冲突,相互掣肘。这种低效的行政文化阻碍了当前的社会发展。

三、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分析

行政生态学告诉我们,行政文化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相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行政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因此,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既要从行政文化本身着手,又要优化社会生态环境。

(一)建构新时期行政人员的行政价值观,提升行政主体的精神道德素养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塑造健康的行政心理。培养和塑造健康的行政心理是推进行政文化变革的重要环节。未来的公共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应该是建立在基于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基本理念之上的行政心态,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规范,积极倡导以能力、道德、社会效益等为标准的价值评价体系,推进行政文化的再社会化,以消除失落心理、守旧心理及矛盾心理对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变革的不良影响”,最终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二是加强新时期行政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种种行政人员道德失范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行政人员道德建设的极其重要性。由于行政人员所从事的特殊职业,决定了行政道德应该有着更高于其它职业的道德要求,这就要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行政道德的同时,形成“忠于党和国家、政治立场坚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等道德要求,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反映社会主义行政活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行政道德的规范、塑造、调节和激励功能”,有效弥补了行政法制的不足。

(二)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独立人格与参与意识

行政人员既来自于一般群众又服务于广大群众,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影响,换句话说,行政人员既是管理者,同时又和被管理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如果只强调更新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念而忽视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来更新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就仍然无法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念更新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达不到彻底改变的目的。这就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权限、职责、作用,明确作为一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提高公众对政府系统的认知,通过训练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实现公众对行政系统的有效输入”。只有从总体上提升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当人民群众普遍地拥有民主参政意识和能力的时候,才能确实推动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篇(7)

关键字:“四位一体” 教育教学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