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23:48: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操作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充分进行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梯,实践是掌握知识的桥梁,又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实践,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例如在教圆面积的计算,推导圆周率“丌”的值时,让学生每人都用硬纸板剪三个直径大小不等的圆,各自在直尺上滚动测量,然后计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学过反复地操作实验,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对圆获得了较深刻的印象,一提到“π”的有关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记忆犹新。
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三角形学具(每人三个,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及量角器、直尺等,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通过量、折、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因为学生经过实际操作,所以很快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又如在教长方体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准备好能搭成长方体的学具,找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如火柴盒等。先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长方体,再让学生用学具搭一搭长方体。经过讨论,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体的一系列特征。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逐步形成空间概念,
二、运用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根据空间概念,进行想象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直观教具,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想象,培养想象力。例如.在几何形体的表面积的实际计算中.难点在于丰富学生的空问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演示,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计算长方体(或圆柱体)水池四周和底面粉刷水泥的面积,计算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计算组合形体的表面积(长方体上面一个正方体)等,这些都可让学生根据实物(或学具)进行想象,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植树问题时,有这样的一条练习:工人要在一条100米长的公路一旁种上树苗,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需要多少棵树苗?读完题目大部分学生大声叫道:“我懂,很容易!”尤其是中下等生喊得特别大声。接着我问:“能口算出来吗?那答案是多少?”“能??20棵!”他们都异口同声说道。这时,我不忙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动笔来算一算,我下去巡视,发现他们都用100÷5=20(棵)。此时,我还是不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再用笔在草稿纸上画线段图来表示,数一数,看“20棵”对吗?接着,他们就在草稿纸上认真地作图,不久答案就出来了。“老师,我们的答案不对了!应该是21棵才对!我们做的时候少了一步,应该还用20+1=21(棵)。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的第6题时,(题目是:“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这个圆?”)学生在做这个题目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再问:“有谁能画出这样一个圆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的作业本没有那么大。”有的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有的说:“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大的纸张”还有的说:“我把它缩小成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画出来。”有的学生怀疑这个题目有问题,小声说:“题目出错了吧。”有的开始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等等。还有一些同学坐在那里继续思考。我又说:“老师给时间,你们再考虑一下,能画吗?”这时,一位男同学(名叫韦虎成)站起来说:“老师,我懂了!我能画。”“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我问他。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利用两颗铁钉当作圆规的两个脚,把它分别固定在5米长的一条线的两端,先把线的一端的钉子固定在地上,拿着线的另一端的钉子,并拉紧这条线在地上画一圈,就可以画出直径是10米的圆了。”接着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去观看他的操作过程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操作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在汁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运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直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通过操作可以使计算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左手有3支绿粉笔,右手有5支白粉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3+5―8;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3=8。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顺序的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
五、数学操作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其次必须把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外在因素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学生头脑之中。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张红都有20张画片,张红送给小明3张后,小明比张红多多少张?”可以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另一位同学扮演张红,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加一减,全体同学就能意会到“小明比张红多6张画片”。
六、数学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关键词】操作系统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76-02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that exists in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some useful studies and improvements were made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Operating system A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of experimentation
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过程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而且课程大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知识点较为松散,学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不仅理解课程本身的思想和概念,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软件编程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本文在分析现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讲述一种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训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整合知识体系。
一、操作系统实验的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操作系统接口的使用,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认识,加强对操作系统实现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方面得到基本训练。
二、操作系统实验内容
针对两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Linux所提供的编程接口,设计了以下操作系统实验。
Windows系统实验安排四个方面的实验课程:①进程管理方面,提供了线程的建立与撤销、线程的同步、线程的互斥,使用命名管道实现进程通信几个实验。②内存管理方面,提供了动态链接库的建立与调用和系统内存使用统计的两个实验。③文件管理方面,提供了采用无缓存方式实现文件读/写,采用高速缓存实现文件读/写,采用异步方式实现文件读/写。④设备管理方面,提供了获取磁盘基本信息、读/写磁盘指定位置信息两个实验。
Linux系统实验设计为:①进程管理方面,设计了编制实现软中断通信的程序和进程管道通信程序。②内存管理方面,设计了内存的监控、检查和回收,模拟FIFO,LRU和OPT页面换算算法两个实验。③文件管理方面,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文件执行程序和一个一级文件系统程序。④设备管理方面,设计了字符类型设备的驱动程序和块类型设备的驱动程序两个实验。
根据Linux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设计Linux系统内核的编译实验。
三、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实验教学的形式应多元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上机操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首先由教师通过案例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重复调试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性或创造性的工作。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结合教师的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与科研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提早参与到项目开发中来,为以后走上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兴趣小组,鼓励创新。
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实验结果,不在乎实验过程,这样无法深刻理解实验原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程序的设计能力;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成立兴趣小组,要求小组成员独立或协作给出实验方案,并带动大多数同学一起完成实验,并针对不同方案,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给出改进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
4.设计多组实验,鼓励多种实现方式。
很多同学为了完成实验,往往采用实验前或者过程中,抄袭他人,甚至直接网上查询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达不到实验效果,设计多组实验,根据代码给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思维方式,并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动手实现操作系统的实训设计
一般操作系统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进行讲授,对于该阶段的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课程均已学习完毕,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对于编程能力和对系统的认知程度还较为浅薄,此时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操作系统的实训,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全局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个的离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能够将之前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体系,以便学生学会分析和设计大型系统软件的方法和技巧。
建议如下安排实训内容:
实训主要是围绕着Linux系统实现进行,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①OS启动、中断与设备管理,代码量200~1500行;②内存管理,代码量2000~2500行;③进程管理,代码量3000~4000行;④同步、互斥与死锁,代码量4500~5000行。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如此大量的代码量感到吃力,所以根据需要,教师提供部分框架代码,让学生填充其他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实训的效果。
五、结束语
针对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操作系统教学实训,使得学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解决实验中难以看到实际效果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模式,提高编程水平,通过实践,该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个教学环节,对于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 智、张振虹.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02~104
2 靳天玉、吕振肃.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94~95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效益 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儿童刚刚由以活动、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步入以学习为主的学校,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接触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认识了长方形后,我问学生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最大正方形吗?所有学生都拿着长方形动起来,他们通过折、剪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探索出应该怎么折就可以成正方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实践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操作的信息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提高。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各自准备几只长方体纸盒,通过看、摸、数、量等实践活动,充分观察长方体纸盒每个面的形状,每个棱的长短,顶点的个数。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等。通过操作和观察,不仅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7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知识理解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有利于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通过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能很准确地定义1平方米,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但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学生脑海里的概念非常模糊,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一面积单位有个清晰深刻的认识呢?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用同一样东西摆在1平方米大的一块布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
例如,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利于促进思维发展。
五、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实践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口述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解离与漂洗取洋葱的根尖2~3mm,用15%盐酸与95%酒精的混合液(1∶1)在室温下解离3~4min,待肉眼观察根尖变得酥软透明时,小心取出,用清水漂洗约10min,操作可在培养皿中进行。控制解离程度非常重要,解离不够则细胞无法充分分散影响观察,解离过度则可能破坏细胞核的结构。
染色用0.5%的龙胆紫溶液对根尖进行染色3~5min。染色不够则视野一片光亮,找不到染色体;染色过度则细胞内一片紫黑色,影响观察。
制片用镊子将染好色的根尖取出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用镊子尖将根尖捣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压至肉眼见根尖成云雾状即可上镜观察。附加载玻片是为了防止将盖玻片压碎,为避免压片时玻片移动,应将溢出的液体吸干,并在盖玻片与上层载玻片之间放置一层吸水纸。压片不够会导致细胞重叠影响观察,倘若用力过大导致玻片移动,会弄散组织,很难找到完整的细胞。
观察把制作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置于低倍镜下观察,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之后换上高倍镜,通过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将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可先找出最明显的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绘图绘制视野中典型的分裂中期细胞图像,注意生物学绘图的规范。
实验过程的常见问题
1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实验本实验技术要求高,操作步骤多,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教师应当重视相关原理的讲述与实验的组织。
2看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材料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各个步骤的操作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观察,要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倘若整个班级找到分裂期细胞的人数比例低,则有可能是实验教师剪下根尖的时间不合适,大部分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所致。
3学生在寻找目标细胞上耗费大量时间学生对实际中的分裂细胞没有认识,面对视野中大片细胞往往一片茫然。应当先用讲解和示范镜的形式指引学生找到根尖的分生区,学生的操作才会更有针对性。
4染色效果差学生观察到的细胞太白或太紫,无法辨别染色体,这是由于染色处理时间太短或太长所导致。教师应当根据使用染料的具体情况通过预实验确定染色时间,要求学生严格计时,染色操作完成后应用清水洗去附着的染液。
5细胞重叠成团,无法看到单个细胞细胞解离不够,或压片不够导致。对于压片操作,除了按教材方式用拇指压片以外,也可以用带橡皮的铅笔,利用重力,用橡皮头一侧轻击玻片,要点是保持玻片的静止。
6学生绘图不规范学生容易用“写生”的方式绘图,教师应当强调生物学绘图的基本要求并展示范本。
教学建议
1教师要做好材料准备与预实验教师要重视根尖材料的准备工作,一是由于材料需求量大,二是冬季洋葱生根较困难。可以尝试用其他植物如大蒜、蚕豆的根尖代替洋葱根尖,但根尖剪取的时间、固定与解离试剂的使用均要做相应的调整。关于实验条件,教材本身提出许多可选方案,如洋葱根尖的剪取可在上午10∶00至下午14∶00时,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也可用醋酸洋红溶液,各操作步骤的处理时间只给出一定范围等;有许多教师也提出了该实验的优化方案,教师应通过预实验来摸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实验的效果。
2做好实验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的讲解工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再开始实验,防止学生机械操作。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处理过程中等待的时间。
3准备示范镜及固定装片教师应准备示范镜示意分生区细胞和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给学生提供指导。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无法观察到分裂期的细胞,教师可准备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永久装片,以保证观察和绘图操作的顺利进行。
4重视实验绘图许多学生只关注实验操作与细胞的观察,认为观察到分裂期的细胞实验就成功了,对绘图的操作不够重视。绘图也是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师应明确教授学生绘图的基本要求,并对学生的绘图作业给予评价。
5课时安排建议由于本实验难度大,建议安排2个课时,其中0.5课时用于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的讲解,1课时用于实验,0.5课时用于实验评价和总结。倘若教学时间充裕,可再多安排1个课时,让学生重复一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等的研究,实际操作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论智力形成的几个基本阶段时说,“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儿童的智力活动是在对物体(或物体的代替物,如模型、标本等)的动作中形成的。其他心理学家如瑞士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例如赞可夫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三种重要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欧美等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与前一点有密切的联系。操作能力弱也反映了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不够。最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占优势。左脑以语言、理解、科学、计算和逻辑思维等活动占优势,而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如果某方面功能长期受到抑制就会衰退。例如,如果过多发展记忆,则思维判断能力就受到抑制。如果在儿童少年期只注意语言、抽象思维活动,长期下去就会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发展。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就会促使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也促进智力的更好发展。
二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的情况
(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加强实际操作,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例如,美国一般学校的教室里都放置大量的教具和学具。现在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门的数学实验室,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以便于学习和研究数学时使用。此外在实验室中还提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情境。一般每个城市都设有教学手段中心或教学资料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材料;还准备各种工具和原材料,以便于教师自制。日本早在60年代就规定了小学需要装备的数学教具达60种,其中包括教具、仪器、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近些年也注意生产和使用操作性的材料。如特为一年级学生准备一盒操作用具,内有方木块、数字卡片、计算卡片、小棒、钉子板、几何图形、钟表模型、塑料钱币等。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实际操作。1978年亚太地区曾召开会议,研究推广使用低价的教学材料,其中包括各科的。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选定了9个重点课题可以使用的教学材料28种,以后又补充19种。其中很多是用于学生操作的。还提出了鼓励使用教学材料的建议20条。
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有的地区或单位专门制作了学具袋或学具卡片,供学生操作用。有的出版单位还出版了如何加强操作教学的书籍供教学参考。各地教研部门也加强对操作教学的宣传和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倡取自周围环境的或低价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例如,美国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对数学实验室应制备的教学材料的目录中,就列有石子、豆子、木片、扣子、自制1米长的棍子等,供数数或计量长度时用。日本一位数学教师曾介绍用家用的小厨柜(上面有几排抽屉)来教学乘法的认识和运算定律。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更是针对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提倡选取周围环境的低价的物品作教学材料。
(三)注意研制一种学具多种用途。例如,在国外广泛使用的奎逊耐木条,是分别由长1至10厘米、宽高各1厘米的木条制成的,依次分别涂上白、红、浅绿、紫、黄、深绿、黑、蓝、棕、橙等颜色。这种学生操作用具可用来认识自然数、计算加、减、乘、除、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认识分数等。目前国内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一种广泛用于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学具——几何板(也称钉子板),上面钉有5×5或6×6个无头钉,可以用橡皮筋在上面围学过的图形,用来认识几何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日本,有专门为学生制作的20以内加法练习转盘,乘法练习转盘,便于学生熟练加法表和乘法表。在菲律宾,教师即使制作一个式题卡片,也注意使其有多种用途。方法是在式题卡片上加一个可移动的纸套。例如:
(四)注意结合操作发展思维。无论在国外或国内都十分注意通过某种学具的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钉子板上围成像下页左面的正方形,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想想有几种分法。又例如,我国传统的玩具七巧板,过去常常只用来照一些现成的图案来摆。现在国内教师则研究出让学生摆某一种图形,如梯形,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本,还注意利用学具的操作发现解问题的方法,既发展学生思维,又培养解问题的能力。例如,用4根牙签摆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要摆10×10个小正方形(如右下图),需要多少根牙签?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寻找解题规律,列出算式,并找出解法公式。还可以找出不同的解法,比较哪种简便。
(五)注意操作的趣味性。加强操作本身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德国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在国外广泛流行着各种数学游戏。例如,美国有一种游戏叫做“加法连成线”。先做1—10的点子卡片各两张,然后做20以内的数目表若干张(如右图),每张上的数目要有些变化。一个学生翻出两张点子卡片,算出它们的和,如果数目表上有这个数就用圆片把这个数盖住。第二个学生也照这样做。这样轮流做下去。最后看谁先把某一直行或斜行的3个数盖住为胜。(点子卡片还可以改做数字卡片,另外也可以把数目表中的数改成每两个数的积,来做乘法练习。)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加强实际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改得好,需要解决好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克服思想中的障碍,大胆实践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还有一方面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得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制备操作的材料需要花钱,缺少经费。实践也证明,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用工厂的下脚料,农村用石子、小棍等,可以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同样收到操作的效果。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也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理解和掌握凑十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操作。教到6加几、5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而定。例如,在低年级或教学不熟悉的内容,往往先由教师做出示范,说明如何操作,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在较高年级,如计算长方形面积,教师可只说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加以巡视,以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在的教材配置都非常的合理,每册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学具。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具,正是借助形象来帮助孩子们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逐步加以抽象。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学具操作的实质也就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再“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同时应该看到,学具操作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目的。学具操作如何发挥语言表达或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让学具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学具操作如何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好“放”与“收”的度,如何提高教学的时效?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学具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具使用的目的性,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学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教学时间,需要较大工作量的课前准备。因此学具使用的选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只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走过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
学具使用一般有两种情景,一是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二是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与解释数学模型。不过,有些情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的过程,而对有些学生而言是理解与解释模型的过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5+7=?,对于没有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而言,摆小棒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模的过程,两个5凑10,10和2组成12,或是3和7凑成10,10和2合起来是12,其核心思想是满十进一。可是对于已经熟练这类计算,且理解算法的学生来说,摆小棒的过程是解释模型的过程,把自身内部的思维过程,用外在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内在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化,实现交流与智慧的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或适合进行学具操作。特别是一些规定的定理、概念,就没有必要(或可能)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了。
二、加强学具使用方法的指导,注重良好操作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在摆动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前面的案例如果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满十进一”这个基点上,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多去摆一摆。当学生摆出2根2根数、3根3根数、5根5根数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增加多一些的小棒,可以超过20根如32根。提问:“这么多的小棒,2根2根数、3根3根数、5根5根数还方便吗?”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操作结果更深入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更简便的方法。在操作中要多关注一些小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如学具操作完,一律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不准去碰它;并且在操作后,让每位学生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用语言内化操作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操作方法。在一次次的操作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形成良好的课堂操作氛围。
三、重视学具使用的提炼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巧用;用效引领;实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51-01
一、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的活动发展思维。”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动脑,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低年级学生最令人头痛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涣散。尽管老师再三提醒、组织,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不高。为此,适当的学具操作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境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有趣的拼搭》这节课,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物品或积木,让学生在“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各自的特点;通过游戏“摸一摸”,让学生蒙上眼睛从布袋里摸物体,并说出摸出物体的名称,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学生从布袋中摸出长方体或圆柱体。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这些新认识的立方体有了深刻认识。这些认识都是在“动作思维”中实现的。这样的活动与游戏的安排,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不再那么单调、乏味,变得轻松、有趣。学生们在玩的活动中学知识,既玩得开心,又学得快乐,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具――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学具操作。在教学时,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发现算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如在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中,52÷2,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个10),十位商 2;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对照,数形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学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拼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小组讨论,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手试验。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了不同的拼法。这样,在动手操作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现了不同的拼图方法,并由拼成的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学具――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一环节,请同学们给这些人民币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学具合作完成。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动脑、动口、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
又如,在一年级下学期时我自制了100以内数的扑克牌,为了发挥这副扑克牌的最大作用,让这副扑克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我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两人比赛,一人做裁判,一人记录。比赛的学生每人抽两张或三张牌做加、减法或连加、连减,看看谁的数据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