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9 09:5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企合作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企合作教育

篇(1)

关键词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教育比较 研究

1 中美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就美国和中国而言,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所服务,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势必会依附高职教育而发展。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决定了两国校企合作教育上的特殊性。

2 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点

2.1 名称不同

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两种:“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亚克模式”;而中国称之为为“校企合作”,主要有“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

2.2 产生时间不同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源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推行第一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年当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并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中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产生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滑铁卢大学进行合作,采取“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尝试。

2.3 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美国政府从国家这一战略层面助推产业和学科高效整合,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颁布了数十部法案,如《史密斯—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伯金斯法》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条款,着重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又于1965年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出台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近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额达3.3亿美元。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这些政策文件对合作教育有诸多的规定,但是很多都只是落实到了纸面上和会议里,具体操作的渠道和机制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宏观的指导多,具体的落实细则少是目前合作教育所面临的瓶颈。打个比方,对于涉及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问题,如何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4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同

美国企业素有积极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一项相关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约17万家企业成为了美国职业教育项目“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学习项目的合作伙伴,25万多家企业为高中生或者社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实习活动。其参与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动机,主要为社会公益服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降低成本、招募员工等。

从我国的现状看,企业有参与高职教育但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安排了场地和机器设备供他们操作实习,也安排了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等,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明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得到高校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而企业是要讲究效益的,这种公益事业理所当然的要由政府担当,企业是没有义务的。

3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律法规

国外早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美国的《拜一杜法案》为大学与企业界的研发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它保证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能确保合作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助推合作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好该项工作呢?一是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把产、学、究等各个教育的上下游关系给予明确,并且把它们在合作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区分,从法制的层面使合作教育各方利益体的结合日趋稳定,同时,产、学、究等教育合作主体也都能够从中获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这些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颁发能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有关政策。政府部门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校企开展合作教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拨款制度和政府专项基金,使得实施该项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单位能得到有效资助等等。

3.2 转变思维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在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中,企业需要提供场地费用、科研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具备熟练技术的教师。但是,如果最终企业没能接收这样的学生,那么企业的投入将更加打折扣。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不现实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史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以企业利益的思维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不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双赢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双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3.3 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全面发展

篇(2)

2014年下半年,我们从校企合作广度、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持续度和校企合作有效度四个维度设计了问卷,分别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政府、行业、学校、企业、教师)设立36个指标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政府(行业)调查主要内容

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②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效果;③校企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④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⑤政府(行业)介入校企合作的方式;⑥地区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情况;⑦校企合作政策支持情况。

(二)学校调查主要内容

①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情况;②校企合作单位数量;③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④校企合作领域及主要内容;⑤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情况;⑥接收企业投入资源情况;⑦与合作单位的平均合作周期情况;⑧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单位比例;⑨校企合作成果;⑩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1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12促进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三)企业调查主要内容

①单位行业性质及合作意向;②校企合作内容与成效;③接收学生实习补偿机制;④合作意愿。

(四)教师调查主要内容

①专业校企合作内容;②专业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情况;③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情况;④签订书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情况;⑤专业校企合作成效;⑥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⑦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⑧促进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二、校企合作的地区比较分析

本文将分别从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效度的若干重要指标进行地区间的比较分析。

(一)广度

校企合作广度用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学生覆盖率、专业覆盖率、合作项目等来衡量。表2中顶岗实习百分比是指在合作企业安排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课程建设百分比是指与合作企业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师资建设百分比是指在合作企业安排了教师实践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企业投入百分比是指接受了企业的资金、设备投入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教学评价百分比是指与企业共同进行了教学评价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研究机构百分比是指与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用企业接收实习人数百分比、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百分比、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门数、企业兼职教师课时、企业接受培训人次数、研发成果数量、校企研讨交流次数等指标来衡量。表3中企业接收实习人数百分比是指合作企业在2013年所接收的实习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百分比是指合作企业在2013年所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占同届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共同开发课程门数是指2012年—2013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门数;企业兼职教师课时百分比是2013年兼职教师所承担课时数占学校年度内总课时数的百分比;研发成果数量是指校企共同研发项目数量(含授权专利数量)。

(三)持续度

校企合作持续度是通过学校所在地区是否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或服务部门、学校所在地区政府是否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措施、学校是否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协调组织、学校与企业的平均合作时间等指标来衡量的。地区成立管理部门百分比是指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或服务部门的地区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政府出台政策百分比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措施的政府数占被调查政府总数的百分比;学校成立领导组织百分比是指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协调组织的学校数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学校与企业的平均合作时间百分比是指与学校合作时间在两年以内、两年以上的企业数分别占与学校合作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四)效度

校企合作效度是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政府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促进就业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的。以上满意度调查是对成立了促进校企合作机构或组织的地区、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师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①调查样板设计所涉层次不一,调查越深入、越系统,分析更有针对性,数据才更具说服力和使用价值。②由于所采集数据不能完全保证问卷填答者完全是真实意愿表达,因此表中所列数据难免有偏差。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效度的各自若干指标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政策(或法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稳步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各地区之间校企合作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1.各地区校企合作总体水平评价

综合各地区校企合作的四个指标,本文认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校企合作的总体水平(成效)略高(好)于西部地区,但同时西部地区存在有不少特色个案(学校、地区、合作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和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需要通过“错位发展、依托发展、外求发展”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宏观指导与放权相结合,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的总体发展战略,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东、西部的对口支援。

2.四维度分析

(1)广度。

就每1000名学生校企合作企业数(量)而言,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在学校统一安排、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在学校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服务)方面,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明显;校企合作中,各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工作,但深度不一。

(2)深度。

本文认为,校企合作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效度。校企合作深度与校企深度合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就调查数据而言,不能简单地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存在差距,但在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开发课程方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企研讨交流形式与成效等方面,校校之间存在的差距是显著的。

(3)持续度。

对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而言,各地区校企合作持续度差距不大。但如果把学校规模、合作企业数量等因素综合起来,其中的差距便会显露出来。

(4)效度。

从效度数据对比来看,东、中部地区学校与教师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西部地区的学校与教师则对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有新的期望。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政府、企业、学校、教师普遍对校企合作前景持乐观态度。

三、问题与建议

(一)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水平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学校校企合作举步维艰;有的地区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可操作性差,实践中经常流于形式,或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实践中经常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

2.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产学研合作仍是空白一片;有的学校刚刚起步;有的学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合作研发水平偏低;有的学校尚未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或制度不健全。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教师成长,从而影响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的发挥。

3.校企融合度不够

或者说校企合作水平偏低。这里面有政府政策扶持体系的原因,有学校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的原因,也有企业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似乎是把“包袱”丢给企业,而对于实习的联管联控则涉足太浅;有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单一,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下的功夫太少,因而时常会出现“有求不应”的现象,久而久之,连浅层的合作关系都很难维持。

(二)根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决定》中明确提出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到要“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各地区政府要本着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合作双元主体作用,借鉴宁波市政府的做法,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与需求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正确引导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在政府投入、税收、招生、就业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或法规)体系,确保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决定》中指出,要“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学校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功能,自觉、主动地开展产学研工作。首先,应建立起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其次,可采取校企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校企共同组建技术中心等形式,把产学研合作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3.加快校企一体化进程

篇(3)

关键词:会议;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0—02

一、会议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会议活动的举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会议的有效和成功举办,需要大量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法律、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才,此外,对于设有会议附设展览或参观考察的会议、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等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增加国际贸易、物流学、语言学、各国政治文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

(二)人才技能水平的层次化需求

会议业人才需求呈现层次化。从等级上看,会议业既需要财务管理、法律、经营管理、计算机、语言等专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掌握商务礼仪和服务技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中低层次人才;从够作形式来看,会议活动既需要掌握经营管理和项目策划、全程参与和掌握会议进程的核心人才,也需要为会议的不同活动内容提品、服务和咨询的辅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现阶段我国会议业在中低层次、辅助和支持性人才需求尚能满足。而对于高层次、复合型核心会议人才的需求相对迫切。

(三)各类专业人才的阶段化需求

会议的举办是项目管理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前期的营销策划、中期的组织管理和后期的控制执行等不同阶段的工作推进,而其最终结果则表现为由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活动构成的会议日程或行程的完成和实施。在不同的阶段,又分别表现为对劳务、信息、知识、技能等不同要素的选择性侧重。通常,在会议举办的前期,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会议项目的策划和营销能力;在会议筹办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能力、财务能力;在会议举办的后期,对人才的要求则主要集中于对计划的执行能力和对现场各岗位和工作的控制能力。会议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决定了会议教育必须将会议理论与办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来实现。

二、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低、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以会议现场劳动密集型服务工作的顶岗实习为主。由于会议活动的特点,使得提供服务的企业在会议期间产生大量内容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临时岗位,工作人员仅需要短期培训甚至不需培训即可上岗,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只需在会前临时补充人手。加之企业基于保护内部机密的考虑,也通常不愿让学校方面介入其核心业务。这种局限于普通技能岗位的合作形式,让校企双方在相互的认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企业似乎只是满足了临时用工需求,而无法感受到学校在会议管理理论方面的优势,甚至片面地认为校企合作唯一的益处就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被动地配合企业,而与理论教学的进度脱节,学生对于行业的认识只停留在最表象的层面,容易产生满足感或者消极情绪,影响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随机性强、缺乏互动

以简单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会议教育校企合作,合作的达成相对容易,不需要校企双方投入过多的成本来进行相互的考察、协商和工作培训,往往由企业出于短期工作的需要主动提出,学校方面出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考虑而被动接受,校企双方没有长期、稳固、持续的联系,校企双方呈现为随机性、临时性的劳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形式简单、初级,成本低廉、易于管理,但学校和企业缺乏更深层次的互动,效果也是流于表象。校企双方在合作前不了解彼此的制度、文化和诉求,在合作后没有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反馈审视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因而在校企合作之中,无法在合作中真正发挥和相互借鉴彼此的核心优势。

(三)校企合作缺乏持续动力和实效机制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考虑,难以协调一致。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工作进度和教学进度之间、管理权利与工作责任的关系之间、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方面,校企双方都难免存在着分歧甚至对立。如果不能协调一致,则校企合作就没有长期持续的动力。

国内会议教育的校企合作多为松散合作状态。校企双方通常只是签署简单意向,而没有建立权责关系明确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及实施计划,合作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协调机制,加之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校企合作关系比较脆弱,缺乏实效。

会议教育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提升,而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合作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沟通、深入的认识和高度的一致基础之上。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

三、会议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初探

(一)细分人才需求层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学校是人才的供给方,需求和供给应当基于共同的细分市场。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对于人才需求会有所侧重,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资源对于人才培养会有所定位。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要求企业和学校都应当有选择性地寻找相匹配的合作对象,并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供需的结合点和合作的切入点。与临时性的合作关系相比,相互认识和了解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都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着眼于长期,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方面的匹配,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篇(4)

校企合作是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就业导向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宽广的实践场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具有北仑特色的职业教育,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就“十一五”期间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

(一)在职业学校、企业内重点建设区级职教专业实习基地各10个和市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1个,创建市级职教现代化专业5个、省级职教示范专业3个,各街道、乡镇的农村成人学校都达到省级以上的办学水平。

(二)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从业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应当承担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任务。提倡“职教专业与企业产业沟通,职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学校所设专业都必须与相应的企业建立契约式合作,以后新设置专业都必须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

(三)规模以上企业主动引进职教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对员工的学历进修、技术合作、产学协作和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与实践,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每年培训职工比例不少于总职工人数的40%。

(四)在校内培养200名左右“双师型”专业教师,在企业聘请100名左右的“技师型”兼职教师。职校毕业生“双证书”率在95%以上,中级工在65%以上,就业率在98%以上,为北仑区域各企业培养10000名左右的产业工人。

(五)沟通职业学校、社区(村)和企业的多方合作渠道,全区8所农村成校都能与企业、社区(村)建立合作,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全区年培训人数在6000人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1、组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均可成为集团的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在集团章程的指导下,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捐赠等多种方式,发挥理事单位各自优势,走出一条多方参与、专业引领、资源共享和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2、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实习基地。一是企业给职业学校以仪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建立“教学型”校内操作基地。二是根据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的实际,在企业车间设立“产教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操作基地以职教教学大纲为主体,注重学以致用,专业技能操作课占总课时的45%以上;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纳职校学生的实习,也可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集教学、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职教资源于一体。

3、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技师型”兼职教师。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时间到企业实践,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要尽力为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学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也可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校企联合培训企业员工。职业学校要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派遣教师授课,并提供教学场所。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晋级,加快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5、促进校企多元合作。不断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积极吸纳境内外企业资本、资金和设备,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依托、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的校企办学机制。支持企业在整合企业资源或盘活职教资源的基础上,兴办或合办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企业和农林、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力量,对农民普遍开展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利用各成校和农村中小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企业参与、远程教学等形式,扩大培训规模,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培训一批农村干部、树立一批农民致富典型。

7、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职业学校(成校)与企业、企业与社区(村)、社区(村)与职业学校(成校)相互之间通过签订契约,以确保各方合作目标稳定、内容确定、权益共享、成效显著。有关部门要通过成立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办法,督查学校、企业、社区(村)按契约规定进行合作。

三、积极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措施

8、成立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统一安排下,召集区有关职能部门,健全落实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根据职能分工,共同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我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作不断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9、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提高职教经费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20*年起区财政安排200万元的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每年增加100万元,主要用于校内操作场地、市级示范基地等建设,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的30%作为职教经费,主要用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捐设备,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0、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指导企业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晋级”的规定,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用人单位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员。

11、依据“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国发〔20*〕35号)的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企业也可委托职业学校,将提留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对未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企业,将在区政府的政策扶持经费中扣除相应的职工教育经费,专门用于职业教育。

12、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要接受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职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由此造成的消耗性支出从本企业所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经认真核算,税务部门应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为支持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展,开展区级基地评比,并实施动态管理考核,对培训实绩突出的基地,区财政给予每家企业50万元左右的奖励,其中10%奖励给企业经营者。

13、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企业员工和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要组织实施职业分类,研究职业技能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

篇(5)

1、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开展。经管专业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既让学生可以获得文凭,又能令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得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节省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提高了企业对学生就业的满意度,从而可以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其次,校企合作能真正实现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用人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有用人才,真正实现专业的课程改革。最后,校企合作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见习、调研等机会,从而提高现有经管专业成人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可以说,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发展企业是学校培养应用型成人教育人才的合作者,也是人才的使用者和评价者,企业更有可能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发者和创新者。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性强的专业课。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成长储备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构建

1、树立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新理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制度变革的前提,构成教育制度的价值基础,是教育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对经管专业成人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局限性,认为单纯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这就造成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和“用工荒”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树立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新理念,将经管专业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高校与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管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

2、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将这些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际操作的兴趣。其次要考察企业的综合实力。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设备、充足的场地、经验丰富的师傅以及为实习生提供必需的生活设施等。这是校企合作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

3、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保证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实现学员学习培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其中专业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将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融入进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能力导向性。具体地,重点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拓展的能力,在结构上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经验和实践能力。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见习、调研等机会,使教师真正了解企业,获取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兼职授课,搭建学校与企业间人力资源相互沟通的桥梁,以此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经管专业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5、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要设立和健全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保障体系,对经管专业成人教育实行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和指导。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制订学校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企业对学员职业能力评价和社会各类技能认证机构的社会化认证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多方面综合形成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可以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争取政府支持,提供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在许多国家得以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政府通过宣传倡导,来引导校企合作,同时运用财政资助和设立科研基金等政策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还可以通过数据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手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穿针引线。由此可见,政府的支持,可以为经管专业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三、结语

篇(6)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解决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问题。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四大特征: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为了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就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制订一个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直接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诉求告知学校,企业直接参与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一方面依靠科技,另一方面就要依靠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高技能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不实用性。技能人才的严重缺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失业率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级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

3.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的利益。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高职学校在经济发展的高压下生存;最后,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高职学校的教育改革。学校要想获得高就业率,就要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人才有巨大需求的就是企业,所以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借助于校企合作。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就是高职学校为企业培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帮助高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企业也可以借助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双方面受益,让两者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2.企业配合式合作模式

在企业配合式模式下,企业只起到配合高职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在学校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或者人才资源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计划,例如,提供设备或者资金帮助学校建立人才训练基地,或者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的专家担任教师等。在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都是由学校提出的,企业只起到配合的作用,这是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采用的主要模式。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就是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向高职学校注入股份,合作办学,注入股份的形式大多是设备、技术、师资等。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工作,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实行整体参与和企业学校一体化的管理。

4.企业员工培训中心模式

企业员工培训中心模式就是企业把在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设置在高职学校内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型的人才。同时企业从在职培训人员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投入到学校中,这样不仅企业能在高职学校的培养中受益,学校也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层次定位不准。按照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来分,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就是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在企业中设置实习基地;二是中层次合作,就是学校向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三是深层次合作,就是学校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资源,企业也向学校进行投资,真正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共享。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一味追求高层次的合作,忽略了发展的平衡性。第二,地域发展不均衡。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地域发展不均衡,校企合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区域企业资源众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实现,校企合作率比较高;在经济发展状况差的地区,企业的数量少,校企合作实现率低。第三,目标性不强,稳定性差。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由于高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对高职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导致校企合作的目标性不强。同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事情,是基于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在企业没有办法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益的时候,校企合作的关系就会破裂,因此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强。

四、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关系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贵州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涌现了大批具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决定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的根本举措,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形成贵州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中遇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难题:(1)从学校层面上看,职业学校千方百计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与企业加强合作。然而,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这种浅层次的合作上,职业学校无法协调好与企业、行业的关系,尚不能真正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2)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

一、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展趋势

(一)在合作的功能定位上,,由单纯面向企业用人需求向服务区域经济整体需求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职业实践者所认同和接受。职业教育源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上始终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互联互动。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产业结构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二)在合作的程度上,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如股份型校企合作、校企实体合作、基地型校企合作等,这些形式与以往的实习实训合作、课程开发、订单培养等形式相比,已经发展到双方共建合作机构、共建合作实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合作基金或奖励基金等多种模式、从而使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在合作的形式和规模上,由单一学校或企业为主的合作向以群为主的多对多的联盟方向发展。以群为主的联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单位更加广泛,并形成了多级的合作关系,提升了联盟成员的竞争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的人才,构筑了更大的校企合作平台。

(四)在参与合作的企业类型上,由以大型企业为主向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加深和以群为主的联盟合作形式的开展,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更加灵活!有效,各种规模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参与方式,中小企业参与合作的机会增多了。

(五)在合作的内容上,由以满足课堂向满足岗位需求发展。合作内容的应用性逐渐增强,越来越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使专业与产业一企业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创新教学环境、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各方在校企合作的认识上还局限于教育内部,表现为:参与校企合作的政府是以教育部门为主,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职业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和推动者,由职业学校带动和引导企业,企业多认为校企合作教育内部的问题,它会在利益的“标尺”下决定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

(二)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的体现,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它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涉及到教育、行业、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较为规范的管理体制,以达到部门间的分工协作”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职能分割等问题。

(三)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总体情况来看,合作是以职业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产业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建立灵活的结合机制。

(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还落后于实践的需求。在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看似很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偏于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很多的规定单位过多!效力层级太低,内容重复而且没有针对性,真正与校企合作直接有关的法律法规很少。

(五)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