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06:33: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力资源管理如今在现代管理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理论,它是在广泛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等多个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单纯传统的人事管理。如今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同样在组织的质量活动中,人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最急需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活动。2000年版ISO9000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为员工能力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便员工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ISO9000标准中突出了组织对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强化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障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性,以此实现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及不断提高,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2000版ISO9000标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是一个组织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其管理活动的动态多要素的组合。质量管理体系如果脱离了人的参与那是不存在的,所有员工只有都积极互动,建立全员质量意识,才会建立全员质量价值,不断改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显示其生机和活力。因此,要确定每项活动对人员能力的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评价员工能力确定岗位能力要求择优上岗胜任工作采用培训或其它措施比较不满足和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需求,人员的选择、岗位培训、和个人发展的策划;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定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对其业绩进行管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为有关参与目标的确定和决策提供条件;鼓励对工作成绩的承认和奖励。其次是人员能力和意识的管理。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愿意干,二是能够干。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组织应注重对员工进行意识方面的教育,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能够主动积极和高质量地做好其本职工作,确保组织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远程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问题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知识与科技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良好的人才储备是一个机构不可或缺的实力,人力资源优势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其最根本的的竞争优势。远程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问题,不仅关乎其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更决定了远程教育是否能健康、持续、跨越式的发展。ISO9000标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范围之内人员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服务的符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内无论从事教学、技术、研究还是从事管理的人员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方面,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模式的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和公司制的运营和管理模式的折衷模式,与管理模式相对应,不少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构成包括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不同类型的聘用人员。两种员工在年龄、学历、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与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别,难以对人力资源实现整齐划一的管理。
(二)资金短缺虽然现代远程教育是对人力资源发展的投资这一观点已毋庸置疑,但是“并没有证据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经费”。目前绝大多数现代远程教育机构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学费,很少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有限的资金在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中也主要被投入在资源建设、市场开发等项目中,人力资源的可用资金非常有限。
(三)考核的形式化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发挥着显著作用。
(四)激励制度的缺乏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机构非事业编制员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员工在福利、评奖、科研等方面都未与现有的管理机制良好对接,对机构的决策也无权参与,许多员工因此难以产生主人翁意识,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长远发展。
三、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下现代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已有人力资源力量的提升。在网络学院这样知识型人才比较集中的组织里,除了考虑工资、奖金、福利等外部激励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岗位的多样化、发展机会、心理收入(从工作本身和学院中得到的精神满足),生活质量(上下班便利措施、弹性工作时间、孩子看护等),个人的独特需求等内部激励因素。将物质报酬的管理过程与员工的个性化激励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关注知识型员工并对他们所拥有的隐含性知识进行管理。体现公平的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要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要将组织和内部员工的绩效与质量管理挂钩,绩效管理指标设定为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质量管理的目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员工和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可以持续强化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绩效文化。
(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文件与质量管理文件的一致性不管是采取任何形式的文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某一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当是一致的。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岗位说明中的内容经常会和ISO9000族标准中工作程序规定的内容出现职责分工、执行标准等方面的不一致或者自相矛盾,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部门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部门之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ISO9000的贯标工作就无法保持有效性。所以,要提高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ISO9000质量贯标工作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三)以ISO9000族标准为指导制定培训计划ISO9000族标准对人力资源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强调要培养“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能力;其次,对组织应满足的条件突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该要求;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针对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的特点,立足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努力实现质量目标。另外,针对员工的专业基础和人生远景以及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全员培训计划。
(四)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文化要做好质量管理,不能绕开对人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质量文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组织内的员工都能拥有共同的质量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都能够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于自身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的重要程度时,才能主动进行质量创新,真正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从而产生更多的效益。所以,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大范围内树立起共同的质量文化观念,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更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五)加大人才引进建立较为健全的岗位考核聘任制。在引进人才时,第一要注意引进的人才一定是远程教育需要和合适的人才,不能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第二要处理好目前需要的人才和长远需要的人才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合适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关系;第四要围绕着远程教育的精髓———服务,不能做事草率,要态度平和。人力资源管理要以实现员工发展的最大化和组织目标为目的,开展工作要围绕着让组织的客户满意、组织满意、员工满意,寻求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佳结合点,人力资源投入的科学、持续,可以让组织内部的员工保持效率高、不断学习的良好状态。员工通过参与组织文化设计和变革,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组织竞争力。
(六)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与质量业绩挂钩质量管理体系往往会对工作过程的质量以及过程结果的质量进行测量,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为了奖罚分明,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适当的增加或者提升质量管理要求方面的考核指标及权重,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表现进行挂钩。
(七)持续改进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欲与时俱进,就必须持续改进,不仅对既定的工作的PDCA循环过程加以完善提升,而且对于目标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方式方法的提炼、员工的技能提升等都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状况作出相应的持续的改进提高,以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与管理水平的提升。远程教育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与反馈来实现。绩效反馈的内容包括通过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绩效差距并通过面谈确定改进措施、沟通下一绩效考评周期的工作任务与目标、确定与目标相匹配的资源配置等。因此,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与员工聘用、报酬、津贴等挂钩,也影响着学院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绩效反馈既是上一个绩效考评周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个绩效考评周期的开始,改进的意见会推进下一个PDCA循环的开始。
(八)形成比较实用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供的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方法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形成一套比较实用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使“PDCA循环”落实在该工作的整个过程。P即学院根据发展战略和教育计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即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招聘、培训、使用员工;C即采用多种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A即针对差距和不足持续改进。在实践中,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循环往复的。
四、结语
1.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98.公共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实际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中国化、教育化和学校化的一个操作指南。建立并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教育组织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对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纲。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实际,归纳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确立一个中心。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一切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这是由教育质量的内涵决定的。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如果没有服务对象就根本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教育组织的质量由谁说了算,当然是服务对象。因此,组织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并力争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
2二确保两类沟通。沟通不但是信息的传递,而且是思想的交流。沟通有利于相互理解,充分的理解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能使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消除因认识不一致而可能造成的工作结果的偏差。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确保两类沟通:第一类沟通为高校内部沟通,它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适当的沟通程序,以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为此,高校应明确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和沟通渠道。第二类沟通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它要求高等学校应就服务信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考评等情况以及具体事项的处理情况等与有关服务对象进行及时沟通,尤其要注重及反馈服务对象投诉的结果。
3建立三道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三道保障机制,即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评审。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一般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三种。内部审核属于第一方审核,即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它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或“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审核a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 19001和GB/T24001一1996)的认证或注册,也叫认证审核。
审核过程要求以书面程序加以规定,如“编制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就是“形成文件的过程”。在审核中按相关准则进行评价时,既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定,更要重视“有效性”,检查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审核中应以有效性为检点去发现问题,以便提出的不合格报告有一定深度,能促进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稳定地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和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最终使服务对象满意。究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需要进行评价。顾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可以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最重要的是教育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评价机制,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其实施的符合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自我评价机制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是寻找改进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管理评审,最高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可以体现在体系的各个环节和任何阶段,PDCA的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各高校可以通过减少、防止错误的发生进行日常改进,以期在稳定的状态下取得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始终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
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和变更的需要,进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定期监视和讨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战略决策并跟踪其效果的重要活动。第一、二、三方审核的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之处,如总体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是三者相同的目的。不过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内外部审核还是不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第二、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的目的重在评定受审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评定合格则予以认可,签订供货合同(第二方审核)或认证及注册(第三方审核);而第一方审核的目的重在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期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它不存在认可或认证的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基础上进行的审核。从教育组织的角度考虑,主要有准备、迎接、接受认证审核和对审核结论进行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教育认证审核必须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一般要求。
4.加强四大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改进有关的过程。由于一切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因而高校的质量管理就应当通过对高校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的管理,即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过程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是否有效。
既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程为基础,因此对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过程方法,即PDCA方法。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时,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完整过程的闭环管理。这种模式紧密结合了组织管理的实际活动,便于检查过程运行的结果,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过程方法,是衡量组织是否掌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图1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管理要点图。
5.五个层次的文件和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五个层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教育质量方针和教育质量目标;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管理制度、操作指南等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这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与内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法治”代替“人治”的一种管理模式,必要的管理文件及其管理文件的层次都是非常明确的。
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即与教育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质量要求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提供制定和评审教育质量目标的框架;在教育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教育质量方针是由教育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6.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六点要求。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明确以下要求:一是识别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二是确定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三是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四是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教育教学过程的运行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视。五是监视、测量和分析教育教学过程。六是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策划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7.确立教育管理文件拉制的七点要求。教育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根据教育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①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以确保这些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②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③确保文件的更改与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④确保在使用处可得到适用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⑤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⑥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⑦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出对我国各类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思想的梳理,结合对我国研发管理现状的分析,对我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研发管理;体系;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85-02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唐小龙(1976-),男,江苏海安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开了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换代的序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同科技领域之间的集成渗透日益加强,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虽然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在研发投入、研发队伍、研发设施等方面已经逐渐跟上世界脚步,但研发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长期受制于人。如何建立富有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着力提高我国研发投入产出比,成为摆在我国科技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关于研发管理理论的探讨已有较长历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学者Roussel,Philip A.、Saad,Kamal N.以及 Erickson,Tamara J.?提出的第三代研发管理理论[1]。该理论把研发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主导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第一代研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研发实践强调科学家的主体地位,研发工作很大程度上由研发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参与度不高,是一种缺乏战略规划的“放任式”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是1939年杜邦(Du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杜邦公司赢得了200多亿美元的利润。
2、第二代研发:目标引领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研发管理开始由第一代“直觉型”向第二代“目标型”过渡。企业意识到组织手段对研发活动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协调研发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对研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质量和进度加强了控制,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冲突和执行问题予以了关注,但并未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研发项目群之间的平衡,无法使战略规划、目标有效地与研发能力、资源进行匹配,也就无法确定项目选择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顺序。
3、第三代研发:战略规划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白热化,技术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并行成为企业的重大关切,战略规划思想开始进入研发管理领域。研发活动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开始注重研发费用/效益分析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及研发项目的综合管理,跨单位、跨部门、跨企业的战略研发组合得到重视,协同创新的理念开始产生。
从直觉主导到目标引领再到战略规划,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与产业经济的升级换代同步推进、互为因果的。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世纪之交席卷全球,研发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突破,亦有学者称之为“第四代研发”。第四代研发管理注重知识聚合和概念开发,更多地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采取有效的技术战略与建构创新导向的组织制度,重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强调建构全球研发网络,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均纳入全球研发网络之中。
二、我国研发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改革开放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科技研发更多地是采用了跟跑策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研发工作的重心。随着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产学研各界的科技研发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研发机构蓬勃兴起,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研发模式也已从总体跟跑转变为跟跑、并行、领跑兼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数据显示,我国R&D经费总量和R&D人员总量已分别位居世界第3位和首位,国际科技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达到52.2%,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 .98%,逐步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
虽然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但研发效率和产出不高,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真正能够带动行业或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仍显不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应历史阶段进行对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中等水平,但研发人员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只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的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典水平,科技论文产出效率则低于1990年德国、法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水平,总体创新绩效仍然落后于欧美地区的美国、瑞士、卢森堡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创新强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内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问题的症结指向了我国研发管理体系的缺失和不足。李丹在《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2]中指出,“产品创新模式落后”、“研发流程不规范”等是我国企业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亮亮在《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3]中列举了“忽视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研发项目策划”、“缺乏职责明确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缺乏公共语言体系”、“缺乏研发知识平台”、“缺乏充分的技术评审”、“缺乏对研发人员的有效管理”等不足。李晓银、吴毅在《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4]一文中则认为“缺少必要的标准化、通用化、规范化的支持,研发项目管理没有实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学界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研发活动中最为突出与普遍的问题在于研发管理体系与流程的缺失,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活动仍然处于一种粗放的、不成体系的自发状态之中。
三、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探索实践
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研发管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的管理进化过程,对研发活动的管理焦点由最初的输入输出转化成为从战略到市场的线性流程。研发思想在进入第三代之后,研发过程事实上更像是一个闭环,一个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Walter A.Shewhart)[5]所提出的PDCA循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闭环,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环节贯穿企业研发整个过程,循环往复。正是这样一种线性流程与闭环结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我检验、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功能的研发生态系统,进而形成了西方国家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制度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研发管理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理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就企业管理层面而言,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部门广,动用人力多,时间跨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因术语不一致、进度不同步、资源需求不明确、职责理解偏差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会直接对研发活动造成冲击。因此,企业应将研发流程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置于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在实施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时可以考虑按照以下三种模式实现与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
1、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有关过程(要素)纳入到研发管理体系。如将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设计和开发的评审、设计和开发的验证、设计和开发的确认、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等要素分别纳入研发管理体系中。
2、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内容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例如研发管理体系中强调对“与研发相关的人员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该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条款内容进行融合,突出在与研发相关的人员管理过程中的特色,进而整合成企业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3、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各类文件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例如将研发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互通的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研发方针和目标控制程序、内部沟通控制程序、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基础设施控制程序进行整合,形成一套两体系共用的文件。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结合,研发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配套的企业管理体系。研发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和要求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质量管理体系又为研发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大量的、基础性的标准支持。目前,江苏企业已在省科技厅主导下对省级财政支持的研发机构开展了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 Roussel,Philip A./ Saad,Kamal N./ Erickson,Tamara J.Third Generation R&D [2]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1- 4 ISBN:9780875842523
[2] 李丹.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商业经济 2011年第12期
[3] 许亮亮.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
[4] 李晓银.吴毅.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二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年10月
关键词: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构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践生产的过程中,设计对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关键性作用,以设计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中,对于工业设计的要求更加复杂化,综合化,这就使得传统的仅仅凭借人们的主观思维去评价工业设计的评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一种能够集中审美关键、创新理念等因素一体的工业设计企业评价管理机制。因此,笔者针对“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
1.1企业质量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企业质量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基于领导管理阶层的要求而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使得产品及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按照预期的生产设计而进行。企业质量管理主要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善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计划是基于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生产的质量计划,并计划处实际的生产方案达到质量计划中的各项要求;质量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对于产品或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来保证生产环节达到质量计划中的要求,同时及时发现生产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手段降低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质量保证是在生产环节中,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结合外部市场的因素,对整个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到科学的评估,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环节能够达到质量计划的要求,同时不断加以提高质量要求标准,扩大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树立更大的市场优势;质量改进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到市场环境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情况,在质量计划中不断加以调整,使企业的生产环节更为高效,更符合社会及市场的要求。
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
工业设计流程是指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发流程中的子流程,工业设计流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现代化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流程通常有产品的构思、产品的设计、样品的制作三个流程环节。产品的构思是指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查,结合本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开发出新的产品项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产品的构思阶段,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可行性以及市场前景,同时对于产品的说明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要有初步的计划;产品的设计环节,设计师要结合先进的制作工艺以及生产理念,对于产品项目的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及成本要作出分析,并设计出产品生产流程图;样品的制作环节,设计者要根据生产计划以及企业的项目管理,再生产设备及要求的上要符合生产流程,在样机的制作环节,不断检验生产流程制定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再将部分样品投入到市场环境中,对于消费者的满意度及市场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市场调研结果反馈到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及设计流程工作中,根据市场的实际要求,产品的设计工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生产计划,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制定项目生产质量标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资源管理和职责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对于产品及服务的满意需求,必须存在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资源与管理的结合,不仅关乎于企业的各项决策活动,同时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中资源的管理是核心的内容,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切产品的生产及管理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既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又能体现企业的文化,要发挥出人力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合理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对于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培训,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发生在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还发生在外部市场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因此,要重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要保证信息渠道的正常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还可以在完善产品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职责管理是企业质量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要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要配置工作人员并细化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工作,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上的有效性。
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参与者
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生产员工,还包括产品的客户,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是基于客户的满意度而制定的,工业设计管理理论也是将消费者放到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消费者的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者不仅要对生产经营者负责,还要对产品的使用者负责,只有平衡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才能保证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2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模型建立
在一般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型中,将工业设计主要用在了产品的设计上,而没有对消费者评价、生产经营者评价运用工业设计,现代化的企业质量管理要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及产品的设计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外部环境,同时注重产品设计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切实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3.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
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要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内容,基于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在消费定位、品质定位上,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消费者来说,质量管理内容主要是概念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得出消费者的情感评价,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消费市场来不断调整消费定位及品质定位,巩固企业的生产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然后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最后集中讨论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企业组织意识到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构建科学性、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桂海庆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连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2-227.
[2]陆国杰.质量为本创新为魂聚集力量应对挑战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形势分析报告[J].中国勘察设计.2014(2):28-33.
[3]程虹,陈川.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J].宏观质量研究.2014(1):11-29.
[4]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在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质量问题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问题无论是对学生、家长,还是对网络教育学院以及远程教育本身来说,都成为关键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界人士认识到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呼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远程教育健康发展。
1教学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
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需要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探索通过远程开放办学形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质量管理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远程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关键。
建立远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正确选择质量标准和控制目标,建立质量目标体系,这是远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其次,在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技术服务支持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实施质量控制,保证实现质量目标。最后,对教育过程进行监控,对教育结果给予评价,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2衡量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有其自身的标准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是重复性事物重复制造的依据。远程教育就是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和手段不断重复地培养人才的新生事物。只有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什么是合格的大学生?真正科学的衡量标准,应该由社会来裁定,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合格的。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学生来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均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类型和规格,因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也不能用以往常规大学质量标准来衡量远程学院的学生。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这是联合国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新理念。它进一步强调了不同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主张。远程教育的办学层次主要是本专科,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教育。与精英型高等教育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内涵构成是多元的,它是由学生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构成的,这就要求教学主体在具体的标准体系实施过程中予以多角度的分析和把握。
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不同的培养目的所设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也不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或工艺型、复合型以及大众素质教育目标等;质量规格主要有博士、硕士、本专科等层次及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等具体规格要求。根据教学主体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从而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3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3.1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要求去做,只有在每个环节都达到要求,才能最终保证教学的质量
远程教育的实施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里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学与管理行为的运作过程,包括招生、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教学资源、辅导、答疑、作业、实验、学习、集中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资格审核及发证等具体的教学与管理活动。这些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教育质量。
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利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但要把握好“宽进严出”的原则。坚持以学历资格作为最低入学条件,保证教育人口的基本质量。对于那些没有达到一定学历资格而又有强烈求学愿望的人们,可以采取入学考试或入学水平测试的办法。招生要本着一定的原则,无论是学历要求还是入学考试成绩应该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考察方法,而不能流于形式。
教学计划是进行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远程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即要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又要体现远程高等教育的特点。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实用性和地区特色,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应突出先进性和应用性,适当增加最新的实用的教学内容。作业采用网上作业系统,根据作业的种类和重要性可以采用为机改、手改、全改和抽改等不同的方式。
保证考试环节的严格、公平、公正就是保证整个教学的管理质量。一方面对于考卷设计、题库的建立应该有特定的要求和规定,保证试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同时定期更新题库,避免题目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必须保证考试环境的严格,严肃考风考纪,各个教学点应该充分配合办学单位做好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考试现场的规范。当然,除了注重笔试的严肃严格之外,有些课程可能会采用论文或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样也需要做到整个环节的严格、公正。
毕业生毕业论文组织和进行过程可以参考普通类本科学生的办法。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辅助。除了布置撰写论文的要求和步骤,还要安排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学生选题、开题、调研、修改和定稿。具体的交流方式可以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最后的论文答辩可以通过网上双向视频技术实现。
3.2远程教学活动是以远程教学技术为依托的,技术环境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极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了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影像等进行整合、存储、传送的多媒体(multimedi?鄄a);将多媒体以链接和连接节点的超文本形式组合起来,又形成了超媒体(hv-permedia)。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送、存储、检索更加广泛、快捷、具有双向交互性,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网络的双向传输、远程会议系统等功能,可以创造师生间、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和协作环境。
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研究每种媒体的适用性和综合性,根据教学需要、各种多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学习机制、思维方式的影响,选择适用的媒体。建设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不是说在表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信息时,使用的媒体种类越多越好,而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研究表明,在呈现一个具体的教学信息时,同时使用的媒体种类不应超过两种,否则媒体间将相互干扰,学习者将顾此失彼。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完善、推广、整合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广大师生熟悉和应用这些技术设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3.3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在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规模必须跟上远程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远程教育教学师资具有特殊性,不是要求组建科类齐全的教师队伍,而是应该建设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规律,以少量专职教师为核心,大量各科类兼职教师、辅教人员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根据需要对远程教育者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以保证最新的教学技术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从教育者自身来讲,首先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远程开放式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教育;其次,技术的更新并不必然带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能够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尽可能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更为优化。可以这样说,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要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第三,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是教师扮演好学习引导者的内在要求。
4构筑质量监控、评价指标,完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制定质量标准,提高教职工的素质,还要有一整套的监控手段和评价体系来保证、衡量质量标准的实施。质量监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远程教育自身,也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社会力量。远程教育自身的自我监控是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监控和社会评价,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远程教育中,必须依据各种质量标准,对教师及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和业绩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统一测量,将实际结量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能放到最后通过测试淘汰学生。同时,应采用检查、抽查、评估等多种手段进行质量监控,以保证按标准进行教学。在重视教育实施与管理过程的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最终根据质量评价所反馈的情况,对教育体系设计的质量、教育资源的开发水平、教学过程的管理给以动态调整。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既是教育质量的一种外在反映,又是左右教育方向的重要因素,经过不断循环的衡量反馈修正过程,才能达到进一步完善整个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我们既要注重理论评价,也要注重社会评价,即经济评价。要利用好教育质量理论评价对办学行为的导向作用,科学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动力。通过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考核办学单位的经济效益,因为任何教育机构都要通过服务社会来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
在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管理始终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促进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如何保证教育的质量,无疑是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凤龙,张志军.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概念界定[J].中国远程教育,2002(7)
1.1生产施工与检修质量管理的关系。第一就是生产施工与管理安全质量的关系,众所周知,检修、生产施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不只针对于发电工厂的施工过程中,在一些很普遍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当施工过程中存在危险情况时,便不具备生产条件,所以生产施工便会停止。安全管理的意义就在于让生产施工具备客观条件,而不会受到外界或是主观上的影响。一但二者之间产生分歧,就必然会导致危险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到个人乃至国家的财力安全。第二,管理危险与管理安全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危险与安全这两个词是相互对立的,以此同时又是相互依靠生存的,所以说在任何时刻,二者都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为了使安全系数在电厂施工流程中大幅度提升就必须同过人为的努力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频率。
1.2管理安全质量与电厂施工利益的关系。谈及到管理安全质量与电厂施工利益的关系,首先要阐述的是管理安全质量与电厂施工进度的联系,在生产施工流程中必须杜绝蛮干、乱干现象的发生,反之一旦出现施工事故的话,既耽误实施速度,又浪费了众多时间。为了提高施工的进度,就必须加快脚步,高效率的完成每次指定的计划,在此期间内希望电厂员工能够切身实际的了解到管理安全质量与电厂施工进度的内在关联。至于与利益的关系,主要就是通过实际工作换来一定的经济回报,这是不存在争议的,为了使发电企业能够更好的保证安全周期问题,就务必使效益与安全质量兼顾,这样的话丰厚的经济利益就是作为最好的回报。不仅要加快施工的脚步,还要注重创新,与时代接轨,通过新技术来改变工人们的施工条件,为其创造出更好的施工环境,从而提高所能获取的效益。
二、电厂检修质量管理体系
2.1电厂检修质量管理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要想高效率的完成一项工程,就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与施工措施,从而保证每次施工都具有目的性与功能性,每一次在进行施工之前这些内容都需要进行整理,这就属于采取施工措施的范围之内,以确保不存在盲目的行为以及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要对所有施工人员保证:说到、考虑到、做到。安全措施是检修质量管理硬指标,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一项目都成立起安全负责人,以此做到全方位的承办施工项目。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对产品的验收,验收所依据的标准也要及时的制定出来。
2.2电厂检修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一个优秀的电厂施工团队必须要具备一个出色的组织重心以及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从而形成紧密的体系。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起检修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将网络体系的组织中心放在安全质量方面,因为安全质量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管理、组织所换取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的活动逐渐增多,电厂检修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必将得到长远的建立与发展。
三、构建电厂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目标
3.1构建电厂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电厂检测质量管理这项工作是需要工作人员与技术相互结合的工作,发电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间内完成施工时所制定的相应计划,并根据维修工作进展情况按时查看、解决施工仪器的故障问题。所以构建起电厂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如下,该体系必须具备兼顾安全、经济以及技术的能力,其次所采用的评判指标必须是整个体系中功能最优越的,最后就是检修质量管理能够根据不同的检测企业设计出适合他们自身的电厂检测技术,已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3.2构建电厂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每一个发电企业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结合自身的要求设计出更为优秀的电厂检修质量管理技术,但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却都大同小异,下面展开详细的介绍。首先,电厂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必须清晰明了,内容健康、全面、合理,当然还应该包含整个维修与检测行业的基本内容,并且应该把重点放在电厂检测质量评价与管理方面。其次,设定的目标应该简练,并确保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电厂检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电厂检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电厂检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施工人员的安全学习往往国语形式,并不能很好的学习到实质性的内容,还是停留在向上级通报的层次上。形式缺乏多样性也是主要的问题所在,使得施工人员并不能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效果不明显。第二,在进行电厂检修质量管理期间的风险不能很好的得到预控,从而影响到以后施工人员的工作流程,必须每一流程都做好防护,增加了工作的繁琐性,危险与事故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
4.2针对电厂检修质量管理问题采取的措施。加强管理安全知识的普及,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互动式的学习,能让大多数人都参与到其中,增加了学习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学习期间让大家积极发表观点与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听取员工们的积极建议,还可以促进大家的工作热情,实际效果很明显。电厂还要定期开展分析安全事件的活动,采取追究原因的体系,来发挥该制度的威慑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