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8 22:5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维吾尔语;饮食;饭类名称

一、维吾尔族的饮食特点

纵观中华烹饪,各民族饮食文明的进化都经历过生食一熟食一烹饪三个阶段,从饥不择食,如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从最早的火炙石燔发展到而今的崇尚饮食审美风尚,人们逐渐追求其精食,美食乃至食趣来,饮食美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一个民族聪智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具体写照。

饮食是伴随人类诞生出现的微生物,当今新疆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甚多,他们在共同的区域环境条件下基于宗教和地区统一性的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共同饮食习惯,即新疆饮食文化圈,而维吾尔族却是该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规范着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方式和礼仪,体现了该民族的饮食思想,同时也是该民族之民族性格的外在体现。

首先,维吾尔族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它却跟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些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及少部分托茂人禁食马肉,其中回族人不食马肉是因为回族人大多数姓“马”,俗话说“十回九马”,食用马肉是不允许的,而维吾尔族却可以食用马肉,他们的姓名中也没有“马”这个字,或许有的外号或绰号中带有“马”这个字,但是外号,绰号都属非正式场合使用。

其次,维吾尔族禁食驴肉,但是驴奶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饮用,如:体弱多病者,肺炎患者可以饮用。在维吾尔族饮食生活中,奶制品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他们常食用的erim jk奶酪,syzrn奶疙瘩等等。

在维吾尔族饮食习惯中最常吃的肉类有山羊肉,绵羊肉,除此之外,还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兔肉,鸽子肉和一部分野生动物的肉。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根据教规自己死的,无放血的动物的肉不吃,同时,蹄子中间分叉的动物中,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其中牦牛的肉也可食用)。而蹄子呈圆形的动物中,除驴,驴骡子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除此之外,狗肉也不能食用。这些肉非但不能吃,而且有关这些动物肉的话也不允许说,尤其是吃饭时,有关这些方面的话更不允许说。但是,有些动物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如:“马”可以用来骑; 牛”可以用来耕地; “骆驼”可以用来运货。诸如此类动物的肉,维吾尔族一般不食用。

维吾尔族的饮食对其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些饭类名称可以当作比喻词来使用.如:用“包子”比喻小姑娘,“油饼子”比喻脸皮厚的人,用“搅团”比喻无聊的人,这种用饭的名称来作比喻的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有,但是具体的比喻词不同,意义也不同。如:汉语中“包子”比喻一个人的脸比较大。“面条”比喻消瘦的人。

虽然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极为丰富,山珍海味样样俱全,但是他们还是保持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比如有客上门时,他们就会端出上好的饭食来招待客人,当抓饭,汤面,稀饭,凉皮,酸奶,烤肉,馕等饭食同时端上餐桌时,主人就会要客人先嚼一口馕,以防上火,然后开始吃主食抓饭,吃抓饭的过程中可以夹带烤肉,凉皮一起吃,继而喝稀饭,最后喝酸奶。

二、居住在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众所周知,深居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多元的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融合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都体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及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和汉族一样,他们是定居生活的民族,并且一直生活在中亚内大陆。具体说,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人居住。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所以维吾尔族人生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因各地所处纬度不同,所以它们的温度也有差异,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所以维吾尔族饮食中用海鲜做得饭特别少,虽然海鲜都属于清真食品,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在这种特殊的气候下,维吾尔族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夏天他们多食用凉性食物,以此来消暑,冬天为了防寒多食用热性食物。相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却截然不同,海洋气候四季温润,温差较小,这里生活的人们多食用中性食物。因此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天壤之别。

三、居住在中亚大陆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东南亚,西南亚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中亚大陆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水分缺乏,多适于种植小麦,玉米,高梁,棉花等耐早性作物,它是我国最早的小麦产地,自古至清末,天山南北,尤其是塔里木盆底,吐鲁番盆地和依犁河谷地带出产的谷,疏,果,肉等饮食达一百几十种,仅《突厥语大词典》记载了百种左右,如今更是多姿多彩。住在中亚内陆的维吾尔族多食用麦制品,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最常吃的主食有馕,烤包子,包子,抓饭,馄饨,汤面,油塔子,拉条子等。在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中肉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烤羊肉串,烤全羊,灌米汤,面肺子等珍馐,不仅为全疆各民族人民所喜爱,有的已经风靡全国。

而东南亚,西南亚与海接壤,水分极为充足,多适于栽培水稻,如:东南亚的日本,西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亚的阿拉伯等国家,其中日本人多食用糯米饭,籽粑;印度南部盛产水稻,那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吃抓饭,阿拉伯人亦是如此。同时,居住在西南亚的穆斯林一般不用筷子吃饭,而维吾尔族却使用筷子。

如果地理环境不相同,在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同一民族的人的词汇也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汉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整个东亚,一部分生活在东南亚,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汉族人的语言里表示海鲜名称的饭类词汇与生活在河西走廊,山西,甘肃,新疆,青海,的汉语言比起来比较丰富。

以上是本人从民俗,不同地理环境方面着手,对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浅析,当然,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仅靠这些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是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论文内容丰富,语言材料翔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能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J].西北民族研究, 2003汉文版;

[2l罗会光简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J].国穆斯林, 2008 4汉文版;

篇(2)

[关键词] 异文化 理解 日语教育

一、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日语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教育更重视对日语语言系统本身的教授,强调对词汇意思的记忆,句型的反复替换以及造句等练习,语法知识的掌握。说到文化,大多是开设《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专门课程,把文化教学看作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给学生的是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其教学方法是将大量知识性信息通过听读方式介绍给学生的灌输法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我们一直在把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日语使用时的一些交际文化。言语能力实际上是交流沟通能力的一部分,如果想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很好地运用日语,就不但要使他们掌握日语的基本构造,还必须掌握日本人的社会人际关系、价值观、禁忌,等等,也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日语文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在日本社会中日语的真实地使用状况。传统教授模式的缺点就在于学生徒有很好的语言功底,但缺乏交际能力,在语言的应用上生硬,不地道。对日本人的行为,语言模式难以理解,造成与日本人沟通的障碍,产生文化冲击。

二、异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难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随着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下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认知结构(scheme),这种认知结构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包括语言在内的我们的各种行为方式。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临界期”的假说,就是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大概在10岁~12、3岁)以后,他对所学习的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再不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也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年龄后,对异文化可以做到理性的认识,但要达到情感上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换句说,我们所形成的理性的认知结构(intelligent scheme)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而我们所具有的情感的认知结构(emotional scheme)却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正是这种情感的认知结构往往会成为我们对异文化理解的障碍。

我们使用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理性的思考,另一种是用语言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前者在进行科学和数学领域的交流时,一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因为尽管语言不同,但其规则是共通的。但在进行文学、思想、宗教等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的交流时,就会体现出各自言语文化的独特的陈述方式。而扎根于各自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进行日常情感交流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异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最容易发生在诸如情感交流等,充分反映出各自的文化背景的交流中。

三、如何在日语教育中导入异文化

1.单词讲解中导入文化

讲解单词时,在强调其发音,语调,书写和意思的同时,更注重一个单词和汉语在使用场合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着眼于一个词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比如,在讲到「先生这个词时,要强调它和汉语使用范围的不同,日本人习惯把什么阶层的人称作「先生。现代汉语中,“先生”这个词已经超越了职业范围,演变成含有尊敬意义的结尾词。还有在中国的校园里常常可以见到学生见到老师后,只叫一声“张老师”或“李老师”等就算是与老师打了招呼,而如果要把这种习惯用于对日本老师的寒暄,老师一定会很奇怪,他会以为学生叫他有什么事而停下来等候学生的下文。

2.句型讲解中导入文化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级日语教材中,都会在一开始不久讲到「これは~です「それは~です这样的句型,无论是教材中还是课堂练习时,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答,老师指着书问学生「これは何です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それは本です。(那是书。)这种练习纯粹是为了课堂练习句型而人工设计的,缺乏现实实用性,所以与其作这种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碰到的练习,到不如多引导学生做像A:「これはの本ですか(这是谁的书?)B:「それは私の本です。(那是我的熟。)A:「これはいくらですか(这个多少钱?)B:「それは1000です(那个一千日元。)等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会话练习。

我们的教材中都会提到「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的敬语形式,所以学生就会说出「先生、辞をし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这样的句子。「~てあげる这一句型有一种自己认为做了一件对对方很好的事,而把这种恩惠强加于人的感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尽量避免使用。在此可以把它改成「お持ちしましょう的谦语形式就更符合日本人的交际规则了。授受关系和敬语是日语的特点也是难点,之所以难,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日本人人际交往中的文化侧面。

3.课文讲解中导入文化

讲解课文时是最容易导入文化内容的,教师一般也都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日本的文化知识,但大都侧重于日本的文学、生活和社会状况等的介绍,而不太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比如说在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时,除了介绍日本的生鱼片,漂亮的饮食器皿之外,不妨探讨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其语言上是如何体现的,比如我们汉语有一句谚语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这句话用日语说就是「腐っても。我们用骆驼和马做比,反映了大陆文化的特色,而处于岛国,每天生活离不开鱼的日本人用最具有他们文化特色的“加及鱼”做比。再比如我们汉语形容人多时,说“像下饺子一样”,而日本人说“芋を洗うよう”(像洗白薯一样),这些表现形式的不同都分别反映了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

4.运用各种辅助教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各种传媒为我们外语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视,录像,漫画,互联网等都是帮助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更感性地接触到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和语言模式。教师如果能学会适时、适地的灵活运用,一定会在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到传统的日本文化教育模式的不足,从异文化理解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对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日语教育。

参考文献:

[1]文化理解のための日本教育.文化文化部国.1999.

[2]山下秀夫.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社学文.1986.

篇(3)

【关键词】 日语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基础 阅读技巧

引言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 “读”、“写”四个方面。而“读”又是四个方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日语学习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模棱两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如何尽快掌握日语文章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日语学习者所关注的问题。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要素

1. 阅读基础

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广义上,阅读基础是指除阅读技巧外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本文主要从词汇量、句型结构和中日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1.1词汇量 词汇是阅读理解基础中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语法上的不足。因此,掌握的词汇越多,对文章的理解才会越深。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单词。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句话中,单词都认识,却不知道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对单词的把握和理解不够,因为一个单词常常会有多个意思,每句话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熟练地掌握每个单词的每个用法,并根据上下文、上下句加以猜测。

1.2句型结构 谓语放在句末是日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点和汉语不同。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很容易只读到一半就完了,以致于将前半句的意思理解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或者先入为主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推测而造成对句意的误解。因此,我们要适应这种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先看句尾的习惯,快速找出句子主干,把握全句含义。

1.3中日文化差异 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又会造成人们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举个例子来说,法律之外的很多事情,中国人以道德为准绳,这件事违背了道德观念,所以是错的。而日本人则以做这件事的人数的多少为准绳,因为大家都做了,所以没有错。再举个饮食文化上的例子。在吃面这件事上,中国人认为发出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而日本人则认为发出声音代表面好吃,是对主人的一种赞美。因此,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在加强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的日本文化,以日本文化为立足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理解一些文章中没有表达出的内容,避免一些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阅读技巧

想要提高日语阅读能力,除掌握词汇、语法及中日文化差异外,掌握阅读技巧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阅读技巧也是“仁者见仁”。下面就从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简单说明,以求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文章。

2.1说明文 说明文是运用说明的方式,客观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及其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能、特点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在文章里想要向读者解说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理。再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全文意思。这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句与句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二是要把握段落大意,即找出说明文中的关键句,以便了解作者最想说的事。三是理清段与段的相互关系。而段与段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并列、转折、因果、承上启下等关系。弄清楚这些,全文的脉络和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中,还要注意理解指示词所指示的具体内容(そ、あ系列指前面已经出现的内容,こ系列指将要出现的内容)和分清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罗列出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的看法或者感想。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物和事理,说明文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句比较多。弄清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及比喻的具体对象,对进一步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2.2小说 小说是描写人或事的文学性文章。小说同我们所熟识的记叙文一样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阅读小说时,首先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其次,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表情、态度、动作、情景描写等,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面部表情、处世态度来把握人物的形象,理清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留意作者的语言技巧。特别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应用,以便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感彩。最后,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背景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3评论文 评论文主要考的是对文章中重点句的理解,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因此,解读评论文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揭示的问题是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短时间内,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文章的主题。在明确文章主题之后,围绕主题,仔细阅读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以及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

结语

以上主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时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在日常学习中,仅作为一种参考。阅读技巧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才能开始考虑的问题。否则,空有技巧,连最基本的文章意思都读不懂,何谈运用阅读技巧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呢。总之,学习外语没有捷径,主要还是多看多记,多读多查,多做阅读,这样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只要长期坚持阅读,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1期.

[2] 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3] 武晓燕;影响大学生外语阅读的因素及教学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爱;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对微命题结构的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003年03期.

篇(4)

摘要在动漫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动漫的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致力研究的地方。

关键词成都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开发动漫形式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的古城,有着“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古城,成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首推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鬼斧神工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手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处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如今,都江堰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更成为成都在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约七公里的南兴镇和三星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古蜀遗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1929年,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遗迹遗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正式将该遗址定名为“三星堆文化”,确立了三星堆遗址时代的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一“金沙遗址”是2002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年代距今大约在3200年到2800年之间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这一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说。证明了成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举世瞩目的“金沙”——神秘的东方玛雅文明,堪称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迹。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成都古蜀王国地位的象征,一个活化石一个丰碑图腾,是成都辉煌的文化史上的奇葩,在动漫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在原创动漫领域的题材挖掘及剧本创意刨作研究领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伴随这些遗址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古蜀文明杂糅积淀的结晶,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历史舞台。在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前,何不兼容并蓄将古蜀文化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动漫发扬光大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代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动漫市场,只有汲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而创作出的动画题材和剧本,佐以现代先进计算机CO技术的支持配合,才能创作出富于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动画片。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西蜀文明的集大成者,应当首当其冲走在国内原创动画制作的前沿。当今二十一世纪。动漫文化的掘兴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世界动漫文明极度发达的市场氛围下,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政治背景下,动漫工作者们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独特路线,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视角挖掘题材和剧本创意,从而探索新的突破口,打破目前国内原创动漫市场剧本奇缺的尴尬局面。例如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故事的创作已有浑厚的历史文明积淀,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故事创新,将现代生活与古文明叙事线相交织融合,进行独特视角的挖掘,将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动漫原创作品。当今世界,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巨大的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在丰裕的故事创作背景下,制作以古蜀文明为题材的动画连续剧,系列片及影院版影片其意义是非凡的,不仅能起到宣传城市形象塑造新的城市名片的作用,也能为如今优秀题材奇缺的国内原创动漫领域带来一线曙光。

作为中国的国宝,本身就充满着卡通设计感的可爱动物,四川的形象宣传使者——大熊猫,如今正被世界动漫创作团队火热关注。从早期日本动漫鼻祖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熊猫一家人》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美国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都是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物种为对象,带领观众进入动漫的魔幻世界的。中国四川,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和发源地,则更应该从熊猫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空间,使大熊猫能够真正成为国内外动画领域的明星,用动漫的形式为它树立起新的文化定义。让熊猫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动漫明星。成都的另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享誉亚洲乃至世界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三国文化影响着亚洲几代人,从原著的追随者到如今三国题材动漫的爱好者和创作者,都痴迷于它塑造的经典人物及他们在那尘土飞扬勾心斗角的三国沙场所谱写的一曲曲动人的传奇战争故事。在动漫的舞台里,三国的故事曾被香港著名漫画家黄玉郎改编为漫画,后相继被拍成动画片及FLASH短片,用幽默诙谐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创意三国故事。

武侯祠堂内的川剧戏台。每年都上演着最富传奇色彩的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的“变脸”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艺术在动画研究领域同样有很广阔的挖掘空间。这种本身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的绝活,出现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中,是极具生命力与张力的,这让笔者想起日本的鬼才动画大师押井守先生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作品之《攻壳机动队2》里的一段极富东方神秘色彩的结合日本能剧与中国京剧特色于一体的表演,在壮观的人类文明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四处充斥着即将崩塌的腐朽机械的末世感,中华街里嬉闹着戴戏曲脸谱面具的孩子和表情麻木的成年人,在街市的花车上,巨大的神官像吟唱着挥舞刀剑,在川井宪次先生汲取佛教音乐元素创作出的充满震撼力和空灵感的音乐的铺衬下,整个画面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成为动画影片中的经典,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本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那张扬的生命力,它将作为一种鲜活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在文化长河中流淌。不管出现于何种形式。

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人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提到川菜和成都小吃。“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旬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川菜”品种上千。名菜数百。“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传统名菜如“麻婆豆腐”、“回锅肉”、“开水白菜”已经风行全球很多地方。“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代表性品种有“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叶儿粑”、“韩包子”、“夫妻肺片”、“糖油果子”、“三大炮”等。成都的美食已经享誉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趋之若鹜。饮食文化当然能代表当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乡土风情,尤其是为世人所广为传颂的饮食,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篇(5)

论文摘要: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文章就如何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进行了探讨。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管理新形式。它主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运行,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从组织文化的高度,力图把企业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已引起国内众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有的企业出资与文化团体合作,有的聘请专家学者为企业进行战略策划,以求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些都为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引进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业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和自身潜能的认识,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使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种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二是一些企业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但不是不完全就是缺乏必要的落实手段,到头来企业文化只是成为一种口号和空话。如何建立起适合国情和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和突出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民族文化的性质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特征。如日本的大和民族文化,它所派生的日本文化,着眼点放在运用职工的“集体智慧”,力求“协调,”“合作”,并格外强调职工对企业、企业对社会、领导对下属的责任感,因而就有了“和亲一致、顺应同化、感谢报恩、产业报国、奋力向上、献身组织”的特色。而在英、美这些带有浓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国家,则强调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强调个人创新,所以“发展个性、鼓励竞争、争创第一、走向国际”构成了他们企业文化的特点。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是东西方企业面临的不同社会环境和职工思想意识的深刻作用所致。所以,中国的企业要发展企业文化,同样也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鉴于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的一些企业就试图套用日本企业文化的模式,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与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更新和改造,藉此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达到企业经营成功和民族经济腾飞的目的,事实上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首先,还是不能离开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传统民族文化这个根本,因为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最有特色的;其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要加以批判性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其与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抵触的内容,同时还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鲜明个性;最后,对日美等国在企业文化的成熟经验也要坚定地吸取,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我们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应着重突出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经营者与生产者同呼吸共命运等内容。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的积累,应有突出的个性

就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同时它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人员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文化应与本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企业精神在内容归纳、升华和凝炼中,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也都应各有千秋。然而,时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开创企业精神时,仅仅模拟其他企业文化的语言文字,提出几句口号或标语,都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等不同组合。众多的企业都用同一面目去描绘企业的精神,而不讲究企业的具体特点,造成雷同,使企业文化失去企业个性。与我们相比,日本的多数企业在引进企业文化时,就非常注重突出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如索尼精神就提出:索尼是开拓者,索尼的窗口永远朝未知的世界而开,充满活泼的气息,做别人不做的事。日立公司的社训要求为:诚——将优良产品贡献给社会;开拓精神——积极进取,独立自主;和——尊重个人意见,广与谈话,但以和为本。这些企业精神、价值观都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且言之有物,比起我国许多企业一概笼统地提出“求实”“拚搏”等口号,内容显然要丰富得多。当然,企业的目标精神制定后,更重要的还是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如果只是口号,不采取行动去实现,那么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要能为企业职工接受

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等要能被企业的员工认同,这样才能为员工自觉地接受,变成员工的信仰和追求。像“肯德基”店所供应的鸡,24小时内没有销售掉的鸡,全部销毁,看似企业蒙受损失,但因为它的信誉与质量,而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光临,这就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饮食文化。同时企业的这种道德行为规范必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职工的忠于职守,高质量的服务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自觉地接受。企业文化能否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一是看企业文化制定的是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有些企业领导在创建企业文化时往往好高骛远,不能充分体现员工的意愿,这样的企业文化即使制定出来,也很难获得员工的赞同与认同,员工不是发自内心去接受执行,就难以产生企业内在的凝聚力;二是看企业领导干部能否在接受企业文化中率先垂范。实施企业文化往往需要打破以往陈旧的观念,改变人们往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面对这种破旧立新的情况,尤其需要有人起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又是职工关注的焦点,就更需要在企业文化中以身作则。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为职工自觉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一纸空文。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和中国的世界地位,不难看到,经济和文化是个对立体,没有经济的强大和繁荣,就没有文化的强盛和繁荣,文化是经济的产物又驱动着经济发展,很难想象,没有文化驱动的经济秩序将是怎样的。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这种文化既是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类智慧的精华,又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和群体风格。在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决定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多构成因素中,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则是基础性和“硬”性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弥补性和“软”性的,企业只有形成了合理的产权制度,拥有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建立建全了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进而发展到从各方面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会真正提高到实践的前沿上来,否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将难以实质性地融入到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改革及其强化活动中去,最终只能成为流行一时的时髦词语。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存在产权结构失衡,管理制度松懈,产品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缺乏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强化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强烈冲动;而一些非国有制企业虽然在产权结构、管理制度、产品技术、创新机制方面有相对优势,但大都满足于“泰罗制”的管理现状,缺乏对利用“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模式来改善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内外压力,也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展缓慢。所以靠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解决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主要问题,而非得由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加以解决之后才能顺利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行方式上,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企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的同步和协调关系,并要以后者为基础,摸索总结有利于自己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创出一套适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云喜.企业设计家[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篇(6)

关键词: 菜肴名 文化审美 研究

我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个人和社会的头等大事。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人们追求吃饱穿暖,吃饱穿暖是当时的需要,至于吃什么,怎么吃,则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提出的新问题。现在饮食不仅仅是生存的唯一需求,更多地发展为人们精神追求、实现文化审美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毫无疑问,一个响亮的名字不仅能给菜肴赋予文化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然而学术界对菜肴名关注有所欠缺,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从语言文化角度来分析菜肴名的更是少见。本文试着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菜肴名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给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菜肴名的语法结构特点

纵观那些常见的菜肴名,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由词组合而成的一个个词组,而构成词的这些语素都是实词语素,在音节上以双音节为主,这也符合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的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菜肴名,从语法结构来看具有很多相似点。它们大部分都可以分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词组。

其中,主谓式是菜肴名语法结构中最多的一种形式。如“蚂蚁上树”、“火山飘雪”这两个菜名,是一个双音节名词加上一个表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组成的四个音节的短语,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容易为人们接受。

动宾结构的词组在一般家常菜名中很多,如“炒凤尾”、“煮干丝”、“炝藕”等,是由一个动词或连动短语加上一个名词的词组,这类菜名往往短小而且易于理解。

联合短语也叫并列短语,它揭示出词组之间平行的关系。用这种结构给菜肴命名,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清楚菜料。如“鲫鱼粉丝”、“冬瓜排骨”等,一看菜名就知道一个是鲫鱼和粉丝做的,一个是冬瓜和排骨熬的汤菜。

偏正结构的菜名也很多。如“龙眼肉”、“紫菜汤”、“鱼香茄子”等。用这类结构的词组命菜名,主要是为了突出该菜的特点,侧重修饰语的与众不同。因为有了“龙眼”的修饰,使得这道菜有别于其他肉,做出来的像桂圆镶嵌在肉里一样,名字好听,菜也上了个档次。“鱼香茄子”也因多了修饰语“鱼香”而不同于其他茄子,鱼香味把这道菜和别的菜区别开来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多喜欢用偏正结构短语为菜肴命名,因为这样不仅能让顾客清楚菜料,更重要的是能突出配料的特色,一道菜的主要特色也就明白了。

语法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这一点在菜肴名的命制上也很明显。这里的意义侧重讲每个词组的具体意义。词组的语法形式要和它的个体意义相结合。抗战时期有一个菜名叫“轰炸东京”,从语法上看并无不妥之处,但由于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当时人们希望早日打败日本,所以在菜名上也把这种愿望体现出来,然而抗战胜利后,它的个体意义就失去了,现在也就被人们淘汰掉了。

二、菜肴名的语义组合特点

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分析很注重对词义的辨析。这是因为语义都是由一个个词组合而成的意义。菜肴名几乎不存在词义的模糊不清。人们从丰富的汉语文字库中选择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菜名,几乎没有歧义。菜肴名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词的形象色彩和感彩。一个富有形象色彩义和感彩义的菜肴名,不仅具有极强的宣传作用和广告效益,而且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增强口腹之欲,因而是招徕顾客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以前面所举“炒凤尾”为例,看到凤尾两个字就联想到它的形象义,立刻想到传说中的吉祥鸟凤凰,但是由于谁也没见过这种鸟,人们有把它和孔雀和鸡联系起来,想到孔雀的尾巴,想到公鸡漂亮的尾巴。而最后端上来的菜是一盘清炒莴苣尖,鲜脆欲滴的嫩叶像凤凰的尾巴。凤凰是传说中的能给人带来富贵吉祥的鸟,以凤尾一词为菜名表达了人们对凤凰喜爱的感彩,简单而富有韵味,不失为一个好菜名。

三、菜肴名的修辞艺术

菜名中最常用的主要有比喻、象征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中的菜肴名大部分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相似的事物来代替菜肴的造型。淮扬菜中有一道“扬州狮子头”。它是用大肉圆做成的,用剁碎的鲜肉揉成一个个大肉圆,看起来像雄师之头,因而得名“狮子头”。当然这里也具有形象义。

此外,也有用象征法意义给菜肴命名的,就是把菜肴中的几种原材料合在一起,命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菜名。这种菜肴名通常出现在重大宴会上,如喜宴、寿宴等。“和合长久”这道菜的主料是核桃、百合和小肠,将小肠洗净煮熟切碎,将核桃去壳后炸熟,与百合一起撒在小肠上面,“和”是“核”的谐音,“合”即是百合,“长”是“肠”的谐音,这三种材料合在一起,根据谐音取一个象征意义的名“和合长久”,一般用于婚宴上,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菜名。又如“春暖花开”这道菜,它用的主料是小红萝卜、醋、糖、盐,把小红萝卜洗净腌制后放上佐料,装盆摆放造型,红红的萝卜好似花团锦簇的鲜花,象征着花儿绽放,这不乏为一个有诗意的菜名。

夸张的修辞手法也广泛体现在菜肴名的命制上。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给菜肴命名时喜欢用华丽的词名,赋予菜名诗情画意,增强菜名的文化审美价值。一些典故型的菜名,由于流传久远,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在现代菜肴中还一直用下去。如“东坡肉”、“麻婆豆腐”之类,新意虽不多,但因其历史悠久,系出名门,备受人们喜爱。如以往各代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御膳房,中国人一向喜欢用一些吉祥的祝福字句,以便讨人喜欢,这在宫廷菜中表现极为突出,比如有“洪福万年”、“江山万代”、“万寿无疆”等字句,都是向皇帝祝颂之词,当然还有一些人爱给菜肴取华丽的名称,从而提升宴席的级别。例如明代宫廷,遇到大典礼,有烹龙炮凤之宴。其实是以雄鸡代凤,全羊代龙。所谓“龙凤呈祥”也是雄鸡、全羊代替的。清代“膳”中,有“凤凰卧雪”、“宫门献鱼”、“龙凤赏月”等菜名,都属于这一类。除了宫廷菜名以,来自民间文人雅士所取的菜名也是很富有诗情画意。如《山家清供》里载有“傍林鲜”,即在初夏林中竹笋刚长出的时候,把残枝败叶扫到竹子旁边,点火把笋烤熟,据说味道特别鲜美,这就叫“傍林鲜”。这种奇妙而富有文采的联想给菜肴蒙上了一层奇特的外衣,令人新奇。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名利用谐音法拼凑原材料,前面在谈到现代菜肴名中提及过。例如把甲鱼与鸡炖在一起,这样的菜叫做“霸王别姬”,这种利用历史典故又用谐音法取的菜名不得不令人叫好。又如“煮玉”,是把笋切成方片,与白米粥同煮,粥呈玉色,故名“煮玉”。这种典雅而又独特的菜肴名从现代汉语角度来讲,也是颇为讲究的。以上这些菜肴名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恰到好处的夸张为菜名增添了文化审美的情趣,提升了菜肴名的文化价值。

四、菜肴名的文化意义

当这样一个菜名:“火山飘雪”出现在你眼前时,想必你想破了脑袋也难以猜出它的真实样子。许多人肯定会联想到那红红的火焰山,怎么就飘落雪白晶莹的雪呢?其实这道菜并不神秘,而且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夏日清凉品。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糖拌番茄,鲜红的番茄去皮后被切成小块,整齐摆放在盘子里,然后在它上面撒上白糖,那些小小的糖粒,晶莹剔透,和一块块摆放整齐的番茄相配,的确是火山飘雪,这道菜肴名体现了创作者思维的独特和新颖。从语法结构上看,“火山飘雪”是一个主谓短语,火山是对番茄的形象联想,雪是糖的形象联想,中间加一“飘”字,把这道菜肴的两种原材料在经过新颖独特而又恰当的联想后准确形象地连接起来了。从语义组合上看,人们一看到“火山飘雪”这个词就能想象出它的形象义,在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山上突然天降雪花,这种描写性的词语之间的结合产生了形象感,让这道菜肴在人们的脑子中产生了形象感,而这种形象感又与它的原材料十分吻合。当然“火山飘雪”这个菜肴名用的修辞格很明显是比喻,鲜红的番茄比做红红的火山,洁白的糖比做晶莹的白雪,比喻修辞格是大部分菜肴名所采用的,因为这样一来才会使菜肴的名与具体的菜相符。除这道菜名外,还有许多有新意的菜肴名,都体现出各自的艺术性。如“白鹅下水”、“扬州狮子头”、“蚂蚁上树”等。这些菜肴名从语法结构上来看,都属于主谓短语,都具有形象义,也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格,既形象又生动,既新颖又贴切,不失为好菜名。其实这些菜都是极为普通的菜肴,冠上这些美名后,由于名实相符,同时又运用了虚实相生,让原本平常的菜肴多了一份美感,这体现出文化审美的最大功效。“蚂蚁上树”也并不使用真正的蚂蚁做菜,而是用切碎的肉末炒熟后再放入粉丝,辅以其他佐料,这样做出来的肉末粉丝就是“蚂蚁上树”,这道菜,虚实相生,形象贴切,赢得了许多食客。

其实不仅是现代人喜欢给菜肴起个美名,古人对待佳肴也是颇为讲究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许多经典论著,如《周记》、《礼记》、《论语》、《黄帝内经》等都为饮食留下了重要篇章。中国的饮食从产生之初就几乎与文化审美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可以从古代汉字中说起。篆文“美”乃会意字,“从羊从大”,即是说古人认为又肥又大的羊就是美,而羊在古代又常是膳食的代称。“鲜”也是会意字,从羊从鱼,这说明古人从羊和鱼中悟出了鲜味。综观我国的饮食发展历程,是在博大的中华文化的濡染之下逐渐超越口腹之欲而走向典雅情趣,充满“文化”意蕴。饮食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那刻就注定了“吃”这一行为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具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文化的注入延伸了餐饮的深度和广度,为餐饮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道好的菜无论是与名人、美食家相联还是与历史典故相关,给它配一个奇妙、响亮的名字都是很有意义的。好名不仅能使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增,而且能扩大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所以中国菜除了讲究色、香、味、形外,还有一个名的问题。如果说过去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用富有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佳肴的话,那么现代人则是在食欲的基础之上超越单纯的物质享受,把美味升华为一种富有情趣、享受审美的过程。这不能不说明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的饮食方面的重大改变。当然,现代人在命名美食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大目的――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在今天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菜肴命名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早已成为人们追逐经济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支撑饮食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给菜肴取一个响亮而又名副其实的菜肴名是当今饮食文化打造品牌的关键。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道好的菜肴也只有配上了响亮的名字才会流传广泛,才能体现文化审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诏.美食寻趣(第一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2]史仲文,胡林晓.中华文化大辞海(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1.

[3]中国菜肴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9.

[4]罗常培,吕叔湘,王力.现代汉语资料选编(第一版)[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6.

[5]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一版)[M].商务印书馆,1986.10.

[6]高葆泰.汉语语法论(第一版)[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4.

篇(7)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迷惑。每到这时,很多人往往会到书中寻求答案,在阅读中寻求解脱。然而,图书市场的“繁荣”却使人们对眼下的图书现象产生不解:30年前,一书难求。30年後,一本好书难求。走进书海,一下子面对几百本乃至上千本同类的图书,其选择的艰难有时甚于生活本身。

不经意间在一家中等偏上规模的书店徜徉,发现仅仅“励志”类的书籍就不下千种,“烹饪”类的书籍不下600种,“养生”类的书籍不下500种,“育儿”类的书籍也有500余种。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可就是这“不完全统计”也足以折射出图书出版的“欣欣向荣”。

但是,透过表层的繁荣,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以“大而全”、“大杂烩”和“大拼盘”为主体所构成的“豆腐渣”现象。“励志”类的图书令年轻人无从人手:气场、成功、信念、秘笈、奋斗、谋略、责任、密码、感恩、思维、修养、潜能、思考、智慧、关爱、心理、规划、意志、取舍、性格、梦想、礼仪、沟通、幸福观、淡定、职场、厚黑、悟性、手段、心计、拯救、假设、生存、目标、心境、魅力、幽默、人脉、交往、习惯……五花八门。“烹饪”类的图书令家庭主妇无从下手:既有地方菜,也有家常菜;既有季节菜,也有下饭菜;既有男性菜,也有女性菜;既有养生菜,也有儿童菜;既有蒸菜,也有煮菜;既有日本菜,也有韩国菜;既有药膳,也有糕点;既有主食,也有煲汤;既有电脑族的菜,也有肥胖族的菜;既有吸尘族的菜,也有吸烟族的菜;既有学习族的菜,也有用嗓族的菜;既有应考族的菜,也有熬夜族的菜,亦有开车族的菜……包罗万象。“养生”类的图书令中老年人无从动手,以“长寿”为宗旨的各种养生无所不包:食疗、食补、养气、养骨、自然养生、脾胃养生、中医养生、季节养生、智慧养生、男人养生、女人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低碳养生、排毒养生、《易经》养生、补血养生……应有尽有。“育儿”类的图书令年轻母亲无从着手,怀孕、保胎、早教、分娩、喂养、护理、智力、游戏,从孕妇保养到产後保养,从产妇饮食到产後保健,从婴儿营养到婴儿培育……尽收书中。又是“大全”,又是“宝典”,又是“全集”,该有的内容,书中都有了。不该有的内容,书中也有了。该思考的内容,书中思考了。不该思考的内容,书中也思考了。

如同物质上的食粮一样,精神上的食粮也要合理搭配。过剩的营养不是营养,消化不良的营养也不是营养。这种繁杂的、良莠不一的、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书籍铺天盖地奔向读者的腰包,向读者索求回报的时候,可否顾及过读者的选择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无法选择的时候就不去选择了,无法接受的理论就不去接受了,无法理解的内容就不去理解了,无法消化的东西就只能排出体外了。排出来的东西就如同豆腐渣一样,只能做喂猪的廉价饲料。而一本书只有读者参与阅读了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是一堆带有印刷符号的废纸。

走进书店,翻阅各种相同类别的图书,一定会发现很多书千孔一面,书中的很多知识大同小异。它们或雷同,或重复,或改头换面,或挂羊头卖狗肉。励志类的图书中,以“卡耐基”为关键词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以“卡耐基成功学”命名的“教程”、“全集”、“经典”、“大全”等书籍外,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就有十余种。养生类的图书中,雷同的内容最多,重复的次数最多的就是“老年长寿”、“老年保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类的书籍。问题不在卡耐基本人,问题也不在这些延年益寿的保健知识本身,问题在于这些如此雷同的书籍究竟有多少是原创的?有多少是有创新点的?有多少是重复了又重复的?

我们每每在很多图书的声明中看到这种情况: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权威的,都说自己书的作者是行业领域内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书有专业机构的认证,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新的、最全的。然而,都是其实就意味着都不是。笔者并不怀疑这些雷同的书籍中确实有权威的,有专业机构认证的,但它们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很快就会被湮没在雷同化所导致的“豆腐渣”书籍中。而“豆腐渣”书籍的泛滥化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就不能不使得励志书庸俗化,育儿书多国化,保健书一窝蜂,烹饪书大杂烩。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成”的快餐时代。图书的出版也极大地顺应了时代的“速成”吁求。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人头攒动,但人们所热切捧读并不是催人深层思考的人文类图书,而绝大多数都是“快餐”类图书。“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等励志名言早已被丢弃在布满灰尘的角落里,人们急于从书中寻觅不是如何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劳动,十年磨一剑,而是如何不择手段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此,很多被冠以“励志”头衔的书籍有时给予年轻人的不是励志,而是心计、谋略和手段,这就极大地稀释、淡化、甚至扭曲了励志所应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内涵。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加速了人们从生存到生活的脚步。告别了大鱼大肉,人们想生活得健康一点、绿色一点、环保一点、低碳一点均无可厚非。因此,保健养生便成为生活的诉求,养生保健类图书、烹饪类图书也在近几年泛滥成灾,直至成为“豆腐渣”。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很多养生书的内容却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有的出现错误的健康导向,有的说法自相矛盾,有的教给人们错误的养生知识,有的所传达的是非健康的理念,有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有的是伪生命科学,有的根本不着边际,有的是江湖郎中在招摇撞骗。其实,养生也好,烹饪也罢,大多集中在“吃”上,这鲜明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同人们急于在励志类图书中找到一夜成名的秘笈一样,人们也幻想通过“吃”或控制“吃”一夜间就苗条起来,健康起来,一夜间通过“吃”就将疾病赶走。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是文化养生,心态养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没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理,想寻求健康和长寿是很难的。殊不知“快餐”的真正内涵是好吃没营养。快餐文化和快餐书籍也带有这样一种特质,读着很流畅,感觉很过瘾,但对人格的塑成,心灵的培育却并无益处。吃过了,可口了,排泄掉了,在体内没有留下丝毫的营养。可惜的是,在“速成”占主流的“快餐”社会中,是不会有人理会这些的。快餐如此,快餐文化亦如此,快餐类图书也不例外,说它们是“豆腐渣”就不足为奇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逐时尚、追逐名人的“跟风”时代。一个人的成名,一个名人的离开,一些名人的举动,往往都会成为大众传媒的炒作点,这些当然也不会逃过出版界的视野。2011年,国际上最大的名人事件应该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去。于是,有关乔布斯的图书便顷刻间成为图书出版的热点。短短时间内,以乔布斯冠名的图书就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传记”、“传奇”、“之父”、“哲学”、“启示”、“创新”、“演讲”、“忠告”等书籍扎堆似地拥堵在书店的最显要位置,其中光“传记”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份额。类似的名人图书的“一窝蜂”现象还表现在郎咸平、李书福、马云、任志强、王石等中国经济界大腕的身上。如前所述,问题不在这些名人本身,也不在他们的理论和贡献本身,问题在于出版界的疯狂“跟风”,在于这种“跟风”所导致的“雷同”和“重复”。面对近10个版本的《乔布斯传》,说它们在内容上不雷同,没有重复是不会有人相信的。乔布斯是伟大的,是跟风带来的扎堆出版使类似的书籍贬值为豆腐渣。乔布斯是不朽的,是豆腐渣类的图书使它们自身降格为快餐而营养消失。

这种“一窝蜂”式的扎堆出版现象在其他种类的图书中也多有表现,尤其是那些“不断增长的生活类图书没能起到对生活、健康、保健观念作科学引导的作用,反而为社会营造了一窝蜂讲美食,一窝蜂做瑜伽,一窝蜂谈养生,一窝蜂排毒,一窝蜂找穴位,一窝蜂寻经络,一窝蜂看大便,一窝蜂看手揉脚的不正常现象。”(李金慧:《当代图书出版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见《出版科学》2010年第4期,第55页。)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源于追求短期效应的“豆腐渣”心理。是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出版的短视和平庸,是这种短视和平庸拼凑成大杂烩,演绎成雷同和跟风。其结果是读者的迷失和茫然。想想看,“烹饪”类图书中为“电脑族、肥胖族、吸尘族、吸烟族、学习族、用嗓族、应考族、熬夜族和开车族”所开列的菜谱,如果从个体来看会觉得有些道理。倘若一个人既是电脑族又是肥胖族,既是吸尘族又是吸烟族,既是学习族又是用嗓族,既是应考族又是熬夜族和开车族的话,他该选择什么样的菜谱呢?如前所言,无法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选择。一旦读者放弃了选择,这些图书除了成为废纸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有,当同一种类型的书被不断地重复时,就会在读者的心中酿成一种信任危机,产生对此类图书和出版界信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对这类图书的弃绝。被弃的图书除了送造纸厂还能作何用途呢?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还源于阅读上的“豆腐渣”心理。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导致了图书出版的急功近利。阅读方的急功近利使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业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平台。什么快出什么,什么热点出什么,什么好卖出什么。大而全也好,雷同也罢;重复也好,跟风也罢,只要有市场需求,有卖点,“豆腐渣”与否就无从思考了。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如果豆腐渣书籍传播了豆腐渣知识,读了豆腐渣书的人便滋养了豆腐渣心理,那么带有这些心理的人走向社会所创造出来财富除了豆腐渣,是不会有别的东西的。

应当指出的是,图书出版界的“豆腐渣”现象绝非仅仅表现在“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领域,其他种类图书的“豆腐渣”现象也很突出。只不过广告界的“害老人、坑妇女、骗孩子”特征在上述类图书中表现得更鲜明一些。还应当指出的是,笔者所言的“豆腐渣”现象,绝非对“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本身的否定,也非对这些领域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否定。这里所谈的只是这些种类的图书在出版过程中由于“速成”和“快餐”所导致的一种“豆腐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