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风险论文

护理风险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5 09:51: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风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理风险论文

篇(1)

(一)一般资料

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患者产妇1638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26.05±1.15)岁。其中初产妇1068例,经产妇570例,阴道产1320例,剖宫产318例。将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产妇1626例设为对照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5.98±1.20)岁。其中初产妇1060例,经产妇566例,阴道产1316例,剖宫产310例。两组年龄、分娩方式、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护理人员共32人,均为女性。学历:本科(含在读)12人,大专(含在读)15人,中专5人;职称:高级2人,中级10人,初级20人;年龄:40岁以上5人,30~40岁8人,30岁以下19人。

(二)方法

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以护理服务项目为评价对象如特、一级护理,危重病人护理,病房管理等。科内设立质控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质量检查为主要模式。

2.实验组

采用改革后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以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基础护理14项和专科护理47项)、患者满意度为标准。科内人人是质控员,针对科内的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或不良结果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区分风险或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频率,而采取正确行动为主要模式。

(1)风险识别:①患者风险识别:将当天入院、妇产科常见危重症(如宫外孕、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脐带脱垂、新生儿窒息等)、大手术患者、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潜在安全隐患(如跌倒、坠床、自杀倾向等)的高危患者设为重点监控对象。②工作人员风险识别:将护理队伍中的低学历、低职称的护士人员视为临床经验欠缺,加大妇产科临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③探视者风险识别:携带危险物品如玻璃、利器、易燃物品等进入病房的探视者以及精神异常、醉酒等神志不正常者,不遵守探视制度、非探视时间留院过夜者,视为安全隐患。

(2)风险评估:①制定评估护理风险的监控内容,列出重点监控的基础护理指标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药物使用错误、高危药物外渗、输血反应、患者跌倒、运送意外事件、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定为基础护理评价项目,以及产房产后出血、产后胀痛和阴道分娩尿潴留等定为专科护理评价项目。②设立从事妇产护理专业的各级护理人员考核指标,根据能力审核准入资格。责任护士应具备:熟练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和部分专科护理工作,准确执行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观察记录患者的反应等条件。辅助护士应具备:协助完成生活照顾性基础护理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测量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物理降温、准备各类护理技术操作的物品等能力。

(3)风险处理:①建立三级质控网:科内建立以护理组长为核心的三级质控网:一级为责任护士和高级责任护士自控,即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自纠;二级为护理组长督导,即对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三级为护士长监控,即制订科内各项工作的流程、考核标准和工作内容,每日检查和指导责任护士的工作,每周进行护理查房一次。②实施前瞻性管理:根据《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粤卫函〔2010〕244号)中的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设立质控标准,落实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医院建立的信息网页中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从“人”“机”“物”“环”“法”5个方面,确定近端原因,分析事件的相关因素,分享经验和教训,及时纠正行为偏差。科内当月汇总不良事件的信息,针对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频率等特点,找出事故根由,进行整改,如增加设施、改善条件、优化流程等,避免更严重或更广泛的失误,并作为科内下月护理风险监控的重点指标。③实行护士层级管理:以责任护士双班制,新老搭配,实现护士分层级管理,建立护士长一护理组长一责任护士一助理护士为层级框架,所有护士排班按A,a、P,p、N,n双班模式,由上级护士(A、P、N)担任当班组长,与下级护士(a、p、n)搭班,实行层级帮带。④建立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制度:根据护士的不同职级、岗位、职责和权限等,制定产科护士N1、N2、N3等级的核心能力培训计划,通过完成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等形式提升各职级的护士专科能力和质控水平。

3.管理效果评价:

(1)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价:统计两组患者6项基础护理高风险项目:药物使用错误、高危药物外渗、患者跌倒、运送意外事件、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发生例数。

(2)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统计两组患者3项产科高风险项目:产房产后出血、产后胀痛和阴道分娩尿潴留等发生例数。

(3)患者满意度比较:使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二、结果

篇(2)

1.1一般资料

1.1.1患者情况选取2012年8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前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月开始实施风险管理1年后,于2014年1月~5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1.1.2护理人员情况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者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7.6±2.3)岁;其中护士10例,护师8例,主管护师2例。

1.2方法

以科室为组成单位,推举护士长为组长,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小组长、小组成员构成三层管理体系,形成对临床护理风险的管理及管控,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及时掌握各类护理信息,召开会议,管理日常工作和总结,提出改进举措,护士长则对总结之后的护理风险信息及时上报,采取实际对策;在工作中,将风险教育以及法律意识都纳入到护理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中,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责任的教育,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来我院讲座,促进护理人员对有关案例的讨论,深入了解风险事故,提高风险意识;对我科室近些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护理工作者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可以精准判断风险因素,并能够自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根据本科室日常工作特点以及常见风险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要求人人必须掌握,并能实际操作,遇到风险事件的发生可以及时、有效处理;构建不以责任追究为目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工作人员对发生的不良事件上报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可的对策,进一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护理质量各项指标;

②患者对护理工作者工作质量评分,内容包括责任心、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以及操作熟练情况,每项25分,共计100分;

③护理工作者风险意识评分,内容包括风险管理、风险因素的认识,风险管理态度以及应急能力,每项25分,共计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

2结果

①护理质量:患者投诉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满意情况应用后均优于应用前,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工作质量:护理工作人员在责任心、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以及操作熟练程度方面评分应用后均显著高于应用前,P<0.05。

③风险意识: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管理、风险因素的认识,风险管理态度以及应急能力应用后均较之于应用前显著提高。

3讨论

篇(3)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实施的风险管理前后收治的240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男140例,女100例,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43.0±5.1)岁,所接受手术治疗类型:消化道出血、肾结石、胆结石、乳腺癌、肠套叠、肠梗阻、结肠癌、胰腺癌等。

1.2方法

1.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护人员担当护理小组组长,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责任护理人员以及护理组长等组成,详细规定风险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并按照具体内容实施,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2.2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明确护理工作中各项制度内容,如不良事件发生后要立即上报,若不然应采取强制的惩罚措施;针对积极上报者,可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可有效保证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效果。

1.2.3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培训,锻炼医护人员的具体实践操作水平,增强其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保证医护人员能熟练相关业务操作。分析近期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明确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每个月组织质控小组进行巡房检查,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责任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评估护理质量,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

1.2.4做好病房护理工作

为了保证病房护理安全,可通过建立醒目的标识牌,提醒患者防滑防烫。监控病房的湿度温度,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严格遵循病房探视制度,尽量减少探视,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绝对的安静。

1.2.5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根据医护人员的年资以及护理技能水平,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针对人力资源缺乏的班次,医护人员可通过合理安排,保证在突发急诊以及患者人数增加下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保证护理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1.2.6外科手术管理

在外科手术治疗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监控手术治疗情况,防止手术意外发生。术前有必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明确患者具体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术前详细检查术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仪器,保证仪器的安全无菌;巡回护理人员应提高仪器的操作水平,仔细认真填写护理单;严格实施手术室质量监控,组织定期考核调查,分析手术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提高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护理风险事故发生17例,所占比例为7.1%,护理质量满意率为70.8%(170/240),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5例,所占比例为2.1%,护理质量满意率为98.8%(237/240),与实施前相比,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满意率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临床在实施护理工作时,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医院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在实施工作时,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和谐护患关系,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临床护理重点。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实施过程中,评估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探视人员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善。风险管理的基础为预防,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护理工作是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且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以及风险,尤其是疾病种类多而繁杂的外科科室,则具有更大的护理风险。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医护人员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护患沟通交流,正确患者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并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改善,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提高护理满意率。本次研究中,实施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下降,且护理满意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篇(4)

参与本次调研的昌化人民医院和於潜人民医院均位于浙西山区,2012年通过浙江省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分别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病区和急诊、手术供应室共6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与设备科之间无电子信息平台,并且因人员理念等原因,在设备使用管理中就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护理单元设备风险管理要借鉴上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但在管理模式不可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持续改进是关键。通过2011年8月—2014年8月共3年的联合探索,2家医院完善了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科根据临床需求采购护理设备,避免了浪费和重复采购。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故障明显降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增加了设备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绩效有据可查。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医护同时培训,不仅降低了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更密切了医护关系,更有利于患者管理。设备培训纳入在职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知识结构,提升了护理安全性。自护理单元加强设备管理以来,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患者在本地医院,2011年平均病床使用率95.7%,2012—2013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106.5%。与改进后相比,改进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各类事件比改进后高2.81倍;设备管理改进后故障引起的事件发生概率下降了64.5%。可见设备风险管理对策行之有效。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设备意外事件漏报率下降85.0%,提升了护理安全性。改进前2家医院由设备引起的医疗纠纷发生了3起,赔款数额近百万,改进后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由此可见,护理单元做好因地制宜的设备管理,可以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设备风险管理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如设备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问题。2家医院设备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奇缺,业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导致众多设备报废、维修时间长、修好率低、维修成本高的现象发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各相关科室的协调仍需加强,护理是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医生的设备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等。

2调研方法

2011年8—10月对2家医院做了设备仪器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护士、设备技术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统计,2011年11—12月制作鱼骨分析图,寻找问题环节,制定对策;2012年1—12月应用PDCA思维模式不断改进,包括多形式培训、使用维修三联单等;2013年1月—2014年8月每季度进行总结,找出具体操作中反复的问题,持续改进。

3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者普遍重视人员的管理,轻视对物的管理,医疗器械安全性和应用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忽视,更导致防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如未认真履行设备相关的计量检定及年检检定按期确认,可能存在设备未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超年限使用。而现在患者自身保护意识增强,对一些设备上的计量合格证、检定合格年限等标记相当重视,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3.2医务人员设备风险意识薄弱

护士长在平时的护理质量考核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操作技术抽查多,而对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抽查少,导致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和意识淡薄。如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设备保养和维护意识淡薄。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设备带病工作是风险的又一大来源,既伤害了患者,也影响了医院的效益和形象。更有一些医生对于设备风险缺乏整体意识,认为仪器使用管理是护士的责任,于己无关,对仪器性能不学习了解。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医护之间的关系,还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指令。

3.3设备科被动工作

护理单元有故障报告才予以维修,定期检查流于形式,软件资料不完整,一旦发生投诉纠纷,无据可依。

4设备风险管理的对策

4.1健全规章制度

4.1.1建立人员培训、考核和认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和操作上岗制度,推行器械使用前检查制度。这种院内的“用前检查”和使用培训及操作上岗制度的逐步实行和推广,有助于器械应用质量的提高,降低风险。

4.1.2对设备使用质量控制所涉及的人员、使用规范,设备科和护理单元共同制作操作规程、使用指南及手册。严格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和预防性维护。及时张贴鉴定合格标记,对破损的标记及时补贴,对检定即将到期的设备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重新检定,合格者换贴新标记,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可靠性。

4.2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4.2.1加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护理部每年不定期组织护士长风险管理学习,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护士长。要求护士长具有分析设备临床使用的风险认知能力,并对护士进行培训。护理单元将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纳入科室的业务培训计划中,对科室一些高新技术的设备,指定专人进行重点培训,让其在临床上发挥骨干和业务指导作用;对科室现有的设备及急救设备进行全员培训,达到人人过关,要求熟练操作,能正确维护和使用,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抽查和考核,以了解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

4.2.2对护理单元的所有设备仪器进行分类,编号,在应用前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评估,查找可能发问题的环节,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

4.2.3一些设备仪器为英文界面或者英文说明,因多数医务人员英语能力薄弱,所以这一类设备要确定能否调试成中文界面,不能调试的使用前制作中文说明,悬挂于设备旁以作提示。简单的英文提示要强化记忆。

4.2.4对科室重要设备(如呼吸机)、新进的设备,在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要求本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参加厂家的培训,待其熟练操作,掌握全部功能后才能验收。

4.2.5将设备仪器使用故障纳入护理意外事件,由当事人填写报告表,非护理设备同时报医院不良事件,科室每月进行分析改进,护理部每季度分析整改。

4.3改进护理单元与设备科各自为政的工作流程

篇(5)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33~68岁,平均(36.42±5.1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7~70岁,平均(35.25±6.07)岁。

1.2方法

1.2.1加强护理人员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

精神患者多为老年人,又多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患者的主诉能力较差,增加了精神科护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判别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处理低血糖方法等。

1.2.2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精神科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书写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及时、准确、具体”,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将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注意护理记录的存档备案,提高证据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早、晚间护理人员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禁品应立即收缴,贯彻一日一小检,一周一大检的工作制度。

1.2.3注重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

对于精神患者,临床主要采用精神疏导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大,对于患有低血糖、心脏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尤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就是锂盐中毒事件。在对精神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合理用药与个性化用药,建立护理表格,记录患者用药后的躯体反应。

1.2.4加强“三无”人员的护理

对于警察局与民政局送来的“三无”人员,按照诊疗制度,全部进行艾滋病与乙肝病毒检验,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毒瘾,避免发生科内感染。

1.2.5强化对重点患者的护理

部分精神病史长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伤人、自残的冲动,因此要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方便观察护理的床位,护理人员每隔15~20min巡房一次,做好巡房记录,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派发问卷的方法调查患者家属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79~60分为基本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

3讨论

篇(6)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0年7月-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患儿320例,其中发生护理投诉63例。儿科共有护士16名,年龄18~35(22.1±3.2)岁;学历:本科4名,大专9名,中专3名。

1.2方法

首先,建立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并选择3名技术水平高、护理知识性强的护理人员作为护理组员,对我院发生的63例护理投诉的护理风险原因进行分析。

2结果

对63例护理纠纷的护理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引发护理纠纷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四类分别是护理差错类、意外情况类、服务质量类以及护理记录类。确定护理风险原因后,制定针对性、有效性的护理防范对策,显著降低护理纠纷率。

3讨论

3.1儿科护理风险原因

3.1.1护理差错类:

护理差错类主要指的是患儿的查对问题,如用药问题、输血、输液以及标本送检等。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受到生理解剖特点因素影响,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尤其是婴幼儿出现不适,不能用语言准确、清晰表达,进而导致出现问题,如患儿呕吐后蒙被或者误吸,则易导致患儿出现心搏、呼吸骤停的现象;另外,对患儿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护士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出现外套管断裂在血管内的现象;对患儿进行输液时,间歇期间或夜间,小儿好动,易导致出现留置针滑出的现象,进而导致出血;此外,部分护士刚上岗,专业知识不强或者临床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对患儿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出现误诊,进而导致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3.1.2意外情况类:

意外情况包括种类较多,如患儿跌倒、坠床、坠窗、坠车、烫伤、骨折、割伤、气管异物、食管异物以及物品坠落砸伤等。另外,患儿自身发育不够完善,平衡功能不好,易摔伤;患儿对医院环境存在较强的好奇心,对危险认识不足等,进而易与危险物品相接触;此外,患儿家长安全意识不高,离开患儿时,将开水杯放置在患儿周围等,均会增加患儿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率。

3.1.3服务质量类:

服务质量类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的态度和技术等方面,如护理态度差、技术能力低等。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其药物均为护理人员配置,如药物配置过早,那么易降低药效或者出现污染,不能保证治疗效果,严重者给患儿带来身体伤害;另外,护理人员错误计算药物使用量,出现药物量过多或药物量不足的现象,对患儿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较淡薄,对患儿护理态度不好。

3.1.4护理记录类:

护理记录类主要指的是护理记录内容不够全面、准确或者不及时。护理文书是对护理行为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其是对整个护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的重要文件。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记录不够重视,导致出现差错。

3.2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2.1实施护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能力: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将自身感受准确表达。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培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的内容,使护理人员能够对不同疾病和并发症的表现进行了解和掌握。一旦患儿出现异常现象,能够及时判断其病情,给予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另外,在儿科疾病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护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护理效果,增强护理安全性。

3.2.2加强管理,安全用药:

为有效避免意外的发生,要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尤其是对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资历低以及安全意识淡薄的护理人员,要注重提高护理工作责任制,依据责任到人的制度;加强管理,增强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另外,注重加强用药安全,加强护理人员用药管理,使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保证患儿用药的准确性、及时性;此外,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使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执行,确保用药的规范性,增强患儿用药安全性。

3.2.3严格规范护理文书:

保证护理文书和医疗文书的一致性,护理人员将患儿入院治疗到康复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真实、详细、及时的记录,并严格检查各个环节,每天认真检查、核对;另外,科室进行质量监控,定期审查护理文书,并在科室通报审查结果。

4小结

篇(7)

1.1外部因素

1.1.1社会因索

医学社会的特殊性,使患者及家属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社会心理普遍倾向于弱者。再加上媒体和舆论的一些负面报道,严重损害了医护人员的形象,使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下降,这种护患间的信任危机,增加急救护理的风险性。

1.1.2患者因索

急诊病人多为突然发病,病情突然加重或车祸、中毒等突发事件,必须紧急采取急救措施,此时病人与家属的情绪反应要比普通病人更为迫切,对救治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另一方面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使他们时刻带着戒备的心理,容易向医护人员宣泄怨气,甚至做出过激行为。由于急诊病人年龄不一,尤其是老人和小儿,就诊时沟通难度较高,不能准确提供病史;文化层次的悬殊,导致部分患者对疾病和告知内容不能理解;一些特殊就医人群如:贫困户、低收入家庭者、“三无”患者等,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不得不放弃治疗。这些客观和主观上的不配合都增加了护理工作风险。

1.2护理管理因素

1.2.1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急诊护士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既要面对拥挤嘈杂的环境、情绪激动的家属,还要承担繁重的急救护理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干扰多,护理人员不能准确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也不能进行详细的沟通,容易导致投诉和纠纷。目前,我国抢救工作大部分都是开放式抢救,家属在旁边目睹对患者实施的一切救治,当被告知抢救无效时,往往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另外,由于在家属目视下进行紧急实施,对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如多次静脉穿刺、动作慌乱等,最后不可避免地引起纠纷或给患者造成生命伤害。

1.2.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急诊管理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一些护理风险环节如: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意识教育等还没有制度化,已有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也在制定、实施、监督与检查等环节缺乏持续更新,更多的是在落实环节与执行力度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些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都是导致纠纷发生的隐患。

1.2.3护理人力配置不足

现实中护理人力缺乏,护患比不合理,在患者就诊相对比较集中时会出现护士观察病情欠细致,执行医嘱不够及时,影响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而夜间护理人员更少,护士既要承担患者的接诊分诊、救治和护送工作,同时还要承担留观、夜间输液的工作,容易因工作和服务不到位、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引发纠纷。人员的缺编导致夜班轮转频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的应激状态,体力、脑力极度消耗,使工作效率下降。当遇到突发的群体灾难事件时,更凸显出急诊服务需求量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

1.2.4生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若管理不善,出现抢救物品、药品放置不规范,品种、数量不齐全、标签不清楚、相近药品混放,而导致抢救时不能快速准确的使用,耽误抢救时间。对抢救设备仪器不及时进行保养、检查和维修,使用时出现仪器故障;使用后不及时补充、整理和消毒,当再次使用时不能满足抢救需要;其他物品如轮椅、平车、床栏等功能不良,呼叫系统失灵等,均能导致抢救过程慌乱,增加了发生意外事件的护理风险。

1.3护理人员存在的风险

1.3.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举证责任倒置”让护理人员独立负担着护理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护士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地解决病人的病痛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其实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文书书写中均存在法律风险,遗憾的是急诊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自觉学习法律的意识,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在护理工作中忽视患者的权益。证据意识滞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纠纷或被,无法提供有利证据,使自己处于被动而导致护理风险。

1.3.2护理队伍年轻化,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

目前,医院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的护士,大多实行轮岗制度,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士趋于年轻化,业务索质参差不齐。吕菲叫等认为护理人员的理论技能水平及临床经验不足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至关重要的因索。如对病情评估能力差,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应变能力差,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默契的配合能力等,导致大部分低年资护士无法在预见性的指导下,选择使用正确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实践,一般都是按照医生的要求来执行。由于年轻护士的能力不足,让患者及家属对其护理行为不信任,产生质疑。这些不安全的隐患,使护理风险上升。

1.3.3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自律性不强

在临床护理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一旦违反操作规程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护士自律性不强表现在:当工作量大时,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抱着侥幸心理,以不良惯性动作进行护理操作或自作主张简化操作流程或不严格执行“三查匕对”制度,出现发错药,输错液体等。当工作轻松时又放松警惕,态度散漫,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如工作时聊天、打电话、玩手机等,导致不该发生的差错发生。

1.3.4生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风险意识滞后

当工作繁忙,特别是抢救时,为了争取时间,只注意急救措施、速度及效果,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不够重视。出现护理记录不够规范:如文字潦草,字迹不清,记录缺项,甚至出现涂改。急救时执行地大多是日头医嘱,需在抢救后6小时内补记,这就可能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记录与措施不符或医嘱时间与执行时间有差异,或记录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抢救的全过程;或医护人员提供的抢救时间与患者及家属出具的就诊时间存在时间差。当抢救失败或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时,患者及家属会要求公开病历或查阅有关资料,不全或涂改的记录会使家属对实施的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更大的怀疑,从而引发更大的纠纷。而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也不能作为有效地法律依据,导致个人和医院在护理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

1.3.5沟通不畅,缺乏服务意识

医患之间沟通不良常常是产生护理风险的诱因。由于急诊护士经常处于应急忙碌状态,无法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对病情交代不清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短时间不能满足病人所有的需求,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个别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说话方式、不够耐心,态度差,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误解和不满,抢救中执行日头医嘱时,医护之间若不能随时进行沟通,容易出现因没听清楚而用错药或重复用药,而引发护理风险。

1.3.6生护理职业存在的风险

面对急诊患者,护士在不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梅毒、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的情况下实施救治,存在自身感染和成为传播媒介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职业暴露防护不力如:针刺伤、辐射等,增加了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而护士是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群,很容易成为发泄对象,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同时繁重的抢救工作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川,使工作满意度下降,护理活动随时潜藏风险。

2防范措施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我院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护理现状的风险分析,找出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最后制定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细则,如: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压疮风险制度等。每月进行不良事件风险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

2.2改善医院条件,保障硬件水平

2.2.1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对急诊室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各诊室均设有醒目的标识和指引箭头;增加护工的配置力度,保持就诊环境整洁,干净;及时处置医疗废物;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绿色通道畅通;简化就诊流程;倡导“一站式”服务,方便病人,提高急诊整体服务水平。

2.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针对目前护理人员缺编,急诊工作量大,医院除了改善夜班护士的待遇及休息条件外,还优先满足急诊护理的人员配置,特别是增加夜班人员的配置,实行弹性排班,做到空时有人休息,忙时有人顶班,科学合理的排班,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隐患。

2.2.3完善急救物品的管理

齐全的急救药品和完备的抢救设施是急诊急救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对抢救仪器做到专人管理,班班清点,定位放置,定期检查保养,随时呈备用状态,并将操作流程和保养档案挂在仪器旁。抢救药品保持齐全完好,标签清晰,摆放有序,用后及时补充。实施急救物品责任人负责制,由专项负责人每周检查1次,护士长每月检查1次,以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000。

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国家有关医疗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了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不定期对医疗护理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和讨论,吸取教训,强化安全意识,保持谨慎地工作态度,关注护理细节,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把安全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及时更新和掌握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我科通过分层次的岗位培训与考核,每月组织由高年资护士主持的业务学习;对轮岗的护士安排资历深、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规范所有的急救技术操作,每月进行单病种急救模拟演练,每季度进行群体性伤害、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要求每位急诊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操作的同时,还具备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专业索质。

2.3.3落实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

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良好基础,严格的制度落实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川。急诊护士除了熟悉和落实查对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外,还制定了具有急诊特色的抢救、转运及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各种应急预案的处理流程。为使制度落实不流于形式,实施班班负责制,不定期抽查制度执行情况,同时加强培养护士的“慎独”修养,增强“自律”能力,提高“急救”意识,真正把制度落实到位。

2.3.生规范护理文书,加强医护配合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提出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大护理记录的规范度,杜绝询问不及时、填写不准确及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记录现象,更不能擅自对记录进行涂改、伪造、销毁等行为。平时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交流,规范、认真地执行日头医嘱;抢救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各种措施的实施时间记录要具体到分钟,医护共同完成抢救记录,避免出现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情况。

2.3.5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护患关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患关系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基础。针对护理队伍相对年轻化,我科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规范使用文明用语,态度和蔼,说话语气和缓,在护理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察言观色,因人而异,进行良好的沟通,消除护患之间的抵触情绪,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2.3.6学会识别护理风险,履行告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