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7:33: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 evolution, pointed out should ancient times in the thought seek for our country modern psychology educati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rom our country, China and the West theory union achieves the educational end.
关键词:心理教育 思想
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作者简介:魏颖(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9-02
一、中国心理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热点,是心理学走向普遍运用的直接手段,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所提出的新要求。科学、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外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卫生运动、健康心理学确立间接影响着我国心理教育的产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从教育德的角度率先提出“心育” 一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发展,“心理”注定会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论述心理教育的论文及著作就开始大量增加,班华在1987年提出“心育”概念,并在1994年8月出版《心育论》,是第一本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著作,申荷永、高岚在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以《心理教育》命名的著作,陈中永在2004年4月出版的《心理教育学研究》,是第一本把心理教育提升成一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的专业著作,还有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障碍教育等等,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教育试验、论文、著作,这些学者纷纷提出适合当今社会的心理教育思想及观,促进了我国心理教育的兴起、发展,尤其对学科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心理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提出、产生,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运用,且有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使心理学的运用进入到不同领域,也从各个角度运用不同视野来看待心理教育问题,为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心理教育被社会各界所注意、重视,把心理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内涵还没有完全确定,外延模糊,理论思想不具体,有待于心理教育追随者继续探索。
二、心理教育思想的演变
随着心理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想大量涌现,目前对心理教育的解释多种多样,教育范围很模糊,概念混淆,这也是心理教育思想正在变化的一种体现。现具体提法可分为四类:综合性概念,如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方法技术类概念,如心理指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教育模式概念,如愉快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针对某一领域的概念,如兴趣教育、情感教育、思维教育、能力教育、意志锻炼、社会实践、生活培养。从以上各种不同提法的心理教育可以发现,现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正在逐步丰富,教育内容也开始趋于完整,但各种教育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造成心理教育层次不分明,妨碍了心理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更不利于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的。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浅谈心理教育,有助于明确心理教育范畴,更好的把握对心理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心理教育又可称为心育,以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其他学科理论为辅助,教育学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开展手段,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后者侧重促进心理健康以及开发心理潜能,教育的内容都围绕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通过人心理的发展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多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卫生也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补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重视心理诊断及矫治,属于心理教育的边缘学科。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教育中的各种教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侧重不同相互补充,各种理论、技术结合运用,来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图1简单表示各教育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方法为免牵强,但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图1各教育之间关系
从上文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给人们提供帮助。从教育角度看,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从社会角度看,心理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进国家、民族的发展,为社会迅速和谐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可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等。从科学角度看,可使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展示现实价值,完善心理教育理论,促进心理教育学这一理论学科的建设等。当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挑战,使人们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各国都在纷纷开展此项活动,我国也不例外,而如今运用的许多心理教育思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和我国古代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毕竟存在群体差异,我们应该把历史中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挖掘出来,寻找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心理教育。虽然当时我国心理教育并未进行独立活动,但挖掘我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对建设我国现代心理教育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心理教育的基础。
三、我国古代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及其运用
中国五千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有“人格教育、个性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它们散见与每个朝代遗留下来的著作中,这些正是我们现在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我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等著作中的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如:1、《尚书》中的“直而温,宽而厚,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意思是要人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个性教育”与此相对应;《论语》的“君子怀德”、“君子上达”指的是完整人格塑造,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目的也在此,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2、《皇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中的“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指出不良情绪对身体的消极影响,现代心理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教育”与之相对,这是古代医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3、《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其中提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性,而后做出正确指导因材施教,这是古代教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4、《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专著,其中的“乐者,音之所由升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意思是音乐与情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诗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指的是诗词对意志教育的影响,这些是古诗词歌赋中的心理教育思想等等。像这样的心理教育思想很多,我们应该挖掘运用。
我国古代这些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我们要予以继承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心理学,只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忽略中国历史思想,其结论总会有偏颇,结果并不能完全符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存在在历史中的思想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在实践运用中更有利于被广大群众接受、推广。目前,虽然国内一些学者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国古代心里教育思想的挖掘工作还需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中永.心理教育学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4
[2]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6
[3]潘菽、高觉敷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一、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行为方面
1.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更加注重平等、分享氛围的营造,团体游戏结束后,成员保持原样,教师在团体内引导学生进行分享讨论,而不应该直接就回到讲台上,避免生硬的转折给学生带来强迫感。
2. 课堂上对学生生成体验的引导不够充分,这启示教师在今后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对专题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心理发展一般规律和活动方案熟悉,还应拓展阅读相关社会热点和当今青少年现象问题,尝试将学生关心的问题现象和心理课教学目标结合,从而在学生提出与课堂有偏差的回答时,有的放矢地教育。
3. 注重学案的使用,心理课没有学生教材,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之后,如何让学生将收获沉淀下来,内化为感悟和思考,指导自己课后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今后在设计备课的时候,应做到每节课都有学案,学案内容可以是心理科普小知识、心理美文阅读、自我调节技巧等,提前印刷,辅助教学。
4. 如何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活动,搜集和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在座位上参与的小活动、游戏,注重学生体验。
二、课程教学研究方面
5. 作为心理教师,应更多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分析学生行为,研究学生特点,仅仅依据教材备课是盲目的,今后应结合教学反思,从学生的行为问题出发,探究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寻找理论依据,提出研究的因变量,通过阅读文献建立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师 适应性
一、新课程对地理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新课程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工匠”,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在此,本文将新课程对教师的主要素质要求按照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1.情感态度。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在课程观上,教师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在学生观上,新课程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教学观上,教师和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创新课程;在评价观上,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目的上,倡导发展性评价。
(2)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课程的执行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课程的研制和开发者以及终身学习者、研究者。
(3)深厚的专业情意。新课程的实施主要靠广大一线教师来落实。地理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挑战和要求。地理教师要加强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地理专业的浓厚兴趣,才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条不紊地实施新课程。
2.知识层面。
(1)教学法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单向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随着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学习发生相应的变化。
(2)科学文化知识。新课程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平衡性和选择性,同时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综合性”的特点,地理教师需要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文化知识。
(3)教育心理学知识。角色的重新定位,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的知识、优秀的管理、教学能力及良好的文化修养。
3.能力层面。
(1)科研能力。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时,要求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同样要求地理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更明确地规定了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3)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在新课程的建设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教学组织形式。
(4)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素养。新课程提倡探究教学,提倡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共同创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地理教师在新课程下的适应情况调查
浙江省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已经整整两年了,为了解地理教师是否较好地适应和了解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现有培养目标指导下培养出的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素质等情况,笔者特地对浙江省各个市、县的15所高中教授新课程的地理教师做了抽样调查和分析。
1.新理念接受快,旧习惯难改。笔者设计了5道相关题,以调查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和对新理念的认同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教师自身也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在关于“您对本次新课程的理念了解”的调查选项中,有66.7%教师选择了“基本了解”,有5%的老师选择了“非常了解”;有20%的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非常赞同”,60% 的教师“基本赞同”,并且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会在课程实施中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可见,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渐渐地为地理教师所认识和接受。
在对教材的调查中发现,地理教师对旧版人教版教材情有独钟。调查中,有62%的老师会“经常参考老教材”,28%的地理教师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要参考老教材。对浙江省采用湘教版教材的做法,有57%的教师选择了“不太满意”。这说明,人们的习惯和定向思维往往会使新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一些阻碍,且湘教版教材诸多的活动课程确实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合作意识不够,科研能力较弱。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合作者,因为合作可以使人增长见识、丰富思想,可以使双方长短互补,绩效增倍。但调查发现,教师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高。在调查的15所高中中,只有13%的学校是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而喜欢单独备课的教师比例占到了20%。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此,笔者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了调查。在“有无发表科研论文”一项中,因评职称需要而发表过论文的有42.5%,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有42.5%,因喜欢科研而发表过论文的有5%。在“师范院校中是否做过课题研究”一项中,80%的教师选择“没有”,19%的教师跟着导师做过课题,1%的教师凭着兴趣爱好自己申报过课题。可见,地理教师真正主动做科研的还是少数。
3.部分教师缺乏专业情意。在对地理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81%的教师都是出于就业需要,仅有14%的教师是因为兴趣爱好才选择教师作为职业。53%的教师对于目前的工作状况持“基本满意”态度,24%的教师对目前的职业“不太满意”,有13%的教师表示“不满意,有机会想转行”。可见,部分地理教师缺乏专业情意,对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兴趣可以让一个人集中精力去获取所喜欢职业的知识。但调查显示,按兴趣爱好选择教师职业的高中地理教师仅占调查人数的14%,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并不完全满意地理教师这份工作。
4.新的教学方式实施难。新课程强调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地理教师要经过精细安排,才能使新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上述三种教学方式未能精通、掌握。调查地理教师哪种教学方式用得最多时,选择三种教学方式的老师比例不相上下。究其原因,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掌握程度影响着教师平时教学使用哪种教学方式的频率;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带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在课前也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工作压力;再者,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本身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只有身心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虽然只有少数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做过课题研究,但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在师范院校中做过的相关课题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特别是开展 “探究教学”的帮助很大。
5.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弱。教学需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学。通过对地理教师曾经在师范院校中的实习状况调查,95%的地理教师认为应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9%的甚至认为“一年比较合适”。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实习应该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始终,而不是毕业前夕的集中锻炼,应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更好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能力。在关于“野外实习”情况的调查显示中,大多数地理教师都肯定了在师范院校中开展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认为能亲眼所见各种地理现象,对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6.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缺乏。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这无疑需要地理教师全面掌握心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学习、心理各方面的难题。但调查显示,只有9%的教师认为原来在师范院校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足够应付新角色的扮演;91%的教师认为原来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在工作中还要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补充。
7.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在开放性题目“您觉得师范院校应重点培养师范生什么方面的能力”中,近67%的教师都提到了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确实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时容易疏忽的环节,而且难度也相当大。地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班主任,来管理自己的班级和学生。管理能力的高低,除了教师自身性格、素质与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后天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8.教学基本功训练不可少。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绘图、读图、识图能力。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在师范院校时应该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而不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训练教学基本功。
9.设计与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在开放性题目“您觉得师范院校应重点培养师范生什么方面的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都提到了“动手能力与设计实验能力”的问题。在中学的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组织学生观测气象、建设气象园等活动,而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较为薄弱。
10.信息能力有待加强。经调查,地理教师的教育技术掌握良好,在师范院校中均学过1种以上应用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如PowerPoint、Flash、Authoware等。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相对较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更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素质的建议与对策
由调查可知,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多个方面,如教师的个人品格、职前职后的针对性培训以及高师院校的目的性培养等。高师院校是诞生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应重新审视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建构起适应时展的完善的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体系,并在此目标体系指引下,有效地培养新的地理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对地理师范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训练,设置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以随时都能展现地理师范生的良好教学技能。高师院校应逐渐培养地理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加强地理师范生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专业情意,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开展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田秋华.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7):77-79.
[2]吴疆.中学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J].教师教育,2005,(1):25-30.
一、具有扎实的文化科技素质
文化科技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还必须了解物理学史和现代高科发展情况,例如物理知识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当今我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物理知识的关系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以渊博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学者型”的物理教师。
二、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素质
教师是培育人才的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和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多方面合格素质和有一定特长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物理教师不但要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还要善于利用物理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德育渗透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磁场部分给学生讲沈括的故事,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弘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学习热机时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我国大好河山,让水更绿,天更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具有更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
三、具有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
现代的物理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应是深知教育理论、心理理论且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洞察学生心理活动,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不断地把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具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要上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要运用实验、图片、反书、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当的手势和讲解。因此,物理教师必须要具有以下的基本功:有一手好字、一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一定的表演能力、一堂优质的教案和板书设计。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风趣幽默;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教科研能力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具有创造型的素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强调地理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则强调“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目前地理教师的评价素养亟待提高,地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研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如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缺乏有意识地对课堂学习整个过程的评价方案设计,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收集、即时反馈与策略调整的预案设计,往往使评价游离于教学与学习过程之外。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一个教师和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实践领域,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专业领域。说它熟悉,是因为它每天都在自发发生着;说它陌生、具有挑战,是因为它需要完备的专业技术,即将课标解读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工具,观察学生学习,分析解释评价信息,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等。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促进发展的评价是素质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学习评价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组织部分,从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评价而非外部考试,才能及时诊断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但在评价、教学与学习一体化的实践中,这种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评价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课堂学习评价被狭化为教师在课堂的口头评价,而且过于空泛廉价,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评判与指导反馈;二是课堂学习评价等同于单元或阶段检测,成为选拔性考试的附庸,极大弱化了考试诊断与发展功能,甚至异化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即时诊断的关联度明显缺乏,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决策所需的信息。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生评价目前正由主要服务于社会选拔与控制的状态,逐渐回归于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由“关于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为了学习”和“作为学习”的评价。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借鉴设计性研究理念,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设计科学;借助数字技术,把课堂学习评价变成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反馈;将精神分析与标准化测验结合,并将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改造为课堂观察谈话法,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转化为支架式交互性评价工具设计方案,将杜威的做中学、罗杰斯的人本思想转化为作为学习的学生自评与互评过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及其评价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及其评价,特别是将课堂评价焦点聚集到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从而逐步形成系列化、可操作的地理学科课堂学习校本评价工具及其嵌入技术策略,特别是课堂学习评价嵌入技术,包括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设计,嵌入形式、时机,评价与教、学交互性机制,再嵌入选择等,使课堂学习评价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课标、教导、学习、评价四者的切合性与融合性,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生态,形成课标、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整合型课堂教学方式。
郑云清,地理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福建省特级教师、首届地理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指导组成员,福建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自1987年8月从教以来,在福州一中工作近20年,曾任校长助理。2007年2月调入福建省教研室工作。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参与主编十几册《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有几十篇教育教研论文在《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福建教育》、《新教师》等刊物公开发表。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能力;评价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必要性与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04-021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现代护士,具备和掌握必须的护理新知识内容,不仅仅是护理实际工作的要求和提高护理行业整体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持护理学学科进步的需要。
1.1继续教育是护理学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护理学由简单的、医学的辅助学科发展为现代的、独立的一门学科,要想有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不断拓宽知识面。特别是随着微创外科、显微外科、器官移植等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保持护理教育的连续性,才能满足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
1.2继续教育是提高护士职业竞争能力的需要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对在职护士而言,在知识和年龄上都处于劣势,如果护理人员不抓紧树立终生学习观,学习护理新理论、新知识和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等,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终将被淘汰出局。
1.3继续教育是护理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生理护理扩大到心理护理,从病房护理扩大到社会人群护理,护士必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角。为了更好的充当这个主角,个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对新角色知识的学习,才能尽快、尽可能完全的达到角色的认知,做出正确的主角行为,完成角色的转变。护士必须将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相结合,做到护士角色的完美体现。2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学历性与非学历性进修学历性进修,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非学历性进修,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2严格带教培养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通过考评,经过护理部的审查,对新进科室护理人员,确定资深带教老师来进行带教,使新护士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有目标地掌握专科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熟悉科内护理工作重点,突出危重患者的护理,尤其是观察病情、基础护理等护理工作。
2.3加强医护交流,参加科主任查房、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要求护士参加危重患者、疑难病例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在相互沟通中,提高护士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全面查找患者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采取护理措施。通过死亡病历护理讨论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
2.4撰写护理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鼓励护理人员撰写护理论文并发表,目前医学期刊繁多,发表的论文应是在国内统一号及国际标准刊号的杂志,并给予一定额度奖励。大力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多参加学术会议和论文交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形式;但在批准护理人员外出时,需按规定并根据科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参加,杜绝经费、人员、时间的浪费。因此,凡参加学术年会和专题学术会者须是交流论文的第一作者。
2.5学历和职称更新根据护理人员学历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并要求在3-5年内有学历或者职称上的提高,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医学院校的人员,提前告知护士长上课和考试时间,在排班时尽可能避开此时间,尽量满足学习人员的学习授课时间。由于在职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固定,而在接受远程医学教育中,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地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工作忙不能接受教育的现象,也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坚定基础,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只有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用所学到新的知识、积累的新经验应用于临床,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只有加强护理继续教育,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参考文献
[1]黄惟清.《社区护理学概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