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21:0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外继续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继续教育 问题 解决办法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为CEE,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学习,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政策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不够明确。当前,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教育工作滞后,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或是放任自流,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当前,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广开学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对于继续教育而言,不管何种继续教育,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工作负担较重,加之年龄较大,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比较明确,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8:4-5.
[2]张建奎,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2012,5:118-120.
[3]李丽珊,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2011,288(1):41-43.
[4]李光,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34-37,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5:92-93.
[8]杨建芳,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2013,321(10):7-9.
[9]夏建.专升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扬州大学四个学院的成教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成人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表明,成人继续教育现状仍有不足,为强化继续教育效果,学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专业技能及增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员所在企业则需要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 教学方法 终身教育
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阶段,继续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及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继续教育受到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学者们的关注。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及国家核心竞争力,如何强化继续教育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扬州大学成教生的继续教育现状,为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提供合理的建议。
1.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1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以扬州大学四个学院的成教生为调查对象,学员所在学院包括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建工学院。其中男学员193人,占66%,女学员101人,占34%;从年龄层次看,25岁以下的占14%,25岁至35岁以下的占43%,35岁至45岁以下的占33%,45岁(含45)以上的占10%;未婚学员134人,占46%,已婚学员160人,占54%;信息工程学院、建工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学员人数分别占24%、25%、21%和30%;学员所在企业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企及中外合资,分别占33%、43%、14%及10%。
1.2研究内容及时间
此次主要研究与调查成教生继续教育现状,主要包括成教生自身进行继续教育现状及成教生所在企业对成教生进行继续教育的态度或者相关政策等,研究时间为2016年9月-11月份。
1.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文I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本文在调查中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8.66%。在调查过程中,笔者通过个别访谈,更深入地了解成人继续教育现状;同时,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源,为本文的分析提供更多的经验。最后,本文采用Spss软件及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成人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成人继续教育现状主要包括成人自身的继续教育现状及学员所在企业对其继续教育的态度现状两个方面。
2.1成人自身继续教育现状
在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中,294份样本对继续教育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非常清楚的占42%,比较清楚的占58%),这说明学员们并非盲目地参加继续教育。进一步调查发现,学员们了解到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来源网络了解及朋友介绍,共占76%。企业宣传和学校宣传相对较少,只占24%(具体人数如图1所示)。这样的结果说明企业及学校对继续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问卷了解了学员选择继续教育机构的参考标准、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坚持度及学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调查发现,培训学校的名气及培训学校离学员居住地方的远近是学员选择继续教育的主要参考标准,分别占48%和43%,有9%的学员认为容易获得名额是主要的参考标准。没有学员认为花费问题是个参考标准,看来学费并不是学员们的关注点。对于继续教育的坚持度,部分学员认为基本上可以参加,部分学员能够保证每次都能参加培训。这说明学员们还是比较重视继续教育的工作,都能够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从学员素质角度,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员认为自己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还有少部分学员(19%)认为自己并不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我们调查继续教育的有效性,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认为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一般的占81%,认为效果明显占19%。其中,认为有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提高业务能力、增长专业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对继续教育的认知,分别占19%、62%、14%和5%。另外,在没效果的因素中,时间短是最主要的原因占71%,知识不实用和授课形式单一均占14%,具体人数见图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继续教育工作效果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长学员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时间短及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缺乏,继续教育效果不明显。
2.2企业对学员继续教育态度的现状
企业对学员继续教育态度主要包括企业是否支持学员参加继续教育及以何种方式支持学员参加继续教育。调查发现,学员所在企业都比较支持学员的继续教育,其中非常支持占52%,比较支持占48%。虽然企业都给学员比较多的支持,但是没有实际性的支持。在调查企业以何种方式支持学员的继续教育中,我们发现企业并没有给予实际性的帮助占62%,另外,时间上的支持占19%,奖励性和经济性的支持均占9.5%。总之,企业虽比较支持学员的继续教育,但没有给予实际性的支持,具体情况见图4。
3. 研究结论与建议――成人继续教育的现状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员们对于参加继续教育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选择继续教育机构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以学校名气及培训学校离居住地远近作为参考标准。同时,学员们都能够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虽然这些方面令人满意,但还有一些不足。19%的学员认为自己并不完全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学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及学校需要帮助学员提升技能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在宣传方面,我们发现某些学员都是通过网络或者朋友渠道了解到继续教育的相关事宜,而单位及学校的宣传相对较少,我们建议单位和学校扩大宣传工作,使更多成人有机会了解并参加继续教育。
对于继续教育的效果调查,我们发现结果并不理想,81%的学员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效果。之所以没效果,主要是因为缺乏时间,难以积累知识。还有知识不实用、授课形式单一也是造成继续教育效果一般的原因。为了增强效果,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保证学员们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学校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知识提升学员们的积极性,确保学以致用,企业则需要在时间上更多支持学员参加继续教育。调查发现企业虽然支持员工们参加继续教育,却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所以企业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员工实质性的帮助,改善学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而教师继续教育为完善教师整体素质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课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陈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策略改革[j].继续教育,2009,(3).
关键词:新升格;医学院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每年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而到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这十六年来,全国共增加普通高校1489所,增加了139.02%,在这些新增加的高等学校中,很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在办学经验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原来的普通高校存在不小差距。
一、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新升格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应包含师德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业务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技能、创新能力等内容[1];有的学者提出将能力提升、学历提高、个性化教育、知识更新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2]。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采取全员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和开放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3];有的学者提出了提高认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体现教师培训个性化、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加强管理、中外合作的对策[4];有的学者提出了有组织地学习和自我学习提高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讲座式”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5]。在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教育体系、提供经费保障、培训形式多样、建立反馈制度的对策[6];有学者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校本培训提出了专家指导、科研驱动、互助小组、网路教学的形式[7];有学者提出了“三分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即分类指导(按照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拓展型、能力强化型、成果创新型五种类型)、分项培训(院校合作、院企挂钩、院系配合、对口帮扶、自我完善五项)、分步提高(从师德合格—学历达标—智能强化—成果优化—教师专业化五个方面逐步提高)[8],这是目前相对完善的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模式。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员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现在医学人员所接受的便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医学教育,形成的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体的知识结构,这就对医学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深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在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上应增加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有关内容,包括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再教育、医学目的的再教育、社会人文科学再教育[9]。有学者提出医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有:执业前培训(包括执业医师考前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培训(包括三基培训、科室轮岗、外出进修)、网络培训和学历教育[10]。同时不同的医学专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模式。许淼在分析现有护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着眼于全员性素质提高、建立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评估体系等建议[11]。
三、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师资建设的迫切要求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升格医学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卫校发展而来的,师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中专教师,而新招聘的教师基本都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方面卫校的老教师缺乏科学研究,教师知识有些陈旧;一方面新招聘的教师没有到过一线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医学师资建设已经成为新升格医学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和医学发展的实际,分析和研究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构建适合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新升格医学高校重要工作,这对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新升格的高等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培训体系不完善。②接受培训难度大。升格前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不高,因此尽管教师培训意愿强烈,但接受培训难度较大。③继续教育形式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培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学习机械、被动,缺乏行业实践锻炼,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学不到真正有用和先进的知识。④培训经费难落实。目前新升格高校的培训经费基本上都是由本校解决,而我国的多数新升格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切实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如对骨干教师,可举办骨干教师进修班,不断提升其科研和教学能力,并积极鼓励其参加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研讨会,谋求合作发展的机会;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对于助教和讲师,可以安排其参加助教进修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减少培训难度,学校应适当减小扩招力度,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再次,组织教师到医院、社区或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实训和实习,让教师了解现代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在实践中增强职业认同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总之,新升格医学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着力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真正符合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作者:董雨琴 单位:杭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柯志坚.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8-50.
[2]黄金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8(4):94-95.
[3]况明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23):51-52.
[4]王晓燕.促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4):37-38.
[5]张明责,刘冬梅.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06(10):31-33.
[6]肖胜春,肖晓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5):12-15.
[7]罗展鸿,周志高.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模式探究[J].继续教育,2008(8):49-50.
[8]尹华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三分法”模式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43-145.
[9]贾敏.当代医学模式转变与继续医学教育[J].中华综合医学,2002(5):466-467.
关键词:图书馆;继续教育
一、为继续教育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一)继续教育学生是高校图书馆主要读者群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离不开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继续教育学生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高等院校“加油”“充电”,在此过程中,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面对日渐庞大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积极寻找良策,为继续教育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二)继续教育学生是宣传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媒介
在学习型社会,一个人的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某一年龄阶段,过去进图书馆学习只是在校生之事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进入图书馆学习将是终身大事。继续教育学生经过几年成人高等教育,接受了高校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享受了高校图书馆为之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了,工作能力大大增强,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无声的、但非常生动、有效的宣传;同时,继续教育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尝到甜头,毕业后仍对母校图书馆念念不忘,通过他们口头义务宣传和热心的引领,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在职人员都踊跃参与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这样,不仅弥补了各级公共图书馆专业性较强的文献信息资料的不足,弥补了在职人员接受职前教育时未能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缺憾,而且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符合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原则。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学生这个重要媒介,可以使社会成员认识高校图书馆,从而为高校图书馆介入社会、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为继续教育学生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捷径
通过为继续教育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有限,凭着这点要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单是社会宣传,就显得勉为其难。高校图书馆馆员不能经常性地深入街道、社区宣传和开展服务,但社会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不可忽视继续教育学生的宣传和榜样作用。他们是学习型组织中自觉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之中起着榜样作用。继续教育学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社会大众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做了良好的表率。高校图书馆应通过为成教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进而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高校图书馆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
(一)积极有效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指定为继续教育的服务人员,制订为继续教育服务计划和措施,应给继续教育学员办理通用借书证。让他们到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并给他们提供检索馆藏电子资源及网上查询的场所。根据继续教育学习特点,在服务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对于脱产和夜大学生,应与在校全日制大学生一样,允许他们借一定数量的图书并遵守一定借阅规则按期还书,还可以到阅览室读书、翻阅报刊。对于函授生,由于他们是利用寒暑假来校学习,图书馆应在放假前就制订好假期为函授生服务的计划,具体安排好服务人员。
(二)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导读工作
目前,由于不少继续教育学员不了解图书馆,不知道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因此,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宣传,培养成教学员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他们检索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用户图情教育
现代科学家预言:未来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将是情报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日本都是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图情教育,而我国这方面的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继续教育学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这方面教育。图书馆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入馆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馆藏资源特点和作用,认识馆藏资源情报价值。提高情报意识与检索能力,对于带动整个学生群体情报意识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继续学员的信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文献信息学等基础知识。图书馆可请从事教授信息服务的专业老师,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班等形式,使继续教育学员掌握本学科常用中外文检索工具使用方法。通过图书馆系统教育,将利用图书馆意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学会利用图书馆,增强现代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
二是加强电子资源用户培训工作。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电子资源检索意识及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继续教育学员电子资源检索方法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可由既有多年“文献检索”课教学经验,又有计算机检索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来担任,其教学内容应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检索功能、策略、步骤、数据库内容等。其讲座内容应紧密联系校图书馆馆藏电子文献资源,分专题介绍馆藏电子资源概况及其检索策略和方法,提高继续教育学员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类电子资源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他们充分利用电子文献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主次和先后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遵循“立足本校,服务地方”的原则,首先确保在满足本院校读者的需求这个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不能顾此失彼,以免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注意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的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宣传,可以了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唤起人们的信息资源意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继续教育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促进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流通。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全方位的宣传,使继续教育者对信息资源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三)注重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构成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继续教育基本因素之一。高校图书馆员要成为继续教育者领航员,针对Interact上信息浩如烟海状况,向继续教育者介绍网络知识、网上检索工具类型与检索方法,尤其是网上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利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使继续教育者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灵敏的信息意识、渊博的信息知识、高深的信息智慧和健康的信息心理,具有自觉捕捉、获取、分析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良好信息素质。
(四)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其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就会背离其“最大限度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初衷而变质,使得社会弱势群体没有能力使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从而影响高校图书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果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无疑会影响其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因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所属的一个机构,其服务社会化,无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大众有权利但不能无偿享受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应给予适量的报酬。
5.明确社会化服务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用户信息需求具有多元化、复杂性、多层次、知识性、经济性、系统性、精确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既是强劲动力又是无形压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把人性化服务作为读者服务工作先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读者服务桥梁,加快多载体资源建设,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外语水平高、事业心强的创新型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作为读者服务工作智力保障,唯有如此,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尹继宝,黄小青.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于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6,(11)13-15.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人才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要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强国梦的提出,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必要方式,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继续教育使得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端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技工的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i,通过继续教育可以逐步缓解这一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院校教育外,图书馆也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场所。探索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公开课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教育形式,国家图书馆目前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将逐步扩大其教育范围,使其服务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图书馆利用公开课进行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以适应人才学习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一、从图书借阅到业界公开课――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形式的发展
图书馆自诞生之时起,就把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包含其中。1909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是我国公立图书馆的鼻祖。在到馆阅读、图书外借、典藏预约借阅等方面为早年知识分子接受社会教育提供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功能也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展览、专业培训等方式,将大师、学者请进课堂,分享知识与体悟,指引社会大众文明进步。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模式显得覆盖面过小,传播速度过慢,无法乘上数字时代的快船。适应互联网时展,转变教育模式,实现图书馆的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音译为“慕课”)在国内又称为“公开课”,最早是由美国的大学教授进行开放式网络教学而形成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公众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许多非专业性、实用性,甚至趣味性的知识也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了公开课的内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以高效、广泛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文化资源。因此,国家图书馆适时选择了公开课作为继续教育服务新形式,创办了国图公开课。
国图公开课从2015年4月上线以来,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目前已形成了以专题课程为核心,以业界公开课、读书推荐、一书一课、阅读之旅和特别活动等栏目为特色的6个栏目体系。其中,专题课程栏目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史》等课程,和业界公开课栏目的《中国古籍十二讲》等课程,都是图书馆继续教育新形式的代表。
2016年,国图公开课开设了图书馆“业界公开课”这个新的栏目。其理念是由国家图书馆邀请图书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国图书馆的馆员和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以图书馆学、文献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相关专业为主要授课内容,以现场录制授课和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国古籍十二讲》是图书馆业界公开课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它以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流传和古籍版本鉴定等为主要内容,课程中插入大量国家图书馆珍稀藏品的书影进行对比讲解,以实例穿插理论教学,是一门深入浅出的专业课程。
二、业界公开课的创新点
(一)受众广泛性
包括受众地域的广泛性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一般的业界培训鉴于实体空间的局限性,往往只能向当地的受众开放,外地学生由此错失聆听机会,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边远地区来说,更难以有机会直接与学者大师零距离接触。业界公开课一方面有独立的在线学习平台,其课堂视频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将受益人群由一地扩大到全国,让普通网友与大师面对面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听课人群的门槛,让图书馆员和对古籍鉴定与保护感兴趣的人群都能接受教育,扩大古籍保护的群众基础。
(二)教师权威性
与良莠不齐的社会讲座和培训不同,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授课老师的真实学术水平,做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课程。业界公开课秉承了国家图书馆一贯的优良传统,选择的授课老师均为著作等身的业界权威,比如《中国古籍十二讲》的授课老师李致忠,就是国家图书馆有逾50年古籍保护经验的专家,也是全国业界著名学者。并且其授课内容经课程学术策划与授课老师再三推敲、整理,将专业艰深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以便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学习。这样的公开课,就为很多没有机会来到现场的图书馆员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尤其课后的交流问答环节,由老师当面答疑解惑,更加富于实效性。
(三)课程体系化
与社会上其他公开课不同,国图公开课开设的均为专题式系列课程,即在课程设计之初,每个专题就设定约10讲内容,且每讲各有主题侧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知识结构细分,让对单一主题有兴趣的读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树立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全程学习的读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逐步融会贯通。《中国古籍十二讲》作为图书馆的馆员课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系化学习让操作类课程更加科学。《中国古籍十二讲》将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特点和古籍鉴定等内容系统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课程公益性
对于业界公开课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多为商业培训,且依照课程难度和细度进行收费。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肩负传承文化经典、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古籍鉴定、保护与修复也是国家图书馆多年坚持的一项事业。国家图书馆义务为全国各界图书馆馆员和全国有志或有兴趣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实践技能,目的是增加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数量,挽救更多濒危的中华优秀古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国图书馆业界的古籍保护水平。
(五)资源流动性
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国图公开课网站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在线观看、评论、阅读相关的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藏的机会,让读者与授课老师零距离交流,让国图的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在《中国古籍十二讲》中专门讲到的《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一书,就是国家图书馆珍贵的古籍馆藏,被鉴定为明代中后期供太子所读的书籍。《千家诗》本为古代幼儿启蒙读物,《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为配有绘图的版本,其中谢枋得两卷本的卷二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卷一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实为难得一见。业界公开课让公众通过实例了解古籍的装帧、书画特点,进行古籍鉴定。另外,在每次现场录制课程结束后,国图公开课策划团队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获知观众感受,征求意见。在课后还设置了在线答疑环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名师互动交流。后台管理人员还可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平台中设立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用户经常问到的问题)服务,便于用户自助解决问题。
三、业界公开课的社会效果
(一)让古籍藏品更有生命力
国家图书馆的许多古籍因其稀缺性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业界公开课中引用的古籍文献书影,能够提高受众对古籍的兴趣,让图书馆内的藏品不再“沉睡”,真正为公众学习和利用。
(二)增强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
相比于以往的闭门培训,业界公开课是更为开放和生动的拔高课程,它通过网络公益性地为全国古籍保护业内人士提供了业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疏通了业界的交流通道,将国家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与业内分享,共同提高。
(三)营造尊重图书、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以往总是被动地等待读者到馆阅读,而缺乏主动走向读者的渠道。业界公开课是让公众有机会通过图书馆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第一手知识,也推广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让文化从书中走出来。
业界公开课作为图书馆业界的学习与交流新模式,已经逐步找准自己在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开辟了新的授课传播方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适应广大读者和网络观众需求的课程方案。
四、国图公开课未来发展的思考,以业界公开课为例
面对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图公开课应当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内核,立足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根脉的社会角色,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技术这一时代东风,实现服务模式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主动、开放地向读者走去,实现“图书馆+公开课,一加一大于二”的服务模式升级。
业界公开课作为国图公开课中面向图书馆员和有相关兴趣的读者的专业课程,为更好地向读者提供服务,未来将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
(一)课程形式更加多样
目前业界公开课以邀请授课老师来到国家图书馆现场录制课程为主要形式,这一方式固然有利于为老师提供熟悉的授课环境,但也由于现场空间有限,无法让更多读者近距离与老师接触。2016年,我们曾经开展“国图公开课进中学”的线下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收到良好效果。未来,业界公开课会更多地走出国家图书馆,走进各地图书馆、学校、社区,一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课程互动,二来扩大国图公开课的受众群和影响力。另外,我们将尝试通过各地数字图书馆工程或视频平台,实现直播活动的实时观看,让不能来到现场的读者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
(二)更多利用国图馆藏
国家图书馆宏富的馆藏是国图公开课的坚实后盾,许多珍贵的中外文古籍平时难得一见。国图公开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教育服务新方式,也是馆藏服务的新形态。充分利用馆藏,让读者在课前通过观看小型展览的方式走近课程内容,预习课程知识。通过课程视频的剪辑制作,插入丰富的馆藏图片,让网络读者更直观地阅读经典。在以往的许多课程录制现场,我们都尝试将国家图书馆的珍贵藏品展出,如国图公开课特别活动中,为展示中英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百年前的英文出版物在现场陈列,让观众亲见跨越时空的铅字。
(三)平衡不同课程比例
首先,国图公开课应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定期以问卷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式了解受众关注点,将时事热点密集、受众需求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确定为课程主题。其次,进一步平衡关乎受众价值观、审美等精神诉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关乎受众职业技能、行业知识等发展诉求的专业教育课程的比例,让国图公开课成为综合性课程体系。另外,通过开设定制类课程,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学者资源,让“大家”与公众面对面,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样态的爱好者供给资源。
(四)加强宣传推广,让国图公开课“走出去”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总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Lage)、格伦•普莱特(Glenn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ing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classroomflip:usingwebcoursemanagementtoolstobecometheguidebythe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Class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和安德鲁•恩格(AndrewNg)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语(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关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7.入学条件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