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4:1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设计思维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引言:
2010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低碳化进程加速,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大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量和重点领域调整优化,由“中国制造”正向产业链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营销渠道”延伸,“中国设计”将为“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世界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换。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人才思维潜能智慧的培养,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实现我国从“加工制造型”转变为“设计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再加之对设计思维潜能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所提出的。
科技的进步为设计人才的发展带来契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生了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为设计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具,使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计算机作为当今高科技的产物,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而且开拓了艺术家创意思维潜能,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非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更加凸显。
要使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不断使人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要素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设计”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出人“心灵的创新能力”,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范人们思维,使人的思维更加正确合乎理性呢?
1.思维理性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逻辑学以来,其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科学,主要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规则,以规范人们思维形式,使人们思维正确合乎理性。
思维,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活动。思维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理性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一是非理性的、形象的、非逻辑的思维,其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矛盾原则,一是充足理由原则。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过程和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1.1 思维形式
人类思维的开端主要是非逻辑思维。人类的认识始于对对象世界的猜测和自由自在的思想,由此,往往是错误的、不准确的。经过对大量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人们找到了使人类思维准确的一系列规律和规则,人们把经过逻辑规范的思维叫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必须是符合充足理由的原则,纵向思维是逻辑思维,因为它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理性的、有规则和规律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对思维有充足理由要求。由幼时的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发展到后来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进步,使人的思想更加正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非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一种脑的功能,贯穿在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运用的范围更广,次数更多。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非逻辑思维活动存在。“灵感”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典型形式,和直觉、猜想、顿悟等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内在机制一样,艺术家借助于灵气创作艺术品的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材料不充分或很不充分情况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不符合充足理由原则的,直觉、灵感、顿悟、猜想、假设、幻想、横向思维形式,都具有不符合充足理由律这一共同本质特征。知道对象一点信息做出假定性结论是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其突发性多见于,深思熟虑后或不经意突然产生一种思维现象,结论有概然性,产生新思想是可错的。不能否认非逻辑思维作用,或怕犯错误不敢进行大胆尝试性思维活动,新思想就永远不会获得,知识就不会进步。
现在计算机能模拟代替人进行逻辑思维活动,还不能代替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凸现出来,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设计思维更多来自于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由此,在人们认识事物上,非逻辑思维作用在于提出新思想,逻辑思维作用在于对新思想做出论证。没有非逻辑思维,思维只能在原来范围里打转转,新的思想就不会产生,人类也就不会进步。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就会混乱,就不准确,效率低下,或许会重蹈覆辙。因此,非逻辑思维如果没有逻辑思维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是寸步难行。所以两种思维形式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思维关系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可以转化,两者之间界限不是绝对分明。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为了验证非逻辑思维做出尝试的结论是否正确,就要搜寻支持结论的证据,如果搜寻证据材料否证非逻辑思维做出的结论,就要重新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寻找其它可能是正确结论;如果搜寻不到足够证据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是否正确就无法确定;如果搜寻到充分足够证明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就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
人的思维由以非逻辑思维为主阶段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阶段是一个进步和提高,这并不证明逻辑思维比非逻辑思维更重要。非逻辑思维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逻辑思维的优点和长处,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联结,获得同一,是唯物辩证法客观规律决定的。只有在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时,既可以进行有效地逻辑思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非逻辑思维。放弃或压抑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危险的。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的一张名片。不管是设计精巧的火炬,还是壮丽宏大的开幕式,那充满着中国元素颁奖音乐,都洋溢着中华文明光辉。流光溢彩,是中国灿烂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一幅美景,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设计”盛宴。
2.激发思维潜能
2.1 思维转化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成功,是在洛杉矶政府不提供任何资金情况下,获得纯利润1.5亿美元,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尤伯罗斯认为这届奥运会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运用许多新观念和新创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反复综合运用。
北京奥运会前,就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在芝加哥接受杨澜访问时曾提醒中国:“凡大国办奥运会,一定会出现政治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被情绪左右,要继续专注的工作,用最后奥运会的效果说话。”中国从申奥,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历时七年,经受洗礼,将百年奥运之梦化为现实,成果辉煌。
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而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中国从首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到七年后申奥成功,经历了一个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首次申奥,我们是满怀热情的,结果失败了,可以说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七年后申奥我们比较冷静,获得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2008年我们“专注的工作”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地参赛国家或地区以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超过雅典,创奥运史之最;700万张奥运门票在奥运会上史无前例;实现5400d\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J\时,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全高清新技术全程电视直播奥运会。中国成功了,令世界震撼!实践告诉我们: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会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两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是可以转化的。
2.2 潜能激发
潜能,是被隐藏的智慧和能力。人所以能创新,就是因为创新思维训练,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形式反复“碰撞”,使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思维潜能得到习得和培养,实现“冲击”的合一,这就是思维的创新。
水墨画卷。2008年8月8日当我们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开幕式出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时候,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没有油画中斑驳的色彩,仅仅用黑白两种颜色,将山水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所有的人都被卷轴创意所征服。
中国需要展现的文化因子太多,当全场数千人击宏大场景出现在鸟巢灯光下时,“中国”这两个字顿时闪现在现场所有人脑海里。一幅巨大的卷轴展开,水墨渐渐晕散,中国古老四大发明一一出现在这水墨画之中。现代高科技光影技术和中国古代文明,用一种天衣无缝方式结合在一起。卷轴上水墨变幻,便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一切韵味,尽在这简单黑白之中映辉传递。
卷轴内、外融入的汉服,京剧脸谱、唱腔,活字印刷、太极拳的印记;激动人心点燃的圣火与鸟巢上的天空完美地结合“天人合一”;现代声光电、人和多媒体放与传统舞台器械、装置、道具、服装等元素结合;整齐划一“活字印刷”、变化万千“星光人”,由“人体表演的机械化”演变成一个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各国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永远留在中国奥运画卷上,成为最具震撼感人的行为艺术;中国获得金牌51枚、居第一,残奥会上获得金牌89枚、居第一。中国向全世界传递了和平友谊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对全世界的承诺!
若干年之后,熊熊燃烧的火炬,会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淡去。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者们绘出的这幅黑白水墨画,却永不褪色。
实践证明:从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到激动人心“天人合一”点火仪式;从开幕式画卷画面轴上显示屏,带有绘画感、美学感平面两维视觉效果高技术含量数字设计,到应用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手段把大量人和多媒体放在一起与传统舞台器械表演的三种元素结合;从2008年最具震撼感人的一幅立体画卷的行为艺术,到中国获得奥运100枚金牌居第一的成绩,说明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用“灵感”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直觉、猜想、顿悟等,经过艺术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借助灵气创作的艺术品的能力,远远超过奥运本身价值。放眼后奥运“北京奥运会留下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财富”,留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思考——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多极反复冲撞的训练——思维潜能的正确发挥,“人”赋予设计的创造与辉煌。
3.实现潜能路径
9月14日,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检验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诚意和水平,是对各国政府和企业远见与智慧的考验,是驱动在低碳经济博弈内在动力,是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的诉求。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提升设计人才心理素养,内在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明确设计人员不同的目标与方向,找出各自最为恰当激发思维潜能发展路径,是对设计教育远见智慧的考验。
3.1 教育为先(路径一)
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讲话精神,是设计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首要路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
3.2 设计思维(路径二)
中国设计的未来需要的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思维。思如风发,高质量、多数量、新思想、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才。
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是人“心灵的创新能力”典型发挥,从宏观大背景出发,应用传统哲学战略式的“虚”“大”“空”,体现设计的哲学性,思维性,战略性极致的思想。通过辨证分析,总结设计纲领,提炼事物的魂。魂是事物最具有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最高无形资产,最具闪光点,最有影响力,最有精神极致取向的。找出事物的魂,以求核心优势的最大提高,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设计的美最大发挥,体现中国同世界“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思想的设计。
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设计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激发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领军作用,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3 训练启发(路径三)
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设计人才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已经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
3.3.1 借鉴思维导图训练。帮助开启每个人智慧,进行“创意思维”启发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发,是一种科学、易行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成效显著。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通过对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思如泉涌,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3.3.2 基础思维创意训练。爱因斯坦说得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比给他知识更重要。”不是“大题小做”限制思维的空间,而要学会“小题大做”。和“一题多方做”。开发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性联想中找到各种事物与它的联系。在差异中把握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思维尺度,在联想中、严谨准确、拓展思路、表现轻松,迅速做出反应。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不完全归纳法、类推法是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从而,使新思想不断涌现,达到创新思维潜能发挥的最佳状态。
3.3.3 发挥角色参与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设计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仅丰富想象,加深对设计理解,同时,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局限的内容。充分调动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到设计实践中。经历体验过程,释放自我潜能,蓄积情感意识,体验真实、多元深入,实现与对话主体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既丰富设计人才想象,又使心灵产生感应,激发思维火花,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汤姆·霍普金斯,国际销售培训传奇冠军。曾学习一期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短暂培训班,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找到开启“潘多拉魔盒”钥匙,使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成功,27岁成为千万富翁。
3.4 创新体制(路径四)
以社会资本为资源配置基础,将人的观念、经验、智能等资源组合在一起,对其发展导向、监测预警,展开全景式科学分析,进行描述评价,反映其发展变化和动态趋势,弥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不足,在世界各国实践中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按照我国现实释放与整合社会活力的社会创新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设计人才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设计教育创新应为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新贡献,赢得“国际话语权”。
结语:
关键词:环境 设计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看看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坐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客厅,你可能正被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你使用的书桌,你吃饭的餐具,你身上的时尚单衣和孩子把玩的玩具,这一切都是由设计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但是你是否想过在这美好的情景背后,它们是否真的是安全的呢?你可否知道它们正在散发出导致胎儿畸形或者还有致癌的混合物?可能通过你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你出汗的毛孔进入你的身体。你的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可能并不污染严重的室外空气要高更多。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开发商因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停的降低成本,选择劣质的材料;或者是对产品的研究与测试不够,造成材料选择的不合理。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去了解一下这个问题,自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开始了一种直线型的设计思维方式,即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以最合理的价格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换来大量而可观的收入。而这种单一的粗暴的思维方式,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对其他问题的忽视。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环境被我们摧残的岌岌可危。直到今天,我们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此时我们问题的遏制手段,却已经不足以弥补我们之前的过失。
而我们不能瞬间销毁和停止使用我们周围的这些产品,不可能一刀切的断定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好的设计。我们如果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那最好的决定无非是一种循序渐制的方式。寻找解决的方法,应该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采取措施,即设计手段。
我们将产品出售前的生命周期大致的分为四个阶段,概念、设计、生产与产品出售。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一个新的概念点出发,此时其对周围世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其影响力成几何的倍数不断扩大产品对周围世界的影响力。当一个概念变成一定规模的产品时,它已经成为了构成市场和人类生活的主要元素。通常我们在采取措施和法律要求的时候都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如突然抽查某一类产品,在发现问题后,禁止销售或者加强监管,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也不一定能够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会采取一系列的生产限制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问题依然总是层出不穷,措施如同亡羊补牢。怎样才能在影响面较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去处隐患,是我们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将问题解决在一个概念到设计这个过程,将会以最小的成本与最全面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此时设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产品而设计,而是一个管理科目,它统筹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设计过程如何才能达到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的期望呢?周全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方法是可能是解决之道。在做设计思维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特别的关注设计的三个思考的因素,即人类的需求,经济的收益,技术的支持。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称为设计平衡。我们在做设计开始,往往都是将这三个因素作为出发点开始产品的研发。而在评估设计的优劣时,我们又将设计的平衡作为主要依据,因为设计师,认为设计的平衡是一种简单而且全面概括设计的依据。但是在设计的发展的今天,不禁要问,这个设计平衡真的依然是全面的吗?在我们追求这种设计的平衡时,生态因素常常被忽视。首先,生态因素并不能简单的被设计平衡的三个因素所概括。生态因素是一个全面的问题,其不但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对现有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技术上,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生态问题是综合性很强,其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概念抽象,效果不明显,导致设计师对生态概念模糊,一不小心就将生态环保变成一种简单的口号,而无法做到实际有效。最后,因为没有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教育中缺少生态的关注,导致设计师和企业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在环保事业中重要的作用和产品研发中的社会责任,从而忽视了产品的生态因素。我们前文提到了,我们被各种形形的产品包围着,但之前并不是所有人意识到它们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时,设计平衡似乎并不是平衡又可靠的,这种二维的三角形思维方式在今天的背景下是不全面。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因素加入设计平衡中,构成一种三维的金字塔式更加稳固全面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设计平衡,或者生态设计平衡。而由新的设计平衡构架出的设计思维定义为生态设计思维。
生态设计思维的发展将有利于设计师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将生态因素考虑进去,这会保证在后面几步过程中,对生态的影响不但不会扩大影响,而且缩小其生态影响,或者不产生生态影响。这是崭新的设计评价方法,我们将人类的需求作为原点,因为在设计的初期,我们已经确定了设计的必要性。所以这是是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我们假设建立一个设计的坐标系,X轴为设计的技术支持性,因此来对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如技术的生态的影响,在设计中的效能,以及的技术的可靠性进行数据的统计。Y轴为设计的经济性,其关注的是设计的受益,设计的成本,设计在社会中,受益群体中和生态方面的经济影响。Z轴为设计的生态性,凭借和评估设计的在神态方面造成的影响和可以弥补的措施,按照计算得出生态指数。在这样的坐标系上我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坐标系上的一个“体积”,并将其称为设计的“体积”。而这种“体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设计好坏的一个指标和对比来评估一个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优秀的。这样一前一后的设计的设计思维引导,可以将项目充分的全面的设计思考,而不会忽视设计的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纳森 谢多夫.设计反思: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与实践(美) [M]. 刘新 覃京燕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产品设计;用户需求
0前言
产品设计是指有目的地整合线条、数字与色彩等要素,通过立体形式呈现产品。随着社会发展,各类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从性能拓展为功能、质量和外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品外观符合用户审美。
1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结合的设计理念,艺术思维具有显著形象性特征,科学思维具有显著逻辑性特征,两者结合的艺术设计思维,可为设计赋予不同的艺术价值,形成独特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需遵循市场原则及审美原则。其中,市场原则是指设计者需根据市场需求,了解产品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为产品的推广应用、市场开拓提供条件;审美原则是指产品的外观、结构等要素,需符合用户的审美,这样方可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目标。总的来说,市场及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设计者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可使设计者整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美感,使产品既符合市场的需求,又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可见,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
2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融合的对策
2.1体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从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入手,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使产品的外观、操作要点等内容贴合用户的审美及使用习惯,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日本索尼产品为例,在微电子技术出现后,电子产品呈现出显著的微型化、轻量化特征。索尼公司的设计人员结合用户对小型电子产品的需求,在设计中应用微型电子部件,通过流畅的线条设计、镁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形成小巧精致的产品外观。同时,设计者考虑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改变传统电子产品的黑白灰颜色,选择社会流行色彩作为产品的主要颜色,如浅蓝、浅绿和浅紫等,在当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可见,在产品设计中,艺术设计思维的融合需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作为基础,增强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2.2突出产品设计的内涵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会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调节产品的色彩与参数,从而呈现更完美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设计思维可使产品的色彩、参数配合更优化,突出产品设计的内涵,表达产品设计的想法。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需全面考虑企业文化、用户需求、设计理念等要素,优化产品的结构与外观,确保产品符合用户的精神与视觉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苹果的iPhone系列产品为例,第一代产品改变了传统手机的按钮设计,正面只有一个按钮,使手机外观更加简洁;在后续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不断改变手机的外观,使其体现苹果公司的变革理念。例如,iPhone6改变了传统钻石切割结构,使用更圆润流畅的弧形边框,为用户带来了更舒适的手机握持体验;iPhone7及后续产品中,设计人员将传统的耳机孔取消,用户可用充电口连接耳机;iPhoneX的全面屏设计,使手机更具科技感。
2.3注重产品的创新灵活性
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同质性现象,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设计者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因此,设计人员需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提升产品的活跃度。在产品创新中,设计人员不可拘泥于产品外观,需从用户实际操作入手,通过创新优化用户的操作,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产品体验。在产品操作设计中,设计人员可通过调试适应和用作他用等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实现产品的创新。调试适应是指通过对产品细节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用户的操作。以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为例,用户在向上滑动浏览器页面时,系统会自动缩小浏览器的字号,隐藏底部功能,为用户提供面积更大的浏览页面。用作他用是在产品设计中引用其他共性理念。如苹果的iMove图标,在用户快播时,用兔子图标显示,在用户慢播时,用乌龟图标显示,使产品设计充满趣味性与创新性。[1]
关键词:“为座而设计” 座椅设计 仿生设计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很多,而生活和工作这些大部分都是要座着进行,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座,特别是以座姿进行工作的人,每天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与座打着交道。因此“为座而设计”也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不但其设计除了材料运用得当及造型大方美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体的舒适度,当然更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眼光,因为现代的家居产品不但要满足其基本功能以外,更要有赏心悦目之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座椅外形有趣,而且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与仿生设计密切相关的座椅,对设计师而言,自然界丰富的自然生命形态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这些自然生命形态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适者生存法则的自然进化后,不仅完全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也接近完美。如将其融入新型包装,原来的几何线条将逐渐演变为柔和圆润﹑厚重饱满的有生命的线条。而且,仿生设计有利于突出座椅的个性,使其形态的清新、淳朴,返朴归真。
一、座椅设计与仿生设计
形态设计是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之下,产品的造型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显了出来,通过外观形态创新可以为座椅注入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个性化品牌价值,更加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核心力。
那么,座椅设计的外观融合了仿生设计的思维创意无疑也就给座椅注入了创新,创新是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目前创新设计理论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挖掘产品功能出发,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功能、新的用途,从成本设计理念出发,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运用这些创新思维和系统化创新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思考,以创造出更宜人的座椅形态。
以仿生学为基础,通过研究生物原型的功能、结构、形态、色彩及生活环境等特征并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便是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然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正是这样人类才更应该利用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思维为座椅的外观设计,我相信融入了仿生的座椅设计更加增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二、仿生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
从最早的古埃及的图坦卡蒙王座、中国古代牛形青铜灯到雅各布森的天鹅椅、蛋椅就具备了仿生在座椅的设计,运用仿生性思维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功能完备、结构精巧、用材合理、美妙绝伦的座椅,而且赋予座椅以生命的象征,让设计回归自然,增进人类与自然统一归纳现代座椅设计中的仿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态的仿生。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在外观形态上再现模仿的自然对象,直观地呈现出仿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传达出浓厚的情趣感和亲和力。使人们在仿生座椅中达到设计形式语言和艺术形式结构与座椅外观的更好的结合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气息和新鲜的体验以及座椅更多的情趣和灵性。抽象形态强化了自然事物的本质,给客观事物注入了艺术的活力,使其更耐人寻味,更富有意义,也更完美。也只有抽象性的主观性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的光彩和魅力同时在应用座椅形态高度概括提炼的形态更有品位艺术。
第二,功能的仿生。研究对象的生物原理,从功能出发,研究生物的结构形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除去无关因素,并加以简化,提出一个生物模型。使其应用到“为座而设计”的设计中去,运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的生存与适应自然,适应生存。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利用生物系统的优异结构和奇妙的功能,为我们生活而设计。
第三,结构仿生。不但在外形、功能上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更加可以利用它们特有的结构得到启发,从模仿大自然的外部结构;从一个重物的抛物线形曲面的张力与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叶脉发现交叉网状的结构,都可以从中达到更加有意的启示。不但可以使座椅结构更加坚固,也可以达到经济与外形美观和高效的完美结合。
第四,表面肌理仿生。自然生命形态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适者生存法则的自然进化后其表面肌理更加接近完美,座椅的设计如果和动、植物联系到一起,更加使其使其形态的清新、淳朴,返朴归真。例如:设计了豹子或者老虎的肌理的座椅,将其野性与灵性,融合时尚的概念,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力。
座椅设计的利用了仿生的形态、色彩、、结构、肌理等引发心理情感,借鉴了生物经过亿万年的“优胜” 的洗礼,它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使生活更加有情趣,更加灵动。
总结
“为座而设计” 运用了仿生的设计思维无疑是条解决设计问题的“捷径”,而且赋予座椅以生命的象征,使“为座而设计”计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倪海曙.视觉和仿生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2]江润华. 以仿生设计中隐喻之观点开发产品创意之教学研究.工业设计.2002(2).
关键词:设计思维;发散思维;理性思维;分析;合成
设计思维,是指用于调查界定不清的问题,获取信息,分析知识,并应用在设计和规划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的方法和流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通常被认为是结合换位思考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的新一代, 结合理性的分析和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虽然设计思想已成为当代设计和工程实践、经营、管理中的流行词汇的一部分,其更广泛地使用在描述一个特定的风格的创造性思维,对二十一世纪跨学科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回顾20世纪的大部分设计活动,可以查阅的“设计思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上。设计的“思维方式”的概念可以被追溯到赫伯特西蒙的1969年书《人工科学》,1992年理查德布坎南的文章,题为“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设计思想”表示通过设计来解决棘手的人类关切方面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是极具影响力的设计思想。今天有众多的人了解设计思想,包括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学术和商业利益座谈会上的设计思想的研究。这些都在促进优秀设计的产生。
一、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思想
设计思想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或解决方案为重点的思想,专注于现在和未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种类型的思维最经常发生在建筑环境中,也称为人工环境。
(1)布赖恩劳森的实验。 1972年,心理学家,建筑师布赖恩劳森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了解问题为基础的求解模型之间的差异和最终解决方案为基础的区别。他花了两组学生研究,一组是科学专业一组是建筑专业,并要求他们创建一套规定好的彩色块结构。
(2)分析与合成。 从古希腊开始的分析和合成,字面意思是“放松”和“拼凑”。在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过程,通过分解各部件或组件的实质性的整体分析。合成的定义是相反的过程:结合不同的元素或组件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和合成,总是相互补充。每次合成都是建立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每一个分析都需要后续的合成,以确定和检验其结果。
这并不是说,设计思想不使用分析,直接提出最终解决方案,但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设计思想家的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最终目标。然后创建具有关联性的分块进行解决,而不是直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发散思维与理性思维。设计,可以使用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探索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是提供不同的独特的或怪异的创意,而理性思维是能够找到的“正确”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鼓励发散思维创意许多解决方案(可能或不可能),然后使用理性思维,整理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的思考
设计思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围绕以解决问题为基础 。设计思维方法消除了设计人对失败的恐惧鼓励了原创精神,设计思维使这些早期的进程感到鼓舞,因为这往往得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三、设计思维的属性
(1)发现问题。设计思维是一个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方法,对于界定不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一开始就未知。应持有怀疑态度,这里反对以前的经验主义。提出问题出在哪里,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一些技术知识。
(2)尤里卡时刻(灵感)。“尤里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尤里卡时刻,就是突然有一个明确的前进路径。它是在周期点的合成和发散性思维、分析和理性思维、问题的性质都走到一起,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之前,这个过程似乎模糊,朦胧的和不明确。尤里卡时刻来临时,前进的道路是如此明显,回想起来似乎很奇怪,思考了这么久。直觉的尤里卡时刻。作为设计师从新手到专家,确切发生的尤里卡的时刻越来越容易辨认。发生这种情况,通过实践,根据其个人的设计过程中的反思,逐渐清晰
(3)阻力。设计的思维过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些设计思想的敌人是恐惧、犹豫,和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思想消极阻碍创意制作。一个设计师要达到的目标恐惧与其他影响是不断的。两者都是内部的心理犹豫的过程,可以分散设计者创建或解决方案的重点,怀疑作品的好坏。只能通过心理干预或借用其他的解决方案的办法和途径。
(4)方法和过程。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往往交替使用,但两者之间是明显差异。设计方法是所有技术,规则或做设计学科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创建用户文件,寻找和了解其他设计师的解决方案,创建原型或研究模型,心里分析图,问五个为什么的问题,现场分析症结等。
四、从科学与人文的差异
许多设计领域介于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工作在物理世界的存在。数学科学也可以说是设计学科中的一部分。设计中的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设计思维教育实践为了达到设计的目标要求,在当代设计教育中,各教育单位均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计划,从两方面对设计思维进行锻炼。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利用字母A进行30-50种变形美术字。在建筑设计中形态构成课程用一个方形空间,在上面设计不同的体块设计15种。这些方式都很好的体现出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另一方面讲授计算机、声光电等内容以加强科学方面的知识。
六、结束语
设计思维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设计教育中也经常以设计的逻辑来称呼。设计人在行业工作过程中,只有掌握有效的设计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在在诸多的问题中理出头绪,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戴志忠编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
艺术设计形象思维“想象”当谈到理性与性感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与其他思维方式极为不同的特征。
一、“形象”要素是其核心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其成功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艺术设计中的形象则不同,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
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艺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它要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创造性。第一个阶段,是掌握现实形象阶段。此时,想象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取大量具体详实的形象资料。这就为进入下个阶段做了一个现实预备,从而使形象思维的运转拥有了切实的原材料。第二个阶段,是选择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因素已开始启动,即通过蕴含在设计作品中的目的性和设计者自律的目的性对感性形象进行规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筛选出符合目的性的形象素材。
三、“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休谟曾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在想象的基础上将各类因素观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因为设计者经历过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已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融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势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并也因此极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那么,形象思维在进行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呢?从一般意义上说,设计者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深化法”。即通过对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深化,在思维中创造较为生动的新形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加工和深化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分化法”。它类似于图案中的写生变化,即由一种形象拓展出多种形象,并保持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它主要是以再想象为基础的。第三种是“变异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思维活动中往往带有某种虚构和幻想成分,同时也最具有创造性。设计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已有的形象资料基础上分解、组合、打散、构成为不同新的形象。
形象思维通过上述的特征及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作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设计者提供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是原形模仿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化法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以各种原始的生活形象为原型,通过深化法,以一种模拟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是目标消费市场产生共鸣,达到最终审美目的和实用目的,完成多种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平常 设计 思维
一、平常至极(“super normal”)设计物印象
一副碗筷、一条毛巾……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也不过来,不过用“平常”,“普通”,这些词来形容一个设计,可能是对一个设计师的嘲讽。在我们的印象和认识习惯里,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东西或许在脑子里留不下丝毫的印象,或者被理解为理所应当的出现和存在,就像公厕门上写的“男”和“女”,人人都觉得这好比是厕所与生俱来的功能特质。
这些“平常至极”的生活物品可能会被忽略在设计的行列里面,起初设计师Naoto Fukasawa拿他的椅子去参加一个设计展览,但结果却看不到影子,因为都被屁股挡住了,人们认为它并不是展品而是提供休息的道具。可以这样说,“Super normal”是那种符合生活本质标准的东西,椅子即为坐,杯子即为喝,这一种品质不受限于外在形式,而是关系到人们怎样在使用过程中对它们的感知。
当前的设计普遍偏离了它的原本,淡忘了设计师的基本职责,即照顾好这个我们生活的这个人造环境并努力改进它。而设计师们也害怕人们用“平常”来形容他们的设计,认为平常等同于无味。①“那些真正让我们生活变得不一般的通常是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不在努力的抓取人们的注意力,一旦让这些融入我们生活的产品消失,我们将无所适从,这些东西就是super normal”。
但是平常并不意味着无味,我们经常用实用,美观,易用,环保,创新技术这些标准来衡量设计,但是super normal的性质比起这些标准来更难于捉摸,那就是对生活本质需要的理解和实施。这里面的一个类别使这种产品,当你看到它时,会想这真的很普通,从来没想过是设计出来的,好像就是天生可以用来使用的。当人们期待着的设计元素被剔除了,人们就会觉得太普通了,没想到会这样平常。
二、“平常”的设计思维
设计大师里查德•沙普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再发明创造那些已经存在但没有人真正需要的产品。我们应该只创造那些人类真正需要的,现在还没有的产品”。设计者要尽可能的简单的思考。可是对设计而言,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熟悉,是不是也可以说它们看起来很顺眼、很有亲和力?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是不是也可以说:它们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些是我长久以来困扰又很混淆的问题。到底谁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恐怕得由生活的性质来决定了。
另外,不得不说,平常极至的展览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和人们对设计价值的不同理解有关系。我们的设计到底是应该给人以刺激(包括新鲜、新奇感,一种特殊的叙事引起联想,等等),还是参与到人的生活中,同人成长的过程联合在一起?又或者说这平常至极的另一面还是迎合了人们对于追求新事物的心理?因为平常至极就成为不平常的噱头了?
人们没法独立于生活设计出实用的产品,尽管美观,后果却大都相同,那就是提供人们视觉上的愉悦。对于身边的物品,方便的设计当然确实能够带来一些愉悦,但他的期望可能也只是能用就行了。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选择,他要在功能相同的几个产品之间选择一个。有些东西可能你在某一时刻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否顺眼,是否很具亲和力。设计出来的东西进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形成了新的习惯,习惯便成了自然。
在标识方面,也有很“平常” 的例子。这是在伦敦的取款机前标识出的一块ATM隐私地带。在公共领域,明示和暗示所产生的秩序也许就是完全两样,所以我们有各种指示灯,篱笆墙,标语等等。就在地上“画地为牢”,无需更多的设施和标语,而这也更符合人们原始的区域划分的行为:“圈地”,谁都看得清楚明白,也就不会越位了。
还有这个放鞋的空间也是一样,没有鞋架或者是鞋柜,同样有一种规整的约束感。这提醒人们不能漠视身边的东西,也许它们的优秀只是你没有去发现而已。而normal如果称之为设计风格,倒不如说是体现了设计的价值回归。且不说那些自以为是的设计怎样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设计那些东西本身,已经把设计师折磨得几乎不成人形了。追本溯源,可能是对平常的简单肤浅的解读。如果我说这是需要我们去找寻设计的本质,大家会质疑本质的存在性。
对于人来说,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无论是“刻意的”设计还是“超级平常”设计,都是一个个的物,只是不同的人对待的方式不一样。消费者在面对这些设计之后的物,又会掺杂进去很多个人的理解因素,这些有可能会偏离设计师设计时的初衷。
设计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既会有个人主观的因素又会有时代的烙印显露出来,如果不是作为纯粹的艺术设计,它是要体现它的实用价值的。即其中包含有各方面的问题,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个设计有什么作用,它能够干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始终是为人和社会考虑的,而其中的人肯定更关注的是这个设计对自己起到一个什么作用。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寻常人做寻常事中来分辨消费者的需求,观察孩子刷牙,观察老人喝水,父母亲推婴儿车等等。通过观察去发现改进体验的机会,而这些经常是潜在的东西,创新的所在。因此设计在这种环境下就更进一步本质化,满足人类生活的本质需求,也更应负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