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8:1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谈朗玉指出,郑州市各级科协要深入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中国科协八届二次全委会议和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持续求进,在支撑核心增长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力量上展现更大作为,为把郑州建设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建慧要求,全市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在“持续”上做文章,在“求”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桥”和“力”的作用,为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做出贡献。一是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围绕提升科技工作者水平,扎实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要围绕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科协工作能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郑州市科协主席吴予红代表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对2011年郑州市科协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新成立院士工作站7家,截至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数量已达38家,柔性引进院士74名;学术交流活动广泛深入,积极搭建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300余次,参加学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达30 400余人次,交流各类论文510余篇,举办不同层次科技人员培训班120期,培训科技人员53 000余人;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决策咨询工作进展明显,技术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普示范县创建取得新突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取得新进展、城区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果,青少年科普活动取得新成绩,社会化科普活动呈现新局面;拓宽服务渠道,着力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加大了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表彰力度,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协组织进一步健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
会议确定了郑州市科协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按照“四个重在”总体要求,运用“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搭建金桥工程,深化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服务、决策咨询和自身建设等五项工作,强力打造社区科普大学、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建议、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三讲一比”活动等五个品牌,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现在,我代表太平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及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九次党代会、区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镇二届党代会的部署,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尽心谋划、扎实苦干,使全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凝聚民心、倾注全力,推进中华民营经济园建设
今年以来,在区民营经济园建设领导小组和镇、村广大干部的艰苦努力下,民营园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月底,完成了启动区内5个村地上物的调查摸底和前期总体投入测算工作。同时,镇、村共同研究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宅基地换楼、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地上物补偿等三个补偿办法和一个总体实施方案。7月份,占地43平方公里的项目总体规划,最终通过了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8个单位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审会的审查。11月中旬,园区总体规划得到批复。园区的规划批复预示着4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有了一张金灿灿的通行证,也吹响了园区开发建设的号角。负责园区建设的区、镇、村的领导同志们,以对党和人民、对地区跨越式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决心、勇气,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忘我工作精神,拼搏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了园区各项工作快速、有序的推进。郭庄子、大村、前河和后河村已就征地及补偿方案履行了民主程序,并一次顺利通过。同时,招商融资工作势头强劲,现园区储备项目10余个,意向投资200多亿元。特别是与汇中置业签订了“中国北方物资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协议书。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目前,已与相关单位达成了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意向。港中路园区段道路拓宽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沿路拆迁工作有序进行,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
二、狠抓重点、突出特色,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按照开发新园区,巩固老企业的原则,在加快民营园建设的同时,加快现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和各工业小区基础配套建设,镇域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投资4亿元的220kv电站、投资9800万元的窦庄子35kv电站年底投产送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以星河集团为代表的相关企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影响,沉着应对,稳健经营,为全镇企业发展增强了信心做出了贡献。全镇乡镇企业今年可完成总产值82.56亿元、收入73.31亿元、增加值13.03亿元、利润3.50亿元,同比增长26.3 %、27.1%、28.7%、27.3%;财政收入完成417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32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积极为星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申请贴息,现400万元贴息已经到位,同时为飞龙制管有限公司、天津永兴福利造纸厂、宏远钛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争取技改贴息170万元。骨干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企业达到32个。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大新扩技改固定资产投入,全镇新扩技改及基础设施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39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实际内资到位资金1.2285亿元,外资累计完成139.1万美元。形成了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洽谈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强力扶持、科技兴农,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坚持以产业调整和产业化提升农业,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兑现粮、枣、农机、能繁母猪等补贴,促进农业强盛起来,农民富裕起来。积极推进种植业引进新、特、优品种,鼓励粮食生产,粮食总产量达到21291.6吨,扩繁优质大豆XX亩喜获丰收。建立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为目标,新建了冬枣保鲜库,组建冬枣种植联合合作社,形成了产、运、贮、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今年我镇冬枣喜获丰收,产量可达300万斤,党委、政府心系百姓,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发动,倾力促销,冬枣收益可达800万元。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新建畜牧养殖小区4个。加大动物防疫力度,确保防疫100%。积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镇19个供水站全部投入使用,确保全镇人民喝上安全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翟庄子万亩农田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成挖疏渠道88.4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3座,修机耕路13.5公里、新建两座排涝泵站、新打机井四眼、维修农田小型排灌站11处;完成抗旱节水工程1600亩。实施对青静黄、沧浪渠重点险工险段加固工程,提高了河道排沥和防洪能力,确保我镇今年安全渡汛。积极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完成大苏庄、苏家园生态村验收,申报乐福园、鑫园里文明生态小区项目。总投资300万元的崔庄旅游特色村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初步具备接待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四绿”工程,完成9个居住小区绿化工程,面积近3万平米,植树3万余株。高标准实施今冬明春绿化工程,完成荣乌高速太平镇段土地平整,已造林面积420亩,植树4.28万株,明年全部完工,形成连通靓丽的长廊景观带。
四、科学规划、建管并重,提升城镇功能品位
完成了3.1平方公里民营园农民还迁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宅基地换楼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目前,将还迁区纳入天津市第三批小城镇建设挂钩试点镇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总体规划批复已成定局。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方争取,我们把宅基地换楼的有利政策,积极引导并对接到中华民营经济园农民还迁示范区的建设项目当中,实现了政策共享。同时,园区的开发建设为示范还迁区的实施将提供资金平衡和农民就业保障,使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穿港路太平镇段翻修拓宽工程上土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1月初完成外运土方工程。翻修3.1公里太沙路,新建镇区2公里雨排。修建2公里窦周公路,对促进太平镇和吕桥镇两地经济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完成镇消防站主体建设。完成镇敬老院新楼主体和配套工程及污水处理厂收尾和验收工作。完成一、二期国债整理工作和二次土地调查、权属调查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已通过市级验收。高标准完成乐福园、欣苏园绿化、硬化、亮化“三化”工程。城镇环境序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位进一步提升。
『 1
五、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和谐太平
坚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1797人。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为全镇5056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进一步完善困难救助、帮扶保障体系,全镇共发放临时救济金195900元,涉及336户,843人;为低保户306户,714人,发放低保金936712元,;为五保户98户,发放五保金344625元。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镇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先后为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灾区募捐款物合计112万元。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村民自治率达到100%;高效、准确的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完成了文化部对我镇“全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复审和申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投资160万元建设的苏家园学校多功能厅,主体工程已完成,进入内部装修收尾阶段;更换窦庄子中学2吨取暖锅炉和太二中南教学楼室内供暖设施,改造太二中生化、物理实验室3个;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涌现了荣获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的苏家园学校赵玉红老师。实施稳定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保障重大工程施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任务。高度重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全年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积极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人武民兵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依法行政、注重效能,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建设高素质的机关队伍为目标,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为根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向镇人大报告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强化广大干部的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实干意识。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和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阳光规范操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坚持阳光政务,有力杜绝了各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发努力的结果;与镇人大代表的支持和帮助,驻镇单位的密切协作,各级干部的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务实苦干密不可分。在此,我谨代表太平镇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向为太平镇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关心、支持太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城乡一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好镇党委的权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将党委各项部署创造性地落实到政府每项工作中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不断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培植新优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发展为要、环保为先”,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给百姓创造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活空间;必须坚持实干兴镇,敢于突破、善于突破,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集中在狠抓落实上,全力营造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必须坚持继承中创新,尊重历史,超越过去,再创辉煌,要善于先进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实践,有效与我镇实际结合,推进太平实现新的有为跨越。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向融媒体形态转型已成为必然,当各家媒体在各自体制内酝酿或已经运行着“融媒体”中心机制时,金华的宣传部门想得更远,媒体步子走得更大,那就是从内循环的“融媒体”体系走向外循环的“融媒体”体系,让新媒体更大范围地为党委政府所用。
这个融媒体的思路就是:整合金华当地的声、屏、报、网、端等媒体资源,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来临时,化平时的互相竞争为团结合作,让各方优势充分发挥,对重大事件实现了最大范围最大力度的宣传与推广,又避免了内耗而产生的资源浪费。
浙报集团金华分社、金华广电总台以及金华日报是金华本地三家主要媒体平台,这三大平台里汇聚了四个广播频率、四个电视频道、三家报纸、三家网站、三个新闻客户端,可以说实现了对金华全市的宣传全覆盖,当这三家大平台为同一个热点事件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上共同发声,可以想象它的传播威力。而事实也证明,这样的一个更大范围的“融媒体平台”建设,已经为2016年的金华“两会”、2017年的金华市党代会、金华“两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声势。
二、多媒体整合 直播发挥最大效应
三家主流媒体分别通过“无限金华”(金华广电)、浙江新闻(浙报金华分社)、金华新闻(金华日报)三个客户端、FM104.4金华之声等,音视频同步直播多场直播访谈活动。
每场直播结束后,几个客户端把每场直播整理成文,归纳总结代表委员们讲话的重点,再进行二次传播。浙江新闻客户端还创新报道形式,通过图文和视频结合的方式,以“魔法日报”为由头,两会期间每天播出2-3期,传播广泛。
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金华新观察》则对每场直播进行现场全程录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对每一场直播访谈主题结合外景采访,播出多期专题,每天一期进行播出,同时在“无限金华”客户端、相关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播出预告与推送。而FM104.4金华之声则对音频进行精心剪辑,在整个频率中滚动播出,做到收听全覆盖。
据统计,2017市“两会”期间,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无限金华客户端、金华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收听收看5场直播的人次超百万。
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的《两会直播间》专栏总阅读人次超20万。
每场直播通过无限金华APP观看的人数有1万人次,通过FM104.4收听人群超过3万。通过金华之声和行风热线官方微信推动的精剪音频点击量过万。在《金广早新闻》播出的融媒体直播间专栏点击量1.3万。在金华之声的官微“两会专题网站”点击量过万。
在金华新闻客户端,《金华两会直播间①:剿灭劣V类,打好攻坚战》视频直播以及图文播报点击量突14.2万,《金华两会现场直播间②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点击量达到11.8万。
三、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共显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下,新媒体崛起迅猛,其势咄咄,它们正全方位地挤压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权威性、影响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情势下,扬长避短,坚守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方面,浙报集团金华分社、金华广电总台、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通过不断的磨合和沟通,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抱团取暖,精诚合作。
1.理念先行,形成共识。
科班学习新闻采访学的大学生学的就是如何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挖掘到别人挖不到的新闻,刚刚入职的新人一定会被告知,新闻靠抢,遇到好新闻一定不能让。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这样的赶、挖、抢,看成是以一种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但同时,它也往往成了同行排斥,甚至是相互角力,相互做无谓损耗的现实。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媒体所面临激烈竞争的态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该如何处理好与友台、友报的关系。很显然,面对强大的新媒体,崭新的受众,要生存,要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只能选择联合作战,只能集各方力量来构筑适应新媒体新形势的格局。继续各自为阵,分散作战,只能被新时代暴击,以致尸骨无存。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打破成见,拆除藩篱,收拾起精神,共同携手,应对危机。
2.精心谋划,精细实施。
下定决心,三方联袂,要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传播互融”的理念落地,化为实际的步骤和程序,我们依然要做很多工作。从前期的走访调研,定调子,划圈子,到报道方案的策划,最后到精准的实施,我们不知道开了多少次碰头会,磨合,修正,开脑洞,不断聚合积累,最后形成了良好的平台。以2016年金华市两会期间“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大型新闻行动为例,我们采取的是三级媒体联动的机制,在原有金华之声广播联盟的基础上,聚合了省、市、县(市、区)三级媒体资源。该新闻行动除了在金华广电总台的声屏报网端各个媒体平台播出之外,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及永康、义乌、东阳、武义、兰溪、磐安、婺城、金东等各县(市、区)的声屏报网端也同步进行报道,形成了媒体矩阵,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同时,参与新闻行动的 16家媒体集声、屏、报、网、端五大平台,采用了声音、视频、文字等不同的传播介质,根据不同媒体之所长,推出直播、系列报道、访谈等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覆盖了不同的受众群。
3.培育品牌 延展效益。
传统媒体的优势之一,在于有一批具有良好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这些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品牌是传统媒体坚守阵地的桥头堡。在建设金华融媒体平台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就将其作为一个优秀品牌来设计来实施。一方面,我们加持了最新的传播理念,让先进的思想引领我们前进,另一方面,我们从人员资源配置,技术保障,到节目策划、组织实施各个环节都做到优质精致,从打破新闻节目只求快不求精,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的思维惯性,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新闻,兢兢业业做品牌。尽管打造融媒体平台的品牌建设为时不长,但是,我们已经尝到了品牌建设的甜头,我们已经开始分享品牌建设的红利。像2016年推出的“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大型新闻行动已经成为一个党委政府宣传主旋律的平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江涛在批示中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各地宣传部门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传。以行业或者产业作为纬度,展开报道。
4.打破常规 优势共享。
在2016年“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大型新闻访谈直播活动中,我们尝试在访谈地点说选择新的路径,除了常规的直播间、会议室访谈之外,我们将访谈地点延伸到乡间地头,工厂车间。这样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是访谈地点的转移,而是通过老百姓、企业的扎扎实实的参与,形成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局面。不但访谈更接底气,更加生动,效果也更加务实。
今年金华多家主流媒体的融媒体直播在创新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设立媒体记者和大学生的观察团,在现场与嘉宾和主持人进行交流。这一创新同样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不但打开了主持人、嘉宾的思路,拓展了现场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更是现场的气氛达到了热烈、活跃的程度。
当副市长吴刚用铿锵的语调宣布会议结束时,会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本刊记者迅速查看时间——不到16点10分,距14点30会议开始,仅1小时40分钟。
“厉行节约、勤俭务实”,这次会议开得清爽而高效。议程短了,内容却更具针对性。2012年重庆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2013年又有哪些新的部署和安排?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会议。
2012年,重庆教育发展收获累累硕果
过去的一年,重庆教育发展成绩喜人:全市教育总投入创历史新高,财政投入超过500亿元;城市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500元/年、初中700元/年,市属公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000元。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直接结果,就是重庆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2012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西部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95%,就读优质高中学生比例达到6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8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4%。
会上,市长黄奇帆指出:重庆教育的硬件逐渐改善后,教育投入主要从基建经费向运行经费上转,大幅度提高生均经费标准。这样,学校活动的能力就能得到极大提升,产学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切实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坚持办有用的教育,教育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加快教育改革,破解群众关心的教育难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投入占GDP4%之后,关键是把钱用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好学生
黄奇帆说:“加大教育投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键是诚心不诚心,懂不懂教育,理解不理解教育,看不看得见教育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战略的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是教委、学校把钱用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好学生。”
黄奇帆指出,近年来,全市教育成果喜人,培养了一批批学子,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人才红利。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最本质的成果就是学生。要按照党的十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
在新的一年里,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发展,首先要抓好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均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既要解决好库区移民学校欠账问题,又要抓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培养和转户居民子女就学保障工作,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的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偏远地区要多建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尽可能社区化、属地化。
第二,要全面做好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免学费政策,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三,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围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要抓好师资培训,保障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下大力气解决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奏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强音
会上,市教委主任周旭做了教育工作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更加注重均衡普惠、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民生、破解教育难题;更加注重调整结构、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
周旭对2013年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全市教育系统将以“优配置、促均衡,调结构、提质量,推改革、解民忧”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立德树人水平、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和改善教育民生等九项重点工作。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在讲话中重点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课堂育德为抓手,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以新媒体建设为突破,拓展育人途径;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育人能力。切实推进“文化塑魂”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准,进一步转变政风行风和工作作风。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会议结束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们站在市教委办公大楼外的空地上交流感想体会,久久不愿离去。午后的阳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也映照出重庆教育的美好未来。
2013年,重庆教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已经明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强音已经吹响。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也离不开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的智慧与汗水。唯有凝心聚力,用情用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汇聚方方面面的正能量,始终抓住育人根本,抓住质量和公平的重点,扎扎实实按照规律和需求办教育,教育事业才会迎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蓬勃春天。■
2013年重庆教育9大重点工作
(摘要)
一是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点,继续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建好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服务平台。
二是提高立德树人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学生体质,因地制宜开展艺术教育。
三是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落实“减负十条”和“提质十条”的规定,继续推进“卓越课堂”行动计划,鼓励推进区县域和学校培育特色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导向的督导评估。
四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制度设计,统筹中高职人才培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五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好教育部高教“提质30条”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启动高等教育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三特计划”。
六是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城镇按师生比、农村按班师比配备教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教师全员、特殊岗位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七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试验区建设,抓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重点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加强国际国内教育交流合作。
关键词:人文廊坊;社会建设;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09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8日
廊坊建市20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的理想之后,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沉沉浮浮,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发展动态说明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如同19世纪、20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须人道化,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创建一种新的伦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伦理,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单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廊坊”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现。“人文廊坊”内涵阐释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设要落脚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是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市民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体体现,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人们都有责任来共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倾向于就业,要在大项目上拉动就业,要在管理上调节和促进就业。而民营企业要能大力吸纳人员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要能主动转变观念,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2、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廊坊市民。着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市区学校建设,新建部分小学及幼儿园,扩建改造中小学,缓解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现状。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车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按照国家三个1/3的标准,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区旧住宅小区水暖、外墙、路面等硬件设施及社区环境,规范提高物业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
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使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防控体系和妇幼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廊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卫生急救资源,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剂、瘦肉精、注水肉、地沟油和奶制品、酒类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三级联保责任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文化产业的壮大,同样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内涵与张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血脉,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主城区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性设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全力打造“5·18”、“热气球节”等独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吕端和龙凤文化两大文艺精品品牌创作工程,着力抓好龙凤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传,打造龙凤之城特色品牌。继续打造吕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吕端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精神,扩大吕端文化的影响。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属高校的投入,以现有的东方大学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和途径,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专家讲座让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养料;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更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扩展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构筑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城市历史的手段。
文化产业的壮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张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与产业有机结合,与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廊坊依托“5·18”经洽会、“9·26”农交会,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为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利用一些大型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须看到,廊坊的文化产业还很不发达,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逐渐增强,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适应群众这一需求,不断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抓紧扶持打造一批新兴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设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关键词] 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防城港
[作者简介] 赵成江,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广西 桂林,541006;刘俊杰,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4-0044-0004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化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而城镇化能够有力地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就是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两者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报告提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互动,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近几年来,广西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进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简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程序,指导各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防城港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6%,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进器,促进了防城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防城港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无论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水平都远远还未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充分认识工业化与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为加快防城港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提供驱动力。
一、防城港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态势
(一)工业化现状
防城港建市20多年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7.347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7.5亿元,工业总值也由1993年的4.1299亿元增加到了199 亿元。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结构由1993的0.36∶0.24∶0.4调整为2011 年的0.14∶0.53∶0.33,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45.3%。立足港口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建设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工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较多,如人均GDP水平、工业化率、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等。本文选取工业化率以及产业结构衡量防城港工业化程度。按照工业化率划分,当工业化率达到40%~60%时,即处于工业化中期,如图1,2008年防城港工业化率首次超过40%,2011年已经达到45.27%,可以认为防城港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011年底,防城港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53%,远远超过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33%。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且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时,就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据此判断,防城港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防城港市以大城建为核心,突出“滨海、门户、生态”三大特色,按照“三湾三岛一核心六组团”的总体布局和“四沿线、四片区、两景区、两改造”的建设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百项工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至2011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8.9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突破50%,基本形成由“一个中心城区——三大城区——十六个镇”构成的城镇体系。
衡量城镇化水平,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从上图2明显看出近年防城港市与广西及全国城市化率相比的情况。2011年末防城港市常住人口87.84万人,城镇人口44.08万人,比2005年增加12.3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0.18%,比2005年提升9.5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比全区高出8.38个百分点,比全国只低1.09个百分点,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可以说,防城港的城镇化相比于区内以及全国来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现状
按照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时的速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判断一个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关系可以用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2011年防城港城镇化率为50.18%,工业化为45.27%,它们的比值为1.11。同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工业化率为46.8%,它们的比值为1.10。与全国平均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以及它们的比值相比,防城港均相差不大。直观来看,防城港的城镇化率略微高过工业化率,与全国相比也相差不远。但从全球的情况看,防城港的工业化率相对于城市化率而言,还是偏高不少,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非理想的“两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城镇化率为50.9%,与防城港相当,但是工业化率仅为26.1%,远低于防城港。防城港“两率”( 即城市化率/工业化率)比值为1.11,全球的平均比值为1.95。(50.9%/26.1%=1.95)。防城港的工业化率相对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一倍,在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率的提升中,远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就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为4.1,即城市化率高达工业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城市化率除以工业化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高于防城港,可以说,防城港的城镇化任重而道远。
从上表1可以看到,近些年来,防城港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学者认为已经偏快了。但是跟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防城港还是处于“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地步,从理论上来说,防城港的城镇化相比于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防城港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化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效应滞后
尽管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轮驱动对防城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从横向对比看,仍存在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工业装备水平较低、城镇经济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偏弱、很多城镇性质和功能不明确且缺乏特色、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等问题。
2011年,防城港市GDP为413.77亿元,在全区排名第13位。由于工业化率相对不高以及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对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力度仍显薄弱,对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不明显。虽然从数据看,防城港在2011年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但这其中包括很多居住在城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由于没有城市户籍,不仅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福利,甚至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延缓了工业化进程。不仅如此,由于防城港城市化远滞后于工业化,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进入城市,工业品需求的本地市场没有启动,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阻碍城镇化进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农耕时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工业上,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上来看,三次产业吸引劳动力的大小不同,对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也不同。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吸引劳动力能力及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工业内部产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又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最大。虽然近几年防城港工业发展迅速,但对于能够充分容纳企业周边城镇富余劳动力的传统产业重视不够,导致工业化进程加速,但劳动力吸引能力没有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三)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理想的城市化进程应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推进, 融合发展的。而防城港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则滞后于工业化,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功能还不能满足工业化进程需要,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生活环境等城市生活功能也不能满足工业化积聚人才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不齐全,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目前中心城区里仍存在城中村,县级及以下的小城镇存在许多低层次的落后面貌。城市生产服务功能水平低,影响产业项目引进建设。相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脚步,防城港的城镇化进程有些滞后。
五、加快防城港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面对防城港工业化、城市化相对落后的状况,要实现其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决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及政府所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把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作为防城港当前和今后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融合道路。
(一)坚持科学布局,着力优化城镇规划
科学规划防城港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明确其城市空间结构、职能特点、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把“三岛三湾一核心六组团”的城市框架作为防城港市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中心城镇、重点镇、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对一些经济无特色、区位无优势、资源较贫乏的乡镇,可以通过区划调整与相邻的乡镇合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注重塑造具有特色的城镇建设。结合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特色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推进建设。
(二)大力发展临海港口,以大港口促大工业发展
推进防城港市的工业化进程,必须立足港口发展临海工业。港口、物流和工业,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来,要利用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以物流促加工,以加工促港口,实现以港口带动临海工业发展的新突破。在政策制定上,要从过去的“以港立市”转变为“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初步形成了“前港后厂、前港后区”的格局,实现了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发展的新突破。在新的形势下,在保持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同时,通过加快建设更大泊位和实施多元化经营,实现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的迈进,把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以港口为主业,运输、物流、加工工业多业并进的现代化产业集团,才能适应港口自身发展和整个防城港市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培育防城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防城港六大园区的发展,建立工业经济增长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做大园区经济规模。同时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使得现有成果尽快应用到现实,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城镇化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切入点要落实在工业园区。工业区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明确六大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园区功能定位,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进驻工业园区,并培育形成特色产业群。重点做好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全方位融合,避免单纯追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要素而忽视城市发展要素,形成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二元结构。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推进产业发展重心向工业园区转移,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2]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经济地理,1999,19(6).
[3]郭可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何卫东,张磊.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0,(6).
[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
[6]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12).
[7]朱海玲,龚曙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和互动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3).
[8]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
[9]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10]周其仁.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J].中国对外贸易,2012,(5).
[11]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6).
[12]仇保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
[13]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