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武术论文

传统武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8 15:08: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武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武术论文

篇(1)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环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导致居住较为分散,居民之间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间的交流,导致武术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当时的发展情况并不算文明进步,因此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无法改变,就导致传承武术的范围只局限于家族之间,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响下,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两朝所修建的苗疆边墙,使得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封闭式的影响。这些对武术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武术文化,导致苗族传统武术只能呈现重复性的循环发展,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闭塞性而导致的。

2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

2.1苗族传统武术简介

苗族武术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几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25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苗族武术是中华武术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武术几经演变,不断地吸收民族文化涵养,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而其实,苗族传统武术的出现与发展,与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2.2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且不说苗族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主要始于原始民族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当时的苗族人民为了生存,采用击打等方式与野兽进行搏斗。而现在历经千百年的积累和演变之后的苗族武术,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两代时期。当时的明朝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明军政府与苗族人民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其损失简直不可估量。在这种与苗疆地区大规模军事的冲突过程中的损失让政府无法负担,因此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大规模修建苗疆边墙,对苗疆地区采取了隔离与区分的方式。清政府更为残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拨不同地区苗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来达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这种强硬的压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与日俱增的反抗情绪。在这种被垄断的情况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随着这样一股热血的斗志,与此相对应的出现在苗族人民之间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历来是封建统治者征讨的对象,因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边疆地区,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这种武术的普及程度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明清时期的苗族人民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侵略和歧视所持有的态度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这种奋起反抗的现象让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无可适从,因此,战争就成为当时不可避免的主题。从历史上看,苗族是中国众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与封建统治者发生反侵略战争最频繁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知,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识不但没有磨灭殆尽,反而日益增长,保护自己家园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开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习武过程深受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那种不抗威严、面不改色、拼死抗战的态度占领着苗族习武者的内心。这些内心的思想活动也出现在武术当中。苗族武术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杀,以军事战争为目的进行习武训练。其价值功能就是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毙敌人。为了实现这种军事目的,苗族人民开始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锻炼自己的体格,这就是苗族武术出现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发展,社会需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也逐渐展现在对于武术文化的需求方面。虽说武力冲突和战争是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出现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高涨情绪是苗族传统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强大推动力。正如上文所说,明清两朝的压迫促使了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封建统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随着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日益和谐,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之后,苗族传统武术也开始吸收和接纳来自中国大地各大武术系别的精华,如少林寺武功、武当派武术等,使得苗族传统武术的拳种更加丰富多彩,武术系别更加精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战争已经成为不再提起的话题,民族关系也日益和谐,民族矛盾也相对缓和,民族冲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这种情况下,以前以搏斗技能为主要价值导向和追求目标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今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已经囊括了强身健体、文化娱乐、竞技体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程度有关。由于人们现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传统武术更多的要朝着表演性、娱乐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现在的苗族武术中还增添了舞龙舞狮的内容,这些都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发生的文化价值导向的变化。现在的各种苗族武术活动已经成为健身娱乐的必要选择之一,并且在节日的庆典、祭祀联欢活动中也经常看到苗族传统武术的身影。在时代的引领之下,现在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已经有了崭新的内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3结语

篇(2)

一、时间和地点

2007年10月18―21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议题

研究探讨武当内家拳法、民间传统武术继承发展对策方略。

展示武当武术新近挖整的功法套路,交流武当内家拳法、功理及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成果。

(二)主要形式

中华武术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座谈会。

资深专家、教授专题讲座,授课解疑。

武当内家拳传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评奖。设挖整传统项目奖、名家表演奖、优秀论文奖、特别推广贡献奖四个奖项。

考察武当武术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

三、 参加人员

特邀国家武管中心、武术研究院、各大体院、有关部门领导和资深武术专家、教授。

海内外各武术团体、馆校、武术名家、名人、传人。

民间太极、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极拳等拳派传人。

武术爱好者和一切关心热爱中华武术发展的仁人志士。

四、日程安排

五、奖励办法

挖掘传统项目奖:新近挖整的武当内家拳功法套路,特点突出,具有推广价值,演练水平较高,有传承的史料,经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0-2000元,并推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当杂志上刊登宣传。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优秀奖:参加武当内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300元,颁发证书。

优秀论文奖:参加研讨交流的论文,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论文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并可结出版发行。

特别推广贡献奖:为弘扬武当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经大会组委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光荣称号。

大会向参加会议的每位代表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

六、参加办法

凡愿意参加大会人员,请与大会办公室联系,索取报名登记表或从武当杂志网站下载(省略)。

大会收到报名表,登记审查批准后,发给会议通知及正式代表证,正式代表需交会务费600元(包含三星级宾馆食宿费、考察费),不足部分由大会补助,有论文参加评审者,需交评审费100元,论文必须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会办公室。

参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费100元,在报名时寄交大会办公室(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前)。

参会观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会会务费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大会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参会者可提前报名,同时把论文、习武简介、登记照片(二寸半身照二张)以及相关材料和费用寄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七、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邮编:442700湖北省丹江口武当杂志社

联系咨询电话:0719-5223531(马老师)

篇(3)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本文通过现状研究,历史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地方史志对山东省武术流派追本溯源,阐释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并以山东省济南市鸳鸯门武术流派为个案,考查其内在的武术文化,动作内涵以及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以期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研究现状与分析

传统武术流派分类方法众多,观点各异。

扬州大学邱瑞在《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一文中提到传统武术流派可根据“刚柔长短”的分类原则及“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整合拳种,。他提出传统武术可以分为“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并蓄”等门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段克发在《武术各拳种流派共性探析》一文中提到武术流派当以长拳、形意拳、太极拳、南拳和散手等方法分类。

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开始进行武术流派整理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徐烈在博士论文《关东武术文化研究》中介绍了关东地区武术文化特点;邱世海在《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从客家迁徙环境出发研究了客家武术的发展轨迹,陈述了客家武术形成的原因。有关山东地区武术流派的形成,山东省武术流派的分布,山东省武术拳种的发展,目前鲜有论述。

有关地域武术流派发展的研究较少。

每个流派在武术技击、训练方法、套路形式以及练习要点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此前,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对中国武术流派进行整体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武术流派的个性及其产生这种个性的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属于单一维度的研究模式。

传统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与分析

许多传统武术流派因缺少传人正濒临消亡。

随着社会进步和中国社会稳定、和平地发展,再加上现阶段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竞相追求“时尚”和“利益”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而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不管哪个拳种何门何派,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甚至需要进行多年苦行僧式的探索,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速成。更造成那些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人们难以耐住寂寞而脱离原来的愿望,而去社会里追求所谓的个人经济利益去了,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统武术套路有两千多种,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拳种仅129种,且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里消亡之陕,可见一斑。

竞技武术的过分夸大,忽略了传统武术的存在。

目前,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都是竞技武术的比赛,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也仅仅是几个拳种的参与。诸多的传统武术套路被遗弃在武术竞技之外,进入不了群众百姓的视线,而只能在市井之间默默流传,生死存亡系于上天。

现代武术规则的限制,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当前,传统武术比赛多是武术套路演练的比赛,一般从套路演练的风格、劲力、动作的工整等来衡量演练水平的优劣。因而也造成现在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格斗技能下降,形成“会说、会练、不会用”的现象。我们若不及时警醒,曾经以出色的技击效验令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武术,若千年后也许只会剩下一具空壳。

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还不尽如人意。

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多停留在自身感觉和师傅流传下来的拳经里,人们(包括习武者)对传统武术中各种名称、现象的理解多是一头雾水、混混沌沌。如何弄清它的技术技法特点、功法特征及分析技术形成的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壮大

山东省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仅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承认并公布的29个全国武术之乡中山东省就占了6席,分别是淄博,博山,东明,单县,台儿庄和莱州,首批全国先进的40个武术馆校名单中山东省就有8个武术馆校入围。从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开始,一方面挖掘整理山东省武术流派,武术拳种的内容,分布,以及每一流派或拳种的文化,技法及训练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整合山东省武术文化,山东省地域文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武术流派的内涵。

传统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发展与分析:

山东省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创始人是山东省周永祥、周永福两位先生,他们二人穷毕生之力,博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的鸳鸯门武术门派。鸳鸯是动物的名字,取鸳鸯作为门派的名称并不是它的原意而是“鸳鸯”的寓意,意在阴阳。该门派理论宗旨肯定阴阳的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天地万物寓阴阳之中。虽然武术套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在阴阳变化之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鸳鸯门功夫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第二代掌门人是姜周存教授,门人众多,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各地市,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也有专门的鸳鸯门分支,国内其他地市也有。鸳鸯门以内家拳为主,在武术理论与哲学基础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技术体系。

篇(4)

论文摘要: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更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类审美情趣之功能。在科技的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武术的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现状相比,传统武术对于创造和谐社会、缓解人们心理压力,以及在培养人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作用越显重要,形成对现代生活完美的补充,可是,对于传统武术美的定位和评价,目前尚未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传统武术美进行再认识,旨在为揭示传统武术美提供一点借鉴。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较,传统武术有着现代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同时存在,无疑会给人们在心理是得到一种放松和喜悦,让人们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大自然中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大自然中感受哪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由境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切身感悟。那么,传统武术的美到底在哪里?我们又如何去定位和审视这种美?我们都知道,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传统武术的美就必须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去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1对传统武术“美”本质的定位

中国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占典美学形态与现代美学形态。传统美学就是古典形态的中国美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一种美学概念[lj。西方美学更多地是探讨美是什么,中国传统美学则探讨美在哪里,抛开西方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人生真谛的感悟。武术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类与自然长期斗争的结晶,我们知道,在文字和语言贫痔的原始社会里,如何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如何体现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显然,语言与文字是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时候,人类就采用“手舞足蹈”的原始方式来传达他们与野兽搏斗的方法和技巧,展现他们骄傲的战绩,抒发着他们力图战胜自然的内心世界,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就为武术的原始萌芽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武术作为最原始的传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方式就随之产生了。武术产生之初,主要是用于原始的抒情,欢庆,以及祭祀和图腾崇拜等活动。那么,武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功能呢?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的祭祀和图腾仪式上,一切病魔,丑恶的东西是被彻底地排除在外面,他们向上天传达的是世间最美好的愿望,以此来求得上天的保佑和施舍,体现出原始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武术作为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心理,因为在原始人的内心中,通过武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健康,而且,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同时,通过武练还能给他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类体会到自然之美。当所有的这些都被赋予到武术之中,就形成了武术有大美而不言的切身体验。可见,在原始人的心理,武术成为正义的象征,成为美的化身,是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

武术美的本体实质在于“意象”,“象”既是意象之本,也是美之本,无象则无美。传统武术美表现为“意象”的产生及向境界的升华。可以认为,“意象”是传统武术美的本体,无象,则传统武术的美也就不存在对于“象”外显,武术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即传统武术的“四美”:形美,神美,德美,道美。在整体统一的状态下,形成r“象中有四美,四美中又各有其象”的完美体悟。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养,进而到“德”之内修,最后到“道”之升华,是一个完整的修炼过程,这个过程与传统美学对于美的层次划分是一致的。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认识发展经历了由“象”——“意象”——“意境”——“境界”四个阶段。“境界”既是“道”,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传统武术之美,是无法用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述,武术的美实质上是人们对于武术现象的一种内心感悟,这种美能让人由此及彼,由浅人深,由有限到无限,由个别到一般,由现实到理想,由情理到哲理引出诸多的联想与想象.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种“有”与“无”的统一也正是道家追求的“道”。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美的本质在“意象”,“象”怎么可味?因为“象”中有“道”;“道”怎么可观?因为“道”在象中。“道”是最高的真,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是中国人对对传统武术最高境界美的追求和体悟——美在心中.美在感悟。

2对传统武术“美”体验的定位

武术有四美:“形美”为传统武术美的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武术这四美,实际上是“同质异构”现象,这里所说的“质”实质上就是“味”,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美的体验论系统。传统武术带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无论是观众,还是裁判的心理,对于传统武术所展现出来的美更多地是感觉到一种“味道”,这种“味”不只是视觉上的刺激,而更多的是用心去品尝,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沉醉在传统武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之中。因此,对于传统武术美的感受,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地发现武术的美,单靠视觉这种“主客两分”的认识是不能够全面地把握传统武术美的内涵,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其次,“味”与“视”相比更具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审美意义。“视”的前提,是主客保持一定距离,这样便于主体观察。“视”的优点是把握的材料清晰,相对较为全面,但是,“视”通常被看做认识的主要感觉传统的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是“物我两忘”。“物我两忘”,是精神上的,这个忘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忘掉,它揭示审美的颠峰状态,主体那种“神与物游”的高度自由。而“味”正是这一状态的表现,“味”的前提,则必须是主体与客体相接触,它对对象的把握也许不全面,也不清楚,但是更细腻,更微妙。这种把握主要是一种体验。因此,在传统武术中,“味”更多的是用于对传统武术美的把握,这种把握又必须是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刘一于传统武术的美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

3对传统武术“美”的品评

3. 1对于武术形美的品评

形美一外练筋骨皮,武术之“形美”是武术运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视觉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于“形美” 的评价.不能够只着眼于武术外在的表现形式,应该站在“和谐统一”的高度上对其进行整体的定位。武术之形美是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来展现出的一种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例如:长拳中的“十二型”、象形拳、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它们的外在动作素材无一不是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无私奉献,武术就是通过外在的形来展现自然的力量。这充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出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对于许多通过人类劳动而创造出来的武术器材,无论它们的形状如何,都只能被看作是自然人体的一种有机延伸,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因此,对于武术形美的审视就必须透过外在的形,寻找到武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本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得到那种“得其意而忘其形”美自由境界,才会对“不射之射”超越状态的深刻理解。笔者认为,武术所追求形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形体美来达到一种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通过形体的训练和运动展现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魅力。正如太极运动,人的境界完全融人自然,心中无我,我就是自然,达到了这种境界,把自己完全融人到自然当中,才能真正地发现自然之美,这时候,人们自身不足已经被自然之美完全地融合了,武术运动正是通过尽善尽美的外形去追求自然之美。

3. 2对于武术神美的品评

神美—内练精气神,武术之“神美”主要表现在精神,以及运动的节奏上。对于“神美”的评价,要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寻找它根源,同时,还必须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其进行定位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区别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之“神美”与西方体育所表现出来的神美有所不同,虽然都是与各自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紧密相连,但是,两种文化对于美的认识和态度是不同的。西方文化从“有”出发,以求“真”为目的;而中国美学本体是“道”,以体“道”为目的。因此,武术之“神美”是对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生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境界,是人们心理活动外在表现,对于武术神美的评价,同样要站在整体统一的高度上,除了要看习武者的精、气、神,还要对他们的人格魅力有一个衡量,这样,武术之神美才能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对于武术神美的审视才能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武术之神美是实现武术“意境美”的纽带,是体“道”阶段,没有这个阶段的苦修、苦练是很体会到意境美的自由。同样,我们要以武术那种最高境界的美来指导武术“神美”的发展方向,不能把武术“神美”看作是武术美的本质加以大肆鼓吹,给武术之神美添加本不该有的神秘色彩。

3. 3对于德美的品评

德美—尚武崇德,以德服人。武以德立,武术从一开始就将自己与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在武术蔚为大观的同时,武德也自成系统。武德不仅是约束习武者的规范,更是武者对社会的承诺,基于此,武术始终在其技击的身影背后有着一副儒雅的面孔。这也使得武德之美超越了武术自身,而成为武术的灵魂。所谓武德就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也就是习武者的道德。对于德美的审视必须从习武者平常的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方面加以整体评述。如:服从国家,注重节气,秉公仗义,不畏,遵守公德,做文明公民,而且要以高尚的理想情操要求和约束自已,不以势欺人,不以艺压人,舍己为人等。道德之美为最美。中华自古即以礼治国,当代则提出以德治国,可见,道德是文明古国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武术之“德美”始终贯穿在“形美”、“神美”、的各个阶段中,可以说“德美”是习武者的外练、内修过程,是习武者自身素质的提升过程,是实现武术“最高境界美”的桥梁和心脏,是实现武术最高境界美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追求武术最高境界美为目的,进一步规范武术之“德美”的内容,修炼的方法,以及对武德的客观评价体系,真正地使武德的修炼成为追求武术“最高境界美”的一个重要核心组成。

3. 4对于武术道美品评

道美—“以术求道”,“天人合一”。“道”既是“意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同样,武术的“道美”用语言是不能准确来描绘。“大道无形”,道美的实质与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大美”是一致的,是人们对于美感悟到的一种“境界”,“道美”实质上是美的升华,是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塑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美的体悟,而这样的感悟是最真实的,而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是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意境美不仅来源于运动的本身,来源于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精神的感悟。中国古典美学历来强调审美对象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始终高奏着美、善统一的根本性主题。“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意即意境,而意境美是含蓄的,需要人们用心感悟方能体认。故此,武术的艺术本质及价值不仅仅体现为技术上的熟练,而且体现在武术表演者的身心不断处于新的体验之中,使习练者在演练过程中产生无尽的意境美。武术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正是感悟,使一代一代武者对武术产生新的见解,从而对武术美的认识取得新的突破;也正是在这感悟之间,武术才会成就今天的辉煌。感悟之美在吸引一代一代的习练者投身其中而欣然自乐的同时,又成为武术美发展的终极内核。综上所述,武术意境美是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同的人对于武术有不同的感悟,在他们内心感悟出的武术美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武术意境美的评价也只能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境界,追求更美,没有最美。

篇(5)

关键词:武术 礼文化 武术礼仪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22―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其技术的传承性、发展性,更在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的哲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学相交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的“礼文化”就是在这种交融与碰撞中形成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礼节,更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武术的根本在于“武德”,“武德”之根本在于“礼”,而“礼”则形成于与武术不断碰撞交织的文化中,中华武术是其“术”与“德”的结合体,没有文化作为底蕴,“术”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技艺,会随着人类的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礼”的涵义

今天所见的“礼”是“”字的简化字,《集韵・荠韵》:“,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注笺《说文解字》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汉书・荀爽传》: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贾谊书・道德说篇》:人能修德安利之谓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为鬼神能与利害……故曰:祭祀鬼神,为此福者也。《左转・文公十八年》载鲁国季文子语:“先君周公制礼日: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礼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2)祭祀过程涉及仪式仪节;(3)礼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制度法纪,来规范和维护统治王朝;(4)礼与德相关联。总而言之,在华夏“礼”不仅与祭祀有关,更作为一种制度,约束和规范封建等级关系。

1.2 武术的“礼文化”

在硕士论文《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中,作者程世帅通过对“武术”和“礼仪”各自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由此提出“武术礼仪”的概念:“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者在武术群落中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发展,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本文也认同这个观念,认为武术的“礼文化”具有武术礼仪概念的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表现习武者内在精神的礼仪文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武术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交叉和碰撞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要,随后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军事战争中不断运用和发展,并在唐代确定武举制,明确了武举选拔内容,进一步使武术精炼化,规范化。明清两代是武术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其历史背景的使然,民间武术的兴起,形成了武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武术的形成过程中,从武术被运用于军事到武术的繁荣发展,武术始终脱离不了礼文化的制度规范。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儒家礼学被奉为皇权制度,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阶级统治,以及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机构,军事武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遵守其实施的制度。明清武术逐渐脱离军事走向民间,但《朱子家礼》的问世,促使礼制的不断成熟,使明清两代的君王积极推行民间礼教,通过直接向民众灌输儒家的纲常伦理,以此来控制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民间的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也遵循儒家礼学的思想,中国的武术与儒家的礼仪文化不断的磨合,最终促使武术特有的礼文化孕育而生。

2.2 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教学方式的改变,武术礼仪的内容逐渐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民间武术家在其师父言传身教下所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流传下的古拳谱所记载的门规戒律在现代人的眼里却认为是古板、固执的。在现代人眼里,当代的武术礼仪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为大家所熟知。

2.2.1 当代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今天的“抱拳礼”是在1986年武术竞赛中统一制定并实行的,并在2007年出版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现代的武术礼仪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徒手礼:抱拳礼;注目礼。

(2)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

(3)递械礼: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

(4)接械礼: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

现在武术“抱拳礼”行礼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

2.2.2 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改革以及学校的普及,以往的“师徒制”教学也逐渐被淡化了,学校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术的发展也不再是狭小“师徒制”的教学,同样被一些体育院校或者地方武校所替代。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本主义的今天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在武术教学和竞赛中。

今天的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上下课时间学生会向老师行抱拳礼,上课期间学生之间的持、递、接器械礼,专业竞赛以及考级时运动员会对裁判行抱拳礼,武术家之间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礼。由于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礼仪的一些基本内容逐渐被一代一代的淡去,新的武术礼仪并没有成行,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学者对武术的抱拳礼加入了诸多的涵义,不仅仅作为一种礼节,更把古代武术的侠义之风、以和为贵等精神融入抱拳礼中,而真正习武者的日常行为、交流却无法表现其特有的武术礼节,可见当代的武术礼仪外在表现的缺失。

2.3 传统武术礼仪及其外在表现

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这个概念对武术礼仪进行明确的定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未习武者所认可的;二是把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即“制度”。传统武术尤其进入明清以后,许许多多的拳种门派通过拳谱、戒约等形式,纷纷订立对传人的各项要求,通过各项武术礼节和门规来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从以上概念可知,传统武术礼仪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即“武德”。传统的武术礼仪是中国武术礼文化的具体见证。

2.3.1 师徒传承礼

民间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传和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在古代武术传承中具有非常严格的礼节仪式。师父的弟子的选择一般先要通过两到三年的考察,对其弟子的道德品质以及今后的武术方面成就进行全方位的考评,最终选择自己心仪的弟子,即所谓的“未习武,先习德”。(这里所谈的弟子为人室弟子)周伟良在他的“师徒论”中也谈到在对待择徒问题上,传统武术最终关注的是被择者的道德状况,提出“谈玄授道,贵乎择人”。

2.3.2 日常训练礼节

由于明清封建君王统治过程中儒家礼学纲常伦理的影响,古代武术师徒传授过程中并不像现在课堂训练一样松散,封建礼教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地位、等级,纲常伦理更要求个人的仪态举止。站姿:习武人讲“站如松”,站立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膝微松重心放两前脚掌上,目光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或者在体前交叉。坐姿:武人讲“坐如钟”,在训练场合古人一般席地而坐,两腿先交叉站立,然后盘腿坐下,含胸拔背,抬头收颌,目光平视,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抱拳鞠躬礼,古代师徒见面行抱拳鞠躬礼,也叫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在习武场合,约向前倾斜幅度以45度为宜。主要用于徒弟像师父的行礼。凹

2.3.3 武术流派门规

随着武术技击技术结构体系的完善和独特风格特点的形成,武术流派也随之产生了,流派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各派的门规戒律,《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详细记载少林武术的习武戒律,包含“规条十二、十不许、十愿”的门规。陈正雷所著的《陈氏太极》,其中的《陈氏先辈门规纪律》包含“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形意、八卦、番子等拳种都有自己的门规。这些门规同样作为传统武术的礼仪内容,但与以上的礼节不同的是,门规戒律是中国礼文化另一种不同形式,它是作为儒学的礼来规范习武者日常行为,即“礼制”。

2.3.4 尊师重道与侠义之风

古代武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在武术的师徒传承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相当于家长,徒弟相当于子女,师徒的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古代武术大多需要言传身教,以及派别间门规的限制,习武者作为一个门派的入室弟子,是不能再拜别的师父为师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师徒间的关系。明代的戚继光曾把能否确立“师道”看成是习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徒视师若父。遵师命,守师训,忠心耿耿,绝不能有三心二意”的古语同样反映了尊师重道。

谈起武术,大多数人会想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大侠,“侠士”成为了古代武术的代名词。司马迁指出侠士具有的人格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城”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重义轻生、不爱其躯”的人格精神。侠义文化体现了礼仪中重信守诺,更突出了侠士的社会的责任感,民间正义的代表。

2.3.5 武者以“礼”安身立命

武术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间武术家之间不断进行技艺的交流,民间拳师见面多行拱手礼以表尊敬(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并说某某师父好。各门派之间武术拳师之间的技艺交流氛围两种,一是打擂台,这种比试一般都有见证人,两拳师在擂台上先行拱手礼,然后开始交手,多以点到为止。另一种是闭门切磋,这种比试只有比试者自己知道输赢,不对外宣称。不论是哪一种技艺交流,都体现了武术的内在内涵,先礼后兵,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以和为贵等。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过得多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会遭人陷害。《礼记・曲礼》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清代的镖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礼安身立命。镖局在护送镖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盗匪盯上,可是在镖路上镖师与盗匪真正打起来的却很难见到,一般双方都会各退一步,礼让三分,镖师并会备份礼物送上,满足盗匪的欲望,使双方都得到目的。

3 当代武术礼文化缺失的成因

3.1 当代人对武术礼仪的认识不足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在竞技体育影响下,人们更乐意追求武术的技术层面。各省的体育局乃至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人员都把奖牌放到第一位,这将会是至高的荣誉,导致武术教练员把所有的训练课都追求队员的技术的提高,把武术礼仪作为一种形式,在这种训练模式的发展下,促使教练员更加注重学员技术发展,把武术礼仪作为以比赛环节中一个流程,忽视了武术礼仪的内在含义,更忽视了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导致武术礼文化的传播断层。

3.2 当代武术礼仪的单一性、停滞性

在当代人的眼里,提起武术礼仪,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抱拳礼,即使专项运动员也只会额外加个器械礼,人们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抱拳礼就是武术礼仪的漩涡。

当代武术礼仪的严重缺失以及当代学者对武术礼仪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礼”功能的多样化:(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阴阳两极、尊师重道。这是当代武术学者给武术“抱拳礼”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术的精神内涵加诸于“抱拳礼”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术的“以和为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的系统整体观”等等。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没有意义,武术的“抱拳礼”的确也反映了上述诸多涵义。但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总是不现实的,这样只是从表层解决武术现存的礼文化的缺失,现在的“抱拳礼”集武术的礼节、行为规范、武德与一身,只能欲盖弥彰,更加凸显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无法真正传承武术所蕴育的内涵。

3.3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当代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的礼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武当、少林、峨眉三大门派的礼仪各有不同,而学校与前三者又有不同,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导致武术礼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学校为主的教学体系中,除了参加比赛有一套相对标准的礼仪程序,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以及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中对教练员、教师、学生都没有具体规定的礼仪。有经验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普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无法使学生养成日常礼仪习惯,另一方面也无法提升自我的武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树臣.寻找最初的礼――对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3).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钟海明,马若愚.中华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篇(6)

精锐前行

在赴杭之前,我们已得知央视五频道在安徽黄山市举办CCTV-5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并现场直播,由于顺路,我们先期采访了这个赛事。

7月30日下午抵达黄山市,在宾馆住下后,就开始了紧张采访。这次大赛的组织、裁判班底几乎全是CCTV-5《武林大会》的原班子,其中有许多老朋友。用了一天多时间,先后采访了出品人阮伟,总监吴作儒,裁判长韩建中、专家裁判潘小杰,以及广东永侠俱乐部董事长陈永霞,青岛响武虎俱乐部董事、总经理刘亨利;河北云飞俱乐部董事长夏云飞;西安红狼俱乐部董事长周润生等。

CCTV-5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一个武术职业赛事,旨在推动传统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操作形式是由职业俱乐部组队参赛,比赛所用拳法是从太极拳技法中精选出32种实战技法进行较技。

这是一项富于美好理想,又充满风险和艰辛的探索活动。说其富于美好理想,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赛事活动,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出一套经典的技击方法,使之规范化、通俗化、简明易学、自成体系,然后向全中国、全世界推广,最终进入奥运会。并且其率先通过赛事与媒体及商业相结合,探索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就像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拳击赛、欧美足球联赛那样。这应是传统武术与时俱进,走向未来的重要通途。说其充满风险和艰辛,这样的赛事是开创性的,前无古人所为,前期没有实验论证,在探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且不说队员的伤残,单是这种打法既要照顾传统武术之特点,又要打得精采、新鲜、刺激、好看,就有些两难。更何况这种原汁原味的真打实拼又是电视台现场直播。因此,看过比赛的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干了我们想干而没有条件和能力干的事,他们干了许多应是国家武术专业研究部门该干而没有干的事。我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荣誉和利益追求,我们更钦佩,为了一种理想,他们奋力开拓,勇于探索,又不在乎名誉和利益的得失。各个俱乐部都是民间自发的,俱乐部的董事长们既是传统武术爱好者,又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为此耗费精力、体力尚且不说,耗费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而且前行之路尚远。年轻队员不顾伤残奋力拼搏,也表现出了一种尚武精神。而赛事主帅阮伟先生身上名誉压力、收视率的压力更是局外人难以想像的。然而,在与之交谈中,他们表现的都是万丈豪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的许多理念、话语、神态都相近相似,仿佛统一洗过脑一样。这当然不是洗脑,这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把一批敢想敢干的精锐聚集在一起。他们担当的是先锋队的责任,他们表现的是先锋队的精神!据说,第一场比赛下来后,全国又有四家积极申请成立俱乐部加入比赛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赛事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我们应向他们这种为中华武术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致敬。中华武术目前迫切需要这样的脊梁!我们祝愿他们一路走好!

主力雄风

中华武术在传统,传统武术在民间。如果说CCTV-5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是前锋尖兵行动的话,那么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则是主力进行曲的缩影。参加了这个活动,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是武林盛会。

2009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集中在8月1日~8月2日,参赛人数达5078人,近300个比赛项目。比赛共分16个场地,200多名裁判换班轮值,中午、晚上加班,连轴进行,晚上比赛到十二点。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都是空前的。5000多名选手分别来自10个国家和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从身分上看,有农民、工人、职员及学生,也有领导干部、专家教授、医生、教师及老板;从性别和年龄上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最大达83岁,最小者仅有4岁。有的一个人报多项,最多达6个项目,还有不到10岁的小姑娘戴着拳套上场搏击。比赛拳种有少林、武当、太极、形意、八卦、长拳、散打,以及许多富于特色的小拳种,刀枪棍剑锤绳等兵器五花八门,色彩缤纷。偌大的体育馆像争奇斗艳的百花园。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军也莅临赛场观摩指导。

比赛期间,还召开了论文报告会,举办了武术器械、服装展?销等活动。

由于组织者的精心,参赛者素质高、心态好,5000多人的大赛,紧张有序,在两天之内认真比赛完毕,没有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大家各取所得,皆大欢喜。这也彰显了武德修为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群众性习武旨在养生,比赛重在交流,展示自己,学习别人,以武会友,快乐健康。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武术目前的主要进行式,或者说是主旋律。

浙江临东海,多山岭,自古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原只以为其有两大特点,即商品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今日所见我们又强烈感受到其武风强盛又是一大特点。参赛者共计343个代表队,其中浙江代表队230支,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代表队参加。浙江各地武协组织健全,群众性武术习练、交流、比赛成风,习拳人之多,拳种之丰富可谓全国魁首。秀美的杭州古代曾名武林,是否暗合了浙江今日之阴阳和合、文昌武盛之局?一个地方民众文武双全,又善于发展经济,该地当为首善之区,现在她不但引领了社会文明的新潮流,而且,未来她一定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核心动力

我们民族的强盛,就人的本体方面而言要靠武术。纵比60年前之“东亚病夫”,我们前进了一大步,但横比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我们的健康水平、平均寿命都还有距离。君不见从体魄上看,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中近视眼多,肥胖症多,“豆芽菜”多,中年人亚健康现象更是普遍存在,高血压、血脂稠、脂肪肝、痛风症、颈椎病、腰椎病等大比例上身;从民族精神层面而言,现在的人们普遍缺乏侠义阳刚、坚韧顽强、光明向上的精神。武士道精神使日本从一个小国走向强国,而且历久不衰。要解决我们中华民族体格、体魄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武术应是最好的妙方之一。再则,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综合国力方面来讲,传统武术也有着特定的意义。

借大赛之机,我们先后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先生,上海体院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从高主任走马上任不长时间,就相继开展了强化武术院的职能,北京3.4万人武术表演,CCTV~5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以及重新确定武术概念等系列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就传统武术发展问题,高层在开始真正发力。从邱教授处获得了武术段位制将进学校,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教育部文体司正在研究武术进课堂的问题。初步确定,教材分统编教材,地方教材,校内教材,因地制宜,因师设课,因材施教。这是科学明智之举,这与前两年提出京剧进全国学校相比,前进了一大步。我们期待着武术早日入学校,进课堂。

篇(7)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武术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武术又称之为“国术”,武术在经历多次历朝历代的变革生命力仍然旺盛,除了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另外种类多分布广,以及与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也得益于国家的尚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解放之后,虽然武术的历史地位较之以往有了些许变化,但是不能否认,武术仍然是国人心目中最推崇的传统技艺技术之一。当今社会虽然不需要武术发挥其本来的进攻,防护作用,但因具有良好的训练手段能够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教育列入高职的体育教学学习当中。随着武术课程不断推广,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广大学生练习人数不断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职的武术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授武术的理论和套路实战,更要注重的是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播推广,使学生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层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要让武术成为空架子,假把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收集与本文章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为撰写本文提供必要数据和理论支持。根据论文的要求和目的设计访谈内容,随机对合肥市典型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上课的学生进行实地访谈,并对访谈问卷进行整理记录。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民办高职开展武术教学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办高职学生普遍文化素养较差,大部分学生受高度信息化时代思潮的影响较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了解较少,开展武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通过武术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历代王朝的变更中,武术被创造发明并流传至今,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点特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在中国近现代,有数不胜数习武之人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都为伟大中国的复兴和名族的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武术课程讲解就是诉说中国的历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甘愿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2.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目前高职学生都是以“00后”为主体,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点,最缺乏的是遇到挫折坚强应对和吃苦耐劳精神。然而,这两种素质是很多企业最为看重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员工为目的的,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武术练习中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在挫折面前,如何通过机智和无畏的处理问题。在武术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将这种思想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2.3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指向比较明显,每种职业对于身体的负荷也是不一的,所以在高职体育中要不断的专递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减少职业病的产生几率,从而起到传递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思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真实地描述了武术锻炼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武术除了段位比较高的和竞技对打较激烈以外,一般套路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不是很高,武术是种类繁多适合各个年龄段练习。通过武术锻炼身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高职武术教学应教一些养生的拳术,以便将来年龄增加也能练习。成为真正的终身体育人口。

2.4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才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句话说得好“家庭、事业、金钱全是个‘0’字而自己的身体才是个‘1’字,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只能是零”。因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传统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通过武术特有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的训练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教学目标偏差

目前合肥几所民办高职校都是根据本校的现有条件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武术课的教学和练习,进一步通过武术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90后、00后的学习习惯。

3.2武术受到外来项目竞争

武术教学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中重视不够:学校每年只有团委武术协会举办极小规模的武术比赛,主要是散打。兄弟院校武术比赛没有开展,因此武术教学成果展示,对学校的名气没有增添光彩。我国逐步迈向信息化时代,各国体育文化也在交流也很充分,跆拳道、街舞、轮滑、攀岩等项目发展迅速,这对武术课程的开展是巨大的挑战。

3.3整体开设课时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一般的是两年或两年半,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三年或三年半的学习周期。而民办院校的体育课时间更短,一搬只有一年半。想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按照从基础到熟练掌握是很难做到的。

3.4学生自身问题

高职类的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各项能力方面明显比较欠缺,在武术练习上表现在不思进取、无心学习、自暴自弃等现象。主观能动性差,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人才的场所,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的价值,才能主动高效地去练习。普遍的高职类学生在学习武术时,都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把自己真正的运动天赋激发出来。

3.5教师问题

教师的授课思路老套,普片都是“套路讲解―分解示范―分节训练―串联套路练习”四个环节。整个过程没有学生互动和发问环节,抹杀了学生积极性。民办高职教师流动性很大,所以造成体育教师大部分是毕业没几年的年轻教师,对武术的理解也不深。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出来。

4结论与建议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所以它具有其所以具有强烈的魅力,还是因为中国传统武术是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这正如著名武术名家门惠丰先生曾指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拳先做人,信守仁、义、礼、智、信、勇”。因此,将中国传统武术更好的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武术;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陈旧教育思想影响,以及目前高职教育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开发还不够深入,因此,要想使武术教学能彻底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思路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学生和教师个人不断努力,有一天,中国传统武术将在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一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武术教学质量,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4.1根据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

各民办高职院校应正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要摆脱束缚以专业为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以养生、练气的内容为主,以防身,格斗技巧为辅,达到坚持练习就能增加工作学习状态的目标。最终达到终身体育人口的目标。

4.2宣传武术文化,扩大影响

传统武术教学环境十分严峻,民办高职院校更讲究实用性,把武术教学延伸到课外、户外。组织学生观看本科类校际之间武术交流比赛、武术文化活动。把每一次宣传机会如:每年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武术表演、迎新生晚会、新年晚会等,利用网络信息扩大宣传。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学院组织的各种武术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武术的魅力,在武术练习中获得成就感。

4.3增加学习时间

武术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体育学科,能够起到健身效果是需要足够的学习时间。口传身教都需要大量时间,仅仅依靠课堂上45分钟远远不够的。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是最好的补充方式。如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增开兴趣班,周五下午参加武术协会知道。开通武术兴趣微信群,上传一些较为复杂的武术动作视频和图解。增加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武术练习上的问题。

4.4正确引导学生,增设武术实践内容

武术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身心特点、身体素质情况、对身体动做变化的接受能力等综合考虑来编排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武术课程开发,把日常喜闻乐见的拳术,器械套路融进日常教学。另外还可将套路中使用的动作单独列出来和擒拿格斗动作一起编排,增加其实践性。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每节课留有10-15分钟体验拆解动作。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武术的健身、防身、表演等价值,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个人魅力

高职院校增加给武术课教师的培训的机会,来提高教师的武术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高校教学技能竞赛,来促进武术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的提高。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的优势。可以不受编制影响社会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建设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的武术教师队伍。同时相互指点,教师可以接触更多的拳术,器械种类。通过提高教学能力和武德风范,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武术教师在学生中魅力提高了,武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一步步增强的。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

[2] 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 万卫东.关于高职武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咨询,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