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4 11:59: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道德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篇(2)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为此,在当前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就要在继承社区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弘扬和培育新的城市精神。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所谓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和市民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就应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人际道德建设,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家庭美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加强社区人际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社区居民实际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可以以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摘要:阐述了在我国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在我国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就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出建议。

篇(3)

1.1医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普遍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更为关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更新医疗设施、改善护理质量和预后水平,并将专业能力作为唯一的绩效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这也使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明显下降,同时也变得更为功利,定位出现偏差,而在极少的医疗贪污、受贿等行业乱象的刺激下,也更能使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使整个医院的和谐氛围受到威胁。

1.2对青年医师的思想问题普遍缺乏调研、沟通、反馈

由于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因此相关医疗机构也极少关注青年医师的生活现状、经济情况、思想活动、职业规划和关注焦点,更不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和及时的反馈,同时在购房压力、低收入、工作压力、利益刺激、不良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医师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颠覆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医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2结果

针对上文分析的在青年医师职业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下述建议。

2.1医院需建立青年医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培训制度

医院应对青年医师、实习医师进行统一的思想道德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师职业道德、从业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代表、荣辱观、思想等),培训方式包括演讲、视频讲座、会议讨论、卡片宣传等,通过培训在主体层面上为青年医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作为青年医师的主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青年医师的职业认同感,并指导其以相关法律作为规范青年医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和约束工具,以上措施可初步建立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价值体系。

2.2将思想道德、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项目

以往对于业绩的单一评价标准、相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不利于提高青年医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容易对和谐的医疗关系造成影响,通过实行按劳分配、责任制分配,并将患者满意度、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能力作为业绩考核标准,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能促使青年医师更加关心患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并最终起到促进良好医德形成、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2.3建立思想交流平台,给予青年医师心理指导

青年医师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给青年医师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其现实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了解青年医师的实际需求、关注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其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以便解决其实际问题、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引导其端正态度、努力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讨论议的形式建立这种平台,参与人员包括青年医师、心理指导专家等,在会议中青年医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而心理指导专家则负责收集青年医师的烦恼、实际问题如购房、经济压力、情感状况、工作建议、生活现状等,并对青年医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精神压力较大、具有抑郁情绪特征的青年医师应立即予以专门的疏导、指导,并努力满足相关需求,通过组织文体活动、联谊活动等方式缓解其压力、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另外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对医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职业自豪感、消除职业倦怠感,上级领导也应多与青年医师相互沟通、听取青年医师的合理建议,这样也能提升青年医师的自信心,从而从医德、专业两个角度全面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总结

篇(4)

1.1对未来职业认同感偏低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对社会的职责,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在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的同时,还要塑造人的思想品德。师范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调查在校师范生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时发现,只有26%的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师范专业并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21%的师范生内心不喜欢教师职业,5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工作比较清闲、稳定,所以选择了师范专业。在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问题上,有近36%的师范生选择毕业后不准备从事教师职业,16%的师范生选择经商或自己创业。这种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偏差。

1.2对教育实习不够重视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必修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将平时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和形成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情感[2]。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能力的锻炼、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基本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实习时间短,实习形式单一,各方监督不力。

1.3未来职业知识、能力储备不足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要求,教师为了满足为人师表的要求,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还需要熟练传播知识的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特定的学科知识外,还有文理交融的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学经验的实践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扎实的教师业务素质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由于对教师职业的曲解和信仰不足,对未来职业所需知识没有浓厚的兴趣,对学校教学计划列出的课程认为考试通过就好,主动获取未来职业所需知识、能力的动机不强。加之,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时,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在课堂上亲自指导的教学技能训练时间短、人数多、任务重,要想熟练掌握其技能,全靠师范生课后自行多加练习,这种练习也很大程度上依赖师范生的自觉性。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

2.1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反映在人们的道德关系上,就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把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甚至不惜以违背道德和法律为代价。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做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处于一个相对清贫的状态。面对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教师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显得捉襟见肘。相比毕业后工资比较高的专业,师范生心里不服气,但又不安于现状,对本专业学习时,学习兴趣不浓,不能产生强烈的职业向往。

2.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较好,但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风气却有所下降。社会道德标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教师的职业道德受到了挑战,突破了教师的底线,触犯了国家法律,使教师以前的光辉、崇高的职业形象一落千丈,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独生子女所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师生关系紧张,往往将矛头指向学校和老师,对教师职业也造成一定的压力。

2.3家庭因素

不少师范生父母愿意让子女从事教育事业,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认为教师职业稳定,与仕途群体相比风险较少,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生活待遇,在他们的眼中,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光荣的事业。

2.4高校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来培养义务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大学或学院,统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向“应用型、示范型”方向发展,削减或改造教师教育专业,这使得教师教育氛围减弱,生源质量下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引进人才标准侧重于科研能力,使得师范生培养方案不足,结构设置不合理,只求外在的课程形式,缺乏内在的师范教育理念。

3加强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3.1设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公民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礼仪,因此培养当代师范生的社会公德和礼仪至关重要。应从低年级开始,把职业道德、教师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使师德培养贯穿到整个师范教育中。

3.2树立师德榜样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体现出来的是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对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感,对教学岗位的深深热爱,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着学生,从而形成优良的教师人格。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孟二冬教授,童年夙愿就是作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忠实地践行着教师的师德师风,用师德操守、学识魅力、人格魅力铸就了崇高的师魂,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4]。高校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到学校做报告、上示范课,引导师范生学习他们身上的职业道德情操,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情感,并不断调整评价自己的行为。树立师范院校的教师的师德榜样,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考评制度,使得教师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师范生树立榜样,培养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

3.3强化教育实习

在教育实习期间,实习生将平时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实习时间和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革教育实习内容,遴选有责任心、教学业务素质强的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指导老师,让师范生从指导老师身上领悟到教师职业道德,同时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4举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职工;职业道德

一、要正确认识后勤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的,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后勤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和管理部门,中心工作始终围绕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好而开展,其保障和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纵深发展与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和谐。

二、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时代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后勤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后勤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爱岗敬业,周到热情荀子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敬业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不敬业则是事业失败的祸源。后勤人要始终牢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以热情周到的服务、遵纪守法的经营、艰苦奋进的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千方百计、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2.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后勤部门是为学校当家、理财、管物提供服务的部门,只有坚持贯彻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才能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管好物,办好事,服好务。后勤部门的工作涉及吃、喝、拉、撒、睡。看起来是日常琐事,却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有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方便师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平等待人,办事公道,任劳任怨,不谋私利。3.业务熟练,精益求精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是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若没有一定的自身素质和娴熟的业务素质,很难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而精湛的技术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是后勤职工顺利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高校后勤在加强对职工进行理论学习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后勤各岗位的工作特性,对职工进行后勤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要教育职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使后勤职工锐意进取,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履行职业道德的实践能力,努力使后勤服务工作精益求精。

三、加强高校后勤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特殊行业孕育了特殊的职业道德,高校后勤职工肩负着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高校后勤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抓出成效。要提高高校后勤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把荣辱观教育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以荣辱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促使后勤职工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南通大学启秀校区后勤服务中心楼宇组教室保洁工秦美菊收到一封来自学生的感谢信,简短练达的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她由衷的谢意。据悉,秦美菊在对校区主教学楼一楼教室进行日常清洁时,发现了一个钱包,内有390余元现金以及若干银行卡、身份证件等。秦美菊第一时间通过钱包内的身份信息,及时与遗失财物的临床学院周易同学取得了联系。听到学生失而复得的欣喜,露出欣慰笑容的秦美菊也不忘叮嘱学生今后一定要小心。虽然390元仅仅只是个较小的数额,但正是这细微处充分体现了后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时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洁、温馨、正能量的校园氛围。2.树立职工的责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动力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表现为个人对他人或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南通大学后勤集团电焊维修员李峰,自从2000年来到学校参与到后勤服务这个大家庭里,10多年来,一直在电焊工的岗位上。在主校区,只要涉及到金属类的维修,特别是疑难问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他。一开始,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他还是有点胆怯,但看到领导和师生们着急的神情,看着报修不能及时完工而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他就意识到必须总结技术经验,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渐渐的,李峰对各种维修的需求变的处变不惊,面对难题沉着应对,从教室的座椅到食堂厨房的厨具,从实验室的教具到体育室的器材,从保洁员的拖把到绿化工用的大型割草机,他样样都整理、维修过。每次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尽心尽责地完成分内分外的工作,李峰总是淡淡地说:“这里是我的家!我要为这个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3.加强技能培训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保证后勤职工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岗位专业技能、技巧,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这就要求后勤职工要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只有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职工队伍,才能驾驭先进的服务设施,才能提供真正的优质服务。多年来,南通大学后勤集团把建设高品格队伍作为提供高品位保障和高品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十分重视职工技术培训工作,举办了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技术比武、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活动。尤其是在校工会大力支持下,计划性地连续开展两届“职工技能大赛”活动以来,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集团后勤服务工作逐年创新,师生满意率大幅上升。

作者:缪军 单位:南通大学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20-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前景令人担忧。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缺失,败坏了校风和学风,扭曲了诚信治学的学术氛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铲除培养学术道德失范的温床,全面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课程学习、科学实验阶段的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研究生在上课阶段,就已经会采用各式手段瞒天过海,胡编滥造:期末考试时携带小抄,作弊以获取高分;窃取他人实验成果,偷换数据,抄袭实验报告;从互联网上下载论文,稍作修改即作为期末论文上交。

2、及毕业论文中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大部分高校在评奖或毕业所需的条件上,都会注明或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导致研究生不论是否侧重于理论研究,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性科研论文成果。于是,各种类型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集中于此,具体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者“越境”翻译国外学者的成果后据为己有;在未实际参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有关参考文献未说明,或标注“伪注”,盲目列出并未引用的参考书目;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用,将自己待发表的论文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更换题目,继续在其他刊物上投稿;找“”,出钱雇“”贯以自己姓名的论文,或充当“”替人论文等等。

二、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影响较大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唯利是图、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已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座右铭。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投射到高校科研学术的净土,从而转化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动因之一。职称评审、职务认定、学术地位水平的评价,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规范的边缘化,传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约束力日益削弱,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人情送礼、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学霸威慑等现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另一方面,面对研究生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环境,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无法平心静气的进行学术研究。为了日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只能在公务员考试、各种考证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也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到真正交稿之时就只能敷衍了事,东拼西凑。

2、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1)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一些高校往往注重“科研能力”、课题论文的数量,而常常忽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其后果是第一,使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译、署名、引据、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致使很多学术失范行为成了“无心之过”。第二,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缺乏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监督惩戒机制不到位

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大都只集中在考试中防抄袭、作弊的措施上,对于论文的剽窃、侵占,并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和惩罚方法。这样致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察觉、揭发和惩治。

(3)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单一

现阶段对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非常单一,一般以所发论文数量与发表刊物档次结合考察。思想政治状况考核弱化,却以作为评奖评优,乃至是否能够毕业的唯一标准。有部分研究生不学无术,运用各种学术失范手段大量制造劣质论文,给予出版社适当“稿费”就可直接发表。最后,却能够挤掉很多真正潜心钻研、刻苦用功的同学,摘得奖学金的荣誉。而那些踏实做科研的研究生,则因为研究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术成果,而与奖项擦肩而过。而在另一些高校里,在读期间,不完成论文量化的标准,研究生就无法实现学业,甚至严重影响了将来的就业。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现实性很强的研究生当然“急功近利”,想方设法走捷径,提高论文数量,忽视质量。这也造成了滋生学术失范的温床。

三、对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依靠学生、老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其问题的成因,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从制度上杜绝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

1、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的研究氛围

(1)充分认识学术道德教育对培养合格研究生的意义。

合格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学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撰写的论文不是建立在剽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而是踏踏实实由自己努力完成的。过程的清白,才能彰显结果的珍贵。所以,必须首先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提高学术素质的具体措施。

(2)积极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

秉承先入为主的规律,在研究生入学后的新生教育课中,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优先进行讲解。从而给研究生打下必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深刻烙印。同时将学术道德教育放入《研究生培养手册》,并设立必修课专门对此进行解读。以保证学术道德教育的常态化、长期性。

研究生在读期间,要结合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正反面典型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学术道德失范为耻的荣辱观,使之在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熏陶和指引下成长进步。

2、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管机制

(1)合理使用惩罚手段

合理使用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最直观的表现学术失范人员的不利后果,对周围同学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按照规则做科研,不跨越红线。同时也能使遵守学术诚信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尊重和回报,通过造假走捷径将最终受到残酷惩罚。

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同情况规定轻重缓急的处罚措施。例如考试作弊,将给予记过处分,并取消当年的评奖评优资格;学期论文抄袭,取消学科成绩并重修补考;毕业论文的摘抄率过高,将推迟毕业,重新修改论文。其次组建由学生、导师和主管领导构成的学术道德监督小组,对研究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科研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出国推荐等过程中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将学术诚信纳入学生的相关考核体系中,直接与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与能否毕业挂钩,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2)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他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成才,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术道德指导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向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及人格力量教导和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优良风范。

(3)转换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要在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学术道德素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不是空有口号,也有量化标准。例如发表的学术论文抄袭率超过了多少百分比,就必须要取消学术不端研究生评奖评优的资格。将这些学术道德要求切实在评价标准中提出,可以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起到良好的现实制约作用。第二,取消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的规定,给研究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术研究是一种体力活,很多时候必须在大量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自己的观点。而部分高校动辄要求发表2-3篇学术论文才能毕业或申请奖学金的规定,一方面使研究生缺少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从而产生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助长研究生浮躁的学风,在人格上形成诚信缺失。所以,应该根据多元化培养目标建立相对应的研究生评价标准,不应以学术论文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以及行业特性,应在培养环节上各有侧重。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考察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尽其能。

参考文献

[1] 戴雪飞.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篇(7)

注重活化载体,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将活动开展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推荐、身边好人评选、月评河北雷锋等群众性评议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评议身边人、学习身边人,做到学有标杆、做有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动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开通“河北好人网”,点击量突破230万;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粉丝达到48万;开设“善行河北”微博厅,粉丝已达700多万,为群众广泛参与搭建了网络平台。组织网络访谈、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河北雷锋”展示等活动,扩大善行楷模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注重舆论引导,营造恩将德报浓厚氛围。把“善行河北”宣传摆上突出位置,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开辟专栏专题,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和报道“平民英雄”、“百姓雷锋”5000余人。在公交站点、公交车、出租车和广场、街头电子屏等大量投放“善行河北”公益宣传广告和宣传标语。同时,注重加强言论引导和经验交流,组织推出多篇“冀文轩”评论文章,组织召开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和“道德90后”座谈会,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

注重典型引路,形成好人频出生动局面。河北省出台了推动“善行河北”活动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活动中注重挖掘发现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热情讴歌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尚义。今年以来,涌现出了“大孝闺女”周汝珍、“爱心小院感动中国”高淑珍志愿者群体、“如山的脊梁”范振喜、“给盲人送来光明的特教模范”穆孟杰、“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最美农民工”王俊旺、“道德90后”带着养父出嫁的孝女陈红和瞒着父母捐献骨髓救人的张珊珊、“最美夫妇”王玉平和刘庆花、“人民的好医生”刘琼芳等一大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扩张了“河北好人”的正能量,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风气转变。

注重形成常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按照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制度机制。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大幅拓展,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公益组织参与机制进一步形成,广大群众踊跃加入爱心团队、公益组织,自觉参与道德建设,汇聚成一股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好人后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形成,省、市文明委普遍制定和完善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帮扶政策措施,成立了一批志愿服务基金会、群众性好人后援会,从制度和机制上为好人解除后顾之忧;考核考评机制进一步形成,将道德建设工作实绩纳入各级党委督查工作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从机制上保障了道德建设“虚”功“实”做、“文”活“武”练、“软”实力“硬”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