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7 17:56: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篇(1)

伴随着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大学排名、高校分类、名校工程建设等政策及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地方高校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困境与挑战。虽然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各高校也陆续建设并运行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此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名校工程建设、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它各专项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加之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各高校均购买了大批高精先仪器、设备,整体实力及硬软件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些条件多用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主动服务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尚待改进与提高,如何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2对策与措施

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近年来主要采取与探索了如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2.1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现拥有山东省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分离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和“分子功能与工程实验中心”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实验中心从现有本科生培养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时代对本科生质量的需求,专业结构合理、科学定位,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较强、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成绩突出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队伍,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配套完善、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科学,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及示范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原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实验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实验中心还重点选择了各学科优秀科研团队以自身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及开放实验项目内容,并具体负责实施实验教学,这样建立的实验课不仅能充分体现各研究方向实验技术特点及其综合应用,而且将教师的科研技能与经验直接融入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既可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可使学生获得更具技术综合性和实战性的科研技能训练,这种以优势专业方向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难于共用的弊病,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互惠互利协同发展,获得了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先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极大地减小了地方高校与名牌大学在本科生实验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已在毕业生就业、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受到用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高度赞赏。

2.2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烟台大学建设伊始,就把实现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主要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拥有十二五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海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较好的学科群及研究实验室,具有了充分发挥理工科多年来交叉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院现有生物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一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三个,可在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招生,设有工程硕士(生物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设食品加工与安全、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五个领域)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建设有校级“水产养殖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线粒体与健康衰老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及资源,上述学科建设平台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1)通过开设科研训练课,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的精神要求,我们结合学科及学院实际,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科研训练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重点培养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改目标。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训练课》列为培养方案的组分之一,并辅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开放实验室及自选课题进入实验室实施等诸多措施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强化了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计划。

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学校及学院每年都设立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实践中,通过直接参与实践锻炼提升其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创造性成果培育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学术科技交流与互访,使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我们不仅定期邀请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韩国木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教授来校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及进行座谈、交流,而且已与许多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实施与国外高校互派留学生的措施,鼓励及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4)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校外优势资源的产学研结合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得到科技创新锻炼,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其就业创造了技能培训及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条件。

(5)此外,我们还采取了选派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技能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等措施

整合并充分利用了学院具有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等资源,发挥其在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为保证上述措施及做法落到实处,学校及学院针对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制订了一些列管理办法和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通过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活动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用到本科教学特别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指导中;注重发挥辅导员、班级导师及专业教师的作用。

3教改实践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已在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创新气氛浓厚,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科研训练课、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及学科竞赛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二是学生创新成果丰硕,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习科技作品竞赛及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多项。此外,本科生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反响及声誉良好。从相关院所反馈的信息显示,我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联系、鼓励烟台大学本科学生报考其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一致好评。

4结语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 科技论文创作 开放实验 学生社团 创新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39-02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上也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

一、以开展科技论文创作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可以使工科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1]科技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作用[2]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论文,鼓励更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加入老师的科研工作中,开放实验室和学生学术项目立项研究活动,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并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在学生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效果显著。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科技论文的开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技论文的题目组成科技小组,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3]

(3)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科技论文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重点。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实验主体的位置,具有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放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4]由于高校性质和层次不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开放实验室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全天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学生24小时开放,学生可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②定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每天在一定时间内开放,学生在实验课时不太明白或没做完的实验等都可在开放实验室中继续完成。③综合开放实验室。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巩固了课本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掌握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通过以上方式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时间内完成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实验,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一些横向科研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但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内容多、做实验的学生来源广、层次不齐等原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①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所开放的实验内容不能偏离近期所学内容,仪器设备操作要严格规范,选题难度要适合学生兴趣等。②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明确教师职责范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果开放实验中教师不能及时广泛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就完全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得不到科学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教师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在本岗位工作,乐于奉献。③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效管理与约束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就成了“无米之炊”,学校、教师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在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由散漫,就失去了开放实验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学分,引导学生来做实验。对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考核合格后给相应的学分,在保送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和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④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3.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选择、创造、表现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锻炼了判断力,而且责任心、团结互助及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三、以开展学生社团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服务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社团联合会,有的还拥有独立网站,创业与就业类社团更是异军突起。大学社团方向的转变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大学生创业、就业性质的社团走俏,反映了大学生希望走入社会,希望能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

1.学生社团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娱体育、技能培养类及就业创业等6大类。

2.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作用

(1)学生社团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现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社团为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提供了机会,更为学生选修第二、第三专业提供了课堂,他们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在其感兴趣的方面谋求发展。在这一教育阵地,把能力素质养成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那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生,而更加注重各方面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使他们真正明白“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社会上不会有所作为,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2)学生社团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场所。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要实现创造力,还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教育。[6]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双重性,既可成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不利条件。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人人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社团活动在会员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场所中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尽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自己以后的个性发展、社会竞争储存力量。

四、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7]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5]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定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集中性和分散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的创新实践等。

2.创新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教育社会化功能。现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个性十足。个性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更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实现的主要媒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几种实践教育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和竞争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希望现代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类实践中去,以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拓展自己的第二课堂知识,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竞争意识投入现实社会中,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 伟、鞠永干、彭亚辉.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71~173

2 杨万华、李彦斌.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89~90

3 印海辰.浅谈工科院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84~85

4 由继红.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篇(4)

关键词:科研能力训练 英语专业本科生 学术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2]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曹洪洋(1975-),男,河北南宫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5-02

大学生科研活动是指大学生课外参加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活动,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但对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中较高层次的一种能力的说法却达成了共识。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倡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作为一种有效尝试,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秉承这一思路,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lan,简称SRTP),被普遍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科研素质。[1]针对这一问题,国内不少学者从培养模式和途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有益的结论。[2,3]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指导本科生科研立项工作实践,对大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试图寻找其解决方案。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人应掌握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通行证”,第二张是“职业性通行性”,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在解释第三张通证时指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创造性思维、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4]

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意义在于:通过本科生科研,首先能够培养本科生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次,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强对专业课深度的理解。最后,本科生科研使学生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可以增强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和信心,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另外,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陶冶本科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技巧。[5]

二、大学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目前,高校的学生科研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措施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学生从事科研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举措。

1.教育体制改革的探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尚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部分课程还是以填鸭式授课为主,没有脱离中学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但是并没有列入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相关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缺乏对大多数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针对以上的教育现状,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增设相关的课程。制订学生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科研学分。国外一些大学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美国大学一般都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并鼓励学生参加研究项目。例如,麻省理工学院为了加强本科生科研,提出教学、科研与校园社区相结合的原则,重新评估和更新本科教学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本科生科研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实地研究”、“四年级论文”、“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获得20个以上的学分。设立科研学分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篇(6)

关键词:生物科学;研究型教学;教师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陆凤玲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刘良成等人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怎么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卢伟等人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学习个性、教学思路和方式、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郑伦楚和徐晓军认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课堂研究型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研究型教学设计。董世龙等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仿真―开放实验―项目实践―综合测评”的立体化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王忠东等人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种模式:①教学科研结合模式;②课程竞赛参与模式;③实践调研切入模式;④学术社团活动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学探索大多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强、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教师的科研是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天然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型教师大多数是科研与教学“双肩挑”,使得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具有显明的优势,且操作性强。教师科研实验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会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也必将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较高的认知与实验平台。生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为研究性教学方式。

一、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

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

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学院成立一个专业考核小组专门负责考核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评估实施效益。考核时应该考虑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创新性。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邀请行内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判断学生对其所做课题的熟悉程度,并由专家评分。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考查以体现理论意义的论文为主,充分考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应用型的研究以实现的技术指标与申请的专利为主。对于学生参与课题实施效果的评判均需采取专家评分与量化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当然也要考虑出勤、研究期间的表现等因素。对不合格的个人或研究小组,需修补后重新答辩与评判或者重修。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对课题实施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进行奖励和表扬,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良成,许秀英,刘健.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93-295.

[2]卢伟,姚嘉,邹乃威,等.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华章,2011,(26):201.

篇(7)

1.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