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09:23: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典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combined with policy background, proposed "tax economics"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schem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ake classes as the practice object and analysis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schem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Tax Econom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1 课程考核改革背景及原因
“税收经济学”是很多高校为税务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包含税收学基本原理、税制结构以及税收在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中的传导机制等内容。一直以来,该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及课堂提问占10%,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主要通过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以及论述等题型进行考核。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些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补笔记,期末背笔记”,仍然可以获取高分,但此种行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该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其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学习,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作用;其二,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税务专业的学生在“大创”选题及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往往“无题可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税收学基本原理,更不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其三,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税务专业学生在考研深造方面,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税收学原理,落脚点仍然是利用税收政策解决现实问题。可见,推进该课程考核方式深化改革,不仅可以全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税务学生的专业敏感度,提升利用税收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借鉴以往课程考核改革的经验,遵循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丰富化的原则,笔者根据目前课程情况,设计了“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详见表1。该课程改革方案仍然分为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权重分别为50%,与以往平时成绩占30%情况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同时在平时成绩二级指标中,丰富了考核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式考核。
3 课程考核改革的特色
(1)动态跟踪,原理解析――每周汇报。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敏感度,要求每位学生下载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微信APP,这些官方媒体每周都会推送最新的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因此,每一周都要求学生跟踪官方媒体。另外,税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个班级分成5组,共15组,除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课之外,每一个小组需要对一周发生的财税政策进行汇报,同时解释财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创导机制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阅读经典,交流心得――读书小组会议。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因此,笔者在课程之初推荐了一批经典书目,并免费提供这些书籍。在课程进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配合书院成立读书小组,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另外,这些经典文献很多都是原创性观点,推导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独立思考,心得体会――读书心得报告。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经典,交流心得,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不同心得体会,而这些心得体会往往是经过独立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些创新性思想及心得所形成的报告,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提交心得体会可以避免以往因提交课程论文而出现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4)开放命题,聚焦热点――PPT展示。在本课程范围内,采取开放式命题,学生可以任意选取焦点问题进行PPT展示。各小组通过问题的选取,PPT的制作与展示,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演讲能力。改变过去“填鸭式”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5)知识运用,项目申报――附加选项。该课程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之外,还新增了附加选项,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通过项目的申请,培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6)全景式,立体化考核――考核地点多样化。从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方案来看,该课程考核地点包括课堂、课下、课前、考场、书院。可见,此次考核改革是全景式、立体化改革。此外,学校进行书院制改革之后,在课堂上,教师是专业老师,在课下,教师是学业导师,而且往往学业导师对接相应的专业班级,因此,书院制为本课程全面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课下辅导、读书小组会议、心得交流、指导学生申请“大创”项目等,均是在书院进行。以往限制考核方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即课堂时间有限,目前,书院制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4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问卷调查分析
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改革,本着民主原则、自愿原则、无记名原则,笔者在2014级税务专业发放“税收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调查问卷,三个班级共发放128人,收回120人,回收率93.75%。具体调查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100%的学生赞成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可见,该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民心所向”,在一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的人数占到95%以上,在二级指标项目及权重设置上,肯定人数占90%以上。除了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之外,94.17%的学生赞成增加附加项目,不赞成的普遍反映项目申报有名额限制,不利于申请。在考核创新项目上,每个项目的赞成率均超过90%,可见大部分同学认可这些考核项目。当然,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考核方案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自主能力的考查,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问题,当然,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一些疑虑,例如如何保证这些考核项目的顺利实施,具体项目的考核标准如何设定,如何处理不同课程时间分配等内容。针对这些疑问,需要在考核具体方案中给予进一步明确。
5 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1)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本课程涉及税收学基本原理,同时也涉及不同学派的经典理论。通过推荐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学生很好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读书小组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提交心得报告,均具有可行性。此外,本课程还介绍了税收在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在考核方式中,增加“每周汇报”、PPT展示,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原理、传导机制等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专业的敏感度。
(2)从方案本身构成的角度。在结构上,为保证考核方案平稳推进,在创新举措的同时仍然保留一些传统考核项目,例如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但对各项目权重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运用的情况。
(3)从学生的角度。很多方案往往因为学生不配合而中途“夭折”。本课程将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该课程是税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税收学原理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的学习,此外,税务专业在申请“大创”项目、毕业论文设计、考研深造等都离不开税收学基本原理。因此,该课程具有“桥头堡”的作用,这些重要性在第一节课就需要明示,而且税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均较为认真,各种考核方式将会予以配合;另一方面,南审实施书院制改革,学业导师对接专业班级,因此,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教师课上课下均能够指导学生,并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容易推行。
[关键词]阅读;语文素养;积累;活动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语文,它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必备的“通行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事实证明,基础愈是雄厚,向上发展的潜力和冲力愈是强大。语文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大量阅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有效阅读,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优选读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亦是如此,引导学生优选读物,才能让他们拥有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1.进行一个尝试。家长普遍视电视为糟粕,禁止孩子收看。殊不知,电视节目中也有许多“精华”,是莘莘学子感兴趣的“有声读物”。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利用闲暇陪学生收看《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等央视品牌栏目,寒暑假收看复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剧目,让学生生出兴趣,由这些“有声读物”带动而自觉自发地捧起“无声读物”,在书中去找寻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2.突出两个重点。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只注重那些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的文学作品,而忽视那些以其精神内涵感染人、熏陶人的传记作品,能够拓宽视野、开发智力、了解自然奥秘的科普读物。其实,无论是从读书还是从做人的角度考虑,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教师应突出两个重点:既列出文学作品的必读“菜单”,也推荐传记、科普等社科“特色菜”,让学生营养协调,平衡发展。
3.明确三个关系。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兴趣与需要的关系。如学生一般迷恋漫画,教师可以推荐漫画经典《父与子》后告诉他们,读物犹如食物各具营养,选择读物只凭个人口味而忽略知识需要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知识严重倾斜。其次,让学生认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让学生处理好名著与新作的关系。经典名著历久弥新,优秀新作贴近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学生提供滋养。
二、坚持积累
语文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坚持阅读,坚持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有效提升。
1.日日有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黑板一侧开设“绝对挑战”专栏,每天放晚学时在专栏中抄上诗文名句、谚语俗语等内容,次日学生早读课背完课文后就可以去“挑战”。这样,学生早读课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了。教师还可以在作业布置上作出调整:与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引导学生在校选练;布置家庭作业时,则以阅读、背诵、练笔为主。寒暑假作业也是如此。
2.周周有套餐。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首要之举是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无味的抄字词、练习册淡出学生视线,让他们有时间去阅读,有心情去思考,有目标去追逐。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配置“营养套餐”式的作业:周一至周五,分别布置“他山之石”(摘抄阅读中发现的优美词句,或为作文训练提前储备材料)、“滴水藏珍”(记录短小的、值得珍藏在脑海中的经典名句)、“剪报点评”、“实话实说”(留心观察生活,就生活中的某一见闻有感而发)、“我的大作”(命题或半命题习作)。以上作业的要求很明确:广阅读,勤思考,少摘录,多练笔,短小无妨,质量为上。
三、活动给力
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综合的、充满了创造活力的一种素养。而这种素养绝对不是关起门来死做“训练题”能成就的,也不是那些成天捧着书本的“书迷”“书虫”所能获得的。
一、国学热的原因
著名学者王杰归纳了九个原因: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加速了国学热的兴起;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国学热应需而生。
二、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国学”统一明确的界定。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国学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我们讨论国学的价值与意义,其关键也是在讨论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具体来说,国学的兴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1.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思想家们所谓“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即是主张通过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几乎都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和谐、和平之道。
2.对民族的影响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还指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核心,增强精神力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根基和魂魄,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升,但是文化实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学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不能忽视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成长的严重危害。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开展国学教育,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青少年,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亦须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传统文化的同根性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对个人的影响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史是什么?是文化。一生博览群书,烂熟文化于心中,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如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如今天这么多的忧虑:精神空虚(没有信仰)、心浮气躁(少了很多宽容,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因此,国学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
三、国学中的诵读经典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而且贵在坚持。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1.经典诵读教育是通识教育
不是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技能或使学生获得某种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经典诵读教育是素质教育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手段。教师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使得德育工作更为立体,更具实效,更有潜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3.经典诵读教育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
4.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中学生诵读经典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经典可以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经典诵读,可以使我们明德。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懂得明辨是非,可以使我们明理。比如,《春秋》《战国策》,都有很多道理,可以使我们明辩。比如,《晏子》《古文观止》,都有很多辩论技巧,可以使我们明术。比如,《孙子兵法》《鬼谷子》,可以使我们明知。比如《水经注》《天工开物》,就是知识性的书籍,可以使我们练才。诗词歌赋能让我们有文采,高雅不俗,比如,《易经》。总之,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四、我校经典诵读实例
近几年来,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经典美文滋润学生心田,我校将国学内容引进了课堂。通过诵读经典、演讲经典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
1.经典诵读教育实施情况
(1)诵读材料
我们对国学内容不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自编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校本教材。比如,《三字经》是从礼仪方面教育学生的,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千字文》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2)师资培训
全校语文和政治老师参加培训,探讨研究国学问题。成立专门的特色教育办公室,进行国学教育的开展和评比。指导学生演出汇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演讲比赛。通过国学教育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教学形式
国学课堂形式多样,课外活动多彩。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和晚自习课前二十分钟,学生都在诵读经典国学,韵味十足,班会活动上,学生们演绎经典,惟妙惟肖。不将国学列入考试范畴,不占用过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们学习国学激情空前高涨。
(4)文艺汇演
我校特色教育办公室主办,学生科、团委、基础教研室协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多次举行,学生踊跃参加,大家对汇报演出赞不绝口。
2.经典诵读开展前后对比
最初,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不求甚解,不会有多大帮助,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经典诵读,重在熏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麦志强教授谈道:“国学教育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进入考试状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主,熏陶、渗透,不用太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的青年期,由于学习压力大,加上父母关心过度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很多孩子容易多愁善感,性格孤傲、叛逆,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一年来,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有位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较差,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思想消极,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行为习惯有所改观,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家可以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流思想,父母都感到惊喜。现阶段,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据调查,有个别同学,过去学习和品行习惯都较差,如今也开始从国学中学习到发奋学习的精神。正是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的品行、毅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经典诵读经验反思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标准,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十几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参考文献:
[1]国学讲习会・序.民报.
[2]论语.
[3]孟子.
[4]任继愈.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
[5]牟钟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6]方立天.佛教与中国文化.
[7]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第二册).
[8]老子.道德经.
[9]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出版.
[10]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出版.
[11]何跃青.听大师讲《庄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12]曹军.儒家的和谐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3]陈生玺.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孔子怎么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设计;整体设计
1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对家居空间与业主沟通,进行实地调研并编写调研报告;能够根据业主信息选择家居空间功能,结合业主要求确定设计立意;能够熟练的利用软件按绘图规范绘制图纸(平面图、天花吊顶图、立面图、效果图);能根据装饰风格选择装饰材料、家具、陈设品;能够结合设计立意、项目书对业主进行装修汇报。
(2)知识目标
了解家居空间的设计领域及发展前景;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概念、作用、设计原则;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空间类型、装饰风格;掌握设计前期调研的内容;掌握家居空间功能区域及空间功能划分的方法;掌握家居空间基本设施、人体工程尺寸、设计方法,并熟悉家居空间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掌握家居空间的家具陈设、灯光照明、家具陈设及色彩心理等相关知识。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从室内设计专业人员角度进行评价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编排信息能力(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成功案例、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典型工作任务
本课程共设计了3个项目和15个任务,内容涵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过程中的经典户型设计,并且所选项目任务基本覆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的所有知识点,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增减。(见附表)
3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项目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可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虚拟公司:例如“XX室内装饰公司设计部”,老师是项目部总工程师,每班设立7个项目组(7组),每个项目组由4、5名学生构成,每个学生轮岗担任项目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每个学习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开展,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承接,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进度检查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各项目部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老师介绍各个项目的背景,以项目部为单位领取图纸、工具书,填写登记表,各项目组负责人与项目总监签订合同书和任务书。
4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要明确,以真实项目、任务的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课堂就是公司,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能更多接触实践,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且反复训练,提升技能,最终达到课程的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冬,张菲菲.景观设计的留白――避免乡村景观的城市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阅读;经常阅读
新课标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相对于课外阅读,教材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教师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领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邀游。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呢?
一、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引导学生进行意志阅读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提倡师生共读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摘 要】新课程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语文老师要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诵读内容,授之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早读课;课外阅读;能力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农牧区的孩子,尤其是九年级的农牧区的孩子来说,课外阅读是奢侈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个:一是家庭不重视。农村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就是读学校老师教的书,其他的书都是杂书,是旁门左道,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家庭贫困者居多,拿不出钱买课外书;三是九年级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看课外书。这三个原因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拦路虎。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早读课的课前10分钟,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化整为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的确,如果我们把每天的早读课的10分钟抽取出来用于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展示、赏析,那么,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呢?因此,有效利用早读课来提高农牧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课外阅读有实效,方法指导要前行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也有阅读的爱好,但苦于不得法,收获甚微,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师帮学生打开阅读之门应做的第一件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渗透,另一方面,就可以利用早读课的前10分钟给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浏览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②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③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④读思结合法。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⑤读记结合法: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⑥读写结合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是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2. 课外阅读不盲目,推荐书目是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好书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1)以课本精读带动课外阅读。推荐与课本有密切关系的“亲缘作品”带动阅读,如学习《杨修之死》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香菱学诗》推荐阅读《红楼梦》。推荐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边缘作品”带动阅读,如学习《荷叶 母亲》带动学生阅读一些冰心的作品,凭借课本中“名著导读”栏目带动学生阅读相关名著。这样,学生的阅读之舟就从小课堂驶向了书库的大海洋。
(2)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让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
①以兴趣引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基度山伯爵》《金银岛》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在早读课前10分钟让两三位学生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一个月左右会抽出一节早读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这项活动开展至今,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他的劳动也得到了认可。
②以媒体(电影、电视)引经典。 我们都知道,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利用早读课的前10分钟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的经典片段,引起学生的阅读原著欲望。
③“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解读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是古诗。在上这课的早读课前十分钟,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经过较长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走近经典,也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班级内逐步了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3)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学校为每个班级征订3份《乌鲁木齐晚报》,让学生随时了解国内国外即时新闻。每周五早读前10分钟是我班的实时播报时间,由我班新闻播报员向同学们播报本周重要新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时事紧密结合,不与时代脱钩。
3. 课外阅读能开展,课下功夫是必然 为了充分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时间,使课外阅读有效开展,就必须保证课下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书籍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1)利用学校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的书的主要来源地。为了能够保证学生不缺时间、不缺书籍,我们取得了图书管理员的支持,每天中午和下午为九年级的学生开放一小时。由任课教师提供学生阅读书籍清单,图书管理员把这些书籍摆放在学生阅览室内,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也解决了学生没书可读的困境。对那些阅读需求强的孩子,图书管理员老师也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并有目的地去寻找书籍。
(2)利用学生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本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二个月或三个月更换,这样就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可供阅读的图书。
4. 课外阅读出成果,氛围营造不可少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保持学生的热情,保护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学生的书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最后才是方法和技巧。那么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 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读写结合的形式。采用一周一主题。刚开始课题研究时,我利用三周时间,分阶段进行课外阅读成果汇报。第一周我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摘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在早读课前10分钟做汇报,并作出点评。其他学生就这位同学的表现做一点评,一周后由教师做小结。选出本周明星人物。第二周摘抄环境描写片段,第三周摘抄细节描写片段。三周下来后,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亮一次相,因此,每次他们都能精心准备,以期得到其他学生和老师的喝彩。
(2)班级读书会。 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3)挑战性阅读。 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吗?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4)影视主题活动。 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飘》《简.爱》等,学生都会特别喜爱看。早读课上选取经典片段进行播放,引发学生拿影视剧和原著比较的兴趣,效果会更好。
(5)组织学生排练话剧或经典诵读,是展现学生阅读成果,引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我校教科研月活动期间,经过教师指导,九年级(3)(4)两个班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威尼斯商人》,在我校教科研月活动中大放异彩,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加欲罢不能了。
总之,充分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有任务、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指导,并持之以恒,长期有效的课外阅读必将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更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与书为伴,阅读经典,充实精神,丰富人生。学生一旦把阅读经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必将为其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其人生涂上一层厚重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 《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周一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