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儿童教育

学前儿童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3 08:3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儿童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前儿童教育

篇(1)

和谐且漂亮的色彩会个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杂乱且灰暗的色彩给人造成视觉疲劳,甚至影响人的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儿童的性情会暴躁或孤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到恰当好处的色彩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红色的运用有利于儿童对细节的注意和记忆,游戏应用中让儿童能记住某一细节可尝试使用红色。虽然说3-6岁儿童比较喜欢暖亮色,但是过于直接、强烈的色彩会给人造成视觉负担,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同样过于暗的颜色(黑灰色),也会给儿童视觉造成压抑感,产生视觉性疲劳。所以说,色彩设计要尽量往暖色、中色方向发展,而且明度不要太过,保持在适度的层面,尽量给儿童一种和谐明朗的感觉。人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具有红、绿、蓝色感受器,分别对红色、绿色、蓝色敏感,在游戏界面设计时使用三种颜色较多,不至于引起儿童反感。设计教育类游戏时一定要谨慎运用色彩,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色彩规律来设计教育类游戏的界面。

二、学前儿童教育类游戏界面色彩应用分析

1.《寻找小不点1-10》界面色彩分析

《寻找小不点1-10》是由荣获多个奖项的“Lazoo儿童图书系列”制作班底携同BabyFirstTV为儿童带来“OOKII大世界”。所有的内容从数字和语言以至音乐和艺术均由教育专家研发,很值得家长的信赖。该应用适合5岁以下的儿童,其内容展现的形式像捉迷藏,很有趣味性。应用中以六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广东话、韩语和日语)学习数字,而且每一个数字寻找都有10款神奇变化背景,每一个场景颜色都不一样,而且丰富饱满。主界面,采用暖暖的鹅黄色作为背景,关卡选用浅绿色,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和谐惬意。两个场景的界面,左边的图是其中一个场景,该场景以树木为主,树木的形状采用儿童手绘方式呈现。场景中主要使用红色、黄色和不同层次的绿色为主。背景采用淡淡的米色,和树木颜色形成反差,突出主体,整体自由而和谐。红色和黄色的物体是不停变化的,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发生交互行为。右边的图以星空作为背景,蓝紫色的静谧,儿童内心感到宁静和安谧。天空中的飞机可爱的造型,亮丽的颜色,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可以简单且愉快完成交互。这款游戏画面清爽,色彩柔和,儿童在娱乐中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2.《叫叫儿歌派对》界面色彩分析

《叫叫儿歌派对》是由成都铁皮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好玩的儿童音乐游戏,适合的年龄段3-8岁。色彩设计是其中一大亮点,游戏的开始界面内容很简洁,背景色以黄色为主,界面的明度大,很快吸引儿童的注意。每一首歌都以一种颜色表示,如果喜欢绿色就可点击“两只老虎”歌曲就行互动,既能保护眼睛又能让儿童内心平和。左右的箭头用红色表示,红色属于光谱里光波最长的一种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兴奋和激动等情绪,给人以提示和警告作用。这里提示小朋友可以向右浏览。每一首歌的界面色彩都是跟自然相关。“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界面背景色是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这个颜色的明度比较大,纯度比较高,给人一种平静和安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就好像在云端一样,安静而幸福。点击的对象是小鸡,小鸡是用黄色表示,学前儿童在玩游戏的时候对暖黄色的热爱,能够加大交互力度。学前儿童在玩歌曲游戏当中就好像在蔚蓝的天空下享受美妙的音乐,色彩和交互的紧密结合为这个游戏增添的趣味,同时也给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奇妙的体验。其余的歌曲界面构成一样,只是通过改变色彩和动物或人的形象,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环境体验。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篇(3)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 五步教学法

《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职后培养,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乃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需要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特点,加之传统观念对于专业技能(弹、唱、跳)的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同探讨,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

1.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分领域撰写)。就学科体系而言,是较为完备的。以《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与指导》为例,包括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目标等十一章。如果逐章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取舍。首先,突出重点教学部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重点讲授和实践的内容。其次,设定自学内容。例如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理论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改为课后自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较简单易理解;二是诸如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三是补充课外知识。再次,适当补充。现用教材列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未能按年龄阶段有效分队,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因而,我们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作了一定的补充。

2.学生评估学习内容,体现主体性。开学初,教师便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初稿提供给各班,并告知在第一次课堂面谈,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删去集体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概念”中的“空间概念”而补充“时间概念”的学时,因为大家对“年”、“时钟”、“一分钟有多长?”等对幼儿来说较抽象概念的教学感到更为棘手。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整理幼儿发展年龄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

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是组织好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学前师范生应具备和不断充实完善的基本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研人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鉴于此,我们专门给出6课时研读幼儿发展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我们将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和典型性表现。尽管《指南》给出了5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发展目标和若干个典型性表现,但根据当地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幼儿教师参考书,以《指南》为蓝本,作了一定的补充,使每一个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也算是“本土化”的处理。

能牢记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及典型性表现必将为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已经梳理好的幼儿发展阶段特征。也就是说,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收集整理,归纳一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学前师范生而言,基本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然而,时间和空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吸收前人经验,归纳和总结基本方法当是重要途径。目前,五大领域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归结起来都会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教师给定的领域或是领域内的某个子领域收集、整理八至十篇教案,重点对导入环节、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下一次课堂上,以随机点名的形式抽查完成情况。这样保证了人人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才也有了更多的知识生成。下表是师生共同总结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基本方法。

表 音乐欣赏各环节基本方法

四、层层递进,模仿中积累教学智慧

基于学生的学情及目前幼儿园教学多以现成教材为参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拟定为“模仿教学”,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整个模仿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由视频到教案;参与人员,由个体到小组;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教学场所,由学校到幼儿园。

1.教学内容,由模仿教学视频到模仿教案。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模仿教学的状态,我们选择从模仿同一教学视频着手,待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之后,再进入模仿同一教案。之所以强调“同一视频、同一教案”,原因在于经过几年积累,我们发现这种“同一性”能有效增强实训效果,只有大家熟悉了,都认真准备了,才会用心看别人试教,才会在研讨环节有更多想法和认识。在2010年修订的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共144课时,分三个学期完成。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前半段,主要是进行教学视频模仿,后半段主要以教案模仿为主。

优质的教学案例好比一架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探索和收获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视频,如中班的歌唱活动《快乐小乐队》、社会活动《找路》,教案科学探索活动《笔宝宝站起来》、综合活动《一分钟有多长》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训学生,由个人参与到三人小组。在共同分析视频、教案,梳理出关键知识点后,紧接着就应实际操练。我们把参加模仿教学的学生由“个体”逐步过渡到“三人小组”。在此过程中,“个体参与”是关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个体参与”特指在模仿视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准备到试教都由个体独自完成。因为模仿现成的教学视频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背”课、“记”课的过程体会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智慧。

经历七八周的个体视频模仿之后,便开始“三人小组”模仿学习,其主要学习任务是“教案模仿”,共同完成选择、修改教案,撰写说课稿,教学准备,执教,课后反思等工作。相较于“视频模仿”,这项学习任务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另外,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

3.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都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常用形式。“一课多研”,即不论是模仿视频还是模仿教案,我们都坚持每一次课后,先反思,再集体点评(此时,前期人人准备的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提出应修改和完善之处,并要求执教学生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修改后的教案稿,未执教学生要在原教案稿上用醒目的标记做教研笔记。下一次课前再抽一两名已试教的学生展示,以评价改进意见是否得当。为防止疲劳效应,同一活动一般进行两次课的试教。每次课上记录表现较好的学生留待实习、见习期间再组织学生执教、观摩。

“同课异构”也是幼儿园主要教研活动形式,比“一课多研”高一层次。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对同一份教案,提出不同的改编意见,可以改动部分,也允许全部改编。学生对于“一课多研”之后的教学案例改编较少,而对于新案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于改变导入方式、活动延伸等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也有个别案例,学生在实际执教之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即“改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全部改编。

4.教学场所,由学校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我们利用见习、实习、国培顶岗置换项目等机会,引导学生带着在学校里“磨”好的教学活动到幼儿园“试水”。例如,利用担任2011年顶岗置换进贤县片区指导教师的机会,组织学生将在课内模仿的《快乐小乐队》、《毛毛虫和蝴蝶》、《中国功夫》、分享阅读《我爸爸》在幼儿园中试教,同样采取现场点评、平行班执教,在“一次教学—发现问题—二次执教—发现问题—三次执教”行动研究式的“一课多研”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也逐渐领悟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为其今后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尝试自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在学生经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和改编、仿编教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教案。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三人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由于教育价值观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理解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环节,同样强调案例的共享性。即每次呈现的案例,应是全班同学都做过充分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自评与他评。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五步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虞永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究结硕果

10月10日至11日,广东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策略研究成果暨研讨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广东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究”成果――《写给爸爸妈妈的教育故事》丛书,并研讨交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指南》的有效策略。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研究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会议开幕式。项目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教授作项目结题报告。全省各级学前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员、有关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汤贞敏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儿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认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保证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国家、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为此,一要加强宣传,认清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宣传力度,让《指南》及相关的政策文件精神融入每个学前儿童家庭,提高家长育儿水平。二要深度研究,提供家庭贯彻《指南》策略支持。针对家庭对《指南》理念的实践转化能力存在差异的状况,学前教育有关学者和幼儿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家庭的学前儿童教育策略和工具。三要家园合作,营造科学共育和谐环境。家庭和幼儿园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和谐一统一的学前教育文化,共同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四要专业指导,促进科学理论、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学前教育专家、园长、教师要对家庭进行专业指导,促进科学育儿理念转化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行为。汤贞敏寄望《写给爸爸妈妈的教育故事》丛书发挥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所有学前教育同行和学前教育儿童家庭齐心协力,加强研究和实践,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成就无数“中国少年”和一个“少年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丛书主编、区域学前教育管理者、幼儿园园长围绕家庭教育相关策略展开了研讨交流。丛书各分册主编分别从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五个领域,围绕《指南》精神解读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来自佛山、深圳、广州的学前教育管理者和园长分享了区域及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成功经验。项目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教授作项目结题报告,针对项目起源、研究设计、调研结果、研究成果概括作了讲解分析。

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劳汉生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认同及国内、国际研究证实,但还要持续不懈加强宣传和引导,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要加强针对性宣传和指导。幼儿园要强化合作意识,政府、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司其职,共同承担学前教育责任。要拓宽路径,在政策文件等自上而下推进基础上,根据各地、各类人群特征,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措施和路径,加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篇(6)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篇(7)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孩子数物体的个数,对物体进行分类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家中,幼儿用积木摆出各种造型,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远近,孩子为大家分东西,同别人玩棋子、走大迷宫;在幼儿园,幼儿排好队,说出自己确定的位置,为小朋友分发碗筷;在商店,幼儿用一定数目的钱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明确所找钱数是否正确,所买东西多少是否正确。另外,在生活中幼儿还经常遇到“今天星期几”“现在几点了”等问题,不经意间,数学知识就在构建,数学思维就在形成。可见,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也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才会是生动的、有用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领域,而不能局限于一门学科,它渗透于生活及其他各门学科中,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成功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完成。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完全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开启幼儿数学智慧的大门。不能把数学教育的全部责任归于学校,家庭教育也承担着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启蒙性教育、生活化教育的重任,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老师有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幼儿进行的数学教育系统而全面,这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思维发展等错误倾向。小学入学考试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的家长,更增添了对幼儿园多教些知识的希望,给幼儿园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许多幼儿园纷纷开设了识字班、双语班、珠心算班等特色班,吸引家长,宣传“这些班毕业的学生深受小学欢迎,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好”。其实,学前教育不只是为孩子入小学做知识准备。记住了多少数,做了多少道加减法题,珠心算水平多高,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这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将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

当前,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幼儿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不能违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而只顾眼前的某些利益。应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思想上从重视个别学生的培养转变到重视全体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全体幼儿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比如,教师在珠心算教学中,不应只关注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忽略或没有重视另一些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以致造成缺乏关注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重视学前儿童学习态度、能力的形成,把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使之乐于学

应该让幼儿看到身边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感受数学。比如,看故事书的时候,看钟表、日历,玩沙子、积木、橡皮泥,分发碗筷、整理玩具等过程中,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只有幼儿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说,学习态度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态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获得知识而且是高质量的知识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那些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无多大意义,更多的会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埋下厌恶的种子。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人性化,多应用生活化的数学,使之乐于学。

现在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很流行珠心算。我注意到,很多幼儿并不喜欢珠心算这门功课,害怕计算两位数或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冷漠或反感。成年人心目中的那么好的珠算式心算的研究成果,会造成这种结果,恐怕是科研专家也不曾意料到的。究其原因,是这种成果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幼儿们根本不知道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表示多少,这么多数加加减减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处。不过,玩玩算盘,有利于幼儿掌握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对学前幼儿算盘当玩具比当算具更有意义。

三、重视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给幼儿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

一些地区,不少幼儿园给幼儿教了很多数字计算快而准的方法口诀。表面上数学知识水平很高,计算能力可以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了,实际上,长远来看,对多数幼儿来说弊大于利。原因是这些方法脱离小学数学教育,幼儿难以摆脱思维的枷锁,他们故步自封,很难感受自由思维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所以,必须走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误区,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让学前儿童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主动探索,让学前儿童感受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我国数学家陈省身曾为2001年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题词:数学好玩。学前儿童天生好玩,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在“玩”上下工夫,让幼儿在“玩”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悟数学。让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快乐地玩数学,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其妙无穷,鲁班锁的设计巧妙、严密,简单的推理故事充满乐趣。走走大迷宫、摆摆积木、排排多米诺骨牌、玩玩折纸游戏,用沙子堆堆城堡、建座桥、挖个陷阱等,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学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