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15:36: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孩子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别让爱溺了孩子
随着社会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身处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接触的事物多为高科技产物。相比以前的孩子而言,现在的幼儿思维更加敏捷,思考意识强,更富创造力,想象力。但由于其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的教育问题基本都委托于老一辈,而爷爷奶奶们的过于宠爱,很难促进孩子这些能力的发展,导致现在的孩子出现自私霸道,娇气自负,缺乏耐心等严重问题。如:孩子早上一起床,爷爷奶奶就会马上帮孩子穿好衣服鞋袜等;玩完玩具孩子拍拍屁股走后,他们又赶紧把玩具都放好;当孩子闹闹别扭,哭几声时,爷爷奶奶更是心疼的不行,什么都依他,什么都满足……
这些孩子从小过的就是小皇帝的生活,以致进幼儿园后,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就会很不适应幼儿教育论文,产生许多问题。以下是我将在大学专业理论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考察整理出的“关于学前儿童的综合问题分析理论”,在此与同样关注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一、孩子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一般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会出现两种表现:一种比较沉默,甚至可以不和周围的人说一句话,抱着自己的玩具就可以玩一天;而另一种是属于让老师比较头疼的,一天到晚哭个不停,饭菜不合意了哭、小朋友拿他的玩具哭、甚至看着别的小朋友开开心心的玩也哭。其实,他们的每一个哭泣都蕴含了其深层的心理原因:1.没有安全感会哭。当孩子们离开了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没有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在受到众人捧着的关注,心理难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认为和家人长久以来建立的依恋关系被迫瓦解,因此就会以不说话或是无理由的哭来引起老师的关注。2.情绪不满时会哭中国。有的孩子从小在家习惯了娇身惯养的生活,遇到不喜欢吃的菜就会拒绝吃饭,直到家长重新做些自己合心意的。可到了幼儿园就不同了,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菜哭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老师会用尽一切方法让他知道不可以挑食,不可以浪费。此时他就会感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产生了变化,因此通过哭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3.拿走了玩具会哭。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属于他自己,所以不能容忍和他人共享玩具,看着幼儿园里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去玩时,就会产生哭闹不止的过激行为。4.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会哭。当孩子们解决不了一些老师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处理的问题时,就会小声哭泣。因为以前在家,只要自己一哭泣,就会很快得到大人们的帮助,即使是解扣子,穿袜子等事。这会在他们脑海里折射出一种概念,每当有问题出现时,就以哭来得到别人的帮助,不会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因此,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立性意识明显较弱,很有可能造成以后消极的去面对困难。
二、每次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说“我不会”、“你帮我做”、“我不玩这个”,其实他们所要完成的事情是很容易的,只是他们想到以前在家里都不用做这些,此时的抵触情绪就已经抹杀了信心。或是只想一个人独立完成幼儿教育论文,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只希望老师关注他一个人。这也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家里5、6个人关注着长大的,会觉得自己就是应该被众人捧着、关注着,做事自然会比较自私,不会考虑和别人共同合作。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都应有忧患意识、开放意识、超前意识,明确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开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或许看了以上论述,大家会想到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而且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是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家长们共同教育孩子的。拥有良好的独立意识、合作意识,不仅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能力。这些能力,都应从小培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认为“2~3岁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喜欢独自去探知这个新奇的世界”。此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年龄小,塑造性很强,家长作为孩子的一面镜子,一定要给予正面,正确的引导方向;而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也可以利用讲故事、形象直观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去区分是非黑白中国。
二、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让其在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分享、获得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应变能力。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幼儿最常见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也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矛盾,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忍让,宽容,相互合作,以便更好的去适应社会。
三、成人应在平等中与孩子进行交流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物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幼儿教育论文,我们都应支持他们开动自己的脑筋去寻找答案。成人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应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的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尽量与孩子平视,不要让孩子们仰望你觉得高高在上,最好用商量的语气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命令他们做什么。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独立做事的快乐,同时要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其中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和主动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握好爱的度,这样孩子才会获得最适度的健康发展。只要我们能做到“爱字当头”、“爱中有严”、“爱中有度”、“爱要配合”,那么他们就能在爱中成长,迈出坚实的步伐,顶起的将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论文关键词:关于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论文关键词:怎样让您的学生爱上化学课
初三年级,化学作为中学的一门起始学科,肩负着启蒙和激趣的重大使命。初三化学学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我在一边教学的过程中一边也在探索初三化学教学的一些有效性举措。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希望这些尝试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实验激趣-----爱上化学的关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起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最最合适的方法莫过于化学实验了。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课前的家庭实验;课上的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课前的家庭实验,这一块学生活动放在上新课之前,学生隔夜会被告知完成哪些实验的探究,然后回家就地取材地完成一些基础性的探究实验,从而得到一些启发,同时产生一些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效率肯定不会低。记得在讲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时,老师提前一天就会告诉学生回去准备一些东西(食盐、蔗糖、水、油等等)自己通过“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探究出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第二天课上,老师会花上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有的学生将等量的盐分别放入水和油中,发现水溶解得更多一些,从而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有的学生将不能再溶解蔗糖的水溶液加热,发现能够溶解更多的蔗糖了,从而得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还和温度有关”等等。这样的结论很多教育论文,有些学生甚至发现,不能够溶解食盐的溶液居然还能够溶解蔗糖……经过大约半堂课的讨论,孩子们的结论已经初见雏形,而这正是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啊!而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成几个孩子们在家无法操作的一些演示实验,如将等量的碘单质分别放入等量的水和酒精中以证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质的性质有关。由于我的演示实验是孩子们在家没有做过的,它们看得格外认真,分析起来也格外带劲。
二、课堂导学----爱上化学的保证
我以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两个过程穿插着进行。教师的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的思想,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做题的途中可以“抬头看路”,避免了盲目的低效学习;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学习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过程,此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根据这样的一个思想,我们设置了导学稿。
在平日的化学教学中,每节新课都有一张导学稿。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学海泛舟”、“学海导航”、“学以致用”,有必要的话,还会增加“家庭小实验”这一栏目。接下来我重点介绍这几个栏目的设置原因及使用方法。首先,“学好泛舟”,它大概有不到16K的篇幅,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旨在让学生熟悉书本上的知识。每次在开新课之前完成相应
摘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论文下载。其次是“学海导航”这一块,既然是“导航”,它起着引领的作用,它言简意赅地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勾勒出来,让学生在新课刚结束的时候花上3~5分钟盘点一下今天课上的收获。这项内容对于学生的自主练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导航”之下可以游刃有余地选择一些高效有用的练习进行训练。至于“学以致用”,相信大家也猜出来了,它是学生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是教师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精心挑选出来的试题。这些试题的完成与巩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及时检测----爱上化学的后盾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化学常常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原因有二:首先,化学虽然不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但是它独有的一套“化学语言”与所有的语言学科一样,需要我们去反复记背、反复巩固。其次,教过化学的老师,都会觉得化学难教,因为它过于琐碎。它不同于物理、数学这样的理科,掌握若干公式的用法,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待任何一个艰难的问题,公式一套,基本就能大差不差地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化学,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去记、一点点地去啃,就像文科一样,有着平日的积淀教育论文,积累了一点一滴的成就感,考试才不会慌乱。
刚进初三的孩子,学业的压力已经逼近。新增的一门学科——化学——或多或少会给原本紧张的孩子造成不安。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要记住一个化学式(比如碱式碳酸铜),有的时候要比记一个相等长度的英语单词还要来得困难。因为孩子们对于这样一门还没有看清面貌的科目多少会心存恐惧,加之刚才所提到的学业压力,综合在一起,就难以心平气和地定下来记忆本不难背的“化学单词”。针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们一边用化学的有趣和实用去安抚学生焦躁不安的心灵;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孩子的记忆规律,进行“细水长流”式的训练。语文英语这两门文科有着顺理成章的早读课,“委屈”的化学很难名正言顺地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早读课,怎么办?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我们每堂课都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一次默写。日积月累印象更为深刻学生觉得化学并不难学。当然我们老师要注意的:一是要及时,往往是上完新课的第二天我们就进行新内容的默写。“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的巩固可以减小遗忘的程度。二是要反复,有的时候,碰到一些记忆量比较大的章节,比如记离子符号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会有很多错误,于是我们会将已经默写过的内容稍加修改,反复地给学生默。这样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让学生爱上你的化学课,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巨的劳动,希望这些教学尝试可以抛砖引玉地给大家以帮助!
毋庸置疑,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对于人们的审美个性的培养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美,该如何去感悟美,怎么样去传播美。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教学中培养审美个性是社会赋予的要求,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对我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都有百般益处。
一、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意义
美是一种感悟,美是一种享受,美是一种珍惜,美是一种传播,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这会说明我们愿意审美,心底深处是喜爱美的。人为万物灵长,对这个世界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文化馆审美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不同于学校的语数英课堂,重点不是传授知识,不是要教给我们一些用于工作的技术,而是从心出发,告诉世人关于美的内容,让我们懂得审美,学会感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哪怕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看法都会各异。
对于审美个性,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不能同概而论,更不可墨守成规,这是社会要求,也是从心而动。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发挥它无与伦比的社会意义[1]。
二、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
我国传统教育推崇中庸之治,包括在现代校园教育中,老师家长们更为关注的乃是孩子的听话与否,他们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而不太赞成个性发展。
孩子们一些有个性的行为,在很多大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也因此扼杀了太多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这种思想与认知同样也体现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虽然是说要培养审美个性,但是却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荼毒,采用集体授课,这种大锅煮的方式,根本不应该在这样的教育中出现。
要知道,所谓个性,就是与他人不同,审美个性乃是个人的独特思想,是对于美的独有感悟,集体教育中,很难培养出这种个性。正是因为如此,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
(二)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
无论是做什么事,我们首先都要有目标,有方向,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样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一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实际上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同理,在教育中亦是如此。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中,我们都要树立目标,知道自己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人云亦云,那样很难发挥教育的最大有效性。纵观当前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的培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培养。
在很多人看来,培养审美个性就是指多看美好的事物,要学会自己感悟,可是再深一层地询问,人们就会断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源于大家的目标不清晰。
文化馆审美教育,对于有些人而言,就是跟随大潮,别人这么做了,大家都说好,那我也跟他们一起,至于自己是为什么而学,自己的审美个性目标是什么,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策略
(一)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而言,还是从社会形态方面来说,我们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价值。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因为是要培养审美个性,那么必然是将人的个性摆在首位。
也许对于同一件事物,关注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可能得出的感受也不一样。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对美的感知,而美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定义,因心而动,随情而易,这是属于美的特色,也是对它难以很好审视的地方。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只有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以人为主体,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
(二)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
创新是时展之魂,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进步,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各行各业都注重创新,力求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突破。
在教育领域,创新同样受到了重视,为广大师生热爱。那么,就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而言,也要如此,是社会进步潮流中的大势所趋。
只有对审美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一改传统教育中不适宜的地方,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才是王道。因为这种创新就是一种新的发展,不再囿于固定模式,可以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帮助世人更好地理解美,懂得珍惜美。这样一来,培养审美个性就不再是那么困难,反之它会有更多益处。所以,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2]。
四、结语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美的定义被扩充开来,如春风,如花香,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沁人心脾,让世人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珍惜,我们一抬头,看到的是更灿烂的阳光。
但是,分析可得,在当前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于是,只有做到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才能真的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为社会增添光彩。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学习力度,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及观察和指导的要点。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好的教育论文,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并督促教师能联系实际,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去。
二、实践结合反思,提高教研质量。
1、以整合的思路实施课程内容
要求教师不单纯依赖教材,应善于从各种教材中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兴趣和特点的课程内容,并以年级为单位,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教材。
2、以操作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
教师应更多地提供幼儿探索、操作、实践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保证幼儿游戏时间,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环境体现特色,提高保教质量
进一步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措施:
1、要求教师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注重活动的效益。
2、创设体现园本特色的活动环境,使环境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尝试为主线,突出尝试精神,体现班级亮点。
(2)以创新为主线,打破原有环境布置的模式。
(3)以互动为主线,强调师生互动,让墙面会说话。
(4)注重区角主题活动的延伸,让幼儿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学 习、探索。
四、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活动,为家长创设多渠道的沟通机会。做好家访工作,每班根据主题活动及时更换家长园地内容,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
2、设立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孩子成长,使孩子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积极创设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五、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1、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制定九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
九月份:1、师幼共同进行环境创设(如:大一班后主题墙:多彩的秋天)。2、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3、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活动。4、填写幼儿成长记录,与家长联系,互相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5、参与教科研积分活动。6、制定十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
十月份:1、师幼共同收集区域活动材料并投放到各区域中。2、对全园开放区域活动(大一班:程敏;大二班:张慧萍)。3、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4、参与课题研究活动。5、对全园开放教学活动(大一班:谢烽;大二班:张慧萍)。6、制定十一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7、参与教科研积分活动。8、教学案例反思(王蓓)。9、与家长交流幼儿成长情况
十一月份:1、参与个案辨析会(程敏、王蓓)。2、阶段工作总结(谢烽)。3、参与课题研究活动。4、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5、组织教师学习好的教育论文。6、制定十二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7、填写幼儿成长记录,与家长联系,互相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
教学上我力求做到细节与艺术的结合。因为我深知一节准备充分的好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这样辛苦是值得的。后来在反思中我渐渐发现,其实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因为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掌握那些驾驭课堂的方法和技巧。
个人学习方面,我通过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的这一桶水不会陈旧、不会用竭,我仍旧努力学习英语,给自己充电,并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上网查找资料等等。就这样,我教学上躬亲示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唤醒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意识,锻炼他们勤奋努力的坚强意志。这短短的一年里,我在辛勤的工作中领会到了充实真正的含义,收获了硕果累累的喜悦;体验到了繁忙之中蕴含的无限乐趣;更赢得了家长的赞赏与孩子们的拥戴。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在这学期一系列的校内校外听课,家长开放日及教研员组织的观摩课等教学教研等活动之后,我无论是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上,还是在思想和理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些不但对我的自信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也是对我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次考验。经过悉心的总结归纳和不断地的尝试创新,渐渐地我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早读时,口语操练时,我都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平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切实可行,也行之有效。
正是这教学理念上的点点进步和工作上的殷殷努力,使得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教育论文《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习》和德育论文《小学实践性道德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分别荣获市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和市小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另外在11月举办的“蒲公英青少年英语才艺大赛”中,由我辅导的4名学生纷纷荣获了该活动河南赛区的金奖,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优秀辅导奖”的荣誉证书。
关键词: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儿童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3-01
一、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我认为教育就是不仅使人获得经验,而且给人以生命意义的引导和追寻。儿童教育则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关系中体现的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
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它与个体的生活并行交错。不仅如此,儿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儿童阶段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1、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教育的对象是本来就生活着的儿童,教育必然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的生活。斯宾塞曾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显然他的观点有两个缺陷:(1)抹杀了属于儿童的自由,忽视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全盘计划的。(2)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我们把儿童比喻为祖国的花朵,他们应该在最灿烂的时期娇艳的怒放着。但是持“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人看不到儿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现在的园丁们在教学中用他们理性的剪刀,大刀阔斧地把这些花朵修剪成统一的范式。在这种教育中,充斥的是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各种训练,而缺乏真正的生活着的儿童的教育。
2、儿童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人既是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卢梭主张爱弥儿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他抨击并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并对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生活应该是符合儿童本性、成长规律和内在需要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三、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1、视域的转向
看看今天的儿童,很多都是为了未来而生活着。成人为了让儿童在未来拥有更多技能和竞争力,怀孕进行胎教,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等,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做难度很大的算数就是聪明的表现。然而根基没有打稳,却硬要添砖加瓦,孩子只会输在终点线上。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时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卢梭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2、儿童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只要听老师的吩咐,对老师的要求必须做好,这样才是又乖又听话的孩子。老师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需要。杜威认为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儿童观以儿童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重视发展儿童感官,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理想的儿童教育理念应该是:首先,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本真的生活中。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生活和教育亦然,成人不应用规范化的教育去约束儿童,让儿童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的生活归于自然。并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促进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其次,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认儿童在儿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生活和教育的自然本性。教育应该做到的是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给予什么。儿童是由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需要教育的引导整合而内化为儿童自己的文化,成人只是这一过程的合作者。儿童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最后,我们要给予儿童时机,不要过早地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适当地充斥他们的童年生活,而是让他们充分地享有游戏和参与活动的自由,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角,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杜 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83.
[5]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6] 农雨宁.从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考试周刊,2011.
[7]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