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孩子教育

孩子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1 08:40: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孩子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孩子教育

篇(1)

1、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2、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3、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4、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泰曼·约翰逊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那么,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詹姆斯·约翰

6、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7、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詹姆士·杜布森

8、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9、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10、专家曾经指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

11、孩子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

12、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珍妮·艾里姆

13、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舒天丹

14、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15、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

16、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进步快慢不同。

17、忠诚的热爱你的家庭吧,不要等到永远失去的时候,再苦苦地寻找它!

18、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19、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做起。

20、虐待孩子就是虐待自己。

21、一切变坏都是从不劳动开始。

22、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爱德华

23、我们对孩子只能“雕琢”,而不能“改造”。

24、激发孩子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25、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26、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布鲁尔·卡特

27、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个老师。

28、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29、所谓学习障碍,就是阻碍你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各种内在或外在的不利因素。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严师”,又是孩子的知己。——于漪

30、告诉孩子,你无论得多少分都是永远相信可以考一百分的人。

31、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32、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33、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

34、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35、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芭贝拉·罗斯

36、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37、孩子都想得到尊重、赏识、掌声和认可。

38、要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那就要看家长现在素质如何。

39、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

40、您的孩子是非常可爱的。

41、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好的贡献。

42、儿童有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和游戏权利。

43、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雨果

44、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45、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46、教孩子学走路,学说话的方法,是人世间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47、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48、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现实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晨曦

49、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50、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51、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刘大伟

52、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53、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54、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55、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具有自信的,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杨广德

56、要承认,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但是他们进步方面和进步速度不同。

57、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58、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59、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唐·艾里姆

60、素质教育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61、只有家长和老师积极配合,孩子才能走向成功。

62、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顾振飚

63、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64、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舒丹

65、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

66、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67、孩子如果进步不明显,是因为教育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难教育。

68、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孩子面前树立老师的威信,请家长务必做到。

69、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70、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使孩子失败。禁止意味着引诱,压抑反而是强化。

71、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木村久一

72、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纪元

篇(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纵是心肠再狠毒的人,也希望自己儿女长大有出息,做人上人,干既轻快挣钱又多的美差,智勇双全,一表人材,能说会道,总之是好上加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想培养子女成材的人有吗?

三十多岁的年轻家长中,很多都把培养孩子提到意识日程上来了。早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新环境,其用心可见一斑了。特别周日更是让人为年轻而辛劳的家长们折服、敬佩和羡慕。将孩子送到少儿艺校学习的大有人在。有送到市群艺馆学钢琴或小提琴的,有送到少年宫学书法、美术、唱歌、跳舞的,还有送到少体校学体育当运动员的,总之许多为人父母者为子女长大后有出息已蠢蠢欲动了。这很让我感动和惶恐不安,为人父者扪心自问我为小女做了些什么呢?难道我愿意耽误孩子前途吗?我不会有大出息了,难道也让孩子也没出息吗?

如何才能让孩子有出息呢?这就要培养,舍得为她付出辛苦,舍得为她付出更多的有意的时间,喜欢音乐就培养学音乐,喜欢舞蹈就培养她跳舞的积极性,喜欢写字就培养她成为书法家,喜欢绘画就培养她当个画家。孩子本是一棵稚嫩的小树苗,怎么铸造就形成什么样的艺术品。孩子教育重在早期的启蒙,打什么样的基础就建造什么样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灌筑的一定是高耸入云的魔天大厦,破砖烂瓦盖起的只能是矮趴趴的贫苦人住的摇摇欲坠的危险房屋。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集体观念教育,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的父母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劳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于是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便产生了隔代教育。这类现象在当今农村比较普遍,70%的留守儿童就是隔代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经调查,结合本校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隔代教育”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老师如果采用简单的说教、批评训斥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格环境,寻找心理教育的契机,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

1.1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对本班的隔代教育孩子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1.2 隔代教育的孩子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1.3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1.4 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加强集体观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隔代教育”的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的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很多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和、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也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这些孩子不关心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我行我素。因此,教师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学会赏识,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把自己的心理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后,他们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的促进学习。

3.加强教育改革,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 理财教育 第二天性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01-01

现在的家庭教育不只是父母的事情,学校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家庭教育当中来,而且应该在孩子两岁左右时便开始。因为两岁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佳开始时间,2~7岁是孩子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且形成这一切都将作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现代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道德品质教育、学习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理财教育、健康教育、社交教育。对于其中的理财教育,可能有一些人并不赞成,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

逢年过节以及孩子生日的时候,长辈们会给孩子一些红包。过去这红包里面都只是象征性的包几元、十元,主要图个热闹、吉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红包里面的钱也多起来了,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元。对于这部分钱的处理,有的家长直接教给孩子自己保管,最后花哪去了也不知道,有的直接没收,不管是采用哪种,对孩子都是弊大于利的。

香港的李嘉诚,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汶川地震时,他以个人和基金名义捐款就达1亿,他旗下的企业捐款也达1亿3千万。但是他每次给孩子零花钱,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作为所得税。并且要求孩子在购物前必须先预算价格,确定预算,然后购买。李嘉诚不是吝啬鬼,他这么做只不过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和习惯。

如果说富豪们培养孩子理财意识是为了培养接班人,那么对于家财本就不多的普通家庭,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这方面的意识,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是班级的生活委员,我每学期都把班费交给她处理。她做事泼辣,雷厉风行,很会买东西,常常买的同一个物品会比别人买的便宜很多钱。她父亲在和我聊到孩子的问题时,跟我说了一个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方法,很适用。下面我就把整理过后的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首先,在孩子4~10岁的时候,为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建立孩子自己的“小金库”。当然,我们绝不是简单开完账户后就什么都不做了。我们需要孩子在使用这个账户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理财知识。

当我们为孩子建立好“小金库”,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来获得收入。譬如:洗碗,扫地,拖地,倒垃圾,洗衣服,洗车,整理房间等等,每做一件,给一定的报酬(可以戏称为“辛苦费”),报酬不宜过多,每周够孩子零花并有小余即可。这样可以使孩子体会钱的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孩子珍惜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

接着,当孩子有自己的钱以后,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账户存款负责,经常让孩子看自己账户中的余额,使孩子时刻知道自己的财富有多少。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的,这样他就会努力把每次结余的“辛苦费”存起来。

然后,规定他每次花钱时的使用量不准超过账户的20%,如果他超支了,那将会取消他使用储蓄卡的权力,这样他买东西的时候就会精打细算。当然,如果出现不得不超支的情况,我们也应抓住机会,向他讲解一些理财知识,使他亲身体验借钱还贷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个人理财观念,并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在借钱之前,让他们反复思考:“为了购买这个东西,使我自己背上了还债的负担,值得吗?”。当然,父母在给孩子贷款时,最高借贷额不能超过孩子两个月的收入,还款期限也以两个月为佳,时间太长,可能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孩子觉得时间太短,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提醒孩子既然签署了协议,就必须按协议执行,使孩子懂得签署协议的重大意义。另外,坚决不允许孩子拖欠或抵赖欠款也是必要的措施,否则,孩子学不到理财的重要一课:“千万不要在没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借款”,也学不到生存的一课:“要为自己的行为或决定承担后果”。 当孩子第一次按期,如数还掉欠款后,他们会因为自己能够守信,履行诺言而感到自豪。

最后,告诉孩子,他账户里的钱还必须对家庭,对社会尽到一些义务,譬如:过年过节时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买些小礼物;适当捐助“希望工程”,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同龄人奉献爱心,帮助失学少年儿童上学等。孩子独立的购物过程体验,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立精神和计算能力,而且可以使孩子在实践中积累一些非常有用的消费知识和技巧,还能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这个过程是教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合理支配钱财的良机,第一,要让他们确定要买礼物的大致价格,不准超支购买;第二,买礼物时,孩子必须从自己的小金库中取 钱购买,孩子总是会在用自己钱的时候心痛,这样孩子才不会铺张浪费;第三,鼓励孩子购买降价物品,敢于“砍价”,如果他们愿意实行,可给予鼓励,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去平价商店或批发商店而不去大商场购物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不攀比的品质。第四,提醒孩子购物时“货比三家”。第五,提醒孩子网络购物有陷阱,要到信誉比较好的网站购买,在没有看到东西之前不要把钱寄出去,打印所有相关该商品的信息,保留好交易凭据。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孩子的理财意识会得到很大改善,孩子的道德品质也会有所提高,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充分体会到财富的意义和价值。

细细推敲,琢磨这位家长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方法,我很感慨,感慨于这位家长的教育水平之高,教育原则使用之精妙。

处事细致――注重每一个教育的细节。

善于分析――抓住每一个可以教给孩子知识,提高孩子品质的机会。

坚持底线原则――这是我们教育孩子时一个必须遵守的底线,否则孩子永远教育不好。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程》顾晓鸣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9 ISBN 978-7-81125-208-8

篇(5)

一、教育孩子知恩感恩

从小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行及习惯养成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缺少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心,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如果对孩子一味付出而不求回报,就有可能将孩子培养成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的人。让孩子去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这样会促使他们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知恩感恩。

二、鼓励孩子多动手

作为家长,您是否觉得孩子太依赖大人呢?早晨起来被子不叠,吃完了饭不刷碗筷,甚至上学忘了带学习用具还等着家人送去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司空见惯。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渴望,而家长大多不让孩子做,怕孩子累着,或怕孩子干不了,认为他们中心任务是学习,其他是次要的。殊不知在劳动中能培养技能,在劳动中能形成品格。我们要舍得让他们吃点苦、做点事,这样才能提高能力。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_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三、督促孩子有效完成家庭作业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如若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可能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自己忙得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们在说没有时间照顾或陪自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辛苦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吗?钱再多也买不到孩子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钱再多,也买不到孩子的未来。钱是要挣的,但孩子更是要顾的。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坚持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看看孩子做作业的效率、方法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四、重视安全教育

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都会关照学生,反复强调,注意安全,校内外不做危险游戏,放学后要直接回家等等。作为家长也要重视安全教育,让孩子按时到校,放学路上不逗留、不玩耍,不要让孩子过早到校,注意交通安全:不要让孩子把零食、零钱、玩具带到学校,不吃生冷的或陌生人给的食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此外,还要经常教育孩子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小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

五、注重交流与沟通

篇(6)

一、要注重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印迹,有些甚至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所以家长无论孩子是做事做人,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二、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21天养成习惯,培养一种习惯试着让她坚持21天,基本上一个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三、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枯燥的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我们做一切事动力的最好来源。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来源,它更能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不假。我们要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又要小心地呵护他的这点点兴趣。千万不要给生生地挤压抹煞了去。这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发展之路啊!

四、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她向我倾诉烦恼的原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五、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做到平等对待。

篇(7)

今天,当举国上下越来越关注教育,越来越期待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时候,林格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他认为,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加以实现,导致了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学生太累,而教育的生产力却非常低下。当我了解到林格老师的本意并非是“教育无用”,而是说不应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同时林格老师还分析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要回归教育的纯真,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在他的大作中,很多见解确实高人一筹:“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 “改

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的。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 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思想深邃,令人钦佩。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而在书中,格林先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1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不二法门

孩子不爱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让我们看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再次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没有再挖苦他,但是对他的说法还是迷惑不解。十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我们把学习的目标定的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让他们不断的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作为教育者,做最好的教育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如何教学是永远的课题。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

2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记得有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体现了郭思乐教授“全面依靠孩子”的大智慧。

3勇于做“后知后觉者”

在孩子学习时,务必缓“说破”,给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甚至敢于装傻,虽然暂时会觉得丢了一些“面子”,而实际上,孩子将因此获得智慧,而教育者将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4分数不是最好的评价手段

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比如,为了升到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全中国的家长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有一句话一口同声:“孩子,只要你有个好分数,其他的一切你都不要管。”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国民共识!

社会上还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检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比如,我的孩子学习不是很理想,难道他的将来就一定没有出息吗?初中升不到好的学校,就一定失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