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4:04: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设计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两院一体化”模式下建筑学研究生培养探索
3.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4.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6.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7.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剖析与思考——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
1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11.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12.基于IPA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以建筑学专业学位为例
13.对我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14.中美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15.中美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6.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17.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8.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9.建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20.关于建筑学人才培养策略的反思与探讨
21.建筑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2.关于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23.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
24.浅析认识传统建筑学与思考新时期建筑学
25.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
2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27.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28.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9.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31.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
32.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33.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4.室内设计教育中建筑学背景的意义分析
35.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学构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36.建筑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7.浅析建筑学专业中环境设计课程的“以评促建”
38.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39.浅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的实训课程模式
40.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41.对高职院校《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讨论
4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44.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科学建筑观的培养
45.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46.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浅析
47.建筑地理学是有助于国强民富与国泰民安的中国特色建筑学
48.“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
49.基于建筑学角度的“成渝城市群”房地产价格持稳原因探析
50.低年级建筑学专业“设计结合建造”教学模式探析
5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52.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5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思考
54.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
55.高校建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56.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57.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探索
58.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59.“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筑学体系”:记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陈明达先生
6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61.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共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
62.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63.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64.建筑学专业学生专业特长培养研究
65.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体会
6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67.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68.仿生建筑学及其应用相关探讨
69.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初探
70.建筑学专业学习与教学楼的空间形态
71.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
7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优化
73.浅析对生态建筑学的几点探究
74.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75.关于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76.适应“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77.浅谈建筑学教育中应强化建筑地域性特色
78.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7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研究
80.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81.本科教育评估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评估机制探讨
82.英国建筑学学科、学位及其职业教育概述
83.刍议建筑学中的生态建筑
84.一般性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向应面向实战的思考
85.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
86.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87.美国大学建筑学专业Top10介绍
88.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
89.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91.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2.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3.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4.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9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96.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97.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98.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雷同、导师队伍缺乏及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建立了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过程管理、保障机制、学位考核等五个要素组成的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筑学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以往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区别。如何在借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合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成为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制订了全日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存在目标不具体、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制定的培养目标与2009年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大体相近,没有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进行调整,与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去甚远。
1.2培养模式雷同
具体表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术型雷同,课程内容封闭较明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实践基地投入机制需健全等方面。
1.3导师队伍缺乏
一是校内导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担当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之责。二是校外导师的参与度并不高,培养方案要求校外导师不仅要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工作,还要参与到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中。三是校内与校外导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监控。
1.4实践教学不足
一是学位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实施困难;二是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没有有效实现,很难满足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三是毕业评价环节主要是以学术型论文评价为主,非应用导向的论文,于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框架
本文针对专业学位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1],具体分述如下。
2.1培养目标
本文将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分解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情感价值。这三个领域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理论、实践学习中所获得的建筑相关知识;在反复的建筑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高于建筑学本科层次的实践能力;情感价值品质则来源于知识、能力在实践中的不断体验,并得以强化。三层次领域最终表现出来的建筑设计能力就是能有效地解决建筑域的复杂问题,为不同建筑对象提供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2.2培养内容
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都需要完成以下的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建筑基本操作及专业技能实践;建筑设计专题、营造法式与工程则例、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教学实践、建筑科研、交流沟通及协作训练;特别注重将情境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建筑实践的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建筑专业学习过程中。
2.3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设计旨在解决培养模式怎么进行培养过程安排及教学的问题,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个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结合建筑学教学特点,依托导师组模式,建立高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基于建筑设计项目过程管理,合理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
2.4学位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研究生课程实践、专题设计、校外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估,引入职业竞争和项目压力,以提高研究生职业素养和学习动机,以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结果性评价是指:由校内外导师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学位论文,考核形式包括综合案例分析、设计理念讲解、论文阐述等[2]。
2.5制度保障
保障制度主要解决如何确保在培养模式运行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问题。内部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政策保障,是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制度,是对办学主体、研究生、行业、企业的责权利规范的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注体系、评估体系、预警体系。
3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思考
3.1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过程管理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必然要注重其应用性与实践性。而要将全日制建筑硕学专业学位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培养目标最全面、最直接地反映到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重要就是要确保在整个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中,其实践性都能够得到体现与重视。
3.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全面体现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突出其实践性与应用性,需对课程设置需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开设,二是加强教师对实践性课程的准备,三是跨学科课程的灵活设置。
3.3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目前培养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增加联合培养的企业数量、提高联合培养企业的积极性及其认可度、使学生进入企程中去,将成为日后我国全日制建筑硕士培养工作改进的重点部分。
3.4设置奖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设置仍待进一步改善:首先是要增加设立针对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改善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奖学金寥寥无几的现状;其次是要改进奖学金的评价体系,使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在面临奖学金评定时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5更新评价体系,提高考核质量
根据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要求,重新研究与完善现有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评价体系,在保障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及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外部则建立外部管理与监督机构,以进一步促进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培养工作的发展。
作者:伍伯妍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崔珩,栗民.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7-101.
[2]顾大庆.中国建筑学学制的问题及其改革[J].建筑学报,2010(10):10-13.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海洋公园场馆 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中的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得到兴建,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得这些场馆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通过对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创新和对生态知识的应用。我们将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场馆建筑设计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来探寻海洋公园场馆绿色技术的应用之道。
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价值
绿色技术的本质是探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重点在于强调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日益加剧,“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得不到支持。人与环境是种互动关系,唯有对当前的技术进行模式转换,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过度到绿色技术,才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进程。
绿色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内进行,例如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不仅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也使相邻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改,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如果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
二、武汉海洋极地世界的绿色技术探索
(一)武汉海洋极地世界基本情况概述
武汉海洋极地世界主要包括展示区和工作区:
1、热带馆:恒温热带鱼类,内部展示区全部为玻璃构造,设有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
维生系统是生命维护系统的简称,运用现代的水族科技模仿自然环境为养殖生物创造了人工的水环境。一个维生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具备五个系统:机械过滤系统、蛋白分离系统、杀菌系统、加温控制系统、生化过滤系统。
通过对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的使用,使海洋馆内的海水在系统的内部形成循环,大大的提高了海水的利用效率。
2、极地馆(含室外表演区):室外表演区为海象海狮,极地馆类为企鹅馆,北极熊,北极狼等极地动物。整个场馆的设计根据内部游览流线进行,增加了游览和观光的趣味性;顶部局部设大大小小采光顶,节能采光,馆内展示区全部设双层亚克力玻璃,根据温差计算设置不同厚度空气层,室外表演区既避免阳光直射,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3、主表演馆(含互动馆):造型为亲近自然概念——大鲸鱼带条小鲸鱼亲子游憩,大鲸鱼造型内部为朱表演馆,设伪虎鲸、白鲸、海豚等生物表演场所,设计观演人数1700,整个表演馆采用壳体建筑结构,金属屋面保温结合了声学设计,同时在地下室设置了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小鲸鱼造型内部为互动馆,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配备专业装备,下水与海豚游戏。
(二)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绿色设计谈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原则
场馆建筑设计的绿色技术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绿色场馆的基础。节约能源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的顺应自然界中的风向,根据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的进行场馆的平面设计和总体布局。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以及其他相关公园场所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场馆中的采光、空调系统都尽可能将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发挥到最大值,亚克力玻璃、玻璃采光顶等都大大增加了场馆的采光面积及趣味性,使场馆的光照基于自然光线的采集,因此减少了场馆内照明设备的使用,凸显了能源利用的绿色特性。
节约资源原则
节约资源原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尽量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同时要尽可能使资源可再生使用,尤其是对水、废纸、木料的再次使用。在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水的使用是最多的,在场馆内使用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能够将海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
回归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建筑本身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建筑内部应使用对人们、动植物不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室内空气清新、自然、湿度适当,使其中的游览者产生舒适的感觉。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游览人员与海洋环境的结合、人与动物世界的结合。在游览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原有的生物之间的隔阂,不断地产生互动,极地馆室外表演区及主表演馆附属的互动馆都凸显的亲近自然概念,让游客可以直接与海洋生物交流,做游戏,进一步的拉近了人类与各种生物的距离,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绿色、舒适感觉。
三、结语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对于海洋公园场馆建筑设计来说,绿色技术也是创新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唯有将人融入到大自然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休闲、游览场所。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全体建筑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建筑、场馆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森. 海洋公园场馆包装的视觉表现[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5:104-106.
[2]杜文更.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许剑峰,黄珂. 绿色工业·绿色思想·绿色技术——论可持续发展的电信建筑设计[J]. 工业建筑,2002,08:15-17.
1.因地制宜
维护生态环境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确定和优化及时和适当的施工方法,使真正的生活达到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建筑整体设计性能和生态建筑成本
建筑设计充分融入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等直接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器和冷却,降低建筑照明,采暖,空调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北方寒冷地区建设的建筑保温材料,多输入,应该花更多的钱;而南方的一个热点地区遮阳考虑的方向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眩光,科学使用当地的建筑环境。构建一个健康、无污染、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利用专门设计的对人体没有害的生活用品,禁止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天然气、有辐射的日用品,满足人体对健康的要求,创建舒适的室内环境,例如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达到人体需要的最佳,房间采光满足人的眼部需要。房间中的隔音效果也很重要,运用对应的技术减少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把新的节能环保的技术融入到生态建筑中去。运用高科技使室内的照明工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光照强度自动进行调节,室内还应有节水的新系统,节约水资源。对废旧物品也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能源通常较厚的墙壁,供暖和空调,用来减低能源的损耗,节约资源,减少生态建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建筑的各方面与周围环境都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与生态的平衡。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生态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内容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使用的建筑、生态、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自律,并拥有土地、水资源,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平衡的生态建设系统,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别很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科大多局限在较发达的城市,在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生态、能源、科学学科的大多数研究虽然内容更加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如何将一个特定区域会生活环境和植物环境工程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应在中国建筑业生态建设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宣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建筑和生态指导原则和理论、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上,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模型、计算机模拟、测试环境的影响分析。
三、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生态建筑设计,设计者应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节能技术应用到建设生态建设之间,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改善生态建筑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施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生态建设,最终建立一个全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中排出的废物对环境的生态建筑,因此,生态建设的设计应尽可能不要占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回收再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将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环境不受影响,实现和谐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提高其能源效率的生态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运用了顺风和逆风的特点,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的机械通风的依赖。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装饰标准与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必然要求住宅建设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实现住宅产业的现代化,进而要求其内部设计要打破以往的盒子式设计,使功能空间更加明晰,住宅部件设计向系列化、集约化、智能化、配套化方向发展。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到现在也已具有一定规模,虽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的发展在当下也呈观察思考23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1.多元性。进入21世纪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的增加,世界已联成一体。室内设计也不例外,各国带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优秀设计涌入中国,各种流派、各种不同风格的设计影响着中国的室内设计,每种设计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彰显出个性。而中国的设计师在相互交流中汲取营养,相互渗透,有利于在国内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2.复合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设计理念的提出,传统设计观念不断受到挑战和突破。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外来文明与本土文化,不同地域的各种设计,形成了不同组合方式的复合性设计。它不是各种形式的任意的拼凑,也不是任何无次序的权宜变通,它是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设计观念的融合,是多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设计语言的体现。
3.时效性。新设计替代旧设计,新材料替代旧材料,新理念替代旧理念,中国的室内设计也慢慢跟上时展的步伐,由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盲目模仿欧式的设计到现在影响深刻的亚设计流派;由最初的“生存意识”进展到现在的“环保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识”,中国的室内设计在其中寻找契机,寻找突破,紧跟着时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现代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已率先打开国门,无形中也将推动室内设计迈向更高的水平。
但是我国的室内设计要走向世界,较国际水平还相差一定的距离。同发达国家的装饰行业相比,我国室内设计行业还不规范,室内设计师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室内设计,其个性还不鲜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等等。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装饰行业不规范我国现阶段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每年的产值都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
在如此巨大的消费刺激下,装饰公司也多如牛毛。在装饰行业的众多公司中,其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优秀企业不多,行业管理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够规范,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无序从业多于规范从业,设计人员“鱼目混珠”,这些直接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而马路边拿锯拿斧的“装修游击队”也声称“我们是搞装修的,我们也可以设计”。
有的室内设计公司为了竞争常常推出免费设计等等。要知道,室内设计也是一种劳动,也具有价值,如果让这种价值为零,就等于在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建筑设计原理、施工构造和艺术审美各方面学问的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不了解设计的专业知识、设计规律、设计美感,就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规范行业运作,加强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业监管,并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才能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二)室内装饰与其他项目设计分散在欧美发达国家,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家具及饰物设计师;
而一名家具设计师很有可能是一名能工巧匠,其专业领域的联系性非常强。而中国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却是分离的,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分门别类,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了割裂几个联系非常强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专业领域连贯性。建筑师完成土建结构设计后就将建筑毛胚甩给室内设计师,而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计家具时多半只能选购市场成品,这种关系结构不利于内外一体化的优秀室内建筑作品的问世。这就是我国室内设计现在为什么普遍还是“湿作业”的原因了。
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住宅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工业化,实现了省时、省力、省消耗,高品质、高质量这样“三省二高”的标准,提高了建筑的综合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从建设到入住的工期,降低了成本。他们的做法还避免了那种设计师拿到建筑毛胚房,首先要对空间进行功能布局,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修改,而拆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凿洞造成材料浪费的现象。从协调性的问题来考虑,这种建筑各个环节相互剥离的设计模式也制约了设计师对全局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出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无疑也提高了建筑成本。
(三)室内设计创新精神缺乏任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活动,都离不开思想这个内在的发动机。而其创作的思想并非源于创作者本人一时心血来潮或异想天开,而必定是受到他所在的时代的精神和以往历史思想沉淀的影响。室内设计理念的发展应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的文化特色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说到底没有对人类文化的深刻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解,是根本不可能奢谈创作的,室内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室内设计这一概念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但是,当你真正站在这么多的风格、流派面前时,却发现其中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只能从一个建筑设计、装饰设计中,或多或少看到国外这类或那类风格特点的影子。
一般而言,现今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是建立在以往民族传统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创作。但是,我们大部分设计者却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抄袭,对风格、流派的表面接受替代了自我创新,“拿来主义”成了设计的主旋律。室内设计固然可以借鉴国内外传统和当今已有设计成果,但不应是简单的“抄袭”或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的“套用”。我们应该扭转那种很多设计师仅看中设计的表层的形成,而忽略其深层次精神的局面,而是要民族元素的融入、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创新。
(四)设计师队伍膨胀,素质普遍偏低市场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使得室内设计变得炙手可热。国内许多没有相应师资的大专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甚24观察思考至在社会上的室内设计培训班、电脑培训班也都加入了“制造设计师”的行列,在短短十年里设计师队伍急剧膨胀。可以想象这样“制造出来的设计师”如何设计出好的作品。这样打着“设计师”旗号的人加入专业设计师的行列,使整个设计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产生了许多粗制滥造的室内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师基础知识缺乏,艺术语言表达不清,设计技术偏低,缺少设计的逻辑思考,浮浅媚俗的追逐时尚,依赖材料、仿造风格,而忽视实际情况;恶性竞争的后果还使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要知道真正的设计师除了是专业的能手,还应该是自己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不被外在的意志所左右,将自己的文化品位、艺术素养,经过科学论证后付诸实施的人。
二、中国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性化室内设计的理念即以人为本,这是室内设计永远的主题,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也将延续与深化这一主题。住宅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从人性出发,方便人的行为,满足人的需求。要从强化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甚至从人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人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历史及未来着眼来研究,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居住者生活在舒适、卫生、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环境中。
(二)生态、绿色及环保化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森林、生物、水、空气以及耕地。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或消失,或减少,或恶化。地球已不是人类的乐园,自然环境问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而迫使人类思考。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中自然景观的重要,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不论是建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由整理提供
com/">整理提供筑内部,还是建筑外部的绿化和绿化空间;不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公共环境,生态、绿色、环保成为主题。因此,人们在满足了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回归自然成了我们现代人新的追求方向。
(三)科技智能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科技智能将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未来住宅发展的方向。科技智能化提倡“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的应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全面提升住宅的居住环境、住宅功能、工程质量、物业管理水平,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住宅的产业现代化。它要求达到安全防范、信息管理、信息网络化,从而实现住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进行家庭遥控管理或与外界进行联系。
(四)装饰部件的产业化邻国日本用了二十年来推行其住宅部品,现在住宅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而其设计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建筑装饰部品的选择,工作效率非常高。而我国,传统的施工工艺仍主导着我们的施工过程,依然是切、割、锯、钻刷等工艺。各装饰部件也都是各大装饰公司自行设计。这是一套落后的施工工艺,不利于室内设计的发展,而装饰部件的产业化,应该是室内设计的必然趋势。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住宅部件是保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证住宅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对于室内设计标准的控制,装饰成本的降低,施工工艺的便捷,以及建筑装饰产业的现代化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都推行住宅部品,对无特殊要求的住宅,只要将装饰部品组合起来就可以了。因此,室内设计变得更简单,更便捷,普通大众都可以自行设计。
(五)高度的民族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它留给了我们丰富的历史遗产,中国幅员辽阔,有着56个优秀民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本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因此,如何传承文明,如何将有中华民族特性的设计呈现于世界,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创作归宿。我国的室内装饰设计发展初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室内装饰设计到处盛行欧陆建筑风格。但一味仿造的“拿来主义”盛行,丢失了我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优秀的传统,丢失了我们文化的“根”。随着国家的富强,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中国的室内设计所走的道路,一定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的设计。因为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进入21世纪,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的室内设计也从早期的以材料的档次来评价装修水准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不断地走向完善,向国际靠拢。
当然,目前室内设计的各种规范还未健全,而室内设计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再到相对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需要太多的时间了,室内设计行业一定会走向规范,最终必定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规范.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6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及从业状况表明,建筑学专业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建筑学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综合提高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该阶段的设计内容为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引导设计训练向技术层面深化,向规划层面扩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强建筑技术要求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并涉及到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建筑技术学科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川。对于即将步人行业的建筑学系四年级学生来讲,加强建筑技术素质培养非常必要。
(一)现状
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到四年级已经相当全面,然而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却很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只有将建筑技术知识与建筑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力型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发展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技术要求更加提高。
(三)建筑设计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设计周期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市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来毕业生从业情况看,无论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普遍存在技术知识差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建筑技术知识应用的力度,加强学生建筑技术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建筑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向实际工程设计要求靠近。
(四)中国的建筑节能政策
随着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的出台及建筑节能目标的实施,对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合理选择建筑构造方法成为建筑技术设计的一项新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并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技能,应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结合四年级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单体设计,开展对建筑节能知识应用的教学。
(五)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必须全面掌握建筑设计相关技术知识,并且具有很好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建筑技术素养是每一位建筑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建筑技术应用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
(一)调整建筑设计内容,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地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朝高度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对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多层综合性建筑改为高层建筑,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多层建筑设计,重点解决建筑功能、空间、流线与建筑造型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知识要求更加综合、全面,表现如下:(1)建筑造型应结合建筑结构选型进行综合考虑;(2)各设备系统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设备用房并满足设计要求;(3)地下室空间的合理利用;(4)地下汽车库设计;(5)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训练,学生对建筑的组成系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要求等技术方面的知识,通过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高层建筑的造型特点、性格表达及细部处理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地下停车库及防火等方面的设计,学生对技术规范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合住宅建筑设计,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及构造设计
结合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在四年级开设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辅导,要求学生运用建筑节能理论对住宅建筑设计成果进行建筑节能计算,了解并掌握建筑节能计算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节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树立了节能环保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他们将节能环保作为整体设计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而提高了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对节能计算参数的确定及计算结果分析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五年级业务实践课程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借助设计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推敲
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培养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实用性设计软件对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建筑日照分析等进行研究。
日照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日照标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否满足日照标准,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日照间距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当地规划部门关于日照间距的规定;进行日照分析。
在地价飘升的今天,设计分析软件为日照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成为当今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设计软件分析,精确度大大提高,操作简便而直观,目前设计分析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中。超级秘书网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抽象的日照标准要求有了直观认识,对居住建筑日照要求有了深理解;其次,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目的性增强,使设计成果趋于合理化、多样化;再次,学生对新软件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借助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方便快捷并且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上述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在一些方面已经呈现出来。学校教育中目前的改革试验效果还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成果显现,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反馈中逐渐收集归纳。
关键词: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几年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所谓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以就是不仅要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上考虑,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应将其置于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探索和策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逐渐成为新建筑试验的一个主要方向。
1.在建筑设计中加强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对由于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了来自自然的报复,为了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所谓生态理念,是指人们对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发展、生态环保的观点的认识,这一理念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须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理念的体现,这也是人类在保护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上的有效策略之一。
生态建筑是生态理念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在生态建筑中十分强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建筑在使用期间可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不仅要求建筑设计对建筑本身的合理性加以考虑,还要求设计者对建筑内外环保理念的科学和系统性加以研究,生态建筑让人们的学习、生活、办公、游玩等方面都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挂钩,引导人们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节能意识,坚持低碳生活理念,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建筑设计目标与原则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已开始全球性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昌盛和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想,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建筑,通过对物质和能量的合理、综合运用,从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1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首先要满足空间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集约化,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节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注重于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实现人类居住的舒适、高效,使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是一个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并达到和谐、良性循环的目的。
3.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对于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
3.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4.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4.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4.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合理的运用高层建筑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设计;(2)在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凹入不同深度的过渡空间;(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4)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日晒引起的温度;(5)平面处理上建议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还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有效节省运转能耗的40%。
4.3生态高技术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满足人体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目标,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生态高技建筑师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体的设计手法是:
4.3.1引入绿色植物创造宜人的景观
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
4.3.2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采光中庭设计,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的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跟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制冷需求的消耗。
4.3.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尽可能地获得自然通风。针对不同的风速和风向,可以通过百叶窗开合的调节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全来控制室内的气流。此外,做为生态高技建筑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型玻璃以及太阳能光电材料等,将这些新材料、新能源合理的应用在生态建筑服务上,会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
5.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历史将不断被续写,但是无论如何,生态建筑理念是建筑设计需要一直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建筑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的需求,才能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刘炜.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