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地产营销论文

商业地产营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1 00:25: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地产营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地产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创新理念;房地产;营销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大量出现,国内商业地产行业一度出现过热的势头。为了控制商业地产业过热的情况,国家实施了多次宏观调整的政策。2011 年,国家新 “国八条”出台,之后,国内众多城市又颁布了“限购令”。此外,居民对房地产营销服务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为了重新使房地产焕发活力,人们将视线转向了对营销模式的创新。

一、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

1.投资方面。当下,我国商业地产在投资方面存在以下这几个特点:1)投资增加速度减缓。2)投资结构发生了改变,中东部的房地产投资速度加快。3)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2.营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地产企业,但是由于国内商业地产行业起步晚,所以在很多领域还相当不成熟。在商业地产行业众多的问题中,营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亟待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中普遍存在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缺乏良好互动的情况,不能相互促进,导致了很多不成熟营销理论的产生,如地段论、广告致胜论以及价格致胜论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营销理论都是经不起推敲和琢磨的。

二、商业地产营销模式的创新

在当下商业地产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房地产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1.差异化营销模式。差异化营销是指房地产企业应该在房屋的质量、设计、小区的环境、服务和安全等方面下足功夫,使本企业建筑的房屋由于其他企业,从而造就更好的营销业绩。这样,消费者在看房的过程中,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小区建设的质量、设计、环境等都非常满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就完成了营销的第一步。然而,这对房地产企业的要求非常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企业要增加资金的投入,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还要建设和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区别不同企业的要素之一,是各个企业的特点,很难被同行模仿。

2.体验式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是指让消费者亲临现场,参观样板房,并在样板房中切实地经历生活的细节,如坐沙发上聊天,在厨房做饭等等。这种让消费者真实体验新房中生活方式的模式可以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房地产企业的诚意和用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到房屋的巧妙设计和采光条件等因素。当消费者体会到了公司诚挚的服务、优美的小区环境和巧妙的房屋设计时,就离销售成功不远了。

3.网络式营销模式。对房地产的网络营销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比较规范的说法。周游、赵炎认为,网络营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它可以视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但它并非要替代传统营销方式,而是迎合信息科技的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模式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服务等的交换,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与传统的营销模式一样,它以盈利为目标。

(1)网络营销的推广模式。房地产网络营销推广模式的运行流程包括提供信息、服务顾客、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增加购买。企业通过在网络上最新的一手房或二手房房源信息、楼市动态、行业政策等,为消费者查询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加强与顾客的互动和联系,培养潜在的客户群,最终提高房地产的营销额。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手段有很多,目前存在以下营销推广手段,包括企业网站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网络广告营销等。

(2)网络营销的拍卖模式。网络营销拍卖模式的运行流程包括提供拍卖信息宣传造势获得消费者认知吸引消费者参加竞拍。企业将要拍卖的房源的介绍,包括拍卖时间、拍卖场所等详细信息到网络上,吸引消费者参与拍卖。网络拍卖不但方便了房地产信息的流通,为消费者提高了便利,宣传了企业的品牌,而且取得了提高业绩的真实效果。然而,由于我国拍卖历史较短,对拍卖相关问题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导致网络拍卖效果并不是很好。

(3)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网络营销借助计算机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内容全面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的巨大优势,将各个主体连接在一起,为客户和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交换机会。相对其他营销模式而言,网络营销模式能够打破信息传递过程中时空的限制,营销手段千变万化,能够进行即时互动,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营销模式,其他方式不可替代。

三、结语

论文分析了时下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现状,提出了三种创新型的营销模式:差异化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模式和网络化营销模式,同时解析了这三种创新型的营销模式的优势,希望能为房地产营销模式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忠.中国消费者世代及其民族中心主义轮廓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2009: 88-96.

[2]屈云波,郑宏,张平淡.《营销方法》.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9.

篇(2)

我们并不希望这仅仅是一台“专家秀”。我们的杂志,将会借此搭建一个专业平台,在促进业内交流,使专家团成员可以展现自己最新、最权威的观点同时,为我们的读者带来营销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而对于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这个专家团也必将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为一线工商企业提供最实用的支持。

陆定光: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总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中国市场的特征及相关的营销行为;销售渠道管理,跨文化的市场营销活动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多篇,曾获美国华人管理学者管理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美国决策科学西部学会国际企业管理最佳论文奖。除学术研究外,拥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曾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从事营销活动,为政府与私营机构提供管理顾问服务。

营销观点:

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加速渗透,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战国时代,但国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的管理及意识上仍然比较落后,对品牌在购买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全面了解,加之一些品牌的地方色彩过于浓厚,不利于其打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21世纪研究院兼职教授。在北京大学主要讲授“工业地理学”等课程,并从事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著有《现代工业地理学》、《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等著作,另有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发表。

营销观点:

产业集群是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升级的主要载体,对提高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举足轻重。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需要创意设计的传统产业,都需要企业在近距离协作和互动,以降低成本,加速创新。我国很多产业集群要从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发展成为创新性产业集群,还需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的长期努力。

何茂春:

现任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和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复关”、“入世”对策问题研究和国际贸易及投资法律研究。在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学校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曾多次参加国际经贸谈判和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和主持过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研项目,独立主持完成过数个重大投资项目的规划工作和国家级课题。

营销观点:

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应先在本土基本完成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再积极进行海外开拓,并能勇于“客场”挑战,主动竞争。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经受考验并发展壮大。

叶智辉:

现任特许经营协会首席顾问、CEPA商机发展联合会创会理事。2002年创办商机无限(中国)顾问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商机无限现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顾问机构之一,设计创造了全中国第一个以CEPA为主题的商场――“CEPA香港商品城”。该商品城在一个月内奇迹般地完成了全部招商工作,取得空前的成功。曾多次组织数百个香港品牌北上考察,为国内引进香港及国外优秀零售及餐饮品牌做出了贡献。

篇(3)

[关键词]社区商业不动产 西部零售业

传统型便利店的选址多处于以住宅小区、学校或交通换乘地等人口密集、客流量大的地方,店铺的营业面积约在50-150m2,营业时长有日间型与24小时全天候型,其经营辐射圈半径约500米,所涉及的经营种类多为餐饮及日常生活零用品,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因此顾客的购买倾向多为目的性购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消费者对必需品的消费空白。而在营业模式上,其仅有不到150m2的营业面积却沿用了超市所具备的销售方式与经营管理技术。因为便利店的产生是在超级市场这类零售业态发展至成熟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甚至有相关人士预言在由超市所引领的“第一波消费观念革命”后便利店将带来“第二波的消费观念革命”。

在如今,多采用连锁经营模式的便利店在零售业业态中早已成为了具有规模效应和竞争力的主要业态。早在1993年时中国第一家便利店于上海诞生,时至今日已有近20年的时光。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连锁商业形态发展中的新星即是便利店。在2004年,我国前30名的连锁企业之中,便利店营业额增长高达49.7%,远超于其他业态下的连锁企业。可是同年的12月11日,国家做出决定,国内的零售产业全面对外企开放。在发现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之后,外资零售业巨头纷纷开始在中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和迅速扩张。从04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有近80%的世界前50的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门店。时针指向2007年底,在研究主要针对的成都市,跨国企业已开设了4家家乐福门店和2家沃尔玛门店。与此同时,不甘落后的国内零售业巨头联华、好又多等也纷纷进行扩张。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的进入从某种层面上给身处成都本土的中小零售企业尤其是小型便利店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连锁便利店在西部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像国内零售业巨头所在地区那么迅猛,前有跨国大型企业超市占先,后有国内零售巨头堵截,本地中型超市还占据几处比较有利的地段,而理应最贴近市民的“前沿阵地”便利店,在当时却没有一家品牌连锁店能与各大、中型超市呼应,仍是形形的杂货店、夫妻店唱着主角。但是,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地不断推进,连锁“传统型”便利店在西部开始起步。

虽然成都地区的便利店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四川省互惠商业(集团)公司、WOW024小时便利店是成都便利店的主要代表。但是,成都地区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基本上还处于导入期,一些本土商业企业在成都便利店市场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整体而言,成都便利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成都便利店现的状具体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看来,首先地区购买力水平与便利店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地区人均收入状况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该地区购买力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GDP自2006年以来不断增长,在2011的经济数据中成都市的人居GDP为48794元约7745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中有关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人均GDP对便利店发展的影响,可知当某一地区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者购物倾向开始追求个性化和便利化,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的发展进入了高速的成长期,顾客的需求与便利店的形式开始结合。综上数据,连锁性便利店在成都市的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

其次,随着地产热,大量的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属于社区型不动产的便利店理应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事实上在传统居民社区不动产的配套设施中,鲜有大型超市的身影,零售业态主要为面积狭小的老式杂货铺,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的便利店数量却不多。而这些传统的微型杂货店业态落后,设施陈旧,行业特点混乱;销售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卫生条件差,增值服务几乎没有,其早已无法应对消费者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市空间迅速延伸,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入高峰期,新兴社区不断涌现,但与之配套的社区商业却发展非常缓慢。虽然新建小区的人口不断迁入,但商业稀疏、商业配套匮乏,社区商业盲区凸显,到处存在“地产造出来了,商却没了’’现象。由于当前社区商业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居民不得不乘车到中心商业区购物。由此种现象可见虽然地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区型不动产便利店的商机,但是真正能做到便民利己,真正去把握商机的企业还不充分,需要改进与提升之处还有很多。

最后,成都的某些便利商店仍采取自营的经营方式,并未加盟连锁。可是根据实践证明通过特许连锁经营方式,能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国外连锁店企业多采用特许连锁实现规模化发展。但成都便利店有许多是自愿连锁模式,总部与加盟商利益难以一致。因此,虽然各便利店零售商已认识到特许连锁的重要意义,但加盟店尚未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结如下:便利商店现在的经营宗旨还是集中在为顾客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营销核心是Get what you forget(买到你在超市忘记买的东西)。现在成都的便利商店发展势头不错,但与成熟阶段仍有不少距离,所以在自身定位方面,应借助房地产业的“便车”将社区便利店做为成都地区便利店的主体模式。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其是百姓日常综合消费的重要途径,在未来商业地产的开发中也会成为重要的元素。而扩张方式上,应采用连锁经营模式,便利店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发展加盟连锁店。连锁之后会有助于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也能使便利店企业以最小的进行最快的扩张,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便利店总部集中精力进行便利店统一规划和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BIM 商业项目 运营管理

现今,基于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现代商业项目运营管理应运而生,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超高精度数据分析和三维空间定位将成为解决运营问题的有力武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营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更使整个运营具有可控性,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模型将是业主今后解决运营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IM的概念

美国国家BIM标准定义下的BIM为一个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并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来看,BIM的理念同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在于整合,它们既在横向整合各种与建筑设施相关的专业和供应商,又在纵向进行全生命周期跨度的整合,可见在商业项目运营中应用BIM理念和技术将能够为业主带来更高的建筑绩效,同时将BIM模型应用于商业运营管理也是BIM的最终目标和国内外研究BIM的团队推动BIM发展的最后进程,未来,BIM模型以其所拥有的丰富信息还将在运营阶段为使用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BIM在国内商业运营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从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后,相继“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都开始注重BIM在我国的发展,大型的设计院、地产开发商、政府及行业协会等都积极响应并协同在不同项目的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如上海中心大厦、银川火车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典型项目。虽然BIM近几年在我国有了显著发展,但从项目中BIM应用的阶段来看,还普遍处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到商业运营阶段的案例甚少。BIM在商业运营阶段的应用还未被广泛挖掘,这和运营相关的BIM软件开发有很大的关系,BIM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的支持,现今,我国主要的BIM软件还在以引用国外研发的软件为基础,自主研发的BIM软件主要是鲁班、天正等研发的在设计和造价方面的软件,在运营方面的软件研发还处在原点。

目前,我国引用了一些国外的运营软件进行初级的商业运营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运营阶段的BIM软件与其它阶段的软件交互性极差,造成BIM技术在运营阶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同时使得运营阶段在商业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处于孤立状态。为深化BIM技术在我国商业运营中的应用,2012年5月24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了2012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行业BIM的应用论坛,致力于同欧美各国建立以BIM为核心的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商业运营管理技术的研究,为以BIM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

现今,在开发商狂热追求商业项目开发所带来的高利润下,运营阶段作为商业项目投资回收和盈利的主要阶段,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达到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成为业主们首要追求的目标。显然,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引领时代的浪潮,满足不了各大商户和消费群体不断更新换代的营销模式和快节奏生活方式,更不能提供对进行大型设施项目中大量流动人群的安全保证,可见日后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实现不了业主们的愿望,还将给业主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成本大、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及总控性差等三个方面。

(一)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消耗的成本大

传统的运营管理是在对人的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运营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是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业务人员具有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做到信息最快捷的传送和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但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人才的培养和流失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的选择和提拔上,想要尽快地回收资金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几乎是不可能,并且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给业主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由此得出传统的运营管理造成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的增加。

传统运营管理中的能源耗费量大也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增加。应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和确切的设备耗能量,致使运营团队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和相关工作计划时,缺乏有效的建筑能耗数据依据,从而使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二)运营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

传统的运营管理总处在被动状态上,对于将要发生的隐患缺少预见性,突发事件缺少快速的应变性。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涉及供暖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运输通讯系统、监控系统等大量的系统需要管理和维护,这里包含了大量的管道和管线,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维修与保养将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如:水管破裂找不到最近的阀门,电梯没有定期更换部件造成坠落,发生火灾疏散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等。这样业主总处在被动面,问题出现了才慌乱解决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消费者对业主在品质上的不信任、信誉上的不保障,这些损失往往是很难挽回的。

(三)总部对项目运营管理的控制性差

随着商业开发项目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项目信息繁杂,不断地增加了总部的管理压力。传统的运营管理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定期的整理项目信息,并以报表、图形、文本等形式把运营信息传达给总部,再等待总部各方面的决策。信息以这种方式传递,促使总部不能及时地了解项目最新的运营信息,不能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不能发挥总部管控的最大效力,更使得总部不能对各个项目运营进行实时控制。

无疑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却没有提升产业品牌和形象,没有增加项目利润,更没有发挥运营管理的最大效力。

基于BIM的运营技术价值和应用

BIM有效地整合了规划设计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的关联基础数据,完全无误地将其导入了运营数据库,再结合相关的网络技术,使商业运营管理更具有应变性和可控性。BIM在商业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如图1所示:设备的运行和管控、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及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等。

(一)设备的运行和管控

BIM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帮助业主轻松地查询、搜索、定位到其所需的设备,并且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全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是传统运营管理下二维平面中的长宽高,非几何信息也可以清晰表达,如:设备的型号、生产日期、使用年限、采购人员等。BIM模型不仅提供了完整的设备信息,可视化下的设备定位,将能够把设备定位在一个点上,使精准的设备安拆与维修变得简单。通过BIM和相关运营技术的结合,可以便捷快速地进行设备运行检查、维护和控制,同时系统使设备拟人化,具有感知功能,室内外温差,室内有毒气体的含量等达到相应标准时,设备会自动对管控中心发出警报。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使设备更智能化、更具生命力,这不仅加强了业主对设备的管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应查询、定位、检查设备的信息等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

(二)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

中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其中商业项目的能耗更是惊人。基于BIM的运营能耗管理可以大大减少能耗,缓解上述问题。BIM可以全面了解建筑能耗水平,积累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用能的相关数据,并进行能耗分析和建筑运行的节能优化,从而促使建筑在平稳运行时达到能耗最小。BIM还通过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起来,对建筑物能耗进行诊断和分析,当形成数据统计报告后可自动管控室内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有用能系统,它所提供的实时能耗查询、能耗排名、能耗结构分析和远程控制服务,使业主对建筑物达到最智能化的节能管理,摆脱传统运营管理下由建筑能耗大引起的成本增加。

(三)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

在商业项目中,提供商业人群的安全保障是商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前提。BIM技术所采用的主动化应急管理措施为应急疏散提供了最快且最安全的解决保证,在发现异情时,业主可以通过控制平台直观地确定异情发生地点,控制设备运行(如:及时切断电气开关,打开最近的消防龙头等)防止异情扩散,并且找出最安全、最便捷的疏散通道,BIM还可确定安保人员位置,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人群进行保护。基于BIM技术的运营管理不光对应急事件进行快速指导,还可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如日常的火灾模拟、人员疏散模拟等,以此减少真正异情发生时,因组织不当和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发生火灾时争取一秒都很重要,业主可以通过BIM信息平台及时地掌握火灾蔓延的范围,并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其附近人群进行安全疏散,做到最迅速的指导救援和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可见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比传统运营管理对将要发生的隐患更有预见性,对突发事件更具快速的应变性。

(四)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

商业运营的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基于BIM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进行的运营数据资料分析,整合及共享将取代传统运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据整集和传递过程,成为日后业主对商业运营项目总控的支撑和保障。商业项目运营中不断积累的大量数据是日后运营管理的基础资料,BIM技术可以将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合,细化各个阶段和步骤,对信息进行最完整的保存和最便捷的共享,它还以最快捷的信息共享方式将各大商业运营项目资料传递给总部,使总部实时了解项目运营状态,它的分类整合、精确分析及信息集成共享将能够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成为日后业主运营管理中最有效的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将能够解决传统运营管理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有利于业主在商业项目开发中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并带来更多的盈利。

结论

在我国进入商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建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业主追求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就是追求了投资的高回报和低风险。在运营管理中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将把被动化的运营管理变成主动,高速的信息整理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使问题在还未发生时已被解决,严密的预警措施,大大降低了因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越是复杂,解决方案越是重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集中整理分析也变得必不可少。高效的信息平台,稳定的操作和管理,使已发生的问题在最小损失下被解决,精确的定位、直观的能源数据分析,使运营管理变得简单。总之,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商业项目运营管理是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又一大历史变革,更是商业项目经济快捷平稳发展的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1.师征.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何关培.BIM总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何清华,钱丽丽,段云峰,李永奎.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