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13:4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保健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20年卫健局中医药管理局体会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成效
以点带面
促进中医药发展
x省x州x市卫生计生局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
x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建设。将市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州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是x省中医住培基地和x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
二是强化“枢纽”建设。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三是强化“网底”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医改为“关键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将市民族中医院纳入医改试点范围,与综合医院改革同步推进,严格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完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院特点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优势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优势资源下沉。市民族中医院牵头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鼓励市民族中医院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或对口帮扶,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贯彻发展中医药的医改政策。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药饮片加成销售、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中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等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点”,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实行优先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职称评聘;优先安排新进编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大学生享受大学生补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x省知名中医工作室。
三是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x医药学概论》,填补了x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创新点”,实施供给侧改革
一是大力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市民族中医院结合“中医养生堂”建设,设立了“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体质辨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中医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4
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研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状况对当前教育改革和中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拔尖创新人才的提出
2005年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了国内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并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是成长为未来的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能够逐步地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队伍。根据朱旭红[1]等人的研究,提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为:在中医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或中医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国内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
2 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现况
2.1 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
在中医界,“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目前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数量约500人,按地域分布东中西部地区比例约为3.4:1.6:1。2009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了首届“国医大师”的评选,全国共有30位名老中医入选,入选者均从医55年以上,年龄均已愈古稀,最小的年龄也76岁。
2.2 医学杰出人才
根据2005年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调查报告[2],将人才队伍主体按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分类,其中党政类以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为指标,企业管理类以中国富豪榜和深沪上市公司董事长、总裁或经理为指标,专业技术类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以及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情况为指标,创新类以获高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为指标。其报告显示自1952年的50年期间,中医院校毕业生占杰出人才的0.3%,其中创新人才0.9%,企业管理人才0.32%,专业技术人才0.3%,党政人才为0。中医人才在各类杰出人才中可谓凤毛麟角。
2.3 高等教育
随着中医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医高学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截止2011年,全国有273个开设有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和机构,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有46所,具有培养博士生资格的院校15所,硕士生资格的院校24所,每年培养输送中医人才近12万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9千多人[3]。
3 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况
3.1 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医教育模式主要有家传或师承教育、现代院校教育、西学中班等。
在家传和师承教育为主导的中医人才培养时期,中医人才的成长主要依靠师傅的学术传授水平和弟子个人的努力,培养出优秀杰出人才极其有限。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在解决中医高学历人才培养量的问题上同时也凸显了中医人才质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旨在探索培养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探索。如:国家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计划。2011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端论坛,就中医院校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总结交流。“十二五”又开展了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
在继续教育方面,有西学中模式、以继承为创新的研修模式等。如:2008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传承培养工作试点项目”——中医高级临床医师培训班“中医大师班”。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的名医工作室项目等等。
3.2 主要问题
3.2.1 大师级中医人才匮乏,优秀后备人才不足
如前所述,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大师级人物大多年逾古稀,亟需发展后备人才。由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培养一名真正的优秀中医后备人才至少需要10-20年的周期[4]。而现代中医教育体系无法输送优秀的中医后备人才,中医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堪忧。
3.2.2 中医院校教育急需改革,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如前述中医杰出人才现况可以看出,近50年来,从中医院校培养的杰出人才仅占0.31%。当前院校教育大多模仿西医学教育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中医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造成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脱节。在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上,中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都单一僵化,研究生论文既不能很好地体现导师的学术思想,也无法体现学生个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才华,缺乏学术个性,丧失创新能力。
3.2.3 中医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医事业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远少于西医院;二是从事中医收入也相对较低,中医诊断价值没有体现;三是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诊断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依赖现代仪器检查越来越强,削弱了中医思维能力;四是中医行业内部也存在对中医缺乏信心的现象。种种原因影响了青年人从事中医的动力,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8%的高年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表示不将中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3.2.4 中医继续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
继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现行的中医执业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条件、继续教育学分的使用价值未能完全符合中医发展的需求,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中医药为主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与质量。
4 思考与对策
任何事业的兴衰都取决于人才,惟有立足人才培养,才能致力事业发展。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匮乏是当前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大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力度
当前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弊端已毋庸置疑,中医人才的培养除了在培养模式上要不断改革,在专业布局上也要扩大中医专业在一流学校的设置面。让一些优秀青年有机会接触中医专业,为中医事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议一些有条件的综合性院校积极开设中医专业。
4.2 加大对中医院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医院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在扶持医院发展时,要考虑中医院与西医院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政策上保证经费投入一致,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的相关政策一致,同时增设中医诊断收费项目,以体现中医思维的价值。
4.3 做好中医继承,不断完善中医继续教育模式
中医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名老中医是中医优秀人才的代表,应积极做好中医继承工作,在“十五”“十一五”之后,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列为持续科技攻关项目,每五年确定一个阶段目标,逐步提高,逐步扩大范围。
参考文献:
[1]朱旭红,刘建民.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3):339-341.
[2]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DB/OL].http://,2013-5-1.
[3]2011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DB/OL].http://,2013-5-1.
[4]郝东明.创新与中医教育[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42.
[5]翟双庆,石琳等.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教师队伍是办好老年大学的关键,一支知名度高、知识面广、有实践教学经验、热心和甘为老年教育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更是支撑老年大学教育质量的前提。为此,我们通过对当前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在结构、来源、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平湖市老年大学教师队伍现状
就教师的师德、专业水平及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等问题,我们对全校42名教师(全部是外聘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实际对部分人员进行访谈研究。
1、教师的年龄结构
表1 教师的年龄结构
年龄(岁)
30以下
31-40
41-50
51-60
61-70
71以上
人数
4
11
4
7
9
7
百分比%
9.5
26.2
9.5
16.7
21.4
16.7
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有一定梯度。41—50岁的中年教师偏少,只占9.5%,而71岁以上的老年教师高达16.7%,其中1人已超80岁,高龄教师多年来为平湖老年教育事业、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现在,学校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引进不少40岁以下的教师,占35.7%。
2、教师的学历水平
表2 教师的学历结构
学历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中专
初高中
人数
1
18
12
4
7
百分比%
2.4
42.9
28.6
9.5
16.7
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9人,占45.2%。学历水平较低的占23.7%,主要集中在器乐、文艺类等技能类课程,但他们在相关领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经验和良好的实践技能。
3、教师的职称结构
表3 教师的职称结构
职称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其他
人数
9
18
9
6
百分比%
21.4
42.9
21.4
14.3
和学历结构相对应,职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教学的把握程度。初级及无职称的达38.1%。职称技能较高的教师,能很好地向学员传递学习兴趣、自己的领悟及相关知识,职称确实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
4、教师的现职来源
表4 教师的现职
现职
在职
离退休
其他
人数
18
18
6
百分比%
42.9
42.9
14.2
从师资构成情况看,教师队伍由离退休、在职、自由职业者组成。教师来源主要有:单位推荐、教师自荐或他人推荐;聘任社会达人和学员骨干。
5、教师的师德、教学和科研情况
通过对42位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有39位教师,占92.5%,能够做到热爱老年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尊重学员、教学认真耐心、师生关系和谐,具有较高的教师风范,深受学员欢迎。认为“教学中最困难的”依次是教学资料缺乏、老年教育理论知识太少、教学经验不足、学科知识面狭窄。“自己知识结构欠缺的方面”依次是:老年教育理论及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在教学中,6位教师自编了5套教材,16位教师编写了讲义,7人刻录动态教材,11人在参考公共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补充材料。“撰写过教学体会及论文”的有13人,占31%,35位教师认为参与老年教育教学很有必要,但力不从心。
二、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队伍不稳定。外聘教师具有流动性大、可控性小、资历及水平悬殊、报酬少等特点。经常出现因单位工作、身体、家庭等无法继续任教的情况,影响课程设置和教学持续性。年轻在职教师比例增加后,因与本职工作冲突,调课、停课、请人代课较多,以及因特殊原因无法继续任教,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组织。高龄教师受年龄、身体状况影响,一旦他们再次退休,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职年轻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参加教师会议、教研活动出勤率低。
2、后备师资不足。县级老年大学,因地域内高校少,后备师资不足。部分学科(二胡、戏曲各3个)班级很多,都仅有一位教师,一旦遇到教师请假或生病,找个代课教师都很困难,更无法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求。个别专业因聘请不到专业技能、理论素养丰富的教师而停办,教师难请,好教师更难寻是现在最棘手的问题。
3、体制机制不完善。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既有体制上的制约,也有机制上的制约。年轻兼职教师受原单位制约较多,给校方的管理带来难度。学校为适应老年学员需要,开设了太极剑、戏曲、交谊舞专业,因找不到专业教师,只有聘用学历低,无职称、“能工巧匠”型业余教师,他们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但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缺少办法,困难不小。另外,由于学校没有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造成教师退出机制不顺畅。
4、专业发展不平衡。在老年教学中,45.2%的教师认为目 前自己缺乏老年教育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38.1%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知识不足,老年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培训不足。非教育出身的有15人,占35.7%,对这些教师进行教育类课程培训很有必要。
5、教科研基础薄弱。多年来,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总结文章少且质量不高。写过教学心得、体会及论文的教师12人,占28.6%。83%的教师认为研究老年教育教学很有必要性,但工作压力、时间、精力等多方原因,制约了他们的研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建设一支既具有奉献老年教育事业精神、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老年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当前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加强和提高。
1、建立齐抓共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老年教育是党的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截止20__年12月,平湖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22.01%,并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逐年增加,对老年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学校教师的选聘和培训教育工作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需要各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大学建设的意见》(平委办(20__)49号)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领导层面做好配强配好学校师资的工作,以优质的师资保障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教、学、乐、为”的目标,为做好老年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拓宽选聘优秀教师渠道。
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按照《平湖市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切实发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教育、卫生、文体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优质师资的遴选和培训工作。一是从附近高校聘请。加强与高校联系,可以吸收嘉兴学院平湖校区进入校务委员会成员单位,吸引高校教师来校任教。目前在校的俞标淡、许锡浩、王正康(都已离退休)任教的课程都已经建设成我校的骨干课程和特色课程,吸引了大批学员。20__年聘请了该校青年教师顾丽娟任教合唱队,深受学员欢迎,入队学员需经过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这样既保证了学员有比较高的音乐素质,也让高素质的教师乐于任教,使学员的演唱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二是从专业对口单位聘请。从中医院和人民医院、红十字医院等聘请医学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中医保健、西医保健、老年推拿、养生保健班教学。三是从优秀学员中选聘。老年学员中卧虎藏龙,不乏有一技之长的佼佼者,而且因其在校学习多年,对老年大学有深厚的感情,极具奉献精神,从中选拔优秀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目前三位教师来自优秀学员。四是与专业机构合作选聘。与琴行、舞蹈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由专业机构选拔优秀教师来校任教,这些教师平时工作主要集中在节假日,而到老年大学授课,时间正好互补。五是从社会选聘有专长的人才。太极拳(剑)、二胡、交谊舞等专业,在社会上有较大的群体参与,其中不泛有较高艺术专长和知名度的人才,对学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六是建好教师资源库。教育、卫生、人力社保、党校等部门要挖掘潜力,在强化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预备队”建设。一方面,从临近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物色人才,同时,从在职的人才队伍中好中选优,建立一支高水平、接力式、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3、建立教师学习培训机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师教学实际,对教师加强培训。一是抓师德师风建设。把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尊老敬老和服务奉献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优秀教师评选和表彰、主题教育活动,参加老干部党员骨干培训班、老干部理论读书班学习培训等提升人格魅力。二是抓教学业务培训。为教师征订《老年大学》杂志,组织教师学习老年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引导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精心上课、耐心辅导、探究教学规律。任教相同专业的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及讲义,共享教学资源。鼓励已退休的教师参加电脑班学习,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收集网上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开展“老带青”活动,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帮助、引导青年教师逐步适应老年教学并快速成长。工作人员要随堂听课,掌握教学动态,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和建议。三是抓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老年教育具有特殊性,要坚持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并重,不断探索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教研活动是搞好教学的保证,建立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制度,每学期安排一个教研组活动,指定教师上课,学校工作人员、组内教师、相关专业的班长全程参加说课、评课,探讨老年教学方法、学员管理等,撰写教学体会。每年收集教师教学体会、论文汇编成册,供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提升教学质量。
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之路
随着国民经济迅猛的发展,健康行业已经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健康产业总体规模仅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也就是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健康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据权威专家分析,到2010年左右,我国产业年人均消费将从目前的10元迅速提升到100余元,市场份额将达到1200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健康行业又将掀起新一轮的财富冲击波。
未来能够在健康产业领先者,必将是那些拥有强势品牌、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精细化营销服务的企业,一些经营资质较低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走品牌化、连锁化、科技化、规范化、长远化之路是必然趋势。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契机,许多国际化健康产业集团紧紧盯住了中国这个全球瞩目的大市场。
洪・张国际健康管理集团的创始人、美国GLG集团董事会主席、加拿大籍华人企业家张永先生不仅是一位在商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业务遍布世界五大洲,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药理学博士,他与洪昭光教授超越传统的科技突破,共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银杏滴丸,得了中西方学者的认同。
张博士领导的GLG集团是一家集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生物科技、养生、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上市企业,资产高达数十亿美元。张永博士虽然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但始终关注国内健康事业的发展。他多年来的夙愿,就是要把国内的健康管理事业搞上去。为此频频往返于中、美、加之间,最后定位于国内的健康产业并投入了巨资,为中国的发展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西融合的养生革命
此时,被赞誉为“中国第一养生大师”、“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脑血管病专家的洪昭光教授,正在为改变国人的健康努力着。他不辞辛苦地致力于大众科学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通过他的努力,海内外有100多万人聆听过他的现场健康讲座,7000多万人阅读过他的养生书籍和手抄本,1亿多人看过他的电视养生讲座,书籍版本达70多种,粗略统计发行达几千万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先进的健康理念改变国人传统的“健康观念”。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虽身在万里之遥,却有惊人一致的想法,洪昭光教授从张永博士论文的字里行间分明读懂了他内心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洪昭光教授与张永博士第一次思想上的碰撞,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洪・张健康管理之路从此开始。
一位是美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一位是国内权威的心脑血管防治专家,他们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经过千百次的临床试验,突破以往难以想象的技术壁垒,研制出震撼中西方医学界的银杏滴丸。这又是一次超越传统的科技突破,实现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全面解决方案,成了目前市场的主导品牌,占据了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大部分份额。
而洪昭光教授为国人量身定做的“红黄绿白黑”绿色食品体系,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的关注,声名鹊起。系列的产品陆续上市,从市场认知度到销售度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多年的努力,洪・张集团创建了一支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健康管理团队和由洪昭光教授挂帅的健康教育队伍。目前,海内外已有2亿多人受益于洪・张健康教育的成果,数百万中国会员接受了洪・张卓有成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为国人打造现代生活方式
产品深入人心,品牌得到认同,企业得到回报。从单纯的市场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双赢局面。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并没有让张永博士感受到更大的喜悦,对比欧美等国高度发达的健康产业,无论是从环境、成本、观念等各个方面来看,国内的健康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要改变国内健康产业落后的局面,就要借鉴欧美成熟的、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走出一条革新之路。
于是张永博士想到了美国的好友Dr.Don Hall(唐・霍尔博士),他是美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健康管理领军人物,同时也是美国维尔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如果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健康管理体系与产品服务相融合创造一种全新健康产业链形态,结合中国国情将大有可为。
美国维尔公司(well source)在世界健康评估领域里拥有25年的经验,是一家为人们提供管理生活方式服务的公司。在健康评估、疾病风险测评领域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依托于张永博士的美国GLG集团强大的企业背景,和洪昭光教授的权威健康养生理念,并与美国维尔有限公司结成了全球性战略合作伙伴,又有美国联邦政府卫生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南卡罗莱纳州州长大卫・比斯里先生支持,四大权威联手成功打造了国内一流的洪・张国际健康管理集团。
在强手如林的同行业竞争中,洪・张国际健康管理集团有着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它属于外资型企业,大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定位于本土市场,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优势,实现了以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健康评估为主体的全民健康管理,真正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的“家庭保健医生”。
洪・张集团与美国维尔健康管理公司联合推出的WEL个人健康评估系统,是当前享誉国内的又一品牌。它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卫生部门,与20余家政府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成功的。是目前最先进、最完备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对个人家庭病史、症状、生活习惯、健康兴趣等资料的采集,结合有关临床体检数据和体能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精确分析,为客户提供一套完整的测试结果和个人健康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癌症、心理、营养、骨质疏松症、安全程度、压力与应对能力等多项评估指标。还可以为冠心病、糖尿病、体重控制、健康年龄等进行专门分析指导,对测试者提供全面的生活方式指导、营养与膳食指导、心理指导、亚健康康复指导、慢性病防治建议等全面的健康计划和解决方案,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洪・张集团还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健康干预服务:健康的最大威胁,来自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不同服务对象实施必要的健康干预和控制,包括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与促进,生物节律的控制与调整,血管健康的维护与促进等。促进会员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习惯,调整工作节率,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洪・张集团的健康产业链
[关键词] 日本汉方;中医经方;经方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13-02
The revelation on study of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in Japan
LI Jun
China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has always put emphasis on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which brings very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our development on Chinese classical formulas and e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on classical formulas study, and enhance the using and research of it. During the process the practicability, normative and objectivity should be stressed. However,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is pushing on.
[Key words]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Classic formulas of TCM; Classic formulas study
日本的汉方医学,又称和汉医学或东洋医学,发端于中国的中医学,并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地理环境及医疗实践,逐步发展形成了学术特色鲜明的汉方医学体系。江户时代,随着日本版《仲景全书》(1659年)、《宋版伤寒论》(1668年)的首次刊行,汉方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由于《伤寒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十分符合日本的民族特点,遂渐形成崇尚经方、提倡方证相对的古方派,迄今仍占据日本汉方医学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重视古方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的重要性,汉方药则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章太炎先生就颇为认可日本研究经方的思路,曾言:“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1]。”目前,日本汉方在古方今用、方证研究、现代药理、文献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对中国的经方研究颇多启示。
1 加强经方应用与研究
日本的汉方医学素来重视古方、经方,在汉方医学最繁荣的江户时期,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一批古典医籍倍受重视,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18世纪后期丹波元简等人校勘出版的《千金要方》、《医心方》、《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素问识》、《灵枢识》等,其中以《伤寒论》最受推崇,重视经方研究的古方派名家辈出,对后世影响深远。日本汉方界迄今为止仍以使用经方为重要特征,经方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仲景方的许多制剂被纳入日本国民医疗保险,其临床及药理研究均深入细致,此外,日本汉方研究的主流仍是围绕着经方,每年有大量的经方研究论文及经方著作。显然,日本汉方很清醒地抓住了中医最精华、最实用的部分,加以充分地发掘利用,这与近年中国国内正盛行的“经方热”、“方证相应说”、“类方研究”等颇为相合,中国的经方临床家、经方研究学者在日本也非常受欢迎。
虽然中国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伤寒论》的学习,但由于我国历史上医学流派众多,医经、经方并重,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诊疗模式为理、法、方、药,注重对理论的分析,直至明清时期方才形成伤寒学派,其后经方家辈出,但在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下,经方研究极度萎缩,随着老一辈经方家的相继谢世,经方派传人日渐稀少,使得我国的经方医学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临床上擅用经方者凤毛麟角。尽管近年来国内经方研究有所升温,但也并未成为中医研究的主流,呈现出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海外热、国内冷的态势[2]。邻国日本注重经方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重视经方、加强经方应用与研究势在必行。
2 经方研究的实用性、规范性和客观性
日本对经方的研究,十分注重实用性。实用性首先体现在对经方方剂本身的重视,尽其所能地开发利用经方、古方,其中进入日本国民医保的汉方制剂多为经方,是汉方中的精华。其次,不去纠缠笼统浮泛的方义,而着力于明确规范的方证,这正是日本经方研究的求实之处,也是中国经方规范化研究应该学习的重点。此外,中医学强调证的易变性和个体差异性,由此体现在处方用药时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辨证后要分析病机,然后才立法遣方用药;而汉方医强调方证相对,直接将证候与方药挂钩,跳过了中间难以把握的析理过程,注重辨识具体的临床证候,强调证的相对稳定性及证与治的统一性,提出方证相对的思维诊治原则,以定证、定方,证有规定,方无加减,实现汉方证治标准化。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日本汉方在此方面已做出了成绩,中医证治标准化研究不妨可以学习、借鉴。
正如古方派代表吉益东洞所强调的“最优秀的古典医籍是《伤寒论》”一样, 在临证治疗上,古方派十分强调仲景方的运用,讲究以临床之证与方药相对应,坚持运用仲景原方以治疗各种相应疾病[3]。吉益东洞排斥遣方用药中的理论分析,尤为重视经方使用的规范性,认为理是看不见摸不到,很难把握的,而具体的方证才是真实的,方证相对才是仲景治法之大要,是需要和可以把握的。他在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按方类证、定证定方、多方合用等汉方医学的诊疗原则。其实,这些理念、方法与中国清代著名伤寒大家柯韵伯、徐灵胎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样强调方证相应,并主张类方研究。
日本的经方研究还十分强调客观性,腹诊和体质是日本汉方最有魅力的部分,这也是在经方研究中应该重视和学习的。历代汉方医家均非常重视腹诊在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较为独特的一种诊疗手段[4]。森道伯的体质学说也以其极强的客观性,为临床医生所接受。许多日本汉方家从心理行为特征上对方证体质的鉴别,也很有临床意义。
3 推进经方产业化,保持经方传统
目前,日本汉方已经实现产业化,不少方面领先于我国。日本人善于挖掘利用他国的优势和长处,来为己所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经方是中国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成果,是中医精华之所在。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选出210个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OTC)批准使用。1976年,又以“业已经3 000年的人体临床检验[5]”为由,在未经通常的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健康保险(NHI)作为医疗保健品使用。到目前为止,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NHI中。仅此一点,就足令国人汗颜,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历经更长时间、更多数量的人体临床检验,而被开发和利用的经方制剂却寥寥可数。不少中药企业一方面限于严格的新药审批要求,一方面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利益,热衷于推出偏方、秘方,没有坚实的临床基础,盲目开发新药。中国的经方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政府的胆识与魄力值得学习。
当然,在推行经方产业化的同时,还要保持经方使用的传统,对传统汤剂的传承和研究也不应忽视。经方产业化,并不是要取消传统的汤剂,临床上应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否则将会导致有方无药的弊端,这一点已经在日本汉方产业化发展后显现了。由于日本汉方推广成方颗粒制剂,很少有医生使用汤剂,由此限制了方剂药味、药量的加减,缺乏临证变通,久而久之,极易导致辨证论治的淡化,甚至导致中药西用等现象。
4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曾经借鉴过不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医药经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今天中医学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本国中医学者的奋斗,更应实事求是地向其他国家学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
[2] 黄煌.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现状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6.
[3] 杨晶鑫.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J].医学与哲学,2010,31(3):67.
[4] 周琦,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152.
[5] 郭晓,郁洋.日本汉方药发展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10.
(收稿日期:2011-06-30)
【关键词】实训基地 教产结合 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41-02
2012年9月,北海市卫生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立项建设单位,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教产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2013年4月北海市卫生学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获得正式批复,将教产结合的临床教学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
对卫生职业院校而言,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附属医院能够科学准确地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北海市卫生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从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扩大医疗服务规模、增强科研能力、逐步物化成果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总结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做法。
一、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
(一)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
附属医院重视加强与学校的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和助产等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6个病区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手术室和超声诊断室的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同时完善了医学影像PACS系统,先后投入266万元设备用于临床诊疗及教学。不断投入和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使得医疗服务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医院的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学生见习、实习岗位(机位)也明显增加。
(二)提供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平台
附属医院已建立《专业教师临床与教学换岗和兼课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有关规定》,注重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医院的临床实践和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骨干教师担任附属医院科室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参与教学。例如,2013年6月,附属医院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北海市医师急救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可见,附属医院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创新教学方法
附属医院作为校内的重要实训基地,要自觉承担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病例见习、阶段见习和实习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以及进修生的(教学)实训活动,为学生尽早掌握与岗位对接的实践技能提供教学平台。此外,学校与附属医院的教师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医学行业和专业知识,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更为明确。因此,附属医院要规范教学活动,注重教产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临床学科与办学专业无缝对接
学校充分依托附属医院临床学科的师资、设备和场所优势,逐步形成放射科和超声科对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检验科和病理科对接检验专业、药剂科对接药剂专业、妇产科对接助产专业、五官科对接眼视光专业的产教互动态势,推进人员、设备和场所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和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附属医院应构建“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阶段见习+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临床见习、阶段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更熟知所学专业和本职业的责任和前景,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附属医院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例如,每年能接纳2600名中职生临床见习和300名大中专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每年接纳36名外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并承担对外社会培训项目;每年约有310名孕妇及其家属报名参加孕妇学校学习。此外,附属医院认真落实国家送医、送药到基层相关政策,每年派出30名业务骨干到基层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乡镇医务人员659人次,赢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扩大医疗服务规模
附属医院不断地扩大医疗服务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顺利通过执业校验,增加三个住院病区,拓宽了原来血液透析的医疗用房面积,全院实际开设病床增至400张。二是附属医院的年住院人次为1.5万、年门诊人次为31.7万、年业务收入为9100万元等,均比前期增长5%~15%;与影技、药剂、检验等办学专业分别相对应的医影收入为763万元、药品收入为3670万元、检验收入为1087万元,均比前期增长。三是医院还承担“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每年为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深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增强科研能力
医而不研则嬉,研而不医则虚。附属医院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以“科技兴院”促进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全面协调发展。从医院的实际出发,精心选题立项,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目前,附属医院共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立项2项,北海市科研立项7项。2013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现状研究》和《三维立体定向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通过了北海市科技局专家的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上述2项科研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2014年3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房水细菌污染与眼内感染干预研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进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2013年附属医院专业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篇。
四、成果物化
在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附属医院的教师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已发表的课题成果主要有:《产教结合,建设临床实训基地》《依托附属医院,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建临床实训基地,促医学影像专业发展》《依托附属医院, 护理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等等。可见,附属医院重视科研成果的积累,并主动与其他同类型学校或医院的教师分享示范校建设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职业教育方面
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区内外多所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到北海市卫生学校交流和学习临床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经验。例如,2013年6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学校考察团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交流,校长向考察团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产教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7月,云南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到北海卫生学校交流经验,共同推进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快了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8月13日,广东省湛江市卫生学校临床实训教学部内科、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为期十天的交流学习。此外,区内的钦州市卫生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中医学校等职业学校也先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参观,交流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二)卫生行业方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示范校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全员培训、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教师的医疗专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医德高尚、医风正气。附属医院的教师严格按照诊疗指南,积极推进临床路径,不断更新业务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附属医院坚决执行国家医改政策,用足、用好新合农和城镇医保政策,从群众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为民办实事,为当地群众提供费用合理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医院长期坚持以下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多选用基本药物以及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甲类药;少选用或不用性价比低的药物;能用价廉的药物就不选用高价药物治疗。
(三)教育学生方面
附属医院的发展壮大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服务流程,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与日后所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医院重视新生入学培训、早晚穿插见习、顶岗实习前两周集中见习等教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卫生保健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卫生保健服务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总之,在国家示范校特色项目立项建设过程中,学校根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不断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扩大医疗服务规模,增强科研能力,努力物化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