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9:28: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服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会计服务行业
20世纪末,围绕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国际营销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极大的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和营销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销售环节,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新型运作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CRM解决方案通过以对信息的有效集成为基础进行的客户快速反应,达到商业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CRM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中高效运作并获取稳定利润的法宝。下面,就以客户关系管理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应用,来探讨我国客户关系管理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行之道。
一、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两个层次
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过程往往会面临两种典型的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在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较多地依赖于短时间内的即时感受,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些专家把这类应用称作面向行为的CRM。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
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更多依赖于企业的业务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表现。这就是面向过程的CRM。
由于会计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绝大多数属于B2B,也就是说公司客户居多。对这一类的客户,关系好坏更多的是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案本身的优劣以及服务质量、响应速度等硬指标,其客户关系维持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细节上的客户关怀和盈利分析,而是应形成战略上的合作同盟关系,建立专业精干的销售队伍,给予客户以综合的解决方案。
二、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
1、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式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种业态下表现为几种典型模式:
(1)一对一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将收集大量客户个人数据,并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
需要。
(2)传统的CRM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客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对不同特点的客户群进行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
(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这一模型向所有客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基本类似的,但是,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特别需求,对产品和服务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2、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
遵循CRM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下面着重对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模式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会计咨询服务等等。其中,审计业务是重要的会计服务产品,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大量资金。与此类似的还有资产评估业务。这一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客户增值的办法提高销售。
这是因为,在CRM概念提出以前,大部分与会计服务类似行业的大宗客户管理采用的都是“一对一”模型。同时,“传统的CRM”模型也切合会计服务企业CRM活动开展的要求。因为在面对公司的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模型;而对业务量较小的一般客户时,则适合采用“传统的CRM”模型。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从同类客户中获取经验,避免出现失误。对占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需要提供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
三、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实施
1、实施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思路应该说,客户管理的任何模式都要求一种均衡的做法,包括战略、人员、系统、工作程序、资料、测评等等都需要兼顾,因此,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尚未形成完备CRM体系的公司在一开始需要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入手,同时借助CRM模式作为参照,解决实际问题。
在公司的CRM战略实施的初始,“获取目标和保持活动”、“了解客户,他们需要怎样的服务管理”“赢回失去的顾客”等三个环节成为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切入点,具体落实在“客户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的顺利传递”、“瞄准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这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司在市场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效果评估方面,力求明确范围和目标,这部分将在“基本步骤”和“具体实施”中详细列出。
其目的在于衡量实际业绩是否达到计划要求,以确保未来计划和活动更加周详精确。为方便实施,笔者趋向于采用由易到难的几个指标测试系统分步骤进行:客户流失(保持)指标,客户发展指标,人均业务量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
信息和技术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技术应用促进客户管理(从数据分析到数据汇总),使得核心客户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效能。在实际应用中,客户数据的收集汇总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层面上的许可,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战略、人员和工作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2、CRM实施的具体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CRM的目标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这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客户资料的范围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企业销售人员的跟踪记录、客户状态、合同信息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发展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部门(年度)任务、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地方区域经济信息、法律法规出台/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
对客户的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录入,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基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主要由数据表(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表、客户销售管理表、客户业务管理表和客户服务管理表、经济信息动态表和客户投诉记录表),查询功能(包括企业资料查询;企业联络方式查询;主要联系人查询;业务协定查询;巡检、回访查询)以及报表生成系统(主要的报表包括:客户财务数据统计;客户信用分析;销售动态分析;投诉事件分析等)构成。
(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捕捉和分析详尽的信息而对市场和客户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和细分管理。
按照比较传统的标准,可以将客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合作年限、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等,力争比较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在客户划分中,笔者还趋向于将客户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为完成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的目标主题,就必须要确定客户在其“客户价值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客户采用合适的CRM模型。对大客户和重点客户需单独分析其客户价值,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状况。进而做到尽力维护、延续与处于价值高峰的客户的关系;对处于价值上升期的客户要采取措施,在帮助客户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推进其向价值高峰的迈进;而对处于价值下降通道的客户要分析其预期的价值变化,必要时(比如风险加大)果断放弃。
(3)销售互动管理——是客户在客户关系维护发展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关系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客户拜访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反馈系统。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销售人员需要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包括客户发展量、新拓展业务量等等),并将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结合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②销售人员每月要有拜访计划,客户拜访前需要准备信息传递单,将公司欲向客户传达的信息准备好。拜访回来后,将信息传递单反馈回信息部存档。拜访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③重点客户(业务量20万以上)的信息资料由公司主管客户的副经理掌握,由客户服务部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用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以帮助公司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
④完善客户维护管理,将客户流失率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⑤实行销售人员月学习制度,包括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帮助销售人员通过学习调整工作方法。
以上的销售人员管理办法避免了以前只注重业务完成量考核指标所带来的忽视客户服务、维护等方面内容的不足。
(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功能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管理,详细记录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递至信息部。
(5)客户增值管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使客户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由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前期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向现有客户推荐公司新的服务产品上,例如向审计业务客户推荐会计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产品。
会计服务企业实施CRM的经验对类似的专业服务类企业也有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CRM是一个需要耗费企业资源的战略项目,实践CRM系统可以从最关键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进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来考虑其他部分,这一方法对于大量急于采用CRM战略又无法完成一个大的系统建设的企业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技术只是载体,能够将满足企业需要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才是应用技术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帕翠珊·B·西伯尔德.客户关系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2]张国方.CRM(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与制度安排研究
一、急遽转轨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道德秩序严重失衡
一般来讲,与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道德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以“忠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在这里,个人并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而是认为自己必须忠于某个偶像,其结果是个人丧失个性和自由的蒙昧主义基础上的专制。②以“诚信”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这种“诚信”以相互承认平等的权利、责任为原则,它不仅是指对人格、人品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指对能否担负起与其权利相对称的责任,特别是能否负担财产责任的信任。③道德的无秩序状态。即个人既不考虑忠诚,又不恪守信用,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并且把个人利益、愿望的实现建立在损害和欺骗他人的基础之上。
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传统在动摇,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又尚未确立。在这种状态下,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注册会计师很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以至极端自私之中。当整个经济体制处于转换的时候,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世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的动荡,个别注册会计师不再相信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不再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不再重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对特权,特别是对权钱交易的渴望,对职业的不负责、不虔诚,对自己的放纵,对社会的无信等等。这种情况蔓延下去就会导致会计服务市场道德秩序的混乱、失衡,甚至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二)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极其严重的失信现象,除了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外,还有一条应归因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各种计划的控制之下进行的,资源的配置也是根据计划指标的安排来垂直进行的,因此根本就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交易意义上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形同虚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主要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同时,市场上的信息量空前增大,并且瞬息万变。加上由于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如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管部门之间、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注册会计师与普通投资者之间,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法制不健全、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远远小于失信收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三)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
我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服务市场远未最终形成,会计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操作规则和有效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面对中国已加入WTO的现状,一些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逐渐被淘汰,新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有关会计服务市场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不断出台。在这一层面上,政策的多变性难以避免。而1998年开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体制改革,由于诸多方面的阻力,在脱钩改制过程中,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欺诈”的手段,脱钩不彻底,为其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会计服务市场活动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土政策”经常是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使会计师事务所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严重扰乱了会计服务市场秩序,也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设置了障碍。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大大增加了会计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难以形成良好的预期,这无疑也助长了其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从道德规范、制度保障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诚信建设
(一)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1.要认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无法替代的。法律和规范是正式的、有形的制度,它们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行为的约束需要社会的强制。而道德是一种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其特征在于得到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自觉遵守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和规范之所以行得通和有效率,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绝对权威性,还在于人的道德观给这种强制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心理学基础。同时,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取决于他们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
2.结合“以德治国”的思想,在全行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美德,又要摒弃违背人类本性的种种“假、大、空”的伪道德观念。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必然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同样遵循着自利原则;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理性原则和公共原则同样也制约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只要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注册会计师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但不会损害社会利益,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断实现。其原因在于,他们是在理性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大多数注册会计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公允地表达审计意见,才最符合其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尤其是长远利益的目标。出于理性的思考,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无视法律制裁、道德谴责的严肃性。所以,决不能以注册会计师遵循自利原则为由,发出能否信任注册会计师的疑问,进而否认整个独立审计职业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它充满了人文关怀、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而这一切绝不是建立在虚无飘渺的说教上,而是建立在“人”的自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上。
3.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使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市场经济并不是与欺诈、商业投机、不负责任、不讲信用联系在一起的,恰恰相反,竞争越是充分的市场经济越是排斥这种道德的无政府行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守信用原则。“竞争”说到底就是在单位时间里看谁能最先赢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信任”、“守信用”应该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种道德凝聚力实际上也是未来会计服务市场竞争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当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认同的行为准则时,个别注册会计师的失信、败德行为必然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规范的会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
制度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到约束。在制度的约束下,注册会计师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既有利于其培养一些可贵的品质,又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建立在制度上,亦即从制度上保证“诚信”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这就为会计服务市场信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自1980年我国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中国独立的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体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改革措施的审计立法依然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审计监督体系尤其是审计信用体系仍不十分完善。在缺乏法律依据、监督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工作实际上很难有效推行。
中国CPA直面WTO研究分析
会计防护墙将拆除
我国目前只允许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设立联络处和办事机构,业务范围仅限协助其总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不允许其从事国内法定的年度报表审计和上市公司报表审计,但这种垄断性市场将很快被打破————因为WTO的宗旨是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中国在申请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在专业服务行业,经过合理的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行业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意味着我国会计行业的防护墙即将拆除,现有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华业务的各种限制将逐步瓦解。
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尚未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但其以办事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后,已充分展现了它们作为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雄厚实力。这通过业务收入对比可窥一斑:1998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6045家,营业总收入为人民币60亿元,而仅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 water house loopers)一家,全年营业总收入就折合人民币近1270亿元。
我国的会计服务行业与其他许多服务行业一样,尚处于发展初期,而发达国家的会计服务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对我国而言,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加入WTO的会计服务行业所面临的冲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在外国会计机构力量进入后,中资会计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如优良客户流失,市场占有缩减的问题。随着多边协议的签署,外资会计机构可以通过挖人才的方式间接进入审议业务领域,一旦打开局面,其良好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管理理念就会很快显示出优势,从而对中资会计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如上面提到的普华永道公司刚开始时,95%的客户是外商,但现在已有33%~40%的客户是中国本土企业,像海尔、小天鹅等。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突出问题是: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专业素质不高,年轻的合格人才缺乏,行业整体素质不高,不少会计机构组建晚,经验不足。尽管已完成脱钩改制,但部分中资会计机构体制性弊端仍较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水平低下,业务领域趋于单一化。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会计机构大量进入中国,现有中资机构就难以维持现有格局,发展空间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和冲击。
外资会计事务所本土化
加入WTO后,国外商家大规模登陆中国,将大大拓展中国会计服务市场领域,不仅从质量层次、服务水平方面会扩大市场空间,在市场绝对规模方面也会再上台阶,审计、资产评估、验资、管理咨询等业务都将有新的发展空间,从而给会计市场带来新的机会。
外资进入中国短期来说对中国有利。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会向它们本国的专业顾问公司寻求意见。那些专业顾问公司或者在中国开设有业务,或者与其他在中国的国际专业会计公司结成联盟。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已进入中国,它们无疑会扩大它们的业务,以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它们会聘用大量本地的会计师及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然后对聘用者进行培训并传授实用的执业经验,聘用者中有些人将来会继续留在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公司,有些人会离开自行开业,还有些人会加入本地其他的专业会计公司或进入商界或企业界。这种情况其它国家也屡见不鲜。这对会计行业明显是有利的。
事实上,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已迅速吸纳本地人才进入管理层。因此,可以将这些国际专业会计公司视作是本地化的会计公司,而不是国际化的会计公司。在这种情形下,国际专业会计公司对中国的会计行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长期以来,国内会计市场的竞争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竞争,而受严格的国门限制和高额成本费用限制,国内会计公司的进步水平受到制约。外国会计公司的进入,不但能提高竞争层次,而且国内会计行业通过直接在市场上交手也会降低向外国同行学习的成本。
应对国外五大会计
当今全球最卓著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具有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业务机构遍布世界、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上乘以及多年的信誉和经验等优势,正因为如此,“五大”挟持这样的优势,制造出了一个极不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了避免将我国的会计业务市场拱手让给 “五大”,中国的CPA首先就应认真地向“五大”学习。
首先要采取规模扩张策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都很小,其服务业务范围就仅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业务,没有力量开展非会计审计业务以外的经营管理咨询业务,很难满足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规模小,自然没有规模效应,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采取扩张战略,一种方式是自我积累,另一种方式就是合并。在即将加入WTO,会计市场很快就要开放的情况下,自我积累方式就显得过于缓慢。从国际五大会计公司的经验看,合并也是他们扩大规模的主要途径。如永道公司1924~1969年就吞并了60家小型会计公司;德勤也于60年代吞并了50家小公司。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界已认识到改善事务所结构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联合。财政部最近也了《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若干问题指导意见》和《会计量事务所合并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法规,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合与合并扫清了道路。
其次,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积极拓展传统业务之外的咨询等服务业务。安达信国际会计1998年的收入中咨询业务收入就占66%,安达信认为:许多公司需要全部的决策,能够解决他们所有的商业问题,为客户服务只有全球化还不够,我们需要确保灵活的咨询方式,最近,安达信又开始向客户提供筹措资金方面的单独咨询,目前这种咨询还很难从投资银行获得。
与此同时,五大会计公司也开始了向律师业进军的步伐。在过去几年中,安达信、普华永道等国际会计公司,已经接管了欧洲重要的律师事务所,并雄心勃勃地规划其向律师业大举进军的宏伟蓝图。普华永道正筹划建立全球法律服务网络,计划在未来5年内,建立拥有10亿美元3000名律师的全球第五大律师事务所。
我国有许多中小型企业和部分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除了外部经营环境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在我国那些大型的具备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理应及早认准这个市场,着手准备开展经营管理等其他咨询业务。
第三,对于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窄、从业人员较少、所处地域较为偏僻、在目前的市场上还没有明显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如果采取扩张战略,拼凑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势必导致经营的失败。与其如此,不如正视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采取专门化战略。
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门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业务的专门化,会计师事务的业务,有审计、验资、咨询、会计服务、税务、资产评诂、特殊项目鉴证等,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选取以上业务中的一种或几种,优先发展,最终形成在这些业务上的优势。另一种专门化可以称为服务对象专门化。如相应于我国目前颁布的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也可按行业分为:邮电通信企业、金融业等行业,各个行业不光执行着不同的会计制度,其经营方式、业务内容也不相同。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专门在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里发展,必然可以提高有关该行业业务的质量,形成相对于其它事务所的优势,而这也正是“五大 ”早期发展走的道路。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
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
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
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
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
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
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50、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51、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52、 关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3、 会计报表附注与表外信息问题研究
54、 机构投资者与委托投票权竞争研究
55、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问题
56、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财务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58、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59、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60、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6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63、 企业重组与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64、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65、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66、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67、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68、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69、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70、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71、 试论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风险研究
73、 企业投资决策结构体系研究
74、 关于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
75、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76、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77、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78、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79、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
80、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81、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8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83、 对企业理财务目标再认识
84、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85、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87、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88、 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的探讨
89、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90、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业税收筹划
92、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
96、 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97、 非盈利组织财务问题研究
98、 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100、 试论资本市场与信息控制
101、 企业财务本质研究
102、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03、 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对策(企业负债经营问题的探索
104、 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105、 家族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优势
106、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107、 债券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影响研究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部分
108、 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109、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110、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111、 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112、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113、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114、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115、 论成本的经济实质
116、 关于ABC法的研究
117、 责任会计的研究
118、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19、 标准成本的研究
120、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121、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2、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123、 关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讨
124、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现代工业的特点及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财务危害
127、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8、 试论成本效益原则
129、 浅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制度设计部分
130、 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的探讨
131、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32、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134、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135、 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36、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37、 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38、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39、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40、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研究
141、 论经济效益审计
142、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3、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44、 论会计报表及附注的设计
145、 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146、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47、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48、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149、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150、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151、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52、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153、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54、 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155、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156、 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研究
157、 论会计估计变更的审计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158、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15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160、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61、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6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163、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164、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65、 网络会计研究
166、 论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67、 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168、 网络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169、 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
170、 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论文摘要: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其资金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实行集中核算后,有效地防止了资金相互挤占、挪用现象,加强了对核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对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一是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会计核算中心后,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上的错位。 或有被核算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或放弃财务管理。甚至想方设法规避会计监督,导致被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停留于简单的“报账与审核”关系,造成双方财务管理上的脱节;二是中心记账和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相脱离,中心核算会计承担了多套帐务,业务量大,任务繁重,不可能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进行严格审查,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入账,容易造成单位的收入、支出、资产、往来等不实情况;三是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有些财务开支标准从市场要求来看,已远远背离市场供应价格,在执行中缺乏可行性,不能调动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单位的财务管理。这种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相互分离的状况,势必会导致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妥善解决,必将造成更大的财务管理漏洞。
2.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低
实行集中核算后,有的单位认为各项收支已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把关,大可不必再实施内部监督检查。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疏于管理,导致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具体表现为:一是单位资金滥支乱用,资金支出随意性大,招待费、会议费、车辆维修费、燃油费、对人员的补贴等弹性支出呈非正常性增长,而且所占资金支出的比重较大,不仅加大单位的支出,甚至还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往来款项长期挂账,而且余额偏大,大量资金长期体外循环,不仅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容易形成呆账、滥帐,最终导致资金沉淀,国有资产流失。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负责人对支出审批把关不严,一些明显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凭证仍能通过审批。没有对单位内部容易发生徇私舞弊、虚假冒领等行为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二是单位财产管理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仍负责财产物资管理,按规定应健全财产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并及时与会计核算中心对帐,保证帐实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建立相应的财产管理制度,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财产的增减变动没有真实完整地反映在账册上,造成了单位财产管理的漏洞;三是内部监管执行弱化,有些往来业务发生较多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对个别往来帐发生的时间和内容含糊不清,单位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4.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缺位
实行集中核算之前,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单位会计、出纳具体组织实施,集中核算后单位的会计人员减少了,财务管理的衔接和研究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处理好。而单位报账会计的工作局限于办理本单位的日常的收入解缴、支出报账、备用金的管理等一般事物性的工作,有的还兼顾单位的其他工作。待遇地位的不予肯定,影响了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单位财务的预算、计划、分析、控制、监督等重要管理职能没有做到专人、专职、专管,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加强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完善协作机制,整合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核算单位与会计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会计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核算单位要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及时进行沟通,使中心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
会计中心要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批复的部门预算以及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立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反馈制度,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将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反馈给单位领导,协助单位领导加强对资金收支的事前控制,防止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实行单位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切实加强对单位资金运行过程的控制和风险预警,使单位领导及时调整资金使用计划,把单位的财务风险降到最
低,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实行
单位财务状况评价报告制度,要定期对单位资金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应予重视的会计事项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搞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四要积极指导和帮助单位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五是上级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单位支出定额或开支标准,将其刚性与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厉行节约的同时,确保单位工作及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运转。总之,会计核算中心应是各核算单位会计核算的承担者,财务状况的管理者,资金运行的监控者,财务关系的协调者,即融核算、管理、监控、协调于一身,为此会计核算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核算单位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将全部收入、支出列到具体项目,切实解决单位资金滥支乱用的问题,为单位财务管理提供有力保证;二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切实加强对单位政府采购支出的事前审核控制,防止单位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和违规采购,防单位自行采购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严格依法实施采购,不断规范单位的政府采购支出;三是核算单位要对往来款项全面清理,对属于呆账的及时核销,对属于能够收回或支付的,中心应发挥预警作用,及时提醒单位组织清收或支付,切实解决单位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特点和内部控制的弱点,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的内部财务制度,如财务预决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度、开支标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检查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对支出弹性大、容易发生舞弊行为的公务活动,要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对一些不相容职务,要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分别设置,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要完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处置、对帐制度等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各单位应逐步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滥支乱用、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发生,保证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影响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模式也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存在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会计学;人才培养;现状;建议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会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进而,学生也对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青睐有加。根据可靠调查显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然而,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设置规模空前庞大,而进入职场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培养水平却参差不齐,更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等正成为困扰会计人才发展的话题。
一、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教学培养环节、实习实训极度匮乏。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个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领域。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按照单位要求进行普通账务处理。但事实上,尽管大多数高校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教授会计账务处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动手进行账务处理的经验,往往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还需要一个岗位再培训和熟悉业务工作的过程。而且,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具有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却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其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中较少安排有实践实习类课程,或虽然有会计实训等类似的课程,但也容易流于形式。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目前,多数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会计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上,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关注较少。专门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高校更是少之甚少,即使开设,其学时也只占专业课程学时的极少比例。然而,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经济事件屡见不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将在涉农领域开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而会计是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建设。会计信息质量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加强会计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题中之义。
二、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
1.开展多种形式的素养提升计划。在各地众多的人才市场中,会计专业的求职者比比皆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然而企业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却一直有很大的需求。可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和核算方法的会计人员于人力资源市场来说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其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工作,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高校需要在合理设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现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会计基础教育都是已经成熟的理论基本的会计方法,而极少接触会计研究的最新领域。而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像《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会计核心期刊应该成为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写作方法。可以定期开展阅读与分享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除了会计研究,会计实践也是会计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实习之余,应该邀请企业会计、财务总监等相关会计从业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并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注重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走向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次实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继承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有的学者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就业,成为会计执业人员,需要具备应用能力;而继续攻读学位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学术科研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上都容易普遍忽视这两个环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对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临近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将精力基本都投入到求职上,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只能投入较少的时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们普遍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和完成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对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态度,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而容易放松对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从而使这两个人才培养环节呈现一种流于形式的态势。针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向毕业生提供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两种选择。比如,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的形式可以包括案例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案例分析可以是就实习单位的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或是可以改善的方面提出建议和想法;财务分析报告是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或公开的财务数据撰写的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实习报告的分数也由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学校需要对实习报告的要求逐步形成规范性文件,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修正和完善文件。这样就为毕业季在企业实习并直接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减轻撰写毕业论文的负担,同时在撰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如果能向实习单位提交一份有助于解决单位实际问题的报告,也将有利于学生在该单位的长远发展。
3.丰富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如今,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更加依赖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为了发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就需要优化人力资源,储备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动力。对于学校来说,为了缓解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走访企业,选择一些信誉良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学生的主要校外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部门要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关系,与优质的企业成为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机会,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对于已经与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配备本专业的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及时为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指导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成为学校和该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反馈信息的桥梁。
4.充实会计职业教育道德内容。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比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首先高校应该为学生甄选和配备相关教材,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地讲授并且保证足够的课时比例。另外,也应在图书馆增加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相关书籍以供学生阅读。其次,作为教师,要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并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人格。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并理解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5.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课程设置、学时间、统一培养模式的传统问题。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各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千差万别,按照传统育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各单位的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按照不同方法和模式进行培养,以适应逐步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比如,对于英语水平较好、有出国意向,且以后立志于到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组建“ACCA国际班”,以加强对国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专业英语等专业知识和内容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视野。或者,对今后有意于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走出去,通过课程学分互认,使学生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生产业已经成为当前FDI重点领域,本文分析了投资生产业产业关联效应的传导渠道,重点研究了投资生产业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FDI投资
一、投资生产业产业关联效应的传导机制
关联效应(linkageeffect)是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关联效应是指某一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和波及。本节中讲的关联效应,是指生产业投资带来的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出增长。
关联效应在产业间衔接的链条上是双向的。如果我们把生产终端产品的部门规定为前向,把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规定为后向,又假设有三个产业A,B,C,其中A产业为外商投资的生产行业,B产业向A产业提供中间产品,A产业再向C产业提供中间产品。这样,当外商投资的生产产业A(或收缩)时,如果诱发了向其提供中间产品的B产业的扩大(或收缩),则叫做生产业投资的后向关联效应,如果又诱发把A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的C产业扩张(收缩),这就称为生产业投资的前向关联效应。
外资生产业的进入能产生强有力的产业关联效应,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而言,生产业外资流入,不仅意味着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潜在的比较优势,通过吸收外资提供的服务中间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且还意味着产品竞争力增强所创造出的相当可观的外部经济效益,从而广泛有效地动员国内资源来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
二、投资生产业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的主要表现
生产业直接投资我国的后向关联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商生产企业对其供应商产品需求量的影响;二是外商生产企业对其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后,意味着在东道国市场增加了需求方,必然提高为其提品与服务的供应商的需求。由于外商生产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相应的要求我国供应商提供技术含量高、非标准化的、专利性的中间产品与服务,间接促进了我国供应商的发展。
生产业直接投资我国的前向关联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上,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
制造业的生产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效率越来越高,制造成本大大减少。但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专业化加深了分工精细化,社会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将越高。在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服务的发展。一方面,外商投资的生产企业可以提供高质量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管理咨询、广告服务、技术中介服务等,从而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幅度的削减交易成本。另一个方面,生产业投资具有集聚性,往往在制造业聚集区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形成规模效应。这两个方面都会促进制造业成本的降低。
2.增加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先进生产线的使用,使不同企业的产品在物质形式方面的差距很小或者不存在差距。企业利润的主要价值己经不在加工制造,而在产品的研究设计、市场开发等生产链条上。未来制造业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增值价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服务。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业的支撑,生产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提高最终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生产业吸收外资增速最快的两个行业之一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这两个行业提供的服务占据制造业产品附加值重大比例,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高。
3.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智力服务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是通过厂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行的。外商投资的生产企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资本运作和融资服务、保险服务、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程技术服务、产品市场推广、品牌推广、法律咨询、会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这些智力服务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4.为制造业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
制造业企业需要大量职业工作人员,职业教育培训为现代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技术熟练工人。另外职业培训还能为现代企业培训专业的高级工人,如企业的会计员和会计师培训、企业营销员和营销师培训、企业现代物流员和物流师培训、企业报关员培训等。一直以来,职业培训都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外商生产企业的进入弥补了我国制造企业的不足。
三、促进生产业产业关联效应发挥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