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9 23:14: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故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故事论文

篇(1)

历史故事类课文,由于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此类文本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理清线索和脉络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读和思考中渐入佳境,为理解整篇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刚接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有什么遭遇;司马迁如何发愤写作;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默读,可以放声朗读。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动笔不读书。一定时间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如“发愤”等,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等。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其实是包含场景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阅读到位,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线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我们知道,任何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历史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及历史背景,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出类拔萃。如李时珍为了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翻山越岭,咀嚼药草,历经千辛万苦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甚至这本书还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营造这种历史气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文并茂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时珍电影中的视频播放,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这样就让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李时珍,理解历史故事的用意,也从中品读出历史故事的内涵。四、融会贯通,读出人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题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品读人物的形象为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性格迥异,初学时学生大多喜欢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关联之后,学生的观点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边倒的现象,不少同学又开始喜欢廉颇这个人物了。随着品读的深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篇(2)

【关键词】中学 历史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4-01

历史活动课是专门设计的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使学生在教育往中获得历史认知和体验,让学生感悟历史、借鉴历史、启迪未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握历史活动课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活动课内容,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步骤的设计及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一、活动步骤设计

(一)确立活动主题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符合历史活动课特点的内容,就能作为活动课的主题。历史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活动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任何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则是对知识目标的深化和检验,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历史活动课开展对其过程的设计应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到环境、学生、指导老师、活动中各种因素对活动课的影响,历史活动课中常用的方法有:查阅资料法、调查法、访问法、实践法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历史教育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之具有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完整的人格。

(三)活动前准备的设计

1. 确立活动主题

2. 选取合适的活动形式。历史活动课的形式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式、个人独立探究式、个人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等。

3. 学生的参与。学生因能力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参与性也不一样,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就需要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建立检查评价机制。

(4)教师的准备工作。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书、网站等各种途径和资料;其次时刻关注不同角色的同学(主持人、小组长)的工作进展,适时地予以指导。

二、中学历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一)阅读类活动

阅读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可阅读的书籍材料十分广泛,如历史教材、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专著等。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2.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推荐好的读本,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提出必读书目,如《上下五千年》《史记》《三国演义》等。

3. 坚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外阅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制作读书卡片,撰写阅读体会等。

(二)历史创作类活动

1. 编辑历史小报。结合教材,让学生出历史小报,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创造方式、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能力。

2. 编写历史故事。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就安排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编写,调动了学生读史学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其归纳、整理、写作能力,学生又可以提出自己独到见解。

3. 图说历史。指组织学生围绕一些画作品或照片展开的研究、创作活动。如七年级上《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九年级下《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等。在这类活动课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老照片或绘画的配文或解说,既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和再现历史、描述历史的能力。

4.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开展这类的活动课,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第二不能将古人或古事现代化;第三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或起过消极作用的事件,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如九年级上《我看拿破仑》这节活动课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5. 撰写历史小论文。如九年级下活动课《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活动课主要分为材料收集、写作、交流、展示四个环节,中心是写作。此项活动,分成课上、课下两个活动程序。即课下查询资料、写作;课上交流和展示各自论文。教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如:规定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评分标准以及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等。

(三)艺术表现类活动

1. 策划辩论会。辩论会一般有双方对阵辩论式、多方辩论会和课堂即兴发言辩论式都能起到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说理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对秦始皇功过的讨论,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再现秦始皇的重大历史活动,从而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2. 编排历史短剧。如学习《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再让学生创作剧本,角色扮演,学生从中得到的感受远比听讲的收获多得多。

篇(3)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热” 历史故事

一、中学历史课的重要性

历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学习和认识历史,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并发扬光大,全人类责无旁贷。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历史长短,中小学都无不例外地开设历史课,并且定为必修课。历史课的开设,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仅仅是“讲讲故事”,可有可无。历史课肩负着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智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道德情操,了解国情世态、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阐明社会发展规律等任务。对于学生,国家观念的增强和提高,道德水准的增强和提高,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宏观地认识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它是整个知识结构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自古以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曾长期地引以为豪。然而自1840年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国家饱受侵凌和屈辱,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据国情,着眼现实,振兴中华。

二、中学历史课“遭冷遇”的原因

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部,历史课是一门“坐冷板凳”的学科,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尊称历史课为“副科”。主要原因是考试领导了教学:中考不考历史。九年级历史成绩的好坏完全与升学无关;高中从二年级起,历史课是选修课,只有报考文科的学生才选修,结果是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校里一到考试和升学,历史课就成了让路课。这不是历史老师所能改变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犹如一潭死水,“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得学生厌倦于历史课,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考试制度历史教师无可奈何,但是,课堂上的主动权却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只要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求新求活,让历史课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中学的历史课就不会被冷落。

三、让中学历史课“热”起来的途径

下面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让历史课“热”起来的几种方法,且行之有效。

第一,把音乐引入历史课堂。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多优秀的音乐,比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黄河大合唱》、《南泥湾》、《义勇军进行曲》等,都与历史有关。很多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里也有丰富的音乐素材。把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歌曲集录在一起,应用于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到“九•一八”时,唱一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到这次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不由得心中悲愤;讲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唱一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由得心中充满豪情壮志……在历史的音乐里,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还陶冶了情操。

第二,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图片。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中配有许多的图片,如果引用得当,同样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对从图片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易忘记。比如,在讲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是时,让学生看图片《北京人的生活》,学生一眼就会发现,北京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光着身子,什么也没穿,好像不知羞丑;再让学生看山顶洞人所用的骨针和装饰品,便可得知山顶洞人已知美丑,从而记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长相之外的另一个不同之处。

第三,适当地穿插文学故事和历史故事。故事有写实的,如“破釜沉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每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故事;故事也有虚构的,但是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不管是写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比如,在讲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时,如果只是给学生强调: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学生会觉得很生硬,且不容易理解,此时给学生讲一讲《塞翁失马》的故事,学生就会对祸与福、好与坏的互相转化清楚明了,进而对辩证法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再比如,讲明朝的八股取士时,讲一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学生会对科举制在明代的畸形发展印象深刻。

第四,让学生当老师,唱主角。有很多的历史内容已被编成剧本,拍成动画片、电影或电视剧放映,已经被学生所熟悉。比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纣、三国故事、《西游记》、、、、敌后抗日,等等。尽管这些历史剧都进行了文学的虚构和艺术的加工,但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学习到与这些剧情有关的内容时不妨让学生当一次历史老师,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弄清楚历史与历史剧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加强纵横向联系,采用发散式教学法。在历史科的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将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使学生缺乏活力;如果就某一点历史知识采取发散式教学法,联系到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将会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元朝外交史中的重要人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时,可延展性地讲到新航路的开辟、好望角和太平洋的命名、美洲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而环球航行的完成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第六,历史电视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看看历史片。比如,《》、《甲午风云》、《英雄儿女》、《开国大典》,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感受历史,所受到的震撼和教育,远远超过老师讲解的功效。

篇(4)

一、上好序言课

序言课是教师在每一学年上的第一节课,序言课上得好坏是衡量教师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心理,能否使学生从开始就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为此,我在讲“为什么学历史”这一问题时,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回答从类人猿转变来的,接着再讲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就开始了。学习历史就能了解人类社会,了解社会上形形的人及其做过的惊天动地、离奇古怪的事,你将会在惊奇、感叹、自豪、悔恨中得到经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知识越来越丰富。你会知道长城的兴衰、金字塔的由来、秦始皇的残酷刑法、岳飞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等等。这样从一开始就用生动的叙述,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用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进行演讲,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认为应该学习历史,学好历史。

二、创设情趣,化难为易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概念抽象,学生难记,没兴趣学,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我在讲《清朝前期疆域》时,有七个方位需要学生牢牢记住,以往学生常常记混。我按顺时针方向编成一句话:海岭拔牙安到阳台上,海(包括南海诸岛),岭(西跨葱岭),拔(巴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牙(北接西伯利亚),安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阳(东临太平洋),台(东南到台湾)。这样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只用了三分钟便记熟了。

三、实施好目标教学

根据学生水平,教师将每节课的目标合理分配为几个小目标,让学生从制定目标起就预料到成功的希望,带着希望学习,兴趣便能提高,完成任务后,便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时,可分为三个目标:(1)汉高祖休养生息措施;(2)惠帝、文帝、景帝的做法;(3)最后结果。这样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最后再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同春秋战国时谁的主张相同?”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既联系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又为后面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埋下了伏笔。

四、充分利用图片和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课本中图文并茂,为我们直观教学提供了方便,学生乐于学,易接受。如课本中的《都江堰流域图》,开始学生只觉得好看有趣,经讲解后他们悟出了图片的功用、种类,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便于教学。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古物或一些古代名画、风景等图片,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悟到“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从而增加学好历史的兴趣。

五、组织小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比赛,如分组必答、抢答,激发学生比着学、抢着答、赛着做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首先教师课前根据所讲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好一些问题,课堂上通过小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我在讲《》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竞赛答题。规定:必答题,每次只允许一个同学作答,在限定时间内同组同学可做补充,答对得20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先答题,每一组只一次机会,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教师以竞赛主持人的角色,边监督答题,边纠正错误,课堂轻松而愉快。对此,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记忆,学习兴趣强烈,积极性高,最后评出这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给予表扬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搞好课外活动,丰富历史学习形式

在课外,我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访问英雄人物,举办一些历史故事会、演讲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学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绘制历史大事年表、知识系列表、对比表,丰富学生历史学习的形式。具体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设计,填表,由学生抄录;第二步,由教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内容,而后教师加以检批;第三步,完全由学生设计、填写,由教师加以检批。在反复训练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

一、利用历史活动课,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历史讲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历史活动课更需要学生收集大量的史实资料,比如专题讲座、历史故事、演讲会、主题会、历史影评、历史人物的评析、学史心得和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与说写有极大关系的活动课。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材料,向师生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写历史小故事》的活动课时,学生都积极地查寻资料,并进行精心地筛选,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资料,围绕主题编写。很多学生编写的故事生动、有趣,而且观点明确,体现了史论统一的思想,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高尚情操

历史课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教育。历史活动课同样具有这一功能,比如,历史字画欣赏,历史图片、历史歌舞、戏曲、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这一类的活动课,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收藏、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美育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增强学生特长爱好,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为画面配上文字说明,从而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动手,提高了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品质。历史学科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很多,如绘制历史地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制作竹木简、钱币、兵器、农具等,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幻灯片等,这类活动课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比如我在复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这一特点,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绘出政权更替示意图。我在复习英、俄、法、美、日、德等大国历史时,让学生尝试利用年代尺,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各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样年代尺就像一条金线,各个时间点发生的大事就像颗颗珍珠,一条色彩斑斓的项链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了复习历史时由点到线再到面,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青少年都有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心理,因此,在活动中,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采用奖励机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比如世界近代史讲完后,正好是星期五,放学时我告诉学生,下星期我们准备举行一次历史故事会,主要围绕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伦布、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章西女王、伏尔泰、牛顿、爱迪生等)来讲,每人任选一个来讲,双休日做好充分的准备。故事会上,学生们热情高昂、气氛活跃,而且效率极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被其他同学的情绪感染,主动参与到其中,与平时判若两人。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原来苍白的历史人物变得丰满起来,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可以说社交能力极其有限,而历史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走进他人的机会。比如在社会调查与访谈这一类活动课中,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知识和社会交际能力。它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应用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德。

篇(6)

所谓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探讨、自主实践,在历史情境中、活动中去体验历史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目前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学校和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探究课不够重视,对活动课教学内容进行“冷处理”,直接跳过不讲,有的将历史活动探究课当作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去;初中历史课课时少,如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初中历史课按省纲要求编排每周只有2个课时,影响了活动课的开展;一些历史教师不知道活动探究课是什么形式的课,更不知道活动课如何组织,使活动课不能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类型较多,有研讨交流类、演讲表演类、访谈调研类等,操作、实践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

二、初中开展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意义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学习与探究”课,这种活动探究课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具有一定实践的课程,已被定性为“新课改”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增进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许多历史活动探究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找到良好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善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还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会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发他们新的灵感。

三、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具体的组织形式因不同教师、不同学校而异,但在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1.全体性活动探究的对象必须是全班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展示自我。首先,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比如调查采访、演讲历史故事、编写历史小报、历史知识竞赛等这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使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其次,还要考虑参与学生的特殊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素质都是不同的,达到全面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展示自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意愿,综合各方面因素,编成几个活动小组,使大家团结互助、奋发向上,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2.实效性教师在上历中活动课时还要考虑学生相应年龄阶段的认识规律,活动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与实际脱离,使活动过程具有真正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体现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展示学生平时的学习方法。活动课的教学不是只看课堂上的活跃表象,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体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3.开放性历史活动课的场所和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应当深化和拓宽,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应该大胆采用。活动的地点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向宽广的社会生活领域,活动的时间也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4.现实性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探究历史决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图说》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讨:不仅联系了当今热点,还组织讨论“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提倡的价值,既培养了学生以古鉴今、认识现实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5.趣味性兴趣很重要,它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北师大版活动探究课在选择题材内容上,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基本出发点,是比较符合其心理要求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应当考虑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爱模仿、好动、喜表演等诸多特点,创设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步骤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制定历史活动探究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第一,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第二,师生商讨,确定活动形式。历史活动探究课的主要形式有:教师可以采用比如历史故事讲解、专题人物(事件)讲座、评论历史影视作品、评析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较为可操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把它编成戏曲,也可以是歌舞、小品或相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好特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报刊、绘制历史地图、制作幻灯片、古船模型和古建筑物等,或者编制历史视频、电脑软件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也可以采访名人,去考察史迹和历史旅游等,让历史活动课由校园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资源。第四,教师针对活动形式进行分组、分工,确定准备时间,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五,在历史活动课结束前,教师必须进行总结。先点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进步与收获;再奖励表扬出色表现者;最后针对活动课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法借鉴

1.课堂擂台竞赛法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教师当主持人,和学生共同制定记分方式和比赛规则,按分数评出优秀选手,并颁发纪念品或奖状以次鼓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分类研究主题法教师让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去研究,由组内代表人把研究成果总结成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质疑,研究主题组进行解答,如果遇到解答不合理时,教师可以作补充或引导。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师可用这种方法。3.动手制图法活动课前,教师先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布置全班学生去准备,分配各自的任务。作品须有图片和解说稿两部分,绘图黑白、彩色、手工、电脑不限,这些活动在课前必须完成,并交给老师审核,教师从中选出8~10个较好作品在课上进行解说,并选出学生代表对作品进行评分,最后宣布评比结果,并让得奖的学生上台介绍经验。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与地图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图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4.专栏办报评比法在文本体裁上,可有专题论文、社论、小知识,也可以是大事件、统计表、诗歌、图片、歌曲等,甚至英文版也可以;在排版上,可以自由发挥,图文并茂。总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这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战争等均可,且不会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总之,历史活动探究课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新需要。身为教师,必须时刻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想方设法,创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让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阙冬妹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

参考文献:

[1]黎信科.浅析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探究课[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2).

篇(7)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比聪明重要,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今天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培养对象是刚刚踏入初中校门的学生,他们大多是11、12岁的孩子。虽然y已进入中学,但实际上许多学生还处于小学与中学过渡的适应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特别是从我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忙于生计,有学可上是他们对孩子的主要要求,成绩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所以就学习习惯而言,家庭的培养可以说基本没有,就历史这门学习而言,学生在小学时可能学习了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或从电影和电视里了解一些,进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他们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学生也不清楚初中历史已是中考科目,分值高60分,可以说,根本不重视历史,被动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普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一些帮助我们这种薄弱的学校的学生学习历史习惯的养成的策略,具体做法是:

一、详解历史学科,养成接受历史学科的习惯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是什么,他们没有概念。我深入浅出的用昨天、今天、明天来阐述。告诉他们,昨天的是历史,今天的是新闻,明天的还未知。因为昨天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所以是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的一切,历史最大的特点即时间性。过去的一切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可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同时可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感受历史的丰富多彩。而且历史都发生在几十万年前,很遥远,告诫学生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大凡名人伟人无不对之情有独钟,它是为数不多的从初一一直开设到高三的科目,是初中必修课程,而且还是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一定要把它学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昨天,认识今天,把握明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终身受益。利用学生崇拜名人、崇拜英雄的心理,充分发挥历史名人伟人的感染力以感染他们。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学生可能读过的历史“谁追日”、“谁开天辟地”、“谁尝百草”第一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缩小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陌生感,增进了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热爱历史学科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那就要看老师的素养了。纪连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教师,但他的历史课人人爱上,为什么?这与纪老师的授课风格不无关系,他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所以作为历史老师,要始终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就老师需要精心钻研教材,力求每节课设计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选取历史事例说明问题时,可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运用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老师一个有趣的手势,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历史。或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老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或在提问时,设置一些有趣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唯有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方可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纪录片影视作品,歌曲音乐等 ;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中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且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