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饲料加工工艺

饲料加工工艺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4 06:4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饲料加工工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饲料加工工艺

篇(1)

动物园在颗粒饲料制作中出现了几个问题,这引起了我们对颗粒饲料的关注。本文技术对颗粒饲料加工过程的一些意见,对原料接收、原料计量、原料清洁、原料输送、粉碎、混合、调质、制粒、冷却几个环节做了分析和的阐述。

关键词:颗粒饲料 加工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在现代畜牧养殖业中颗粒饲料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园也在搬迁到新园后根据具体需要购买了成套的饲料粉碎、混合设备以及颗粒机、冷却器等。

众所周知,颗粒饲料具有许多优点:①降低在喂饲过程中因饲料粉尘造成的浪费,减少饲喂环境污染;②缩短动物采食时间;并可避免动物挑食;③制粒工艺使饲料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固定,可降低饲料分级,便于运输,且饲喂方便;④杀灭致病菌,如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⑤制粒过程中的蒸汽加热加湿以及环模压辊挤压作用使饲料组分熟化,增加适口性,提高消化率,利于动物消化吸收。

颗粒饲料的加工需要对饲料原料特性、动物营养需要特性、加工设备特性、及加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制作出好的颗粒饲料。

从饲料原料到生产出合格的颗粒饲料需要经过原料接收、原料计量、原料清洁、原料输送、原料粉碎、粉料混合、混合料调制、混合料制粒、颗粒料冷却几个过程。

1.原料接收

要配置合格的颗粒饲料,购入合格的原料是第一关,只有原料合格,颗粒饲料才可能合格,否则后续工作都是枉然。原料接收时一定要按原料标准验收,看原料的颗粒度、颜色、水分、含杂率等。不能接收发霉、变质原料;原料应符合本品种的大小和颜色,颗粒均匀;普通原料含杂率在1%以下,其中不能含有小石子、小铁块等杂质;原料水分需储存时应在13%以下,冬季可以放宽到14%以下,秋天的新玉米水分在16%-18%也能通过粉碎机,但是成品料中其他原料水分要低,且成品料不能长时间储存。

2.原料计量

根据设备的特性,混合料生产可以分为先粉碎后计量和先计量后粉碎两种工序。我园的设备要求是先计量后粉碎。

无论那种工序,均要求原料计量时,严格按照配方进行,只有按照配方称取原料才能保证产品营养价值合理。且用量大的原料采用量程大的称,用量小的原料(如微量元素)需用感量小的称,如果微量元素过量很容易对动物造成负面影响。

3.原料清洁

指原料进入粉碎机以前,需要进一步清除其中的各种杂质。通常用到的是,在投料口设置一个铁丝网,以阻挡大块饲料和杂质的进入,如大块的豆粕、玉米芯、封包线等。然后将大块豆粕敲碎再次放入投料口进行粉碎,将其他杂质扔掉。在进入粉碎机前还应设有磁选设备,清除原料中的铁类物质。否则,一个小铁块进入粉碎机的粉碎仓后就会把筛片打个窟窿。

4.原料输送

常用的输送设备有螺旋输送机、斗式提升机、传送带、气力输送机等。

螺旋输送机适用于水平输送、倾斜输送、短距离垂直输送,最常用的是水平螺旋输送。斗式提升机适用于高度跨越大的垂直输送,输送能力的大小与斗的大小、斗的多少、电机转速、提升的高度有关。传送带适用于水平和一定角度的倾斜输送,传送带皮带的表面需要有一定的粗糙度,一般是设置有逆向条纹以增加物料运输中的摩擦力。倾斜输送时,倾斜角度过大则输送效率低。气力输送,是利用空气的负压将原料吸入,使用气力输送时要保持原料一定的流速,流速过大会把吸料管道堵死。

具体在我园现有设备中,从投料口到粉碎机用的是气力输送,使用时对于粉碎速度慢的物料,如麸皮,应该放慢流速防止堵住吸料管道口。从粉碎机到混合机用的是水平螺旋输送,由于粉碎机和混合机是一体设备,在使用时要注意设备各个部分的配套性。如粉碎机粉碎DDGS速度快,要以水平螺旋的输送能力来投料。在粉碎玉米时,要以粉碎机的粉碎能力来决定投料量,达到粉碎机满负荷运转即可。从颗粒机到冷却仓用的是斗式提升机,使用时要注意颗粒机出料速度与提升机提升能力之间的配合。

5.原料粉碎

原料粉碎主要用到粉碎机,我园用的是锤片式粉碎机。此种粉碎机的粉碎粒度与所使用的筛片大小直接相关,另外锤片新旧、粉碎机转速、原料特性均影响粉碎效果。一定的原料要粉碎到一定的粒度,可以通过选用适当孔径的筛片来实现,还可以辅助调节锤片的组数、粉碎机转速(有的设备可以调节转速)实现预期效果。

6.混合

混合机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两大类,目前饲料工业中使用的比较好的有卧式双轴浆叶式混合机,此种混合机混合时间短、混合均匀度高。我园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的是立式,0.5吨的混合机。

混合机使用时要根据设备特性或实验测定结果,确定最佳混合时间,混合时间太短或太长都影响混合效果。

7.调质

调质是粉料制粒前用高温、高压蒸汽,达到物料软化、熟化、杀灭病原菌的目的,使物料便于制粒,并提高消化率。

我园先用设备缺少此工序段,通过将粉料人工添加一定量的水达到可制粒的目的。添水量一般控制在2%左右。针对于人工添水手工难以搅拌均匀的问题,准备在混合机安装喷水设备,此预案正在审理准备中。

8.制粒

制粒机压模的模孔决定着颗粒的粗细,粉料的粉碎粒度、原料水分与添加油的水平、压模压辊间隙、调质时间、调质温度和压力均影响制粒效果。

在我园使用中遇到了颗粒成型不好,颗粒软、表面不光滑和压模压辊磨损严重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我们更换了粉碎机筛片,换成了2.0mm的筛片;更换了已用旧的锤片;更换了新的压模、压辊;变换了饲料配方;控制制粒前添水量。经过这些调整使颗粒效果比以前有很大改观。

制粒中需注意:食草类动物可以使用粒径6.0mm的颗粒,雉鸡类动物需要使用粒径

9.冷却

制粒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可以使颗粒料温度降低,降低水分,延长产品储存期。有研究表明,小风量(风门关至三分之一)缓慢冷却(冷却时间20分钟)比大风量(风门全开)快速冷却(冷却时间为3分钟)颗粒硬度大,后者颗粒表面裂纹增加。

篇(2)

1颗粒饲料成型机理与影响因素概述

制粒成型是饲料成型技术之一,是饲料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获得的颗粒料产品相对于粉料有很大的优越性:经过制粒后产品减少了分级现象,改善了动物的挑食情况,避免了饲料的过度浪费,同时也减少了由于粉尘多而引起的对动物饮水及环境的污染;另外,饲料原料通过调质、制粒等热加工过程能够杀灭部分有害微生物,使产品卫生质量得到保证,还可以钝化饲料中抗营养因子以保证其营养价值,同时热处理能提高饲料淀粉糊化度、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提高动物适口性,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1-3]。

1.1颗粒饲料成型机理与过程简述

饲料制粒成型的众多技术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为旋转挤压制粒成型即环模-压辊方式(见图1)。颗粒成型过程,主要建立在原料粉粒体间存在间隙的基础上。粉料在水分、温度、摩擦力、挤压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粉粒体空隙不断缩小;而在这一过程中,某些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或淀粉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特定理化变化从而产生粘结效果,共同作用下使物料形成具有一定密度和强度的颗粒。制粒机工作时根据粉料受挤压的不同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供料区、变形压紧区和挤压成型区[4]。调质后的粉体物料由送料机构添加到环模和压辊之间,在环模转动带来的离心力的影响下紧贴在环模内壁上;随着环模、压辊的相对旋转,依靠物料、环模、压辊之间的摩擦作用,物料进入变形压紧区,粉粒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而随着挤压力的逐渐增大,粉粒体间空隙逐步减小使物料产生不可逆的变形;在挤压成型区内,由于环模压辊之间的间隙大幅度降低,随之产生的挤压力急剧增大,粉粒体之间的接触表面积增大,伴随相应的水热作用,粉粒体间产生较好的粘结作用,并被压入模孔;挤入环模模孔的物料产生弹性、塑性变形等组合变形,并继续受到挤压作用从模孔外端挤出成型。

1.2颗粒饲料成型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

好的颗粒成型质量能减少饲料的粉化,防止动物挑食和饲料的浪费,提高生产性能。现行行业标准中,一般通过颗粒饲料外观、含粉率、耐久度、硬度、淀粉糊化度、沉浮性等指标衡量颗粒饲料的加工质量[4]。如颗粒饲料投喂前的含粉率直接影响颗粒饲料本身的优势的发挥,若含粉率过高则会大幅度降低饲料的利用效率。颗粒水产饲料含粉率过高还会造成水质的污染[6]。而颗粒的粉化率若过高则会导致颗粒饲料产品未经送达用户就损失部分营养,无疑是对饲料营养全面性、产品经济性的极大损害[7-8]。在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影响颗粒成型质量的因素主要分为加工工艺参数(包括调质工艺)和原料特性参数,国内外大量的学者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林云鉴等研究了调质工艺的改善对鹌鹑料制粒效果的影响,发现颗粒饲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含粉率减小了12.5%[9]。同时研究显示若调质时间过短,由于粉料之间不能充分吸收蒸汽,会使颗粒饲料的硬度降低,含粉率升高。若调质的蒸汽压力过小,随之产生的蒸汽含水高,不能使粉料充分糊化,最终影响到颗粒饲料的硬度,而含粉率亦会升高。S.E.CUTLIP等研究发现,高压调质(552kPa)相对于低压调质(138kPa)对基于玉米-大豆型日粮配方所生产的颗粒的耐久度并无显著性影响。而其后续研究发现对于提高颗粒质量,蒸汽调质中的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显著于蒸汽压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10]。在制粒工艺中,环模及其相关工作参数也是影响制粒性能的重要因素。当喂料量不变时,提高环模速度,颗粒挤出模孔的速度不变,挤压时间不变,而颗粒从挤压点到切刀运动时间减少,离心力增加。这一工艺参数的调整使颗粒更短,从而使含粉率增加[11]。而R.LWE等研究发现,随着环模孔长度的增加,物料在模孔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增加了其通过模孔的摩擦力,提高了饲料颗粒之间互相粘结的可能性,使得颗粒饲料的硬度、强度增加,含粉率则降低[12]。MILADINOVIC.D等使用模孔直径相同(3.5mm)但厚度更大的环模(由50mm增加到60mm)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这一措施的确可以提升颗粒饲料的耐久度值[13],证实了R.LWE等的研究结论。由此可见,影响颗粒饲料制粒质量的因素很多,而除加工工艺参数、设备结构特点之外,饲料的原料组成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4]。N.P.BUCHANAN等研究报道,当在玉米-大豆型肉鸡日粮配方中以50g/kg的添加量将玉米替代为大豆蛋白或纤维素时[15],颗粒质量有显著提升,其原因或为添加纤维素使得其吸水性能改善而提升了颗粒质量。而O.ZIMONJA等发现相对于小麦,添加燕麦后所制颗粒的耐久度有很明显的提高,并具有更高的抗破坏强度。这一现象或因为采用燕麦的饲料配方中含有更高含量的糊化淀粉[16]。而于翠平等国内学者发现,谷物含量的变化颗粒饲料成品含水量有重要影响,谷物含量越高,制粒前后的水分含量差异越小,并且谷物含量的高低影响颗粒饲料的硬度;而添加2%~3%的油脂的颗粒饲料与不添加油脂的颗粒饲料相比,其硬度没有明显的变化[17]。耐久度(PelletDurabilityIndex)作为衡量颗粒饲料产品在贮藏、运输与使用过程中抵抗外力作用能力的指标,一直是颗粒饲料成型质量的重要考察标准。ISRAELSEN.M等人使用甜菜根、大麦、葵花籽粕等不同原料替代原配方中的谷物和棉籽粉,发现某些特定成分的添加对颗粒饲料成型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见表1):如添加10%的甘蔗或甜菜根糖浆时,颗粒含粉率和产能有明显的提升;而相对于大豆粕和油菜籽粕,含棉籽粕的配方所生产的颗粒具有更好的耐久度指标(分别为94.5%、91.2%和97.2%)[18]。由上文论述可知,从宏观可控的角度看,可以主要从配方成分与种类和加工参数两方面入手,对颗粒饲料成型质量加以控制。

2质量预测方法概述及其在颗粒饲料成型质量预测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2.1质量预测方法概述

预测控制,亦称模型预测控制(ModelPredictiveControl),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技术。模型预测控制表述的是使用显示过程模型来控制和观测对象或过程未来行为的一类方法或手段[19]。一般意义而言,预测控制算法由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乃至实际使用这几部分组成。整体上讲,预测控制综合利用历史信息和模型信息,对目标函数和结构不断进行滚动优化,并根据实际测得的对象特性输出修正或补偿预测模型。质量预测方法是指在各种加工领域中,使用一定的模型与技术将加工前可调整、控制或监测的参数如加工过程参数、配方特点或加工对象的特性等与加工后的产品质量进行联系,利用不同模型、方法结构特点等对这一联系进行描述和构建,从而可以在实际生产前对产品质量获得一定程度的估计,进而在实际生产前有针对性的调整各项参数,达到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的目的。以饲料行业为例,对其生产工艺研究发现颗粒饲料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原料品质和各个环节的加工参数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操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各操作参数进行不断的调节来实现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控制,而当原料批次或品质发生变化时,操作者往往需要重新摸索规律以保证产品品质的水平和一致性,这一调整过程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大幅上升。而质量预测方法则可以在实际生产加工前对现行参数下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做出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测,从而对相关过程进行调整,可以相当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2.2不同模型与方法

在颗粒饲料成型质量预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国内外有关颗粒或材料成型质量的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压块/粒成型、冶金、橡胶等聚合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而针对颗粒饲料的预测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加工过程、加工材料的相似性,生物质领域中以提高储存能力、燃烧效率为目的所进行的压块、制粒过程与饲料制粒成型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在生物质颗粒质量预测方面,段宇等使用以统计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生物质压缩成型质量进行了预测。研究针对样本量有限等情况,使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中的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以等式约束代替标准算法的不等式约束,即将二次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方程组求解,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并提高了求解速度。模型以物料含水率、成型压力为预测模型的输入,以成型产品的密度和压缩比为输出,并将遗传算法嵌入到LS-SVM模型中对结构参数进行寻优。选取锯末为原材料进行了实际生产试验获得26组数据,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见表2。各实验组针对两项输出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20],而实验值与模型估计值的线性回归分析也可以证明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国外相关学者则更多使用经典数学建模方法针对成型颗粒的成分、热值等质量指标进行了预测。GILLESPIE.G.D等使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在生物质颗粒混合物质量预测领域进行了应用。针对草本、木本等生物质原料,建立了预测水分、碳含量、灰分含量及总热值的模型,其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0.73%、2.74%、0.62%及0.4MJ/kg,在以实际值与预测值为横纵坐标的比较图中(如图2)可以发现,所建立的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0.78、0.82、0.94。预测结果说明近红外光谱结合数学方法具有预测生物质颗粒质量的潜力[21]。针对生物质颗粒质量关键参数如热值(HigherHeatValue)、机械耐久性(MechanicalDurability)的实时预测可以帮助使用者建立更有效率的产能系统。由此GILLESPIE.G.D等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针对热值和机械耐久性的预测系统。研究采用了包括松针、芦苇草、牛毛草等生物质原料生产颗粒,而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系统针热值、机械耐久性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可以达到0.99和0.94,预测误差则分别为0.08MJ/kg和0.49%,综合不同样品组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关系及相关评价指标(见图3),可说明这一预测系统的应用是可行并有效的[22]。而针对颗粒饲料成型质量,国内相关学者王红英等利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NeuralNetworkToolbox模块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乳猪料颗粒质量的预测模型。模型以包括粉碎粒度、淀粉糊化度和膨化度的原料特性参数和包括喂料速度、调质温度、制粒机电流等在内的加工过程参数作为输入,而根据乳猪料特性选取颗粒淀粉糊化度和最终产品水分作为考察颗粒质量的指标。模型以SIGMOID函数为响应函数,并以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网络结构算法进行预测,通过对网络权值wij和阈值α的不断修正,使误差函数E沿负梯度方向下降,网络经过16步运算达到预设的平均方差(MeanSquaredError)精度。随后作者以在某企业实地采集的基于不同乳猪料配方的48组生产数据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和检验,预测结果如表3,结果显示相对误差绝对值皆低于5%。当使用POSTREG函数对颗粒产品淀粉糊化度、水分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做回归分析时,可以发现两个指标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5和0.97603,说明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关性较好,本研究实现的BP网络能够对其进行准确预测[23]。

3一种基于专家数据库的颗粒饲料质量预测模型

饲料原料是饲料颗粒成型、配方营养价值实现的基础,而不同原料的不同特性对产品最终的颗粒成型特性有着巨大的影响[26-27]。应根据原料的制粒特性,采用相应的制粒条件,才能更好地保证颗粒的成型质量。国内外相关学者从不同饲用原料特性角度出发,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总结提炼,建立了基于实际操作者经验及评价的原料制粒特性专家数据库模型。研究将原材料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如谷物、油籽及副产物等,并针对实际应用需要设置并建立了制粒品质系数(PhysicalQualityofPellets/Pressqualityfactor)、制粒能力系数(PelletingCapacityofthePelletPress/Presscapacityfactor)和环模磨损系数(WearoftheDie/Abrasivenessfactor)三项系数,以衡量颗粒饲料制粒成型效果。这一专家数据库对这三项系数采取0~10分打分制。其中,制粒品质系数考量原材料对颗粒成型质量的贡献程度,反映这一原材料成型的难易,评分越高说明其利于生产出优良质量的颗粒;制粒能力系数则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制粒机及相关系统的能耗、生产率等指标,数值越高说明这一原材料对制粒生产过程会带来更积极的影响;环模磨损系数则主要评价原材料的使用对环模损耗程度的影响,数值越高说明这一材料的使用对环模的磨损程度越剧烈,则环模在压制该种原料时的使用寿命越短。本文根据这一预测思路,整合总结了国内外各文献资料中有关这一专家数据库内容资料(见表5)。由此,当相关从业者在调整配方选择原材料时,欲预测新配方所制颗粒成型质量和生产过程相关情况,本文资料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4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6-02

2011年,我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立项以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仍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生产实际对接不完善的问题。创新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满足现代饲料产业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就业现状

江苏省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专门化、标准化、法制化、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方向发展,饲料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不断上升。据统计,江苏省饲料工业2010年总产量达到687.3万吨,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增长7.7%,实现饲料工业总产值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2010年全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817家,持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等生产许可证925个。快速发展的饲料工业增加了社会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校内人才市场反馈,483家用人单位需要各类专业的毕业生1 509人,其中109个单位需要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需求量为179人,在全院各专业中排名第三,占11.86%(见图1),而2011届我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88人,供需比为1∶2.03。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近3年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152名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该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饲料销售、技术服务和饲料化验员(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17%左右的学生转行进入与饲料行业无关的岗位;在与行业相关的岗位中,饲料销售、技术服务、化验员3个岗位分布比例较大,而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从业人员仅占2.63%,不能满足目前饲料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需求。从就业现状调研结果看,饲料配方师和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就业比例较低,分析其原因为:饲料配方师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研究生或本科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是从事饲料生产、饲料检测、饲料销售与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只有极少部分优秀毕业生几年后通过岗位升迁成为饲料配方师;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江苏省行业规定每个饲料企业至少配备2名中央控制室操作工,江苏省饲料工业协会每年举办3~4期中控工培训班来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相关课程支撑该工种的技能学习。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分析我院及27所省内外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发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始终以教育界为主导,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够。课程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课程设计开发者对教育和学科体系较熟悉,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去分析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的吻合度,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于需求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未完全摆脱学科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瞄准市场、面向行业、紧贴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围绕行业办专业,围绕市场办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依据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与内容整合,与本科的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区别,但仍未完全摆脱学科课程体系的阴影。如《动物营养》、《配合饲料》、《饲料加工工艺》课程分别沿袭了本科课程《动物营养学》、《配合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仍体现了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现象,如部分院校仍然在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中开设《有机化学》等课程。因此,需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利于培养既有别于本科生又与中专生有所区别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未完全考虑饲料行业现有职业工种的需求 目前,饲料行业职业工种主要有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粉碎制粒工、饲料销售员。但根据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只持有饲料检验化验员证,而持有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粉碎制粒工上岗证的学生很少,尤其是需求量较大的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由于目前饲料行业的发展已要求部分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课程。

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 以江苏地区配合饲料生产与销售为例。以前主要是生产销售畜禽用饲料,最近几年来水产饲料迅速发展,但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上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治相关的课程跟进不够。绝大部分学校依然是按照猪、禽、草食动物、经济动物的老一套模式设置课程。另外,根据对本校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其中饲料销售是主要的就业方向。但根据对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的了解,几乎所有的学校只是通过设置《饲料营销》这门课程来解决学生对营销职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而忽视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诉怨处理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结合江苏省饲料工业现状、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就业现状及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分析,确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如下:

适应形势,优化创新课程体系 以江苏省部分饲料企业的调查分析为基础,优化和创新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归纳为三大核心岗位、29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按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进行课程设置与修订,将相关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专业课设置以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根据江苏省饲料行业的实际需要,增加《电工基础》、《饲料加工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产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等专业课程。

突出特色,以农为主,工农结合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学生就业总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机械使用与维护为主的工科岗位;二是以饲料生产与检测、饲料销售与应用为主的农科岗位。目前,该专业的办学主体仍以农业院校为主,师资也以农业类为主,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只能以农科岗位为主。结合江苏省饲料行业的要求,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增加粉碎机的操作与维护、配料系统参数调整、混合机的操作与维护、配合饲料设备运行状态的判断等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前既可以参加饲料检验化验员的考核,也可以参加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鉴定,为学生在工科岗位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注重实践,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线 根据江苏省饲料行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饲料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岗位关键技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邀请行业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并制定课程标准,按生产流程和岗位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将课堂搬到饲料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加强和推进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聂芙蓉.高职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90-92.

[2]李梦云,刘庆华,郭金玲,等.特色高职饲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89-90.

[3]陈翠玲,陈晓华,孙志敏.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2008,10(98):26.

[4]刘珍,张彩云,张慧茹,等.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7):153-155.

篇(4)

要想实现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畜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时,探索如何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显得非常有必要。在此围绕畜牧养殖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几种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1调控营养,缓解畜禽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1)平衡日粮营养。营养调控即对动物营养系统(包括动物-环境系统)的调控。常见的调控技术包括: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调控剂对消化道和组织代谢层次进行的调控技术;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配套营养管理技术(如抗应激调控)等。2)利用特殊调控剂。根据饲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营养、环境友好的原则,使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设计饲料配方,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严格控制或禁止各种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违禁药物和添加剂。3)改进饲养方式。改进传统饲养方式,采用阶段饲养和公母分养,可避免日粮养分浪费及环境污染。阶段饲养可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不同性别畜禽的营养需要量不同,公母分开饲养可针对不同的营养需要进行日粮配制,可大大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4)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加工工艺,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响畜禽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制粒、膨化等处理后,可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变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视改善动物福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动物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动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困扰,免受恐惧和不安,免受身体热度不适之苦,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动物福利也如近年来强调环保与卫生检疫的“绿色壁垒”一样,被称为“道德壁垒”,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从而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1.3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清洁生产是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清洁生产的观点引入畜牧生产中,对畜牧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控制,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畜牧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畜牧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1)产前控制。畜牧场的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治畜禽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小规模分散饲养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扩大污染面,使污染难以治理。但规模过大也会影响畜禽生产,且给环境带来过大负担,降低环境质量,所以要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畜禽饲养量。一般认为,畜牧生产点畜禽饲养量不应超出:奶牛200头,肉牛1000头,肉猪5000头,蛋鸡7000羽。2)产中控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恶臭味。3)产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对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不仅是要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畜禽废物的资源化。

1.4畜禽粪尿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1)减量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为于湿料饲喂,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可减少粪尿排泄。2)无害化。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做到达标排放。3)资源化。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4)生态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推广“鸡-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畜牧生态经济的作用

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直接人员就是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因此只有使基层畜牧养殖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其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才能全面实施和开展畜牧生态经济发展。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层民众认识并理解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并给予积极配合,才可能实现良好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本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先进理念的认识不足,因此依靠基层畜牧养殖人员自己来转变思想观念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将畜牧生态经济理念推广到农村基层去,还要加大人力普及与推广,使所有的基层民众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使其从思想上转变生产理念,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积极推广生态消费。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反之亦然。为了能够为畜牧生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消费观。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实施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只有每个消费者都注重生态消费,并将其付诸行动。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消费,使每个人都树立生态消费观。这样以来市场上对生态健康、绿色环保的畜牧产品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畜牧生产者也就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经济利益。当消费者和畜牧生产企业都树立了良好的生态理念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流通、消费链,实现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业来讲,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若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很难快速顺利开展下去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的宏观调控、引导支持与保护监督力度,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1)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持市场健康发展秩序。基于当前畜牧产品市场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加强管理,积极制定并完善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有利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畜牧养殖户朝着生态生产的方向不断发展。若当地经济条件允许,政府还可以推出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以促进当地的畜牧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态生产模式或生产技术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基层畜牧养殖户自己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此时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在畜产品加工厂、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厂等建设中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减免财政税收,使基层农民能够度过畜牧生态生产建设体系发展的早期艰难阶段。3)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场和健康的生态畜产品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使不同的畜牧生产企业围绕其发展优势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产业较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当地的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建设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安全畜牧聚集区。

2.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1)重视在畜禽新品种培育和饲料、养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淘汰劣质种源,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减少维持消耗。不断推广和普及饲料配方技术,根据饲料资源的优势和畜禽品种特点,选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不断提高畜牧产品加工及再加工技术及开发,改善和更新现有畜牧加工设备,改进畜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畜产品加工环节的污染和对产品营养元素的影响。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及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低残留兽用药物,减少药物污染对畜产品质量和畜产品生产环境的影响。2)推进畜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畜禽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根据动物的生长、生理特点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饲养,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目的,不断吸纳新技术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实现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从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预先控制畜产品的安全。强化动物疫病的常规防疫和重点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动物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研究病源微生物发展规律及其致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预警机制。健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对饲养场的用药、用料、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实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药残,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4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生态畜产品市场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市场不够发达,对畜牧生态生产的刺激力度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一些龙头企业向着国际化标准不断发展,打开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由立足之地。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问题:1)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态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保证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还要不断的完善畜牧生态市场的运作流程,加大监督管理,建立一定的运行管理机制,为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2)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只有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的认可和肯定,才能证明我国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来讲,我国的畜牧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这些龙头企业“走出去”,以带领我国整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篇(5)

关键词:饲料安全;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1饲料安全的影响因素

1.1饲料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感低,违禁药物违规使用

饲料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味降低成本,优选价格低廉和残留化肥、农药的农业初级原料等影响较大的饲料原料,违法添加违禁添加剂,不顾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违规生产,导致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为了迎合养殖企业追求产品的利润率,短期急速提高畜禽产品产量,会产生饲料添加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的情况,甚至会选择有毒替代品。饲料中添加违禁物品、添加剂的超量超范围使用,会影响畜禽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最终导致消费者身体健康被威胁[1]。

1.2从业人员饲料卫生意识差,生产不规范

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化培训,认为饲料是畜禽食用,在生产过程中忽视饲料安全卫生,归根到底是卫生意识较弱,未能意识到饲料生产过程规范的重要性。在饲料生产、仓储、运输、存储任一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规范导致饲料出现变质引起饲料质量安全问题,比如:生物性污染如黄曲霉污染、沙门氏菌污染;非生物性污染如化学物质污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从而影响饲料安全,进而影响养殖企业经济效益和消费者身体健康[2]。

1.3饲料监管不足,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经过综合治理,合并取缔不合规范的养殖户后,仍存在部分农户采取分散养殖的方式进行自配料或使用过期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增加了饲料监管难度。监管经费不到位,基层检测点少,检测人员不足,检测设备跟不上,导致检测工作无法进行,只能送检上级部门或承包第三方。饲料监管涉及多方面内容,缺乏完善、系统、全面的饲料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饲料质量难以保障,且因标准等不完善,饲料保质期大多由生产厂家随意规定,添加有饲料添加剂的饲料,休药期及禁忌未明确标示,容易引起饲料质量问题。

2饲料安全问题的改善措施

2.1优化畜牧养殖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

养殖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不断优化管理理念,减弱利益至上趋向,培养从业人员饲料卫生意识并进行专业化培训,避免生产不规范导致饲料安全等问题,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国家相关部门做好法律法规教育普及、技能培训宣讲、卫生宣传等工作,建立养殖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3],提高其素质,减少饲料生产安全隐患,助力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

2.2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饲料技术

饲料新技术不仅有利于养殖企业利润提高,也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绿色安全饲料新技术。鼓励饲料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应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最大程度降低饲料安全问题的发生[4]。推广和更新饲料技术,可以极大遏制饲料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减少饲料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提高饲料生产加工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能高效使用原材料,使得饲料营养成分更加全面,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助力畜牧行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大米加工;发展现状;工艺流程;发展趋势

0.前言

稻谷的营养丰富,价格合理,因此深受人们欢迎,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着粮仓的主要位置,稻谷经过加工成为大米,大米经过烹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餐桌之上,深受人们的欢迎与认可,随着现代工艺水平的逐渐提高,传统的大米加工也呈现了崭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大米加工的现状及加工工艺流程。

1.我国大米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加工能力逐渐提高

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不论是从加工企业的数量,还是加工生产的人员与加工的生产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从大米加工的企业发展形势来看,民营企业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数量逐年递增。

1.2加工产量逐年提高

从近年来大米加工的产量来看,增长是惊人的,每年约比去年增加500万吨左右,从各省的加工情况来看,都有了显著地增长,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1.3加工所产生的利润逐年增加

产量增加,能力提高,利润增加是必然的,从相关数据来看,产品销售利润大约比上一年增加34%,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产业效益。

2.我国大米加工业的特点分析

从当前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米加工行业迅速发展,加工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加工所产生的利润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具体来说,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2.1民营经济后来居上,占据主导地位

从统计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民营大米加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居上,目前,民营大米加工企业约占90%左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生产大米的生产量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从企业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稻米的主要产区,包括江西、江苏、黑龙江、吉林等地,采购原料便利,经营方式灵活,管理与运行的成本低,发展潜力巨大。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民营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2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从当前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现状来看,仍然停留在普通大米与精洁米的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与亚洲的日本,精深加工工艺已经相当的成熟,精深加工可以提高稻谷资源的利用率,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稻谷精深加工与稻谷的产量却不成正比,导致大量的利益损失,工业化制米工业有待推进。

2.3企业资金不足,影响创新技术的发展

从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的组成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必然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融资困难,资金的短缺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与技术水平的实现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了几家大型的大米加工企业外,我国的大米加工企业都存在着设备落后、加工层次不足,粗放作坊,导致资源浪费,竞争力下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大米加工的产业链不断推进,提高了副产品的利用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米加工产业链延伸,加工精度的改善提高了副产品的利用效率,谷壳、稻糠等有了用武之地,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谷壳成为燃烧发电的主力,碎米被应用于饲料加工行业,精米在方便米饭行业一展身手,大米加工副产品利用率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大米加工的工艺流程分析

3.1基本工艺流程分析

大中型的大米加工企业工艺流程灵活性强,可以用于不同原料品种的加工,也可以进行有色米与糙米的加工,同时也可以加工回机米与配制米。大型企业采用的是双生产线或者是多生产线的生产模式,可以同时完成不同质量不同等级大米的加工。在中小企业中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单线生产,只可以加工一种米。

3.2进行稻谷的等级分类与清理

受到我国种植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大米主要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主生产,品种复杂,收割与干燥的质量不高,原粮含杂高,这都为稻谷加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要增设稻谷清理这一环节,要进行多道筛选,去石的操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原粮的含杂灵活设置筛选的程序与道数。同时要加强风选,保证净谷的质量。色选机在成品阶段有严格的把关,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要从每一道工序控制质量,减少杂质。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在完成清理后都会增加一道稻谷分类的程序,将其按照颗粒大小进行分类,便于后期提高商品的价值。

3.3回砻谷加工与糙米调质

大型的生产企业采用回砻谷进行单独加工。砻谷后没有完成脱壳的稻谷经过辊压,承受能力降低,此时可以将未脱壳的稻谷与主流稻谷合并共同进入砻谷机进行再次脱壳,这一生产过程非常容易导致爆腰与碎米。选用一台砻谷机单独加工回砻谷,合理调整辊压及线速差,既减少糙碎米、爆腰粒,又降低胶耗、电耗,同时提升了操作管理的水平。

适宜的糙米碾白水分为13.5%-15.0%。糙米的水分少,导致加工中非常容易出现碎米。可以利用糙米雾化着水并润糙,加大糙米的摩擦系数,更加有利于糙米皮层的碾削与擦离。同时,减小了碾白的压力,减少了在碾米过程中产生碎米的数量,增加出米率,同时提高了成品大米碾白的均匀性。

3.4多道碾米与大米的抛光

大米需要经过多道碾制程序,碾米机的机内压力小,轻碾细磨,胚乳受损小、碎米少,则出米率提高,降低糙白不匀率。

大米的抛光是精制米加工与生产优质大米的必要程序,抛光主要是借助摩擦作用将大米表面的浮糠清除,增加米粒的光度,增加保鲜的时间。生产有色米、食和糙米时,借助抛光作用,除去米粒表面粘附的稻糠粉。

大米碾白与抛光道数的设计,精制米加工与出口米的加工一般是选用3-4道进行碾白,2道抛光,加工标一米,2-3道碾白,1-2道抛光;加工有色米、食和糙米,1道碾白,1道抛光。

3.5色选

色选就是将大米中的异色粒去掉,这是生产精制米的必要程序之一,是保证精制米质量的关键。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在进行这道流程设计过程总会考虑到副流较大的情况,一般会单独配置色选机进行工作,中小型企业则是直接采用带副流的色选机,效果稍差。

3.6配制米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将不同品种的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混合的原则一般是营养比例或者是口感,实现大米之间的性能互补,增强大米的营养,提升大米的口感。在我国当前的生产水平下,配制米是保持人们营养均衡的有效对策之一。

3.7大米的包装

大米的销售产量有很大一部分由包装决定,当前市场的包装规格以5kg、10kg、20kg为主,采用的包装为普通塑料袋或者是纺织袋,而优质大米则主要采用的是5kg的真空包装,充氮来提升大米的新鲜度,开袋后失去了保鲜的效果。随着发展的需求,人们对稻米保鲜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生产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需求设置小袋包装,1-1.5kg为佳,满足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提高大米的销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我国大米加工业迅速发展,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小民营企业仍然是我国大米加工业的主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主要位置,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必要的支持措施,增加其资本,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要从大米加工工艺着手改善中小企业的生产情况,提高生产水平,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我国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粮食加工;损失浪费;措施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生存要素,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多个方面挑战,粮食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据调查,由于部分企业加工工艺的落后,加工机械水平不足,过度追求粮食的精度和亮度,对粮食进行多次抛光和打磨,使得粮食加工环节的损耗达到75亿公斤,严重损害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咱1暂。粮食加工是指对粮食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市场化要求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水平,促进粮食深加工,提升粮食的营养。粮食加工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粮食生产到消费的跨越,最终能够提升粮食安全,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粮食加工行业受到市场不规则的诱导,促使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大幅度增高,不仅不利于粮食加工效益的增加,还会造成大幅度的浪费。当前,粮食加工环节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预期和消费的习惯误区造成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与浪费;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精细白的粮食。根据当前统计数据显示,在粮食的主要品种稻谷的加工环节中,每次抛光后出米率就会降低1%咱2暂。而小麦更为严重,降低率为大米的2倍。由于低水平的粗加工,人工的不熟练和机械的落后,大量加工环节的综合副产物没有得到利用,也会造成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严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国家关于粮食加工环节浪费的问题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国家粮食局多次下达通知,要求企业适度加工,减少浪费,推动粮食生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无营养的精米和精面,要科学地组织宣传活动,逐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节约粮食的知识,降低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基于上述的背景,本文从国内外粮食损失浪费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当前我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与建议,从而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1.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定义

对于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从粮食损失浪费进行分析。粮食损失浪费是指在粮食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体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损坏,造成人们无法正常食用而导致的损耗。对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就必须要明确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内涵,本文对其定义为: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工具和加工水平等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下降,最终无法供人类食用和吸收的粮食。

1.2加工环节与其他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形势十分严峻,不同环节都出现大量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消费、仓储和加工环节尤为突出,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我国,导致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相关部委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仓储损失严重,其中农户储藏损失率达到8%左右,而且每年损失的粮食绝对量也十分高。我国粮食储备主要是政府进行专项储备,农户也拥有部分的自有储备,由于农户储备设施与储备方式较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粮食储备不到位,最终也造成损失。从消费而言,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层次有了一定提升,但与较发达国家差距依旧明显,其中我国餐桌消费量损失达到2000亿元,居民节粮消费意识薄弱,粮食大幅度浪费。在加工环节更为严重,根据调查数据,由于产后加工不合理,加工过度,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公斤,这比其他几个环节损失更加严重,损失量更为惊人。

1.3我国与其他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失与浪费比较

粮食能够满足居民的供给与消费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世界上依旧存在着很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与较低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关联,还与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关,这也导致许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耗十分严重。当然,由于国家间的差异和粮食加工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国家间粮食加工存在差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主要原因是粮食加工技术落后、行业产能不足、加工处理不符合规范。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大米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过度加工的稻米,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无营养、过度加工的稻米。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加工业十分发达,技术先进,行业发展完备,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粮食加工环节不存在损耗,国外粮食加工环节损耗由于加工量大、加工范围大,也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损失和浪费严重。当然对于我国而言,粮食加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1.4粮食加工及其他环节浪费的原因比较

当前,粮食损失浪费并不单一发生在生产与加工环节,其他环节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且在各国和各地区间由于不同的加工技术和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粮食损耗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在许多贫困地区,粮食自给率十分低,粮食产量受到冲击,本国粮食主要用来消费,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由于国家经济水平和种植水平差,所以大量粮食由于种植水平不足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和损失。当然,对于在粮食自给率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粮食加工业也形成一定规模,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环节损失不够严重,但随着这些国家居民饮食消费需求从满足饱腹到满足营养层次需求的上升,对粮食质量要求更加提升,所以损失和浪费大多是由于粮食营养价值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对于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粮食加工科技发达,粮食种植和加工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主要粮食损失浪费发生在消费环节。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粮食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产品,大量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消费,由于食品拥有一定保质期,最终导致食品过剩造成浪费。

2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2.1企业规模小,过度加工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分布不合理,且大多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粮食出现损失。而且,我国广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导致企业加工量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多企业并不是通过购买先进加工机械来改善生产加工条件,而是过度加工迎合市场畸形需求获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大米为例,精、细、白的大米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导致大多数企业为了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大米进行了10道程序的加工。加工程序包括:原粮的清理、脱壳、谷糙分离、分离出大米中的未熟粒、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抛光、白米分级、打包。在进行稻谷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大多数稻谷加工企业小,管理粗放以及稻谷缺乏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的损失。很多企业只是片面追求高精度等外观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多次抛光,忽视产品的营养品质,最终稻米的营养大幅度流失,损失严重。

2.2粮食加工设施落后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提升速度远远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我国粮食加工在加工工艺上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巨大浪费咱3暂。例如北方的稻谷在色选时采用PE/PP/PA复合的塑料包装袋,这些塑料包装袋耐热性较差,会使大米的保质期变短。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到大米保鲜中,如大功能的保鲜材料、微胶囊技术、新型纸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米损失,但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还是很严重。而日本推出了一种强密封性大米功能性保鲜包装袋,具有较强的隔氧作用,可以长久保持大米的色、香、味,且袋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防虫和防霉的作用。

2.3粮食加工标准存有缺陷

对待粮食加工损失浪费,必须有一定的界线进行明确,什么样的粮食是符合标准和可以食用,什么样的粮食达不到食用标准必须舍弃。界定明确才能够有效定义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这就要求必须有严格的评价和加工标准。不仅对每个环节更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制定的粮食加工标准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对粮油加工标准制定达到400多项,但将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适用于国际标准二次评价,合格率远远低于我国标准下的合格率。由于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行业标准混乱且不规范,部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投机行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节省粮食加工成本,降低自身标准,出台企业的“双重标准”,应付检查的是合格产品,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粮食产品,导致大量粮食产品由于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损失和浪费咱4暂。

2.4粮食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

当前,居民对粮食制品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消费者对粮食制品的要求不断上升,对含有丰富营养的粮食制品需求也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粮食加工业受到错误导向,大多追求生产高、白、亮的米面粮油产品,使得消费者形成错误导向,大多消费者对粮食产品认识不足,通过利用色度和精度判别粮食产品的营养,使得最终形成双向恶性循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度加工的粮油产品,消费者舍弃较好的粮食加工产品购买加工过度的粮食产品,造成粮油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过度加工,机器损耗严重,粮食的营养素被流失咱5暂。大米的营养主要存在于胚中,胚是米粒中的精华,大米留胚越多就越有营养,但是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高标准外观的追求,都对大米采用3~4次反复加工、磨白,导致营养素大量流失。

2.5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粮食加工的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是稻壳分离这一简单过程,而且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多数粮油会产生多样的副产物,如何合理利用副产物等问题也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出售产品主要是大米,大量生产的副产物被直接丢失或者作为初级饲料加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粮食企业大量损失咱6暂。而且,当前粮食资源的浪费主要来源于没有进行高层次精深加工的副产物,对粮油副产物进行高层次的提炼和加工,可以创造许多新产品,如米糠油等,这会大大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比仅为1颐1,仅10%的粮食转化为工业品,每年都会有过千万吨的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物产生,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进行开发,造成大量损失浪费。

3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解决措施与建议

3.1重视粗粮营养重要性,发展并推广粗粮

目前我国粮食已经基本做到能自给自足,粮食的营养却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慢慢被忽视,粗粮的摄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杂粮食物的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其中的植物纤维也能有效缓解和预防现代人高发的便秘,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通过推广杂粮的食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粮食营养的吸收。推广环节应做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使用多维度的新媒体设施,将粗粮饮食的优点传播到消费者内心深处,延伸并辐射周围的消费者,让他们了解粗粮的积极意义。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推动人们形成粗粮饮食文化。

3.2改良加工环节,做到保质保营养

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通过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的机械加工器具,改善加工工艺,通过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技术,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营养损失。通过加工环节技术的改良,推动粮食加工制品的分级化,满足市场多层次和多品种的需求。

3.3制定相关的粮食加工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

粮食加工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和标准落后,导致大量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脱离标准和偷工减料,导致大量的粮食由于加工标准不达标,最终被损失浪费。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制定自身的加工标准,来严格管控自身的加工环节。地方粮食局也需要同相关的粮食行业协调,制定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标准,也有利于粮食加工后市场的检验。国家也需要制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的管控标准,联合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检疫部门,制定粮食加工环节的限定标准,减少由于加工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变质和营养不达标问题。当然,标准制定也需要能够保证企业按标准实施,也要建立监控和惩罚机制,对违反标准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粮食质量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安危,必须从严执法,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

3.4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环节废物利用成本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废物利用的原因也在于此,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管理来进行,补贴可通过补贴废物利用的机器购买费用或者直接补贴进行。通过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采用严谨的工艺水平,采取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咱7暂。粮食加工后的副产物多种多样,由于粮食所涵盖的范围广、品种多,这也造就大量的粮食副产物出现。由于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须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资金对科研的经费的支撑,从而降低粮食加工副产物的损失。利用对粮食加工环节综合副产物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减少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产企业的产业链。

3.5培养优秀的粮食加工人才和粮食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