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02:44: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对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不足。
目前,在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企业关注更多的是硬件设施的需求,网络氛围的建立,系统的使用效果等问题,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而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而且懂得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更加稀少,导致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不能统一,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
2.管理中的不足。
相关机构对已实行管理信息化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信息化实行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足。换言之,企业的管理对信息化的实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管理中的不足与误区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实行信息化进程中,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不统一,妨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②在实行过程中,认识不够,没有对企业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冲突的流程进行整改,以至于信息技术建设不能得到合理利用;③在信息化得以在企业实行之后,对信息化系统的后期保护和应用不足。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不能消除信息化误区这个限定条件,不仅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增长,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因此,必须认识企业信息化不足,实施合理的解决策略,才能使信息化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得以充分发挥。
二、改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客观合理地认识信息化,关注信息文化建设。
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企业要做到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就必须对信息化本身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认识。企业必须认识到:①信息化作为一项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②信息化虽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与影响,但是其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在企业中可能出现的诸如人事纠纷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不能依靠信息化来解决;③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领域,所以需要不同的信息化范畴,所以一定要对信息化做出合理的判定;④信息化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最大化依赖于企业中各个成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实践。因此,我们认识到在认识信息化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企业的信息文化建设。企业的信息文化意味着信息的交流、沟通、分享。企业必须关注信息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来加强企业成员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以此推进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2.合理规划,制定目标,逐步递进。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丰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将来的企业的关系必定是错综复杂、互利共赢的。依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有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表现方式,因此企业也需要以现有的形式作参考,预测将来的信息技术会有怎样的发展,而企业又会有何种新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合理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目标时,要量力而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否则会导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力求稳中求进,将目标逐个、逐阶段地实现。
3.合理策划,避免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实行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了保证实行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在管理信息化过程要谨慎制定投资计划,关注投资收益,利用各种方法“逃避”风险。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分层次、分阶段的过程,是需要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所以在实行过程中要合理策划,以远离风险。避免遭遇风险的主要措施有:①在信息化策划过程中,要了解企业的竞争氛围,尤其是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挑选合理的信息化模式;②在实行信息化策略时要获得专业人士和权威组织的帮助,这对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③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应该把目光放的长远,向国内外企业进行招标,以选择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系统。
4.注重企业培训,培养管理信息化人才。
根据我国目前管理信息化人才的现状,企业要想实行管理信息化,并在信息化建设中稳步快速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以维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在实行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培训专业人才同步进行,以满足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结语
首先,产品数量的确定不到位。产品数量的确定关乎产品成本计算是否正确,产品数量模糊势必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国内通常是利用核算产品台账来确定产品数量。具体内容是:各个车间、班组在生产产品时要严格记录下本车间、班组在工作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然后根据管理需求以及生产类型进一步以加工工序、工艺流程来组织产品的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基础台账的有效管理与记录常常出现产品数量的计算不准确,从而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脱离实际。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约当产量法的使用最为普遍。但是,约当产量法的计算稍显复杂,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难度常常采用在产品不计算的方式,从而降低了实际成本总额的精确性。最后,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不全。一些制造业企业虽然要求各个车间、班组记录原始台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原始台账的记录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原始台账的数据缺失严重。
2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2.1制造企业库存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是客户在订单中对产品的数量、品质、截止交货时间等进行预测,并且将其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整个过程以由后向前的方式推进,从而达到安排生产任务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最终目的。通常,制造企业在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装运的过程中以“适时制”为原则。采用“适时制”最大的好处在于杜绝了原材料以及库存商品的长时间滞留,最大可能的降低了库存成本。
2.2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促进制造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严格将市场作为导向,把企业的历史最好记录做为依据,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材料采购成本以及完工产品的出厂价格将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做到最佳。
2.3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明显提高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客户订单信息的处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后,客户的订单信息将交由专人负责并且履行子订单信息。举个例子来说,负责处理应收账款子订单的财务人员需要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收集。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工作经过信息化管理的流程被交予具体的工作人员。这样,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会极大的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醒广大员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得到奖励,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杜绝团队中好逸恶劳、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此法比较适合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提高了账款回收速度,保证了账款的回收效率,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结束语
(1)使得各科室对医院的发展目标有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协调科室间的工作产生战略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医院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2)有效地促进医院深化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服务成本;(3)为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依据;(4)促进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2.当前医院预算管理中的弊端
2.1对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预算管理观念不强,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在很多医院中,医院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预算机构形同虚设,预算指标制定与医院整体战略发展联系不紧密,在实际进行日常业务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很多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责。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预算管理观念不强,工作不严谨,使得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
2.2预算管理行为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1)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短和手工汇总分析数据工作量大的限制,医院采用的编制预算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增量预算法,导致部分资源配置浪费;同时未能深入分析医院历年运营情况的变化趋势,使得部分科室预算指标上出现偏高或偏低,缺乏科学性。(2)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由于数据处理传递的滞后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情况不能在医院运营业务发生时直观地反映,医院管理者也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与控制措施。(3)医院基本上只关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却忽视了对预算的考核,没有将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挂钩,责任不清,缺乏约束力。
2.3很难实现预算信息在不同平台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
目前,虽然医院信息化十分普及,但是相关软件仍各自独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导致相互间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录入工作重复,医院也就无法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管理行为,不利于医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3.医院预算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医院预算信息化管理主要借助信息软件,实现对预算相关业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促进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实现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突破了传统预算的局限,通过信息化实现对不同平台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共享,加强预算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比较直观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有利于医院对预算实行动态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因此,医院有必要采取预算信息化管理。医院首先要从硬件和软件上保证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加强医院中心机房建设,完善院内网络分布及电子信息化设备改造,将医院的HI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相融合,构建信息数据集成共享的平台,实现对预算的有效监督、实时控制、动态化管理。在编制环节,相关职能科室利用信息平台数据集成功能对历史运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科室的发展计划提出预算指标。预算指标包含经济指标(如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门急诊人次平均医药费用、出院人次平均医药费用)和非经济指标(科室药占比指标、病床周转率批标、抗菌药物使用率指标等),从而保证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财务科在预算管理系统将各科室指标汇总生成预算初稿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医院的资金情况进行审核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批。信息化的预算编制将医院全部科室都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将人、财、物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减轻了数据采集汇总的复杂性,减少了数据录入的重复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效率及预算指标的可执行性。在执行环节,科室可以借助信息平台直观地了解本科室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时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对因客观原因无法执行的预算及时提出调整预算申请。在费用审批方面,通过预算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软件对接,将预算指标纳入办公自动化软件审批流程中,使得医院管理者能直观地了解科室的预算指标剩余额度,避免超额预算产生,有效控制医院运营成本。在考核算环节,医院绩效考核小组每月根据预算管理系统所反馈的预算完成率纳入奖金考核,同时将原先单纯的收支指标考核拓展到到非经济指标考核,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现阶段的教师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高校教师档案的管理在系统上存在一部分的缺陷,这些缺陷是因陈旧的教师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分散的管理方法引起的,教师档案管理的整体性也受到了影响,造成教师档案内容的不完整,教师自身存在的价值受到了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教育和科研质量。由于教师档案存在不完整信息的情况,造成了不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个性独特的教学和全面的展现教师教学。影响着教师档案在学校的运用管理,而最多也就是简单地借阅和浏览,这期间存在档案损坏和丢失的问题,如若损毁和丢失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制约学校领导这学校发展中提出关键性的决策,也不能提供有效参考的信息。在此期间,“无头档案”即教师与档案的分离现象也越来越多。档案管理以档案的整齐工整为标准,造成内容和功能上不完整,而教师本身也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教师档案管理的不完整、不规范、损坏、丢失,是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信息化教师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档案的收集是相当复杂的,分类整编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使档案管理由封闭化过渡到开放化,并实现了档案管理自动化、网络化,为学校和社会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档案信息的准确合理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只需要一次信息输入就可以多次利用。通过数据共享,为管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保证了档案的准确性,使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避免丢失档案信息。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很多学校存在相同的问题,部分重要的档案由于存放时间和存在方法以及中途借阅,导致档案信息的损坏或者丢失。而实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后,将档案输入到电脑存档,并且电脑信息存放量很大,避免了纸质档案因为存放温度条件或者借阅丢失的现象。
3.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档案是很重要的档案资源,档案管理只有全面、井然有序,才可以保证学校更好的发展。教师档案的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方便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档案的检索和查询,为学校教学提供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科研资料,做到让大家有据可依。正是因为资源的共享为学校以及其他领域带来了很强的利用价值。
4.节约一定的资源。过去的档案都是工作人员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的,纸质档案居多,这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纸张,既不经济也不环保,还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占地空间大。纸质的档案在存放过程中也很容易因为存放条件损坏,受潮。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后仅仅依靠电脑存档,既节省了纸张又节省了空间,更不会存在丢失的问题,降低了成本,节省了资源。
(一)煤矿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新时期对煤矿开采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趋势,更是客观的要求。从煤矿开采安全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规模小的煤矿对于科学管理知之甚少,对于安全的保证能力较弱,而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对整个开采的过程一直进行全程的技术性指标监控,还可以对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全程信息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安全指标的监控,也能够加强地上于地下的即时沟通,提升了安全系数的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效率。
(二)煤矿信息化的基本原则。煤矿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可靠性是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原则,可靠性所强调的是息息化管理系统自身的可靠性,这里既强调的是信息化系统对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可先进性,这是煤矿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一个根本性技术要求。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先进性的支撑,只有保证了其先进性,才能够在实际运作中保证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操作都能够始终保证高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应对随时可能存在的市场的、技术的风险。开放性,又可以称其为拓展性,是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原则。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开放性。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而推动煤矿开采的效率、其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二、系统化管理技术及其在现代煤矿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
首先,完善和利用光缆架空线路。由于企业自身拥有完备的信息技术中心,企业当中各个二级单位还设有中心机房,这就为整体管理提供了很多便利。要想实现这样的便利就离不开从信息中心到中心机房以至于整个单位的光缆架空线路。所以,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整体光缆架空线路,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线路网。其次,系统安装、测试和运行主要分如下几步:
第一,确定系统界面。为了使系统界面简洁直观、操作方便,采用网页页面式界面,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归为不同模块。主界面包括四大模块:公共信息、企业资料、新闻动态、业务信息。在四大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煤矿生产实际设置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党政建设、职工之家等20项子模块。
第二,建立服务器数据库。按照管理模式,在数据库中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信息,设置组织名称,建立企业级站点;设置下级机构,根据矿实际组织结构,部门设置按领导分管线设置,分设为生产线、安全线、开拓线、采煤线、机电线等,各线下设职能科室与区队。注册人员、矿领导分配在企业级上,其它人员分配在相应部门。
第三,确定标准流程。制定收发文的标准流程,其中发文流程包括:厂矿发文、党委发文等;收文流程包括:局收文、局党委收文、工会收文以及各相关组织收文等。制定档案管理系统流程、专题信息管理流程、会议管理流程等,这些流程的制定,使系统应用有章可循。
第四,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试运行。系统完成后,进行测试和试运行,确定系统功能运行是否正常。在收发文流程及个人发送邮件测试中能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系统维护时流程配置是否灵活,从而制定出办公自动化运行的各项规定。
三、总结
一、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水平不均衡。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因人力、空间、物力、资源、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仍旧无法为每一个居民都构建相应的健康档案,即便是当前已经成功构建的一些居民健康档案当中,也难以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各个区域极度不均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起点差异较为明显。(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才能够保障整个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效共享。然而,当前关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应标准明显无法满足其发展的相关需求。各卫生服务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来自不同的软件企业,因为各个软件缺乏统一的准则,并且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共享极为困难。(三)健康档案采集的难度大。社区卫生院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采集的主体。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持怀疑态度。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陈旧、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有些居民对信息收集认识不足,戒备心理强,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真实病情,给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带来一定的困难。(四)软件利用率偏低。通常来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都是动态管理的模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将各种随访、追踪的信息录入到系统当中,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较为繁杂,遗忘或者不能及时录入的情况难以避免。此外,因为专业问题,许多医务人员都存在不会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自然也就不能利用软件去进行诊断,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
二、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在台州新闻频道,老百姓都关注的栏目中,开设5分钟的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在每年的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日中,发放宣传资料。(二)加强硬件建设。物质条件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从硬件与数据库着手,在采购的时候必须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仅要保障硬件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浪费。卫生局信息中心统一购入健康档案硬件设备,全区医院进行联网,这样病人无论在哪个医院,医生都能看到完整的个人信息,为诊治提供方便。(三)培养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应当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手少,既要调查,又要档案录入,这就需要积极培养或者引进对应的人才,同时加大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全科医生而言,应当构建一个注重实效、多模式、分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全科医生来说,应当进行重点的培训教育,保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对应的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利用率。(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是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健康档案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早在2009年的5月,我国卫生部就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试行)》,针对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自2011年6月开始进行技术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于2012年2月初完成各项调试工作。同在6月份开始对资料的整理过程进行详细分工,确定分类原则,做好各项准备工作;7-9月期间我们对建井以来所有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记录,并形成系统数据源表;10-12月进行计算机录入,形成电子数据源表,并且针对各个文件箱所存资料,打印出目录,并有总目录;2012年1月底完成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体调试工作,实现了分类检索和关键字检索两大功能;2月将电子数据源表导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实现了局域网内共享,经过多次调试,最终达到预期目的,随即制定了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图。
2数据库管理系统简述
2.1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
该系统是在Access2007平台上开发出来的,因此,要求计算机安装Access2007软件方可运行该系统。系统包括六个界面:密码登陆界面、系统主界面、资料查询界面、资料编辑登陆界面、数据库编辑查看界面和数据表界面,系统大小约50M。
2.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
2.2.1查询数据库操作
首先,双击技术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图标,打开数据库管理系统,登录数据库管理系统主界面;其次,从文件类别组合框中选择相应的文件类别,显示子窗体将自动执行刷新窗体命令,相应类别的文件就会全部显示;最后,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所要查询文件的关键词,例如北翼、补20、探水等,单击查询按钮,与关键词有关的记录将显示在子窗体中,通过窗体中的显示信息定位纸质资料,对于已经录入系统的文件,还可以通过详情栏下的文件超链接查看和修改源文件。
首先,单击编辑数据库复选框,进入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登陆密码进入编辑查看界面,单击“最后一项”按钮,依次填写资料的各种信息,文件名和文件类别这两项做为主检索项必须填写。填写完毕,单击查看数据表按钮进行数据核对或退出。
2.2.3备份数据库
这属于Access2007自身的功能,通过导出数据表备份并放在指定文件夹下。当现用数据库系统瘫痪时,我们可以通过备份数据表恢复数据库系统。
2.2.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局域网共享
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文件型,所以我们采用数据库同电子资料文件夹联合共享的形式实现局域网共享。同时把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员组具有管理权限,可以进行查询、修改等,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另一类是用户组具有查询和下载权限,不能对源数据进行任何的更改。
2.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
总体上讲,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实现了文件的快速查找、定位、阅读、编辑,结束了以前查找资料“翻箱倒柜”的局面,也避免了电子版资料的假丢失;②通过本系统使现有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链接成一个整体,使技术资料管理实现一体化;③系统占用空间小、界面简洁大方、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实用性强,大大提高了用户对资料的归类、查找、查看效率;④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防止了资料的损坏和丢失。
3技术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及流程
为了更好的管理技术资料,只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资料整理这些基础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与之相匹配并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确保整个体系健康有效运行。在制度中明确了技术资料在存档、借阅、归还、销毁等环节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确定了技术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中主要负责人的权限审批办法。好的管理在于好的流程,为了规范技术资料管理过程的各个细节,管理流程的制定是影响体系顺畅运行的关键要素,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存档、借阅、归档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又详细划分了执行步骤,明确了每个步骤中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如图1所示。好的流程在于好的执行,为了更好的执行《陶一煤矿技术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步骤都能按照《陶一煤矿技术资料信息化管理流程图》要求执行,我们又查阅了各种档案管理资料,特制作了《煤矿技术资料档案借阅申请单》、《煤矿技术资料档案室资料归档登记表》、《煤矿技术资料档案室资料借阅登记表》等表格,提高了资料管理的规范性。
4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