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4 06:01: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篇(1)

1.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2.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

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3.1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

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

3.2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 。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篇(3)

一、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己任,要完成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任务,广大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教师的知识更新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优化教师队伍的首要条件,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如环保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等。因此,很多科学界人士都认为,化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学将在基础教育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给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要把握这一时机,迎接时代的挑战并很好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教育改革及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提高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主要着重于以下内容的学习。

1.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要适应个体的需要;要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要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因此以往的很多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指导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化学教学也必须给予改革。教师要学习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进行尝试。

2.学习更新的化学知识,不断“充电”。处于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学知识更新极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查阅各种书刊或教学杂志等资料,并注重学习和了解当今化学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

3.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在化学教学中,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是信息化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它能极大的提高教学容量、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改善课堂结构,开发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目的。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很好地掌握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以便应用与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增强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化学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上的能手,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懂得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知道一些课题的选择、设计和过程操作的知识及论文撰写方面的知识,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创新,并进行总结和推广。这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过来还能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5.学习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教学的艺术化。如果把教学比作一台戏,教师就是演员,讲台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观念,但现代教育思想却认为教师除了是演员外,还应适当的扮演观众的角色,同时也认为学生除了是观众外,还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鉴于此,化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通俗化及使学生对“枯燥”的化学科学与化学理论知识愿意听、喜欢学,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一些人文社会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为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化学教师要不断地锤炼和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技巧,加强化学科以外的一些知识,使所传授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和兴趣激励性等功能。只有这样,化学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三、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积极参加各级规范培训。要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前沿的化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规范培训。通过集中、强化学习,使教师的短缺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各个中学要创造条件,并大力支持,给广大化学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各种规范培训学习的机会。

2.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教学竞赛及专题讲座。参加经常性的校内教研活动、县区级或市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级教师基本技能竞赛以及经常听取有关专题讲座等,通过观摩学习,也是一个提高自己各方面技能的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把别人的新东西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进而得到真正的提高。

3.自学。在职的化学教师参加规范或灵活培训,并不是随时性、经常性的。要使自己不至于落伍,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学,自学仍是化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大课堂里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校里不能学到的知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化学课外活动,与社会接触,能极大地锻炼化学教师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主要谈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规范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不可否认,组织者组织各级培训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培训过程往往是虎头蛇尾。培训之初,主管领导都亲临培训现场发表讲话,但其后就再也不见人影。

篇(4)

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 。但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长期待业。高职学生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这说明,我们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对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国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教育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级各类中专、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遍地开花。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前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几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

3.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设施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教育投资力度,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条件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提高教师待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扩大规模,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教材设计落后于时代。

2.基层教育机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

许多中小学教育设施极其落后,有些甚至连校舍维护的基本费用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创设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个人负责制。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学教育要合理控制规模,按照社会要求开设新课程。

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内容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改革力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脉搏,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

2.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投资比例。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教室简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注重依法治校,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来达到防止校园腐败的目的。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合理应用。

3.加强教育的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设立举报电话,号码公开,严厉制止不法行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上、制度上予以鼓励和保障。改变“个人负责制”,逐步实现集体负责制,权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强,使决策不因个人的决策失误而受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逐渐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问题众多,改革势在必行。这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惠及亿万人,惠及千秋万世的伟大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0页。

[4]《教育问题》/view/21982.htm 28K,2009,8,27。

篇(5)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 原则 环境

1、社会应引导方向,确立原则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当前对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混乱,以致于有些学校就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给学生权利。还有的学校做面子工程,把四书五经引入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模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舍本逐末,背离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终极目标。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开展素质教育,有时候难免出现意外,不能一出现意外就把老师推向被告席,这样是无法开展素质教育的。

2、学校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学生作为目标

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

3、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教育

教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直接人,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明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性、鼓励性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举和自信心,诱导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问题的解决方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很重要一环,一个品德高尚但常识一般的人,要远比一个品德低劣但学识很高的人对社会更有贡献。教师要利用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父母、讲文明、有责任心、有同情心等。

4、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同时承担起对孩子的人文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学校的工作,父母应积极配合,如学校要组织学生春游,父母就应该配合;学校要组织学生军训,父母也要配合。再者,家庭要积极承担起孩子的人文教育。父母要教导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做人要讲信用,要言必行,行必果;做人要有孝心,要孝敬长辈;帮人要关心兄弟姐妹,要学"孔融让梨";做人要守规则讲文明,过马路要过人行横道,遇见师长要主动打招呼。

5、强化学习,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要把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作为问题共同研究,那是因为只有学习才是万能的,只有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成果的大小,而在于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努力,促成组织以及全体成员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因而,我们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抓学习。通过学习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做到积极进取,不懈怠不懒惰不被动,不唯利是图,讲奉献,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教育工作不可能急功近利,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会耐性,学会持之以恒。三是通过学习改进职业技术,教育者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来由于教育者的职业技术的落后和教育需求的增大,职业倦怠日趋严重,因而职业技术的改进已成为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心理问题、能力问题、合作问题、沟通问题等等需要解决。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来逐一排除。从学习途径来看,首先是培训。要强行培训,强化培训,全面培训,全体培训。其二是引导自觉,因为我们都知道主动地学习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利用心得展出、论文大赛、读书笔记、演讲讨论等形式进行评比,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并及时奖励,从而促成分层带动,整体推进的良性格局。

6、利用人、物、时、空信息网络

我县现在的教育组织结构还显得十分松散,针对各所学校而言甚至可以说还是处于孤军混战的局面,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即使有什么先进的东西也得不到交流和利用。网络组织、网络结构、网络信息的建构和使用,有利于高效管理。一个县应有自己的信息网站和教育网站,并且各乡、各校要有自己的主页。要出自己的教育杂志,要有真正能研究而且愿付出的人组成相关的教育科研机构。

7、落实校长权利

篇(6)

关键词:义务教育;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95-02

1 引言

义务教育以基本的生存技能训练和合格的国民素质培养为目标,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义务教育一直存在城乡不均衡问题。对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调查;无论是价值讨论还是政策思考都是学人们对国家事务进行进言献策的责任与贡献所在。目前学术界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讨论一直方兴未艾,但笔者在梳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时发现虽然言者众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人们的继续努力,以更好地为现实的改善服务。

2 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专著很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散见在以义务教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中,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直接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43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10篇,从1980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从2006年开始共有8篇,博士论文为0。研究主题主要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有效供给、义务教育财政机制与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

1980年城乡义务教育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性等问题的探讨,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一是,义务教育区域差距问题更为受到学者关注,这从实证研究中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国衡量义务教育水平的公开统计数据在分城乡统计方面比较缺失,一手资料的不足直接导致研究障碍;再次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界主流对城乡差异问题关注度并不高,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建国伊始就开始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普遍质疑通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梳理目前为数不多直接以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为对象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为:“城乡义务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这两方面。

3.1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里既有全国性的城乡对比研究,也有关于某个省,县等的个案分析。如: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中的城乡分析部分;《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及模式创新”。硕士论文:《嘉兴市南湖区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研究》(马正忠,20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袁佩琦,2008);《新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马萍,2007)等。期刊论文:《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杨伟,2006);《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吴春霞,2007)等。

游河和刘小干(2007)对全国各地50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不公平问题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描述一般选择这些方面:1、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衡量一般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等。另外还有学者通过比较各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国家的财政投资比例,我国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投入比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来进行总量投入上的考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人都大大低于城市,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鲍传友,2005)。(2)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差距(鲍传友,2005),这导致了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张家勇等,2003)。其次,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村级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李振国,2006;中国教育绿皮书,2008)。(3)城乡中小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差较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陈回花,2004;徐剑波,2006);在办学条件衡量指标方面,使用最广的是危房面积城乡比重(解建立,2007),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普及,很多实证研究还选取生均微机数量、生均电子书、生均图书、生均语音室等指标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还选择音体美教学器材达标校比重来考察。2、城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人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而且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农村已入学儿童中途辍学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鲍传友,2005;李波,2005;张鸿,2007;李振国,2006)。3、城乡教育结果差距大。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还跟他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关联。“城乡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朱迎春、周志刚,2006)。在结果衡量指标方面一般选择升学率。

3.2 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一方面在上述涉及有关城乡义务教育的著作和评论性期刊如《中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中有所分析,另一方面在一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也有阐述,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樊继达,2008);《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陈昌盛,蔡跃洲,2007);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问题研究》(解建立,2007)等。针对性的讨论主要还是在各种期刊论文中,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内容:(1)、制度因素。这些制度和政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士地制度、农村税收制度、农民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资政策(鲍传友,2005;李振国,2006)、精英或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马佳宏、彭慧,2006)等。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认为“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直接的内部原因。中国多年以来所制定的诸多教育政策并没有发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的功能。相反,由于这些政策的的精英或者城市取向,教育资源的分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2)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陈回花,2004;朱迎春、周志刚,2006),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一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支撑系统不同,支撑城市教育一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商业文明,而支撑农村教育的是传统农业社会、乡土社会和农业文明”(任仕君,2005)。在经济因素方面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城乡二元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曲恒昌,2003)。杜育红认为“财政分权化改革以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使得能够利用多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这就使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3)管理因素。学者多从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以县为主”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分析它们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存不少弊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陈回花,2004;马佳宏、彭慧,2006)。农村教育始终未解决谁负责、应该负什么“责”的问题。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宏观层面,政府对城乡教育差距反应迟钝,对于农村教育中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物”责任不到位。

(4)法律因素。从法治视角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强制性,处于弱势的地方农村教育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公平(宁本涛,2006)。

(5)教育因素。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但“我国农村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学的关注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宁本涛,2006)。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得到高度关注,而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农村学校盲目追求不合适自身发展的城市教育发展模式(何奕飞,2006)。

4 问题与分析

(1)实证分析还需完善和科学。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方面,已有的文献基本上一致,并且大部分文献认为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基本已经实现,发展的差异主要在质量方面,也就是过程的不平等。虽然指标选取学界已形成一致意见,然而在数据处理方面,相对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研究已经运用极差、方差等比较科学的统计方式,目前已有的城乡义务教育实证文献对数据的处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上,缺乏比较和评价(这与我国国家统计资料在这方面的不完善有关),同时引用间接资料,数据陈旧、单调的现象也较多。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学者们一方面尽量从国家公布的权威统计资料上获取第一手数据,数据来源务必系统一致和最新(我国不同的统计资料选取口径不一,若来源不系统一致将使关键数据出现较大出入),另一方面须对数据进行可以量化和比较的处理,如使用“差异系数”来衡量城乡差异等。

(2)原因分析尚待深入与创新。研究者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比较透彻和全面,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彼此间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论,这个观点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义务教育产生较大差距的制度原因,这对于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是什么力量在影响着制度安排和决策本身?为什么明显有失公正的制度会一直使用而得不到改善,为什么更加剧城乡不均衡的义务教育政策会一直以合理的面貌从上到下贯彻?为什么相关法律己经对于教育投入做了明确规定(集中体现为“三个增长”的规定),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而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却出现过热的现象?……这些都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不能或者没有很好地回答的问题。另外,已有研究大多从教育内部来探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问题,如“分级办学,以县为主”体制对于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障碍,国家不合理的财政拨款制度和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带来的投入不足等。实际上,义务教育的差距己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兼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问题。还有学者从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方面城乡的不公平待遇逐一分析。虽然这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实践中的公共政策方面的不合理,但这些具体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个政策而不是另外的政策,对此却缺乏解释。因此,对于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造成制度与政策选择的背后机理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8-02

Exploration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an Haoyi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ass media er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raised for effection on people by a variety of media.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of society, although accepting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but the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analyse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edium; Transmit

信息时代的“素养”应当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的基本定义

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

简言之,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所必备素质之一。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观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媒体素质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

媒体素养在我国是一个表较陌生的名词。在我国八九十年代学者们才思考媒体素养的问题。真正成为立论的热点更是在两千年之后,而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则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媒体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

由于媒体事业迅猛发展,今天的人们是生活在被媒体信息所包容的世界里。而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电视的兴起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媒体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代大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所有媒体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体信息。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体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3]。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探索学习技能尚需改进[4]。通过多个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分层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对媒体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方式

首先,媒体素养教育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其次,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层次和媒体素养认知度;建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在深刻调查理解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媒体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的媒体素养理论,并撰写相关的著作和刊物,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落到实处。

最后,从行动层面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多途径强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熏陶,参与各种媒体活动;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媒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联动,取得实效。

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6]。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媒体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努力倡导和大力贯彻实施下,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

[2]袁升平.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奏议.中国科技信息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1,16

[5]单晓红.媒体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汤书昆,孙文斌.中国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