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4 18:02: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

篇(1)

关键词:贫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24-02

一、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部分农村人口长期在温饱线附近徘徊,阻挡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尽管国家、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每年都有大批农业贫困人口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扶持脱贫。但是,由于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以后扶贫难度的增大,扶贫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对脱贫人口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衡量缺乏科学性等原因,使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在温饱线周围游动,且每年都有较大数量的脱贫人口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返贫。新农村建设首先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得不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自然缓慢。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停留在能否解决温饱问题上。越是贫困农村,越是精神贫困,缺乏文化生活,缺乏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打牌赌博和不健康的活动形式成了农民主要的娱乐活动。

3.农村建设生力军外移

目前,农村常住人口为“386199”部队,即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城市的吸引,偏远地区贫困农村有的高达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转移就业,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务经济。劳务收入成了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量年纪轻、有文化、有技术的主要劳动力外移,造成了农村大量耕地无人耕作,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失去了活力和动力,给新农村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4.农村基层管理趋于弱化

贫困地区村干部的基本素质明显偏低,工作能力偏弱。据笔者对50个贫困村调查分析,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年龄、文化、能力结构呈现“三偏”状态:(1)年龄偏高。35岁以下的年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仅占6%,而55岁以上的占33%。(2)文化程度偏低。在被调查的贫困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只有30%,而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23%。(3)能力偏弱。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农村干部的素质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年龄较大的村干部仍然沿袭计划经济年代的领导方式,工作能力难以驾驭一地局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5.农村教育出现危机

一方面是儿童教育出现危机。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儿童隔代抚养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祖父母辈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晚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法过问。儿童缺少家庭辅导和管教,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心理和生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导至辍学流浪、离家出走的现象产生,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人们觉得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于是,封建愚昧思想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就死灰复燃,致使农民的思想素质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贫困地区组织管理薄弱,基层组织状况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呈下降趋势。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差异,贫困地区社会教育与培训资源短缺,在职村干部难的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大多数贫困村的干部得不到后期“营养”补充。贫困地区村级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思路狭窄,工作习惯于传统领导模式,满足于看摊守业,按部就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农村社会服务缺乏公共资源支持,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滞后

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大多数贫困村公共事业建设难以得到财政支持,如农村信贷投入急剧减少。农村信用社本来就是农民组织起来的集体金融组织,承担为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重任。但在利益驱使下,农村信贷也把主要金融业务伸向城市与工业领域。

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缺乏强力社会支撑,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和激励约束机制

绝大多数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自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干部主要靠当地财政补贴。而就一般来说,贫困县的财力非常有限,拿不出更多的钱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使绝大多数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出现生存发展危机。此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缺乏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基层干部没有建立调动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措施。低报酬与高付出的矛盾,严重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成为目前贫困村选村干部难、建立领导班子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自我发展内力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卫生知识贫乏,自我发展内力不强。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发展速度和水平。由于科学文化水平低,严重束缚农民面向现代农业建设的视野,阻碍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制约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目前,不少地方的贫困农民面对现实的苦难煎熬,失去战胜贫困的信心与勇气,产生了自卑自贱、消极畏难情绪。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淡化了自我发展的意识,甚至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坐等国家扶持,滋生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5.农村文化阵地出现断层现象,社会陈规陋习再度泛起

不少贫困地区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多数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依赖电视、广播来维持。在部分边远地区连听广播、看电视的需求都难以满足。在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环境下,大多数村民茶余饭后、农闲之时往往靠“打牌”、聊天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缺。久而久之,有些地方赌博等恶习死灰复燃,社会腐朽思想沉渣泛起,成为影响农村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毒瘤”,一些低俗和不健康东西,封建迷信活动也借机抬头,地方宗教势力也乘机登场,社会陈规陋习再度泛起,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并为社会治安埋下祸根。

三、对策思考

1.加强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强有力的贫困村领导班子

如前所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村、支两委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地区人才缺乏,要选好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确实存在困难。因此,建议拓展选用视野,打破传统的“就地取才、伯乐相马”的选人用人方式,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领导。在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建立相应的干部组织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考虑从贫困村外部选聘干部。一是从应届大学生党员中选聘优秀人才进到贫困村担任专职村支领导;二是从党政机关和乡镇的年轻党员中挑选优秀人才进入贫困村兼任;三是从社会上公开招聘能人委任专职村支领导等。村干部实行外部选聘制,既能能破解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才分布失衡和稀缺的难题,又能让一批具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支点。

2.健全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贫困村领导班子管理水平

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县乡党委政府要把贫困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首先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县乡两级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其次要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教育培训内容,制订科学实用的考核办法;三要在坚持制度性培训的同时,根据贫困村建设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健全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村民自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依靠全体村民的广泛参与,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村委会要健全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实现村务民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村务民主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健全村务民主管理制度,要从坚持村民自治、结合村情实际、切实解决问题、防范违规违纪着眼,实现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包括: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民听政制度,村民参与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

4.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由于贫困地区长期的贫困落后,不少人对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摆脱困境失去信心与勇气。部分群众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首先,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当前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要加强农民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贫困农户进一步强化主人翁精神与主体意识。要在广大贫因乡村开展“勤劳致富为荣,懒惰贫穷为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振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信心与决心,树立“宁愿苦干,不可苦熬”思想,不畏艰险,自强不息。三是要引入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贫困村着力培植率先脱贫的先进典型,树立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榜样;大力宣传村民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四是要鼓励全社会向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服务,帮助贫困地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他们利用经济机会、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五是要普及科学技术,针对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基本素质较差的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不能继续深造的学生,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刘溢海、宋德勇:《农民贫困问题探源》,《特区经济》〔J〕,2006年第6期。

[2]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民政学会编:《北京市民政系统1999-2000年度优秀调研成果汇编》,《民政理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