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沟通论文

管理沟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5 09:1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沟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沟通论文

篇(1)

致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

非常荣幸能邀请您到我机构担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相信您与我们一样,愿意为渴望提升学历、丰富自身学识而踏上自考之路的学子提供帮助,也相信我们会愉快的长久合作!

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以下保障和服务:

1、提供主考院校的论文写作要求,论文格式要求及范文。

2、组织好学生参加师生见面会与论文答辩会,督促学生定期与老师联系沟通论文写作事宜;

3、做好接待及安排的工作;

4、按时支付论文指导、答辩费。

您的论文指导、答辩费标准为元/人,其中,推迟答辩、论文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计论文指导费用。

同时,也希望您按以下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1、论文指导教师须出席师生见面会,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尽量避免学生“大题小作”的情况)。学生选定题目后,指导老师要向学生介绍论文题目的意义和要求、论文格式,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材料,介绍必要的参考书目。

2、论文的指导形式主要分为面对面指导、电话及E-mail等多种形式。

3、请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论文指导任务。

(1)在论文指导过程的初始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材料的研究和分类,用社会调查得到的材料,作为文章的论据,并引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

(2)论文撰写周期为三个月,写作的流程分为:大纲初稿二稿三稿(定稿),大纲时间为6月25日至7月10日,初稿时间为7月11日至8月20日,二稿时间为8月21日至9月5日,定稿的时间为9月20日(即学生在9月20日可以将论文定稿打印、装订)。论文指导教师须指导学生制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按写作计划检查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加快论文撰写的进度,并将学生的论文撰写进度情况及时反馈给我们(在《毕业论文分组名单》大纲情况、初稿情况、定稿情况栏中直接填写)。

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耐心细致地修改论文,从结构、内容、语言、格式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对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及时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请论文指导教师务必督促学生严格按照博导发放的论文格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定稿。

4、受聘老师须审阅论文,评定论文成绩,并指导学生论文提要的写作及论文答辩的方法和技巧,按时评定成绩和填写评语。学生定稿后一周内,指导老师需要提供给我机构的资料有:

(1)《毕业论文成绩登记表》。(学生会将电子版的《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登记表》发送给论文指导老师),请论文指导老师将《成绩登记表》打印出来并以手写的方式填写,填写的内容包括:指导老师评语(黑色签字笔填写)、指导老师签名(黑色签字笔填写)、论文成绩(用铅笔填写),填写完后于2011年9月28日之前交给我机构毕业论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孙曼老师或李红老师。

(2)《毕业论文分组名单》。成绩请填写在《毕业论文分组名单》成绩栏里,评分具体做法:评分采用百分制,其中优秀(90分以上)的比例不超过本次指导人数的15%,填写完毕后请于答辩会之前将电子版发到博导论文的邮箱(bodaolunwen_swgl@163.com)。

(3)论文答辩题目。请各位指导老师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给出三道答辩题目,填写在《论文答辩题目》中。

论文指导老师如在指导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与我机构毕业论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孙曼老师:办公电话:020-22855507。

李红老师:办公电话:020-22855685,QQ:1442024058。

5、出席答辩会,评定最终成绩。

备注:1、本次论文答辩采取笔答和口答相结合的形式,答辩时间将定于10月中旬左右,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2、请指导老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核对学生的姓名,如有不是我们指定名单的学生,我们将不给予支付论文指导、答辩费。

此致

敬礼!

篇(2)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篇(3)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发展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更接近。

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定职业能力应用型的人才,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可见,学前教育是一项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独特的专业特性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还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因此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把相关的专业科目有机的结合,经过综合素质的训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并为之服务。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适合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更接近,促进学校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舞蹈,乐理与视唱练耳、素描、水粉、速写、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

课程设置梳理后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结构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资源匮乏,机制不合理,忽视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合理性分析

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学前卫生学、乐理、素描、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声乐、水粉、钢琴、幼儿园课程概论、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儿童简笔画。明显可以看出,在各类课程层次安排以及安排的时间与顺序不十分理想。这一阶段专业类课程安排较多,而减少了实践类和艺术技能类课程的时间,这无法满足学生对幼儿园进行了解的需求,更没有安排了解农村幼儿园实际的课程;艺术类课程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儿童简笔画、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难以理解的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课程结构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一旦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二)课程内容合理性分析

一是课程内容的出现重复现象、学习内容不系统。在实际教学中任科教师之间应经常沟通,就可以系统的整合重复的课程内容,不致资源浪费。二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幼儿园老师是在平时工作中遇到问题,反馈出来后,然后去学习理论,这自然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很密切。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占主体,学生所学的理论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见习时间,丰富见习内容。

(三)教学资源合理性分析

首先,见习、实习基地匮乏,层次单一,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见习、实习活动没有明确详细的目标,缺少反思,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目标不明确,幼儿园老师不会解决实习生提出的问题,而带队老师只是负责领队,学生缺乏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影响了实习效果,也导致实习资源浪费。其次,学校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艺术教育资源的欠缺制约了学生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技能类课程非常重要,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练琴都是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去的,但还是没有琴点安排,琴房非常紧张。

(四)课程目标合理性分析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突出显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忽视隐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显性课程就是我们通常在幼儿园中看到的课程表中所列出的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除显性课程之外,对学前儿童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目前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针对“课程表”开课,忽略了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方式、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等这些隐性课程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较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隐性课程因素必须有目标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师资。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标准,它决定了所要培养人才的品质与规格。基于学前教育学科内部的发展考虑,建议确立“能力本位”主导思想,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力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具备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业的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发展能力,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1.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有关早教机构管理及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经常邀请学前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做国际前沿的幼教理论指导或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现场授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理论,深入幼儿教育机构学习课程开发经验。另外,学前专业还要将幼儿电教使用技术、早期教育、亲子关系等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结构中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培养学生结合农村地区情况开发适宜课程内容,从而在更广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工作的环境。 转贴于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向导,整合理论课程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教育实际,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次,要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比例,针对重复性过高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整合。再次,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来培养学生积极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还要调整理论知识类课程的时间比例,兼顾艺术类和实践类课程的时间安排,并且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以应用为根本,加大实践课比重

在设置课程时,应把实践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首先,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学生一入学就接触未来的工作实际,每月开展至少一次见习活动,直到毕业。在寒暑假期,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到了大四再集中长时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教育能力。

其次,保证学生的实习基地。每次见习和实习都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评价,细化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要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到城市的实践基地去见习和实习,还要安排学生到农村实践,让学生尽早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农村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教育能力。

再次,加强实践课与其他课程间的渗透。实践课与专业课、艺术课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对各门课的实践环节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并规范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为专业课建立专门实验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学校首先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前教育专业重视起来,改善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增加设备,为学生技能的练习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调整技能类课程比例,学时的多少、学年时间的安排要适宜,整个大学四年应贯穿艺术技能课的学习。再次,艺术课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开设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结合农村艺术课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长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彭海蕾,王潞.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乔丽.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J].科技文汇,2010,(9).

篇(4)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思索,现将其结果整理成文,以就教于行家。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版权所有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工作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5(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个区域、25项内容,是就秘书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而言。可以预言,随着秘书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页。②钱祺喻,刘开文:《企业秘书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页。

②张金安、常崇宜编著:《秘书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页。

④张希林、吴长有主编:《文秘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页。

⑤董继超主编:《秘书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页。

⑥袁维国编著:《秘书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页。

⑦搂宇生编著:《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页。

⑧[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1年版,第l页。

⑨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9月)、王千弓等编著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984年10月)、张金安和常崇宜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10月)、孙云洁和王慎先编著的《实用秘书学》(1985年9月)。

⑩九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钟辉编著的《现代秘书学概论》(1990年7月)、袁维国主编的《秘书学》(1990年9月)、楼宇生编著的《通用秘书学》(1991年2月)、程明华等编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5月)、饶士奇、曾斌主编的《秘书学概论》(1991年5月)、娄山关等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10月)、任群主编

篇(5)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在汉代画像石的工艺设计程序中,彩绘即敷色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无论是画像砖或是画像石,最后一道工序应是上色和彩绘。细节和局部,正依赖于这一工序。一些砖石上色彩的残留说明了这个事实”①。由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有不少是墓室被盗后发现的或从民间征集收藏的,加上在石头表面上加彩不像帛画、壁画那样较容易黏附,长期在墓室中受水和微生物的侵蚀等,因此,其上的色彩只在为数不多的出土画像石上零星残存,这对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及其彩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从这些零星残存的色相和参考同时期的墓室壁画、陶俑、彩绘铜镜等上的彩绘情况,仍然能窥探出汉代画像石的彩绘色相和色彩的原料配置等情况。本文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残存的色彩,并参考同时期的墓室壁画、陶俑、彩绘铜镜等颜料的配置等,论述其彩绘的特点与思想。

一、汉代画像石彩绘的出土情况

目前,就作者掌握的考古发掘材料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间,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在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重庆等不少地区发掘了多座或多或少地残存彩绘痕迹的汉代画像石墓。其中,河南、陕西两省的南阳和陕北地区最多。

南阳是河南省发现彩绘汉代画像石墓最多的地区,主要有:1962年春发现的南阳杨官寺汉代画像石墓墓门等处“涂红色”②;1972年发掘的南阳石桥汉画像石墓南门楣正面画像石上,有朱红色、黑色、黄色、紫红色③;1973年南阳唐河县电厂出土的汉画像石墓门楣、门扉上有彩绘痕迹④;1976年原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门扉和门柱上画像皆有彩绘痕迹”⑤;1978年出土于唐河汉郁平大伊冯君孺人画象(像)石墓出土的三十五幅画像石,“大都经过朱彩描绘” ⑥;1983年唐河县针织厂二号汉画像石墓中“逐疫升仙图”,“画面皆朱涂”⑦;1984年3月发现的禹县东十里村东汉画像石墓,“仅在墓门的门楣和门额上装饰两块画像石”,“用朱色在画像主题――动物身上勾勒数道⑧;1988年秋天发现的、1989年4月清理的南阳县辛店乡熊营汉代画像石墓,“共出土40幅画像”,“多幅画面都发现有朱红色,画像石也有彩绘痕迹”⑨;2001年12月河南南阳市宛城区陈棚村发掘出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墓室内装饰有各种彩色画像36幅,分别位于门楣、门槛、前室梁柱、后室门柱正面,门扉正、背面,前室门柱和过梁的正、侧面。画像的画面均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陕西省的绥德、神木大保当等是该省发现彩绘画像石墓最多的地区。主要有:1958年至1975年在陕西省子洲县淮宁湾乡后村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在楼阁的台基上曾涂粉白底色,用墨线画有栅栏杆”⑩;1972年发现、1975年发掘清理的绥德县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画像石图像中有“红绿色斑点”、“墨线勾绘”、“朱红色”、“壁涂绿彩,上加若干点白彩谷纹,联带染红色。阴地阳纹,红绿相映”等色彩痕迹B11;(图1)1982年春发现的陕西神木柳巷村汉画像石墓,前室画像“圆面涂染朱色,鸟形空出只点朱色眼”B12;1997年7月发现的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画像刚出土时“朱雀羽、龙、虎、虎口、人物衣服留朱红”B13;1983年绥德黄家塔出土的6号墓、8号墓、9号墓和11号墓墓门等处残留有“朱红、粉白、墨绘”等色彩,“出土时朱色斑斓鲜艳”B14!

尤其是1996年发掘的陕西神木大保当第11号、第23号汉代画像石墓中残留色彩最多,在所有出土彩绘汉代画像石中也是最精彩的。此详述之,以便下文论述。(图2)11号墓墓门右门柱“上半部凿刻一双层楼阁。红褐色线条勾勒出长方形基台,上设三个立柱,前两立柱间是两扇粉红色的门扉,门微启,门扉上分别以墨线绘朱雀”。“门楣、门框、门限以墨线勾绘。门右侧墙上墨色勾绘井字图案,似为窗牖”。屋檐下右侧仙子“似人似神,脸涂红彩,”,“全身轮廓以墨线勾勒。屋顶呈覆斗状,墨绘斜纹象征瓦缝,左右相对各立一凤,喙及腿涂红彩,身以墨线勾勒”。第二层顶“以墨线绘瓦缝、瓦当。檐左右各有一凤,相对而立,全身以墨彩涂绘”,楼板四周的栏杆“均涂褐彩。楹柱之后横楣上挂红彩帷幔”。“楼内对坐两人,其中一人头戴红色圆帽,身着红色长袍,五官用墨线勾勒,唇涂红彩”。另外一人“身着红领绿色长袍,脚穿红鞋”。中下部人物头上“羽毛墨色”,“冠红色”,“方脸,面涂粉彩,五官以墨线勾绘,红唇”,“身着红色宽袖衣”,“胸前以墨彩勾绘日轮,中间涂红彩,红彩中央用墨绘三足乌。下身着鸟羽裙,其中有红、墨彩绘成的椭圆形羽毛”。其左有升龙,“龙身以红、墨彩相间绘鳞甲”。组下端一走龙,“身涂墨彩,唇、翼涂红色,身上以红彩绘鳞甲。画面右边框涂红彩”。左门柱上残存的神人“五官以墨线勾绘,红唇,粉面”,“上身着袖衣,内有右衽白色内衣”。“胸前墨绘月轮,中以白彩绘蟾蜍”。“其后绘一立虎,红唇,白色,以墨线绘斑纹”。“画面右框涂红彩”。

23号墓的墓门门楣上雕刻的狩猎图像中,“马身均涂褐红色,络头,缰、衔等以墨线勾绘”。骑马者“着红色戎装。前两骑手帻为黑色,后一骑手帻为红色”。马前的奔鹿“以墨线勾绘,身上有黑色斑纹,鹿身以红彩表示流血”。第一骑右上猎鹰“羽毛以墨线勾绘”。第三骑之后的老虎“虎口涂红色,身躯及长尾以墨线勾斑纹,虎肩胛处有竖条红彩”。“左端刻月轮,中以黑彩绘玉兔捣药图,玉兔身上有白彩点”。“右端刻日轮,边缘以墨彩勾绘,中涂褐红彩,日轮中以墨彩绘面右而飞的金乌”。下栏为车马出行图,“马涂褐红色,外轮廓及饰具以墨线勾绘,四蹄涂黑彩,鞍为石原色”。骑手“着黑襦衣”。轺车“车身及辐以黑色涂绘”。Z车车窗“内挂粉色窗帘。车厢及辐涂黑色”。左门柱左为卷草纹,“边缘、筋骨均用墨线勾勒,叶面涂红彩”。左门柱为说唱图,右侧一人“着黑色长袍”。舞蹈图中右侧一人“着长袖浅色衣,下穿红彩长裙”。其后一人“身着红衣和浅色长裙”。下图为长袖舞蹈图,右侧一人“身着宽袖红衣,下穿浅色长裙”。舞蹈图下雕刻有车,“马直立,身涂褐红色,马具、缰绳等以墨线勾绘。车前坐驭者,手持鞭,鞭以墨线描绘。车棚拱形,筋骨描黑色。箱、轮、辐等亦以黑色描绘”。左门扉雕刻朱雀,“身涂红彩,以黑彩描羽毛,翅上以红、黑彩描细部。其四周环绕五只或飞或站立的凤鸟,凤身均涂红彩,以黑彩涂描羽毛”。铺首“眉及鼻用墨线勾绘,耳及角上绘红彩三角形圈,圈心点黑彩,眼珠点墨”,“须涂黑彩”。“鹿眼眶涂黑,身上有黑彩描绘的斑纹”。獬豸“全身涂黑色”B15!

除河南、陕西两省外,山东地区主要有: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后墓藻井施彩绘;淄博市张庄汉画像石墓的墓门门楣正面的人物、动物等“涂朱彩”;金乡鱼山汉画像石墓M2在图案、人物服饰等上有加施“朱砂痕迹”和“彩绘为白色”等B16;2006年山东邹平开发区发现的东汉晚期的彩绘画像石墓中,亦残留彩绘痕迹等B17!I轿魇【衬谥饕有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在山西省离石发现的东汉画像石墓44号墓中的第5石“画面中点缀朱色圈点”等B18;1997年4月发现的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图像细部用墨线描绘,局部施红彩”。2号石图像中西王母“身穿红色宽袖长袍”。3号石“下层上一门吏,头戴黑色介帻”、“左手持红色盾牌”。4号石,左门扉“图案被红色边框分成内外两部分”。18号石,前室东壁门道隔柱“四周边框及部分纹饰涂红彩”等B19!F渌如江苏徐州青山白集汉代画像石墓,重庆合川沙坪汉代画像石墓等,都有朱红等色彩残留在画像石上。

附表:(该表列举的彩绘汉代画像石的出土情况,是以目前作者掌握的现有资料为依据的,尚有这些地区和在安徽、四川、天津等地出土的彩绘汉代画像石发掘报告与资料,有待搜集)

二、汉代画像石彩绘的造型特点与思想内涵

从西汉晚期画像石产生至今已历二千多年,“那堪事势尽,千古但苍凉”([清]王世祯诗)。由于汉代画像石长期深埋于地下,受地下水侵蚀,水中所含各种盐份随温度变化反复在彩绘颜料层内溶解,各种微生物对颜料与胶质粘合剂的分解和出土时环境变化,空气氧化,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都使十分脆弱的大面积的色彩颜料层脱落和遭到严重破坏,今天要想全面看到汉代画像石的具体彩绘面貌是很难的,因此,只能从现出土的残留在石头上的点滴色彩来窥探其彩绘特点与思想。

从上述各地区关于彩绘汉代画像石墓的考古发掘报告可知,在当时雕刻完成的石头素胎上进行彩绘即敷色,可能是汉代画像石工艺制作的普遍现象,而且应该是很精彩的。如陕北汉代画像石“在浮雕的物象上施加墨线、阴刻、敷彩,是雕刻与绘画结合并用的一种独特殊美的创作形式”。“在个别画像石上的朱雀、铺首、边框、绶带、王母衣衫华胜等涂有朱、绿、赭、白等色。四十铺、延家岔、楼沟以及黄家塔出土的画像石有的整套墓门有的整块墓壁都用各种色彩涂染点画,出土时仍然鲜艳、洁净,随着风吹日晒而淡化消失,可放在窑洞或干燥的屋室内的画像敷色,经过二十余年朱色墨线依然如故”B20!4硬驶婧捍画像石发掘报告显示的时间上看,即“从河南南阳出土的杨官寺墓门画像可知,彩绘画像石至迟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汉中期。虽然我国汉代画像石产生时代较早,但施彩并非与石刻同步,此大抵与早期流行的棺椁铭旌制度有关”B21!4幽壳安驶婊像石的发掘报告内容看,有些墓室中的画像石可能全部施彩,而有些可能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彩绘。前者如从南阳唐河汉郁平大伊冯君孺人画象(像)石墓出土的三十五幅画像石,“大都经过朱彩描绘”和陕西神木大保当第11号、第23号汉代画像石墓中残留较多色彩等,可以推测出。后者的情况较明显。如从彩绘画像石在墓室中的装饰部位看,彩绘的画像石主要设计在墓门的门楣、中柱、门扉、侧柱和门槛等处。再如南阳滨河路出土的彩绘汉代画像石墓共出土了39块汉代画像石,画像83幅,其中有彩绘的35幅B22!S硐囟十里村东汉画像石墓中只有两块画像石,施彩并镶嵌在墓门的门楣和门额上。密县后士郭汉代画像石1、2号墓出土的画像石,只在1号墓中的第5石、第6石、第7石、第10石、第13石、第16石和2号墓中的第5石上出现彩绘痕迹。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中的彩绘痕迹也是在2号石、3号石、4号石、18号石上出现等。有选择性地进行彩绘可能有造价较高,或是服从整体墓室建筑的需要,或仅在墓室的显要部位装饰彩绘画像石有辟邪、升仙功能等等原因。当然,这只是就现出土汉代画像石彩绘现象的一种推测,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话题。从彩绘汉代画像石图像上残存的色彩痕迹看,画面中人物、动物、植物、舟车、屋宇、桥梁、山川和边框等各种装饰纹样上都有彩绘的现象,当时可能是“满石皆彩”。因此,能够看出彩绘汉代画像石的颜色有:红色、朱红色、粉红色、褐红色、黑色、白色、黄色、土黄色、绿色、粉绿色、紫红色、蓝色、赭色等,是非常丰富的。

在汉代画像石上进行彩绘有着装饰、美化墓室B235壬ピ嵝越ㄖ和辟邪、沟通神灵、象征吉祥、喜庆等功能。有学者认为“汉代画像石刻艺术产生的因素是多元的,而在石刻表面设色的成因,则是比较单一的,只能说它是绘画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所致。大约在西汉中后期,汉代墓葬建筑日趋第宅化,在推崇孝道、事死如生的思想支配下,阴宅仿阳宅的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考虑到坚固、宽敞,又要美观、富丽堂皇,要想达到上述多功能的奢望,较为理想的设计莫过于画像石墓葬了”B24!4幼笆我帐醯慕嵌壤此,在汉代画像石上进行彩绘用来装饰、美化墓室等丧葬性建筑,即在汉代那个迷信鬼神、希望死后成神、升仙、“事死如生”的社会话语中,尽量模仿现世世界的建筑形制、彩绘样式来装饰墓室建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仅如此,包括彩绘在内的整个汉代画像石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程序、图像建构等)都是为墓室、祠堂等丧葬性建筑构成和装饰、美化其环境服务的。当然,它的彩绘现象也可以说是早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色彩发展到汉代的表征,但“只能说它是绘画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所致”,未免过于偏颇。因为,汉代画像石既具有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也有早期中国雕刻艺术的特征,同时它又是墓室、祠堂等丧葬性建筑的构建材料。从其制作材料、工具、工艺程序、生产者和丧葬性质、在民间的生产制作与流行等方面看,它又是一种民间丧葬工艺。所以,汉代画像石的彩绘现象不完全是绘画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所致。

汉代画像石的彩绘除具有装饰作用外,也表现出它的辟邪、沟通神灵、象征吉祥、喜庆等功能。用色彩作为辟邪、沟通神灵、象征吉祥、喜庆的符号,从原始社会至汉代,乃至当代的民俗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据考古发掘表明: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贝质穿孔片饰上染有红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的石珠表面也以赤铁矿染成红色。“原始人对装饰品进行打磨染色,使其引人注目、更加美观。这可能包含着取悦异性的目的,可以认为是审美意识的萌芽。也许籍此寄托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的信仰,将装饰品染上血般的红色,从而注入超凡的生命,并以此来沟通神灵”。“他们佩戴这些装饰品,或为了驱祟辟邪,或为了炫示威猛,或为了取悦异性,或为了托佑神灵,都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求得精神上的充实”B25!=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们也都把各种色彩与神灵、辟邪和吉祥、喜庆等思想、观念、民俗意识结合在一起。中国人源初的色彩观崇尚五色(青、赤、黄、白、黑),并把其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南、地(中)、西、北)、五帝(苍精之帝(太)、赤精之帝(炎帝)、白精之帝(少)、黑精之帝(颛顼))和统治阶级沟通神灵、辟邪、求得吉祥、喜庆的祭祀等联系起来。如“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记录着殷人对祭祀所用牲的颜色所进行的严格的选择性,这就是在祭方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颜色殷人都要专门占卜”B26!4呵锸逼诩漓氲难丈与祭方之间有了较固定的联系,杀牛祭祀要“社稷用黝,牛色以黑。而用黄者,盖正礼用黝,至于报功,以社是土神,故用黄色,仍用黑唇也”等B27!U焦秦汉时期对上述五色即色彩与五行、五方、五帝与祭祀等关系的文化艺术思想都是有继承与发展的。尤其是汉代对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继承是不言而喻的。如《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记载:“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该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等,其中收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等。并言明“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等等B28!6“汉代的思想骨架是阴阳五行。东方色配青,五行为木;南方色配赤,五行为火”B295取T诹胶菏逼,把五色即色彩与五行、五方、五帝与祭祀相联系,教化于民,维护统治,早在西汉统治阶级那里就已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汉武帝问策于董仲舒,仲舒对曰:“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B30!:撼傻奂次怀跄,丞相衡奏言:“甘泉泰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五帝坛周环其下,又有群神之坛。以尚书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义,紫坛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瘗鸾路、H驹、寓龙马”。“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具备”B31!L乇鹗嵌汉以后,在谶纬迷信等思想浓厚的社会氛围中,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艺术载体中的运用赋予了其更多的辟邪、沟通神灵、追求吉祥、喜庆等神秘的意义。这在汉代画像石的图像中各个视觉形象的造型上都有明示。

汉代画像石的彩绘具有一定的辟邪、沟通神灵、象征吉祥、喜庆等功能,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从《周礼•冬官•考工记》论述绘画艺术作品中色彩即五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和对比现出土汉代画像石上残存的色彩运用等可见一斑。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有白谓之章,白有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伙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该段论述的是画缋五色,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段论述的是五色之次序,提出了五色概念,即青、赤、白、黑、黄,并与分出东、西、南、北、中方位。显然这与战国(或秦汉)时期的“五行”观念有关。第二段论述的是五色之交合,即在方位上正是东西、南北、天地相对的关系。第三段从“土以黄”到最后论述的是五色之工艺,即凡画天象,随时节变化而施不同的色彩,画山画水要与龙、虎等相联系,以及四时皆有色彩等B32!U饪梢郧宄地看出,那时(战国或秦汉)在艺术作品中把色彩即五色与、五行、五方等联结在一起的事实。该段文字既可以看成是春秋战国及其以前中国绘画艺术的理论总结,也可以看成是对秦汉绘画等造型艺术的理论指导与影射。如残留在现出土汉代画像石墓的门扉、横梁、立柱等上的色彩,即能体现出青、赤、白、黑、黄五色的运用。残留在图像的边框纹饰和动、植物等视觉形象上的不同色彩痕迹也清楚地体现出“四时皆有色彩”的面貌等。

特别是上文列举的关于汉代画像石的彩绘现象的发掘报告显示,不少彩绘画像石被镶嵌在墓门、门扉、门柱等处,并在这些地方和在图像中建筑物的廊柱、栏杆、车马等上敷以较多的红色(朱砂成分较多)等,也可以看出在汉代画像石上进行彩绘有着辟邪、吉祥、喜庆等寓意。“中国画色彩在汉及其以前以五行色为主(黑红色为主色调)”B33!:焐与黑色这两种主色调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的运用也是较多的。尤其是红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及今都有象征吉祥、喜庆等民俗观念、寓意。如今天为中国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而设计的祥云火炬,也是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红色“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红色的象征意义往往处在流变之中,或标示尊贵,或渲染吉庆,或用于辟邪,甚至与某一王朝的‘天命’休戚相关。这一切使红色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连为一体”B34!V劣谌宋锏拿娌俊⒎饰、鸟兽的羽毛等描绘红色、黑色或白色,或“鹿身以红彩表示流血等,应该是民间画师们以目中所见,把主客观色彩结合起来运用,“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所以,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残留的色彩痕迹,可以窥探出它的彩绘并非是单一的装饰,而是有着复杂的敷色思想与寓意。

图3 洛阳汉墓室壁画汉代画像石上残存的这些彩绘色相(包括思想、寓意)与同时期的墓室壁画、彩绘陶俑、彩绘铜镜等上的色彩、颜料的成分构成等是非常相似的。如198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内发掘的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在墓葬主室内的四壁和顶部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用色丰富,有石青、石绿、朱红、赭石、青莲、白、黑等多种”B35!2003年3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丰李镇尹屯村发掘的新莽晚期的壁画墓中,“所存壁画的绘法,是在砖壁上粉刷上有层白灰为底,再用红、黑、黄诸彩作画。红彩多为条形的仿木梁结构,黑色则用以勾勒各种画面,如祥云花草、日月星辰、人物禽兽及仿木斗拱等等,而且诸多勾勒画面之上又涂红、蓝、黄、绿多种色彩”B36!2003年4月发现的陕西定边县郝滩东汉壁画墓中,“壁画是用黑、白、红、蓝四种颜料绘成,颜色非常艳丽”B37!2000年在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百子村砖厂发掘的东汉晚期的壁画墓中,壁画使用的主要有黑、白、黄、红、紫等色彩。有关学者还就这些主要颜料和土样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是:该墓壁画中的黑色颜料主要由碳黑组成;通过XRD分析发现白色样品中含88%的方解石,纯度很高;黄色样品中的显色物相是针铁矿;红色颜料有颜色较暗,呈棕红色和颜色较亮,为桔红色的两种不同的色相;紫色用量较少等。该墓壁画使用颜料种类不仅较为齐全,而且当时的画师们使用了“没骨法”这种绘画工艺,即先用黄色在白色底层上画出图案的底色,再在黄色底色上画出其他颜色的图案,以此类推。颜料样块剖面从内到外依次最多找到了白、黄、红、黑四种颜色层的叠加B38!I细鍪兰90年代在汉阳陵墓中发现了众多西汉彩绘陶俑,“俑体表面皆敷彩,彩有三色,即朱红色、橙红色和赭黑色”。经过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朱红色颜料为纯度很高的朱砂(HgS),杂质很少”,“橙红色颜料中含有大量粘土成分,主要物相为石英、云母、高岭土”,赭黑色“颜料的主要物相为石英(a-SiO2)、云母”B39!199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到的一面汉代彩绘铜镜,镜子背面彩绘红、蓝、白、绿四种颜色及岌少量的黑色。颜料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朱砂,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蓝铜矿,白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羟磷石,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蓝铜矿和孔雀石。“该彩绘铜镜的绘制是先在外区通天有层红色,再在其上绘制有蓝色、白色、绿色的纹饰图案,而中区先通涂有层蓝色,然后在其上绘制红色、白色的纹饰图案,内区保留的仅为一层红色。绘制图案主要采用平涂的方法,在色彩相近、容易模糊的地方,辅以淡线。该彩绘铜镜的颜料均为天然矿物颜料B405鹊取

从色相上看,汉代画像石的彩绘与墓室壁画、陶俑、铜镜等彩绘使用的颜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它们使用的颜色都没有超出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绿色、紫色、蓝色等这几种色彩,并且不同的民间画师、工匠都能用这几种色彩调和出朱红、粉红、褐红、粉绿、紫红等综合色彩进行绘制。这充分反映出了汉代已有相当高超的颜料制作工艺技术。从各种颜料的化学成分上看,虽然未见到有关对汉代画像石的彩绘颜料成分进行X-射线衍射等技术分析(以作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为依据),但从上述有关学者对同时期的墓室壁画、陶俑、铜镜彩绘颜料的实验、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出汉代画像石的彩绘所用各种颜料的成分,也不外乎是朱砂、碳黑、针铁矿、羟磷石、蓝铜矿、孔雀石等天然的或人工的矿物质原料。尤其是从绘制手法上看前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汉代画像石图像中各个视觉形象的彩绘现象是:墓门门柱、门楣、门框、门限、井字图案,窗牖、瓦缝、瓦当、楼板四周的栏杆、帷幔”、车厢、辐、人物、动物、植物、日轮、月轮等等,基本上都是先用黑色或朱色、蓝色等勾勒轮廓或勾边,然后平涂或描绘各种色彩,或有的用白、红、蓝等作底色等。细小部位无法雕刻出的细节等也基本上都是采用墨线描绘。如上述陕西神木大保当第11号、第23号画像石墓中的人物,“五官以墨线勾绘,红唇,粉面”。“着长袖浅色衣,下穿红彩长裙”。“马身均涂褐红色”,骑马者“着红色戎装。前两骑手帻为黑色,后一骑手帻为红色”。朱雀,“身涂红彩,以黑彩描羽毛,翅上以红、黑彩描细部。其四周环绕五只或飞或站立的凤鸟,凤身均涂红彩等等。而彩绘墓室壁画、彩绘陶俑、彩绘铜镜的画面设色也基本如此。如有的画面用墨线勾画舟车屋宇的瓦楞、栏杆的边,有的用蓝色、红色勾画马匹的轮廓,有的用黑色画树干,用绿色画树叶,有的用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画人物的衣服、嘴巴和动物的皮毛等等。

图4 徐州汉彩绘陶俑汉代画像石的彩绘与同时期的墓室壁画、陶俑、铜镜等敷色的相似性是必然的。因为同时代的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特别是墓室壁画、陶俑、铜镜等的彩绘早在汉代画像石产生之前就已产生。由此也可以推测,汉代画像石的彩绘在很大可能上是在前者彩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代画像石彩绘的特点与思想对其以后的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乃至当代的宫廷壁画、墓室壁画、佛教壁画和青绿山水画,以及从古至今自身自灭的民间美术的色彩都有影响。尤其是民间美术的色彩受其影响很大。汉代画像石的雕刻者、敷彩者本身就是民间艺人,他们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与创造的这些色彩母体,虽然很精彩,工艺技术很高,但在后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特别是宋代以后文人画艺术的兴起,汉代画像石上体现的大红大绿的色彩为文人士大夫艺术家所不齿而被贬低,它们只能在民间美术中成为“暗流”,任其流淌。直至今日,在众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其色彩的运用仍然能够找到汉代画像石彩绘的特点与思想的痕迹。(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顾森《中国汉画图典》(序),浙江摄影出版社,1997年版。

②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③ 南阳市博物馆《河南南阳石桥汉画像石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④ 《南阳汉画像石》编委会《唐河县电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⑤ 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⑥ 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唐河汉郁平大伊冯君孺人画象石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⑦ 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唐河县文化馆《唐河县针织厂二号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

⑧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东十里村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

⑨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辛店乡熊营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⑩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图版说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B11 戴应新、李仲煊《陕西绥德县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3年第3期。

B12 吴兰、帮福、康兰英《陕西神木柳巷村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B13 榆林地区文管会、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

B14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图版说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121、123、124、126、131页。

B1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大保当第11号、第13号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9期。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475页。

B16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

B17 《齐鲁晚报》,2006年11月。

B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地区文物管理处、离石县文物管理所《山西离石再次发现东汉画像石墓》,《文物》,1996年第4期。

B19 王金元《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文物》,2005年第2期。

B20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前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B21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

B22 闪彬《浅论汉画像石的彩绘现象》,顾森、邵泽水(主编)《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B23 在目前,根据上述汉代画像石的发掘报告,有彩绘现象的汉代画像石都是出土于地下墓室中,地面上的祠堂、墓阙等丧葬性建筑上的画像石尚未有发现。但可以推测,既然在墓室中的画像石上进行彩绘,那么,当时的祠堂、石阙等上的画像石也可能会有彩绘现象。

B24 闪彬《浅论汉画像石的彩绘现象》,顾森、邵泽水(主编)《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B25 张朋川《史前装饰艺术的作用与意义》,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B26 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B27 《毛诗正义》(下),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3-1364页。

B28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4-351页。

B29 顾森《秦汉美术思想辑要》,《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B30 [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5页。

B31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3页。

B32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B33 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006年版,第1页。

B34 诸葛铠《中国的红色象征》,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B3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4期。

B36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B3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定边县郝滩发现东汉壁画墓》,《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

B38 惠任、刘成、尹申平《陕西旬邑东汉壁画墓颜料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B39 郑利平、王丽琴、李库、党《汉阳陵彩绘陶俑颜料成分分析及其病因探讨》,《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B40 罗黎《汉代彩绘铜镜的绘制工艺及颜料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olor Painting on the Han-Dynasty Portrayal Stone

ZHENG LI-jun

(School of Fine Ar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24-03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劳动力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中,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成人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明确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训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成人高等职业课程体系既是适应地区社会经济转型要求的“顺势而为”,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之举。

1 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1.1 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给广东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

2008年制订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东珠三角地区定位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出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制作”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变。对广东寄予厚望,他要求广东加速转型升级,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贯彻这一精神,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三来一补”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转变。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从业者的发展能力、复合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职业性能力,提升素质,学习技能,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经济、就业形势,这就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来自传统的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更不能满足人们对职业发展的学习需求,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1.2 成人高职教育现状的困惑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逐年扩招,成人高职教育招生每况愈下。一方面学员人数下降,学校办学成本增大,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学员工作生活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个别学员存在混文凭的现象,为成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构建带来严峻的挑战。

1.3 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世界成人教育会议的《汉堡宣言》指出,成人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体。“以终身教育理论构建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应具有发展的功能,即协助和促进个人生涯发展,潜能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发展;二是应具有教育功能,如规划个人教育进程、职业训练、在职进修、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方针与导向,使个人能够随着终身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历程,发展成功的生涯;再次,应具有创造的功能,成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或养成创造的意识,成人教育不仅要使成人学员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且也完全能够突破环境的限制与障碍,积极创造个人生涯的理想,达成个人高一层次的需要和理想的实现。”

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导向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使学习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拓展职业性的技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该理念,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考虑成人的学习动机、生活、职业和经验,满足成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具有不断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的适应性;应对职业生涯变化,具有可迁移能力,自我发展性;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方案的能力和素质。

2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价值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教育作为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使培养目标发挥出整体功能。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学员双重身份(在职,在校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应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用性、创新性、发展性原则,帮助学员挖掘他们的潜力,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再学习能力,适应终身教育学习的需要,成为具备良好思维创新、社会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1 适用性原则(学以致用原则)必须把握好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有机结合,必修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精选、精讲、精练。充分发挥学员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并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符合成人学习需要。

2.2 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原则)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体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强化实践教学,将专业学习与本职岗位结合起来,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

2.3 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发展性原则)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数量,使成人学员用自由的支配时间选修切合实际需要的课程。此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增强学员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4 创新性原则

善于创新是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引导和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激励学员勇于探索;要通过课程体系评价,有效地激发、引导成人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培养学员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素质。

2.5 坚持自主学习引导的原则

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打破了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学习的边界,网络公共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为成人学员带来了更大的方便。合理分配面授课时、网络学时、自学学时,引导学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2.6 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随意降低培养规格,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成人的实际灵活施教,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3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成人大专课程体系建构要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突出“教养”和“本领”双元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素养模块、专业素养两大模块。

3.1 人文素养模块

由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三部分的课程组成各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旨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基础方法与基本能力,包括思考判断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知礼尚仪等人文素养,掌握英语听说、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基本能力。该模块可占总课时的40%~50%。

3.2 专业素养模块

由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课程组成,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它既是学员入行的敲门砖,也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50%~60%。

专业核心课的构建按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挖掘其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专题调研、毕业论文(含答辩)或毕业设计(含答辩)、课程设计、技能考证、创新项目等。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学生职业或岗位工作需要,可开设实用性的选修课,如“职业指导、创业、创新”等专题课程、专升本专题课等。可推行自主菜单式选课,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4 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4.1 实施工学结合,“以证代考”

鼓励成人学员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学员根据从事或将从事的职业(专业),通过选修课程、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进修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获取从事相关职业(专业)的资格可申请对应的免修课程。

4.2 实施“项目成果、奖项、创新活动等奖励学分”

鼓励学员学以致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勇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解决方案,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并根据项目成果、实物、奖项等给予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对应专业培养计划,计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4.3 由CRP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资源

打造“校园资源计划”(即CRP管理系统),它将“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平台”等系统构成一个数字的虚拟空间,使学习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时间可自由支配。学员可以通过“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课件、视频等,通过“空中课堂”进行网上测试、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安排上将有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4.4 实行跨班上课、跨专业选修课

为解决成人学员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可提倡跨班上课、跨专业选修等方式,使学员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学习三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明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0(9).

篇(7)

关键词:高校组织;青年学术英才;人才开发;价值契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这一重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中的青年学术英才,既要在本学科领域发挥承前启后的引领作用,又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骨干带头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高校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学术英才,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一、青年学术英才及其组织属性

青年学术英才是青年教师队伍中层次较高的部分,青年学术英才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人才,离不开其生长生活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其所处的高校组织,青年学术英才在人事关系上是隶属于某一具体高校组织的人才。

(1)人才概念。何谓人才?①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作出较大贡献的人。②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尽管人才概念的表述存有差异,但都突出强调了这样三点:一是“创造性劳动”,即人才所进行的劳动不是一般性劳动,而是创造性劳动,其劳动成果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二是“贡献”,即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了社会某方面或者某项工作量或质的变化,对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或者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三是“社会历史性”,人才总是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人才劳动的“创造性”“贡献”的内涵不尽相同,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科学的人才概念的界定,特别强调人才的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

(2)青年学术英才的识别。识别人才是开发人才的前提,青年学术英才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才智杰出的青年才俊,是高校潜在或显在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属于青年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学术英才是人才能级结构中层次较高的精英型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知识更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高超的判断力;善于在本学科领域内进行创造性劳动,业务水平高,学术上已有较高成就和一定威望,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享有较高知名度;是活跃在科学研究前沿,具有学术战略眼光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帅才”。

青年学术英才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二是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社会所需人才和优秀学科后备人才;三是以自己为核心形成了学术团队,并能够组织、团结和带动学术团队为学科发展共同奋斗。当今科技发展已进入综合创新阶段,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科学家团队的共同攻关。因此,青年学术英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组织并管理学术创新团队。

青年学术英才作为学科团队建设的帅才、领军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他们应该勇于开拓创新、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在科研队伍中起到核心作用。他们应该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心胸宽广、任人唯贤、包容个性、兼收并蓄、力排浮躁、杜绝虚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楷模作用。

(3)青年学术英才的组织属性。除了创造性、进步性特点外,青年学术英才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具体体现为:一是青年学术英才的阶级性和国家、民族属性,以及“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自然演替规律;二是人才的组织属性。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类不同、数量广泛的群体组织,人才个体还都隶属于某一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单元。人才的组织属性,就是指人才个体属于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在该组织内工作,为组织作出贡献,并从该组织获取需求满足。人才作用的发挥或者说人才价值的创造,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组织。人才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人才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组织的关系,就是一定时代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当前人才领域存在的国际人才争夺的现象,正是由于人才所具有的组织属性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人才的组织属性,要求人才工作要协调处理好国家利益和组织利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利益,弱化或不考虑组织利益,不利于人才效益的发挥;强调组织利益,弱化国家利益,不利于人才的原始创新和健康成长。强调组织利益,弱化个人利益,将导致千人一面,扼杀个性、扼杀创造;强调个人利益,不考虑组织利益,将导致秩序混乱,社会整体效益降低。人才的这种组织属性,具体体现为人才个体劳动关系的组织属性、工作岗位的组织属性、薪酬福利的组织属性以及情感归属的组织属性。就是说,人才个体通过与某个具体社会组织建立劳动契约而进入该组织,在该组织的某个具体岗位上,通过创造性劳动为该组织及其他成员作出贡献,进而实现自身利益,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最终达到人才个体与所处社会组织共赢的目标。

青年学术英才不是独立的社会个体,而是有着具体身份印记的组织人。他们都隶属于某一所高校,他们在高校组织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所在高校组织作出贡献,并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他们的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资助申请、教书育人等各项活动都依托、依赖于高校组织平台,他们学术成果和荣誉的获得不只是其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所在高校实现自身社会功能、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标志。青年学术英才属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是高校组织的一分子,这是人才组织属性的具体体现。青年学术英才与其所处高校组织是一种同生共荣的利益关系。

二、青年学术英才及其所在高校组织的价值契合

高校是独立社会组织,青年学术英才应当树立责任意识、精英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担负起实现组织价值的责任。

(1)人才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契合。个人与组织契合理论强调的是人与组织因一致、相似或匹配、互补,或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或协调、相称而形成一种良好关系。人与组织的契合对形成与维持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培育和挽留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降低离职率、提高组织绩效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西方学者关于人与组织契合的研究表明:①员工价值与组织价值的一致性契合是人与组织契合的重要方面,是最基础与核心的方面。②人才价值就是人才及其属性,在社会的创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为满足社会、国家、集体、个人的发展需要的效果。③人才的价值同其他物的价值不同,它不是人才自身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人才的创造物体现出来的……人才的价值,实际上是人才的创造物的价值。

人才价值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才的社会价值就是人才个体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人才个体的自我价值,就是人才的“自我”和社会统一的价值,绝不能离开社会来谈人才个体的自我价值。“自我”与社会统一程度越高,则人才与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就越大。要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个人价值必须与组织价值兼容。两者不需完全一致,不过也必须相近到可以并存,否则组织成员就会感到受挫,也无法产生成效。这是因为人才个体是主客体的统一、贡献与享用的统一。贡献,是人才的社会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享用,是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的条件和手段。也就是说,人才与组织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人才价值只有在组织中才有意义,离开了组织,人才的概念将无以体现,人才价值就无从谈起。同时,人才价值也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实现。而组织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依靠人才价值的实现,组织如果没有人才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状态下,组织价值就难以提升,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2)青年学术英才与高校组织价值的目标差异。高校是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各高校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着几千到数万人不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高校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它要维持办学,要供养教职员工,要实现教学、科学、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高校之间存在着师资竞争、生源竞争、教学科研竞争等,办学水平高、办学效益好的高校竞争力就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有限,高校需要广开财源、多方筹资,以维持办学所需。因此,高校本身存在着组织价值,具有现实的群体利益需求。高校组织价值的满足与实现,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政府或者其他什么组织,更大程度上需要高校组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对高校组织而言,这部分关键性员工就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学术英才,他们可以为高校获取大部分的价值。学术英才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精英意识,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担负起为所在高校组织创造价值的责任。

学术英才具备这种贡献能力,还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责任意识,这是任何一个组织的精英人才理应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青年教师与所在高校组织之间却存在价值目标的差异,出现种种的不和谐。高校考虑了组织价值,却没能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存在着资源配置上的平均主义以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上的自生自灭、论资排辈等问题。这些行为违背了教学科研规律,伤害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优秀青年人才的涌现。而部分青年教师考虑自身价值多,顾及组织价值少,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术追求境界不高,有了点小成绩,就趾高气扬,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不强;二是责任意识不强,只重视科研,热衷于外出讲学,不关心学校公共事务,不愿意承担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工作,不考虑或较少顾及同事利益……这些都是阻碍成为学术英才的绊脚石。

三、高校青年学术英才的总体开发

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时期正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活跃的黄金时期,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一旦得到激发,就会迅速转变为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在考虑组织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大力推进青年学术英才的开发。

(1)以人才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开发理念。高校应正确地看待大学排名,深刻理解社会对大学的期许和希望,正确履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创新的社会功能;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将社会浮躁和排名压力传递到青年教师身上。推进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群、师生、教职员工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整体发展。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改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支队伍人才结构,保持人才资本活力;完善业绩考核标准和方法,保持学科创新能力;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保持财力物力投入的持续程度;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青年学术英才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本,是高校发展最具活力、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高校发展应高度重视青年学术英才的开发,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意愿和个性选择,广泛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和学科发展的积极性,努力为青年教师发挥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推动青年教师各尽其能。

要识别真正的青年学术英才,尊重、包容人才个性,赏识、提拔、重用青年人才。对青年学术英才的识别、培养,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突出能力和业绩,主要看贡献。要突破目前以等级量化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鼓励创新和自主研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对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人才要有合理预期,给时间,宽容失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杜绝假人才、伪人才、劣人才。

(2)建立有效职业规划管理体系,厚实青年学术英才数量基数。学校要制定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青年教师投身学校事业发展,营造人才辈出的局面,提高学校人才总量。青年教师要善于了解国家和学校发展需要,清楚学校发展愿景和目标,进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调整努力方向,自觉达成与组织目标的契合。基于人才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契合,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除了要做到个体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岗位要求契合外,还要将个体的个性、需求、价值观与组织的文化或氛围契合;高校的职业规划管理应该做到组织需要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既实现教师能力、责任、收益提高,又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和发展。因此,青年教师应明确工作意愿和能力倾向,高校应了解教师个性、态度、业绩水平和发展潜力,双方在不断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教师职业规划。

(3)采取系统综合措施,提升青年学术英才含金量。人才由准人才、潜人才成长为显人才需要时间,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青年教师最需要帮忙的时候雪中送炭,一方面提供必要的薪酬,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著书不为稻粱谋”,潜心学问;另一方面为他们建设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科研经费,或者充分利用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其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攻读更高的学位,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创新性,造就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

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打造“绿色通道”。发现准人才,积极推荐进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类各层次人才工程。统筹规划,优化平衡学术骨干在培养层次、培养形式、参与人次等方面的机会,克服人才培养上那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情况。促进各学科各专业青年教师在科研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结合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特色和领军人才成长规律,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实施。对于其中能力和实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要通过实施让贤制、竞聘制、助理制等,把他们及时推举到学科带头人的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术团体,融入学术圈子。学术无境界、无国界,鼓励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争取机会与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国际学术组织进行交流合作。积极选派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培训进修。要取得同行的认可,就一定要让同行了解、评价自己的成果,高校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对科研成果的宣传。立足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成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和成果认定制度,引导青年教师成其才、尽其能。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配助手、搭班子,引导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组织科研创新团队。合理制订考核指标和周期,从以论文、专利、奖励数量为导向转变为以创新能力、发展态势、质量水平为导向。为青年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尊重科研规律,给他们出成果的时间。

(4)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延长青年学术英才的创造性劳动周期。加大对青年学术英才的奖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骨干,要打破资历限制,实行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晋升制度,并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等优先保证制度,有效激发优秀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完善“优劳优酬”激励机制,对特别优秀的青年学术英才实施协议工资制,对公共基础课教师发放专门津贴或补贴,对低年龄、低技术职务青年教师发放专项生活津贴。营造公平、公正、公道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青年学术英才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部分青年学术英才富有个性,不善于更不热衷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高校除了要采取人文关怀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外,还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情感、生活、工作困惑。所在高校组织要切实成为青年学术英才的情感家园,让他们能够在和谐的组织环境中开心快乐、坚持不懈地开展创造性劳动。

高校要促进青年学术英才的均衡健康发展。青年学术英才既是所在高校组织的关键人力资本,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对青年学术英才的培养、使用,不仅要关注质量,更要保证方向,确保青年学术英才的均衡发展、健康发展。因此,高校要引导青年学术英才关心、参与学校公共事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同时,高校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吸引青年学术人才加入到群体活动中来,使青年学术英才和团队更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3]何才伟,陈加洲.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4]关培兰,吴晓俊.个人与组织契合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